第一篇: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亟待改革的调研报告
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亟待改革的调研报告
大港区99年接收退役士兵235人,2000年接收退役士兵220人,需要政府在城镇安排工作的99年为198人,2000年为193人。退役士兵安置难问题十分突出,按照市民政局[2001]113号文件精神,我们深入到劳动、统计、人事部门,以及各街(镇)驻区企业等单位,对退役士兵安置情况
进行了调查,就退役士兵安置亟待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我区就业形势
(一)、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接收退役士兵的能力明显减弱。据调查截止2000年底,区党、政机关人员超遍13.4%,事业单位超编45%,见表
(三)。显而易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已无接收能力。
(二)、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大量人员买断工龄、下岗也无能力承担繁重的安置任务。
据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与98年相比2000年大港区职工人数由原来的149153人减少到133526人。下岗人数98年为5972人,99年为8529人2000年为8181人,见表
(一)。我区2000年接收退役士兵220人,其中需要安置人数193人,而面对的是8181名离岗职工,安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乡镇、街道撤并后,由原来的11个减少到8个。机构进一步缩减,人员进一步分流也无力再分担安置任务。
(四)、中央驻津企业和市属企业属垂直管理单位,专业性自主性强,同时对用工的技术要求与退役士兵的技术状况反差较大,使退役士兵上岗难。
二、现行安置办法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城乡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不一致造成城镇青年征兵比例超标,给安置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二)接收单位人员过多,经济效益不好没有岗位,致使上岗率由99年的100%下降到76%呈明显下降趋势。
(三)建立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好,但收缴难度较大,应解决好货币安置资金来源。
三、几年来我区安置工作的成功做法
几年来为确保退伍安置政策得到落实我区结合实际,虚心向其他单
位学习不断地探索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安置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维护了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详细的安置办法
今年8月区政府颁布了《大港区退役士兵安置办法》,把前几年安置工作中成功的做法加以规范,采取安置就业、有偿转移、货币安置的办法,并建立了安置保障金。
一是安置就业,对非农业户口入伍,符合就业安置政策的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允许有偿转移。对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士兵和服役十年以上的转业士官继续实行指令安置,同时鼓励自谋职业。
二是有偿转移,按每人3—5万元的标准向安置部门支付安置金。三是货币安置,对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实行了货币安置。签订协议后,根据退役士兵的服役年限,按退役士兵每人2.5万元,士官和志愿兵按每人3—5万元的标准发给一次性补助后自谋职业。并可享受多项优惠政策,这项工作已在我区初见成效,自谋职业比例由99年的1%提高到23.8%,见表(五)。
(二、)深入细致地做好安置工作
一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到各街、镇和驻区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已安置士兵的就业情况,听取对安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部队听取官兵对安置工作的要求,以保证制定的新政策更加合理、合法、科学。
二是下大力确保安置保障金足额收缴到位,《办法》颁布后,区政府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多次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督促,民政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向对收缴安置保障金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的单位宣讲有关规定,并采取多种形式催缴。
四、今后安置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安置工作具有爱国拥军、稳定部队、鼓舞士气的作用,应被视为军队工作的延伸。因此对退役士兵应在部队退役时就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以取消政府安置的政策。
(二)、发展退役士兵人才市场,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举办“退伍军人就业洽谈会”强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构,组织退伍军人参与竞争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供需见面。
大港区民政局优安科 2001年12月12日
第二篇: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亟待改革的调研报告
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亟待改革的调研报告
大港区99年接收退役士兵235人,2000年接收退役士兵220人,需要政府在城镇安排工作的99年为198人,2000年为193人。退役士兵安置难问题十分突出,按照市民政局[2001]113号文件精神,我们深入到劳动、统计、人事部门,以及各街(镇)驻区企业等单位,对退役士兵安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就退役士兵安置亟待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我区就业形势
(一)、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接收退役士兵的能力明显减弱。据调查截止2000年底,区党、政机关人员超遍13.4%,事业单位超编45%,见表
(三)。显而易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已无接收能力。
(二)、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大量人员买断工龄、下岗也无能力承担繁重的安置任务。
据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与98年相比2000年大港区职工人数由原来的149153人减少到133526人。下岗人数98年为5972人,99年为8529人2000年为8181人,见表
(一)。我区2000年接收退役士兵220人,其中需要安置人数193人,而面对的是8181名离岗职工,安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乡镇、街道撤并后,由原来的11个减少到8个。机构进一步缩减,人员进一步分流也无力再分担安置任务。
(四)、中央驻津企业和市属企业属垂直管理单位,专业性自主性强,同时对用工的技术要求与退役士兵的技术状况反差较大,使退役士兵上岗难。
二、现行安置办法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城乡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不一致造成城镇青年征兵比例超标,给安置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二)接收单位人员过多,经济效益不好没有岗位,致使上岗率由99年的100%下降到76%呈明显下降趋势。
(三)建立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好,但收缴难度较大,应解决好货币安置资金来源。
三、几年来我区安置工作的成功做法
几年来为确保退伍安置政策得到落实我区结合实际,虚心向其他单位学习不断地探索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安置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维护了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详细的安置办法
今年8月区政府颁布了《大港区退役士兵安置办法》,把前几年安置工作中成功的做法加以规范,采取安置就业、有偿转移、货币安置的办法,并建立了安置保障金。
一是安置就业,对非农业户口入伍,符合就业安置政策的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允许有偿转移。对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士兵和服役十年以上的转业士官继续实行指令安置,同时鼓励自谋职业。
二是有偿转移,按每人3—5万元的标准向安置部门支付安置金。三是货币安置,对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实行了货币安置。签订协议后,根据退役士兵的服役年限,按退役士兵每人2.5万元,士官和志愿兵按每人3—5万元的标准发给一次性补助后自谋职业。并可享受多项优惠政策,这项工作已在我区初见成效,自谋职业比例由99年的1%提高到23.8%,见表(五)。
(二、)深入细致地做好安置工作
一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到各街、镇和驻区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已安置士兵的就业情况,听取对安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部队听取官兵对安置工作的要求,以保证制定的新政策更加合理、合法、科学。
二是下大力确保安置保障金足额收缴到位,《办法》颁布后,区政府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多次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督促,民政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向对收缴安置保障金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的单位宣讲有关规定,并采取多种形式催缴。
四、今后安置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安置工作具有爱国拥军、稳定部队、鼓舞士气的作用,应被视为军队工作的延伸。因此对退役士兵应在部队退役时就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以取消政府安置的政策。
(二)、发展退役士兵人才市场,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举办“退伍军人就业洽谈会”强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构,组织退伍军人参与竞争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供需见面。
大港区民政局优安科 2001年12月12日
第三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调研建议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退役士兵实行“城乡一体化货币安置”势在必行,原有退役士兵安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已滞后于现状,应该抓紧制定出台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法规政策,用于规范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对此笔者结合近年退役士兵安置工的实践谈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一、**县退役士兵安
置的基本状况
为了使安置工作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一致,与时代节拍相吻合,**县自1998年以来,依据《兵役法》和湖北省自谋职业试行办法,开始实施货币补偿安置。首先在县供电公司搞试点,由于当时县供电公司改革,将县政府于1999年分配的9名城镇退役士兵、2000年分配的6名城镇退役士兵、2001年分配的5名城镇退役士兵,共计20名城镇退役士兵不能安置上岗。经过多次与县供电公司和安置对象协商,县供电公司一次支付60万元买断安置。这一安置方式在不能保证安置对象有岗安置的情况下,得到了安置对象的认可,也为货币补偿提供了借鉴,打下了基础,于是从2002年起推行货币安置,资金来源由县政府下达社会统筹安置补偿金任务,安办到各单位收取安置金,对符合安置条件的城镇退役士兵给予0.8万元的补偿,士官、立功、伤残退役士兵适当增加补偿额。2004年构建退役士兵货币补偿安置直通快车,将货币安置所需的补偿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解决8个月待安期的生活费。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到2008年按期服役的退役士兵补偿标准达到了1.96万元,其它安置对象的补偿标准也得到同步提高。同时初步实施了技能培训,为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自主择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02年起实行的货币补偿安置,在**形成了新的固定的安置模式,得到了上级肯定和绝大多数安置对象的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补偿的标准偏低。2002年推行货币补偿安置时,按期服役退役士兵的安置补偿标准为0.8万元,到2008年同等对象的补偿标准为1.96万元,增长了一倍多,但同期的城镇低保对象的补差标准由 20元增加到 123元,增长了5.15倍。优抚定补对象的补偿标准,复员军人由2002年人月平70元到2008年人月平增加到305元,增加了4 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由2002年人月平15元到2008年人均月平增加到135元,增加了9倍。与上述对象比货币补偿安置的增幅比显然是偏低的。如果按照上级指定意见,补偿标准应为上年社会职工工资的3倍进行补偿,义务兵应为39546元,落实的补偿金只占应补偿数半数多一点。导致补偿标准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县财政困难,作为吃补贴的贫困县,在预算安置补偿金问题上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全员实行货币补偿安置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问题。退伍安置中的中等以下伤残人员,级别较高士官不愿实行货币补偿安置,推行起来难度较大。因为中等以下伤残军人在自谋职业中属弱者中的弱者,就业难、收入低,仅靠伤残抚恤金难以维持生计,如果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岗位安置,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境况就好得多。级别较高的转业士官把青春和年华贡献给了部队,退伍回地方后,年纪大了,体能差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弱了,在自谋职业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他们也要求政府给予岗位安置。
(三)地区间货币补偿的标准差异过大。推行货币补偿安置是以县为单位进行核算,由于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不同,补偿标准各不相同。同一部队的同等退役人员,在部队所作的工作与贡献大致相同,但回到各自不同的入伍地,领取的补偿金却不相同,有的悬殊1倍甚至几倍,领取补偿金少的退役士兵心理难免不平衡。
(四)培训就业效果不理想。从2006年开始**就对退役士兵进行了技能培训,经统计,累计培训了6期,受培训人员120人。从总体情况看,对退役士兵进行技能培训是进一步做好安置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大势所趋。但要进一步完善,使受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人数更多,效果更明显。主要应从加大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培训基地建设、培训教材教具、师资力量和推介就业方面入手,使货币安置对象全员参加培训,学到一门或多门过硬技术,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定基础。
(五)法规建设滞后形势发展。现行的《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应该加快出台抓紧实施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法规。如推行货币补偿安置上级有指导性意见,上级领导讲话也有要求,但没有操作性很强的法规。如果有补偿的标准就好确定了,哪些应该补偿安置,哪些仍然需要岗位安置也好区分了,确需岗位安置的应该安置到哪些部门也好确定了,这样既能减少工作阻力也可加快工作进度。
三、几点建议
(一)国家应
建立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财政适当补助的安置经费保障体系。经费保障问题是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修改现行《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中有关地方政府承担退役士兵安置补偿经费条款,明确规定由中央财政承担退役士兵退出现役所需的补偿经费。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全国一盘棋。配套统一的补偿安置办法,可以规范货币补偿安置的对象和标准,避免县与县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补偿标准差距过大的问题,以促进国防建设,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科学地确定补偿金标准。科学地确定安置补偿金是改革的基础,我们应本着退役士兵能够接受,财政能负担、补偿安置金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思路综合考虑。基本标准以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80%的2倍为宜。基本理由:一是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退役士兵为保卫祖国尽了义务,党和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偿;二是公平的原则,《宪法》要求每个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每个公民都去服兵役,而未服兵役的人员有劳动的收益;三是兵役期限,《兵役法》确定公民服兵役的义务期为二年。从以上三点,确定退役士兵的安置金应基本等同于职工全年工资收入,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工资还将用于基本生活保障,而士兵在部队服役期间享受了津贴,在地方也享受了政府优待,因而建议以80%的比例确定。
(三)实行城乡一体货币安置。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如今中国公民只有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分,没有商品粮户口与非商品粮户口之分,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就是城镇居民,城镇居民进入农村就是农村居民。同时城镇居民与农村民居民入伍参军,都履行保家卫国的任务,作用与任务是一样的,贡献也大致相同,如果仅就吃苦耐劳而言,农村居民还好于城镇居民,为国防建设作的贡献可能还要大些。因此他们享受的公民待遇应该一样,城镇退役士兵给予安置补偿,农村退役士兵也应给补偿,补偿标准一致后,优待标准也应该一致。这样有利国防建设,有利社会稳定。
(四)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应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使县级退役士兵服务管理机构在协调本地劳动、教育等部门,统筹培训资源,做好退役士兵职业工作上,充分利用各级各地教育资源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学和部分退役士兵求学的协调工作。
(五)构建联动的社会保障体系。退役士兵返乡后,在基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社会福利、社会医疗等方面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搞好服务,确保国家关于退役士兵保障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各级各地落到实处。
(六)构建顺畅的中介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为退役士兵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求职信息、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使退役士兵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广泛的选择,得到更多元化的服务。
推行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货币安置”,必须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政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安置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第四篇:徐州市市区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改革实施意见
徐州市市区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改革实施意见
(徐政发〔2005]1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以及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贯彻 “国防义务均衡负担”原则,借鉴外地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市区(不含贾汪区,下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实行政府指令性安置与自谋职业相结合,以自谋职业为主,指令性安置为辅,并逐步过渡到全部实行自谋职业;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的筹集,实行社会统筹与财政支付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全部由财政负担。
二、对下列退役士兵予以指令性安置:
1.省移交的符合我市市区安置条件的转业士官(配偶户口系婚后非毕业生安排工作、非正常工作调动迁入我市市区的除外);
2.服役10年以下人员中荣立二等功以上者(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者);
3.进藏兵; 4.烈士子女。
以上人员自愿自谋职业的,予以鼓励。
三、指令性安置实行“量化积分、公开选岗”办法。
四、除第二条所列重点安置对象外,其余退役士兵原则上在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后自谋职业。
五、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只办理落户手续,不纳入城镇安置范围:
1.根据徐政发〔2003〕75号文件登记为“家庭户”的;
2.城镇青年占用农村征集指标入伍和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
3.服役期间,父母户口属非正常工作调动和非投靠直系亲属迁入我市市区的。
六、允许退役士兵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非指令性安置人员要求实行“双向选择”的(配偶户口系婚后非毕业生安排工作、非正常工作调动迁入我市市区的转业士官除外),须在报到期结束后一个月内(2004年冬季退伍的,在填报《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登记表》时)提出书面申请,从提出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联系到接收单位的,在不占用政府指令性安置指标的前提下,凭用人单位出具的接收公函,于市区指令性安置工作结束后,到市安置办办理安置手续。有安置任务的部、省属单位如接收非指令性安置人员,须在完成省下达的安置任务后与市安置部门协商解决。申请“双向选择”就业的退役士兵如转而要求自谋职业,须在“双向选择”最后期限到期前一周内提出书面申请。逾期未联系到接收单位又未按时申请转为自谋职业的,安置部门不再为其办理安置手续,也不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
七、加强对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所有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均安排一次资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会。缴费标准500元以下的培训项目,全部由安置部门负责缴纳;超过500元的,由安置部门补助500元。
八、认真落实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对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由民政部门核发《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凭证享受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9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意见》(国办发〔2004〕10号)和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等12部门《印发〈江苏省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民安〔2005〕2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九、对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单位给予安置补偿。凡企业、有生产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指令性安置退役士兵的,安置部门根据用人单位接收安置人数,按安置对象应享受的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标准,将安置补偿金一次性拨给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的不予拨付),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国发〔2005〕23号文件精神切实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接收非指令性安置对象的,安置部门予以办理安置手续,但不拨付安置补偿金。
十、按照“国防义务均衡负担”原则,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主要采取社会统筹的办法,由市财政、地税部门负责筹集,不足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按6∶4的比例负担。
十一、安置任务有偿转移金仍按《徐州市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办法》之规定收取,每个安置指标收取8万元。
十二、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标准为:服役2年发补助金2万元,服役10年发补助金4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一年军龄增发2000元。
十三、退役士兵安置实行切块和市、区分级负责。徐州矿务集团、济南铁路局驻徐单位职工子女仍由矿务集团和铁路部门在其系统内安置。其余符合指令性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由市安置部门负责接收安置。申请“双向选择”的人员,接收单位系批准入伍的区所属单位的,由批准入伍的区负责办理安置手续;接收单位系非批准入伍的区所属单位的,由市安置部门负责办理安置手续。自谋职业人员由批准入伍的区负责接收,并办理自谋职业手续、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
十四、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十五、各县(市)、贾汪区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徐州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申报材料
武都县电力局属甘肃省中二型企业,省级文明单位。现有职工439名,其中退伍士兵81名。共有基层供电所11座,职能科室18个,全局共有35千伏供电线路139.2公里,10千伏供电线路1255.9公里,担负着全县44个乡镇700余个行政村的供电任务。近年来,武都县电力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和法规。认真研究解决退役士兵安置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服从大局,积极配合支持政府的安置工作。很好地完成了政府安排的退役军人安置任务。
一、领导重视,服从大局武都县电力局始终把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认真落实,历届领导班子都能高度重视退役士兵的接收、培训和安排管理工作。多年来努力完成政府交给的退役军人安置任务,从大局出发,不打折扣,不讲条件。近年来,按政府安排每年平均安置退役士兵10人左右。自1999年以来,共接受了62名退役士兵的安置任务,实际安置了62人,安置率100,圆满完成了政府交给的安置工作任务,认真履行了退伍士兵安置义务,有力地支持了政府的工作。
二、认真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接受退役军人安置是一个企业为国防建设作贡献的具体表现。武都县电力局结合实际,正确处理企业人员饱和,效益下滑与接收退役士兵之间的矛盾。坚决以大局为重,采取先接收培训,再合理安排的办法。按照培训成绩和特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同时,认真做好退役士兵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退役士兵的思想实际,深入宣传现有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使退役士兵了解企业深化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引导退役士兵正确认识改革和建设的形势,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安置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择业观念;支持和体谅国家的困难,服从政府安排,保持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把自己尽快融入电力事业得发展建设之中,以局为家,努力奉献,为武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三、制定完善的退役士兵管理制度为了能很好地安排退役士兵工作岗位,促进退役士兵树立以局为家,积极投身电力事业建设的责任感,局里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退役军人实习、培训和工资待遇充分享受优先待遇的制度,制度充分体现了优先照顾退役士兵的主导思想。如按照上级业务主管单位的要求,安排退役士兵进兰州电力技工学校学习培训,使他们学习电力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培育他们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力量;将退役军人的实习期由原来的一年变成半年,考核合格优先转正定级,按劳动局通知调转工资执行。在调整工资中将军龄计算为局龄(即进入电力局工作时间,作为局里职工调资的一项依据);对于年龄较大的退伍志愿兵,只实行半年的岗前培训和实习期,不再进电力技校学习,半年期满考核合格即可执行调转工资。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工作,使退役士兵安心工作,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他们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敢打敢拼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局里各项工作的技术骨干力量。
四、精心组织、认真管理、充分发挥退役士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1、严格制度,加强管理、造就一支能打能拼的地方经济建设钢铁队伍。武都县电力局向来以管理严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工作扎实的企业风格而闻名遐迩。为了促使安置到该局的退役士兵能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局里对退役士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首先是继续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对新安置进来的退役士兵严格要求上岗前集中进行一个月的强化培训,作息时间和体能训练是全按照部队的作法,促使他们永葆部队本色;其次对退伍士兵进行全面的业务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电力基本操作技能,如上杆、架线等,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地方企业工作能力和经验。为他们能胜任地方工作,成为有用人才奠定了基础。
2、大胆起用退役士兵,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退役士兵有着许多军营里训练出来的优良作风。武都县电力局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业务素质强的退役士兵大胆启用,聘用为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目前,全局37名中层管理干部中有11名退伍士兵,17名基层管理人员中有8人为退役士兵,占47,许多基层单位的退役士兵作为班组长,成为工作中的技术中坚和骨干力量,在全局各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大胆管理,扎实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过硬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工作作风、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完成了局里交给的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武都县电力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弘扬革命传统,永葆军旗风采为了弘扬革命传统,教育退役士兵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