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5:2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统战部关于开展藏传佛教调研工作的要求,城东区林家崖办事处站西社区深入调查了社区藏族人口分布情况,**、僧人居住情况,藏族人口开展宗教活动的方式及特点,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辖区内藏族人口分布情况

现站西社区有常住藏传佛教人员其中常住人口为,暂住人口为购买房屋居住尚未落户人员为 其中常住人员集中居住在都市山水花园。

二、辖区内藏族人口开展宗教活动的方式及特点

我辖区内藏族人口多为其他州县转入西宁人口,以做生意为主,还未在辖区内开展任何宗教活动。当前我国宗教活动较以往活跃,具有隐蔽性、功利性、“不自由”、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相互参杂的特点。其成因包括基层社会信仰缺位、基层组织功能缺失和文化教育落后等。加强对社区宗教活动的引导和管理需要从加强无神论教育和思想使治教育、巩固基础教育、完善基层组织及其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

三、加强对社区内藏族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管理

为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保障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公民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

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经人民政府批准,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宫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会所,以及信教群众固定聚会的简易活动点。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地址和名称;

(二)有信教公民组成的本场所管理组织和负责人;

(三)有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负责人;

(四)有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信教公民;

(五)有不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

(六)有合法的经济来源。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由其管理(筹备)组织提出申请,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署意见,经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在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还应当征得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同意,再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其管理组织应当向所在市、街道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进行登记,领取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颁发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不得继续进行宗教活动。

一切宗教活动,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不得妨碍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宣传无神论。任何宗教团体和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布道、传教、宣传有神论。宗教活动不得干预行政、司法和妨碍学校教育。

四、社区内藏族群众开展宗教活动建议

(一)、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应当由县级以上宗教团体认可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负责人主持。其他人员不得主持宗教活动和履行宗教职务。

(二)、任何人不得进行求签、占卜、算命、看相等封建迷信活动。

(三)、任何人不得恢复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不得向信教群众摊派、勒捐。

(四)、经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举办宗教培训班。

(五)、宗教活动场所留宿外来人员,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登记。

五、法律责任

(一)对违反规定擅自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不听劝阻者,负责登记管理的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停止活动、限期关闭或依法取缔的处罚。

(二)其他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侵犯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其停止侵权活动,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赔偿损失或处罚。

(三)违反规定,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者,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触犯刑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林家崖办事处站西社区

2010年11月25日

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林家崖办事处站西社区

第二篇: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在全州各地掀起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高潮的同时,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强保障、狠抓落实,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资源保障,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滇中高原东南部, 位于长江、红河两大水系上游分水岭地段,辖4乡10镇163个村委会(社区),人口44万,土地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据20xx年土地更新调查资料显示,耕地面积64.4万亩,其中,纳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万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给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年来,xx县国土资源局把土地整理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破解土地和资金等要素制约的有效途径来抓,积极制定政策,采取向上级争取项目,不断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自20xx年开展以来到20xx年为止,5年间全县共投入资金4681万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6个,整理面积37077.77亩,实现新增耕地9166亩,从而实现了我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面保障了近几年来各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制定方案,明确任务目标。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要逐步建设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产农田。围绕这一要求,xx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反复实地踏勘论证,选择具有条件的项目区按流域或水系编制了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和可研报告,按照“流域治理,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环境协调”的原则,扎实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把高产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与区域水系整治同步落实;与发展现代农业同步安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二)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建设思路。我们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认真总结高产农田建设经验,不断拓展高产农田建设思路。一是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建设“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标准化农田格局,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契机。在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区,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要求,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双挂钩”、集体用地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项目区城镇化建设,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三)严格监管,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实施管理各项制度,积极探索项目后期管理方式,使高产农田做到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划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各地在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告制、跟踪审计制等五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制定和完善了从项目选址到工程后期管护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在项目后期管护上,各地因地制宜落实管护主体,探索管护方式。

(四)尊重民意,营造良好氛围。高产农田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在高产农田建设的各个环节,我们始终注意尊重农民意愿,顺应民意定规划,依靠民力搞建设,发挥民智抓监管。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在项目实施阶段,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与监管;在后期管护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地落实管护主体、管护方式。

三、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一是提高了农田排灌能力。通过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二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建设标准田块,新建改建田间道、生产路,为机械化耕作创造了条件。贯通项目区周边道路,方便了农业机械进出和农产品运输。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土地平整过程中,通过对原有的高低不平、局部凌乱、零星的田块进行合并和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按照耕作层剥离堆放、土地平整、耕作层回填等工序进行施工,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四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合理配置排灌沟渠、田间道路,可节约农业用水、缩短灌溉时间、方便田间耕作,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实质性提高。实施高产农田建设,将田间道、生产路建设与“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把零散村庄与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民点实行统一规划,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改善了交通条件,美化了村庄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显著改善。一是减少了水土流失。在高产农田建设中,通过开展土地平整,修建灌排水利设施,建设农田防护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二是净化了农村水环境。通过修建各种农田水利工程,完善灌溉主渠道,新建桥、涵、闸等过水设施,使项目区形成了“有水能用、水多能排、水少可引、灌溉无忧”的局面。

(四)农业发展得到有效带动。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高产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通过农业生产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罗川镇是全县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区,也是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后,水稻亩均增产约50公斤,项目区内生产的优质稻米畅销全省内外。折江、上海等外地客商到罗川与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户签订了耕地租用合同,投资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和花卉生产基地。

四、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对土地整理是稳定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工作中不够重视,致使有些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中不太顺利。

(二)土地整理涉及的问题面广,思想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土地整理中田块调整、权属变更、房屋拆迁、地上附着物补偿等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据,缺乏统一的政策措施,工作难度很大。非凡是工程建设占地问题,各部门的责任是什么,没有具体的规章;对业主投入土地整理效益分成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土地整理体系。

(三)整理后培肥土质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土地整理只是对耕作土层进行物理化作业,耕地实施整理后土壤质地发生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低,土质的肥力不高,农作物的收成和农业综合效益受到影响。

(四)整理后工程管护制度和责任不明确,建后就毁的现象存在,管护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五)资金投入不足,土地整理受到制约。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资金问题是制约土地整理的一个要害问题。仅靠向上争取和县财政筹集十分困难,将严重影响土地整理的进度。

五、改进办法和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土地资源的实情、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政府优惠政策,激发干部群众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和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宣传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干部、群众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二是强化对土地整理工作的领导,县、乡(镇)政府要将土地整理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将土地整理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治理,层层落实土地整理目标责任制,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做好扎实细致的工作,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权属治理

土地整理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治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土地整理往往改变了土地现状,原来的权属界线、用地位置、土地质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必然涉及到田块重整、坟墓拆迁、房屋合并、权属重划和利益再分配等诸多关系土地承包人的切身利益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房屋拆迁安置等有关政策,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中的权属治理。通过这项工作,既规范土地整理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减少土地整理中的不稳定和制约因素,控制引起新的土地权属纠纷,也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三)抓好科学规划和监督治理,注重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土地整理是一项融行政、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科学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和资金预决算;要实行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国土资源和相关治理部门要紧密配合,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制定便于操作的土地整理实施方案和治理办法,并根据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科学划分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区,分类实施;经过整理的土地,要与规划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要强化土地整理技术保障,加强政策上和技术上的指导和监督治理;在工程施工中强化监理制,对工程质量和资金运作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标准和质量;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制,强化工程管护,防止整理后的耕地荒凉闲置和构筑物的损毁或被占用,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后的长期功能和综合效益。

(四)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质肥力

“沃土工程”是农业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富民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沃土工程”就是要对已整理的耕地质量进行保护和提高。要结合井研畜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来加强农化监测体系和农化信息治理体系建设,抓好“沃土工程”,变废、变污染为宝,充分利用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对整理后的耕地尤其是旱薄地、坡耕地科学培肥土层,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千方百计筹措整理资金,建立良性循环投资机制

土地整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大量的资金投入。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治理工作,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可以采取向上(国家、省、州)争取、县上筹措、社会投入、群众自筹等方式。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民间资本以及外资的投入,扩展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规范补充耕地成本核算标准,兼顾各投资方的利益,通过指标的有偿转让、置换和折抵政策,加强对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形成补充耕地产业化之路,从而保证补充耕地资金投入——指标转让收回——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投资机制。要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制定优惠政策,如无息贷款、低息贷款等多种投资方式,形成“投入——效益——回收——再投入”的投入产出机制,从而形成国家、集体、社会、群众和外资等土地整理的多方投资体系,形成土地整理的良好发展趋势,推动全县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发展与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发展与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玛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扎西东珠

(2009年4月)

2008年自西藏拉萨“3.14”事件以来,玛曲县个别藏传佛教寺院僧人也参与了发生在玛曲县“3.16”不稳定事件,事件平息后,根据中央的决策和省州的安排部署,在寺院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成效。现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今后发展与管理等方面调研如下:

一、玛曲藏传佛教寺院基本情况

玛曲地处甘、青、川三省交接地带,总面积10190.8平方公里。辖七乡一镇和河曲马场、阿孜科技师范园区、西科河大鹿养殖场,有36个村委会,23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4.8万人,藏族人口占89%以上,全县信教群众为39100人,是一个以藏族人口为主体的纯牧业县。当地群众与周边13个县都有程度不同的往来,为此,社情民意极其复杂。玛曲县全县共有11座寺院,其中宁玛派寺院2座,活动点1个,护法殿1个。全县有8名**,驻寺**有7名,共有僧人1836人,贫困僧人812名,残疾僧人102名,年迈及无人照料的僧人54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调查,目前,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寺院基础设施差。一是因寺院建设历史悠久,公用房屋隔墙年久未修,许多经堂堂檐裸露在外的木质材料腐朽脱落;许多土坯垒筑的院墙多处裂缝,面临跨塌和处于危险状态;二是僧人住房简陋,部分住房有倒塌的危险。根据调查统计,玛曲县全县共有11座寺院,其中宁玛派寺院2座,活动点1个,护法殿1个。共有僧人1836人,贫困僧人812名,残疾僧人102名,年迈及无人照料的僧人54名。2008年3.16不稳定事件发生以后,有5座寺院被省州列为重点寺院,这5座寺院共有僧人1093名。参与3.16不稳定事件的僧人67名,其中1人被司法处理,其他66名均作非罪处理。三是吃水困难。多少寺院因吃水困难而去附近的黄河中挑水吃。长期以来,水的问题已捆扰着僧人的日常生活。

(二)僧人生活水平低。玛曲地处纯牧业区,在过去看来纯牧区经济与农区经济发展相对富裕,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发展和生产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牧区经济发展多元化,而牧区经济发展因受自然条件、群众文化素质的发展限制,逐趋单一化,仍然靠天养畜,经济发展仍处于自给半自给的封闭式发展状态,牧区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导致生活条件改变缓慢,牧民收入单一。藏传佛教寺院僧人的生活来源,大都是以家庭供养为主。调查统计,两寺30%以上的僧人每年除家庭供给维持生活的酥油、糌粑外,自身的年收入不足600—700元。家庭条件较好的就供给的多一些,这也是藏传佛教寺院与众不同的显明特征。同时,僧侣的生活来源靠广大信教群众的施舍和请去颂经而得到一点微薄收入,特别是家庭条件差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僧人生活更加清贫,居住简陋。据调查统计,全县僧人中有贫困僧人812名、五保350名和残疾僧人 102名,占僧人总人数的12.38 %;全县无住房和住危房的僧人为812名。面对老弱病残、生活困难的僧人多的现实,地方党委、政府对生活困难的僧人没有实行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也未将寺院的特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同时,对身体残疾的僧人也没有按照有关政策给予扶持。

(三)僧人看病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虽然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但是,对地处高寒和边远的玛曲牧区来说,年迈的僧人普遍身患风湿等疾病,看病难、缺医少药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乡卫生院基础设施差、医疗技术水平低、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十分短缺。当前开展的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并且对僧侣的看病就医未纳入到乡级医保范围,严重影响了僧侣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寺管会基础设施简陋。全县各寺院房屋都年久失修,两寺管会没有一间办公场地。在2008年以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对僧人进行宣传教育、法制辅导、交流座谈、召集会议,都在寺院的院中草地上举行。因此,尽快解决寺管会基础设施建设是值得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寺管会组成人员无正常工作报酬,难以发挥作用。全县各寺院的寺管会各有组成人员73名,长期仅靠全寺僧人的信任和本人的诚实态度、敬业精神而为寺院、僧人服务,没有享受到政府的一点实惠。

三、对策和建议

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是解决藏区社会稳定和寺院管理的有效保障,有利于加强藏区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寺院的深层次问题,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有效措施,将这项工作有序、稳妥的开展下去,针对玛曲县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是保证寺院正常秩序,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思想上有个新的认识,从大局出发,以全局和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包括对策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必须正确认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充分认识做好寺院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统一思想,集中精力,搞好藏区寺院管理工作,确保藏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宗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个社会实体,它不是单纯的思想信仰,它涉及很多群众和活动,是一个社会实体。既然它是社会实体,自然就应受政府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要遵守法律,也不能脱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不能将实体游离于社会之外。那么,在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对寺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和健全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1)根据藏传佛教工作的长期性和特点,按照依托属地、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以寺养寺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寺院发展生产自养事业。

(2)解决机制问题,把宗教实体作为一个社会单位,纳入地方管理,这对宗教实体来说十分重要。如果机制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将寺院和僧人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

(3)强化寺院和宗教部门的管理职责。统战部门作为党委的职能部门,应把握好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的执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上提供政治保证。宗教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行政执法主体,应切实负起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责任。

(4)赋予基层政权组织对寺院的管理权限,进行属地管理。因为,基层组织政权是直接接触者,制定出一套责、权、利相互配套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5)强化寺院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自身管理体系。目前,藏传佛教寺院大都建立了寺管会,僧人代表会,一个管理,一个监督,相互牵制,相互作用,这对寺院的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机制的不完善,没有完全发挥出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机制,解决寺管会成员的待遇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做到严格管理、民主管理、制度管理。

(6)充分发挥各级宗教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管理部门是行政执法主体,承担着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宗教法规制定、宣传和执行工作。在具体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制定出的办法和措施才能管用、有效。

(7)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宗教代表性人物,大都是在宗教主体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士,在人民群众中德高望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关键的时候,他们靠得住、做表率,起作用,能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而且有能力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物色和培养爱国爱教的宗教代表性人物,善于发现和培养爱国爱教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将寺院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寺院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藏区的稳定和建设爱国爱教的寺管会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

(8)强化基层组织,搞好党群关系。在基层普遍存在: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关系不和谐,相互脱节,基层干部人浮于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淡薄等问题,而且在当地牧民群众中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牧民群众认为,管好、养好自己的牛羊,而基层政权组织,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心态处于相对不依赖,相互无关系的状态,这对当今藏区经济社会稳定是十分不利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鉴于目前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加强和维护藏区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寺院有效管理机制工作,强化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搞好党群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各级干部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是刻不容缓。

(三)强化寺管会管理建设。目前,藏传佛教寺院大都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基本是一个主任、一个副主任,一个参与管理,一个参与监督,对寺院管理起到了有效作用。但是由于寺院经济来源不足,导致基础设施简陋,普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大都是临时腾出一间房,做为寺院管理委员会的场所进行办公管理。因此,建议:将寺管会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由政府出资为寺院修建集图书阅览、电视收看、授课开会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场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活跃和丰富僧人的生活,给予僧人更多的关爱和扶持。这样让更多的僧人,接受新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也能及时了解和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也为长期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党的大政方针宣传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也为长期在寺院实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寺管会成员,按照乡属村委会班子成员同等对待,由乡上安排布置检查督促工作,将寺管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纳入村干部管理的范围,每月发给固定补贴。

(四)制定政策,解决困难。2008年5月,泽巴足副省长在玛曲县督查藏传佛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时指出:对僧人的困难要通过乡村低保,逐步救助等措施解决;对寺院基础设施差的问题,要通过落实纳入社会管理,项目建设等政策来逐步解决,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团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藏区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使藏区的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制订和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加大政策力度的实施。建议:一是把寺院和僧人纳入社会管理和管理范畴。二是寺院行路难、饮用水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应当纳入当地的“村村通”工程和经济建设项目中。三是解决寺院僧人生活困难的问题,将他们纳入乡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四是要把僧人看病就医的问题,纳入社会医保范围。五是对身体残疾的僧人,政府应按有关规定给予重点扶持。

第四篇: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

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与内容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调研的问题;

2、介绍调研的背景;

3、指出调研的目的;

4、阐明调研的假设(如果需要);

5、说明调研的意义。

四、调研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验调研法、行动调研法、经验总结法等,这是调研报告的重要部分。以问卷调查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调研的对象及其取样;

2、调查方法的选取;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如果需要);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如果需要);

6、调研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调研结果及其分析。这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意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调研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如果需要);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调研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3、本调研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调研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调研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调研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调研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如采用行动调研的有关证明文件等。

格式:

1、页面设置:左、右、下2.5厘米;上3.0厘米;装订线:1厘米;

2、正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摘要(五号宋体加粗);关键词:三到五个(五号宋体加粗);

正文小四宋体,标准字间距,行间距:固定值20磅;

字数:控制在2000—5000字。

3、正文标题:一级标题:阿拉伯数字及文字,三号黑体;二级标题:阿拉伯数字及文字,小三号黑体;依此类推。

4、页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作业(加整条下画线,五号宋体、居中),1.6厘米;

页脚:(小五宋体、居中),1.5厘米。

5、封面(单独为一页,不需要页眉与页脚)

第五篇:调研报告基本格式

调研报告

目录

一导言

二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一)课题选题背景

1.课题现状

2.所在区域状况

(二)课题选址(课题所在城市 街区及具体情况介绍)

(三)建筑环境(课题选址的周边建筑分布及环境介绍)三调研情况介绍

(一)实地调查

(二)问卷调查

(三)网上资料收集

(四)文字资料

四考察归纳总结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主题思想定位

参考文献

下载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研报告的基本写作方法

    调研报告的基本写作方法 什么是调研报告?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

    中学课程调研报告基本

    调研 姓名学号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设计过程与结果显示及分析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五总结 六参考资料......

    毕业论文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

    一、调研报告的写法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写法(2011-5-12 16:10:00) 1.调研报告的标题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

    民族文化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彝族苗族乡位于隆阳区西北部,怒江东岸。东与云龙县漕涧接壤南同板桥镇杨柳乡毗邻,西与芒宽乡隔江相望,北同瓦马乡相连。东西长21公里,南北宽18公里,国土面积300平方公里,林地占......

    关于开展“四方”调研情况报告

    关于开展“四方”调研情况报告市关工委:2011年3月14日接到市关工委认真做好今年调研工作的通知,委内同志进行了认真学习,领会调研精神实质内容,感到时间紧、内容繁琐,要求高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