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诉讼实习报告
实习报 告 书 专 用 纸
1引言
这次我们法学08级学生在学校组织和自主选择的结合下,进行了行政诉讼法课程的实习。这是我们在社会中所能得到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大家都很珍惜这次的实习,我相信我们都已经从实习中获得了不少的收获,那是学校所不可以得到的东西。这是我们将受益一生的知识。
2实习目的和要求
2.1实习目的让我们认识专业、巩固专业思想,确立先进的行政诉讼理念,使我们结合实践,深化和丰富专业知识,同时了解现行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积累丰富经验,为了今后从事法律事务,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而且在实习中我们还能寻找本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与不足,以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弥补。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教师改变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2实习要求
(1)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尊敬指导老师,虚心学习,做人诚恳,处事谨慎。
(2)认真详细的记录实习情况,记好实习日记。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学会总结一天所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学有所用。
(3)实习结束后,必须按统一的时间统一返校。独立完成实习报告,这也是基本的要求。
3总体实习安排
3.1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实习时间:2010-2011第二学期第九---第十一周,共计三周。
实习地点有法学教研处统一安排,由法院,律师事务所,司法局,劳动局,渔业管理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等多家实习单位
3.2实习任务
(1)认知相关法律机构的设置、权限、工作原则及程序,这样可以有利于今后的工作。
(2)认识行政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得以
培养。
(3)认识办案的基本环节和要求,专业能力,职业良知,这样有利于今后在工作生活中成为有用的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4)实现课堂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可以说,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就是应该做到学为所用。
4本人实习安排
我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了国土资源局,这块我觉得很是神圣的地方,因为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我就很想了解国土资源局是如何运作的,怎么将这么复杂的事情做好的。我将我的重点放在了解国土资源局的工作流程极其机构的设置,和他们的权限。然后对于在社会上的相处方式及在行政工作机关的内在关系了解清楚,为以后自己的工作先预热一下。
5实习内容
我们的单位是国土资源局,是国家的行政单位,主要从事矿产和土地两大块。矿产的采矿许可、储量、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业管理,矿产规划、土地审批、地籍,基本农用保护、土地利用、测绘、执法。还有土地证的发放、土地的丈量,土地的确权,土地权的变更等。平时最多的工作就是土地的土地审批、测绘、执法。
我所在的单位就是国土资源局的一个分支,是地方的分局。我们有一栋很大的办公大楼,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在里面办公。级别高的主管都有独立的办公室,配套的办公设备,小职员都是划分区域的办公,只有有限的资源可以利用。大家的工作都有明确的分工,每次做一个策划案,都有职员初稿,主管审核,批准通过之后,才可以加盖公章执行。
国土资源局平时的工作还算清闲,但是只要有土地策划,土地拍卖等就得忙碌好久。做一个策划案并不是那么容易,一般策划书做出来比较快,准备工作却要准备一两个月。要详细到整个工作的细节,大体的环节,人员调配,怎么样协调,怎么样处理紧急事件,确保工作的万无一失。还有其他方面的,像土地执法,土地证的办理等,这些都是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和办理。
由于我是出来乍到的实习生,没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像土地审批、测绘、执法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的知识才能够做到。我们刚来的实习生就只能做做简单的后勤工作,为其他的工作人员做好准备工作,整理排版、打印、复印资料。每天就是做相同的事情,重复相同的动作,总是对着电脑,盯着屏幕编辑着文字。好像很简单的工作,每天都得做,都得做好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有时候篇幅太长,文字太多容易看得人眼花缭乱,造成处理不当的。我的工作就是在别人需要工作资料的时候,要提前帮别
人在内部网站上查询好,整理好,再给他们拿去做参考策划。
6实习心得及感想
以前没有工作不知道,工作了才发现了工作的难处。从每一个小细节开始,都要开始改变。以前的坏习惯,不好的地方,都要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纠正过来。现在正值年轻有干劲,做什么事情都很积极,肯吃苦,肯学,肯干,但是有很多方面都没有经验,并不是自己肯做就能够做好的,还需要别人的指导。有的时候就是小的地方出了错,一个完整的计划也会有瑕疵,不再完美。我们刚开始工作的,要学会怎么样完善的处理每一件事情,怎么样让事情做得没有遗漏。
这两的星期的实习,是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个上班族的乐趣,同时,它使我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际公共政策问题,是空泛的政策理论变为真正的政策运行。两个星期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短短的实习生活,自我感觉可以说不错,真的很不错。记得我刚来市国土局执法监察处的第一天,我的指导老师向其他同事介绍我这个新成员,他们很热情地用微笑欢迎我的加入。我感到很激动,他们的热情让我大受鼓舞,我暗暗想,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定要好好表现,跟领导们好好相处,认真完成实习工作,不辜负他们对我的热情!时间过得真快,实习生活已经结束,我刚刚适应那里的生活就要走了,心里很舍不得,舍不得办公室的同事,舍不得办公室鱼缸里的小鱼,舍不得这种生活,总之舍不得实习的一切。时间虽然很短,可是这段时间却很令人难忘,对我们人生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两个星期的实习使我的工作经验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我时刻不忘超越自己,面对实习工作的满腔热情,将鼓舞着我不断前进。我相信,通过继续努力,我今后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公务人员。这是我在这段实习期间的一点深切体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启示。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怎么样把平时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怎么样把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怎么样处理好一件完整的事情,等等。有很多都是我们以前在学校看不到,学不到的。马上就要走进社会开始真正的工作生活,现在我就要学会基本的技能,来适应以后的社会节奏,慢慢的开始提高自己,以后遇到困难会坚持解决,一直努力地拼搏,继续,直到最后。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好。加油!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永不放弃。
7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不会使用复印机。复印机是我在上大学后才见到的,自己也没机会使用过,这次实习让我学会了使用复印机。第一次使用时难免有些紧张,就怕弄坏了,我虚心请教办公室的陈姐叫我使用复印机。她告诉我复印机每次工作之前,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预热,一旦预热好后,就能持续工作了。如果要复印多分相同材料时,最好先将复印机工作模式设置为连续复印状态,并根据复印份数的多少,设置好连续复印的页数,以后直接执行控制面板上的“复印”命令,复印机就能自动地将所有份数自动复印出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节省操作时间,这种连续复印的功能,特别适合复印大量相同文稿的时候。同时工作人员还跟我讲解键面的各种按钮和触屏上的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还告诉我一些其他的注意点。
(2)就是台帐。为迎接检查,我做了两本台帐,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困难重重。首先我不明白土地用途后的数字是什么意思,也不清楚哪些内容需要保留,还有也不清楚备注这一栏的内容该复制哪一个旧数据本上的等等,这些问题搞得一个头两个大。我只好先将问题一条一条记录下来,汇总后就虚心请教办公室同事,在他们的耐心讲解后,我终于弄清楚了,解决了我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我很顺利地完成台帐。其次,我发现课堂上学的电脑知识在工作上有点使不上劲来,Excel还是不能够灵活运用,很多功能不会使用也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九台帐的效果。但我并没有气馁,自己在那儿慢慢摸索,再打电话问问同学,终于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做的台帐格式与旧台帐一模一样。
8实习建议
实习结束之后,我对各方面都比较满意,但还是想提点意见,我从学校、实习单位和自己个人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首先学校方面,学校是我们实习的强大后盾,要大力支持学生的实习活动,学校发放30元的钱太少了,根本连坐车都不够,还发的这么慢,唉,真的应该改了。实习单位方面,了解了其他同学的实习情况后,我对实习单位有以下方面的建议。实习单位就相当于一个真实的模拟工作环境,得公平、公正地对待我们这些实习生,别把我们还当学生看,要将我们当平起平坐的同事看待。除了端茶递水、打扫卫生、收拾桌面等这种我们应该做的事之外,让我们做的工作不要只局限于看看报纸、喝喝茶、跑跑腿送文件这种简单而又无聊毫无实质意义的工作,也不要把我们当成免费的劳动力,所以我们大部分同学在实习生活中并无所获,搞得实习不像实习,倒像是来度假休闲的,这又造成我们实习日记不知写什么,报告也无内容写。还有一种现象是上班晚下班早,这也是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说的“你可以晚点来没关系,也可以早点走,反正没什么事干”,于是我们就成了晚出早归的上班族。我们强烈要求实习单位能正确看待我们还在大学的实习生,能让我们做些实
质性的工作,让我们能实有所获,不要让我们对实习起厌恶之心,真诚地帮助我们顺利地完成实习。个人方面 从我们个人来讲,首先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遵守领导的安排,必须按照规定,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中途不能退缩,有些同学会以太累太苦或实在无聊等等理由想中途退出,这些情况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既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又玷污了学校的名誉。
第二篇:行政诉讼
1.具体税务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范围
第一,从客体来看,人民法院只审查税务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税务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原告(即行政相对人)行为的合法性。
第二,从内容来看,人民法院以审查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原则,以审查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为例外。
2.具体税务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内容
人民法院审查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具体内容包括:(1)主体是否合法,即税务机关是否享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权限,是否超越法定的职责权限以及是否依法享有税收征收管理权、级别管理权和地域管理权,上述任何一方面违法都构成主体无权限或超越职权。(2)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证据是否确凿充分、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3)具体税务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是否正确。(4)程序是否合法,即税务机关不得违反法定程序,税务机关遗漏程序步骤、颠倒顺序、超越时限以及违反法定行为方式,所作出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无效。(5)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
第三篇: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发生纠纷后,依法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
司法裁判的活动。
行政诉讼的性质
1、一种司法审查制度
2、一种行政法律救济制度。“无救济即无权利”
3、国家诉讼制度的一部分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指由行政诉讼法调整的,以行政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指行政诉讼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1、人民法院。
在行政诉讼中拥有指挥权、审理权、裁判权。
2、行政诉讼参加人
①原告
②被告
③共同诉讼人
④第三人
⑤代理人
3、其他参与人
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等。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1、法院与诉讼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2、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义务。
⑴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①权利:受理权、调查取证权、审理权、裁判权、排除诉讼障碍权、执行权。
②义务:依法保护诉讼当事人的诉权,对行政案件依法受理、公正审理和公正做出裁判。
⑵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①权利:起诉权、辩论权、上诉权、委托代理权、申请回避权、申请执行权、原告、第三人请求赔偿权等。
②义务:依法提供证据,不得实施妨碍行政诉讼活动的行为,执行生效的判决、裁定等、⑶其他行政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参加行政诉讼活动享有的权利:依法作证,依法鉴定、勘验
和如实提供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义务则更多的是基于公民的义务,协助法院查明事实。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一、三大诉讼共有原则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原则
3、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4、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
6、辩论原则
7、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行政诉讼特有原则
1、行政诉讼客体限于具体行政行为。
2、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般情况下不审查其合理性。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一、概念
指法律所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或者说是人民法院解决行政争议的范围和权限。
二、功能
1、确定司法权(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权)对行政权监督和制约的程度;
2、决定行政相对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司法救济的权利范围;
3、决定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一)对受案范围的总体划定
《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若干问题解释》第1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对受案范围的正面列举
《行政诉讼法》第11条
1、行政处罚
2、行政强制措施
3、认为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行为
4、行政许可
5、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的行为
6、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行为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检查、行政合同)
9、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案件。
三)对不可诉行为的排除
《行政诉讼法》第12条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
3、内部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的行政终局裁决行为
《若干问题解释》第1条第二款(六类)
1、刑事司法行为
2、行政调解
3、行政仲裁
4、行政指导(不具有强制力)
5、重复处理行为
6、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行政诉讼管辖
概念: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职权分工。
法律功能:
1、法院管辖权的内部分工,防止管辖权的冲突;
2、确定当事人到哪个法院起诉或应诉,增强诉讼管辖的可预见性。
行政管辖的种类:
1、法定管辖①级别管辖②地域管辖
2、裁定管辖①移送管辖②指定管辖③管辖权的转移
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1、原告就被告原则
2、被告住所地(此时被告与法院共属一地区)
3、不动产所在地(便于法院行使审判权,利于判决执行)
4、行为发生地
行政行为发生地:“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违法行为发生地
5、被告就原告原则:保护原告利益
原告住所地、居住地
行政诉讼参加人
概念:依法参加行政诉讼活动,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并且与诉讼争议或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类型: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第三人、代理人
行政诉讼当事人
概念:以自己名义参加行政诉讼,与案件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害关系,并直接受法院裁判拘束的行政诉讼参加人。
特征:
1、以自己名义参加行政诉讼,区分诉讼代理人
2、与案件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害关系,与其他诉讼参与人区分: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3、直接受法院裁判拘束
行政诉讼原告
概念:一切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
核心:行政诉权
即“起诉权”或“诉讼请求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保护其合法权益并提供法律救济的权利。
具有行政诉权,即具有原告资格。
第四篇:行政诉讼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摘 要]抽象行政行为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性文件的行为,包括制定法规、规章和发布决定、命令。随着行政管理的需要,抽象行政行为的日益增多,伴随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又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法院受案范围之外。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越小,司法审查的空白就越大,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将抽象行政行为可诉的范围划定在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并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部分进行论述,强调抽象行政行为的现实必要性和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探讨
1、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抽象行政行为并非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概念。对抽象行政行为在学术界的不同的表述,有的人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制定和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有的人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单方面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即制定行政规则的行为。有的人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笔者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性文件的行为,包括制定法规、规章和发布决定、命令。
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的受理之外,但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抽象行政行为比具体行政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深、更广,更为严重的是它杜绝了行政相对人的司法救济途径,这极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对抽象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中,以保证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2、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依据
笔者认为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司法审查范围应从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现实必要性与司法审查的可行性这几个方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1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
2.11宪政基础。从表面上看,现行宪法没有直接规定以诉讼的方式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也没有将此审查权赋予人民法院,但是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只能规定一些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上看它实际上蕴涵了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依据。首先,从民主的角度上看,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者检举的权利。”这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显然包括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这里的“违法失职行为”也应包括行政机关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这一法条的宪法精神在于它没有否定公民对行政机关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其次,现行《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显然,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果违反宪法和法律,必须依法加以追究。这一宪法原则的意义就在于排除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受法律控制的可能性,为以后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提供了依据。最后,宪法的内容并非都是抽象的原则,许多内容如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都具有较强的司法适用性
2.12、抽象行政行为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可诉性。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权行使的必然结果,从这种公权力本身的属性上看,它是一种凭借物质力量在一个有序结构中运行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强制力,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这种扩张性就决定了,如果不给这种权力在法律上设定边际,它将很容易发生膨胀。从而导致权力无法控制的滥用,必然将成为社会秩序的最大障碍。“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行政权正确地实现自身的目标是的有条件的,而非无条件的,这就让我们在对待公权力和其控制之下的行为的时候,与其假定它们是正确的,不如假定它们是错误的,基于此种假定,我们就不得不
寻求一个与之独立的权力去制约这一权力的发展。
2.2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必要性
从“有权力就有救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平等的权利受平等的保护,这种平等既包括实体权利享有的平等,也包括实体权利受保护的平等。这是宪法与其它法律所确立的一项原则。作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来讲,法律给它们设定了相同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就没有理由为这种权利在受到同样侵害时实施不同的保护手段。
2.21、实现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相衔接的法制的统一。《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也就是说,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害是由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行政行为造成的,则不得提起行政侵权赔偿之诉。《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则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2.22、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来说,任何实质上或事实上非法权益,都应当由国家有关机关通过民事的、行政的或刑事的手段加以否定。抽象行政行为制定公布后即具有约束力,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法与之对抗。该抽象行政行为即使违法并通过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法院也无权对其效力加以否定,由此容易助长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现象,相对人的权益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护。而且为逃避法院的监督,行政机关有可能采取以抽象行政行为代替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侵害相对人的权益,法院却无法介入。
2.3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制建设的发展,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针对不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的弊端产生的不利于法治建设的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即对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后政府、社会将面对的行政执法问题。
2.31、关于原告主体资格的问题。有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因此,这个“特定的对象”如果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提起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同,它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作出的,那么究竟谁有权起诉则难以确立。○6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内,必须对原告的主体资格加以确认。首先,原告必须是与抽象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人,即行政诉讼的原告与行政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不应把原告主体资格仅限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中,否则就会歪曲立法本意,不利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也无法解释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诉讼。随着行政审判的发展,在原告资格界定问题上,“管理相对人说”已逐渐被“直接利害关系说”所代替,即行政诉讼的原告与行政行为有直接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原告主体资格作适当扩大,行政行为受司法审查的机率相应提高,已成为当今各国的通行标准。其次,必须是原告认为其权利“可能”受到损害。
2.32、行政机关的适应问题。对于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有人提出,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使得行政机关的行为几乎全部置于司法监督下,有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将会使行政机关感到无所适从。这是片面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当然要追求效率,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的,如果抽象行政行为偏离了这一前提,难以想像其所追赶求的效率还有何意义。行政管理的实现与抽象行政行为接受人民法院司法审查,使得行政机关的行为几乎全部置于司法监督下,有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将会使行政机关感到无所适从。这是片面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当然要追求效率,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的,如果抽象行政行为偏离了这一前提,难以想像其所追赶求的效率还有何意义。行政管理的实现与抽象行政行为接受人民法院司法审查并不矛盾,相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的范围,能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对于合法、合理的行政行为,能很好地运用司法权力予以维护。
2.33、人民法院的承受能力。有司法实践中,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顾虑:行政诉讼的开展使人民法院遇到了前所未有考验,而且几年来的司法实践也反映了人民法院所遇到的阻力重重;如果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不仅加重了人民法院的负担,而且有可能破坏现已取得的成绩和开创的局面。笔者认为,多年的行政诉讼司法实践让人民法院积累了丰富的审判经验,行政审判人员的专业水平较行政诉讼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几年大量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为人民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合法与否提供了立法依据上的有利条件。引起行政纠纷的抽象行政行为,往往与被管理者的相对人的权益有直接利害关系,在规范性文件中往往设定、变更或消灭相对人的权益,其合法性有待探讨。我国的国家机关授予了审判机关具有独立审判权,必然要秉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审理诉讼案件,不能因为有可能会加重负担而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之外。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人民法院必然要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总不能因为惧怕适应而使国家的法制建设停滞不前。
四、构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制度的思路及设想。
参考文献 :
[1]姬亚平。论人民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J],载行政法学研究,1993,3:35-40。
[2]宋功德。行政立法的均衡之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信春鹰。WTO与中国行政法制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王传丽。WTO协议与司法审查[J],载中国行政法学精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2-27。
[5]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M],湖南出版社1997。
[6]王振清。行政诉讼前沿实务问题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7]胡肖华。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行政诉讼法修改纵横谈[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8]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法律出版社1985。
学院:文法学院班级:
姓名:赵健
学号:行 政 法 案 例 评 析 作 业08级法学2班 0870133207
第五篇:XXX县法院行政诉讼协调报告
XXX县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协调工作情况报告
200X年以来,我院在上级法院的关心、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协调优先、调判结合” 的工作原则,不断探索行政案件协调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全面推进行政诉讼协调工作有效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X年至20XX年,我院共受理各类行政诉讼案件31件,已全部审结,其中成功调撤21件,调撤率67.7%。一直以来,我院对行政诉讼协调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学习、总结摸索、借鉴经验等,逐步形成了从院长到庭长到庭员,从立案到审理,从院内到院外,全员、全程协调的工作局面,行政审判协调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形成制度,落实责任
为抓好行政审判协调工作,我院首先从制度抓起,将行政诉讼协调贯穿整个行政诉讼流程。规定了行政诉讼立案要做到立前疏导,立中协调,案件审理要做到庭审前、庭审中、判决前均进行协调的行政审判流程管理。同时,我们还把协调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评内容,把协调成效当作考核的重要指标。200X年,我院下发了《行政审判工作综合考评办法》,将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结案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年终考评范围,明确规定本院行政审判协调结案率不得少于
等部门汇报、互通行政审判情况、信息,建立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多方参与、法院推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合力化解机制。同时,我院通过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与行政执法部门建立沟通、互动的协调配合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联动化解矛盾纠纷。
4、加强行政审判法律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一直以来,由于行政审判的特殊性,人民群众对行政审判处于不了解、不理解的状况,行政相对人普遍存在“不想告、不敢告、不愿告”的心理,为建立良好的行政诉讼司法环境,我院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行政诉讼法制宣传活动,让老百姓了解行政诉讼,消除对行政审判“官官相护”的印象,树立行政审判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5、积极探索总结协调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在行政审判工作中,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总结,并借鉴兄弟法院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协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案外协调。一些行政案件,尤其是行政不作为类案件,如果简单的就案论案,往往难于协调,必须在案件之外,找准着力点化解纠纷。如赵某诉XX镇人民政府不履行土地使用权行政确认职责一案,该案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是
即对行政机关的某些行为不满意而提起诉讼,俗称“气官司”。针对这类案件,审判法官主动协调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带着卷宗,深入案发地,主动到当事人家中协调,心平气和地与当事人座谈,耐心听取当事人的诉说,给当事人说理讲法,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化解“怨气”,从而使当事人高高兴兴地撤诉。如:原告赵某不服县公安局行政处罚一案,由于赵某将他人打伤,县公安局对赵某作出治安行政处罚,赵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审理中我们发现赵某诉讼的主要原因是对县公安局有怨气,认为县公安局在办案过程中的言行都是有意偏袒第三人,专门找茬故意整他,而忽略自己伤人的事实,对我们的说服教育完全臵之不理,协调工作收效甚微。但我们并不因此轻易放弃,办案法官协调公安局相关领导深入到赵某家做“消气”工作,与赵某及其近亲属进行座谈,认真听取当事人的诉说,然后仔细耐心地摆事实,讲法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分别做当事人工作,耐心地进行开导,最终赵某消除怨气,主动提出撤诉申请,双方握手言和,促使该案件顺利协调结案。
(3)主动登门协调。现在的行政诉讼案件,由于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对行政审判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又碍于面子,往往不愿出庭应诉,而他们的诉讼代理人往往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有些案件诉讼代理人明明知道是具体行政行为确有错误,但他们认为主动承认错误等于自己
民事纠纷得以彻底解决。如当事人黄某诉XX县人民政府房屋产权行政登记一案,在审理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黄某是在其诉与农某的一件房屋权属纠纷民事案件诉讼中发现被告农某擅自办理房产证,将共有房屋登记在农某及其妻子名下后,才将登记机关(县人民政府)告上法院。而作为登记机关的人民政府在进行房屋登记过程中确实存在违法,侵犯了相对人合法权益,应当判决撤销。经与民事庭及各方当事人多方了解,得知黄某连续打这两起官司的最终目的是想从案件第三人(即民事案件被告)那里得到一些房屋补偿款。找准这个化解纠纷的着力点后,我们因案制宜,与民事案件审判法官一起,有针对性地对原告和第三人进行调解,最终第三人与原告就补偿问题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县政府也同意对不当的房屋登记行为进行整改,原告撤回起诉,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纠纷,达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
(5)领导协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当前,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仍然存在行政领导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严格依法办事,甚至为了地方或本部门的利益,在处理问题时,长官意志和官僚主义高于法律的现象;仍然存在行政领导作为诉讼被告时与法院比地位、比职权,不主动应诉,不配合法院工作,败诉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现象;仍然存在行政领导担心行政诉讼会削弱行政管理权威,对行政诉讼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等等,题达成协议并主动履行完毕。至此,一件棘手的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几年来,我院协调处理的案件中,有不少案件是院领导亲自参与协调并得以结案的。
(6)多元协调。由于行政诉讼的特殊性,部分当事人对行政审判人员存在误解,不相信审判决工作人员,甚至对法院工作人员、律师都持怀疑态度,对此类案件,我院积极找寻当事人信赖的亲友为突破口,通过向当事人信赖的亲友解释法律规定等,做好当事人亲友的思想工作,再让当事人亲友向当事人说明情况,争取当事人的理解、支持。如林某某诉县人民政府房屋行政登记一案,案件在审理中,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司法解释,规定此类案件应先行解决民事纠纷,为此,我院与县政府进行沟通,县政府同意在民事纠纷解决后可以按法院裁判申请变更登记。为此,办案人员与林某某进行协调,希望原告撤回诉讼。虽然办案人员多次与林某某协调,并通过其代理律师向其说明情况,但林某依然怀疑办案人员是在推诿,不同意撤诉。通过多方查找,在得知林某某有一位哥哥在县电力公司工作,林某某比较相信其哥哥。为此,我院领导找到县电力公司亲自与林某某的哥哥说明案件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林某某的哥哥在认真听取情况说明并核对相关法律规定后,同意帮助法院作其妹妹的思想工作。最终,案件在林某某哥哥的进一步帮助协调下,原告撤回了起诉。
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多方参与、法院推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合力化解机制,才能更好的开展行政诉讼协调工作。
2、加强对先进的行政诉讼协调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学习、借鉴和交流。
行政诉讼协调工作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程序规定,各地法院都是在摸索,所以,建议上级法院加强组织对全区、甚至全国各地法院的先进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学习、借鉴、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行政诉讼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