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时间:2019-05-12 05: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第一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合芜蚌新区”.全国四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安徽合芜蚌)之一。合芜蚌新区筹备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此举标志着安徽省力图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出席动员大会并讲话。王金山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目前国家先后批准了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提出的“自主创新”主题为全国独有。国家发改委对安徽省申请成立试验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出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可以作为省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是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通过5年实践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际上就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拓展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成功经验的放大。

试验区将实施创新产业升级等6大创新工程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等6项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安徽特色、能在全国叫响的区域创新品牌。试验区将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金融管理体制这三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并取得大的突破。为推动保障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政府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奖励等支出,还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安徽如何出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区,通常被人们视为“政策洼地”和“困难高地”。从2006年4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出台之后,中部六省都在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

然而,原有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成本优势,正在进一步弱化。面对“东西夹击”之势,安徽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自选动作”上求突破,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作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条件所产生的倍增效应。正如王三运省长所说:“加强自主创新是安徽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后劲所在。”

由此可见,发挥安徽科技资源的“倍增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就为安徽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正如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田唯谦所言:“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中部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与大城市及综合能力更强的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小的风险性。”

实际上,在自主创新上获得突破口,仅仅是安徽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方面。细心人都会发现,与自主创新上升为安徽经济发展主战略几乎同时,“泛长三角”概念,同样也成为安徽与近邻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安徽如何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对此,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怎样在迎接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就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必须破题的一道重大课题。”

实际上,自从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正式提出“泛长三角”概念以来,安徽如何将两者相融为一,就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在7月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年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就提出:“合芜蚌三市要成为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到了8月的最后一周,安徽省组成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奔赴苏沪浙考察学习。在黄山召开的考察学习总结会上,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强调指出:“选准突破口,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外来转移的叠加优势发挥好。”向外界传达出了丰富的决策信息。

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产业被淘汰后的空间位移,而是经历自主创新“武装”后的产业提升。安徽参与合作分工,但绝不做“小工”,更不是“打工”。可以肯定的是,安徽选择的必定是“开放式创新”之路,用王三运的话说,就是“借梯登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科技的成果。”

因此,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就是在创造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 “安徽方程式”。这才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

合芜蚌新区进展

2009年北京两会期间,作为全国第一家设立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省份,安徽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将安徽省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升格为国家级的自主创新试验区议案。

议案认为,合肥、芜湖、蚌埠作为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等带有中西部地区的普遍性特征,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中心,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意义。但由于试验区建设面临很多难题,诸如中央级高校、科研院所如何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自主创新政策力度问题,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问题,创新

型产业培育基础等问题,仅靠一个省的力量难以解决,因此安徽代表团认为,应将省级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试区。

至于为何将自主创新试验区设立在安徽,议案分析了三个理由:一是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除北京外国家科学大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芜湖是皖江城市带的中心城市,蚌埠是沿淮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周边的几家大企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创新资源,是中西部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二是浓厚的创新氛围,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科技创新、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成功的创新实践,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的路子,形成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

为什么是合芜蚌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而“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

在安徽,合芜蚌三点串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2007年,合芜蚌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之和为234 2亿元,占安徽全省的31.8%。“合肥是省会,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合芜蚌三市就把整个安徽省统领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合芜蚌中心带动加典型示范的作用,对安徽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分析道。

显然,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肖金成认为:“如果把同样的要素分散布局的话,那么大家都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用区域经济学术语说,这是增长极战略。要培养增长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培育起来。”

如果再从现实基础来看,合芜蚌三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奇瑞、江淮、讯飞、海螺、丰原……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崛起,自主创新的安徽给全国留下了一个个漂亮的“背影”。

以合肥为例,合肥拥有五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无形资源优势: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安徽生产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可能亏10%,到合肥可能就赚20%-30%。因此,王三运在合肥调研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时,对合肥提出明确要求:“合肥市在全省自主创新工作中要一马当先、勇挑重担。”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芜蚌三市,绝不仅仅是安徽省的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而是承担着引领全省走向创新型路径的重大责任。

在今年7月的第一周,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为组长的国家发改委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来到安徽,对蚌埠、合肥和芜湖等市进行深度调研。这一非常之举就已表明,合芜蚌三市将联袂引领安徽自主创新,在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中先行先试。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告诉《决策》:“任何创新的背后都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先行先试‟的权利,使这些地方能够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编辑本段为什么是自主创新

西安、安徽和北京,主题不约而同都是“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再加上之前已经提出这个主题的广东,就有4个区域都将焦点指向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为什么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这么热?

首先,在宏观背景上,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3天时间用了2 天重点视察自主创新,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特别是某些领域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安徽在这一点上是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这为安徽自主创新建设做出了战略层面的指导。

对此,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强调指出:“安徽快速崛起、跨越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靠科技创新。务必要把推进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务必要拿出更切实的行动、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努力实现„有更大作为‟的目标。”

其次,如果从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来看,自主创新的背后,蕴涵深刻变化。

从国家已经批准的改革试验区来看,基本涵盖了新阶段中国改革面临的几个重大方面,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公共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方式、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新型城市化以及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等,唯一缺少的就是自主创新。这就为各地争取自主创新试验区提供了机遇。

让我们再回到竞争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的三个主角——深圳、苏州与上海。这三个城市代表着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它们激烈角逐的背后,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阵痛与转型。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期中考试”之年,中央已派出庞大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进行中期考察。如何完成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放在最前面,成为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第一大原则。这为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的苏浙沪两省一市明确了指向。在广东,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省里已决定要像当年培育汽车产业一样,连续5年每年

1.5亿元,支持IT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由此可见,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在产业经济上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引起全国共同关注的企业倒闭潮,只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轨的一个显性层面而已。

“沿海有近忧,安徽有远虑。”那么,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安徽,应该怎么办?

安徽省长王三运的一句话蕴含深刻:“要尽快实现安徽的跨越和快速崛起,严格意义上讲,靠现有的经济基础,靠财力,从区位来讲,也不是太有优势。能够比一比的只有科技优势。最终只有依靠科技,赌注就在这上面。”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是有效的路,是直路。”王三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强调。

调研路线图

推进区域性创新试点,安徽并非毫无经验可循。

2004年7月,科技部与安徽签订省部合作协议书,提出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同年1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在合肥科学城隆重举行,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合芜蚌试验区”就是要“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效应,进一步提升试点的功能,以增强试点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从2004年至今,合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科技厅副厅长张国栋告诉《决策》,“最近,我们拟了一个报告,对这4年来合肥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这个阶段对合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显然,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其经验本身,而是要为尚在“腹中”的“合芜蚌试验区”寻找借鉴。

也许正是基于此,创新办成立后调研的第一站即为合肥。2008年7月25日,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率调研组,到合肥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合肥市长吴存荣表示,经过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花建慧亦充分肯定了合肥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上取得的成绩。不过,“从科技创新试点到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一个从科技创新向体制、机制、政策等更大范围内创新深化的问题。”相关专家分析道,所以,即便有合肥先行者的经验在前,“合芜蚌试验区”仍需跳出安徽,去多方借鉴外省经验。

为此,创新办成立不久即赴上海、浙江,先后走访深圳和西安进行调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由花建慧带队,安徽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创新办成员单位组成调研组,赴深圳考察学习其自主创新的经验。接下来的3日到6日,调研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西安,鲜明地提出要借鉴西安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

不过,调研组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圳。“在深圳华为调研时,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张国栋说。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在深圳,他们讲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成就了今天创新性深圳,可见金融平台建设,尤其是金融创新在深圳自主创新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创新办撰写的深圳调研报告——《深圳创新发展情况考察》中,深圳的经验被总结为:“以市场机制构建多种类型的服务平台”等,对“合芜蚌试验区”的启示则概括为找准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创新中的助推作用。

在调研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开篇即有这样一段表述:“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起草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总体方案‟以及推进创新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这是否意味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将重点借鉴深圳经验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经验已经进入了安徽决策层的视野。

寻找突破口

当内外家底、经验以及发展的基本逻辑理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更为具体的工作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综合配套改革”。

“所有的技术创新背后都是体制创新,没有体制创新就实现不了科技创新。”吴劲松告诉《决策》。而“合芜蚌试验区”所有体制机制创新都将体现在正在制定的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同时,在实施方案之外,还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

“实施方案拟在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相关专家告诉《决策》,“其中投融资体制改革被列在各项改革的第一位。”

“这次安徽省将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来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罗建国告诉《决策》,“但是将资金需求全部寄托于财政也不现实,重要的是如何改进资金的投入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四两拨千斤。”据记者了解,此次安徽省将设立总金额5亿元的专项资金。不仅如此,在财政奖励上,“我们可能改变传统的做法。以前是企业成功之后,我们奖励,没能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因为企业自主创新成功之后,应该是从市场获得回报,应该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企业未成功之时。”张国栋分析。除安徽省出台相关文件统筹之外,“合芜蚌”三市还将拟制各自的实施方案。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介绍,《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亦表示,“ 目前,芜湖市已经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服务、环境等。”而面对多达五六项的配套改革,突破口何在?“我觉得我们需要寻找一个逻辑起点。”省创新办综合组李煜博士告诉《决策》。

在他看来,这个逻辑起点在于创新环境,西安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西安能够在西部脱颖而出?就在于其创新环境。很多在国外工作过的创新人才到西安高新区后都说„西安的工作环境不比国外差‟,许多西安毕业的学生也愿意留在西安。”在李煜看来,“创新环境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环境是前提,招商引资要优化环境,自主创新对环境优化的要求更高。”吴劲松分析认为,“安徽最终形成的应该是一条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重点,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第二篇:安徽着力打造合芜蚌试验区农业创新平台

安徽着力打造合芜蚌试验区农业创新平台

本报讯(记者吴长锋)安徽省自去年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省有关涉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及市三级以农业科研、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试验区内主要农业科研、高校承建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基本涵盖了试验区内粮棉油等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种植栽培、土肥、植保以及饲料等领域,为提升试验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试验区内主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新增省部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1926万元。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总投资706万元。新增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均已完成了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工作,目前,在建的大部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内容均已完成90%以上。安徽省农科院承建的“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和安徽农大承建的“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均已完成建设内容95%左右。安农大承建的“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成果转化”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内容。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在促进试验区内主要优势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安徽农业大学以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与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3个。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了4个水稻新品种,获得了5个农业植物品种权授权,制定并发布了6个安徽省地方标准,同时还育成了一批新的水稻育种材料。国家棉花改良分中心、安徽省杂交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了转基因杂交棉新组合皖杂棉9号等新品种,制定并发布了《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1个行业标准、《转基因抗虫棉生产技术规范》等3个地方标准。

第三篇: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

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

验区建设的意见

(二○○八年十一月一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今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于最近出台了《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为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更好地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服务,结合地税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统一思想强化责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关键。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有利于发挥我省科教优势,构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各级地税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服务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作为地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税收职能,积极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努力优化纳税服务,加大支持力度。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地税部门要按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要

求,认真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效能建设和现代化分局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其它地区的地税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积极配合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并借鉴试验区的做法经验,积极推进和服务本地区自主创新。

完善政策支持创新

(一)支持实验区创新型产业升级

1、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内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实验区内的软件生产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3、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不受比例限制,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5、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地税机关核准,折旧年限可以缩短,最短为3年。

6、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

在15年以上的,从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对生产线宽小于0.8um(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8、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它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二)支持实验区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9、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10、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11、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职工工资薪金总额

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12、对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

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四)鼓励创建风险投资企业

13、对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照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五)支持实验区基础建设

14、对企业从事符合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促进实验区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15、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其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6、在一个纳税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7、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8、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七)鼓励实验区引进创新型人才

19、对个人取得的省政府、国务院部委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技创新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20、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的个人奖励,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1、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企业,员工接受企业授予的股票期权时,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优化服务提高效能

22、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安徽省地税系统促进全民创业措施100条》和《安徽省地税系统“三项服务”措施100条》;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考评机制,制定包括实施内容、考核办法、奖惩办法在内的完整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认真落实税收信访制度、行政申诉制度和税务听证、复议制度;建立由行政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内外部组成的税收服务监督体系,为纳税人权益救济提供多种有效途径。

23、优化纳税服务措施。全面落实以三时服务、四办要求、五零标准、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3456”服务规范和“二十条便民措施”;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实行业务骨干带班、行政领导值班等制度;积

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实行涉税审批“两集中”“两到位”的基础上,实验区内各级地税机关要加快实现“全集中”、“全到位”和远程网上审批;进一步下放税收管理权限,纳税人100万元以下缓缴税款的申请事项,由试验区所在的市、县地税局按规定直接审批。

24、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加快推行纳税诚信体系建设,开设办税“绿色通道”,全面实施“阳光稽查”;进一步拓展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功能,扩大税银联网覆盖范围,为纳税人提供经济便捷的多元化申报纳税和咨询服务方式;完善落实“一站式”服务、“一窗式”管理、“一户式”储存、“一票式”征收,针对实验区内企业不同要求,主动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纳税服务。

第四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10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

浦东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

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体制创新优势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重庆市 成都市

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形成了 成渝经济区 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根本目的在于 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成渝经济区 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中部地区 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深圳市深圳是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为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他的目标定位是 建立成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仅

次于香港结构竞争力开放竞争力科技竞争力 都很靠前。

素有 “国际化城市、全球先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之称;目标是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技术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以服务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打造以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传统产业深圳品牌。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 :以区域发展、企业重组、科技研发、金融创新四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发展主题突出了新型工业化 不仅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传统工业由大变强。

沈阳经济区是 副产品生产基地、新型建筑材料供应基地、轻工产品生产基地、汽车配套制造业基地、观光旅游休闲基地、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基地、钢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

山西省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山西地处中部,是全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占全国的1/3。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

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改革要求是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义乌市

义乌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发展目标是 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

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那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 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显然已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它们的目标是 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实现了东部地区的先发展之后 发展中西部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了地处中部的武汉城市圈,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湘城市群)在历史发展中已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加上地理区位较好 有较完备的交通条件 并且也是中部地区的主要的中心城市是当之为愧的城市群它们侧重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改革试验。而西部的成都、重庆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东北沈阳担负了老工业基地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这次山西省承担了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一重大主题。十个综合配套的改革试验区五个在沿海地区(沿海岸线由北向南分布)三个在中部 两个在西部分布得很均匀 既能够充分利用全国资源和其他优势 也能统筹兼顾 带动多地区发展

第五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的新特区建设

(李慎中 山东省临沂一中 276003)【背景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沿京海广铁路长江流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带带经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材料二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探索我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今后全国将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材料三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示意图

【试题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_____________带最早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上部分产业的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这些地区带来的影响。

(2)简要说明在我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城市群地理区位的重要性。(3)长江流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内差异显著,东西互补性强。简要说明这种区域合作的意义。

(4)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的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湖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

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作用。

(5)十—·五规划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方向。

(6)简述武汉城市圈的主要优势及其快速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长株潭城市群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是什么?说出其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

(8)武汉城市圈周边100千米半径内,集中了8个中小城市。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其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是什么?

(9)长江中游地区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主体的湿地众多,但50年来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0)成渝试验区是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特区”。与另外三个相比,其区位上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11)简要评价成渝试验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交通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优势或不足? 成渝试验区与另外三个“新特区”相比,从区位上看,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12)重庆和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简要分析成渝试验区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答案】

(1)(东部)沿海经济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处(沿海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和长江流域经济 带的出海口位置);有利于发挥对外联系便利、对内腹地广阔的区位优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3)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潜在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4)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影响: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5)答法1: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答法2: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优势:地处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经济轴线的交汇处,经济区位条件更好;武汉经济聚集与辐射功能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科技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意义:促进中部崛起,从而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作用,有利于东中西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有色金属冶炼 锑矿、铅锌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8)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较差。

(9)消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破坏。

(10)成渝试验区位于西部内地,而另外三个位于东部沿海。

(11)优势: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长江航运;水能丰富;不利:交通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2)现状:农村人口多,农业所占比重大,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趋势:成渝两地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以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电话:*** 邮箱:lishenzhong@126.com

下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