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昌民俗文化》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
话说宜昌--民俗文化 第 1课时
活动目标:
1、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以适应都市化的要求。
2、让学生了解宜昌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自豪感和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形式:走访、查阅资料、调查
活动场地:校外
活动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突出学生参与过程的描述)
一、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话说宜昌——民俗文化”
1.学生分组交流。2.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二、教师补充介绍
资料链接:
历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自唐宋以来,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又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方,遭贬而来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贬谪的文人学士。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苦吟而出的无数诗文,又给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文化史”。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在任期间,一方面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励民众勤于农事,安居乐业。政绩斐然,为民称颂。1600年前,东晋人袁崧在这里考察山川形貌,写下了对古代文坛颇有影响的《宜都记》,被现代学者钱钟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我国最早独立成篇的山水记。
至唐代,大诗人李白成长于四川,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还是三次历三峡之险,而且纵情吟唱三峡之美。“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离蜀出峡,曾在夷陵(宜昌古称)小住。住了多久?《郢门(即荆门)秋怀》一诗说:“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说是历史上最先对江水出峡、险夷交替景象的生动描绘。
除了李白,杜甫与三峡更有一段诗缘。他在夔州一住就将近两年,写出了《白帝城最高楼》、《八阵图》、《咏怀古迹》、《登高》、《秋兴》等诗作400余首,可算是创作上的大丰收,他在夔州居住过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遗址尚存。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夔州东下,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方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他写了《春夜峡州田待御长史津亭留宴》一诗以记其事。他还游览了附近的山川,所写《虎牙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虎牙(在宜昌境内)的险峻形势。
唐元和十三年(818),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升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与弟白行简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镇,由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徙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出峡东下。三人于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于夷陵(宜昌古称),便乘舟同游江上。他们在上牢溪上岸寻幽时,发现岩壁间有一奇洞,便入洞饮酒叙怀,通宵不寐。言末尽意,又各赋古
调诗二十韵。为记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诗与文均抄写在洞壁上。今诗已失传,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成为后世的游览胜地。
唐代“茶圣”、著名学者陆羽,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专家,而且也善诗文,平生著述不下五十卷。他考察栽培茶树及水质情况,走遍了全国山川。峡州(宜昌古称)本茶叶故乡之一,峡江两岸当然也留下他的足迹。他将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计二十种,而鉴别西陵峡口蛤蟆泉水为第四品,故蛤蟆泉号称天下第四泉。又鉴别香溪水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称。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记载有: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峡州茶叶也评价甚高:“山南,以峡州上”。
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欧阳修坐贬夷陵县令。他在此任县令时,体察民情,教民建瓦屋,增城栅,辟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还用他那支妙笔,为我们记述了北宋时期古城的市貌风情。“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画图夸”便出自欧阳修之手。他在任约一年时间,留下了《与尹师鲁书》、《峡州至喜亭记》、《祭桓候文》、《黄杨树子公赋》、《夷陵九咏》等诗五十余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历史的重要资料。三游洞岩壁上,还保留欧阳修亲笔题刻一处。为纪念这位文学大师,明代在夷陵城(今宜昌城)东修建了“六一堂”,现有迹可导。近年,宜昌文化部门在三游洞附近山头,修建了仿古建筑“至喜亭”,并在亭中竖立了新镌刻的《峡州至喜亭记》碑。
宋嘉祐年间,著名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从故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县)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受任。途经三峡,对峡中风物多有吟诵。到夷陵(宜昌古称)后,“三苏”同游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称作“后三游”。苏轼过三峡,还留存《入峡》、《出峡》、《至喜堂》、《黄陵庙》、《峡州甘泉》等诗篇。
此外,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被贬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曾于绍圣二年、靖国元年三次到峡州(宜昌)游览三游洞,并题名洞壁,书写了《三游洞序》。惜所书《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还残留他的手迹一处。黄庭坚还在四川万县留下了宝贵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记》,有关于三峡风流的记述,也描绘了三游洞的奇观。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曾至川陕一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军旅生活。在这里,他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初发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记》中,对夷陵古城名胜作了生动的描绘。孝宗乾道六(1170)入蜀时道经三峡,写了不少诗文。在三游洞游览时,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觉得很甜美,便写了一首七律诗记述这件事,在诗中赞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于是便留下了“陆游泉”这个名胜。
明清时代,宜昌古城内读书之风甚浓,随着社会稳定,加之读书人中涌现出刘一儒、王篆、赵勉、顾嘉衡、王世恩等一批学业有成的人物。城内相继兴建起尔雅书院、墨池书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为鄂西学子们向往的地方。宜昌城内现残存欲倾的青灰色砖木结构建筑物,大多是这一时期所建。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虽然大多只剩断壁残墙,但当年的飞檐翘角,仍古朴典雅依稀可辩。时人把每栋这样的宅院门庭称之为“朝门”。一座朝门宅院内有五、六道门坎,各家门梁柱上的雕画十分讲究,门口两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使整个街巷显得十分幽深、恬静。从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筑特色。
二. 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相关诗词。
三.全班展示。
四、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教师总结。
第二篇:民俗文化实践报告
民俗文化实践报告
民俗文化实践报告1
第三天早上,小分队于9点在xxxx站公交站集合,准备前往位于xxxxxxxx区的魅力古镇xxxx,并对xxxx民俗文化作进一步的调研和实践。坐上xx路公交车,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期待。路途虽远,但是很有意义。公交车途经津塔、xxxx西站等xxxx的城市新地标,我们在探寻传统民俗的同时也领略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到了xxxx镇,我们立即被那里传统与现代兼长并美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了。这里是绿意盎然的乡村,这里是闹中取静的古镇,现代化的设施、浓郁的乡土气、传统民俗的文化味在这里交融。
xxxx是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称太平庄,后称古柳口,金代建镇,明清时期形成南北漕运枢纽码头和商贸集散地,清乾隆年间更名为xxxx。戏楼、牌坊、文昌阁,被称为xxxx三宗宝。清代这座小镇上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和40余座古寺院,至今仍可找到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
我们首先调研了古镇的几家年画专卖店。经采访,我们得知,xxxx是中国木版年画之乡,xxxx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木版年画起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景象。现在,由于政府保护得当和适度的市场开发,xxxx年画在如今的时代里,依旧生机勃勃。
稍作休整,下午,我们来到了闻名遐迩的“石家大院”。现在,xxxx将“大院文化”作为重塑千年古镇文化的起点,随着人们对赶大营历史的追溯,石家大院、安家大院等大宅门里老xxxx人的奋斗史也逐渐清晰起来。
经了解,石家大院位于xxxx镇估衣街和河沿街,始建于1875年,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今天的格局。这座大院占地6000平方米,南北长96米,东西宽62米,有xxxx多间房屋。这里也是xxxx乃至中国北方保存最好的清代大宅门民居院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年“xxxx八大家”的奢华生活。
修旧如旧的账房、客房、主人卧房、闺房、戏楼让我们领略了当时民居主人的生活风貌。此外,旧街景的.泥塑复原和婚俗展览令我们尤其印象深刻。传统婚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今天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一些传统风俗在今天依然得以保留。
离开了xxxx,我们在傍晚时分又参观了海河沿岸的李叔同故居和梁启超故居,了解了这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身临其境的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地点。
最后,我们又游览了海河沿岸的夜景,结束了美好的一天。
民俗文化实践报告2
关键词:
渔鼓戏、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农民文化需求、文化体制改革
背景: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日益挤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生存环境岌岌可危。诚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和继承,但是一个没有以自身传统为底蕴,没有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作支撑的国家何以走向自立自强,遑论民族复兴。20xx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针,把文化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这对身处困境的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把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做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关于渔鼓戏的相关知识介绍
渔鼓戏,俗称“朝戏”,是广泛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的三大剧种(包括荆州花鼓戏、皮影戏、渔鼓戏)之一,据说起源于唐代,关于它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在其中。相传我们所熟知的八仙又可以分为天八仙、地八仙和中八仙,其中江汉平原一带由中八仙管理。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江汉平原上的人们整日劳作,生活甚是辛苦乏味,于是命令中八仙把渔鼓戏带给江汉平原上的人。从此每到农闲时就有人演唱渔鼓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其中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有《五虎平南》、《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 渔鼓戏由于其深深扎根于农村土壤之中,因而按照今天的话说,具有鲜明的“草根文化”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农村戏曲有别于城市戏曲:城市艺人一般由正规的的老师正规的戏曲学院来培养,戏曲表演比较高雅,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而农村艺人则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带出,他们拥有农民和艺人双重身份,农忙时像普通农民一样劳作,农闲时出来表演,而且他们表演的戏曲民间气息浓厚,没有太多讲究,通熟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其二,渔鼓戏重在介绍历朝历代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薛仁贵、罗通、杨家将等,对人物的刻画和好坏之分也更加固定,反映出普通百姓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喜好,同时也说明了戏曲对老百姓具有教化作用,带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特征。其三,为了便于组织演出,渔鼓戏表演的分工非常明确,演员表演的角色也十分固定。据我调查的一位老艺人反映,他一生只演过几个角色。其四为了迎合群众喜好的变化,渔鼓戏中的渔鼓腔经过改革加工,已经朝着“低短”的趋势发展,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听到戏子们把一两个字嗯嗯呀呀唱半天。
二、渔鼓戏的发展历史
渔鼓戏在建国前一直活跃在江汉平原上的广大农村。建国后由于国家提高了农村渔鼓戏艺人的待遇,给表演的农村艺人算工分分粮食 ,这些措施推动了渔鼓戏的发展。1958-1962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村渔鼓戏基本处于停办状态。文革之前渔鼓戏的表演又有所恢复。文革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破四旧”运动,并且向农村蔓延,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渔鼓戏也未曾幸免,被迫彻底中断。文革刚一结束,渔鼓戏的发展再次受到上级的重视和鼓励。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渔鼓戏在二十世纪末进入到一个繁荣鼎盛的阶段,迎来了渔鼓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也显示了渔鼓戏在农村地区旺盛的生命力。
综合渔鼓戏的一些特征和发展历史的变化,可以看出它的兴衰主要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当权者所采取的政策是支持还是反对,群众的喜好变化,还有社会稳定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三、渔鼓戏的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渔鼓戏的发展一直在走下坡路,近年来甚至可以用有销声匿迹的危险来形容。过去渔鼓戏的表演次数十分频繁,场面也非常火爆,还出现过几次连续三年表演不断的情况,可是这几年人们一年都难见一次表演。除此之外,渔鼓戏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以我这一代为例,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自己家乡有这一传统戏曲,更不用说去欣赏去传承了。更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年青一代来学习和继承,而且现有的艺人大多都已过不惑之年,渔鼓戏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四、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根据我对老艺人的调查采访和自己的观察分析,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青少年和儿童课业负担承重而且家长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去学习在他们看来没有前途的渔鼓戏,但是老艺人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2、缺乏政策支持,收入渠道少,效益低,维持运转的资金匮乏,表演次数自然也越来越少,在农村逐渐失去影响力。
3、农村群众的爱好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等新兴文化娱乐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再加上风靡千家万户的麻将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渔鼓戏兴趣不大。
五、推动以渔鼓戏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再发展再繁荣的意义
渔鼓戏作为江汉平原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并未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对其文化和经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打造,其多重意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来。这些意义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化的生命力会是永恒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文化才具有延续性。
2、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现阶段农民
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却极度匮乏。在农村,文化设施几乎为空白,不用说图书馆电影院戏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他们享受不到,就连勉强获取信息的报刊栏书店都寥寥无几。难道农村人就没有精神文化需求吗?在我们的头脑中,健康的文化不来占领,低俗的文化就来侵蚀。城乡文化差距悬殊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健康文化大行其道。以我的家乡仙桃为例,麻将文化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打麻将几乎成了一种全民运动。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摆开阵势,更不用说到了春节前后,输赢小则几百,大则几千上万,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不说,还败坏社会风气。
3、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搞活农村的`第三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
六、关于推动以渔鼓戏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1、由政府出台鼓励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加大对渔鼓戏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将分散的农村艺人集中起来进行资源整合,探索建立一批以吸收社会资金为主以国家财政支持为辅的具有现代集体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农村文艺剧团或文艺组织,在农村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鼓励对传统的戏曲形式和节目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加工,提高节目的质量,打造一批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和群众喜好的精品节目。
4、开展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抓紧时间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来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后继者的培养。
七、结束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渔鼓戏这一家乡传统文化形式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情,传统文化在我的心目中不再像过去那样虚无,而是具体可感的。但愿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早日形成共识行动起来,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尽快摆脱危机。
谢辞:在家乡作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中,我得到了农村渔鼓戏艺人马德高老先生和其他人的热心帮助,他们提供的资料对我撰写此报告起到重要作用,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仙桃渔鼓戏的诞生》
第三篇:走进回乡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回族风情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石嘴山市第九小学 六年级语文组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黄河沿岸,出校门向东不到一千米,就能看到黄河。学校周边有2个规模壮观的清真寺,学校回族学生也比较多。我校一直重视增强回汉民族团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我们都是惠农人,喝着黄河的水长大,回汉各族人民既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的责任感。我们的惠农回族风情文化非常独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因此,让学生大胆地进入社区,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了解惠农回民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目的
1、在实践中了解回民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关注家乡建设的热情。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培养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准备
1、教师准备:
(1)教师活动前了解情况,制定活动方案。
(2)教师先期收集部分资料,初步确定活动展开的方面,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
(3)确定研究的形式、范围以及工具。
(4)提供某些必要的资料给学生做借鉴,充实学生的认识。(5)制作课件和准备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回民民俗文化相关资料。
(2)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副组长,组长安排组内分工。
四、活动时间:
第一课时:开题、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主课题:惠农民俗文化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内容:
研究的子课题(预设):回族方言、回族服饰、回族小吃、回族特产 等
3、引导学生制定活动研究计划,各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4、小组成员课外时间的安排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方法的指导。第二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活动方案和计划。
3、各小组整理信息,形成研究成果。第三阶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价。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六、活动评价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 报告、成果展示等。
七、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强调本次活动的重大意义。
2、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外出活动的指导,但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的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
第四篇:寒假实践报告-安徽民俗文化
寒假实践活动论文
寒假实践活动论文报告
——关于安徽地区民族习俗的调查
姓名:xxx
学号:xxxxx
班级:xxxx
安徽坐落在中国中部地区的省份,连接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苏两省),从原江南省的安庆府、徽州府各取两个首字,简称为“安徽”,省会定于安庆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而“皖”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象征着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西南地区,以安庆市(古时称宜城)为中心,属于古皖文化发源地。皖东地区(滁州、马鞍山、芜湖)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属于淮扬(即淮左)、西吴文化区,南京都市圈成员。皖中地区(合肥、六安)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地区则是江南吴越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古徽州(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旌德县一部、江西省婺源县)文化对浙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故今天的浙江文化与之相类似。皖北(宿州、阜阳、亳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1-
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正是基于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丰富繁荣的文化资源,和
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安徽这片江淮大地上,团结努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创造了安徽繁荣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安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安
徽的黄梅戏了。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她是安徽省汉族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黄梅戏的最早源头可能是来自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地
区。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
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我们也想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戏的历史和现状,为振兴和繁荣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对于安徽文化来说,无为剔墨纱灯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一般人对无为剔墨纱灯可能不太了解,但人们对这个经常悬挂于古屋、老宅之上的古老灯艺印象深刻,无为剔墨纱灯就是古老灯艺的一种。其制作复杂、工艺繁琐,是自古以来少见的较为昂贵的传统皖地特产。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曾派出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无为纱灯,悬于皇宫内苑。
1911年,无为纱灯参加南京博物院展览,荣获了二等奖。外国驻华使节和商人目睹后,纷纷解囊争相购买收藏。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寻访到仍然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人,旋即又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始,无为纱灯便连年选送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享誉江南塞北。
1956年,无为县人民政府积极创办无为纱灯社。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纱灯品种的基础上,又创制10多种新产品,让世
人耳目一新。在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安徽省的名优牌特产,高高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展示出一方的风采。
可惜如今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与大多数人传统工艺相似,进入没落期。清朝末年,战争和灾荒导致无为纱灯制作渐趋衰败;1984年,无为县文化局想重振纱灯雄威,组织人员进行生产。然而,由于工艺繁琐,一对纱灯一个人至少需要半个月到20天的时间,因而价格昂贵,上世纪80年代就要一百多块钱,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在2004年,中央有关部门需要寻找无为的剔墨纱灯,但有关人员将无为寻了个遍,也未能找到一对完整的剔墨纱灯,可见此制作技艺的衰败程度。
幸运的是如今剔墨纱灯还有一个唯一的传承人:朱晓钟。为了找回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朱晓钟一边回忆一边制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他独自创作的一对剔墨纱灯终于完成。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美。
2006年年底,无为纱灯作为该县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文化厅授牌。
魅力安徽,值得我们去发现的太多太多,我们虽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我们真心希望大家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寻找,相信总会有你喜欢的那一种。安徽,我的家乡,我会尽我的绵薄之力去向世人展现你的美。让世人知道,在这里,有一群美丽的安徽人,他们勤劳勇敢,他们阳光灿烂!
第五篇: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详解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运而生深圳中华民俗村、北京中华民族园、武汉中华民族园先后兴起。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以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为主题经过艺术地加工、提炼而塑造的给游人带来娱乐性和体验性的模拟景观。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种重要类型不仅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而且集中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一个成功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提升了地区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品位为所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根据表现出的民俗文化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历史民俗文化型、民族民俗文化型、异地民俗文化型然而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原地自然式、异地仿建式。各类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都有特定的功能特性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三个方面。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突出创意、个性、娱乐、传递文化等特性。随着游客对古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民俗文化主题景观利用其独特创意、鲜明个性的特点激起人们深入了解和体验的兴趣。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景观向游客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给人新奇的审美体验成为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成功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现代游客追求的娱乐模式是,不仅有身体的感官体验,还要有心灵的精神体验,独特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内涵。与一般具有游憩、休闲、观赏功能的城市公园的不同娱乐性是主题公园的主要特点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大人们渴望能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有一个能够轻松娱乐的空间环境人们来到主题公园的目的就是寻找快乐体验快乐的主题公园的娱乐特点也就决定了烘托娱乐气氛的景观是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特征营造具有独特娱乐气氛的景观环境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对民俗文化的优秀元素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集中的展现给人们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及生活情境。具有浓缩历史和风情的主题文化景观很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聘用少数民族的群众来热情接待游客游人一边观赏一边同这些村民们交谈并且参与他们民族节日的歌舞和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还品尝了民族地方风味的饮食就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增加了有关民族及其文化习俗的知识增进了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以游乐和欣赏的轻松方式让游客不知不觉学习和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民俗文化获得新知。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在我国从其产生至今在弘扬和展示民俗文化、提升地区旅游形象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中不乏经典的成功案例如深圳的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村、杭州的宋城等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旗帜和榜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不和谐之音。我国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许多是在深圳中华民俗村获得巨大成功、投资回报率高的背景下仓促上马的缺少对项目的选题、选址、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细致周密的调查规划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其景观设计、施工的质量下降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稳定、健康发展大多数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91年10月深圳“中华民俗村”开业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兴建民俗文化村17个民族文化村12个文化风情园19个发展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也就地仿建自己的“民俗文化村的”的程度。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盲目开发与建设各自为政的做法使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布局上非常不合理造成多数民俗文化主题公园项目重复建设各主题公园之间在客源上的恶性竞争例如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40公顷的海南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观—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八个月亏损总额已超出千万
元不得不申请停业究其原因在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周围100千米范围内以民俗风情为主的“黎村苗塞”旅游景点有十多家之多其规模和特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真可谓三十里一个村五十里一个寨。从地域分布来看规划布局不合理近距离地重复是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很快受到冷落的一大原因。文化娱乐市场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大恶性竞争之下难免两败俱伤。二规划设计简单 我国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普遍沿袭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开创的模拟、荟萃等造景方式和手段只是把民俗文化的某些有特色的东西东挪西搬再简单地加以排列拼凑无所谓规划也无所谓设计而使其艺术水平仅仅停留在模仿、复制、翻版阶段。要充分展示民俗文化主题需要巧妙的规划构思对造景素材进行有创意的安排整合同时也需要高水平的设计技巧将造景素材中蕴含的无形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质实体加以外化和表现因此对规划创意和制作设计的水平要求非常高。(三)文化场景失真缺乏艺术表现力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营造的是一种游憩化的文化场景它是以各种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运用一系列各种场景道具依据特定的文化主题营造出戏剧性的拟态情境。“舞台真实”是主题公园文化的核心。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表达方式过于艺术化、舞台化商业化的运作以及缺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而导致其文化场景失真缺乏艺术表现力失去民俗的乡土气息和原始气息。四主题内容单一缺少文化内涵
我国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仅停留在外形渲染的层面上不能从多个侧面多种角度对主题进行充分的展示淋漓尽致地表现民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文化内涵的魅力未能充分以景观的形式传承与表达游客置身其间视觉虽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很难获得深刻的心灵体验和文化的品位。主题内容单一的形式很难让游客长久保持新鲜感 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主题公园在游客一旦热情退去这些主题公园立即就会陷入“人去楼空“的困境。
五、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1、将文化内涵融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环境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没有生命力的。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华侨城的主题公园闻名全国,其闻名之处在于它赋予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对主题公园进行文化包装方面。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只有植根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牢牢把握民俗文化的基调和底蕴将文化内涵融入景观环境使之相得益彰凸现活力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大做强。1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精髓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和当地的自然景观融合形成各自独有的风格和个性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为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2民俗文化景观的真实表达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因带给游客独特的文化体验而受到青睐因此民俗文化景观的真实性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规划设计水平较低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由于文化挖掘不充分从而为了迎合游客而制造“假景观”这样的假景观文化底蕴不足没有任何当地民俗的生活气息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3对历史文脉的传承 所谓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及历史渊源。在城市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每个历史时代都留下自己的痕迹形成了深远的历史文脉历史文脉加深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宿感。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所在地的历史文脉在其景观环境中传承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形成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从而才能有持久的吸引力。比如俄罗斯风情小镇位于哈尔滨著名的太阳岛核心区内紧邻松花江沿岸风景线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整个小镇由27座彰显着纯朴、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的颇具上世纪特色的别墅和民宅构成是以实景展示俄罗斯文化、民俗及生活的特色。哈尔滨市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城市曾经先后有33个国家的侨民移居哈尔滨除建筑外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也受到欧洲的影响。哈
尔滨的地域文化与欧洲尤其是俄罗斯的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形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独特文化积淀。俄罗斯风情小镇景观的文化底蕴与哈尔滨的欧陆风情的城市风格一脉相承在其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和热爱成为了哈尔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解读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再加上人们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方面长时间的生活积淀各地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中形成了有浓郁地域特征的民风民俗。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扎根于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营造出体现场所精神体现地域文化氛围的景观。吴良镛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本土文化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和文化自强精神。”(1)重视传统手工技艺、地方性材料的运用 由于不同地域的地质特点气候特点不同在石材木材等资源的分布方面也相差甚远从而影响建筑景观用材及手工技艺的使用并因此形成地域景观特征。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的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的景观林箐、王向荣2005。传统手工技艺、地方性材料的运用是本地区居民在长期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逐渐了解后对地域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中传统的手工技艺和地方性材料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体现场所精神表达地域景观。(2)运用乡土植物营造地域景观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极为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的乡土植物种类。乡土植物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而最能表现地方特色是体现地域景观特色的要素之一。从某种意义来讲乡土植物还代表了一定地域风情成为地区的标志与象征比如椰子树代表了热带海滨风情而白桦则代表了北国边疆的风情。(3)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不同地域造就的不同特色资源而这些特色资源又在述说和表达着地域的景观。比如产于太湖的太湖石成为了苏州园林的标志景观。对于北方的主题公园来讲其地理位置决定了植被景观季相变化明显无法做到一年常绿四季有花因此冬季的景观单调萧条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但是如果可以充分地利用大自然赋予这一地域的神奇礼物---冰雪资源创造出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季节性公园景观使淡季的主题公园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3、基于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理念 在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日益严重的今日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价值。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市郊区边缘地带等这些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从而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