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风化雨》影评
《春风化雨》观后感
刚开始看到老师播放《死亡诗社》。我觉得这肯定是一部恐怖片。后来看到屏幕字幕显示片名:《春风化雨》。我很好奇和困惑,“死亡诗社”和“春风化雨”有何联系。抱着这样的心情期待着心中早已构想过的奇幻,神秘的“死亡诗社”出现。但剧情与我所想相差越来越远,可是我并不感到落,反而越来越期待影片带给我的惊喜。看完后我大为震撼,忍不住泪流满面!
剧中的尼奥,安德森,纳克斯等诗社成员就像生活中不同面的自己,所受的压力,困扰一样,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尼奥品行端正,成绩优异是老师,父母的希望和骄傲。可在剧中我看到更多,感动更深的不是他为学习而勤奋努力的场景,而是他满怀热情,积极勇敢地追逐梦想的画面。深夜组织同伴重建“死亡诗社”,专注的完成话剧《仲夏夜之梦》。面对对他保佑殷切希望的父亲对自己所热爱,所追逐的梦想的一再阻挠和否定,他只能无奈,痛苦的含泪放弃。对此我感到无比的心疼。尼奥,这个积极,勇敢,热情洋溢的男孩永远无法做自己想做的,得不到父亲的尊重和理解。他的存在只得为了完成父亲的安排而痛苦!终于,为理想的最后一搏,在面对父亲再一次愤怒的指责后,尼奥感到无比的绝望。在这样压抑,窒息的午夜举枪结束了这年轻的生命。
安德森是一个有点怯懦,羞涩而又木讷的男孩。有一个优秀的哥哥让他在家和学校都逃不掉被拿来比较的命运。这样的环境下的安德森带着一份无法摆脱的自卑感。总是好好学习,认认真真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但缺乏热情和自信的他很难像尼奥一样开心的和大伙打成一片。每年生日父母送的礼物都是一成不变的文具盒,使安德森被学习压抑的越发呆板和痛苦。
以上角色让我觉得很贴心,很被理解。但真正令我最终泪流满面的却是怪咔老师——基廷老师。他教学生用惠特曼的诗句称他“船长,哦,我的船长”,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朋友般的关系。鼓励学生站到桌子上看事物,“一旦你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必须换一种角度”。这样独特的方式让学生们理解道理。在庭院中,让同学们随便走,走自己的步伐。教学生写诗,在讲台上激发怯懦,羞涩的安德森的创作天份。暗示学生寻找灵感,组建诗社„„这些被校长反感的怪异行为,却在一步一步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尼奥选择了追逐梦想,出演了《仲夏夜之梦》。安德森逐渐勇敢起来。这样的老师正是教育所缺乏的人才。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思想值得深思和学习,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一种幸运。但尼奥的死却使校方无耻的逼走基廷。学校和家长都没有认识到尼奥的死是一个悲剧,但更是一种反抗,一种警鸣!这令人何其愤怒,痛心!当基廷最后一次回教室拿行李的时候,安德森,纳克斯等同学勇敢的在校长教授的课上站到了桌子上向他们的船长坦诚自己的错误,无奈。并在一次深情地呼唤“船长,哦,我的船长!”此情此景令我禁不住泪流满面。这一刻,校长,您开始反思了吗?
如果可以,我希望所有的老师都看一看这部《春风化雨》,启发您新的教学方式和思想。我更希望所有的父母看一看《春风化雨》,用理解和宽容代替那份偏执的,自以为是的爱。最后,我只想高呼一声:放法孩子们自由吧!
第二篇:《春风化雨》影评
《春风化雨》影评
《春风化雨》这部电影反应了上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 “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件“传统教育和反传统教育流血碰撞”事件。这是一部上半场充斥着喜剧元素、下半场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教育片。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历久弥新,一次次对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愤怒的质问。特别对于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理念已激起了无数学子的愤怒与无奈的情况下,这部影片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对这些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广大课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在课堂上观看完《春风化雨》后,我觉得受益匪浅。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表现原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原野广袤的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影片在一片喜庆的开学典礼中拉开了帷幕,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预科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的原材料”,这所拥有着不错升学率的学校一开始就定下了它“保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作为学校的四大支柱。新老师基廷的到来把一种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带给了一批出身富裕家庭、前途已经明确的学生,给崇尚古风和传统教育方法的学校带来生气。
在一张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廷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抓紧时间,及时行乐),sezi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基廷老师的课程是不同寻常的,他让学生们撕去了犹如圣经般的教科书上伊凡所写的前言,告诉他们诗歌是美丽的,浪漫的,我们为它而活;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叫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这是否看起来愚蠢或者不正确,你必须要尝试;在操场上踢球前每人大声朗诵一句诗;逼迫胆小的托德倾泻出内心真正的诗句……
基廷巧妙地教给学生们另外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他启发他们,努力使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最隐秘的愿望充分发展,获得人生的成功。他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年轻的学生们知道生命的意义。他通过一切方式,让学生们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一味地按照既定的规则来生活。他引领学生摆脱了传统思维方法的束缚,唤醒他们心中的激情和欲望。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学生们被基廷的人生哲学和反成规的教学方法搅得心绪不宁。一些学生被迷惑了,另外一些迟疑不决,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最勇敢的学生们愿步其后尘,毫不犹豫地重建秘密社团“死亡诗社”。那是一段天堂般的幸福时光,然而在那个年代,天堂是不被允许的。
故事的结局,让人沉重,心灵开启的学生尼尔,无法忍受父亲的强压,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而基廷老师也因为该事件,被学校开除。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等素养,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基廷老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这与学校固定的教育模式是冲突的。他对学生说: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但是诗、美、浪漫、爱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世界,那么,基廷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而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得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这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这与教师的素养是不可分割的。一位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在自觉疑惑不自觉中树立远大的目标。
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盼望过生命中出现基廷这样一位老师,他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我们“Seizing the day”。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诗歌的品评,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着激情!医学、法律、经济、工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诉他们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因为,那对采摘真正的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他的到来,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基廷老师定不是春风化雨的第一人,基廷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将春风化雨的理念延续了下去。没有人能保证,尽管在如何糟糕的强压下,不会有第二个基廷老师出现,有许许多多的基廷老师出现。在主流成为主流之前,都是非主流。真正民心所向的话,总有一天会出现一种更合理更适合成长的教育方式。只不过,时间更迭,每一步摸索前进都是血泪交融。
老师对于一个人产生的影响将是一种生命的源泉。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素养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民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素养的影响,不是用强制的命令,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形象直观来影响。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其影响下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真正的好老师,需要做的依旧不过传道授业解惑。传其思想之道,授其基本之业,解其生命之惑。从学生的被动接受,到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年轻人明白,他们要的是什么,将行怎样的道路,才是根本目的。
第三篇:《春风化雨》观后感-影评
《春风化雨》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本部电影名叫做《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其中的主角就是教诗歌的基顶老师,他告诉了学生们有关“死亡诗社”的秘密,然后,以尼尔为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诗社活动。基顶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极为传统、封建的中学,这里的学生过着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的灰色生活。新老师基顶的到来,改善了这个局面,让学生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勇敢地去追求。他如同“春风”,给学生们带来了希望的“春雨”。即使“春风”已逝,但是经过“春雨”滋润的种子,已经开始苏醒。
基顶老师的许多教学方式,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在上课的第一天,他让学生们打开教材的第一页,简单解释了教材前言的大致意思,并结合实际,给予深刻的讽刺,说明了前言的呆板性。自己首先把前言撕去,然后要求学生们也把前言给撕去。我认为,在这个学校的传统教学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大胆的行为。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极为大胆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地锻炼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在现实中,看某一本书的前言,往往会限制住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些前言都是某个人的阅读视角。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了他的前言,在阅读时,书中的主要思路我们是不会缺失的,但是,我们在其中忽视了许多精彩的插曲和细节。基顶老师带领同学们撕去前言的同时,也就是撕去了在阅读探索之路的枷锁。
在基顶老师的另一节课上,他让全班的学生在院子里走路。学生们刚开始很新鲜,各有不同的步伐,但很快他们会与前一个人的步伐趋于一致。基顶老师发现了之后,指出了学生们的“从众”心理,并鼓励学生们走一条自己的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基顶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很快地接受了,最后各自走的都不一样。基顶老师抓住“走路”这样一个极其平常而又简单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了“从众”效应的危害,提醒学生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要高度警惕自己的“从众”心理,保持自己的独创性。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外人授予的,但是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的自由是我们的权利,同时也是我们的义务。做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的思想是不会,也不能被他人野蛮干涉的。
威尔顿贵族学校和尼尔父亲封建落后的教育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他们制造出了这样一个“恶果”——尼尔的英年早逝。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回顾着学校的辉煌,为学校一百年来始终坚持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并因此成为美国最好大学预备学校而骄傲。但是,与尼尔的死做对比,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言论。而尼尔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最好的中学,花费了自己巨额的金钱和大量的时间,坚定地认为孩子唯有读书才有出路,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兴趣。学校一方立足于集体教学,强调集体性和统一性,教学纯粹是知识的灌输,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师身上。而尼尔的父亲认识狭隘,仅仅把孩子的希望寄托于常规的升学,而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兴趣。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顶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一部《春风化雨》同时也体现了“死”和“生”的关系,尼尔年轻的生命因传统封建的教育而逝,基顶老师因学校推卸责任而被开除学校,这些的“离去”,有力地撞击了学生们麻痹的神经,使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个撞击是一场“春雨”般的洗礼,这一场春雨所带来的,更是一场“新生”。“革命”的路上充满了“牺牲”,但是,“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学生们的明天是光明的,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
第四篇:《春风化雨》影评——尼尔之死的呼唤(范文)
《春风化雨》影评——尼尔之死的呼唤
尼尔的自杀是基丁老师的错吗?不对,任何人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那为什么最后却是基丁老师背负了这个罪名呢?
电影的开头,新学期的开学典礼,我们得知这所学校的四大支柱是:传统,纪律,荣耀,名誉。而电影的一开始有一个特写镜头,也就是尼尔举着写着“tradition”“传统”的旗帜,这就预示结局,也说明了,尼尔在传统的压迫之下生存着。这所学校拥有着严格的教学纪律,简直就犹如地狱。给学生以坐牢般的生活,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学习小组的学习。枯燥,乏味,呆滞的教学方式压的学生们没有喘息的空间。就连一个个可爱的小学生都哭着不想到这个魔鬼式地方来读书。但是,一位可爱,带着自由气息的基丁老师来到了尼尔他们身边。他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的思想自由,解放,不在被传统束缚。并且我们也了看到这种新方式所带来的成果:一个不会作诗,讨厌诗,对诗从未有感觉的安德森在他的课堂中闭上眼睛咆哮出的诗句却让对文学有着天赋得尼尔也为之惊诧。因此,他们觉得这位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随之,死亡诗社在他们之中重生。
在剧中,有一个声音的特写,那句是基丁老师要求学生们撕掉那本普什么博士编的那本书的前言部分。撕书的声音很响亮,像是反抗的声音。也许这就象征着呼唤自由的声音,要求冲破传统束缚,打破守旧陈规的声音。因而,那声音令人亢奋,愉悦。而在撕书的过程中又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第一个敢于撕书的是谁?是查理•多尔顿,当然,他有这个条件。那迟疑的又是谁,在课堂上只知道死板的做笔记,老师板书什么就抄什么,说什么是错的就是错的,做练习的时候只知道套用公式的是谁?是卡梅伦。而这也就与他最后背板他们死亡诗社做了伏笔和提示:卡梅伦,他就是一个胆小鬼,就和袁世凯一样的角色。
尼尔在演完自己喜欢的戏剧后,跟随父亲回家,他本可以向他父亲大声宣告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但是在顶嘴后,遭遇了父亲严厉的反击。他在这次被彻底的击垮,即使他再怎么让
自己做的完美,即使每科都拿A,他都没有自由可言,他彻底的绝望了。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的晚上,他拿起父亲的枪结束了自己生命。就这样,他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反抗父亲,反抗传统,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传统的可怕。可是,这也许就会有人要问了,尼尔他大可不必要拿自己的生命来反抗嘛,他可以和父亲顶嘴,即使是父子决裂。但是,尼尔他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勇敢。他的顾虑和犹豫,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看得到。例如,在开学的时候,尼尔他父亲取消了他在学校里的一切他喜欢的活动,他刚开始还顶了一小下,但是他父亲一说到他母亲时,他就没有对父亲反抗,他选择了顺从。(当然这也给我们留下一个印象,尼尔的母亲很特别,可是,特别到什么地方呢?在后面有讲到。)在印第安山洞的一次聚会中,查理说他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在校报上刊登了一篇要求学校接收女生的文章时,尼尔就有点害怕了。这就说明他的顾虑,还是不够勇敢,他只能在黑暗的庇护下才能展现自己的勇敢,在阳光下,他不能,也不敢。因而,在父亲强制他取消去演出时,虽然他很想去争取,他努力学习,想只要自己的每科都是优秀,父亲应该就会同意他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了吧,可是他并没有当面去跟他父亲说,这也说明了他也是一个胆小鬼。他还没有勇气去抗争。不过这之中也参杂着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尼尔之所以没有坚定的决心和十足的勇气去反抗是因为家庭因素。他跟基丁老师谈心的时候就说过,他们家不富裕,不像查理。所以,查理有这个勇气去抗争,因为他有金钱的后盾。有钱有势,在什么时间什么时代都是一个很有利的。而且,尼尔他父亲也对尼尔说:“我送你来这所学校读书是付出了很多牺牲的。”这说明,他父亲不想让人看不起,他想努力的让自己的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而他想让尼尔上哈弗,当医生。当然,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医生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即使是付出一切代价,尼尔父亲都会让自己儿子当医生的。在电影的前部分中,他出现次数不多,但是每次都会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他是那么一个严肃,不苟言笑,很古板的一个人,不用说说话的时候用命令的语气,就连走路就是一板一
眼的,规规矩矩。他之所以是这样的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在剧尾的时候,他睡觉之前的动作都是那么的公式化,脱下的衣物放的整整齐齐,脱下的鞋也放的整整齐齐。不难看出他以前肯定是个军人。军人就是这样,习惯命令下属,习惯听从上级的命令。因而,他也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和他一样的人,想送他去军校,想让儿子变得更顺从自己。而且还要他做的比他更好。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尼尔能够做的那么的优秀,我也很佩服他了。因为作为一个独子,家庭压力是很大的。不仅是尼尔的压力大,就连他母亲也是,在剧中还有个镜头,是特写他母亲的。她在抽烟,但她却时时刻刻的观察着窗外的情况,当一看到尼尔和他父亲回来时,她就把烟头熄掉了。并且,在父亲责骂尼尔时,她并没有为尼尔辩护一句。这也说明,他母亲在这个家里面同样被传统古板的父亲统治着。
传统,是这个电影的一个中心。从一开始就在传统的束缚中发展,一直到死亡诗社的出现,才开始有了小小的抗争。这个只能在黑暗中反抗的团体,他们不敢光明正大的来反抗,就只有查理一人敢。而为什么他敢,我在前面就说过,他有后盾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其他的人就不行了,在死亡诗社被查出的时候,他们在卡梅伦的引导下犹豫了,他们和尼尔一样,在家庭和学校的压迫下,只能选择保护自己,把所有的罪名都让基丁老师来背负。不过,有一个人,我们印象也挺深刻的,虽然他最初是个唯唯诺诺的胆小鬼,但最后却是第一个勇敢站起来的人来反抗的,虽然他在签字的时候只是犹豫了一下,但最后他大声的喊出了,“我们是被强迫”。他就是安德森,一个也是让来自家庭压力变得胆小懦弱的,但当他在基丁老师走出教室的那一刻站了起来却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感动。在那一刻,安德森,不再是胆小鬼,他变得伟大。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成功的推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但我们能从这一小部分人站起来的勇气来看,他们会慢慢的冲破传统的牢笼的。我相信。因为尼尔的死,让他们看透很多。不过,改革创新不能只是一小部分人来搞,要改变由来已久的传统模式很难也需
要很多时间,所以光靠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是不够的。也许,尼尔的死就犹如谭嗣同的死一样,改革的事业需要流血的牺牲,而尼尔就是做出牺牲的一个。因为,如果没有尼尔的死,传统和自由的矛盾永远只能在黑暗中出现,它要见光日的时间可能就会往后推迟,这样只能误人子弟一代又一代。虽然尼尔死了,但是千千万万个自由的尼尔得到了解救。他的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也许在教育改革史上,他死的很伟大,很勇敢,也许这就是他这一生中做的最为勇敢的事了。赞美他!感谢他!
第五篇:春风化雨总结
短暂的经历
漫长的感受
——“春风化雨”培训总结
草桥小学
海阔 2010、2
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春风化雨”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使对我在语文学科、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对刚刚工作四年的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
细细回忆四年的语文教学,我对如何做好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困惑。
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视野,解决了疑惑。培训中我面对不同风格的教授,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对教学工作有独到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上认识什么是新课程改革,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细读文本、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在我以前的教学中有时会忽略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感悟,自觉内化,进而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如果教学没有让学生细读文本,那么我们的课堂不是学生的课堂,我们就没有真正关注学生。
课堂生命力的生发是以品味为基础的。在《自然界之道》一课中,我通过学生自读、划出相关词语、体会情景、观看课件交流心情以及感情朗读的方式来解读向导那句“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从而体会人物的痛心与无奈,体会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学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层层深入的思索与感悟,蓄积了情感与能量,达到了对文本的由浅入深地品味。
二、合理开发、利用课堂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在开放的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这些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的,但是我们决不可忽视学生这个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提供一些有效的平台,将这些资源运用到语文课程中来。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阅历不同,每个人所了解、认识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教师关注到这一点,多想一些办法,在课堂上为他们搭建起校内外沟通的桥梁,这何尝不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呢?
三、认真反馈信息,调节教学
在开放性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发展,就需要教师不断运用反馈信息,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1)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反馈信息,准确地知道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2)通过观察学生情感变化反馈信息。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种举止都是一种信息。都是我们调控教学的依据。或变换一下节奏,或缓解一下气氛,或调整一下教法等等。(3)利用作业、测试反馈信息。教师从学生完成的速度和质量来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向,使教学目的更趋合理,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二、要注意教学实际中的不平衡性
课堂教学绝不是平衡的。“平衡”的教学只是把丰富的数学课进行了“约化”。它把学生看成机器,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敢于改革的老师却不是这样。他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爱好、习惯等各不相同的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保证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独立学习的异步教学环境。授课时,他们既把全体学生纳入教学范围,又随时从教学的对象身上获取信息,寻找平衡中的不平衡因素,切实地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智能。比如说,指导写作,既教会学生一般的写作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探索写作模式。因为学生的认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知识和阅历不同,怎么可以“一刀切”地进行指导呢?当前,学生写作呆板,缺少能动变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应该说,这与课堂上千篇一律地写作指导很有关系。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平衡性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讲课中要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就以分析课文来说,一般的方法总是按课文的自然段顺序进行,但是作为作者来说,他能动地创作的一个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小节都能沟通各个局部和全局。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打破平衡,把分析的突破口选在某一局部,甚至还可以从文章结尾进行,完全打破顺序。
因为教学具有自身的审美性、多义性,所以教学对象和教材中的不平衡性,并非每个教师都能注意得到或都能应付自如的。这就启示我们,教师本身平时要积极提高鉴赏能力和应变能力。否则,就会使自己的教学陷入凝固、单
一、通用的模式之中。如果教师对此一无研究,而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处理,那不仅不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还会使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图像简单化、公式化,从而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性
如果说学生的“学”是内因,那么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工作。提到“怎样学习”,目前多数是从方法到方法的单一指导,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教与学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这样针对性强,有典型意义,学生一学就会用,立竿见影。为什么教法与学法指导要同步进行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有同一性,双方的目标指向同一认识过程,完成同一个任务。实际上,教法和学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及时地迅速地获得转化。下面我们就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例,对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进行再作一番阐述。
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分五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定向。这是学习过程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将要弄清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内容;(2)感知。这一阶段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去分清主次,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新的事物与旧的印象尽快联系起来;(3)思考。在感知的基础上将学到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知识体系;(4)归纳。将知识综合后排成序列,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5)应用。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或练习,或实验,或测试;(6)评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定,并根据评定情况去有效地调整学习方法
如果课堂教学将上述五个阶段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那么教师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开窍有术”,使他们得到一把学习的金钥匙。就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来作一对照说明吧。第一步“定向”,让学生学会控制信息接受的范围,排除非重点的、干扰性以外的知识;第二步“自学”,则是学生主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它与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思考”密切相关;第三、四步“讨论”和“答疑”,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过程。其中师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接受器。它们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综合、归纳、比较而完成;第五、六步“自测”和“自结”,是课堂信息传递的终极部分,它的任务与学习过程中的“归纳”、“应用”和“评价”相同,是接受到的信息的反馈与强化。通过对照,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教学与指导学法完全可以同步进行,并且只有“同步”,才能真正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改革课堂教学,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反映。这种能动,既表现为接受常规的启发,又能摆脱各种常规的束缚。我们相信,只要在借鉴和运用常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就一定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上是我在学习中的体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多学习有关其他课件制作的知识,同时有意涉足网站的建设,从而努力创造现代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争取在新的课程改革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