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时间:2019-05-12 06: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第一篇: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上看,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前提,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最坚实最根本的基础;而科学实践观的每一步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今天,面向当代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课题。

关键字:实践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人的本质

1845年春,马克思完成了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飞一个文件”的《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部仅有几千言的著作中,马克思完成了对已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即科学的实践观。并且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实践观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实践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运用实践观揭示唯物主义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本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整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建立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同时,吧实践作为马哲最基本的范畴提出来,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从《1844年经济学手哲学稿》和《神圣家族》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其哲学体系形成过程中曾深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其基本的唯物主义精神都是来自于费尔巴哈,尤其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然而,随着马克思对经济学以及社会的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发生根本的转变,标志就是对费尔巴哈由跟随变为批判。这一标志的体现就是:科学实践观的形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他承认自然界的唯物主义原则,然而对于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对人的理解是直观的、表面的、肤浅的,把人看做是如动物般的“感性对象”,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贬低人的主题地位。正由于他否认了实践观,因此,他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演变规律,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在对旧哲学的批判时发现,只有在社会历史领域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才能达到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将历史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是人们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能够认识到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实践将人、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唯物主义主义世界观提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 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下面,我们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简要论述。

一 以实践观为基础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

“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一条中,马克思通过比较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区别,提出他的实践观。

“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们虽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只是从人堆客观事物的朴素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的,而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就是认为客观事物即客体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因而,他们的唯物观观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观,物质作为一种客体仅具有自存性。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则是一种辩证的唯物论,既承认人的客观性又承认人的主体性,自然界制约、支配着人及其活动,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改造世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主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人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纽带,是否用实践的去理解物质统一性,是新旧唯物主义的标志。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则抽象的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把实践看成是纯粹的精神活动,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离开客观性过分强调主体性。这种对实践的忽视更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试图探索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但是,他不懂得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过程,不理解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对于实践,他“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否认实践的对象性,认为理论才是让人自由活动的那种活动,没有正确认识到主体的客观化。

通过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实践观的认识运用的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人本论的思维模式,奠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中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实践的内涵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二 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第二条是一个过渡段,从自然唯物观转到唯物史观的领域。这一条在整篇提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般意义的认识论,这一条就是就是简单的阐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指的是思维内容的与思维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把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看作是一个理论问题,费尔巴哈在真理及检验标的标准问题上则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提出了正确的真理观,除了对真理的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论述外,这一条在整个马克思为物质观的体系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为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不同的历史观: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且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就在于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实践是一种人的活动。而人又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而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是因为人的参与才形成的,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生产力、发明生产工具各个方面的活动,又

因为人的需要而再生产生活资料,这种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正是在人的参与下,形成了社会存在的各个要素。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精神的真正主体,而精神则是社会中人的实际活动的内在支配力量。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人类的物质前提和出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吃喝住行等生存需求而仅仅从事感性活动的人。人们是自己观念的生产者,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反应,来源于实践。以前黑格尔哲学将显示抽象为意识,而马克思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中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因此不是生活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生活。这种方法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是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

社会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存在的产物,起初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人是自然存在、社会意识和意识存在统一的人。人的身体和各种器官,人的自然力、生命力乃至整个生命过程都属于自然界并且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支配;社会是是人的社会,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活动总是以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为背景,抽象的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人的活动和存在方式都是社会性的。同时,社会意识是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反过来对社会存在产生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实践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统一起来。,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联系的一种意识,只要人们存在,只要人在进行生产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三 实践是人的实践

关于就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即宗教的本质,割裂了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把人看作处在社会关系的人,而是彼此孤立的、无差别的自然实体。人的本质是“类”,“类本质”使人联系起来组成整个社会。同时他又把宗教看作是一种基于情欲之爱的相互需要的关系,于是宗教与人的感情就成了一种东西。这就是“心是宗教的本质”,是人生而就有的。

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人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而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是因为人的参与才形成的,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生产力、发明生产工具各个方面的活动,又因为人的需要而再生产生活资料,这种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些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而是有意识的、人类所特有的形式,构成人的本质的基础。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的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总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整个历史的发展,整个政治结构的发展和变迁,都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实践基础上,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的。

所以,人的本质存在既不是感性肉体,也不是主观精神,只有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因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只能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人单独关在一个房间中,给他充足的食物,但是不让他与外界有任何

接触,电脑电视统统不准,更不能和人说话。结果,不到十天这个人就坚持不下去了。可见,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是没法生存下去的。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一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实践观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观,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提纲》的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历史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实践观,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占主要部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根本标志,正是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观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彻底区分开,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推向科学领域,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范畴,可见实践观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以哲学为指导,在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研读《提纲》,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提升为哲学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正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进行。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创新,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立足于群众的科学实践,又要总结经验教训,实现理论创新,在充满时代与活力的思想指导下继续进一步的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快步前进。

第二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马 克 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由恩格斯发表的稿本)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单纯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性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⑴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的个体;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例。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并在云霄中固定然后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各人纯粹自1

五六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

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选自《费尔巴哈》

注 释

① 本文写于1845年。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的附录公开发表。出版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②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要指的是“资产阶级社会”

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90《路德维希2-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十1988页

第三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林振110900723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马克思哲学的规律论的实质其实也在于此:他对社会本质、历史规律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揭示。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迄今为止的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路的名称,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思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第四篇:费尔巴哈提纲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信息安全 周培垚 10385050 摘要:《提纲》对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进行揭露;以及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 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历史意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关键字:费尔巴哈 感性世界 消极的社会实践

科学的实践观

革命实践的能动性 哲学

本以为马克思的著作都应该是长篇大论,每一部都够出一本书的,没想到费尔巴哈提纲只有短短十一条,区区千字。

对于哲学的历史,我了解甚少,不明白当初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提出唯物主义等新的哲学论调是会对当时的学术界或是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震撼。而马克思的论费尔巴哈,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完善了唯物主义思想,或者是说变革。

在此之前,对于唯物主义的的理解主要缺点都在于对对象、现实界,即感性世界,只以对象的形状或直观得来的形状去理解,而不是把对象作为人的具体的活动或实践去理解,即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改变削弱为零,忽视人这个对象在食物的发展中带来的影响,必然无法符合客观规则,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不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类似于将一切寄托在命运上,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带来改变,所以说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认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百度百科)马克思的这段理论,从根本上指出并解决了费尔巴哈理论的不足之处,而提纲的全文,紧紧围绕者 实践 这个中心思想做出了论述,指出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以上提到的,不外乎是对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的揭露以及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除了这些,马克思在后面的篇幅里进行了更细致的解读。

首先,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比如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指出: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马克思的这些话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它们至多也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观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只是在表面上加以理解社会的本质,而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深层次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正如对第八条的解析: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在诸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先祖时代,正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才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人们应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要将人孤立起来,除了这个个体之外,人类更大的存在感在于一切的社会关系中。其次,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也就是整个提纲结尾的部分十到十一条中所提到的,第十条中,对阶级的分别以及社会的基础做出了定义,旧唯物主义中将“市民”社会作为立脚点,所对应的阶级即为资产阶级,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而新唯物主义中将“人类社会”或“社会中人类”作为立脚点,所对应的阶级自然是共产主义,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它是面向未来,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第十一条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首先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现在要做的,就是从思考中走出来,开始做。以往的哲学,只是发现问题,并说明它,给出一个正确的概括;而新唯物主义的目标是:革命,从什么都不做的保守解释中走出来,实践之,改变之。用具体的、实践的思维方法取代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既然赋予了人主观能动性,人就应该依靠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这个社会,给社会提供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提纲》从根本上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指出其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唯物主义。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说,《提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根据科学的实践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此之上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第五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金融三班 201304020329 阎娇娇

在我们读像马克思这样的历史伟人倾其毕生经历给后人留下的财富瑰宝时,需要抱着很虔诚的心态。我觉得这是表达对他们崇敬之心的最好方法,在马原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短短的十一条让我初探到马克思哲学世界的严谨和精彩。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这份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的核心是唯物主义,而且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强调它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人是只能从实践中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共有十一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条是整个提纲的总论,主要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第三至第九条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十和第十一条则是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提纲的总结,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之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就在于他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实践的本体性以及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认识理论的范畴,指出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提纲》中,把时间引进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受动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就哲学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即人在意识中观念的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及其结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主体思维对客观信息的能动反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物质实践作为主管和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的基础,将认识的实践性、特点与过程,构建起以实践为根本的反映论。

既然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应,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任何理论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认识。

并且它也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 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 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

《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 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对于我们自身的学习、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在现实社会中吸取经验,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有着对生活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下载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物流管理 1445542123 王力源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仅占据了两页纸,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

    费尔巴哈的提纲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本:1972年5月第一版 一、 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研究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 费尔巴哈的唯......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姓名: 杨 腾 飞学号:10383038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 算 机科学与技术大学:中 山 大 学引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对旧的唯物论的完善和提......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10369027 周越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

    费尔巴哈提纲赏析

    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费尔巴哈指出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人是这样的自然物,它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四的心得体会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章以时间为主线来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称马克思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