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上海市公务员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申论材料
(1)上海市举行“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工作会议暨示范基地授牌仪式”,1700多名2005年新录用的公务员正式进入全市61家单位的359个实习基地,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锻炼。这是上海首次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决定今后将在全市推行这项制度,新录用公务员在规定的试用期内必须到基地单位或岗位锻炼一年。基层实习单位包括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岗位主要指从事社区党建、社区服务、信访接待、住房动迁、注册登记、执法检查、劳动生产、教学科研等一线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无故不参加基层实习锻炼的,不予任职;经基层实习锻炼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公务员录用资格。
(2)有关部门为16家市公务员基层实习示范基地进行了授牌。国家人事部有关领导和中共上海市委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国家人事部有关领导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上海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这一举措,他要求上海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把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对基层实习工作的组织、考核、反馈、激励等各项环节加强探索,及时总结,形成经验,为全国制度相关制度提供经验。
(3)市委有关领导在讲话中指出,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制度,让广大青年公务员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第一天起,就培养他们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增强他们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服务的宗旨等意识,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定要从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他要求,全市各实习基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落实锻炼岗位,安排好实习内容,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带教老师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其宝贵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实习人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给予全面、充分的教育和引导;参加实习锻炼的青年公务员要珍惜实习机会,扎根基层,虚心学习,锐意进取,努力在学习锻炼中增长执政为民的本领。
(4)近年来,上海党政机关每年招录2000多名公务员,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高校应届毕业生。这些从家门到校门、再直接考入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虽然经验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和遴选,显示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潜能,但因普遍缺乏扎实的社会实践和艰苦环境的磨炼等“先天不足”,实际工作能力显得不够。因此,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制度,是通过制度安排补上“三门干部”“社情民意”的“短腿”,锻炼脚踏实地的“真功”。
(5)正如上海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处负责人所说,大学生公务员存在四大通病:对我党历史、国家历史和优良传统缺乏深刻了解,对群众缺乏真情实感,不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缺少在不同岗位实际锻炼经验,总揽全局、化解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如有过基层经验的同志;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这是靠自己竞争赢得的,有自我优越感,却没有认识到这是党和国家多年培养的结果。
(6)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依然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7)世界银行行长沃尔夫威茨于今年10月12日—15日对我国进行了访问。他第一次访华在1983年2月,与22年前记忆中的中国相比,沃尔夫威茨肯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中国整体社会,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很难想象半个世纪前西方世界曾认为中国是多么缺少希望,看看今天,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世人瞩目。”但是对于此次访问他谈及更多的是贫富差距。他说,今天北京已经是一个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兰州则还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黄土高原上的一些农民才刚刚搬出窑洞。于是我更惊讶于那么大的中国居然只有一个时区。用联合国界定的每人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的标准看,中国目前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民办贫困人口的12%,居世界第二位。而2004年中国国务院扶贫 1
办公布的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其标准是年收入668元以下。沃尔夫威茨认为“中国减贫任务还非常艰巨”。
(8)据专家统计:我国目前绝对的人口有2600多万,再加上失去土地、没有生活保障的大概有5000—8000万,下岗的人员有3800万。同时,流动人口也出现了高峰。每年有800—9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还有小城市向大城市的流动,城市之间人口的互相流动。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将为城市的就业、城市的管理、城市的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的安全稳定带来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公职人员积极努力,来减轻社会的阵痛。所以要特别重视社会管理工作,来调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解决一些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录用公务员进入社会基层实践,可以增加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群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9)从目前看大学生公务员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比如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但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一是知道什么是知识(Know-what);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而其中有些知识属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即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明确表达的知识,有些知识属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即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等的知识。学习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性知识。新录用公务员参加实习锻炼,实际上就是增加他们了解社会的知识,以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美国人有句谚语:只有实践的钥匙,才能打开知识的宝库。欧洲人也说:空谈使真理黯然失色,时间使真理增添光辉。虽然这些话不一定全面,也反映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
(10)不仅是大学生公务员,就是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常常感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也会出现鸿沟。哈耶克认为,人类所运用的许多知识都是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相关的知识,是难以书本化的;能够书本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知识,是人们所说的科学的知识,这种知识只是人类所运用的知识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出现鸿沟,关键在于理论知识难以概括时空知识,而实践却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与具体时间和地点相关的知识。因此,对大学生公务员来说更需要实践的锻炼。
(1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也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一方面,知识与能力是紧密相连的。掌握知识的速度、质量与能力有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反之,一个能力弱的人要获得同样的知识一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见解深刻,思考问题比较周密,处理同样的事情比一个没有知识或知识面狭窄的人要快得多,成功的把握大得多。可以肯定地说,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在某个领域内没有知识,在该领域内也必定是无能的。正是由于已掌握的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某种能力。对人的认识活动而言,其所需的两种最基本的技能,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思维力,都离不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深刻影响,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状况长期存在。尽管在国家制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宗旨中不断提出培养能力的要求,但在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情况,社会上曾一度批评我们培养“高分低能”的人。
(1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有许多深刻的看法,“饼干和猎枪”的说法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仅仅向学生提供饼干以供养他们,重要的是给他们猎枪,教其使用,让学生学会打猎,自己得到食物。有人打一个比方说:现在的大学生就像一个仓库管理员,只是看管理着一堆知识,并且还是没有秩序的知识,更不用说应用了。这正是大学生公务员能力欠缺的表现,大学生公务员应该在大学里就学会运用知识的技能,但是这一点极少数人能做到。因为,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大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作为政府公务员人员,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责任。
(13)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必须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坚实的基础技能。基础是指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即指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必备的基本实践能力。第二,宽广的技术知识。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自动化、智能化、远程化的集成技术驾驭着生产过程。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扩大专业覆盖面,为此,必须培养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一专多能的“通才”以替代传统的“专才”。第三,灵活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术、素质的外化和体现。如技术的操作、管理、维修能力等;又包括人的一般能力,如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当然,知识型生产结构日益多元化,对人才的文化层次、技术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
(14)上海市推行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的同志认为:经过历次党政机构改革,不少部门人员大幅度减少,但工作量在不断增加,机关同志普遍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现在好不容易争取到新公务员名额,但却在一年以后才能使用。
(15)也有的同志认为,一般新进公务员要一年以后才能熟悉工作。而现在的锻炼安排又基本不考虑用人部
门的工作领域,他们回到机关后必须从头开始熟悉,其实机关有些部门的业务主要不是直接面对社区群众,比如工业部门、科技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统战部门、教育部门、财税部门等。现在一概到社区,到基层,与今后的业务工作基础脱节。也就是说,这些同志在基层一年,回到单位后又要适应一年,两年后才能独立开展工作,这对这些同志进入机关角色无疑时间偏长。
(16)让我们也听听新进公务员到基层实践锻炼的体会吧:李景是宝山区人事局2004年新招录的公务员,去年9月到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的长兴乡创建村挂职锻炼,任村委主任助理。他说:以前从没想过基层工作是如此纷繁复杂,民政、治安、党建、道路、水利、农业生产、计划生育等样样要管,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才懂得基层干部太不容易了,对以前不以为然的基层干部也产生了特别敬佩的感觉。李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很好,最初他曾怀着促进农村工作现代化的良好意愿而“居高临下”地设计了“村务工作电子化”的课题,可入村5个月后他实际交出的调研报告却是《长兴乡创建村贫困农民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报告向乡政府提出了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强化社会救助和就业最低工资保障等建议。李景说,自己调研报告选题的变化,真实又典型地反映出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后的思想感情的深刻变化,从这点上说,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的确使他们都有了“脚踏实地”的巨大收获。
三、申论要求
1.给定材料中提到推行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问题,下面是关于实行这个制度必要性的论述。在A—E六段话中,请先判断正确与否,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在括号内打“×”,对于你认为是不正确选项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坦率地说,由于近年来新录用的公务员大多数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公务员队伍的总体素质有所下降,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推行,是为了改变这一趋势。()
B.当前,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因此,迫切需要新录用公务员迎接挑战,主动承担起化解矛盾、协调冲突、稳定社会的历史使命,才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C.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第一线了解社情民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层用意是端正对自己所取得成绩和进步的不正确认识,因为,少数人往往把成绩和进步归于自己,而往往忽视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
D.新录用的公务员大都属于“三门干部”,他们的理论水平较高,对基本国情也有较深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他们对人民缺乏感情。如果不去基层锻炼,很容易产生当官做老爷的思想,对巩固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能力是不利的。()
E.上海在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积极探索,主要是由于上海的城市化程度最高,基层的社会情况最复杂,社会矛盾在全国也是最多的,这个城市提早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2.请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文字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150字。(15分)
3.给定材料罗列了不断完善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切实提高新录用公务员实践能力的意见和建议,请提出您的对策。文字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15分)
4.请以“不断完善基层实习锻炼制度,促进新录用公务员健康成长”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50分)
专家精析参考答案
第一题:辨错题
A 错经过招录工作的严格选拔,新毕业大学生加入公务员队伍,会使公务员队伍总体素质有所改善,否则,此工作将失去意义和价值。但由于新毕业大学生大都属于“三门”人员,他们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的经验,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加强党政人才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B错推行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制度,主要是培养新录用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锻炼他们执政为民的本领,而并非把“化解矛盾、协调冲突、稳定社会的历史使命”压在他们稚嫩的肩上,这样看和这样做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化解矛盾、协调冲突、稳定社会的历史使命”是国家、政府、社会乃至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D错“对人民缺乏感情”和“当官做老爷”的思想,既是官本位的封建思想流毒,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的核心主题,而不是仅仅针对新录用工作人员的。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既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其实践的才干,更有利于他们深入基层,了解民意,自觉培养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确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E错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解决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需要全社会
共同努力,而不能靠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推行来解决。上海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探索,体现了政府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远见卓识,其宗旨是提高新录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适应环境,适应社会,以便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更好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第二题:主要内容
材料充分肯定了上海推行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重大意义。实施这一制度,有利于新录用公务员了解社会,适应工作,及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和经验,提高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公仆意识。这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推进我国人事干部制度改革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如何推进这一制度还在积极地探索和完善之中。
第三题:提出对策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
市组织、人事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和领导,确立培养目标、任务,建立自上而下的联系机制。
二、确定实习基地和单位
精心挑选实习基地和单位,实习基地和单位选择倾向基层单位。市组织、人事部门与实习基地和单位签定培养目标责任书。
三、制定实习培养计划和方案
各实习基地和单位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培养计划和方案,落实培养责任,建立培养的目标责任制。
四、安排实习岗位和内容
安排好每位实习者的岗位和内容,为其配备一位有丰富工作经验、有责任心的带教老师,对实习人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给予全面的教育和引导。
五、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和教育
作好对实习者实习过程各项考核和记录,并把有关情况及时反馈上级主管人事部门。树立实习者好典型,对优秀实习者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
第四题:文章
不断完善基层实习锻炼制度促进新录用公务员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公务员招录工作的展开,上海市党政机关每年招录2千多名公务员,其中有大半以上为 应届大学毕业生。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多,一方面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的总体素质提高,另
方面也给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带来了挑战。基于这一形势,上海市率先推行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实习锻 炼制度的。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具有知识新、视野广和朝气蓬勃等优点,但由于他们多来自“三门”,其先天不
足也非常明显。率先实行公务员基层实习试点的宝山区组织部长朱勤皓这样点评大学生的不足:“一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二是沟通、说服、配合的能力不强。”让他们到基层锻炼一年正是基于要提高我市新录用公务员整体素质的考虑。上海市人事局近日出台的新办法还确规定:新录用人员在规定的试用期内须到基层单位或岗位锻炼一年。据悉,今后国家也将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的地方、到基层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增长本领。因此,提高新录用公务员整体素质,增加其实践的经验和才干,促进新录用公务员健康成长是推行这一制度初衷。
为切实提高新录用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促使他们健康、快速的成长,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
市组织、人事主管部门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确立培养目标、任务,规划培养方案,确保这一制度的正确实施。同时建立自上而下的联系机制,与实习基地和单位保持及时的沟通和联系。
二、确定实习基地和单位
经过精心挑选,选择一批能促进新录用公务员迅速成长的实习基地和单位,实习基地和单位选择倾向基层单位包括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市组织、人事部门与实习基地和单位签定培养目标责任书,落实培养责任。
三、制定实习培养计划和方案
各实习基地和单位要针对市组织和人事主管部门的培养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可行的培养计划和方 案。要建立培养计划领导体制,落实培养责任,建立培养的目标责任制。
四、安排实习岗位和培训内容
针对实习培养计划和方案,安排好每位实习者的岗位和培训内容,包括职业职责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从而切实督促新进公务员把公务员精神体现在日后的具体工作中。为每位实习者配备一位有丰富工作经 验、有工作能力、有责任心和组织上信任的带教老师,以对实习人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给予全面、充分 的教育和引导。
五、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对实习者实习过程的严格管理,对新进的公务员建立电子档案,构建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和优化,实现管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推进职位分类改革试点,推进新进公务员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交流。要加大对实习者的教育和引导,强化青年公务员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疾苦、增强为民爱民意识。树立一些好的典型,对优秀实习者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
总之,面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应全面推进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的实
施,积极探索公务员管理的新模式,强化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从而不断完善基层实习锻炼制度、促进新录公务员健康成长。
第二篇: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2008年红网的“百姓呼声”,2009年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与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2010年奥一网的“网络问政”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奖)。这些获奖栏目都发出了一个强音: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现象或者趋势。
网络问政对于推动当今中国政治沟通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创新了政治沟通的方式。网络环境促使传统的科层制沟通方式转向扁平制沟通方式,网络问政这种政治沟通新范式极大地缩短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距离,使得政府的形象更具亲和力。二是拓宽了政治沟通的通道。网络问政改变了传统的单一通道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多通道的信息传输体制,弥补传统政治沟通时间长、成本高、互动不足的缺陷,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于各政府部门和广大网民之间的沟通网络。三是扩大了政治沟通的范围。网络问政既提供给政府更广大的范围以收集民意,也提供给民众一种介入政治生活、参与政治过程、行使公民权利的合法性新路径,是政治沟通从形式性走向实质性的重要体现。
从胶东在线“网上民声”运作实践来看,作为政治沟通的网络问政平台能够发挥“三大利器”的作用。让网民有说话的地方,担当民意伸张的显示器;发挥媒体舆论监督职能,担当舆论监督的压力器;有效解决网民反映的问题,担当解决问题的助推器。显然,从民意伸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张到舆论监督,再到问题解决,网络问政平台具有明确的、清晰的、逻辑的、内在的价值取向。
2.2010年6月,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20多家全国知名网络媒体的记者走进首届十大(县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Z省W市,一起感知幸福、倾听幸福、品味幸福。6月25日,W市市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会让这座幸福城市在2010年走向更幸福,改善民生是一切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幸福”的民生落脚点。
民生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W市委市政府还注重通过各种渠道问政于民,倾听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完善各项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市委书记更是将网络作为倾听百姓呼声,收集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他说:“网络是继广播、报刊、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作用比较明显,今天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现在各级政府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以及网络信息的运用都是高度重视的,我平时也非常重视网络信息的研究。我想把这个渠道当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途径,把网络信息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3.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网民普遍认为,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网民问政议政蔚成风气,创新了民主形式,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网络问政推进迅猛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一些网站的所谓“网络问政”成了花架子。网络问政的主体不均衡,主要局限于网民问政于官,官员问政于民的局面并不可观,因而问政的信息流向主要是网民流向官员,官员多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网络问政的形式主要局限于问答式帖子,传播模式单一且单向,缺乏多样立体化的问政形式。
2007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门户网站推出“百件实事网上办”大型专题,为社会提供服务。4年过去了,一些政府网站至今挂着“百件实事网上办”栏目,但点击一看,里面旧闻多,并且回复较慢。D省政府网站建立的“百件实事网上办”专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公用事业等内容,里面栏目门类齐全,但当点击“教育”栏进入“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栏目时,却只看到2009年8月17日的“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审批”和2009年7月6日的“港城非户籍外来工子女入学有新规”两条链接。在“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审批”一文中,除了仅有百余字的“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外,办理结果公开、常见问题解答、项目变更情况栏目等均为空白。“百件实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信息长年未更新,绝非特例,有些网页已经打不开,有些链接点击后出现“您所指定的网页无法访问”,不一而足。而在其他的一些问政平台,情况同样不能令人乐观。
4.G市大学城的一些师生至今比较郁闷,他们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反映大学城出行难,“但交通管理部门有点„重解释轻落实‟,敷衍了事,即便是好不容易盼到的答复,也显得像是为自己的工作辩解”。2010年2月,大学城多位师生给金羊网“网络问政平台”留言:大学城原来有3条公交线路到中山大道,进出方便。BRT开通后,从中山大道到大学城只有一条B25线(原大学城5线)。但B25线直通大学城中部枢纽,如果要到大学城其他校区,师生还要转只在大学城内部营运的381、382公交车。这种岛内公交一般半小时才一班,“大学城师生出行非常不方便”。金羊网的网管立即将这条帖子转给市交委。近2个月后,市交委回复说,撤并线路、减少线路重叠是“为大学城师生进出大学城提供更多快速出行选择”。BRT系统开通后,B25线路发车时间由之前每30分钟一班缩短至5分钟到8分钟一班,线路营运速度相应提高,大学城岛内381、382等线路发班间隔也缩短至5分钟左右,“总体出行时间明显减少”。对这种答复,经常出入大学城的师生表示不解,有网友给金羊网发来信件,表示并不认同答复的内容。因为线路调整后,师生并没有感到出行变得比之前容易。实际上,在BRT开通这一年多时间里,大学城师生有关“出行难”的声音从未停歇,也通过各种网络问政平台反映过情况。“一般都会有答复,但答复的内容总是解释他们的路线设置如何合理,根本没有从我们角度考虑”,有网友气愤地说:“这种辩解性答复,还不如不回复。”
5.“L市行政电子监察大厅”运行4年来,收到群众来信近5000条,一度名声在外。刚开始运行时,市民反映的问题和答复,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现在却有不少答复说:“您所提交的信访件,已处理完毕,由于不便公开,我们将通过电话或邮件的方式回复您,或者您可以通过下方的业务编码查询查看处理结果。”
对这种做法,一些网民表示不解:涉及隐私等原因,所有帖子和回复,如果任何人都能看到,确实并不可取;但是否不公开的帖子和回复都有必要私下回复,值得商榷。“每个帖子政府办理得是否满意,还要求进行评分。现在怎么答复都看不到,怎么评分?”一位市民反映说。例如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投诉,比如环保、噪音等,估计不止一位网民想反映,“对网民的答复,其他网民看到了,知道事情正在解决,就可以不再打扰政府部门了,真不明白政府机关为什么不让看回复”。在H市政府网站上,有市民反映自己买了开发商在皮革厂宿舍上加盖的商品房,合同上写明有水电等设施。可交了十多年水电费才发现,自己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用的是临水临电,而且被要求重新交钱安装水电线路。该市民向多个网站反映,帖子却被很快删除。
网民对网络问政的评价,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不过,一些网络问政中,市民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附设的评分却显示评价很高。登陆多个政府机关网站不难发现,对于网民投诉的难题,被点名的部门答复“此事不属管辖范围”,竟能获得5分的满分评价,而且连续多条答复都获得满分。政府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给百姓提供了一个宽敞、无阻碍的交流舞台。但是据介绍,由于编制等原因,现在网络问政存在人手紧张问题。在缺少专业队伍的背景下,要提升政民互动的专业水准并不容易。至于逐步扩大上线部门,建立科学的运行、监督和评议机制,同样力有未逮。解铃还须系铃人,网络问政求解落地难的问题还需政府自身落实工作。网络问政的效果主要依某些地方官员、部门的开明思维而定,并没有形成普遍的网络问政绩效考核机制。
网络问政回复不及时,也有一个原因是,网民反映的问题找错了部门,耽误问题解决时间。比如驾照考试停止就投诉到省交通厅,其实应该由公安交管部门管理。也有网民认为,政府机关应该建立网民帖子的迅速转送机制,“对有些事情属谁管辖不清楚,政府机关应该内部沟通解决,而不应该再推给投诉者”。
6.2011年4月,全国部分知名专家参加Z省博客主题笔会活动。Z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看望参与活动的专家博主和网站博客频道负责人并与他们进行座谈。
Z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接待专家博主时表示,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传播形态日趋多样,博客、微博客作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的网络交流方式,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传播思想、发表言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成为党和政府听取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意的重要渠道,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家博主对Z省在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平安创建、民主法治、文化惠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把Z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富民强省、社会和谐”的创新实践向广大网民展示,以进一步加深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网民对Z省的了解,同时也给Z省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7.2011年4月13日上午10点45分,外交部在试运行的微博平台“外交小灵通”上发布了第一条官方微博。一周以来,“外交小灵通”博得了网友的持续“围观”和好评,粉丝数量已迅速攀升至4万多人。作为第一个由部委开通的微博,“外交小灵通”不以外交辞令示人,语言风格轻松幽默。例如,在介绍毛里求斯时,引用了马克·吐温的名句“上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后创造了天堂”。从2010年的初试锋芒到今年的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官员第一时间进驻微博,“微博问政”已在集纳民意、体察民情、发挥民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被许多人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如今,上亿微博用户涌现各大网站,在国内刮起一阵不小的旋风。这其中,被称为“官博”的政府微博无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特殊力量。
8.刚刚起步的“微博问政”能否走得更远、更平坦,作为一个更为开放互动的平台,浏览量大、传播率极高的微博等于将政府机关工作摆在放大镜下,“不会说话”的官博一不留神就会遭遇“板砖”。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是微博问政的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微博问政其核心并非微博,而是“问政”,说到底,微博只是一种工具、一个中介。政府更应注重倾听民情民意,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应更加紧密顺畅。由于传统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的某些不足,体制内信息流动不畅,而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非常适合充当政府与民众交流的补充渠道,微博会继续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实际上,政府与百姓互动的平台并不缺乏,像政府热线、政府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等,但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很容易流于“走过场”,甚至形同虚设。
目前“微博问政”尚属于新型问政方式的发端,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呵护。之前有不少地方的热线电话以及“直通车”之类,在热热闹闹的一阵风后,几乎形同虚设,民众有可能也有理由对“微博问政”持观望态度。“微博问政”力不“微”,首先取决于政府与官员真正重视“微博问政”,并切实达成“微博问政”中的民意期许。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现实问政必须给力。由于官方与民众在参与“微博问政”上的局限性与有限性,“微博问政”在现阶段只能是现实问政的一个补充。如果在现实问政中,民众能够实现普遍满意,“微博问政”才有客观支撑;反之,现实问政甚至面对面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民众怎么会相信“微博问政”呢?现实问政更加给力,“微博问政”才会蔚然成风。
9.网络问政平台犹如神经中枢,通过散布于社会各角落的神经末梢,将网民和政府部门对接起来,形成了一种活血通脉的政治沟通新范式。当然,这种政治沟通新范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建构。
首先,提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网络问政两种模式。一个有效的政治沟通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制度化(体制内)与非制度化(体制外)的沟通作用。非制度化网络问政主要指部分党和政府领导人主动利用互联网与民众就热点问题沟通交流,听取社会意见和建议。他们借助的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网络平台主要是论坛、博客或网络访谈。该模式下的网络问政比较随意,主要取决于当地领导自身的网络认识程度和开明程度,且与民众的沟通交流无法常态化,交流的具体渠道也不固定,因而缺乏系统性和长效化,是非制度化的。制度化网络问政主要是指网络媒体开办的一系列具有网络问政性质的栏目,为公众和政府部门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网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咨询问题、投诉举报、建言献策,政府部门则依靠这样一个平台倾听民声,解疑答惑,处理问题。该模式下的网络问政一般会取得当地某个部门的支持,问政部门会按照规定的周期处理、解答网民的问题,整个流程会纳入统一的常规管理,并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保证栏目的长效运作,属于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从对这两种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前者主要以领导个人为主体进行网络问政,后者主要以部门为主体进行网络问政。
其次,建立政府、媒介、民众政治沟通机制,扩大和深化政府与公众间的政治沟通。例如“网上民声”模式和路径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性。“网上民声”充分考虑到诸如网民、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网络媒体、协调主管部门、“网上民声”平台等相关政治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主体因素之间相互支持和制衡的复杂关系。在媒介本着“只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和承诺下,烟台市机关建设办公室对网络问政起着协调、督办和考核的重要作用。“网上民声”形成了“提问——审核——回复——反馈”的流程运作机制,建立了“转内参制度”、“网民留言规范”、“三张单子”(指“网上回复督办单”,“网上民声回复及办理情况通知单”,“热点、难点问题领导批办单”)等立体化制度。流程化管理和制度化运作是“网上民声”运行模式的核心所在,它的意义在于:形成了网民与政府部门交流沟通的长效机制,使官民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政府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作出的回应被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办事效率自然提高;网民的留言和政府的回复都有制度约束,保证了双方交流沟通过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既发挥了监督作用,又避免了网络暴力发生。
再次,不断创新网络政治沟通的多种渠道。要创造性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让沟通结构从单一性拓展到多样化,立体呈现网络政治沟通不断深入的进化过程。沟通渠道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网民和政府部门在互动平台上一问一答的交流,即基础平台;二是记者介入调查、采访和报道,以此促进双方的交流沟通;三是将重大问题反映给市领导,在市领导的干预下促进问题解决。这三个层次各有不同特点,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10.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权力监督相比,不具有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力,而是借助于网络舆论造成的精神压力或形成的社会氛围。相关的人与事一经报道披露,就处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掩饰和逃避,使得当事人采取符合民意的行动或促使有关部门介入,以权力手段解决问题。舆论在行使其监督职能时,主要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通过间接手段来达到目的,否则,就可能超出监督的范围而变成一种越权行为。舆论监督可以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但网络舆论不能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不能代替职能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工作。
司法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活动,是实现公民自由权利的重要方式。我国法律规定,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不受舆论的干涉。通过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可以遏制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而网络舆论的也有可能干涉独立审判,导致司法不公。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其信息量巨大,及时从海量信息中掌握涉法网络舆情,有助防止网络舆论监督的异化,从而对司法形成压力。因此,司法机关要主动建立舆论收集研判机制。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建立网络阅评员队伍,由阅评员每天浏览、收集相关涉法信息,以尽早掌握网络涉法舆情,即是建立网络舆论收集研判机制的尝试。
网络舆论是对司法监督的重要途径,司法机关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舆论理性回应机制;对于网络舆论,有“堵”、“引”不同的解决路径。尽管网络舆论存在不理性、过激的、情绪化的方面,然而网络毕竟聚集了最大多数的、最真实的民意,不能因为些微的瑕疵就全盘否定其价值,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此,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的理性引导机制,而不宜采取“堵”的对策,通过“过滤”的方式人为地引导网络舆论。因为如果设置某种“过滤”机制,只允许那些建设性的„良好‟意见发表出来,最后的结果却是,„恶劣‟的意见被封杀的同时,良好的意见也没有了。
当前,司法机关尚无法排除网络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因此,司法就要正视这一问题,建立一套依法“吸纳”网络舆论的机制,防止网络舆论对司法产生影响的随意性。审判应当尊重民意,但不能不加分析地顺从民意。司法“吸纳”网络舆论。
三、答题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5”,请概括出“网络问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当前“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的理解和看法。(15分)
要求: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根据给定材料,回答下面有关网络舆论监督的两个问题。(20分)1.结合给定材料,简要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10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2.结合给定资料,从司法公正的角度,请你谈谈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监督手段。(10分)
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200字。
(四)“微博问政”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仔细阅读给定资料,请你就如何让“微博问政”成为一个更为开放互动的平台提出建议或者对策。(15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对策可行,字数不超过300字。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微博兴起与网络问政”的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
2.观点明确,联合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5”,请概括出“网络问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50字。【参考答案】
一是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和人员配备不足,一些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更新慢,内容少,形同虚设;二是网络问政的主体不均衡,问政的信息流向主要是网民流向官员,官员多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三是网络问政的形式单一,缺乏多样立体化的问政形式;四是问政的回复慢、重解释而轻落实、敷衍了事,无法让提问者满意;五是网络问政的考核机制不合理,没有形成普遍的网络问政绩效考核机制;六是网民问政常识不足,导致问政对象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情况时有出现,降低了问政效率。
(二)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当前“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的理解和看法。(15分)要求: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参考答案】
“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等网络监督平台创新了政治沟通的方式,拓宽了政府和民众沟通的通道,扩大了政治沟通的范围,是政治沟通从形式走向实质的重要体现。鉴于当前政府与民众在网络问政平台上的局限性和有限性,“网络问政”、“微博问政”在现阶段只是现实问政的一个补充。
当前,由于建设不足和缺乏相关管理制度,部分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出现“走过场”、甚至形同虚设的现象。所以,对于目前的这种新型问政方式,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呵护、维护。首先,政府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加强问政平台建设;同时,不断完善相关评价和考核制度。其次,对网民进行正确引导,不断提高问政的效率和水平。
(三)根据给定材料,回答下面有关网络舆论监督的两个问题。(20分)1.结合给定材料,简要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10分)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200字。【参考答案】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不具有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力,而是借助于网络舆论造成的精神压力或形成的社会氛围。
第二,网络舆论主要是通过间接手段来达到目的。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是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但不能代替职能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工作。
总之,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舆论监督方式,用得好可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利共赢,用不好则有损政府形象与公众利益。
2.结合给定资料,从司法公正的角度,请你谈谈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监督手段。(10分)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200字。【参考答案】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收集研判机制。组建专门的网络舆论收集研判队伍,全面收集涉法信息,及时分类整理,科学分析研判。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理性回应机制,坚持公开,实事求是与及时回应原则。再次,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理性引导机制。建立网络舆论引导阵地,坚持以引导为主的思想,加强网上法律宣传。
最后,建立健全网络舆论依法“吸纳”机制,坚持依法裁判原则,建立网络舆论法律评价制度。
(四)“微博问政”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仔细阅读给定资料,请你就如何让“微博问政”成为一个更为开放互动的平台提出建议或者对策。(15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对策可行,字数不超过300字。【参考答案】
一是政府与官员真正重视“网络问政”,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人员配备供给,切实解决信息更新慢、内容少等问题,使网络问政过程中人民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顺畅。
二是加强制度约束。弥补传统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的某些不足,保证体制内信息流动通畅,杜绝网络问政平台“走过场”等情形的发生。
三是不断创新网络政治沟通的多种渠道。如网民和政府部门在互动平台上一问一答的交流;媒体介入调查、采访和报道;将重大问题反映给市领导,在市领导的干预下促进问题解决等。
四是加强对网民问政常识的宣传教育,避免出现问政对象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情况,提高问政效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微博兴起与网络问政”的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
2.观点明确,联合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参考例文】
政府主导
完善网络问政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百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成为百姓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政府官员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的普遍化,无不彰显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执政为民的决心。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往往更能说真话、说实话,很多平时在现实中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在虚拟网络中都能畅所欲言,把真心话呈现给政府官员。但这些及时、真实的“网络原生态信息”,在保障百姓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之外,也给各级政府的执政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能否获得真实、有效的社会信息,能否积极参与、影响并引导网络舆论,并与之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官员能否赢得信息战,更考验着一个政党与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互联网这个媒介在当代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机关的重视。
网络问政平台犹如无形的手,悄无声息地将各种社会信息展示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了网民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对话,形成了一种鲜活创新的信息沟通范式。当前的网络问政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网络问政的主体不均衡,官员多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网络问政的形式主要局限于问答式帖子,传播模式单一且单向,缺乏多样立体化的问政形式;网络问政的效果主要依某些地方官员、部门的开明思维而定,并没有形成普遍的网络问政绩效考核机制,网络问政回复慢、无内容、敷衍了事,网民问政常识不足,问政效率低等等。这种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建构。
为此,各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网络问政。首先应主动就公共服务问题和公共政策议题与网民进行沟通,及时回复和落实网民问题,打破被动应付的局面;其次,充分利用诸如微博、即时通讯等多种网络问政的形式手段,让网民在网络问政平台上有更多的选择方式,让沟通结构从单一性拓展到多样化,立体呈现网络政治沟通不断深入的进化过程;再次,尽快建立一整套网络沟通和监督机制,扩大和深化政府与网民间的信息沟通;最后,不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断加大政府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加快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步伐,同时不断加强对网民的引导,提高问政效率和水平,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在合理监督和网民互动中形成一套完善、普遍的网络问政绩效考核机制。
总之,网络问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网民、网络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维护和努力。随着政府部门监督和管理的不断增强,各地相关的网络问政栏目或平台也逐渐建立并不断成熟,中国式的网络问政必将进入一个更加完善、有效、有序的新阶段。
第三篇:2013年上海市(A卷)公务员申论真题
QZZN-2013年上海市(A卷)公务员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
1.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 一种基本理念,是一种对政 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建立责任政府,使权力和责任挂钩;对于摆正政府的角色地位,甘为人民的公仆,切实对人民负责任;对于更好地塑造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权威性,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他们责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构建责任政府的进程。责任政府建成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级公务员能否充分意识到政府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所有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能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当广大公务员普遍树立起责任意识,现代责任政府的建设才会有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持续的动力。
我们公务员队伍总体状况是好的,近年来涌现出众多具有强烈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手和模范人物。
2.曹道云,中共党员,担任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局长期间,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和奉献精神,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感情的贴心人、呼声的代言人、权益的维护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破解了一道道工作的难题,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和创新,带领的团队在民政系充开创了诸多“第一”:设立第一个经常性捐助接收点曹杨街道“衣被银行”,成立上海第一家“慈善超市”,在大学校园内设立第一家经常性捐助接收点和慈善超市,探索建立“就业与求助双身联动机制”等10项试点工作经验被民政部推广。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他“慈善局长”、“爱心局长”,他则说 “我的人生价值在于多帮助人”。
普陀区曾是产业工人集居地,下岗失业困难人员多,外来困难人员多、60岁以上困难老人多的“三多”现象在普陀区非常突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20%。
2004年,曹道云创新性地提出“政府指导推动、老龄社团为载体,全面实施纯老年人家庭“守望工程”。通过一封给独居老人的告知信,一张填有独居老人3位联系人的表格,一份印有应急求助24小时热线的爱心卡,一个随时可点击的独居老人数据库,10家设有义务门诊医院的生命绿色通道,以及全区与独居老人结成对子的志愿者,为独居老人编织起一张无微不至的关爱网。
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曹道云又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全区打造一个“10分钟养老服务圈”,即以区内25个养老机构为“圆心”,以10分钟路程为半径,通过养老机构人力、物力资源输出,为周边居家老人提供日托、送餐、助浴、陪聊等养老服务。2002年起,曹道云与福利院5位孤老结对。逢年过节,他都会送上红包;降温了,他又自掏腰包为老人购买保暖内衣。
曹道云和同事们还开展了多次调研,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慈善事业新思路。最早出现在曹杨街道的“衣被银行”成为帮困平
台和“爱心中转站”:市民可以到这里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有困难的群众也可以到这里领取衣被和生活必需品,暂解燃眉之急。在这种模式指导下,普陀区已建立18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13家爱心慈善超市,受助群众达到了10万余人次。
民政局的工作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在上海市民政系统5年一届的“孺子牛金奖”评选中,曹道云获得唯一金奖,他带领的团队也被评为“上海市人民满意的 公务员集体”。曹道云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我只是在履行我的职责,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3.陈家顺同志也是公务员队伍里的一个楷模。陈家顺担任云南省沾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期间,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4.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公务员队伍中也有一些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群众观念和事业心不强。有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嘴里往往只剩下招商引资,为群众办事漫不经心,漠然臵之。互相推诿,相互扯皮,能拖就拖。“早早一去,满满的人,排了两小时的队,人家说隔壁才收钱。”说这话的是徐州一位普通市民,他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而办事时遭遇相关部门“踢皮球”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2012年2月29日,徐州市作风办发出首张“问责责任书”,被问责的是云龙区住建局,因在解决骆驼山康馨园居民反映的“地下室归属”等问题上“拖延懈怠、推诿塞责、处臵不力”,被诫勉谈话和通报批评。一些社会矛盾高发问题,没有成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共识,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而是某一两个部门单打独斗。一些地方发生集体上访,机关大院里还有“看热闹”的,议论“今天来的老百姓怎么人数那么少”、“怎么这么快这么乖就走了”等等。不少群众利益诉求,实际上并不复杂,一些拖上一两年的“难题”,干部到实地去调研几天就解决了。之所以久拖不决,是因为没有机制促使干部在第一时间化解于萌芽状态,部分基层干部面对风险因素时,存在着回避矛盾、侥幸过关的“鸵鸟”心态,以至于小事拖成大事,普通利益诉求酿成群体冲突。一些基层政府领导处理群众利益时,政府决策或者措施得不到群众理解时,便使用怪招损招压服群众。某地修公路要拆迁,一些商铺和农户的补偿迟迟未能谈妥。为了不耽误工期,基层政府
部门采用“抓小辫子”的办法压服对方。如派税务部门上门查账,威胁说“只要查到偷税漏税,坚决依法判刑”;对农民“钉子户”,政府则去查农宅违章建筑,因为农民宅基地建房多多少少在规划报建方面有瑕疵,政府于是勒令“一周之内拆除”。商户和农户不敢再讨价还价,立即老老实实签协议走人,而政府也不再提偷税漏税、违章建筑的事情了。用这种“损招”快速平息社会矛盾,表面上事件解决了,实际上群众“口服心不服”,埋藏下不满情绪,会损坏党和政府形象。
5.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群,可能引发各种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加。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而其中一些群体性事件基本上是由各种利益矛盾引发,如果处臵不当,处臵不公,矛盾冲突极易激化。
2008年7月19日,云南省孟连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孟连县的橡胶产业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胶农按协议价格把胶乳卖给橡胶公司。“勐马”和“公信”是孟连县最大的橡胶企业,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到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的两次改制,但改制并不彻底,留有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分配不合理的后遗症。2005年以来,橡胶价格大幅攀升,从原来的几千元达到2.5万元以上,但公司对胶乳收购价格不作调整,橡胶价格飞涨和农特税取消带来的利益被橡胶公司老板独享,引致胶农愤慨。胶农决定中止出售胶乳给公司,自行给价高的收购者,遭到公司派出的保安阻止,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县乡党委、政府对此简单地以治安案件论处,反复动用警力介入,刺激胶农,致使警察被打、警车被砸,“7•19”前已累计发生群体性事件7起。
孟连县委、县政府认为,这些事件是农村黑恶势力作怪,要求普洱市调用警力进行打击。今年3月,普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丕坤专程到省政法委汇报,孟苏铁听了情况后说,要分清矛盾性质,最大限度考虑群众利益,调整利益纠纷,不同意治安整治和抓捕。省政法委派出工作组到孟连调研后认为,当地社会治安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利益纠纷,再次重申对少数人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引起群体事件的风险。
6月14日,普洱市公安局又向省公安厅书面请示跨县调动400名警察到孟连,省政法委、公安厅明确否定了这一请求。然而,7月2日的普洱市委常委会依然决定打击孟连农村黑恶势力,跨县调警之事不再向省里报告。11日,市公安局调动的警力向孟连集结。
7月15日,孟连县派出工作组对公信乡、勐马镇部分胶农因利益纠纷与当地橡胶企业发生冲突事件开展处理工作。
7月19日上午,公安机关依法对勐马镇勐啊村芒朗组分别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故意伤害罪的5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传唤措施,在依法强制传唤任务执行完毕后,按计划向村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时,500多名不明真相的人员在极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煽动下,情绪激动,行为过激,多次冲越警戒线,手持长刀、钢管、铁棍、木棒向民警进行攻击性劈砍、殴打,致使多名民警受伤,民警在生
命受到严重威胁,经多次喊话劝阻、退让、鸣枪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由于距离较近,致使两人死亡。事件还造成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下,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建设责任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之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国际公共行政改革潮流的影响下,为了解决政府公务员内部出现的不协调和难以合作,严重影响严重影响政府的施政效果,以及政府对社会民众回应性不够,忽视民意表达的诉求等问题,提升政府的认同度和治理能力,加快责任政府建设的步伐,于2001年4月17日向立法会提出了高官问责的方案,并于同年7月1日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行的问责制,为施政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使行政管理队伍出现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由于问责官员要承担责任,他们就要重视民意,更要体察民情和勇于面对市民大众,以政绩表现赢取市民大众的信任和支持。二是通过问责制组成的特区政府决策团队,必定能够目标更明确,方向更一致,在推动政策时更加善用资源,更顾及优先次序,行政和立法的关系会得到加强,因而,也更有效率和更负责任地为市民大众服务。
6.对香港公共行政改革和责任政府构建产生重要影响的问责制,于2003年非典期间在大陆逐步推开。包括前卫生部长张文康、前北京市长孟学农两名省部级高官在内的官员,因隐瞒疫情或防治不力而被查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突发灾害事件中,短时间内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追究官员责任。非典危机过后,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问责的制度化。
7.2003年以来,地方的行政问责制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2003年8月15日长沙市政府率先施行行政问责制。颁布了《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规定,对现任是政府领导,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直属机关、派出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各区县政府行政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办法》实施以后在长沙市政界引起强烈反响,有些官员感叹:“现在的官是越来越不好当了!”但行政问责制的推行,强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扎扎实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8.行政问责制的实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权利运作基本原则,明确了授权者与被授权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问题,实施了权利与责任的平衡,为民众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对中国传统“官本位”政治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增强了官员为官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加大了官员权力消极运作的政治成本,为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责任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9.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行政问责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实施中必将会遇到一些理论与现实的问题。什么事情应该问责?就目前的个案来看,主要是对一些重大的责任事故或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而在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或是公共管理中消极行政现象(新政低效、运行高成本、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却没有具体的规定,使得行政问责制运行的空间较有限,制约了问责制应有功能的发挥。到底由谁来问责?近年来问责的个案中基本都由上级政府或上级党委来对下级政府的主要官员进行责任追究,这种官员问责本身就是体制内官员问责模式,难免有人质疑它的公正性与科学性。同时,没有发挥权力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功能,又因公民参与监督的路径缺失,未能有效地发挥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使得这种官员问责制的启动缺乏应有的、足够的合法性,影响了高官问责制的公平、公正性。对谁问责。在官员问责的个案中可以看出,由于官员的权力、责任不甚明确,现在问责主要是对政府的正职进行责任追究,而对主管工作的副职或者地方党委的官员进行问责较少,因而也就出现了当前亟待解决的“该问谁的责”的问题。是党委领导还是行政领导,是正职还是副职,是直接管理的官员还是间接管理的官员,也就是说应由哪个层面的官员承担责任。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高官问责制的作用就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答要求:
一、请概括“给定材料6-9”的主要内容。(10分)
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曹道云、陈家顺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15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简要概括“资料4”中提到的公务员责任意识缺失的几种表现。(10分)要求: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2)分析引发云南“孟连事件”的根本原因,以及给我们的教训。(15分)
四、请结合“给定资料”,概括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
要求:准确、简明,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五、阅读“给定资料”,以“强化公务员责任意识”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第四篇:2005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0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
二、资料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从1996年着手行政许可法的调研、起草工作,并形成了行政许可法征求意见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行政许可法列入立法规划,确定由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由此,国务院法制办以征求意见稿为基础,结合清理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从2000年初开始行政许可法的起草、调研、论证,就起草这部法律涉及的主要问题,征求了地方人民政府、国务院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
2.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法制办起草了行政许可法初稿,于2001年7月印发国务院各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单位以及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召开3个座谈会,听取国务院部分部门、一些地方人民政府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几次召开国内外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研究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行政许可制度。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行政许可法草案。
3.草案经2002年6月19日国务院第6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于2002年7月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2年8月23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开始对草案进行审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关注行政许可立法,并再次将行政许可法列入2003年的立法规划。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第四次会议连续对这部法律草案进行审议。在审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负责,踊跃发表意见。仅在第四次常委会会议上,根据常委会委员的意见,草案就作了8个方面、40多处修改。2003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以151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这部法律,这么高的通过率在我国的立法史上也是少见的。
4.这一法律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范围,也规定了不许设置行政许可的事项:规定行政许可除非由法律规定,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行政许可必须有时间限制,不得无限期拖延;只有法律和法规才能设置行政许可,部门规章和一般性文件不得设置行政许可:行政许可一旦批准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必须有充分的公共利益,并且给公民和组织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禁止行政许可转让;严禁资格考试强制培训和购买指定教材等等。
5.《行政许可法》第一次将那些市场主体做得了而且做得好的事项完全交给了市场主体,大大缩小了政府审批的范围,从根本上实现了还权于民。因此,《行政许可法》颁布,是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权利的一次大解放。《行政许可法》从限制政府的许可权力,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两方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在《行政许可法》总共8章83条的法律中,有29条是关于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规定,占条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涉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期限、听证、变更、延续、特别程序等行政许可实施的方方面面。有关程序的每一个条款中,无不体现了便民原则:省级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将几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一个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涉及机关内部几道环节的,应当“一个窗口”对外:依法需要几个部门几道许可的,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征求其他部门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尽量减少“多头审批”;行政机关应当将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在办公场所公示,以防止“暗箱操作”;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方式提出,也可委托代理人提出,不必都亲自到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决定尽量做到当场受理、当场决定,不能当场决定的,要出具受理凭证,并最迟在30日内作出决定。行政许可法在程序方面的规定不仅严格,而且细致,极具可操作性。如规定行政机关的受理决定要加盖公章并注明日期,以便有据可查: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以免当事人多跑路;不予受理的行政许可要书面答复等等。
6.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启动,到《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我国政府的管理理念、工作思路、施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跑”审批将一去不复返。曾经高高在上的政府将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与公民对话。从“行政审批”到“行政许可”,一词之差,却反映了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变化和突破。
7.《行政许可法》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以上。剥夺了部门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设定权,有力地遏制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这一规定意味着,今后只有法律、法
规有权设定行政许可,其他任何形式的红头文件都不得染指许可,否则均属无效。
8.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控制行政许可的种类和数量,《行政许可法》还通过划定许可范围,列出许可项目等方式规范立法机关的设定行为,强调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均不得设定许可。即使已经设定的行政许可,也不宜长期存在,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机关必须适时进行许可评估,及时修改和废止已经设定的行政许可。当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否则应停止实施。这些规定对于保障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实施必要的行政管理,遏制各级行政机关滥设行政许可具有重要意义。
9.《行政许可法》明确要求,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原则。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等必须公开,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而且申请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相关的资料。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要将有关决定和申请人的资料予以公开,允许公众查阅。
10.《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的监管责任作了多项具体的规定。如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行政机关应当创造条件,实现与被许可人、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档案系统互联,核查被许可人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行政机关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验等等。《行政许可法》还明确规定,把行政许可权、行政许可的实施权,延伸到对被许可人活动的监督的环节,即“谁审批谁监督”。同时,对监督行为本身也做了非常明确的规范。第一,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的机关对被许可人必须进行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原则上以书面监督为主。即我们的监督检查一方面要督促它,另一方面又不能扰民。第二,对一些需要实地检查的,行政机关在行使权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与老百姓发生冲突。第三,允许老百姓举报和被许可人举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被许可人的活动投诉举报,这是充分利用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强化行政许可监督的重要方式,无论哪种方式,行政机关都不得干扰影响被许可人,都不允许吃、拿、卡、要。
11.《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该许可的不许可、不该许可的乱许可等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同时,规定了实施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准收费,实施行政许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从而确保了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从制度上防止利用行政许可“寻租”。
12.在充分肯定《行政许可法》的意义的同时,也有专家对《行政许可法》是否能顺利实施表示担心:因为这是从法律高度对政府行政审批权力的一次限定,是对行政许可权力的一种约束,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审批制度还有相当的惯性,要在短期之内对此进行改革,尤其是从法律上彻底自我革命,这本身就不容易。而且,从程序上来看行政许可法的制定过程,基本上还是属于行政立法,在立法过程中缺乏辩论程序,带有较强的执政领导意志的色彩,虽然领导人有意推进行政许可法,但在行政系统内部阻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领导人的力量也比较有限,这样行政许可法出台就遇到了一些阻力。推动行政许可法出(判断题)台的核心动力是行政审批领域的腐败问题。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行政许可法也就自然而然地推上了前台。当然,反腐败意味着利益结构的调整,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往往意味着不同利益的较量,自然也会遇到不小的阻力。13.还有专家对《行政许可法》的某些内容提出了批评意见:行政许可法本应明确分权,肯定最近20
多年来的分权化改革成果,但从条文上看,比较集权,行政许可的设定权过于集中于中央,集中于上级,这似乎更为现实或实用,如有利于反腐败,但从长远来看,很难说是超前。有些概念较为模糊,比如设定行政许可的12~13条中,看似强调了自律自主机制,实际上有些模棱两可,很容易被行政机关随意解释,在实践中会有很大的争议,这很难说是有效的法律原则。另外,该法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许可与其他种种变相的行政许可权力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使得法律规范了行政许可,却使得很多行政许可以非行政许可的形式出现。强调上级机关责令改正等的规定,使该法的法律性弱化,规章性强化。又比如说“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仍属于“有罪推定”的法理逻辑,因为有罪无罪是司法机关确定的事情,而不是有罪了才移交司法机关。司法机关不是惩罚机关,而是审判机关。再说,因为反腐而立法的初衷,也不符合该法的本位用意,显得有些大材小用,没有立足长远。
三、申论要求
1.请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15分)
2.以下是对上述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一些可能与材料的内容不一致,请你指出哪几个不一致,并在各自的下面说明你的理由和原因。对观点一致的说法请勿作答,否则扣分。每条说明字数在200字以内。(20分)
甲:《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从1996年开始着手起草,其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征求各方意见,并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历时七年之久,最终以少见的高票通过,这说明《行政许可法》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法律。
乙:《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定了设定行政许可的范围,也明确了不许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这些规定都是对政府公权力的制约,对公民私权利的一种确认和保护。
丙:《行政许可法》是根据市场能否良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为标准来划分是否需要设定行政许可,这是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确认和推动,实施《行政许可法》将大大有利于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调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丁:《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一次重大历史性变革,彻底改变了过去办理审批的方式和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公民私权利的行使,有力地遏制了行政权力的扩张。
戊:我国出台的《行政许可法》本质上仍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主要反映的还是政府单方面改变的一些意愿,对于公民私权利一方的愿望则表达得很少,加之过往的旧制度的惯性,对《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效果仍不能报以过高的期望。
己:《行政许可法》制定并出台的背景是我国之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易于滋生腐败,因而其立法的目的在于遏制腐败,而并非是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不平等对话模式。这使得《行政许可法》的诞生充满了先天缺陷。
3.假定你是某机关的工作人员,请你就我国《行政许可法》出台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对策或建议。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个方面谈。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400字。(15分)
4.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50分)
第五篇:2011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范文)
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题材为“庸政懒政问题”,主题是“从严管理干部,坚持勤政廉政”。如材料所言,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组织调教工作,认真执行问责制度。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庸官懒政行动,然而客观而言问题依旧存在。这一次上海对这一问题的考查,既贴近现实问题,又贴近公务员工作,命题科学而有针对性。
一、请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10分)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阅读题干,要注意以下三处关键点:
第一,“给定资料”。题干要求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的问题,没有指明具体哪一则资料,因此,作答范围就是全部给定资料;
第二,“主要内容”。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全部给定资料的浓缩版,要点主要包括成就、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 第三,层次要点清楚。作答要求非常明确,首先答案要包含要点,其次要点要分层次的表述,要点与要点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参考答案】
勤政问题历来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懒政、庸政问题突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重。这与部分干部不学习、不思考、不思进取,对待工作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淡薄,不考虑群众利益是相关联的。
因此,应加大整治庸政懒政的力度,从严管理干部。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干部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部分地区在整治庸官懒政行为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二、结合“给定资料2”,谈谈对文中“积极的治理与防范胜过消极的躲避”这一表述的理解。(15分)
要求: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通过题干“理解”一词可知,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本题题干表述是“结合给定资料2”,谈谈对文中某一句话进行理解,所以考生要把这句话放到背景材料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不要断章取义,单就这一句话进行理解。同时,要注意字数不要超过200字。
在解答这道题时,考生要明白作答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对某一段话的理解,考生要跳出来看待,根据上下文和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积极的治理与防范胜过消极的躲避”,考生要重点分析此话所隐含的本质,揭露的主要问题,揭示消极躲避的危害,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得出权威的结论。
【参考答案】“消极的躲避”指政府部门拒绝承担责任和风险,遇到问题不积极主动解决,而是采取消极防御和自我封闭的政策,其实是政府懒政的表现。这种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会导致民众的生活、权利空间遭受挤压,损害民众福祉,必将难以得到现代社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积极的治理与防范”则是指面对问题不回避,反而更加灵活、积极、务实的应对。随着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将出现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只有积极应对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认真阅读“给定资料8”,简要回答下列两题。(20分)
(1)请从政治经济角度,对L市主要领导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做简要分析。(10分)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政治经济角度对“两难困境”做简要分析,从“给定资料8”的内容来看,L市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关闭电厂,停止供暖。既然是“两难困境”,其中必然是存在矛盾无法化解。而题目中政府面临的“两难困境”实际上在“给定资料8”中破折号后面已经有所解释,即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牺牲群众利益,也就是政府为完成预期目标与保障普通市民利益之间的矛盾。
根据“观点明确”的要求,考生必须对这种“两难困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两难困境”表现为政府为完成预期目标与保障普通市民利益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节能减排是政府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是地方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在无法完成预期目标时,被迫以停止供电,中断市民供暖的方式来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
无论节能减排任务,还是保障群众利益,都是必须完成的“死任务”,不存在谁更优先的问题,因此面对这种两难困境绝不能简单粗暴的以牺牲另一方利益为最终结果。(2)从实践出发,简要论述如何破解类似该市“两难困境”的难题。(10分)要求:分析思考条理清楚,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简要论述如何破解“两难困境”的难题,可以先采取先分析问题再提出对策的答题思路。问题其实在第一小题中已经所有涉及,本题重点在于通过问题推出对策。可以参考“给定资料9”中的部分内容,“给定资料9”中提到,一些人不愿探索实践,不了解情况,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不从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这些问题可以推出相应对策。
【参考答案】该市对“两难困境”的解决方式实际上是庸政的表现。政府平时在相关工作上执行不力,造成任务目标无法按时完成;同时为完成任务,以牺牲普通市民利益为代价,施政方式和工作方法简单粗糙。
为避免陷入这种“两难困境”,政府应从强化自身“服务人民”的观念入手,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善思考、多实践,提高自身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做到勤政善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解“两难困境”的难题。
四、分析“给定资料”,就如何政治庸官懒政提出对策。(15分)
要求:分析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对策可行,字数不超过350字。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提出对策整治庸官懒政。题目并没有限制给定资料的范围,即要求从整篇材料入手,这决定了本题所提对策应当偏向宏观层面。从给定资料的内容来看,关于整治庸官懒政的内容集中出现与给定资料11,这则材料列举了从中央到各地方整治庸官懒政的措施和方法,对作答本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本则材料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归纳概括,即可形成本题作答之对策。
【参考答案】整治庸官懒政可以从提高意识和完善制度两个层面入手:
一方面,增强政府责任意识,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政府部门“服务人民”的观念,增强干部队伍的危机感、责任感和进取心,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干劲和活力。另一方面,建立完善行政绩效制度,对不作为、不学习、不进取等懒政行为给予相应的惩处,鼓励锐意创新、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加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力度,提高政府自身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五、阅读“给定资料”,以“坚持勤政廉政,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写作思路】本文要求以“坚持勤政廉政,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结合材料,从勤政廉政建设的角度立意,才能做到不跑题,同时将勤政廉政建设升华到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正是考查文章有无深意的标准。文章的标题即论点可以拟定为“勤政廉政谋发展激浊扬清促和谐”。文章的重点部分应在论证部分,即论证勤政廉政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勤政廉政。在论证的过程中可采取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使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达到震撼人心,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无论何种文章,如果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名言警句。下面提供的范文开篇采用排比的形式列举古往今来勤政廉政的杰出人物,引出为官廉政勤政的必要性。进而总结勤政廉政的重要意义。接下来通过对廉政、勤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分析,使说理更为充分,将论点充分包含在了具体的说理过程之中。然后笔锋一转,揭露出我国广大官员庸政懒政现象,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文章结尾部分短小有力,再次重申论点,收束全文。
然文无定法,考生的作文只要立意是围绕“坚持勤政廉政,促进和谐发展”展开的,文章的其他方面可以另行自主安排。
【参考例文】勤政廉政谋发展 激浊扬清促和谐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勤政廉政,古往今来,勤政廉政的故事不绝于耳。古有春秋宋国司城子罕拒收宝玉、受人爱戴,北宋大儒程颢存心济物、视民如伤,明朝名臣于谦一生清正廉明、只带两袖清风。今有人民公仆牛玉儒、任长霞、孔繁森的事迹震撼人心、美名远扬。这些人是勤政廉政建设的典范,无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位卑未敢忘忧国”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事业观、荣辱观、道德观。
勤政,即勤勤恳恳办事,踏踏实实工作。韩愈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人类之所以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是身体与思想共勤的结果。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勤政是根本,也是基本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基所在。
廉政,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明代郭久礼说过:“民不畏我严,畏我廉,廉生威;民不服我能,服我公,公生明”,讲的就是廉洁从政的基本道理。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视清正廉洁为政治之本,传家之宝。廉政已经成为建立社会和谐机制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然今日,我们广大官员庸政懒政现象比比皆是,有些人“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有些人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做事情往往采用“拍脑袋”决策和“经验型”决策。还有些人缺乏责任心、同情心,视人民利益为草芥。这些人往往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尚”、光吃“斋饭”,不敲“木鱼”不“撞钟”。更有甚者贪财好利、好功喜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肆意蔓延,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加快整治吏治,推动干部队伍勤政廉政建设势在必行。要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始终不忘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民众、体恤民情、为民办事。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治理庸政懒政力度,严格行政问责制度、明晰领导干部用人导向,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和惩戒力度,以此增强干部队伍的危机感、责任感和进取心,激发干部队伍干事业的热情、干劲和活力、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干部队伍。与此同时,媒体和舆论也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将领导干部的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督促负责任政府的建立。总书记曾说过,“党员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保持“视民为伤”的品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真正激浊扬清,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作风、制度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