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历“注水”不能全怪大学生
今年,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以前毕业生多在简历中突出‘担任过多次学生干部’、‘获过多项校级奖励’,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应届生认为招聘单位很重视实践能力,因此开始在实习经历上大做文章。”因为同学的建议,某应届生在简历中写上了连去都没去过的实习单位,而某大公司在粗筛简历的过程中,发现近三成在实习经历中“注水”。
目前,“注水”简历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些求职者进入职场的“敲门砖”。为了增加找工作的砝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不少求职者不惜牺牲诚信为代价,在简历上弄虚作假,并且像传染病一样,在当前的求职市场中“传染”开来,甚至有人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何以如此?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为了给自己“贴金”,往往招聘时要求的条件比该职位实际要求的条件高得多,不仅希望被聘用的大学生学识渊博、扎实,而且还要求他们英语、电脑等样样精通,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鱼与熊掌尚不能兼得,在要求他们学识渊博的同时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可能吗?很显然,用人单位过分夸张的用人要求,为大学生在简历上作假提供了现实土壤。
另一方面,吊诡的是,用人单位嘴上说重视实践能力,却不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现在大学生实习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单位怕实习生的到来会干扰正常的工作进程,增加管理或运营的成本。更何况实习还牵扯到安全、报酬等问题,尚在学习期的实习生也不可能为企业带来太大的效益,因此大部分单位对接收实习生没什么兴趣。真正的实习制度建立不起来,大学生去哪里找那么多实习经历?
还应该看到,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种招聘会都是人满为患,人才招聘会,几乎成了用人单位的“简历收集会”,有无面试机会,几乎就看你的简历写得怎样了。这种重文凭、重资历的人才选拔方式,促使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惜拿诚信作代价,“打肿脸充胖子”,通过造假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从伪造获奖证书、捏造干部经历到伪造实习经历,反映了用人单位关注的价值取向变化,也折射出大学生在应对这种变化时的无所适从。在“丛林法则”当道的今天,我很难过分去指责大学生的堕落,因为如果要为一个饭碗而争破头,谁也不敢担保自己会使出什么怪招。在用人单位的苛刻与求职者的狡黠之间,很难说清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说白了,大家都在玩“潜规则”而已。
简历“注水”固然有一万个不对,但光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是不公平的。医治大学生应聘作假的“顽疾”,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则需要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同时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制度,拓宽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篇:大学生简历注水必然找不到工作
大学生简历注水必然找不到工作
现在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时期。由于经济危机的缘故,大学生找工作异常艰难的。为了找到工作,大学生朋友想尽一切办法包装简历是其中的一个选择。可很多朋友走错了路-简历里有太多的水分。
每天HR人员都会收到数不胜数的简历,要想不被刷掉脱颖而出,简历必须要有亮点、必须要有与众不同、必须要让HR眼前一亮,否则办公桌下面的垃圾楼就是简历的最终归宿,进入面试环节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话,包装简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可包装简历与在简历里注水是两个概念也是两种性质。包装简历是为了让简历漂亮一点或者改变突出的重点-什么要多说什么没有必要说等,这是一种技巧就像说话一样。可在简历里注水本质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反映出大学生的浮躁。能力可以不行但不能说谎,能力不行可以培养可说谎反映了你的本质,是不可原谅的。只要说谎能力再大也不能用,就像在企业安装了致命炸弹,在某个时候会产生致命性的破坏。其实经验丰富的HR人员稍微问几个问题就可以知道简历里有没有注水。比如说很多大学生都说自己当过学生会干部,HR人员就可以问在学生会当过什么干部、干过多长时间、主持过什么项目、取得了什么成绩、在团队里担当什么角色、有谁能证明、在做干部的时期内能力有多大的提升、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能力还有哪些不足、管过几个人等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不合格的应聘者在回答这些问题里露过马脚。笔者从没有见过靠简历注水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因此奉劝大学生朋友千万不要在简历里注水,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是最好的选择。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你会用撒谎的人吗?
吉祥如意网hr部门招聘选拔培训材料:http://
2012-6-27
第三篇:简历"注水"是否可行?
某君欲找一份工作,精心设计一份20页的求职材料。封面是一些美丽的插图,翻过去,则是“致用人单位领导的一封信”,堆砌一番身体安康之类的寒暄话;然后是自荐信,无非是吹嘘能力非凡、才华出众,再往下是个人简历,罗列所学专业、在校担任职务、社会实践经验,附上英文简历;紧接着是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单,门门优良;再下来是英语六级、计算机证书的复印件;还有所获奖励证书,学历复印件等等。读完这封简历,不由觉得此君乃真人才也。
近年来招聘人才的公司反映简历制作越来越精美,而且所显示的内容千篇一律。放眼望去,人才遍地可寻,可是真正面试一番,却发现人才难寻。原因何在?--简历“注水”太过。
那么到底“水”在何处?A刚从学校毕业,社会经验根本谈不上,在校表现就显得极为重要,可是A当年忙于谈恋爱和打工挣钱,成绩自然一落千丈。A便略施小计,制作一份“真实”的全优成绩单让学校盖章,老师也睁一只闭一只眼,于是这份成绩单便无懈可击的真实。
B应聘某家报社,为抬高身价,脑筋一转,把自己打印好的几篇东西与某些报刊头粘在一起复印,就这样有了“发表”过10多篇作品的成绩。害怕被人察觉,B专门寻找一些外地省市的报刊,用人单位当然不会深究了。
C深知用人单位十分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尽管自己只有做销售的经历,但他利用与原单位领导的“铁”关系,把他的工作经验描绘得“丰富多彩”。于是,他跑过营销、搞过调查、更新过技术、当过部门经理……,好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求职者想尽办法“包装”自己,本无可厚非,但不惜造假,则后患无穷。
晶晶是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招聘经理,去年曾招过一名号称英语流利的男士D。因为面试者众多,只交谈了几句,见他又有英语六级证书,就录用了。上班的第三周,公司聘请外国专家为客户进行产品性能介绍,临时调他去当翻译。几天之后,专家和客户一起投诉他是个“冒牌假货”,原来他的六级证书是伪造的。这件事不仅使公司白白损失了一大笔钱,还严重损害了公司的信誉。求职材料的造假,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一旦弄巧成拙,只会害人害己,尤其是外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来选拔人才,简历写得再好,如果不能通过考试,也只是枉费心机。
虽然作假者费了不少脑筋炮制材料,但我们仍然听到他们抱怨反馈太少。固然不排除市场竞争的因素,但还有个原因是简历写得不够精简。那么该怎样写才能“投用人单位所好呢?”
婷婷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她也走过一段求职历程。每每她向用人单位交上个人材料之后,就能很快收到用人单位积极的反应,如今她已经找到理想的工作。她的简历其实简单得只有一页半纸,上面列着所学专业、社会工作经历、求职意向等几项内容。她解释说:“这三项才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当与用人单位初次接触时,她就递上这两张纸。如果对方有意,再针对性地送上其他材料。所谓针对性,要看应聘的单位性质、工作性质和面试人情况而定。要是去国营企业求职,最好把各种证书带上,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这类单位正规得近于“僵”化,他们非常看重这些证明;外企则注重人的根本素质、进取意识、合作精神等,那些证书作用就不大了,明智之举是事先多花些时间准备回答面试官可能提出的问题。如果要是谋一份“文案”方面的工作,那么送上已发表过的作品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如果对方想招销售,则搬来“铅字”显然是画蛇添足。面试官看上去是一位容易接受新事物、充满活力的中青年人士,那么不妨把自己在人才测评部门测定的智商及情商测评报告奉上,让其对你有更充分的了解;但是此招切不可用在如“马列主义”老太太式面试官身上。
也许她的的观点并不具有权威性,但她的“对症下药”的做法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毕竟今天是一切讲求高效的时代,与其挖空心思地堆砌材料,不如用最短的篇幅,表达出自己最有特点的长处。因为“老太太的裹脚布”即使再新也是不漂亮的。
第四篇:注水简历考验求职学生(范文)
13日,在山东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面对一摞摞的毕业生求职简历,很多用人单位都觉得“有水分”。大学生们真的像简历中写得那样优秀吗?是什么原因让应届大学生在简历里“掺水”呢?求职大学生能否守住诚信底线?
用人单位:大学生个个出类拔萃?
“招聘时,简历多得看都看不过来。作为招聘单位,我们当然希望挑选出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但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是,所有的简历基本上都差不多,求职学生个个都出类拔萃,让我们无从筛选。”招聘会上,一家公司的招聘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
这位负责人认为,部分学生在简历里有意隐去自己的一些真实信息,只保留好的,或者捏造一些虚假的实习经历和自己在学校担任过的职务。他说:“不真实的经历会让求职者在面试的时候露出马脚,在招聘者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还不如实话实说。”
在另外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600多份求职简历中,得到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有565人。该单位招聘负责人说:“能得到一等奖学金的学生在学校中仅占极少数,难道我们的单位就这么有吸引力,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吸引过来了?我觉得不大可能,这些简历很让人怀疑。”他表示,在录取人选初步确定后,他们要逐一与当事学生所在的学校联系,一旦发现简历中有虚假成分,会取消造假者的资格。
求职学生:“内心挣扎得很厉害”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都希望自己能冲出重围,因此,在制作简历时“注水”已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毕业生小张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就业压力太大了,应聘者都要经过简历“海选”这一关,如果简历上的自己不够优秀,连笔试和面试的机会都不会有。他说:“尤其是好的单位,是不会看上一个普通学生的。只有你拿的奖学金多,是学生干部,招聘单位才会觉得你优秀,才会注意到你。”
不少学生抱怨,现在的招聘单位都急功近利,总想招有丰富实习经历和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一进单位就能马上做事。一名毕业生说:“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实习经历,为了迎合他们的喜好,编也得编出来啊!”
小孟跟记者说:“我在大学四年里既没有拿过奖学金,又没有在学校或社团里担任过什么职务,可如果简历中缺少这些,实在是拿不出手。我从来没有造过假,但为了求职,只得将自己的实习经历夸大一下,证明自己有能力并且有一定工作经验。”
踏入社会应以诚信为本
面对“注水简历”的现象,一驻济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负责人指出,大学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求职是他们正式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不说是道德品质上的一个污点,至少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缺憾。而且,诚信道德的底线一旦被突破,它就会越降越低,最终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毕业生应在求职过程中守住诚信,将眼光放长远。
另外,不少招聘单位的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在看学生的简历时,一般都是先看态度,看简历是不是制作得很规范,其次是看求职者的基本情况,例如英语通过了几级,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等,至于一些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和实习经历,仅作为参考,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编辑:bibi梁栋
第五篇:大学中不能承受之怪
大学中不能承受之“怪”?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秀丽 发自北京
法学教师萧瀚被停课,引发关于学术自由的讨论**。一方说,教学自主是世界通则;另一方说,人性可以洒脱,教学应有规矩。如何面对大学里的“异类”,似乎真的成了高校领导的难题。
法学院院长薛刚凌选择了沉默
萧瀚问薛刚凌:能否拿出正当的合乎学术规范的程序来告知我,为什么停我的课?为什么侵犯我上课工作的权利?为什么侵犯学生听我的课的权利?
大学教授有没有教学自主权?3月21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萧瀚因“不明原因”被停课,发出公开信矛头直指学院院长薛刚凌。萧瀚认为,法学院的行为侵犯了教授自由。继前年“杨帆门”事件后,萧瀚有点被迫地再次站在了舆论前沿。巧合的是,去年被停课的政法大学讲师滕彪今年刚刚复课。有人因此戏称,学校专门安排两人“轮流倒班”。3月23日,法学院会议正式宣布萧瀚停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教师资格证”。
悄无声息停课
早在2009年底,萧瀚的学生告诉他,下学期不能选他的课了,课表里没有排他的课。萧瀚到教务部门询问,“证实不是系统出了纰漏”。按原计划,萧瀚将在2010年继续教授本科生“宪法学案例”,恢复以往的“中国宪政史”,以及研究生课程“经典著作导读”。
今年40岁的萧瀚6年前以北大法学院硕士的身份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担任教师,几年来,萧瀚在社会事件上的犀利言辞令他进入公共视野。2008年初,萧瀚和同校教授杨帆因师道尊严发生冲突,成为公共人物。
萧瀚被停课的信息是从去年底院务会上流传出来的。据参加过院务会的教师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院领导称是学校的意思,但没有给出停课理由,“稀里糊涂的”。“遗憾的是,我们都是通过非正常途经了解到的。”同事王建勋说。
是因为讲课不好吗?多数师生认为不太可能。据萧瀚自己介绍,在学生对老师授课的评价中,他的评分一直高于学院平均分。
更多的人猜测停课可能与萧瀚在公共话题上的表现有关。“邓玉娇事件”中,萧瀚连写27篇博文,呼吁程序正义,痛陈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对律师辩护权利的侵害。“不明真相之际,鸡蛋和石头较量中,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这句签名在网络上得到迅速流传。
在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中,萧瀚似乎从不沉默。然而,即使是学院较为保守低调的学者,也认为他的文章“总体上比较理性。这些言论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得到”。
萧瀚所在的行政法研究所所长何兵,为恢复萧瀚的课做了很多努力。有教师甚至拿出民国时北大校长保护教授做例子,“保护自己的老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事情似乎曾有过转机。“听说给我安排了研究生的课,同事们希望我忍一忍,我答应了。”萧瀚说。然而新学期已开学3个星期,仍然没有他的课,也没有等到薛刚凌院长的解释。萧瀚最终决定以公开信的方式维权——“就教授自由问题请教薛刚凌院长”。
公开信的发出,让协调此事的同事们明白“工作没有做成功”。他们理解萧瀚的行为,“这种事不可能有正常的、平等的渠道沟通”。
“基本原则”
萧瀚记得,薛刚凌曾找过他谈过一两次话,要求他上课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47岁的薛刚凌是行政法领域的知名学者,连续担任法学院两任院长。在公开信中,萧瀚称薛刚凌为“处长教授”。《中国宪政史》是本科生的选修课,这堂需要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课程,萧瀚将全部课时用完,据说还讲不完“先秦”。这个特立独行的讲课方式很多老师确实不能认
同。但萧瀚的看法是在课程上已经安排了通史性专题,他说,对学者来讲,重要的是将他思考的内容和方法呈现给学生,而不是死搬教学大纲。
这门课最终还是在2009年下半学期被停掉了。萧瀚说,没有给出理由。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贺卫方对萧瀚表示支持。他拿陈寅恪做例子,陈在清华大学国学院讲授唐代历史时,光《长恨歌》的前四个字就讲了六七节课。
年终申报学术成果时,萧瀚几乎不填表,只填过一次,上面还写着:“大学不是养鸡场,不要以为给了饲料就得下蛋,那是鸡的事业,不是学者的事业。”
萧瀚也基本不参加院里的各种会议,仅有的几次,“还公开让领导下不来台。”据一位老师介绍,有一次院里开总结会,前面的人发言都是表扬肯定之词。萧要求发言,开口却是:“这都是废话,这样的会没必要开。”
一位法大的老师说,他对萧瀚的这些做法并不认可。他认为,高校的行政化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机构成员,还是要遵守基本必要的机构伦理和规则。
法学院的教师对萧瀚的授课风格也分为两派意见。宪法研究所副教授张吕好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说,一方认为教学自主是世界通行的教师与学术伦理。另一方认为,讲课不能过于随便化,还是要有一定范围,“人性可以洒脱,教学应有规矩”。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他讲课内容出格或者作风自由散漫就停课,“太过激烈”。
天天讲“为权利而斗争”
萧瀚被停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事发后一天,法学院院长薛刚凌和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都未就南方周末记者的提问作出回应。
就在公开信发出第三天,媒体陆续报道后,3月23日下午,法学院召开院务委员会议,正式宣布了“停课原因”——萧瀚没有教师资格证。
这个被萧瀚称为“被逼到墙角才拿出的理由”,他并不认可。萧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4年初,他进入政法大学的时候,曾在张树义、何兵等6位教授面前当面试讲,证明他的授课能力得到了这个学术共同体的认同。6年来,关于这个问题也从未受到质疑。
按照现行规定,高校教师入校后必须参加由教育部主导的教师认证考试,考试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萧瀚一直拒绝参加这个考试,他认为,政府没有权力审查教师资格。
这些年频频发生的教师停课、解聘事件也颇令学界担忧。比如2005年吉林艺术学院教师卢雪松因讲课内容涉及右派人物,被学生告发后停课。一些大学老师开始担心自己言论不小心“越界”,或者不再敢就公共问题发言。
“学院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教授的学术自由,也是对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方向的打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说。
王建勋的另一层担忧则是这类停课没有正式发文,也不通知被停课者,让类似萧瀚这样的人没有救济途径。“我们在课堂上天天讲‘为权利而斗争’(指德国法学家耶林的名著《为权利而斗争》,记者注),呼吁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无论是我,还是萧瀚、薛刚凌,我们讲的都是一样的。然而现实生活却是这样一个悲哀。”
经典句:不明真相之际,鸡蛋和石头较量中,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
大学不是养鸡场,不要以为给了饲料就得下蛋,那是鸡的事业,不是学者的事业。
这都是废话,这样的会没必要开。
人性可以洒脱,教学应有规矩
——规矩是用来扼杀才能的学院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教授的学术自由,也是对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方向的打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说。
关键人物:萧瀚王建勋
薛刚凌杨帆
薛瀚:学术活动是要对真理负责,而不是对其他任何东西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