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科学实验教学的“四化”联动策略

时间:2019-05-12 06: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科学实验教学的“四化”联动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科学实验教学的“四化”联动策略》。

第一篇:例谈科学实验教学的“四化”联动策略

例谈科学实验教学的“四化”联动策略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祁建淮

[内容提要]科学课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而探究活动又是以科学实验为载体的。本文旨在对实验设计要点的准确把握;对实验材料的精妙设计;如何抓住汇报中的细节深入挖掘;对实验采用全新的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促进科学实验更加高效。

[关键词]设计自主化材料结构化交流深入化评价多元化

科学实验既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科学实验的成败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但是,现实的科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浮华、低效的现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实验课堂热热闹闹,实验结束后学生却头脑空空。就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实验的特点来准备好实验,指导好实验,发挥出实验应承担的价值,让实验更好地引领着科学探究课堂。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研究:

一、实验设计自主化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实验设计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和基础。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实验的难点,必须要对其操作的注意点一清二楚,胸有成竹。只有自己的设计才是最实用的,才是学生最乐意做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认真讨论和改进实验操作的要点,自己探索科学的实验方案,这对于提高科学课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如何准备去做这个实验,小组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总结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目标就能更好地在实验中前行,在实验中探究获得新知。在设计和总结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实验》一课,学生在研究方糖溶解的实验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小组内说一说:“如果让你做这个实验,你准备怎么做?”你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变化的量是什么?不变的量是什么?这样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的实验?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互评不断完善并出示以下实验要求:1

问题:方糖的溶解与什么有关?

假设:方糖的溶解与水温有关?

实验步骤:①倒两杯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②将等量的方糖同时放进杯里。

③搅拌同样的次数(或都不搅拌)。

明晰了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此类对比实验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结构化

实验课中一堂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任由学生去无休止的理解、发现。我们必须抓住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顿悟”,使课堂效率最优化。此时,“结构性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所在课堂这个认知的环境里,学生面对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他们的认知就不会产生。注意力还会分散,而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组具有典型结构的材料,他们就会对材料产生兴趣,那么这些材料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在琢磨材料与材料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的时候,认知就产生了。劳伦斯教授提醒我们:单纯的讲解不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和思考,必须用材料引领学生的思维。

“结构性材料”是美国兰·本达教授首先提出的:材料的种类、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为材料本身代表着教师的思维,材料的结构性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性。所以精心选择、巧妙设计的材料一旦出现在孩子面前,就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思维冲击,引发学生认知的发生,有时甚至会产生无师自通的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选择材料的同时考虑到了材料的结构性。准备好最精炼的上课材料,并且思考材料出示产次序和步骤,这是我们老师在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

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曾经上过一节著名的课——《玩注射器》。课上,他准备的材料非常简单,只有一盆水,两个注射器,一根软管。学生对于这类材料也非

常熟悉,所以前半节课学生自由操作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是把注射器放进水里,抽一管水,挤出去,或者抽一管水挤压到软管里面去,没有玩出什么新花样。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路老师让学生将材料进行组合:将两个注射器用软管连在一起。就这第一连通,学生们的操作就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边一推,那边就出来了;这边一抽,那过就缩回去了„„咦,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们立刻对新产生的现象发生了兴趣,于是对空气压缩的探究就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下去了。在这样的探究中,结构性材料的使用明显增进了学生的理解,促使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问题,包含的规律,帮助我们从抽象上升到理性。

三、辩论过程深入化

实验的汇报是对实验现象的叙述与总结。在实验汇报中关注细节尤为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在科学研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预示着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细节往往能够成就一次动人的探究,萌发一颗创新的种子。而这些刻骨铭心的细节直接得益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互动的激情。

在上五年级的《折形状》一课时,同样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感发。为了解释棱数越多它的承受力就越大这个科学知识,我依照教材内容,在实验汇报阶段制作了一个统计表格,用算平均数的方法顺利地得出结论:棱数越多,它的承受力越大,通过统计,学生们很容易发现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的承受力依次增大,圆柱体的承受力最大。

此时,按程序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但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我让学生们再次观察实验记录表格,结果发现竟然有一条数据是这样的:其中有一个六棱柱承受力(4本书)小于四棱柱的承受力,此时四棱柱的平均承受力是5本书,事实出乎意料,与我们发现的结论根本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请同学们抓住此意外资源不放,积极引导学生辩论,深入讨论,深究原因。通过同学们的讨论,猜想其中的原因是:有可能是摆放的桌面不水平;有可能是放书的过程中,用力不均匀;也有可能是这份五棱柱的纸在实验前搬运时就已发生了皱褶。根据同学们的猜测,再次用五棱柱进行验证,结果

证明它的承受力确实大于四棱柱。通过这样的细节讨论,我们充分利用了突发性生成资源,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困惑,还轻而易举的明白了实验一般要做三次以上的道理。真所谓道理越辩越明。

在这个细微的环节中,教师不只是纠正了认知上的科学性错误,更引发了学生对真理的求索和挑战。更可喜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历练中再次提升了对科学知识的认识。真正达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

四、实验评价多元化

对实验活动评价的科学与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关系着科学课整个实验教学的成败。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对学生实验活动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上,不能只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评价更应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实验前——以学生的“准备工作”为评价重点;实验中——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为评价重点;实验后——以学生“对器材的整理工作”为评价重点。

评价的主体首先要多元化: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是自我评价,还可以学生互评。实验完成后,让小组自我评价实验的成果,然后再让其他小组评价补充,加以修正。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是口头的认同,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

总之,只要做好实验准备、探究、汇报、评价的各项工作,孩子们才能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的研究科学,实验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体验,只有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第二篇:四社联动 四化推进

四社联动 四化推进 全力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区**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区把社区建设作为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外部推力,激活社会内生动力,努力营造政府转职能、群众得实惠、基层创和谐的多赢局面,全力打造“美丽社区、幸福家园”。去年,**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西街道彩虹湖、北镇街道化工等4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今年,我区将把“四社联动”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按照“政府扶持、社会承接、专业支撑、项目运作”的总体思路,以机制保障体系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社会服务多元化、社区参与全民化“四化”,推进“四社联动”,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工作服务格局,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践。

一、坚持政府主导,机制保障体系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区调整充实了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部门牵头、区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又将社区建设,特别是“四社联动”工作成效纳入部门、街道考核目标。实行区委常委、政府区长联系乡镇(街道)制度,加强 工作指导。二是狠抓阵地建设。采取联建、购买、改建、扩建等方式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难题,在精心打造建筑面积均在 3500平米以上,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5 处精品社区的基础上,又新打造服务场所3000平米以上的大河社区和杨柳雪社区服务中心,夯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积极探索创新,在市西街道拟开展新型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鼓励社区建立协调委员会等组织,加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深化“网格化管理”。以居住小区、生活情况或社会功能相似的区域为单位,将社区管理与服务区域划分为大、中、小三级网格。在网格上同步成立各类组织,构建起“社区综合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级组织网络体系。在居民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组建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义工服务队,构建组织网络体系,形成纵向建、横向联的工作联动机制。四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完善市、区、街道三级社会公共投入体系,探索财政启动资金投入,实行共建单位资源共享、引入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等方式解决社区服务资金短缺难题。目前,我区已建立各社区为民服务经费 20 万元的长期投入制度,初步形成辖区单位设备、场地、人员等资源共享机制。

二、提升素质能力,队伍建设专业化

一是开展专业培训。我区与驻**高校—**州学院,以及外地高校等开展校地合作,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组织社区书记进大学课堂,提高理论素养,植入社会工作理念。今年3月“国际社工日”,我们与**州学院,在市局指导下,组织了系列宣传活动,增强了社区及居民对专业社工的认识。二是设立大学 生实践基地。我们与**州学院社会学系合作,由社会学系的学生组成社会工作小组,分别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人群的需求,开展专业化的团体社会工作。去年6月,在彩虹湖社区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工作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州学院社会学专业的50多名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大河社区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与辖区的**州技术学院签订共建协议,组织“社区大讲堂”、“专家讲坛”等活动,邀请学院的教授为干部、居民授课,定期开展培训。通过基地带动、培训拉动、激励鼓励,与本地社会工作人员“结对”开展社会工作,使大学院校教师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检验,专业能力提到提升,也为**区社会工作注入了活力,扩大了社工的宣传和影响。三是建立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为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水平,我们已经注册成立了海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北镇街道的春晓社区,彭李街道的北海社区等开展了系列服务活动。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市西街道的彩虹湖社区成立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专业的社工机构提升社会服务工作水平,促进“四社联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降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的准入门槛,采取登记备案双轨制,推行社区备案制度,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三、注重以人为本,社会服务多元化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与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公共服务。坚持传统与现代服务方式相结合,深入推行 “一站式”、“一条龙”等服务方式,在各社区服务大厅设立社会救助、劳动保障等服务窗口,规范、明确社区服务功能。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热线电话、呼叫系统、网上服务等,如市西街道的“好大姐”网 上家政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医疗等多项服务,社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成为为民服务的窗口、社区服务的平台、居民生活的好帮手。二是强化社会组织进社区。以社会组织进社区为重点抓好社区社会化服务。去年6月份,在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开展“美丽社区 幸福家园”系列活动——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先后引进百世儿童医院、“好大姐”家政、海燕家政、朝阳计算机培训学校等100家社会组织进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开展服务活动。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如,化工社区成立“7110”便民服务队,打造“五园一湾”服务品牌;政通社区创建“3351”便民服务联盟,成功吸引加盟商户150家,惠及居民2740户。年底,每个社区社会组织达5家以上,承接部分政府惠民利民项目,增强社区活力。三是强化志愿服务。积极做好社会关注、群众急需、志愿者专长三个方面 “结合”文章,登记社区志愿者 1.2 万余人,组建志愿者队伍 160 多支,先后组织开展以帮助困难群众为内容的“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关爱老人、情暖社区”志愿者集中服务月活动,以及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使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四、激发内在活力,社区参与全民化

一是建立共驻共建机制。成立社区共驻共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共驻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共建活动,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驻区单位为依托、社会组织为补充,“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工作区域化格局。二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配套机制。建立评议会、协调会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社区自治 意识。配套完善首问负责制、预约服务等制度,制定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做到公开透明,方便服务居民,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诉求收集全方位、需求解决全时段、居民满意百分百”的工作目标。三是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开展 “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服务活动,积极引导在职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参加各项服务活动,使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群众时刻感受到组织在身边、党员在眼前。目前,市直、区直共有 2.16 万名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1.43 万人。四是全民参与共建“幸福社区”。各社区组建了以党员为骨干、普及全体居民的秧歌队、腰鼓队、广场舞队等文体队伍,社区通过组织文体娱乐活动,成立各类社会组织,让居民在活动中找到 “用武之地”,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驻社区单位也在财力、人力、场地、设施、专业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进社区”、百姓网络春晚进社区、寻找最美社区书记、寻找最美社区志愿者、老渤海精神”宣传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社区建设的共驻共建、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凝聚人心,共建美好家园。

各位领导、同志们,市局在全市开展“四社联动”活动,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探索,必将引领社区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积极探索社区运行投入机制,培育各类组织,提升服务水平,丰富工作内涵,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为民的感情,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全力打造“美丽社区、幸福家园”,为建设生态和谐富裕现代化新**贡献力量!

第三篇:例谈探究式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

例谈探究式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案例论述了如何以探究式教学开展生物实验课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转变实验教学的模式、在验证性实验中加入探究性因素、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性探究实验、开展好经典的探究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使生物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学实践者的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已旧貌换新颜。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适时适度的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上的一些设计策略。

一、转变实验教学的模式 目前,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讲出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目的、原理,要介绍仪器、实验步骤,甚至要先演示一遍,然后才让学生照着老师所给的步骤动几下,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的实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重操作、重结论、轻思维的实验教学方式,既呆板又无法使实验教学的作用充分的体现,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从谈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是一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课,在以往教学时,我将制作的详细步骤、每一步的注意事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先给学生进行讲解,甚至关键的地方演示给他们看,接着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便于学生较快获得操作经验,但却无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了后容易遗忘,以后操作时经常出错。

后来,我转变了实验教学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实验教学,我先利用电教设备演示操作的简单步骤,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探索奠定基础;设计了七个思考题好象是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中的石头,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教师由以前的“管理者”变成了“参与者”、“指导者”。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反复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比较不同的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怎样做会更好?”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交流使学生感受了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掌握着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再进行第二次操作练习。

我发现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实验研究者,在整个实验教学中,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实验动手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学生自己获得的经验,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得牢固。学生明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增强了自信心。

二、在验证性实验中加入探究性因素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加入探究性因素,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并在实施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安排了一个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教学中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把课题改为“探究绿 1 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即将本来直接肯定的课题改为疑问式的有待探索、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原课题太直接太肯定,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使学生只产生验证一下的心里,注重实验结果,淡化实验过程,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发展思维。改动后经教师启发引导,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在实验过程中去寻找揭开谜底的方法和途径。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性探究实验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在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课时,随着探究问题的深入,学生可能在一瞬间获得灵感而发出有创造性新的探究问题。对于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要抓住机会,及时捕捉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是教材上安排的一探究实验,按课本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做蚯蚓分别在纸板上和玻璃上爬的实验,得出蚯蚓在粗糙的表面比光滑的表面爬得快的结论。在讨论完实验要求、发放实验材料后,学生都在兴致勃勃地做实验。突然有学生大声问:老师,蚯蚓怎么在硬纸板上爬不动啊?笔者走过去一看,原来该组学生没有将硬纸板表面打湿。教师解释了原因,让他按要求重做。这时又有学生说:

“老师,这纸不好,非要打湿才能做实验,没有木板好”; “玻璃要不要打湿啊?”

“蚯蚓在打湿的纸板上和玻璃上爬得一样快。”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此时笔者经过一番考虑之后,让学生们停下手中的实验,问:“同学们发现了新问题,是吗?”

“是。”

“想探究吗?” “想。”

“那么,我们的假设是什么呢?”

经过简短地引导之后,学生们确定了新的假设:蚯蚓在物体的湿表面比干表面爬得快。“怎样设计方案呢?”

学生们又将方案重新设计,重新进行实验。有的在纸板上做,有的在玻璃上做,有的在水泥地上做,但秩序比刚才好多了(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对此他们非常有兴趣)。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讨论,一切都井然有序。最后教师问道“你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吗?”“知道。”学生归纳总结,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实验体验,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开展好经典的探究性实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中设计了操作性强的经典的探究性实验,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等,如何开展好这些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1、教学中应该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最大化

探究性实验是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时间较长。如果每节探究性实验课都将每个环节深入下去,教学时间肯定不够。因此,教师在一堂课上应该有侧重的选择某个探究环节进行训练。例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探究课题,若将所有影响因素都让学生逐一探究,课堂时间肯定不够,因而教学重点应改为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就某一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进行课堂实施,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最大化。

2、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实践机会,体验科学发现的真谛和乐趣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科学探究的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我们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即使学生学习的方案和计划有明显的不足,也不应轻易地来个少数服从多数,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验思路来探究一番,如果失败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失败的原因,达到训练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课的扩展性实验的实施计划中,就发现有学生在探究干、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对放置鼠妇什么位置有2种不同观点:甲同学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央,乙同学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线附近。其实,这两种放置方法都各有道理,完全可以学生自己去试一试。

3、教师应处理好“放”和“导”,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该“放”的要尽可能放开。例如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经常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提问!有人担心学生会海提,海提完了别怕,适当收就是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引导,选择适合我们探究的问题就行了。例如在进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时,学生提出了水、氧气、温度、光、土壤、营养物质,甚至还提出了音乐这些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我们教师应抱有欣赏甚至惊喜的态度。因为这种异想天开正是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体现,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放”开的课堂很活跃。但能否有收获,达成教学目标,要看教师如何“导”。导的方式应该最好用讨价还价式的对话,态度要亲切平等,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参与。例如,针对学生提出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种种因素,我采用学生间和师生间相互辩论,说出道理为什么某一条件对种子萌发有或没有影响。最后水、氧气、温度、音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无法否定,最终我们进行了这四个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探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以探究式教学把生物实验内容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活动中探究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反思,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第四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基于探究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绩溪县实验小学

张继全

【摘要】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途径,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作为科学教师,一方面应该通过加强自身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实验探究,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关键词】 实验 探究 策略 【正文】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启蒙学科。所谓科学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早期的科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科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科学,亲历科学。而科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更是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载体。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呢?笔者通过十多年科学教学的实际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以及自身对科学的精神时刻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其基本心理特征决定他有典型的模仿性和效师行。如果一个科学老师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底蕴,对科学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的热情,对科学研究活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爱好,那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受到他的感染,也会对科学产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因此,科学教师要加强自身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自身做起,用语言、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通过激发学生实验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学生对科学实验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但是,这个兴趣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要知道,小学生兴趣的源泉就是好玩。但是科学探究活动不能仅仅是玩,不光在活动中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还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科学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活动也是严谨的。如《磁铁》一课的教学,我告诉学生,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种石头比人还聪明,它能辩别南北方向,指示南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人们把它用来制作一种仪器,如书上图中所示,只要轻轻转动勺子,停下来时勺柄总是指着南北方向,同学们想一想这其中的奥谜是什么吗?进而引导学生探迷,磁铁的性质是什么?悬念出来了,同学们的探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将其中的知识讲给同学听,地球是个大磁场,它有南北两极。磁铁也有两极,两极的磁性最强。知识点讲解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这就须要实验来验证。于是我拿出条形磁铁,当众演示给同学们看,用线把磁铁吊起来,轻轻转动一下,停下后,果然,磁铁总是指着南北方向。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验的兴趣也来了,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条形磁铁分发到各个组长手里,让他们依次亲自动手操作。同学们可认真呢!操作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把磁铁吊起来,拨动一下,当转动的磁铁停下来时,同样指着南北方。实验成功了,进而验证了书中的知识“地球是一个大磁场。”观察的同学也聚精会神地看。同学们那用心实验的的样子,真可爱!我观察着学生认真投入做着实着验,一种成功的感觉由然而生,心里高兴极了。

三、通过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方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的培养最关键是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探究技能和方法。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升华。如《声音的产生》,依据书上的三副图画,演示振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先以书上的一个例子进行实验。让学生思考尺子的震动。指导学生先用力压弯直尺,可使了很大的劲,尺子就是不发出声音。但只要轻轻弹动直尺,就能发出声音来。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再选择几个实例进行操作。有的学生抖动作业本,有的用口吹纸,敲响文具盒等。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同学们还能正确解释前一节内容中的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一但振动结束,声音也就停止了。

在这个过程、我又提出另一种思维方法,谁能找出不振动就产生声音的例子?于是同学们讨论,最后总结出:只有振动才能产生出声音,进一步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我们要科学分析,认真对待,加强引导。只要学生参与了,亲历了,这个实验可以说就是成功的。至于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关键。即使是失败了,也应该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所在。

四、通过张扬学生个性,引导自主探究,进一步升华科学素养。

对科学知识契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升华。如上例中说到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振动大,声音就高,振动小,声音就低。引导同学们探讨怎样去控制声音大小。于是有的同学就动手制作了用竹子制作口哨,竹子长一点的发出声音就低,短的发出声音就高等;有的同学用手在口里吹,也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思维,这样还不够,要放手让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知识,展开探究的翅膀,在科学知识的天空中,去探究。如六年级做一个鸡蛋保护器,同学们就做出了各种各样的保护器。有的用泡沫塑料把中间挖一个洞,把鸡蛋放在其中;也有的同学用布做一个降落伞,把鸡蛋吊在其中等等。

五、合理利用身边教学资源,创立良好的科学实验氛围。

良好的科学实验氛围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内实验,还应考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我们可以用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图片以及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等装饰实验室的墙面。再如教学“植物的一生”一节,学生在活动中所经历的是植物的一个生长周期,需要付出足够的耐性和细心,还要坚持观察、记录,使种植活动取得成功。要求学生亲自种一棵种子,亲眼看一看自己种下的种子萌发出叶子,慢慢长高、开花结果,心里自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学生从种植实验活动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通过实验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要有评价意识。《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其中教师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引导性,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我们要注意四点:①看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兴趣,要观察学生对 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②看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问题的提出与选择是否合自身情况;③看学生实验结果是否获取了知识;④看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评价,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途径和载体。我们科学老师在实际实验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兴趣培养、动机激发、过程评价、环境感染等诸环节,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究,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发现,去认识,去改进,去创新。

参考文献:

《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

摘要: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出现的新问题,本文从科学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信息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思考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基本策略

新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笔者针对小学实验存在的新问题,并结合自己这几年从事一线科学教学工作,谈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使小学科学实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中,既能使学生动手操作又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基本策略着手:

一、科学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小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认认真真投入了实验探究。总之,兴趣是思维活性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个实验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科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其有意识地直接地观察事物。如“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把不同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再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体会水有向上的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科学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达到使学生自我不断完善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并且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五、科学实验信息实现共享化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总之,实验信息交流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实验策略之一。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避免出现表面热闹头脑冷清的现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科学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营造一个爱科学、做科学、思科学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实验课的作用,才能最终全面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杰,李兴才:《浅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学研究》2015年第19期。

[2]

刘平:《初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新课程》2015年第03期。

[3]

彭光全:《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新课程导学》2015年第04期。

下载例谈科学实验教学的“四化”联动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科学实验教学的“四化”联动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小学科学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常见问题 ◇ 问题一:教材容量大的问题 现在的科学教材内容安排容量大,按照课前的教学预设,理想状态下,教学任务是可以按时完成的。......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 有效的课堂巡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课堂纪律入手进行巡视。有些老师会犯巡而不周的问题,会落下个别小组;也有老师对不合“胃口”的......

    LC061309-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国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适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5篇模版]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实施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 发展趋势 实施对策论文摘要:科学实验的教学趋势呈现出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以探究型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然而,在现......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