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格式)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行政主管部门
二、实验室建设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四、实验室发展研究方向、预期目标
五、已具备的实验室条件,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六、科研队伍及培养人才的计划
七、经费预算及来源
八、开放运行设想和管理机制
九、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
度)
(应明确配套经费和运行费用支持额
附件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依托单位,建设地点
二、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包括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条件等内容)
三、建设方案
(1)实验室的内部构成及功能
(2)主要购置、配备的仪器、设备(附清单)
(3)基建或配套条件建设、落实情况
(4)建设经费概算、落实计划
(5)建设进度
四、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联合、开放设想、资源利用、人员聘用及流动等)
五、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六、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提名及介绍
七、依托单位意见
第二篇: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实验室名称:
所属领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填报时间:
内容提纲
一、实验室名称、领域和学科分类、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
1、科学目标(该实验室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2、教育贡献(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
3、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支撑(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代表性科研成果如奖励、发明专利、代表性论文或学术专著等)
五、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六、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从学科发展、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阐述)
七、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八、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学术带头人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稳定的措施,研究生培养情况)
九、建设规模和预算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部直属高校不填此项)
第三篇: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卓越工程师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一、实验室名称:卓越工程师实验室
所属学科:机电工程
申请单位:11级卓越工程师班
主管部门:机电工程学院
二、建设实验室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当今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书本的知识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同学希望能够通过实验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但由于学院的实验室数量十分有限,学生往往没有机会通过实验来考核自己、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成了学校达到国家对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求的绊脚石。
2、意义:建设卓越工程师实验室可以使同学们进行更好的教学实训、营造更好的实践环境,有助于学校对卓越工程师班的教育培养,也加快了我校向国家重点大学发展的步伐。
三、国内该领域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要积极寻求低成本、高效益和见效快的自动化新技术,充分合理利用原有机械设备,逐步通过调整机床的布局、购置和研发数控设备等手段增强自动化作业程度,并重视自动化信息流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综合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学生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实验与实践当中!
11级卓越工程师班
2013年3月6日
第四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鄂科发计字[2002]179号)
省直有关主管部门,各高等学校: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了规范和加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我们制定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湖北省教育厅
二00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加快湖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规范和加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省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我省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创新性研究,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第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鼓励并支持有基础的高科技企业建立实验室。
第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
第二章 职责
第五条 省科技厅是省重点实验室的组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2、制定实验室有关方针、政策和规章;指导实验室建设和运行。
3、批准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销(高校实验室商省教育厅),组织实验室评估和考核。
第六条 省政府部门(行业)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l、在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具体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省教育厅具体实施全省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及运行管理)。
2、依据本办法制定本行业实验室管理细则,具体负责实验室组建的评审、建设方案的审核,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聘任。协同省科技厅,组织对实验室的评估、考核。
第七条 依托单位是实验室的具体管理单位,主要职责是:
1、负责推荐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聘任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2、负责为实验室提供相应的建设、运行条件。
3、检查、监督实验室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实验室评估、考核工作等。
4、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实验室研究方向、任务、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解决实际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三章 立项程序与条件
第八条 依据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由依托单位推荐,并报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简称《申请书》,附件一)。建设在高校的省重点实验室报省教育厅,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高校以外的省重点实验室报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
第九条 评审通过后,由申请单位填报《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附件二)按上述申报途径,分别报省科技厅或省教育厅。经审查,由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在高校的省重点实验室由省科技厅会同省教育厅批准立项。
第十条 申请省重点实验室基本条件:
l、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学科发展前沿或在有广泛性应用前景的领域开展研究,符合湖北省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近、中期的目标明确。
2、科学研究成绩突出,在本研究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承担省和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和培养高级人才的能力。
3、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有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以及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学术思想活跃,研究风气浓厚,学风正派。
4、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5、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能够稳定地保证实验室持续开展工作的相应经费、基础设施、后勤保障等配套条件。
第四章 建设与实施
第十一条 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后进入建设实施期,省科技厅和有关主管部门将给予一定的资助,其依托单位应依据《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建设经费。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和有关主管部门下拨的实验室建设补助经费,主要资助实验室开放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投入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先进适用的仪器和设备,引进必要的技术,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资助开放科研项目及日常运行开支等。依托单位应设立实验室主任基金,所需经费主要从日常运行经费中列支。
第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在建期间,依托单位应定期报告实施进展情况。建成后,依托单位应向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由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通过后批准挂牌。依托高校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由省科技厅会同省教育厅组织验收,通过后批准挂牌。
第五章 运行与管理
第十四条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试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十五条 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从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中遴选、推荐报主管部门聘任,科技厅备案。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并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团结协作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任期五年,可以连任,但不得连续任职超过两届。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八个月。
第十六条 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审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审批开放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十七条 学术委员会成员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优秀专家组成,一般不超过十二人,其中实验室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人数不超过总数的二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委员任期为五年,不超过两届,每次换届更换的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八条 为促进研究人员的流动和学科的相互渗透,实验室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研究人员编制不超过参加研究工作人数的半数。同时要设置流动研究人员岗位。应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意稳定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第十九条 实验室应加大对国内外开放的力度,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发布开放课题指南,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可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从事合作研究或担任顾问,实验室依托单位应为客座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二十条 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科技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并确保实验室相关科学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等均应署名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申报奖励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依托单位应每年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三条 在考核的基础上,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每二年组织一次评估。评估工作
应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实验室评估规则另行发布。
第二十四条 按照择优的原则,对评估为优秀的实验室,即在学术上或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对湖北省和国家有重大贡献,能够集聚人才,在国际国内上有影响的优秀重点实验室推荐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基地,争取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或其它部门省级重点实验室,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由教育厅或其它部门向省科技厅推荐,省科技厅统一申报。对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或经长期建设不能开放和发挥作用的实验室,将取消其作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格并摘牌。
第二十五条 评估结果由省科技厅对外发布。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湖北省XXX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HubeiXXXkeyLaboratory(依托单位)。如:湖北省核固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HubeiNuclearSolidPhysicsKeyLaboratory(WuhanUniversity)。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此前制订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同时停止使用。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附件一: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行政主管部门
二、实验室建设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四、实验室发展研究方向、预期目标
五、已具备的实验室条件,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六、科研队伍及培养人才的计划
七、经费预算及来源
八、开放运行设想和管理机制
九、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应明确配套经费和运行费用支持额度)
附件二: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依托单位,建设地点
二、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包括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
条件等内容)
三、建设方案
(1)实验室的内部构成及功能
(2)主要购置、配备的仪器、设备(附清单)
(3)基建或配套条件建设、落实情况
(4)建设经费概算、落实计划
(5)建设进度
四、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联合、开放设想、资源利用、人员聘用及流动等)
五、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六、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提名及介绍
七、依托单位意见
发布部门:湖北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2年11月27日 实施日期:2002年11月27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简介
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湖北省在绿色轻工材料领域建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9人,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胡圣飞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瞿金平院士。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目标为:围绕绿色轻工材料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延伸,研究推动车用轻质金属材料加工、绿色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轻质功能复合材料、天然纤维材料改性与加工等绿色轻工方向的产业发展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科学问题,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促进湖北绿色轻工材料的科技进步,为湖北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实验室将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绿色轻工材料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现有总面积达到近26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到近2000万元。
绿色轻工材料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原料易得、可再生;生产过程可控、能耗低;环境友好;涉及领域宽、产品多样,因此,绿色轻工材料在工业领域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绿色轻工材料重点实验室将依托现有的研究平台,如材料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橡塑成型加工及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轻工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等,在资源节约型的新型材料和清洁能源材料技术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
研究方向一:车用轻质金属材料加工方向
(1)轻质金属材料表面强化机理及技术
(2)轻质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与力学行为
(3)轻质金属材料液态成型技术
研究方向二:橡塑材料改性与加工方向
(1)橡塑材料先进成型技术及装备
(2)橡塑材料强韧化
(3)橡塑助剂绿色合成及应用
研究方向三:轻质功能复合材料方向
(1)微纳米高强软物质复合材料
(2)离子性聚合物化学及功能材料
(3)新能源材料制备及应用
(4)多尺度孔隙复合材料
学校地位和优势
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0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2012年、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以绿色工业为主导的“135+”学科发展战略。现有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5个湖北省特色学科、4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36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2个;有4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4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6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奖9项。2012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00余项。主持国家级项目372项,其中“973”、国家科技重大与重点项目等28项,国家自科、社科、艺术基金240项(含国家自科重点、杰青和优青各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00多部;发表SCI论文900余篇、EI论文1600多篇;获授权专利1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9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技,与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长期合作,科技服务湖北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的关注和专题报道。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置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专业之一。原专业名称是“热加工工艺及设备”,隶属机械工程学院。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7年本专业名称由“热加工工艺及设备”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0年来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146人,目前在校生195人(含2013级)。2016年5月,学校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由机械工程学院并入新成立的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本专业2014年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专业所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车用轻质材料与加工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绿色轻质材料与加工湖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等科研平台。
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占32.1%,副高职称11人,占39.3%;具有博士学位15人,占53.6%,硕士学位11人,占39.3%;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2人,占7.1%,36至45岁教师12人,占42.9 %,46岁含以上教师14人,占50%。专职教师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人,楚天学者计划1名,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经认定具备工程经历的教师有20人,占教师总人数71.4%,其中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1.4%。五年以下一年以上的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7.8%。
本专业专任教师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973”前期专项、1项国家支撑计划子项目、1项中英国际合作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87项;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项,出版教材及学术论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207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125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等科技奖励共8项。
本专业设有材料基础实验室、铸造实验室和焊接实验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设备包括:金相显微镜、硬度计、热处理炉、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中频感应熔炼炉、铸造型砂试验仪、电焊机、电阻点焊机、激光焊机、搅拌摩擦焊机等,设备总值约1500万元,能够满足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铸造及焊接等专业基础研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