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兴趣小组过程性材料7
成果展示
(二)其他果酒自制实验记录
一、实验器材
葡萄、苹果、香梨、香蕉、芒果、人心果、椰子水,榨汁机、电热饮水机,75ml磨口玻璃瓶24个,烧杯、量筒、漏斗、纱布若干,70%的酒精、发酵粉(含干酵母)等
二、实验步骤
①、制取酵母菌液。称取2.4g发酵粉加入96ml温水中。
②、清洗榨汁机,并晾干。
③、清洗发酵用75ml磨口玻璃瓶、量筒、烧杯、漏斗等,并用70%酒精消毒。
④、榨果汁。取以上各种水果榨汁。香蕉、芒果、人心果不太容易榨汁,榨汁时加入少许加热煮沸并冷却的水。
⑤、装入果汁。磨口玻璃瓶分为1、2、3三组,每组7个瓶。每瓶分别装入40ml不同的果汁,并贴好标签。为避免果汁沾到发酵瓶口造成污染,可借助漏斗。
⑥、加入酵母菌液。每瓶加入4ml酵母菌液。
⑦、盖上盖子。其中两组(1组、2组)放入水中(水没过发酵液面),一组(3组)置于室温中。
⑧、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观察并放气换水2次,将现象及测量结果记入实验现象记录表(见附表)。
⑨、检测。先在试管中加入2ml发酵液,作好标记,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 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作好记录。
图
1、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第3组颜色变化情况
三、实验结果
据观察,从第二天开始,各瓶开始有气泡产生,产生气泡较多的是葡萄、苹果、香蕉、芒果果汁。一周后葡萄、苹果、芒果汁略有酒味,10天后各组均明显有酒味。12天时进行了酒精检测。检测结果见上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试管溶液均为灰绿色。
四、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预实验观察了解到:各组都产生气泡,并且有酒味,且用重铬酸钾检测,都变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都能产生酒精,说明利用这些材料都能进行该实验,且效果不亚于葡萄。
附表:
第二篇:生物兴趣小组过程性材料10
课题1:植物的组织
2009年9月11日
实施步骤:
1、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和芹菜茎横切细胞,讨论:
(1)、两类细胞有什么差异?
(2)、你能说出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组织吗?
2、介绍分生组织并讨论:
你所知道的哪些细胞属于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有哪些特点呢?
3、介绍成熟组织
(1)、保护组织
(2)、薄壁组织
(3)、机械组织:①厚角组织②厚壁组织
(4)、输导组织
课题2:被子生物生殖器官
2009年9月15日
实施步骤:
1、导入:给学生分发桃花、迎春花等常见观赏类花卉,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与生殖相关的器官,并进行小组汇报。
2、花的解剖结构:典型的被子植物的一朵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的(1)、花梗和花托
(2)、花被:花被是花萼和花冠的总称。
(3)、雄蕊:雄蕊位于花冠之内,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
(4)、雌蕊: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柱头、花柱和子房3部分组成的。
课题3:植物的类群
2009年10月9日
实施步骤:
1、导入:课前小游戏:
给学生分发一些动物卡片,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对动物进行分类。(老鹰、麻雀、海鸥、老虎、狮子、羚羊、鲸、比目鱼、鲨鱼)
让学生进行小组分类和讨论。
再发给学生一些植物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2、介绍植物的分类依据。
(1)、植物分类的等级和基本单位
①、分类等级(阶层):生物分类的等级有界、门、纲、目、科、属、种。②、物种命名法:现代生物的命名,即世界通用的科学名称的命名,都是采用双名法。
③、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在上述各个分类等级(阶层、单位)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2)、植物的类群。
①藻类植物;②菌类植物;③地衣植物;④苔藓植物;⑤蕨类植物;⑥裸子植物;⑦被子植物。
课题4:植物水分、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
2009年10月23日
实施步骤:
1、导入:植物生长的动态图像。
教师提问:动物和人类每天都要喝水,那么植物是否也需要吸收水分呢?它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吸收水分的呢?
2、自由能和水势
课前小实验:将一滴墨水滴入装满清水的烧杯中,墨水迅速开始扩散,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黑色。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墨水分子扩散扩散动力是什么呢?
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教师提前一天将三颗葡萄称重后分别放入饱和葡萄糖溶液中、葡萄汁中和清水中,实验24后,让学生称重。对比葡萄前后重量差异,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3、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1)、被动吸收
①简单扩散;②杜南平衡(2)、主动吸收
课题5:植物的光合作用
2009年11月13日
实施步骤:
1、导入
幻灯片放映植物萌发的图片并提问,“我们每天都进食大量的食物以此来获得均衡的营养,自然界的动物也是如此,那么植物呢?它们是如何为自己补充营养物质的?”
2、回顾光合作用的过程:
第一步,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成电能的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第二步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第三步,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碳同化完成)。第一、二两大步骤基本上属于光反应,第三大步骤属于暗反应。
3、细致的了解光合作用的各个流程
课题6:无脊椎动物
2009年11月27日
实施步骤:
1、导入:播放各种动物的休闲活动视频。
2、教师图文简介目前,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之多,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学生欣赏。
3、出示问题:无脊椎动物各门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4、教师点评强调:扁形动物门出现了中胚层;线形动物门出现雌雄异体;环节动物门真体腔的出现造成了各种器官的进一步特化,这显然是有重要进化意义的;节肢动物门身体分节,附肢分节。
课题7:脊椎动物第一课时
2009年12月11日
实施步骤:
1、导入:视频播放。
2、教师简介脊椎动物的情况。
3、出示问题:如何将这些脊椎分类?依据什么?
4、教师评价,并展示图片加以说明。
(一)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
(二)脊索动物门分类概况
(三)几个常见的名称
过渡到真正脊椎动物,展示鱼类外部,让学生描述外部形态特征。
(四)鱼纲
1、鱼类的外部形态
2、让学生根据结构决定功能,思考并讨论说出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3、让其它同学补充,老师评价并重点说明。并引导学生概述鱼纲的分类。
4、鱼钢的分类
(五)两栖纲
1、两栖纲对陆生环境的初步适应
2、两栖动物获得了一系列陆生生活的特征,但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
3、结合上面让学生概述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4、结合图片,让学生对两栖类的分类概述
课题8:脊椎动物第二课时
2009年12月25日
实施步骤:
1、复习导入:简单复习上节已讲的脊椎动物,接两栖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适应陆地生活?哪类才是真正的陆地脊椎动物?
2、爬行纲
(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2)、现存爬行纲的分类
3、鸟纲(视频简介)
(1)、让学生根据结构决定功能,思考并讨论说出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征。
(2)、让学生比较并思考鸟类比爬行类进行体现在什么方面,重点提出恒温的意义。
(3)、鸟类的进步性特征(4)、概述鸟纲的分类。
4、哺乳纲(视频简介)
(1)、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高等在什么地方?(2)、哺乳类的一般特征(3)、哺乳纲分类概述
课题9:动物生理第一课时
2010年3月5日
实施步骤:
1、复习导入:前面讲了动物有关分类,以及他们结构特点,具体如人是如何进行其生理活动的呢?从微观的角度进入细化学习。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及产生原理;(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3、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收缩的形式;(2)、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4、血浆渗透压
(1)、血浆渗透压形成及数值;(2)、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5、心脏泵血过程
6、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课题10:动物生理第二课时
2010年3月19日
实施步骤:
1、复习导入:每时每刻的呼吸,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实质是什么?
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在不同状态下气量有所不同。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①物理溶解;②化学结合;
(2)、二氧化碳的运输:①物理溶解;②化学结合;
4、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
①唾液及其作用②胃液及其作用③胰液及其作用
④胆汁及其作用⑤小肠液及其作用⑥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
5、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6、尿的生成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7、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8、自主神经
(1)、植物性神经系统;(2)、下丘脑的功能
9、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化学本质及生理作用
课题11:遗传与进化
2010年4月9日
实施步骤:
1、导入:动画播放:1958年又由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设计的用氯化铯(CsCl)密度一梯度离心方法测定不同密度中DNA的含量。
2、教师结合图文简介DNA复制半保留复制方式
3、介绍RNA复制方式
4、教师结合图片介绍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5、介绍遗传学第三大定律并具体讲解:计算交换值,确定基因距离
6、教师重点介绍基因频率和哈代——温伯格平衡
7、学生自主探究多分子体系的形成与原始生命的出现过程
8、教师简介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渐进式与爆发式
课题12:细胞生物学
2010年4月23日
实施步骤:
1、导入:说故事导课
2、学生欣赏,阅读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课文片段,总结细胞学说的内容
3、教师简介细胞学的发展前景
4、动画播放流动镶嵌模型
5、教师重点介绍动物细胞间的连接方式:紧密连接;间隙连接;粘合带;桥粒;胞间连丝
6、细胞周期的概念
课题13:生物化学
2010年4月14日
实施步骤:
1、导入:蛋白质空间结构模型图片
2、教师简介蛋白质空间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3、归纳蛋白质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4、核酸的性质(1)、一般性质
(2)、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3)、核酸的变性(4)、核酸的复性
5、教师补充并具体讲解:氧化磷酸化的偶联
课题14:动物行为学
2010年5月14日
实施步骤:
1、导入:播放动物各种行为视频
2、动物行为的基础主要有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1)、遗传基础(2)、生理基础:
3、图文简介动物的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捕食行为。
4、教师重点介绍定向行为:化学定向、视觉走向、听觉走向
5、说说动物的社群行为与通讯
课题15:生态学
2010年6月11日
实施步骤:
1、导入:播放生态恶化图片。突出保护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
2、教师简介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3、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教师重点讲解三种类型存活曲线
4、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第三篇:生物兴趣小组过程性材料8
成果展示
(三)果酒(葡萄酒)的制作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
仪征市金升高级中学
2009年6月26日
研究课题:果酒(葡萄酒)的制作指导老师:王芹 组别:第一小组组长:马雨辰
组员:胡杨、吴丹婷、李健豪、张骋欣、戈雨桐、汤富、张子元、陈易扬 引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诗中提及的葡萄酒,人类用不同原料酿酒的历史约有5000年了,但直到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才发现葡萄汁变酒是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遍布民间。
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葡萄酒,学习到果酒制作的简单过程,并了解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条件。同时通过亲自动手,培养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我们观察、思考、总结等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基本素养,培养我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我们的亲自动手实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美德,还有难以忘怀的种种乐趣。
研究内容:
1、果酒(葡萄酒)制作的简单过程。
2、葡萄酒制作中酵母菌发酵所需条件。
3、利用酵母菌发酵时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方法:
获得信息的途径是上网搜索,查阅相关书籍,对家庭米酒酿造作坊进行参观调查。展开小组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设计对照组实验方案,依据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在实验室条件下制作传统发酵食品,学习相关的加工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课题:果酒(葡萄酒)的酿制
三、实验用具:新鲜红葡萄500g、发酵瓶、烧杯(锥形瓶)、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白糖、乳胶管、水槽、温度计。
四、实验步骤:
1、筛选:新鲜的葡萄,紫红色,颜色越深越好。赤珠霞、玫瑰香等颜色较深的均可。
2、将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烧杯(锥形瓶)等实验用具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3、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清洗),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4、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如发酵瓶中,或将葡萄打成浆后,用洁净的纱布过滤至发酵瓶中,将一定量的白糖(越为发酵物料的12%—15%)倒入葡萄汁中,投放酒种。搅匀后,用瓶盖盖紧,只留一通气管(普通乳胶管即可)自容器内的上部引出至一盆清水中,出口管口没入水下(排出发酵产生的气压并观察产气情况)。注意: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发酵瓶总体积的2/3。
5、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18~25℃)。几小时后,开始有气体排出,十几小时后气量加大,并可听到容器内无量翻腾声。两天后气量逐渐减小。大约5~7天后,产气完全停止,此时,将上部液体倒置(缸吸法等)另一容器中。清除底部皮渣。再用塑料布蒙口,扎紧。10~15天后,再用以上方法倒缸,清除地步沉淀物。仍然蒙口,扎紧。
6、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或拧松进气口的乳胶管),进行排气。
7、10天以后,可以开始进行检验工作。
五、检验:
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咯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咯酸钾与酒精放应呈现灰绿色。检验时,先在试管中假如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震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咯酸钾溶液3滴,震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六、注意事项:
1、新鲜葡萄应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榨汁机、发酵瓶、纱布等实验用具应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或出气口,不要完全揭开瓶盖或出气口。
3、应当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因为温度对酵母菌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酒精的消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4、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发酵液被对葡萄酒有害的微生物污染,以至葡萄酒变质。如充气和排气时不要完全拧松和拧紧排气口。
结果预测:
2—4天左右,发酵瓶内液面上有大量气泡产生,气体逐渐增多,发酵瓶逐渐膨胀。
5天后在对发酵瓶内气体进行排气时,能闻到淡淡的葡萄酒香。10天后发酵瓶内气体减少,葡萄酒香味浓厚。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结果预测大致相同,在对葡萄酒进行过滤后,得到澄清的葡萄酒,颜色呈玫瑰红色。酒味醇香浓厚。倒出一点葡萄酒,再滴入3mol/L的H2SO43滴,震荡混匀,最后递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震荡试管,重铬酸钾与酒精反映呈灰绿色。证实该实验中有酒精产生。
实验结果分析:
这次实验中,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作用产生酒精。而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2—4天左右发酵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而10天只后气泡逐渐减少,由此可说明酵母菌在次实验中的增长趋势是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如图)。用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证实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作用产生酒精。主要收获:
历时3个多月的研究性学习已经结束了,虽然我们的课题所用时间很短,但是我们仍然受益匪浅。我们所研究的这个课题函盖知识面广,从中我们不仅能学
到许多知识,而且还能掌握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亲手制作的葡萄酒,虽然它的味道不如平时所喝的葡萄酒那么甘甜,但是这是没有经过加工,没有添加任何调味剂的天然葡萄酒。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锻炼了手脑结合的的能力,激发了创造热情。我们团结合作,共同承担失败的痛苦,一齐分享成功的喜悦。我们还运用电脑网络打开了学生与外界交流的视野,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更贴近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成功。
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
1、为了提升葡萄酒的品质,还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2、是否能将葡萄汁转变为葡萄醋,这个过程是否也是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第四篇:生物兴趣小组资料 文档
天竺中学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很有必要开展学生的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一、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型,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
(二)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生物学课外活动,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
(三)提高兴趣,发挥专长,培养生物学人才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参加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但兴趣和专长能否成为终身志向,就有待于课外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自接触绚丽多彩的生物界,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有趣的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必然能激励他们学好生物学,并把生物学与祖国的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联系起来,逐步树立起为祖国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二、活动内容的计划
(一)具体活动安排
1.引导学生观察农田生态系统。
2.组织学生制作生物标本。
3.观察学校周边环境中的动物冬天是怎样生存的。
(二)生物学课外活动内容安排的原则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如讲叶的结构,就配合做叶片标本。
2.以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以实践为主。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讲授理论。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生物学课外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
生物生长发育有季节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如春天适合植树种花草,观察青蛙的发育;夏天适宜各种野外考察活动;秋天利于采集昆虫标本,培育菊花新品种等。
三、措施:
1.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这是校内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内容主要配合课堂教学,也可扩大和加深生物学有关的知识。为保证活动正常进行,每月安排一定时间。
2.个人活动对生物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进行个别指导,组织他们进行阅读、观察、研究,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学智力竞赛等活动。
3.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或制作的标本等成果。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又能使其它学生受到教育。4.召开活动汇报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也可起到总结交流的作用。
四、活动记录:(见附表)
根据研究计划,结合研究内容和活动实践,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在相应的时间中集中开展以下活动:
(一)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朱建利,朱红卫)
(二)实施阶段
1.组织学生(学生名单见附表)
2.活动的开展 3.学生访谈
(三)总结阶段
1.活动心得体会。
2.分析和总结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五、活动效果(详细内容见附表)
第五篇:生物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生物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工
作
总
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生物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工 作 总 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习也不例外,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证明,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为以后更好的开展生物课外科技实践小组活动,现将本学期生物课外科技实践小组活动开展的情况总结如下: 1.开展生物课外科技实践小组活动,能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难度,所以课外科技实践小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增加很多由抽象知识转变成具体知识的方法。
2.生物课外科技实践小组是补差补缺、因材施教的场所。课外科技实践小组是面向有兴趣爱好有特长的同学。对于好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以他们为主参与各项竞赛,起到榜样作用。对于学习有困难,思想品质有缺陷的学生,注意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培养好的学习品质,密切师生关系,沟通情感,以减缓课堂教学的压力,淡化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建立健全的活动组织。根据学生自愿参加和教师挑选相结合的办法,按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组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小组要有教师负责指导,并选出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作正、副组长。参加小组应有连续性,包括七八年级。
4.学生制作的自制教具为课堂教学提供课堂教学材料。如蝴蝶标本形态颜色各异,与自然选择与地理隔离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科技论文都可用来很好地解释生物课上遇到的难题。
5.生物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由于课外科技实践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生物知识并不是仅仅来源于课本,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生物科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生物的兴趣。
6.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再仅限于课堂,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在本学期中,共开展了“制作生物进化谱系树图”、“制作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观察人和动物的细胞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等活动。
7.因地制宜地组织好活动,是顺利开展课外活动的关键。
开展课外活动,将碰到时间和经费问题,在时间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为前提,活动一般安排在中午及晚学、自习课、周末等空余时间,学生方面以自愿和兴趣为参加原则,教师择优组建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同时必须报请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争得他们的支持和经济帮助。
8、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的形式。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生物活动。对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去自行设计、调查、取证等,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大自然怀抱中去领略绿色美景,亲身饲养和观察蚯蚓等。使生物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发挥,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
2、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够多,其它科目的学习任务很重,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
3、活动开展的形式不多。
4、参加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愿动手做,不愿动手写。
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进行改进,我期待着生物课外科技实践小组的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完善,更快的发展。我将本着为学生工作,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
瑞溪中学:吴健
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