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书
附件
2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书
(格式)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上级主管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邮件:
国土资源部
二○一二年
内容提纲
一、实验室基本信息
实验室中英文名称,学科领域,依托单位及单位负责人。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目标
在分析本领域发展趋势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已有工作基础,确立研究方向、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目标。
三、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计划
现有队伍和人才培养情况介绍,实验室规模和队伍结构的总体规划,稳定和吸引优秀高水平人才的具体措施,吸引人才计划。
四、实验平台建设与经费
建设经费概算与落实计划,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构成(结合研究内容和队伍设置阐述),现有科研条件(仪器设备、科研用房、配套设施)情况,仪器设备购置(研制)计划及理由,基建或配套设施改善计划。
五、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人员聘用及流动,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开放合作设想。
六、实验室主任推荐人选简介,学术委员会提名与简介
实验室主任推荐人选基本情况、主要研究领域和代表性研究
成果简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名与简介。
七、依托单位的支持(包括配套经费和运行费计划)
八、上级主管单位的支持(包括配套经费和运行费计划)
九、依托单位意见
十、上级主管单位审查意见
附1.实验室主任招聘工作报告(招聘过程、推荐人选详细介
绍、依托单位推荐意见、上级主管单位审查意见。)
附2.实验室固定人员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
称、研究方向或专业等主要信息。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排列,其中研究人员按照研究单元排列。)
附3.学术委员会提名名单
附4.实验室现有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附5.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研制)计划清单
附6.实验室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清单
附7.实验室重要获奖清单
附8.实验室重要专著、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清单
附9.实验室近期研究项目建议及方案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修订)》全文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重点实验室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国土资源工作特点,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国土资源系统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法人单位(即依托单位)所建设的科研实体,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创新平台,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基地。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国土资源事业发展。
第四条 国土资源部、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相关直属单位、依托单位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稳定支持和动态调整的原则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和管理,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计划单列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与管理的有关科技项目、基金、专项等,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公开、择优选择
具备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相关研究任务。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六条 国土资源部是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科技业务主管司局负责归口管理,相关业务司局对口进行业务指导和支持。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总体规划和布局。依据国土资源事业发展需求和相关规划,开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布局调整。
(二)组织重点实验室的论证、验收与评估,审定重点实验室建立、调整和撤消。制定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宏观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
(三)组织推荐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申请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调建设期有关工作。
(四)组织协调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在项目、人才、经费、设备等方面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
设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承办和支撑有关工作事项,开展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人才、成果等运行管理综合研究,编制重点实验室报告。
第七条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土资源部其他直属单位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主管单位),承担其所属单位(包括本单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主管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重点实验室建设列入本地区(部门、单位)重点建设和发展规
划、计划。
(二)组织编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条件,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三)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四)协助国土资源部开展重点实验室的验收、评估和检查。第八条 依托单位具体负责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要求,赋予重点实验室科研自主权,保障其管理和运行经费,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创新积极性。
(二)提供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在资源分配和管理上,计划单列,在科研项目、仪器设备、科研场所、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
(三)组织公开招聘重点实验室主任,推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加强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配合国土资源部和主管单位做好评估和检查。
第三章 建 设
第九条 国土资源部根据有关规划和布局,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重点实验室,保持适度建设规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新建重点实验室的论证。
第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满足的条件:
(一)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一般3-5个)符合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划的要求,建设目标明确。
(二)新建重点实验室,应当是相关厅局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并有2年以上运行时间。
(三)研究实力强,在本领域有代表性,有能力承担国家、部门重大科研任务。
(四)具有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五)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人员与科研场所相对集中。
(六)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良好的科研创新文化和学术氛围。
(七)依托单位应保证重点实验室运行与开放经费,并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第十一条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土资源部其他直属单位、相关共建高校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要求,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编制《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提出推荐意见,出具承诺书。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论证,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考察。专家组一般由7名或9名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论证结果反馈主管单位并公开发布。
第十三条 主管单位组织依托单位公开招聘重点实验室主任、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编制《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书》(简称“建设计划书”)并组织专家论证,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建设计划书是重点实验室建设与验收的依据。建设期限一
般不超过3年。
第十四条 建设完成后,依托单位提交《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申请书》,经主管单位审核后报送国土资源部。不能如期完成建设的,应在预定的建设期满前6个月提出延长建设期限的申请,并说明原因。延长申请仅限一次,延长期限最长为2年。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部组织验收,可委托主管单位负责具体验收工作。专家组一般由7或9名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验收意见分为三种:通过验收、限期整改后验收、未通过验收。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实行回避制度。验收专家与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第十六条
通过验收的重点实验室进入正式运行序列。正式运行的重点实验室应当制定未来五年期制定建设发展规划,经学术委员会审定后报主管单位批准,并作为运行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运行管理
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职条件:
(1)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2)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4)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8个月。
第十八条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目标、方向、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参与重要学术活动,指导学术研究;对重点实验
室的发展、合作、开放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实到人数应不少于三分之二。
第十九条 学术委员会由本领域的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应是本领域具备较高学术声誉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具有正高职称,人数一般为9-15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委员人数不超过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单位聘任,一般应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学术委员会每届任期为3-5年,每次换届更换的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委员因故不能正常参加学术委员会活动,或因工作变动,不适宜继续担任委员的,由依托单位进行调整。
第二十条 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重点实验室人员实行聘任制,固定人员、流动人员规模要根据研究需要由重点实验室主任进行聘任。
第二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逐步扩大开放研究和流动人员的比例。重点实验室应当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应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要注重支持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支持新引进固定人员的科研启动。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建设成为本领域公共研究平台;并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要设立开放研究课题,面向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自由申请,开展探索性的自主选题研究。重点实验室对开放研究课题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验收。课题的检查和验收坚持“鼓励创新、定性评价、宽容失败”的原则。
第二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应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并通过参与研究、承担开放课题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第二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有计划地开展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自主研制等工作,保障科研仪器的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应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应对外开放,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数据共享。
第二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提倡共建重点实验室,鼓励相关企业、政府、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研究生奖学金等。
第二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专著、论文、专利、软件、数据库、实验数据等)均应规范署名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在国外学习、进修、从事客座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凡涉及实验室工作、成果的,在论文、专著等发表时,也应规范署名本重点实验室名称。申报奖励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及实验室质量建设。要加强科研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及研究资料的保存工作,确保研究工作的质量。
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建立科学普及制度,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在发布成果及相关信息时应遵守依托单位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变更与调整
第三十一条 根据科技创新和研究发展的需要以及重点实验室运行状况,依托单位可调整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布局、研究方向及组成,对重点实验室重组、整合、撤消等提出建议。
第三十二条 确因需要对重点实验室更名、调整、重组,须由重点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或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论证,由依托单位上报主管单位审查后报国土资源部进行相应变更和调整。
第六章 考核与评估
第三十三条 依托单位组织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了解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考核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和主管单位。
第三十四条 国土资源部根据工作安排,原则上每五年对正式运行的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评估主要对重点实验室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
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
第三十五条 根据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成绩,结合考核情况,确定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评估优秀的重点实验室将给予政策、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司局进行通报并给予两年时间整改。整改后再次评估不合格的,将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第三十七条 主管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办法同时废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茂名政企通运营团队 http://www.xiexiebang.com/mqt/
第三篇: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是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为依托,以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支撑,是我国在国土资源勘查、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等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对国土资源及信息管理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和难点问题,开展地学空间信息技术理论创新研究,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调查。开展并形成以地矿勘查与评价空间信息集成技术、土地资源利用与监管信息技术和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关键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科学创新体系,培养精通地学与信息理论方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产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效能,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特设立本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基金,热忱邀请和欢迎国内外有关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以推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实验室发挥我校及本学科优势,综合利用“3S”集成技术、地学信息与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地学核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支持计划、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重要科研项目研究及教学工作中, 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创新研究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优势与特色明显的三个研究方向: 1.地矿勘查与评价空间信息集成技术
本研究方向旨在基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地学信息与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地学核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及相应软件系统,为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及技术手段支撑。重点研究内容:
(1)地矿勘查与评价物化遥地学信息集成关键技术
(2)地学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技术(3)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4)遥感图像处理及地学信息提取 2.土地资源利用与监管信息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土地利用调查及规划管理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土地规划/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等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研发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方法及相应软件系统,为土地资源利用与监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重点研究内容:(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技术;(2)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信息技术;(3)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技术;(4)“3S”技术与数字国土
3.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关键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国土资源海量、异构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调度、处理、分析、决策支持等存在的复杂问题,结合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本研究团队提出的“数据分散、信息汇聚、服务聚合”的理念和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交换标准NLRML为核心,开展基于G/S(地理信息浏览器/服务云)模式架构的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为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解决方案,进而为辅助决策和为大众服务提供支持。主要研究内容:
(1)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架构研究;(2)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的数据交换标准;(3)基于云服务模式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云技术研究;(4)海量异构数据云存储机制研究;(5)云服务体系下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应用模式研究
二、开放基金申请办法
1.凡从事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勘查、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等领域科学研究有关的国内外高级、中级科技人员、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博士研究生均可申请本实验室的开放基金。
2.申请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须符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属于本实验室研究内容的范畴。
3.申请者必须在申请指南发布之日起的15日内向本实验室提交课题申请书一式五份及电子版一份,过期不再受理。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者,须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博士研究生单独申请课题必须附有导师及1名高级职称专家的推荐意见。
4.对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处于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课题,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以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本实验室将优先予以支持,并酌情加大资助力度。
三、开放基金审批
实验室开放基金审批程序为:自由申请、专家审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批、实验室主任组织实施。具体过程为:实验室在申请截止后,组织专家对全部申请课题提出初审意见,然后提交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复审、终审和批准,最后由实验室主任组织实施。
开放基金的评审结果由本实验室正式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并在本实验室主页上公布。参加评审的有关人员对评审工作中个人发表的意见及申请者的研究技术方案等材料保密。
四、开放基金的管理.资助经费实行一次核定,按课题研究进度拨款。拨款计划为申请获得批准后当月拨60%款项,剩余经费在承担者提交结题报告并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合格后拨付。根据重点实验室科研发展规划,基金重点项目3-4项,支持额度为6000-15000元;一般项目8-10项,支持额度为3000-5000元。.在财政制度规定范围内,课题承担者有权按照工作计划的安排支配费用的使用。对于经费使用不合理或不按进度完成计划课题者,实验室主任有权调整或停发资助经费。.获得资助的申请人,应向本实验室提交阶段成果汇报,接受本实验室检查;资助课题结束后,在一个月内向本实验室提交结题报告。.本实验室可对资助课题的工作进展情况随时抽查,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难以继续完成任务者,将设法予以纠正或终止资助;对于终止资助的课题由本实验室负责通知到被资助人,同时通报至被资助人所在单位,并视已资助额度,退赔相应经费。.课题资助中的数据处理、波谱测试、分析测试等,原则上在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上进行,费用从资助资金中扣除。对本实验室不具备的分析测试手段,客座研究人员可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向本实验室提出要求,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可自行联系或委托其它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五、课题管理.基金申请者在接到批准资助通知后,应根据批准金额、研究年限和评审意见,在一个月内编写研究工作计划,报实验室核准后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基金申请者,每年年底应向本实验室提交工作进展报告,资助课题结束后,流动研究人员应在一个月内向本实验室提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和学术论文。.本实验室有权对资助课题的工作进展情况随时进行检查,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难以继续完成任务者,将设法予以纠正或停止资助。.在规定的课题执行期间,承担者不得无故中断研究工作或延长工作期限。对因客观条件影响课题研究进度,或在原有目标达到后,确有必要由原承担者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时,经课题承担者提出申请,实验室主任批准并邀请三至五位学术委员书面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工作期限。
六、成果管理
1.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的研究考核,除中期考核外,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最终考核依据。考核结论将通知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
2.获得资助的课题负责人,在资助时间内,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相关的公开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能体现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两篇,其中至少一篇为地质类、测绘类和计算机类等一级期刊或被SCI、EI、ISTP/CPCI-S及其以上级别的检索机构检索(有正式检索号)。发表论文的影印件(一式两份)作为结题报告之一部分一并提交。
3.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归申报者单位及本实验室共有,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时必需统一署名单位: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英文: Key Laboratory of Geo-spec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同时在致谢栏或首页脚注标注“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未按照要求进行标注的,实验室将不拨付经费及办理结题手续。
4.地质类、测绘类和计算机类等一级期刊或被SCI、EI或ISTP/CPCI-S及其以上级别的检索机构检索(有正式检索号)的学术论文,至少有一篇论文的刊出时间不得晚于提交结题报告之时;基于发表论文周期考虑,其余论文刊出时间最迟不得晚于研究工作结束后半年,但对于此限内推迟发表文章者随之后延下拨第三笔经费;提交结题报告时尚未正式刊出且符合以上要求的论文,必须在结题报告中给予具体说明,并提供录用通知书,待论文发表补交齐全有关材料后实验室下拨剩余经费。
5.对本实验室为客座研究人员指定的咨询指导人员和合作者的劳动,应在研究成果及发表的文章中有所体现。
七、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成都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610059 电话:028-84078820, 84079069,*** 联系人:刘汉湖
第四篇: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实验室名称:
所属领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填报时间:
内容提纲
一、实验室名称、领域和学科分类、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
1、科学目标(该实验室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2、教育贡献(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
3、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支撑(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代表性科研成果如奖励、发明专利、代表性论文或学术专著等)
五、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六、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从学科发展、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阐述)
七、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八、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学术带头人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稳定的措施,研究生培养情况)
九、建设规模和预算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部直属高校不填此项)
第五篇: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卓越工程师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一、实验室名称:卓越工程师实验室
所属学科:机电工程
申请单位:11级卓越工程师班
主管部门:机电工程学院
二、建设实验室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当今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书本的知识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同学希望能够通过实验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但由于学院的实验室数量十分有限,学生往往没有机会通过实验来考核自己、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成了学校达到国家对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求的绊脚石。
2、意义:建设卓越工程师实验室可以使同学们进行更好的教学实训、营造更好的实践环境,有助于学校对卓越工程师班的教育培养,也加快了我校向国家重点大学发展的步伐。
三、国内该领域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要积极寻求低成本、高效益和见效快的自动化新技术,充分合理利用原有机械设备,逐步通过调整机床的布局、购置和研发数控设备等手段增强自动化作业程度,并重视自动化信息流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综合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学生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实验与实践当中!
11级卓越工程师班
2013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