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软实力的中英版演讲稿
Soft power is a concept to describe the ability to attract and cooperate rather than coerce and rather than using force or money as a means of persuasion.The phrase was coined by Joseph Nye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 a 1990 book,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He further developed the concept in his 2004 book,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The term is now widely used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by analysts and statesmen.For example, in 2007, CPC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told the 17th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that China needed to increase its soft power;General Clark when discussing soft power commented that, “it gave us an influence far beyond the hard edge of traditional balance-of-power politics.”
软实力是用来描述以非武力要挟或金钱作为手段说服的相互吸引和合作的能力。该名词是由哈佛大学约瑟夫·奈在1990年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提出的;在2004年的《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中进一步阐释了这个概念。该概念现在被分析家和政治家广泛用于国际事务中。例如,200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中指出,中国需要增强自身软实力;克拉克将军在谈到软实力时说,“它给我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传统平衡的强权政治的硬边。”
Napoleon I's image as a great general and military hero arguably attracted much of the foreign aristocracy to him.Likewise, First Deputy ChairmanMikoyan of the USSR was praised in 1959 for an informal diplomatic tour of the USA that successfully relied more on charming the American public than bargaining with the White House to ease international tensions.The
impressive job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in providing humanitarian relief after the Indian Ocean tsunami and the South Asian earthquake in 2005 helped restor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United States.拿破仑一世,其伟大的将军和军事英雄的形象无疑吸引了许多外国贵族。类似的,1959年,苏联第一副主席米高扬被人称赞某次非正式的访美外交之旅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其魅力对美国民众的吸引,而非通过与白宫的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军在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地震后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济工作,帮助恢复了其国家吸引力。
As a typical hard power,military force can sometimes contribute to soft power.A well-run military can be a source of attraction, and military-to-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for example, can establish transnational networks that enhance a country’s soft power.作为一种典型的硬实力,武力有时会为软实力作出贡献。一个运行良好的军队可以是吸引力的来源,也可派生出相互间军事领域的合作和培养计划,例如,建立跨国网络以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Of course, misuse of military resources can also undercut soft power.The Soviet Union had a great deal of soft power in the years after World War II, but it destroyed it by the way that they used their hard power against Hungary and Czechoslovakia, just as military actions by America in the Middle East undercut its soft power.当然,滥用军事资源也会削弱软实力。苏联在二战后的几年拥有极强的软实力,但他们使用硬实力对付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完全将该优势摧毁,正如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削弱了其软实力一样。
As a typical soft power,inform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lentiful, but the flexibility to act first on new information is rare.Information becomes power, especially before it spreads.Thus a capacity for timely response to new information is a critical power resource.With the rise of an information-based economy, raw materials have become less important and organizational skills and flexibility more important.Product cycles are shortening and technology is moving toward highly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craft-era tradition of custom-tailoring product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modern manufacturing plants.Japan has been particularly adept at such flexibl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need to do more,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lag seriously behind.而作为一种典型的软实力,信息正变得越来越纷繁,但很少有人能灵活地对新信息第一时间做出行动。信息正成为一种权柄,特别是在它传播开来之前。因此,及时应对新信息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权力来源。随着信息化经济的崛起,原材料已变得不太重要,愈加重要的是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力。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技术正转变为高度灵活的生产系统,在该系统下,“量体裁衣”的传统工艺将会被纳入现代化的流水线制造厂。日本一直特别擅长这种灵活的制造工艺,美欧还需再接再厉,而俄罗斯和中国则是严重滞后。
In summary,the great powers of today are less able to use their traditional power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ir purposes than in the past.On many issues, private actors and small states have become more powerful.At least five trend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diffusion of power: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ransnational actors, nationalism in weak states,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 and changing political issues.This is just why we study the soft power.总括地说,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大国很难利用其传统的强权资源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在许多问题上,非官方的参与者和小国已经变得更加强大。至少有五大趋势利于这种权力的扩散: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跨国的参与者,弱国的民族主义,传播技术,不断变化的政治问题。而这正是我们研究软实力的意义所在。
第二篇:文化软实力演讲稿
汇报讲稿
说明:汇报的引言部分由一个人讲,引出主体部分,然后在主体部分采用习总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形式,一个同学代表习总,另外四人扮演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与习总展开互动,通过PPT进行汇报,PPT的放映由其中扮演代表的一名同学负责。
引言部分:
2014年10月15日上午,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中,***谈到了读书、电影、艺术形式和建筑等,***的一句“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将一些曾经饱受争议的建筑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先来看几组奇奇怪怪的建筑(图片见ppt): 第一部分:“时装版”
(1)北京,中央电视台“大裤衩”(2)苏州,秋裤“东方之门”(3)上海,LV大厦“马靴” 第二部分:“象形版”
(1)湖北,宜宾—五粮液大楼,宜昌—稻花香大楼(一对失散的兄弟)(2)贵州,湄潭茶文化陈列馆
(3)安徽,淮南奥林匹克公园(打乒乓球哪家强?)(4)河北,燕郊天子大酒店(寿桃里边其实是个包间)
以及整体外观像铜钱、马桶盖等的一些建筑„„
当然也不乏不断突破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如被大家戏称为开瓶器、注射器和打蛋器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
现在来看看国外的几个公认的优秀建筑,是不是觉得造型非常优美?
这样的建筑在当初建成之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其中不少也成为了当地的城市新地标。但是大家觉得这样“奇奇怪怪的建筑”真的可以称之为好的建筑吗?
我们暂且不从建筑的专业角度去评论它们,单单从结果来看:设计更有新意、外形更加别致、高度飞速增长的这些“夺人眼球的奇奇怪怪建筑”的建成,使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跻身于全世界领先水平了吗?我们有好的想法是国外同行想借鉴的吗?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吗?仅仅在外观上动脑筋不是创新,采用其他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运用的技术不是创新,一味的进行建筑高度的攀比不是创新。创新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外观的提出,是建造出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建筑。而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建筑行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呢?
针对这个问题,总书记觉得应该评估一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下面是座谈会的现场直播。
主体部分:
习总:大家好,之前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效果十分不错,当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所以今天由我来主持这场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希望听听大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代表1:习总好,由于很多人不清楚文化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先来介绍一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习总:那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代表2:这个由我来说明吧。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更注重的是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崇洋媚外,这样的现象令人堪忧。(停)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学习中国文化,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影响力。(停)这些图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世界政治格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就必须平衡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从具体方面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乳交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其次,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的排序。另外,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临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失控、失衡、失序、失范所带来的精神之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重塑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民族的精神库存。
习总:看来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那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情况?
代表3: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的呼声再度高涨;第二个问题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第三个问题是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
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第四个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国文化,加上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最后一个问题是国际话语权微弱,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韬光养晦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这一格局之中,我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我国的声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习总:从你的说明中来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代表4: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很大,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我们着重从中国传统节日方面进行了调查。
习总:好的,请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的调查。
代表4:好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停)接下来这些图片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这一张显示的是春节、元宵节和头牙,(停)这一张显示的是寒食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七夕、中元节和中秋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重阳节、腊八节和除夕。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还是很多的,并且形式也多种多样。代表1:没错,前面一位代表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那我来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作一个对比。(停)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几个区别,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同,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纪念名
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饮食文化,比较具有伦理性,而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感情文化,具有娱乐性的特点。
习总:那么你能具体对比一下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吗?
代表1:好的,下面我就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一下对比。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首先是春节和新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 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接着是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最著名的就是“trick or treat。”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接下来是除夕和平安夜,中国的除夕夜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不会邀请外人。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西方的平安夜则不一样。圣诞老人会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他们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每到除夕,中国的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西方的平安夜时,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最后是七夕和情人节,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来源于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中国个性比较含蓄,心中
情意婉婉流出,借着节日,互诉衷情。西方的情人节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徒Valentine与他的情人没有结局的恋情。在这一天,情人们彼此借着写信及送卡片、糖、花或者其他各种礼物,互传爱意,让爱长久。
习总:从你说的节日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节日都有其历史意义,都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西方的节日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只不过面对西方的节日中国的节日显得有点拘束。
代表2:是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外国那么开放和现代化,所以已经渐渐地有衰落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变化。(停)这是几个具体的例子,有中秋节商家会卖各种各样的天价月饼,而中秋节当日傍晚就开始大力打折促销几小时前还昂贵的月饼礼盒;过春节时,小孩子会比拼谁得到的压岁钱多,大人则会比拼谁送的礼多和好;另外,在过节的时候,有时还会出现类似这张图片上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炒作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衰落。
习总:那么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代表3: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我来讲讲内因。首先是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在信息社会的“水土不服”,传统节日有些教条主义,在文化内涵和风俗形式上正在走向虚空,其精神内涵在当代未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城市很多年轻人就对传统节日中总离不开“吃”感到厌烦。节日饮食固然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节日只剩下“吃”的时候,不得不引人深思。第二点是当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而没有一种社会的气氛,例如古代元宵节的全民赏花灯,猜灯谜,到如今已经难觅踪迹。第三点,部分节日主题模糊化,趋同化,如西方的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主题鲜明,以节日的名义,一件小小的礼物,密切了亲人与朋友之间的沟通。而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没落,除了肠胃大聚餐之外,连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都沦为旅游节了。
代表4:前一位代表讲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内因,那我来讲讲衰落的外部原因。首先是随全球化的进程,传统节日受到了西方节日的冲击。这是由于部分国人古怪
心态作祟,赶时髦、跟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造成的。其次,媒体商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波助澜。因利益原因,对于传统节日购备礼品、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宣传报道过于热情,使民众对于购物或赠送礼品的注意力多于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第三点,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当下独生子女大军来势汹汹,家庭观念淡薄,使得以人为本、以倡导家庭为本的传统节日渐失去了人心。第四点,传统节日时间不固定。现代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都以公历时间为准。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以中国农历或节气时间为准,使得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传统节日的在公历中的日期。第五点,缺少深入人心的立法与教化。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如果没有一种深入结合的信念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建立一种较为刚性的机制来保证这种热情的持续。日本、韩国分别于1950年和1960年就通过了专门的《文化财产保护法》,而直到目前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才进人到立法计划。在日本和韩国,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他们会将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甚至连课外活动都穿插民俗内容,我们在这方面却做得很少。第六点,现代生活节奏块,压力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过节。第七点,传统节日所组织的娱乐活动太少,由政府或单位举办文娱演出,又普遍缺乏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前的春节游艺、端午竞渡、中秋拜月都是娱乐性强、参与者众的民间民俗活动;而现在春节看“电视晚会”,中秋购买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这一家一户的闭门过节,使人们感受不到过节的乐趣。最后一点,人们的观念与意识上存在问题。传统节日有很多特色活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在“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很多传统节日屡屡遭到破坏,到了现在,很多人都对传统节日表示淡漠了。
习总:你们总结的原因都很到位。我们今天开的会是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会,那么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什么关系?
代表1: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概念很虚,很抽象,需要具象的载体,而传统节日就是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生活画卷的一扇窗口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一个重建载体。其次,传统节日是维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纽带。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则是
亲身体验,后者又比前者来得重要得多。而传统节日,从古到今,跨越了几千年,囊括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包含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有益的思想哲理。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能事半功倍地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第三点,中国传统节日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如重阳节提倡尊老,清明节与寒食节提倡缅怀先人,下元节与端午节提倡敬重贤人。这些节日对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一点,庆祝传统节日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庆祝传统节日,使得国民为中华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
代表2:前一位代表总结的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很好,我在他的基础上再补充两点。第一点是保持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区域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中元节为例,日本、朝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中元节的习俗,但各国的习俗又不尽相同。学者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而加深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国民到这些国家旅游中也会为其有类似的节日而产生共鸣,他国国民到中国旅游亦然,这些都会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第二点是传统节日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是一种文化生产力。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特色产品,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比如人们提到元宵节就会想到吃元宵、团团圆圆,提到端午节就会想到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等,在传统节日上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寄托人们的情感,同时衍生出文化生产力,如节日旅游、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成为拉动经济的元素。适当开发传统节日的一些特点,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传统节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习总:看来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原因,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吗?
代表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点,传承与保护。传统节日的新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与保护,这是一切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和基础。不必急着去发扬、去创造,由表及里,我们先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才会更深刻地体
会到它们的内在含义。第二点,政府应该提高其重视力度。首先重视传统节日应该首先从政府做起,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的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其次,国家制定法定节日要充分考虑到传统节日的比例。现在,我国的法定节日有了很大进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中秋节,但这个比例应该还不够,其他的一些节日,如寒食节,七巧节,重阳节也应该得到重视,相应的减少十一长假的时间。第三点,要去粗取精,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厚重与精采。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深蕴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放爆竹,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传统的应节活动已经少之又少了,传统节日已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和陌生。很多城市里早已禁放炮竹,更毋论在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燃起祥和的开年炮竹了。第四点,加强传统节日的对外输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对外吸引力。历史上有四次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一次,西汉丝绸之路;第二次,盛唐时期国际开放性对外政策;第三次,蒙元时期;第四次,明清时期四大发明传播与世。所以传统节日也一样,应该走出去,增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海外媒体传播传统节日,增强海外华人对祖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使之成为传播节日的排头兵。第五点,把传统节日现代化,合理进行商业开发。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大行其道可以看出,传统节日与现代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适当地开发传统节日,必定会在文化和经济上带动传统节日的发展。第六点,寓教于乐。要想让春节、重阳这样的中国传统节庆不被现代人抛弃,必须发掘其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是其发展,并重新壮大,必须要结合它的当代价值让人们接受。最后,积极发挥高校在提高传统节日影响力的作用,即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创造富有大学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通过高校的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来推动传统节日在现代的发展。
习总:这些措施的可实行性都很强,相信通过不断实践与完善,传统节日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宣布,这次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到此结束。
第三篇:软实力
【中国铝业网】“前几天楼主去一家企业面试,HR说:年薪23W(万),代价就是天天要陪客户喝酒应酬!如果现在有份这样的工作摆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呢?”连日来,在武汉某知名论坛上,一则“求助”帖吸引了不少网友“七嘴八舌”:喝酒伤身,但待遇如此优渥,要不要一试?在喝酒、打牌、拉关系等“灰色技能”在职场“横行”时,掌握一两项“灰色技能”的“多才多艺”者往往会被老板另眼相看,而这也成了不少职场白领的“隐痛”。
女白领很纠结:年薪20万需要喝酒换
记者通过论坛短站联系上了发帖者于小姐,进而了解到:她今年26岁,曾在外企公关部门任职四年,社交能力强。春节前,于小姐就接到猎头的电话,一家民营企业在招聘市场部经理,几天前,她正式与该公司招聘负责人面谈,当得知年薪和职位需求时,心里有点打鼓。“当时听说天天陪客户喝酒应酬,我就犹豫了。虽说我酒量还行,但对方提出的这一要求,感觉企业文化和我一直呆的外企相差太大,担心没法适应。”
当就业、高薪和喝酒应酬挂钩,部分白领感到纠结。“会不会喝酒?”“酒量有多大?”记者在招聘会上与部分求职者交流时也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会提出类似问题,令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颇感无所适从。
“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少数行业的少数企业当中,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街道口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邢先生表示,“一般这样的企业属于刚刚起步,还在发展中,硬实力比不过同行,可能就要靠应酬、拉关系来发展业务。”
员工们吐苦水:不能喝酒会被边缘化
在采访中,不少职场人尤其女白领都反映,酒桌上的应酬对她们来说,是一项非常头疼而又不能回避的社交活动。
在一家大型旅行社行政秘书岗位工作近3年的杨小姐表示,自己曾经不大会喝酒,但工作岗位注定了要应酬,“以前怕喝,好几次谈重要业务,领导都不带我出去,我觉得有点被边缘化了,后来就慢慢练酒,现在还是能喝两三瓶啤酒,领导也开始愿意带我出去应酬了。”杨小姐形容这就叫“人在职场混,哪能不喝酒”。
乔乔在丁字桥一家公司上班,做的是销售内勤。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她和老总、2个部门经理一块陪客户吃饭。“我看他们喝得很高,也没注意到我,碰完杯对方正在喝时,我也假装脑袋一仰,然后把酒杯往肩后一甩,偷偷把酒倒掉了。”乔乔说,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却被坐在旁边的顶头上司逮住了。
“我们部门经理凑过来悄悄对我说,这样做很不给客户面子。”乔乔告诉记者,入职这一年,为了躲喝酒她想了不少招数。“这次被抓了现行,还不知道后果如何,忐忑啊!”职场人拥有软实力才能“够硬”
目前,花近千元参加几天课程,提升发音技巧,在K歌时一鸣惊人;学几个有趣的小魔术,在公司年会时露一手„„已然成为现代职场人士为应对职场各种“突发事件”必要学好的技能之一。记者在招聘会上也发现,求职者有特长已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比如唱歌、跳舞、打球、喝酒„„这些与所招岗位完全不相关的特长,正在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1、软实力培训受追捧
在闲暇时学习一些与生活情趣相关,又能提高个人品位的“手艺”,是很多白领梦寐以求的。因此,与强调考证的主流培训相比,像舞蹈、魔术、唱歌、瑜珈、厨艺、化妆等方式灵活、气氛轻松的“软实力”培训,受到许多白领的追捧。
每个周六的下午,在某公司工作的小倩都会准时赶到厨艺培训中心,认真学习厨艺。她告诉记者,因为工作较忙,她过去从不下厨。但经过学习,现在,她不仅能像模像样地做出
几十道菜,还经常请同事或朋友到家里聚会,既品尝到自己的“手艺”,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与小倩不同,刚进入公司不久的陈世成报名参加的,是魔术班培训。如今,他不仅快速融入了团队,成为团队中最受欢迎的一员,而且成为同事眼中的开心果,而这一切,全都源于魔术。陈世成说:“这些小魔术虽然简单,但很能调节气氛。刚进公司时,看到办公室气氛很沉闷,我就利用午休时间,给大家变变魔术,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致都调动起来了。现在,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多,距离也越来越近。”
在小倩和陈世成看来,比起常见的IT、英语以及资格证书等培训,这些“软实力”培训更像是一种“生活”培训。他们说,学厨艺的过程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享受,也是热门的人际交往方式,绝对是以“食”会友;而魔术更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为忙碌的工作增添多样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自身魅力。
事实上,唱歌、跳舞、厨艺等特长确实有助于增强白领的个人魅力。最近,在一个人气较旺的论坛上,有网友总结出《最热的10大职场软实力》,其中“会唱歌、酒量好、写字漂亮、会打扮”等名列其中。不少网友表示,虽然应聘时是“硬指标”说了算,但在实际工作中,“软实力”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2、软实力为职场加分
聊起这一话题,在某建筑公司当绘图员的小蒋颇有心得。3年前,小蒋还是一个职场新丁,一心只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对公司里另一个一起入行的同事小张很不以为然,认为对方“只会喝酒吹牛拍马屁”。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极大地震撼了他。当时,公司好不容易接到了一个市政工程,报价300万元,对方回价260万元,双方谈了好几轮都谈不下来。最后,公司高管设了一个饭局宴请对方领导,席间,小张说学逗唱样样拿手,酒量也完全拼倒了对方,对方领导十分赏识小张,尽兴后大笔一挥,合同竟然异常顺利地以280万元成交了,一顿饭工夫就为公司多赚了几十万元!从那之后,小蒋再也不敢小瞧小张了,私底下也开始猛练酒量。现在,他已经想通了一个道理,在如今的职场里,干好正职远远不够,“特长”才是加分项目。
经常陪客户应酬的资深广告从业者方小姐透露,陪吃陪唱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和手段,“多学些发音技巧,好好练练酒量,能更好地与客户交流。”
现在,很多职场人士已经认识到,职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比拼,为此,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软实力”比拼中去。与此同时,不少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也表示,职场“软实力”已成为评价个人非常重要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认,在平时的工作聚会或者公司年会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员工,比如有的员工歌唱得特别好,往往能吸引众人的眼球,甚至引起高层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青睐。
据了解,由于软实力的培训一般都由专业人士任教,因此培训费用相对也较高。如舞蹈培训班,15天的课程,标价通常都在千元以上;厨艺、歌艺等才艺班的培训费用也多在几百上千元。对此“行情”,白领们基本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少白领还表示:“如果能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多掌握一门技能,并在同事聚会或公司年会上获得良好的印象分,那么这笔钱花得还是很值得的。”
3、职场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
看到越来越多有“特长”者受到领导特别关照及褒奖,有人提出,不久的将来,职场将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和以往不同,这里所说的软实力不是指家庭背景、裙带关系,而是指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能够切实给公司和单位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软实力的内容没有定式,一切依实际需要而定。显而易见,一名具有当代意识的职场人士,不会再把工作以外的“特长”当作旁门左道,也不会把花在学习“特长”上的时间看作是浪费光阴。当
然,这里并不是说只要有软实力就够了,而是说在你的本职工作做得和别人一样好的情况下,软实力就成了一道“选做题”,做好了,同样能多挣不少分。
4、专家:
心理素质层面的“软实力”提升也很重要
对于白领热衷参与“软实力”培训班的现象,广西人才市场相关专家表示,唱歌、跳舞、茶艺等技能特长培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并且帮助处于高度紧张的白领减压,扩大交友圈,增强信心等。但对于白领而言,心理素质层面上的“软实力”提升也非常重要,需不断充实和提高。一些企业高管也表示,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还是看学历、职业素质、从业经历等硬件指标,但对部分岗位来说,如果应聘者具备相应的“软实力”,确实可以加分不少。
第四篇:软实力
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
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
挑战与问题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逆差严重
在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演讲中指出,越过跨文化障碍,加强中国对外交流,是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但由于跨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
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德国引进504种,输出20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14。同一年,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进口总额2136万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
韩国服装、韩国电视连续剧、韩国歌舞被称为“韩流”广泛向世界传播;日本动漫和音乐,受到我国青少年追逐。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的占60%,喜欢欧美动漫的占29%,喜欢中国动漫的占11%。
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
1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GRE或托福会被认为不思进取。
赵启正认为,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相比,相差甚远。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可能还有大熊猫,但这远远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中国的风景、文化遗产、音乐和风俗的文化短片都不乏上品,但出口到国外的则不多。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与跨文化差异和障碍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不够强大。因此,提高文化实力,是全民族的事业
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
在跨文化传播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国人都难以名状。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我们无法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去概括或者定义它。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产品,我们需要给它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和商标。以目前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为例,要么太长,要么太专。当前缺少一些篇幅不太长,但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精华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的书,使外国人看了之后,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能够前进一步。今天的时代正呼唤着这样的作品问世。
文化价值观缺乏广泛认同
认同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麦当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迪士尼文化体现的是美国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价值认同上的接受。软实力就表现在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异国文化的价值观。由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敌视,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缺乏认同,甚至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对手和敌人。国际上主导的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等,话语权仍然掌握西方。这也是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原因。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放松其对外文化宣传,相反是加大资金投入,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外宣传的地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把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放在与军事和经济等同样重要的地位。积极利用其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其文化价值观,试图使全球“美国化”。对这问题,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的文章中,更是说得没遮没拦:“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向世界推销西方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它一般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手段和工具,强调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胜利就是西方霸权主义的目标之一。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战略构想,是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上的优势为主要依托,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促销”,从经济领域入手再向教育、文体等领域辐射。利用文化作为全球称霸的扩张工具,既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且渗透力强。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在全球信息化时代,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等软实力的来源是成就大国的部分因素。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还要看谁能服人。”
机遇与出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但是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面临着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文学、美术、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马戏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的兴趣,客观上也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内外兼修,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寻找普世价值理念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一国利益往往与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并且一些与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解决,这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而合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平等相待,恪守诚信,互惠互利。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讲究“和而不同”,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的理念,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韩流”汹涌,把中国文化的内蕴精神表现到了极致。尽管韩剧中的故事情节和社会场景皆为韩国的和现代的,但融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情世理、生活习俗、道德准则、伦理矩制、思维范式等,则一应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延伸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这就启示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这一事实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冲突,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有强大魅力和普世意义的文化精品?
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
世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种文化是在交流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不断渗透,我们既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的理论与实践,充分揭露西方强权国家采用其文化扩张和渗透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种种伎俩。站在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上,切实快速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和思维模式。
加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
软实力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作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手段,可以畅通无阻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而弱势文化若想对外传播,却是步履维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文化强权,还有就是文化的现代化问题。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它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然后有意识地在全球推广。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而完善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企业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符号化、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于国际潮流,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推销,文化产业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展现当代中国文化风采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优秀文化才能与人民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应该看到,国际社会主要想了解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当代文化是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体和重点。当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像姚明、刘翔、章子怡、巩俐、黄豆豆、谭盾、郎郎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民间大使。
文化“走出去”关山重重
值得重视的是,一段时期以来,当中国文化软实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时,西方舆论已开始不断称赞中国的软实力崛起,炒作中国软实力威胁,以达到遏制、围堵和捧杀的险恶用心。美国的战略家们更是将中美软实力竞争视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5年12月29日刊登约瑟夫·奈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称
:
第五篇:软实力
论媒体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媒体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地在记录着社会的百态,社会发展了、进步了,全部展现在这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同时,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媒体对软实力提升的作用,我从报纸、杂志、网络、书籍等各个方面收集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够对调查报告有所帮助。通过收集的各种资料,我认为媒体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指文化、制度和传媒。软实力大体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①20 世纪 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作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软实力作保证。“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仅仅有了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是不行的,而是重在于怎样去使这种文化和理念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就需要依赖“传媒”来引导受众。由此可见,媒体作为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在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媒体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原因
传媒事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好、社会影响明显的作用。:
(一)媒体对人民了解信息传播文化有着深远的作用。传媒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成为传播的来源。大众媒体的产出物是信息,投入物是信息,售出物更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信息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它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系统信息。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兼具信息传播、观念传播、情感传播三大功能,传播的内容大致分为时事类、知识类、服务类。
对时事节目即我们通常说的新闻节目,以报道社会各领域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为主的节目。其主要内容包括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路线、方针、政策和法令;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国事活动、社会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国内外最新重大事件,各个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重要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报道。知识节目特指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传播内容的节目。包括以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各类节目,如“教汉语”即时知识节目。还有一类信息也是受众急需了解的,这就是各类服务节目为受众提供的生活信息。包括购物信息、交通信息、旅游信息等等,如“天气预报”就是典型的服务节目。
(二)媒体对有传承国家文化的作用。拿纪录片来讲,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全面展示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纪录片《台北故宫》,人们可以了解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及其馆藏珍宝的全貌,更能够感受到诸多传奇与精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感动。所以纪录片不仅具备社会认知价值、艺术欣赏、影像资料价值,对于海峡两岸同胞了解文物,对于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媒体有利于国外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媒体传播长期处于弱势,不利于国外友人理解、接受我国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这种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和观念将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媒体的文化软实力和报道方式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国家话语权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媒体应有的对策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近几年来,我国的媒体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了很大的进步。媒体积极探索、总结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引导的同时,敢于创新报道模式,吸引更多的受众。01年7月13号对于每个中国人是不平静的一天。那一刻,萨马兰奇对着全世界宣布,下次申奥的城市是北京时,这个镜头被国外多家主流电视机构切换播出时,代表的是中国不仅是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开始的一个新的起点。在03年2月14日,第一届《感动中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也许以为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净化。让我们看到对这片土地存在的感激,更加增强了名族凝聚力。在03年抗击“非典”时,央视连续11天递进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不瞒报病情、真实的基础上,稳住受众的心理,不急、不慌、不乱。在第一时间内向公众发布各地病情扩散情况和治愈情况,坚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同时对非典个案进行深度报道,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些报道央视各国际频道通过大型直播强化报道效果,利用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多种节目形态,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宣传报道,大大增强了对重大及突发事件的直播能力。在欧美国家黄金时段滚动播出,让世人认清了真相,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朝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一次次直播充分的体现了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较强新闻报道实力。
(二)办媒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营造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吸引眼球、影响判断、引导行动的能力,②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决定影响力,舆论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媒体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主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就拿中央电视台来讲,2009-2011年,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英语新闻频道相继开播,形成7种语言、10个国际频道的播出格局。中央电视台通过开播更多语种的国际频道,完善全球新闻采集网络,从内地扩展至海外,进一步提升在海外的影响力,目前覆盖了137个国家和地区,掌握在国际新闻领域更多的话语权,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为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效仿央视,在我国多数省台、市台也在新增频道,实现了频道的专业化,通过不同类型的节目,来实现舆论引导。但是同美国的CNN、英国BBC一流大台相比,我们在传播渠道、传播领域和传播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步的工作,还应该致力于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能力,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舆论影响力。
(三)重视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互联网是新兴的电子传播媒介,它将人类传播引入网络传播时代,开创了电子传播时代的新纪元。目前,互联网连接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跨国界信息交流的限制。互联网是新兴电子媒体的集中代表。近年来全国网络媒体成功组织了一场又一场重大主题网上新闻报道活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等优势,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通过互联网和微博报道,两会网络调查,让百姓对民主政治有了更真实的理解,让“草根们”更积极地参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了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更好的效果,因为通过互联网和微博,能够更好的互动交流,人民群众在网上可以参政议政。网络民意已成为执政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国家领导人到很多地方官员,都在以开放的视野和心胸对待网络问政。自从有了这些新媒体的出项,“两会”的报道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的沟通交流,更加拓宽了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民主权利的机会。现在的人们,不仅用电脑上网,手机也能更便捷的上网,新媒体的兴起,更加有利于形成民众关心国事、积极参与的舆论氛围。“两会”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更开放地倾听民声,更广泛地汇集民意,更有序地聚集民智民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前行。
(四)加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
贵州电视台台长白芳芹说,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媒体文化体现的就是媒体的追求、媒体的价值观。媒体自身文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媒体文化表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比如著名的航拍高手赵群力,生前他曾说过,每次的拍摄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拍摄,驾驶超轻型飞机进行航空拍摄,是一件非常复杂艰苦、专业性极强、风险性很大的工作。赵群力是把摄影机绑在机翼上,自己先现场勘察,然后制定路线,独立飞行。这实际上担负了国外航空拍摄中驾驶员、领航员和摄影师的三重责任。但是他怀着对电视事业的无比重要之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赵群力是在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将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作为一个媒体人,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同时是媒体文化的一种形象表现力。第二,是媒体节目的传播理念。比如新闻节目的传播理念,可以通过“新闻的故事化”来更接近百姓生活。中央电视台许多电视栏目提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在近几年,更多的新闻栏目注重民生新闻,提倡把政治新闻民生化,挖掘深度报道,这就需要了解更多的新闻背景以及在表达上更富有趣味性与人情味,以真情流露让新闻立体而生动,从而感染观众。日益繁荣的中国电视节目在此引导下弥散出一派浓厚的“故事”氛围。这也是媒体节目传播理念的创新。电视媒体通过调节舆论引导方向、扩大舆论传播影响力、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加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理念,使国家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力则随之提高,从而促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四、结语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仅和经济发展、硬件设施的建设有关,其他软实力建设也很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可见我国近几年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但是,提升软实力是一个战略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逐渐成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大众传媒是一种工具,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大众传媒必须在实践层面上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播机制,来塑造主流文化价值观。
所谓“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传媒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影响力,它掌握这舆论引导的权利,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社会控制功能。文化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介质,把它传出去。同时又以传媒为依托而存在。积极的媒体力量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它本身也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在北大讲传媒》
《电视研究》08年第十期——中国电视50年回顾与前瞻、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
《电视研究》08年第六期——充分发挥电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电视研究》08年第十一期——省级媒体在竞合时代的生存之道
《论媒体软实力》凌月仙
《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程曼丽 《文化软实力》童世骏
《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陈正良 注释:
①、《论媒体软实力》7行
②、《电视研究》08年第十期——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