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哲学认识论导学[合集]

时间:2019-05-12 06:3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6-03哲学认识论导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6-03哲学认识论导学》。

第一篇:06-03哲学认识论导学

学案导学

学科:高二政治 编者:丛丽审核人:孙俊山崔真 日期:2013-12-26

一、本周聚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2、特点:(1)(2)(3)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2)。

(3)。

(4)。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有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

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

实践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认识具有,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的前进或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真理,在实践中真

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②实践是认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④实践是认识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

坚持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相结合。重视的指导作用。

二、典例回顾

用心!专心!耐心!1永不放弃!你最棒!加油!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构想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D.经济体制改革

2.2012年6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

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新课题。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广东省委、省政府曾经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

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这是强调()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

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5.2011年1月,国家预防腐败局印发2011年工作要点。《要点》指出,2011年要着力推进预防腐

败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廉洁文化建设,推进条件成熟地区成立预防腐败机构。这一做法体现了()

A.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D.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6.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

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

①否认了真理是有条件的 ②否认了真理都是具体的③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④歪曲了判断真理的标准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三.知识再充电(纠错)

易错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易错分析:

易错点2.有用就是真理。()

易错分析:

易错点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易错分析:

周末检测题

学科:高二政治 编者:丛丽审核人:孙俊山 崔真 日期:2013-12-26

一、单选题

1.2010年2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的一条重要体会,就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从哲学上看,这一工作机制的产生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

4.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精业”。这表明()

A.对同一事物人们没有统一的认识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真理具有无限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

5.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从实践的角度看,这有利于()

A.促进就业B.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C.进一步提高生产实践水平D.改变实践的基本形式

6.曹操墓考古队领队潘伟斌针对学者提出魏武王石牌字迹粗糙,可能伪造,以及曹操墓真伪的问题表示,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很正常,欢迎争鸣,只是希望争鸣的人拿出充足的证据。“谁不相信,都可以亲自来看一看。”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坚持实践的观点②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③亲身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方法④只要亲自看到的现象就一定是真实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顺应“网络微时代” 对 “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晚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②人得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

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答案: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二、非选择题

11.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导学案参考答案

典例回顾DBCC D D

知识再充电

1、×(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注意: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注意: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周末检测

1--10ADDCCABBAA

11.【解析】本题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要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以及认识的发展等角度结合材料针对性回答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导学案参考答案

典例回顾DBCC D D

知识再充电

1、×(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注意: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注意: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周末检测

1--10ADDCCABBAA

11.【解析】本题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要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以及认识的发展等角度结合材料针对性回答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第二篇:哲学生活认识论选择题

认识论专题练习

1、(08北京卷)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8全国卷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08天津卷)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家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业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④认识的获得都必须亲身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8山东卷)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5、(08广东卷)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千虑一得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 一概而论

6、(08上海卷)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变”。由此可见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素养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传承④能力的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08四川卷)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索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8、(08江苏卷)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瓦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9、(08宁夏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

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08广东卷)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11、(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幺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瀑亮的房子啊!”(选自白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12、(08江苏卷)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苏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3、(08上海卷)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14、(08海南卷)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15、(08海南卷)“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08宁夏卷)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通过博物馆”。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2008年1月23日 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②国家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③对某些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的措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参考答案B A B BA A D DD C A C

C A C 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截至6日19时,死亡人数增至156人,受伤人员1080人。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回答1-2题。

1. 以热比娅为首的“三股势力”策划煽动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使新疆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再次说明了热比娅宣传的所宣称的“非暴力”、“民主人权”,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说明了:()

A.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决定本质

C. 本质总是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2. 在上面材料中,这一结论的得出:()

①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③以大量具体事实为基础④思考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A. 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在西方国家面前总宣称自己是一个“非暴力、与恐怖主义毫无牵连的团体”,主张民主人权,但近日却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这说明:()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表现为现象②真象表现本质,假象则是主观臆造的产物

③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④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A、①③④B、①④C、①③D、②③④

4.2009年7月16日,世界运动会在台湾高雄正式开幕。世界运动会除了每个场馆需要详实准确的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在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确。这说明了:()

A .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达到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云南楚雄州境内发生了6.0级地震,引发巨大灾难。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6.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过程表明

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④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要经历一定的曲折与反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参观“走

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热

情迎接着观众们的到来回答7—8题

7.上海世博会方案事先需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的认识论意义在于()

①实践是认识来源②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决定因素作用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8.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从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这一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

A、创意是主观的东西,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创造性思维往往脱离实际

C、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墨守成规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9.“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目前,人类还无法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准确预报。这表明()

①人类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②人类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人类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④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12.有人指出,推动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农民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②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B、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D、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1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15、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16、2009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品味时尚”,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陈列。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的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从认识论角度看,要求我们()

①抓住事物的本质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坚持从实际出发④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7、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A.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18、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

B.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C.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D.只有依靠他人的评价,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19、“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2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21、“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

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

22、哲学原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

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3、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探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

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

25.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

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D.②④

1、A“非暴力”、“民主人权”是假象,分裂祖国是本质。

2、D3、C4、B5、A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6、D7、A注意学科范围“认识论”。

8、D9、C②④错误,排除

10、B11、C材料强调的是客观条件。

12、B13、C14、A15、C材料体现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16、C17、C18、B19、B20、B要符合两个条件: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21、B22、C23、D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说法不科学。

24、D25、B①不符合实际,④错误。

第三篇:认识论

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

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

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

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

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这就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发生的客观依据,陷入了客观随意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其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相信人类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肯定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主体在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再现。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须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其次,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

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够反映出对象满足于人类社会需要所应当具有的状态。

(3)认识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认识对客体的反映和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的内容。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主体-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应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4.认识的结构

认识活动是以主体观念地改变、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其中,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首先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的人。它包括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主体的最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实践性。认识的客体是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客观存在,首先是指作为实践活动准备的各种观察、探索性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认识的中介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系统,它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它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下一页(二十三)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根本的原则。毛泽东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和

‘右’的错误思想”。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

(2)坚持尊重群众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

(二十四)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

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种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06年07月05日 10:31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第三,在表述现象范畴时,注意用语的准确性。现象不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而不能表述为反映本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两种否定观的对立

注意:辨证的否定特别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扬弃。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点

注意:掌握这条规律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四篇:认识论

关于认识

09级哲学专业 学号:0911316 姓名:付清爽

关于认识,首先我想到生活中的一个事,是关于“葡萄”和“提子”的,因为“葡萄”和“提子”有其在感官上几乎相同的感觉,形状,颜色,味道,不过是“葡萄”皮厚很容易一口吸进去,而”提子”肉紧致一点,不易剥皮,大致看来他们是一样的,或者可以想象成蛇果和苹果,或者任何你觉得相像的两个东西,我在想我们如何的正确认识它呢?在我不知道“提子”为何物时我是按对于“葡萄”的经验来看这两样东西的,我会简单的以为“提子”是和普通意义上的“葡萄”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或者更复杂的思考,“提子”会不会是变异了的“葡萄”?但后来,大脑引进了“提子”的概念以后,我就发现,原来”提子”和”葡萄”还是有区别的,就像两个双胞胎多么相似也还是有其不同之处可被人察觉,但举例“提子”和“葡萄”似乎还有些不妥当,因为“提子”似乎只是硬肉型“葡萄”的一种叫法,因为有人给了这种“葡萄”别名,我们就有理由去区分它们,这就涉及到认识的问题。印象,观念,记忆,经验······

首先休谟谈及了“印象”和“观念”的区别。他提到“印象”和“观念”是两类知觉,“其中印象是具有较多的力量和猛烈性的知觉。‘我所谓的观念,意思指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观念,至少就单纯观念的情况说,和印象是类似的,但是比印象模糊。’他还细分了观念,把观念分为记忆和想象,“在种种观念当中,相当大程度保持原印象的生动性的观念属于记忆,其他观念属于想象。”我觉得很有必要区分一下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到底是从哪里发出的,休谟的分类不可否认,对认识很有帮助。但还有些问题却让人质疑,他说“当我们在若干对象中间发现了类似点时,我们把同一个名称加到所有这些对象上。”这样说似乎很被唯名论者认同,但就像“葡萄”一类的通名,和共相的“葡萄”一样很不实在,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个别事物的存在。休谟还有一点值得质疑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观念看成印象的摹本,忽略了含混性。”这是罗素提出的休谟弊病,所以不能把观念独立的看成是印象的复制。

在洛克的主张中他认为“观念(idea)这一名词,我想最足以代表一个人在思想时理解中所有的任何物象:因此我就用它来表示幻想(phantasm)、意念(notion)、影响(species)或心所能想到的任何东西。”所以在洛克的观念中对于观念一词就有了更丰富的解说。他说“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他否定了天生的观念,把人心比作一张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带任何标记,那又何以装备上那些观念呢?哪里获得那些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呢?对于一个经验主义者,很自然的这一切都归功于经验,他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导源于经验的。我们因为能观察所感知到的外面的可感物,所观察所知觉、所反省到的内面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的理解才能得到思想的一切材料。”他还总结了观念的两个来源“一是感觉作用,二是对人的心灵活动的知觉,可称作‘内感’。”感觉作用即我们的感官再熟悉了特殊的可感物之后,能按照那些物象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的清晰知觉传达到人心,我们就在这

个从感官到人心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一切可感物的观念,这是来源于感觉的。他还指出“我们心中的观念既只是一些现象或知觉,则他们不会是假的····因为真和假既然只在于心理的或口头的肯定和否定,因此,我们的一切观念都不会成了假的。只有在人心判断让们时,在肯定他们有莫种性质,或否定他们有某种性质时,它们才有真假可言。”这似乎就解释了”葡萄”和”提子”的问题,我们的观念都不会是假的,我们对“葡萄”和“提子”的感觉都没有错,只是在当我们知道”提子”判断标准以后才知道原来那种称呼是有误的。既然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是假的,那由人心所判断的真假又有何标准呢?突然想到伦理学老师放的一个片子,讲的是自闭症小孩成长的历程,在她眼中,世界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而和她要好的一个盲人姑娘的世界则是由声音构成的,她对世界的感知是没有错误的,甚至说是比正常孩子更灵敏的,但在正常人的评判标准中,她就是不正常的,因此通过人心来判断真假必定是准确的,人的情绪太容易使之动摇。就像如果你足够自信,你将“提子”说成“葡萄”,或者你将“石头”说成“馒头”又有何妨?对于物体的名称的定义,和对物体自身的感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是后来经过发展我们给物体命名归类,这才有了我们对于真假的判断,但判断的可靠性仍值得质疑,但又似乎不能无止境的质疑,以免陷入怀疑论的深渊不能自拔。

我们再转过来看看休谟的怀疑论,不可否认的是在怀疑主义较为中和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很合理的,而且他正是研究哲学的一种必须的准备。就像我对于真假的怀疑,我希望能借某些方法达到真

理,并且使这些结果勉强可以稳定和确定即可。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奇怪的现象,只是致使我们产生怀疑的原因,我们会看到筷子插入水里就变弯了,人往远处退放在那得桌子就变小了,我们的感觉器官经常会给我们带来各种的错觉,但不能因此而教条的怀疑,毕竟我们对物体的观念不是一味的描摹复制这些影像,我们还有理性的思维。

还有贝克莱的观点需要被提出来,那就是在他看来“对象就是观念,而且这些观念又不外三种1.一种是由实在印入感官的2.一种是心灵的各种情感和作用所产生的3.一种是在记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对于一个事物完整的观念往往是几个观念互相联合着的,就像对于“葡萄”的认识,我们把这样颜色,滋味,形象和硬度附加在一起这就形成了独立的一个事物。在这个认知过程阶段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但随后,贝克莱认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我的确认为感知的过程形成对此物的认识,但是我却不赞同存在即被感知这样唯心的观点,你看到一个桌子在屋子里,因为你的感觉器官感知到了他的存在所以它的确存在,当你走出这个房间由于你不能感知到这个桌子,所以你就无法确定其是否还是存在的,其实这也很正常,人们对于没有实际触碰到的东西难免会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的存在仅归于“人心灵的感知,被人所认识,因为它们如果不真为我所感知,不真存在于我的心中或其他被造精神的心中,则他们便完全不能存在,否则就是存在于一种永恒精神的心中。”这种想法显然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能说我看到贝克莱了,证明贝克莱存

在于世间,我转身走了,贝克莱就消失了?显然这是荒谬的,一物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律,以唯心的观点解释认识的问题我觉得很不理性。

我由“葡萄”和“提子”的问题引发了对认识问题的思考,综合了各种我所赞同的观点,首先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这个物体的基本性质,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对这个事物有一个大概的感知,当然这种感知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外部原因而造成错觉,这就要求我们还有持有理性的怀疑的态度来探究其固在的本质,形成对这个事物尽可能正确的感知,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当然认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定会经过反复磨练,就像我看见“提子”,即使我不知道“提子”为何物,但起码我可以分辨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再通过学习其他人的实践经验,了解这一物种,从而达到对“提子”理性的认知。

此仅为对认识论的拙见,还望老师提点指正。

第五篇:2011年哲学主观题典型例题(唯物论、认识论)答案2011.8

2011年哲学主观题典型例题解读(唯物论、认识论)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

解析:原理知识要求“唯物论”,设问主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明确唯物论原理的要求,然后结合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进行解答。

答案:(1)自然界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首要的是应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是客观,一旦违背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因此在自然面前,人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规律以造福于人类。(3)人们利用自然,不是单纯地适应自然,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人类。

2.结合材料,分析杭州市实施运河综合保护是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8分)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选择性,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编制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做好运河的综合保护;(2分)②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认识运河保护和开发的规律,做到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综合整治;(2分)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以运河保护和开发的规律认识等正确意识指导运河的综合整治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2分)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能动地认识运河保护的相关规律,从实际出发,做到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实现可持续发展。(2分)

3.从意识能动性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能创造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奇迹?(12分)

①努力发挥意识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科学制定灾区重建的目标和方案,选择19个省市对口支援19个重灾县,极大地促进了灾区的重建工作。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灾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举全国之力,汇八方资源,全力投入灾后重建。(12分)

4.沪杭高铁建设是怎样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沪杭高铁建设根据杭嘉湖平原的地质特点软基地段“以桥代路”控制沉降,形成高铁道岔板等技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破解世界级难题。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达到预期的目的。沪杭高铁建设者们自主研发创新,建设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铁,充分发挥了意识的主动性创造性,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③可见,时速350公里的沪杭高铁的炼成正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结果。(1分)

5.小胡是怎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自己制定发展规划和为企业出点子的?(9分)

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小胡从自身的有利与不利的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经过市场调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点子。(3分)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小胡努力学习,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经过市场调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为该企业出点子。(3分)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小胡经过调查研究,把握市场规律,为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请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对待“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的正确性。(12分)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在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了实践的目的性、有意识的特点,体现了人们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3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留待实践充分检验。(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浙江省不仅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而且积极对群众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加以总结。(3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浙江省政府在总结肯定的基础上,予以大胆积极推广,指导实践,推动了浙江的发展。(3分)

7.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6分)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的认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对GDP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分)

8.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知识,分析说明深圳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6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经济特区的成就,丰富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3分)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深圳的成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1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兴办经济特区,丰富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2分)

9.结合材料回答:(1)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观点?(2)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1)①材料体现出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1分)

②体现出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1分)

(2)①自然界及规律是客观的,承认尊重自然规律,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3分)②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规律(3分)

③人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过程中,必须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将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做到可持续发展。(2分)

10、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人类应如何应对动物疫病的传染?

答:①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正确认识病菌的变化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4分)。

②积极投身实践,加强科学实验,探求预防、抵抗疫病的理论,获得预防治疗的成果,以维护人的生命健康(4分)。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2分)

11、辨析题: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答:(1)这一观点是片面的(1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

(3)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不会导致唯心主义,反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3分)(4)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则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就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遭遇失败。这时,就陷入了唯心主义。(3分)

1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

答:(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3)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

13、辨析题: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答:(1)自然及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在人还没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时,人是受自然支配,的奴隶,当强大海啸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往往是巨大的。(2分)(2)但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加强海啸科学研究,提高对自然的预见性。(2分)(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健全海啸预警机制,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3分)(4)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通过发挥强大的赈灾精神,进一步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重建家园,使受灾人民重新开始新的生活。(2分)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1分)

14.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

答:①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②解放思想必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应对改革开放实践带来的新挑战。③解放思想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走适合中国国情、人民拥护的科学发展之路。④解放思想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⑤解放思想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答出以上要点中的任意四点,本题均给满分。其它言之有理的正确分析,可酌情给分。)

15.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答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该县农民能够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首先,从当地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的实际,修筑公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发展当地经济。其次,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该县充分研究市场,深层加工,组织销售,培训科技人员等,都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6.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从材料1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17.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思克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答案: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18.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合理性。(10分)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央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这一哲理的体现。(5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这次调整目的明确,计划性强,是在正确分析判断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5分)

19.(2008海南卷23)(10分)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答案:①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②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2分)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④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1分)

20.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10分)答案:①积极认识规律,以对规律作用的认识指导本地经济发展。②努力发挥认识(意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等有利条件,创造“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条件,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21.(2008广东卷40)(17分)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答案:(1)①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4分)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4分)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

22.(08年广东高考卷·11分)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答案: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23.(09广东高考卷·11分)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

答案:(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4)通过人的感官,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多端的现象,通过“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5)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24.(2008宁夏卷39)(36分)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答案: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每点4分)

25.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26.(2008全国卷Ⅱ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说:实践决定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27.(2008北京卷38)(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答案要点: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28.(1)材料一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6分)(2)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6分)

答案要点:(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2分)

29.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该地区的做法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该地区从求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的真切了解。(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出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3)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中等,说明了这一点。

30.[2009年江苏卷第35题第(1)问]: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紧扣热点背景——甲型H1N1流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要扣准知识的限定范围,即人类认识的有关哲学道理,也就是要求必须用认识论的有关道理来回答。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1.[2009年安徽卷第37题第2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解析:关键是抓住“如何”发挥,注意两点:一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要正对材料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答案:①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②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1.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答案:①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国政府深刻把握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本质联系,制定并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中国政府遵循客观规律,根据自身国情确定减排目标,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精神采取行动,表明中国政府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坚持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

32.回答问题: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始终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而进行积极调整。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要尊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宏观调控政策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33.回答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黄河的治理过程。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可以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于黄河的复杂性,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34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5分)

答案: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5分)

35、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6分)

答案:①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随着人们对气候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各国已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③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现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分)

36、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9分)

答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深入发展。(3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3分)

下载06-03哲学认识论导学[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06-03哲学认识论导学[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03岗位观后感

    参观“红旗岗位”,感受“石油精神” ——观摩采油厂603岗位有感 2016年10月28日,天高云淡,阳光明媚,微风吹拂。这天,油田炼油化工总厂组织员工参观了老君庙采油厂603岗位。我十......

    603学生读后感

    一个博客 ——读《我们班的博客〃五年级进行时》有感 在暑假中,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我们班的博客〃五年级进行时》。这本书是由一位叫商晓娜的作家写的。这是一本充满童趣......

    603班队工作总结

    603班队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我担任六(3)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方面,我按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认真制订班级工作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使学生知识技......

    603家长会发言稿

    603 家长会提纲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你们带着对孩子成长的殷切关怀,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来参加家长会。你们的到来,对于孩子来说是幸福、是自豪、是骄傲;对于我们......

    603通风工作总结

    603综采工作面通风工作总结 一、 603综采工作面基本概括 黄陵一号煤矿603工作面位于六盘区,是六盘区第二个综采工作面,距六盘区西一大巷口380M,南为601工作面,于2008年7月回采结......

    603中秋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她寄托着我们无限柔美的情思,承载着我们无比浪漫的情怀,传承着我们无比高雅的文......

    中小学作文大全 (603)

    爱心与和平作文_600字 我要妈妈!我要上学!我要和平!战争何才能结束?这是一位在美伊战争中受害的伊拉克儿童的呐喊。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在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人有个历史悠久,......

    高二年级文科实验班《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专题检测诊断

    高二年级文科实验班《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专题检测诊断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进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