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
上海市高行中学陆耀青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实验效果很低,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尝试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指导方法1、1、演示实验教学的指导1、1、1、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学习体验
以往,演示实验均是教师完成,学生是旁观者。现在,我鼓励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如让学生在课前准备模型、标本和实物等。有些演示实验如:《细胞吸水原理》、《根吸收水分》和《叶的蒸腾作用》等,课前先让二三位学生先做,然后在上课时让他们讲述实验的过程。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同学做实验,可信度高了,学习兴趣也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优于教师演示实验。我还将有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导管的输导作用》、《种子里含有淀粉和蛋白》等。每组4—5位学生,产生一个组长。事先召集组长会,明确任务,主要是分发实验材料,反馈实验结果,协调成员等工作。使每位同学都有实践的体验,当然也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1、1、2、鼓励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果产生后如果不会分析,或不能正确分析则会收获甚微。所以,我常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析、解释实验结果。有时学生间的争论更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得出叶片照光部分存在淀粉,遮光部分不存在淀粉的结论。而针对“为什么要对天竺葵进行遮光处理?遮光处理后为什么又进行光照约3—4小时?淀粉为什么存在于光照部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分析与研究,学生最终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条件是光照和叶绿体的结论。
1、2、学生实验教学的指导1、2、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实验教学中,笔者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因为后者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不同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结果等进行探究,我将实验的问题和结果告诉学生,方法由学生去想。如《光合作用实验》,绿叶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制造淀粉,于是学生进行了各种的实验设计:如在材料处理上可取天竺葵的一片叶子,用黑纸或照片底片遮部分光;也可用二盆植株,一株照光,一株不照光。在条件选择上可用阳光照射,也可用灯光照射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而不是只知道现成的结果。也可由教师提出研究的问题,但不告诉学生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如《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我提出问题: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产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会设计出各种方案,如:用细笔写字法,用现成带字的废纸,甚至用透明的塑料尺,或用现成的装片,在镜头下移动载玻片方向以判断是否倒像。1、2、2、适当改进实验,使学生乐学、易学
由于有些实验的时间或内容安排的不尽合理,故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是必要的。如《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实验,我将压制标本的方法简化,用旧书加吸水纸压重物压制,方便易行。上台的方法也灵活多样,有用粘水、双面胶粘的;用线缝制的;还有塑封的。这样实验易操作,本来毫不起眼的杂草、野花在学生动手后竟成为规范、精美的标本。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对植物及其学习植物学的兴趣。
1、3、课外实验活动的指导
课外实验活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进行课题的研究。具体是:1、3、1、选题的指导
在开展选题指导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具体做法:第一步是教师指定方向或主题,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课题。第二步是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题。第三步是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指导。
课题的内容选择由易到难,可以是生物学科内的单个问题,只是针对教材中某个知识点,如《蒸腾作用的降温作用》。也可以是生物学科内的综合课题,如《玉米缺素症状研究》。还可以是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课题,如《磁化水对小麦生长效应的研究》。还可以是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课题,现实生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如《赵家沟水质的测定》、《校园绿化面积的调查》等。当然选题时要注意与学生现有水平相一致,不能盲目拔高,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要指导选题小而实,避免大而全。1、3、2、制订活动计划的指导
首先,学生自愿报名组成课题组,每组成员以10人为宜,推荐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教师要鼓励课题组学生在研究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任务,让每个人都熟悉实验的过程和细节,都能有切身的体验。
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进行资料的查询和筛选,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确定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教师可利用好的案例作为借鉴,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目标、材料、方法、步骤,并预见实验结果。教师可适当点拨,提示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合理的样本数量,但不能越俎代庖。1、3、3、研究过程的指导
教师要随时掌握研究的进展情况,掌握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比如:在实施《磁化水对小麦发芽率效应的影响》实验时,学生实验2周后发现磁化1、2、3、4、小时的水对小麦发芽率均有明显的提高,但无显著差异,于是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将磁化水的时间调整为5、15、30、45分钟,最终实验获成功。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应努力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总是失败,学生会丧失研究的兴趣和信心。这里,教师的指导起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同时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严格要求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科学性。督促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写好日志,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1、3、4、研究报告撰写、交流的指导
课题研究后,就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面对众多的数据,如何进行取舍,整理,往往是学生们的一大难题。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统计方法,让学生利用图表、电脑等进行数据处理,由数据得出结论,从而对实验进行概括和总结。然后让每个学生独立撰写研究报告,要求报告写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然后对学生的报告进行初步评解,符合要求的参加班内的答辩,不符合的则重新修改。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学生在辩论中修正不正确的观点,共享研究成果。班级中可推荐5、6名学生担任评委,对研究成果做出评估,主要指出课题的价值,研究的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努力的方向。
2、成效
通过多年的实践指导,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学生在实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学生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但学生通过参与类似与科学研究的活动,获得亲自体验,并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得到激发。
2、2、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地位,因而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学会分享和合作
实验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2、4、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在实验中会经常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往往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也会增强。
3、体会3、1、转变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塑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在指导时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融合与学生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做评判和训导,最佳的表现是倾听。
3、2、注重学习活动的全面性、个性化、科学性
实践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少数尖子生的活动。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对认识发展较慢的学生可以降低研究的程度。教师指导时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而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目的地让好、中、差生各抒己见,在各个环节安排好学生的思考时间,并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指导学生研究要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3、3、珍视学生的体验
学生在实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会有其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都是学生亲历实践之后
所获得的,应该珍视。哪怕有些实验,学生走了弯路,遭遇了挫折和艰辛,甚至失败,学生从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当然,针对初中生,教师应量尽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所以,指导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低起点,高要求”、“小步子、快节奏”。
然而,在指导实践中,我也感到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和现形的课时制度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同时,新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更进一步钻研业务,提高认识,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实施有效指导,为培养适应终身教育的人才而做出努力。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2009-3-13 13:11:32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警方警示:严防QQ诈骗
汇集中国最好的大学和专业 如何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
李 莉 韩炳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正确地组织和指导对于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但由于其研究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帮助和指正,以保证课题顺利地实施。
一、选题阶段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来源是很广泛的。认知结构、经验等一些客观因素的作用,使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选题过大,如:某研究小组所选取的题目是“心理问题”(经指导后确定为“青少年犯罪原因调查”和“代沟问题”)。
(2)题意模糊,缺乏目的性,如“人与文学”、“我和战争”。
(3)实施难度过大,如“城市污染治理”(经指导后确定为“城市污染情况调查”)等。
选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专题研究工作进展的快慢,成果的好坏,甚至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需要性原则
研究的课题应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事业密切相关。反之,研究没有现实意义,没有科学价值的选题只能导致劳而无功的结果。2.创造性原则
强调学生要有创新的思想,力求有新的见解,学习创新的方法。3.科学性原则
要体现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保证研究性学习中自主性探索方向的正确性。4.可行性原则
要求学生量力而行,力争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避免不切实际的行为。5.典型性原则
选题要少而精,适合于大题小做,适合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避免选题时凑热闹,贪多求全,大而无当。
指导教师应注意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原则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二、实施阶段(一)收集信息
全面科学地收集信息,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前提。实际情况的调查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调查法是学生运用得相当普遍且有效的一种收集第一手信息的方法。
采用问卷法时,学生基本能够根据课题需要自主地设计调查问卷,但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设计过直、过露,不够清楚明白,使被调查者很难理解题意。(2)无法验证被调查者是否真实地反映情况。(3)出现被调查者不合作的情况。
(4)调查者的数量不够直接,影响问卷的代表性。
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估计情况以使问卷的设计更为有策略,并注意问卷尽量采用无记名方式,否则被调查者容易产生顾虑。问题设计尽量简短并对每个问题巧妙地设计几个相关问题,穿插在问卷的不同地方以检验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否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学生在采用谈话法时一般都比较注重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并且能够明确目的,基本能做到不偏离主题,但有时会忽略对调查对象的引导,甚至暗示调查者的回答方向。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采用谈话法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使谈话有序地进行,并帮助学生选择谈话的对象,使对象中有各层次的代表,从而全面反映情况。(二)具体操作
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阶段性目标的具体设汁而导致课题的实施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教师在这方面的责任有点像研究助理、倡议人、民意调查员、竞选策略员、热忱的朋友等所有角色的组合。在创造产品的阶段,学生应该是破土而出的专家和领袖,教师只起到协助而不是权威的作用。教师问的典型问题应该是:我能帮你什么?你有没有困难?你是不是需要从学校图书馆借书?想不想听听我的一些想法?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筹款购买你所需要的物品?教师在管理上起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不偏离正轨,实现中间目标,进而达到最终目标。
三、结题表述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所谓有形的成果主要指学生制作的图表、模型,撰写的小论文、实验报告、表演剧,养育的动植物等。学生对于某个专题的研究水平,包括对知识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掌握的程度、研究的方法的科学性,运用知识说明、解释问题,阐述观点的恰当性,制作、操作技能的水平的精巧程度等。
对于有形的学习成果,由于经验的不足,缺乏总结性的技巧等诸多原因,学生的总结、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存在着行文不规范等问题,如不是正规的总结性报告,有时仅仅是罗列了一些调查的结果;尽管在研究过程已经深入地讨论过但无法得出好的有建议性的结论,与研究目的不相符合,脱离了主题等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总结时要提出如下的要求:(1)要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2)要实事求是。总结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数字、事例等必须完全真实,切忌凭空杜撰、夸张或报喜不报忧。
(3)安排好总结的结构。例如以下格式:标题、正文(a.基本情况介绍;b.成绩和经验;c.存在问题)、总结的日期等。在具体指导时教师还应注意态度诚恳、委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不要采用尖锐的批评或说泄气话的方式,应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最关心的是帮助渴望成功的学者尽可能地达到优异的目标。而指导教师又应积极地为学生的成果寻找展示和表达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继续进行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的创新的意识、探索的勇气、与人交往的协调合作的态度,学习中的自我管理、制订计划的水平,在学习中发展的自信心,对于某方面的兴趣关注等情感方面的收获,学习中获得快乐体验等,虽然这些成果有的可以在有形成果中得到部分显示,但更多是难以显示的,而且也无法给予确定的评价。尽管如此,比较起有形的成果来,它们也许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四、学习成果的扩大和深化
学习成果的扩大和深化主要是指利用研究性学习中取得的各种学习经验、成果,促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有形的成果、无形的成果,对于学生从事新的学习,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1)扩大学习成果的影响面,有利于强化成功的感受和学习的收获。(2)获得的体验、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阶段性成果有利于拓展新的学习课题。
(4)分析和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等。
总之,以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开放性为鲜明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其设计方式应该以现实和社会环境为舞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精神为动力,以师生共同设计为导向,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它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第三篇:如何指导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指导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1、定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2、特点:(1)、实践性:
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2)、学科渗透性:
研究性学习和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它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如“节水洁具的设计”就至少需要数学、物理两个学科的知识。(3)挑战性:
学生使用和以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大挑战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本质:
意动知识,赋予学习过程以灵魂。
它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接受知识,把机械背诵记忆转化为灵活主动探索的过程,它重过程轻结果,赋予学习过程以灵魂。它是 我们现今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
应试教育常常是重结论而轻过程,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育。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而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问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会学,则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二、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时代的改变 一百年前,人们若掌握了简单的读写算技能,就可以算是“脱盲”了,那么知识时代的今天脱盲标准是什么?主要包括以下七大技能:
1、批判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doing):解决问题、研究、分析、管理项目等。
2、创造力(Creativity):创造新知识、设计最佳解决方案、艺术化的表述和讲故事能力等。
3、团队协作(Collaboration):合作、折中、达成共识、团队建设等。
4、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跨种族、跨知识背景、跨组织文化的理解能力。
5、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整理要沟通的消息、有效地运用媒体工具。
6、信息技术的掌握(Computing): 有效地使用电子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工具。
7、自主规划职业和自主学习能力(Career and Learning Self-Reliance)管理变化、终身学习、职业定位。
杜郎口模式其实就是研究性学习很好的诠释。学习目标定好了,自学、和别人一起学,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主动探索研究中学会。
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优秀学生不断介绍“怎么听”、“怎么练”的经验,老师天天练习“怎么讲”、“怎么考”的基本功。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老题多年“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既然我们只愿意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不能品尝探索和发现的快乐。最终,学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为此,老师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多讲、多练。既然我们把学习的缰绳放给分数去把握,那就只能失去对学习价值的选择权。当然,这并不说明接受式学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说接受式学习自身需要改革,同时还需要有新的学习方式来完善补充。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或者成为学习模式: 2001年4月9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分为“课题研究”与“项目(活动)设计”两种类型。
高考中出现这样的题目。2001年上海文综试题
近代文化名人云集多伦路原因
小区居民用水问题探讨
上海中学生自行车牌照税缴纳现象调查
在上面列举的课题中,请选择一个做为你的课题,并回答下列问题。
37.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列举原因和理由。38.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39.该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是
三、研究性学习基本过程:
(一)选题:确立主题
1、选题的重要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
-------爱因斯坦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选题的好坏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
2、选题的方式、类型:
(1)学生自行确立题目、研究方向
(2)教师确立题目、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
(3)教师确立研究范围,学生和教师共同确立研究题目、方向。
我们认为第三种方式是比较科学可行的,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成功实施,都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离开教师的有力指导和监控,或是给学生“定制”好课题,都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被动学习是不可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的,相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确立一个主题,是为了防止学生选题出现盲目性。
3、选题的原则:
(1)选题必须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真实世界;
(2)选题必须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并且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更好实施;
(3)选题必须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4、选题的类型:
(1)调查研究:(如:中学生的休闲兴趣;安海店铺所折射出的饮食文化)
(2)实验研究:(如:牛奶中钙含量的测定)
(3)文献研究:(如:三国时期的人物;安海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包含调查研究))
(4)案例研究:(如:广场里的草坪为什么不绿?)
(5)活动项目:(如:学校操场的设计;自制气垫船(包含活动设计))学四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一 通过常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是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并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进行的。如要学习“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必须是在学生学习函数的定义、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知识后,学生才能提出既感兴趣又有疑惑的问题,才能主动的进行分析总结。基于此教师必须通过常规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完整的有关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引起兴趣。
二、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的情况,准确分析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提出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进行研讨。当代初中生的知识面较广、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积极性高,他们已不在满足于接受知识,而是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强烈愿望;不再满足于教师将“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探究数学规律的奥妙、数学知识的内涵,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有强烈的思维激情,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将适宜的问题引入研究性学习中来,因为太简单的问题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太难的问题又让他们感到无从着手、茫然无措。
三、教师观念及角度的转变是上好研究性学习课的关键。
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否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课成功与失败。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最近的老教材初中数学几乎每一章后面都安排有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更不用说刚刚施行的新教材了,因为新教材每一课都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探究的研究性课。这就要求教师彻底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教师不能再作教学的主导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真正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桶”与“缸”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和重视学生独立自主性,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解放学生,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主动学习。
四、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条件是研究性学习必要的手段。首先,教师要提供有关的参考书目、文献资料,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拥有的材料比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并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籍,搜集材料,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实地劳动,以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增长他们的见识,以便他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话可说,更直接的取用大脑中已有的现成的知识。
第三、建议家长为学生有针对性的购置相关书刊,学校在必要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游览、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信息摄入到自己的大脑中,以至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并提高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性,开始不能要求太高,否则欲速则不达,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难不可攀,以后不愿参加这样的活动。
第四篇:在初中化学课中如何进行有效及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一.课题解释
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历程,培养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验的有效性。二.课题背景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实验教学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益,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三. 理论指导
素质教育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根据素质教育理论来研究在初中化学实验中能帮助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能有利学生开发潜能、勇于实践的一种实验类型。
新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学科教学理论。
在《化学实验论》中,中学化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基本类型。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获取书本知识为重点、以学生模仿操作为基础、以实验结果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实验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探究性实验则以学生为主、以掌握科学方法为重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以实验过程和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实验中
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持续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因此必须加强探究实验教学。四.整体计划
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体现科学素养。五.具体做法
1、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发挥新课程实验有效性的前提
我认为,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新课程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③注重让学生理解、探究,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发现学会知识对个人的意义;④教师应当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⑤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确立学习目标,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只有切实加强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作用。
2、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演示实验更形象更直观,效果更优化。如:
初中化学教材(沪教版)“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中,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玻璃管。当老师提出:如果这两个步骤颠倒了,结果如何呢?学生议论纷纷,讨论热烈。于是我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播放了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2)利用实验情景,激发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那么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上好化学第一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重大。因为学生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的,他们期
盼着早日能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期盼着早日喜欢上化学这一门新的学科。比如,教师在进行第一节化学课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面写着:学好化学。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布满欢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 “ 假如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向上飞呢?”。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具有什么性质的药物治疗?森林火灾如何预防?等等。在学生面前不断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的眼球,把化学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呈现出来,拓展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甚至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积极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结合新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1)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行的新课程化学教学变“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学习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就可以采用探索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了解到用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在制取氧气操作上的不同方面知识,从而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相关知识。这种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①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因此在“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②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一些课件,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内容。如《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的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可以采用模型展示、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掌握知识。
③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实验原理、多种仪器、药品、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允许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验情况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比如: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几种物质如H2、O2、Cl2、CO2、NH3等的实验室制备,应当引导学生从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收集方法、制取装置等方面加以思考、分析,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创造性地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如化学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训练,体验探究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比如在初中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知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后,其总质量不变)“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然后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在密闭的容器中放入大理石和稀盐酸,充分反应放出的气体再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观察变化前后质量是否相等)“学生讨论,启发思考” “交流表达,拓展迁移”(结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正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得以成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经过这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实验、思考、分析后,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规律。
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只要我们继续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在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五篇: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简答:
1、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教学评价对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实验教学评价了解教和学的具体情况
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不仅可以了解教师的全面素质、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知识的掌握。
二、通过实验教学评价调节教和学双方活动
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及时查缺补漏,明确自己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长处和不足,改善实验教学计划和指导方法,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评价,在了解自己情况的基础上,发扬长处,改进不足,进一步完善实验,从而提高实验质量和效果。
三、通过实验教学评价,进一步调动师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评价作为现代管理手段,具有激励作用。因为有了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都会为达到预期目标而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活动。通过评价,证明实验教学的成功,师生就会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由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设备仪器、内容、步骤、形式和方法等因素构成的,是从提出目标、接受目标到实现目标这样一个反映师生互相作用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根据生物学实验教学目标,从教学条件(教学队伍、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必须确定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以及改革的目标。在制定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时,一般遵循如下原则:①导向性原则。在进行实验教学评价时,应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首先明确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②科学性原则。实验教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要准确地反映其现实情况,评价指标和量化值的设置就必须科学准确。③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实验评价应从全面、准确的角度反映总体目标要求。④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评价体系中,制定的指标应易获取、比较,指标体系在全面反映整体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单明了。
二、实验教学评价的形式
1、定性片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很据评价的标准不同,可将生物实验教学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从数量分析的角度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其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因影响实验教学的因素复杂多样,定量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定性分析评价,定性评价侧重于从质的方面作描述性分析。
2、整体性评价与专题性评价相结合,以整体性评价为主
根据要求和考核范围的不同,可将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分为整体性评价和专题性评价。整体性评价就是对生物实验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切合实际的分析评价。专题性评价则是根据教学研究或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就实验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较集中的、深入的评价。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根据参加课后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将实验教学评价分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但这种评价容易受教师自身业
务水平、教学理论修养等因素的限制,评价的客观性较差,易产生评价的不公。
3、你认为生物学实验哪些考核方式比较好?为什么?
生物学实验考核的形式主要有:
1、考查
考查是生物学实验教学经常进行的考核方法,常采用检查实验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以及实验课堂笔记等,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技能及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建立学生实验成绩考查记录卡及时进行记录。
2、口头考核
口头考核是指利用口头提问,让学生回答有关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用具,以及实验现象和结果等方面的问题,或让学生介绍并说明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问题。
3、书面考核
书面考核是指让学生解答实验试题,其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采集和处理、试剂选择与配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果等方面,以及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生物绘图等,或者进行综合大实验、设计实验的方案设计等。
4、操作考核
一般采取以下三种:
1)可以由同年级任课教师共同主持考核。
2)可以由学生协助任课教师主持考核。
3)可以由学生自己互相主持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