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软实力”概念看似新鲜,但其内涵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因此,以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政策策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对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均属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被毁掉了,只要图书馆没有被毁掉,我们就可以把世界重新建设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刻意摧毁中国文化,他十分露骨地说:“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这个侵略者清楚,一个民族一旦失去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就只配做奴隶了。印书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软实力载体的作用尚且如此之大,何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文化软实力载体。可见文化软实力确实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觉之路时,这是必须深刻认识的第一要义。
第二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实际上,冷战本质上是一场文化战争,就连西方内部,文化冷战也从未断绝。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接受文化美国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2001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张艺谋的《英雄》进入美国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公映时间推后了40天。因为审片专家组看了电影以后大惑不解,说过去看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秋菊打官司》中那位又丑又脏奔跑在黄土高坡、说着宝鸡方言的女性,使西方的男性眼光很容易就能俯视这片黄土地上孤独行走的人。同样,他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实际上,冷战本质上是一场文化战争,就连西方内部,文化冷战也从未断绝。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接受文化美国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2001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张艺谋的《英雄》进入美国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公映时间推后了40天。因为审片专家组看了电影以后大惑不解,说过去看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秋菊打官司》中那位又丑又脏奔跑在黄土高坡、说着宝鸡方言的女性,使西方的男性眼光很容易就能俯视这片黄土地上孤独行走的人。同样,他1.世博会是举办国展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为展示中国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要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现代中国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所以,除了展示中国,我国也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把世博会当作中国人民拥抱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绝好机会,展示和学习并举。园区参展国的城市建筑和城市生活实践,既代表了先进的科技水平,又浓缩了各国历史和文化,这样不出国门就能和全世界优秀城市进行“无缝对接”,对拓宽国民的视野以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文化更可以通过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碰撞得到发展和升华。
三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通过世博会,加快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
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比如申博后,上海总结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等五种精神,积极发扬这些精神,对市民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第四,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第五,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在运营期间票务、市内交通等方面公民的积极配合,也要求其具备健康的群体心理和良好的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也将成为世博会结束以后,留给上海乃至中国极为宝贵的财富。
总之,上海世博会的效应不只限于184天,还将长远地发挥。通过世博会的主办,努力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之路,将对城市形象、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产生综合性和潜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即将到来,通过构建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第三篇: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
——2011京西发展博士论坛有感
在门头沟区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建设门头沟新城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门头沟区全力打出人才牌,第三届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题是:人才·发展·环境—京西人才生态圈与门头沟区跨越式发展。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博士论坛,主题发言给我很大的启发,其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我想联系妙峰山镇浅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人们也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二、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文化涵养、精神风貌都
不同于硬件建设,文化软实力表面上似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作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农村,发展经济固为重要,但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博士论坛其中一位学者这样说,山水景色、楼台轩榭都可以建设,缺乏文化的景观只能是模式的复制,而不是一个地区真正的代表。文化事业是保证经济发展成果,延续经济生命力的必要措施。有了文化气息的妙峰山才拥有了灵魂,才能吸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三、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实现妙峰山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1、深度挖掘妙峰山镇民俗文化突出点进行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朝圣庙会,是北京周边最具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区。作为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用好、用活,不仅要将民俗文化发扬好更要将其传承好,将时代感赋予古老的民俗文化中,令其焕发新的生机。
2、着力发展民间文化,组织民俗队伍,鼓励民间艺人的发展。
妙峰山镇从来不缺才艺双全的民俗队伍,炭厂村的太平鼓、水峪嘴村现代秧歌、下苇甸村霸王鞭,总能将京郊传统民俗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游客。我们在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该为其创造条件,不仅能使民间艺人队伍走出去,还要将游客引进来,游览山水的同时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
3、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品牌效应。
妙峰山镇近年来关闭了山场,每个村都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开始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旅游业优势产业链的延伸也是创造经济的利润点。文化产业衍生品的重要性不仅在额外收入上,更是创造品牌必不可少的,通过文化产品的发行,能够形成集销售、宣传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
第四篇: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重要性
【摘要】: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紧迫性,所以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而且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同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外语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每每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 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威力和作用。
(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三)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
(四)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精神、彰显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文化的本质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二、如何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善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按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建立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提高公民素质。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是人的建设,文化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才能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鞭挞和批评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浓厚风气,形成平等友善、团结互助的浓厚风气,形成遵守公德、文明礼貌的浓厚风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弘扬先进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打造现代中国文化,大力培树道德模范,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先进文化滋长的沃土;一手要抓清除糟粕文化,改造腐朽观念,反“三俗”、反封建,严厉打击各种社会“潜规则”,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绝不能手软。
三、当前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
新生的中国软实力正以武术文化、易学文化、中医文化、饮食文化、儒家文化等各种方式向世人展现。从亚洲范围来说,这种软实力的影响使得近邻韩国、日本纷纷崇尚孔子学说;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茶早在数个世纪前就深受英国皇室青睐,并在贵族阶层兴起了喝午茶的风俗,中国菜更是几乎普及全球各地并大受欢迎。另外,全球有超过3000万外国人在学中文,就读于中国高等学府的人数也相当可观,越来越多的中文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西方,使用传统中药的人也日渐增多。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实验室,研究草药治疗方法的功效的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有外文配音的中国电影,不时在亚洲和西方的戏院上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同时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突出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与当今中国的时代风采交相辉映,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手段巧妙融合使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观众进一步认识中国。
不可否认,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旧的平衡已经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各种文化观念相应发生着激烈碰撞。这是机遇和挑战,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我们就有希望打造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起可持续发展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形成上上下下抓文化、方方面面办文化、干军万马促文化的生动局面,迅速形成文化软实力建设新高潮,使文化成为我市科学发展的动力源、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吸引投资者的靓丽名片。
总结:我国民族文化悠久灿烂,积淀深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为打造文化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文化软实不会“自动生成”,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实践。只有民众真正认识到了文化繁荣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性,才会循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生产、去生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起烹制并共享和谐社会的文化盛宴。.参考文献:余世维《软实力》《网络文献》
第五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浅谈文化软实力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其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1.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们更应该关注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2.四大发明遭遇挑战
东亚各国对中国19世纪以前的文化佩服之至,但是对20世纪以降的文化充满隔膜,有意误读甚至敌视。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
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韩国质疑中国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权,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 “创造”的。
“四大发明”中遭遇挑战的还有“造纸术”。除了一些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认为“纸是文艺复兴时期于14—15世纪由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以外,还有造纸术是“埃及发明”的说法。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3.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
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首先,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身处当代世界之中的中国,其未来处境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在面对这些分裂舆论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
大规模的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国家分裂是民族凝聚力下降的表征,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正需要文化。军事强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强大的国家内乱不断,所以文化的重要性异常明显。
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
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4.走出误读与妖魔化中国的怪圈
中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对这种事实的看法可谓判若天渊: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自信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可能被西方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方面是经济科技的强大,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文化依然不了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
“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
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
1.世博会是举办国展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要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现代中国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所以,除了展示中国,我国也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把世博会当作中国人民拥抱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绝好机会,展示和学习并举。
3、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第四,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第五,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如何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往中既体现中国文
化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又符合世界的视角,成为了中国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的时候,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恳切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形象大使。中国游客、留学生、商人、官员等在其他国家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
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艺横《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作 者:文件起草组 编著
《 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王超逸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