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地合作“三农”问题社会调研报告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缺乏的是社会实践锻炼,没有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2013暑假,为了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为了丰富我的假期生活,为了锻炼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2013年xx民族师范学院与xx县校地合作社会实践活动。全院有三百多名同学参加此次我们学院与xx县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校地合作实践活动,每个班五个名额,我很荣幸地争取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该活动为期十天,即2013年7月10日至7月19日。
7月8日上午我们期末测试结束。晚上8点三百多名同学在xx参加了xx民族师范学院与xx县校地合作社会实践培训会。xx县政府相关领导莅临我校给我们作了一次简短而精彩的培训讲解,各位同学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认真听讲、作好相关笔记,培训会圆满成功,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在此次活动中,我院十多个系三百多名同学分别被分配在xx县13个乡镇,基本上一个系负责一个乡镇,其中我们文学与传媒系32名同学被安排在xx镇。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xx镇城乡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7月9日中午,我们系32名同学在蒋老师、周老师等带队教师的陪同下,踏上了我们不一般的xx之旅。下午四点半,我们抵达xx县xx镇中学,开始了我们十天的实践生涯。
xx镇是xx县的一个大镇,包含了社区在内的十多个村,共xx人口。由于我们的实践时间有限,为了较好地开展实践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也为了每个学生的安全着想,带队教师与学生带队负责人经过会议商量讨论决定,把2~4名同学分成一个组,其中设立一个组长,安排到各个村,基本上是男女搭配。其中,我和xx学长负责的是xx村。该村包含了xx、xx等x组,耕地面积xx亩,共xx人口。村寨比较分散,我们的任务比较艰巨。
不论晴天,还是雨天,我们都是早晨6:10起床(由于32名同学共用一个洗漱台,一个水龙头,因此要起早点),7:10在食堂吃早餐,8:00准时从学校出发,政府安排车辆把我们送到相应的目的地,开始当天的工作。得到镇干部xx同志,村干部肖xx书记、李x主任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的调查工作就顺利多了。在他们的带领与引导下,我们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地进行访问与调查,与当地村民悉心交流沟通,以谈话方式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需要调查的基本信息,做好相应的记录,拍摄房屋照片,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下午六点安排的车辆把我们送回xx中学,六点半大家一起在学校食堂吃晚饭,同学们一边吃饭,一边谈论当天各小组的实践情况,工作进度,饮食状况,等等。晚上八点进入学校微机室,把当天收集的资料、信息照片录入电脑。十一点回宿舍,洗漱,整理第二天需要的资料、表格,把相应的编码用白纸准确无误地抄好,使第二天的调查比较容易方便,十二点关灯休息。
十天的实践生活,就是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实践时间很短,但是我的个人收获却很多。现在,让我来简单地谈谈我的感受吧!
首先,请允许我向所有基层干部献上我深深的敬意,因为基层工作真的不容易他们的付出,实在太多。还有,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众所周知,静谧,美好,舒适成为现代都市人公认的乡间小路的代名词。但是,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都还不是很好。在这次活动中,村寨的分散,路程较远,山路的狭窄与崎岖不平,下雨天路滑难行,路旁杂草荆棘丛生,这些都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但是我们并没有退缩。罗曼.罗兰曾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在镇、乡干部的支持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也深刻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容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向那些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神的基层干部学习。
其次,想要办好一件事,就需要学会倾听与沟通,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与村民的沟通交流,让我认识到微笑、礼貌与良好沟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各个工作衔接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的至关重要性。
再次,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偏远农村地区的条件比较艰苦,希望国家对“三农”问题能够进一步的重视和解决,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程度”这一项中,我发现有很多十五六岁的青少年都只读了初中就外出打工了,我认为国家、政府应该关注这些现象,制定相关的政策,注重教育问题的解决,毕竟“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要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社会,以后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体会颇多,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还使我的沟通与办事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锻炼。这段时间的实践生活的我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较好地运用它们,变得更加坚强。如果有机会的话,以后我要积极参加这种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第二篇:“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供,或按经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给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农药等的外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4月6日
第三篇:“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 1
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供,或按经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
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给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农药等的外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4月6日
第四篇:三农调研报告
三农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西南的农村孩子,我真正知道农村和城镇的巨大差距。这一次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我的家乡重庆市开展了“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调研活动。
我对三农的了解是这样的,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毕竟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三农问题任然存在。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延续中央和政府对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4.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通过本次调研,我再一次了解到三农问题,同时也看见了这几年农村发生的变化,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农村越来越好。
姓名:刘 浩
班级:交通10—班
学号:15
第五篇:校地合作柔性引才调研报告
校地合作柔性引才调研报告
X县县委办
为深入总结我县“校地合作”柔性引才借智工作,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柔性引才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特此调研,以备参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任用不重视,无法给予人才X县归属感
《X县“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X委组〔2012〕28号)阐明,校地合作引进研究生性质为挂职锻炼,所谓挂职锻炼即:在不改变干部行政关系的前提下,委以具体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培养锻炼的一种临时性任职行为。但实际实行过程中,接收单位视其为实习,即: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诸如让引进的人才队伍从事端茶、送水、清理办公室等毫无实际意义的工作。第十一条第四点规定:“安排挂职研究生到相关单位挂职任工作助理”一项,“工作助理”与“挂职”一词产生巨大的落差,造成引进人才困惑,毫无工作积极性、毫无归属感与认同感。由于人才引进性质的不明确,致使两种现象突出:一是人才工作积极性不强;二是接收单位误解人才们恃才傲物,致使“重引进轻使用”、甚至。
2、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
《X县“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X委组〔2012〕28号)中,第六条规定:接收单位要认真覆行对挂职研究生的管理、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其下数条办法无法有效激励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人才在单位工作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十一条第四点:安排挂职研究生到相关单位挂职任工作助理。“工作助理”一职一不能激起引进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无法充分挖掘人才自身所具备的才能。此外,接收单位并未深入了解挂职研究生的实体需求、实际需求,往往采取单纯的物质激励机制,但挂职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并非以物质奖励为前提,而是以能力锻炼为实体需求,按需分配挂职研究生具体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励他们斗志,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此为根本。
3、考评机制不统一,无法做到人才考核公平化
管理办法第八条:日常考核重点考查遵守接收单位工作管理制度情况、工作出勤情况、工作日记实记录情况、工作计划进展情况等。但各个接收单位考核机制不统一,有些单位对引进人才与在职工作人员一视同仁,如县委办,实行上班刷卡制度进行考核,但某些单位自由度非常大,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却没有任何的惩罚措施。致使人才群中考核不公平现象突出,必然导致“怨声载道”,且无法合理有效的管理。
4、人才引进不合理,无法促发人才效用最大化
某些单位人员足够,连在编人员都无事可做,根本没有必要引进人才,但却引进人才,一天无所事事,既浪费政府财政,又浪费人才资源,根本未促发人才效用最大化。某些单位引进人才并非按照人员的专业水平、专业方向,随意安插现象十分严重,致使不能各尽所用,工作需要人才,但此人才却不懂此工作现象比比皆是,人才资源极度浪费。
二、应对策略
1、人才专业任职,培育人才X县归属感
对人才引进目的作高度重视,事先了解各引进人员的专业背景,按照专业背
景分配岗位,分配任务。要注重以用为本。以用为本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揭示了人才工作的本质,反映了科学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具体运用到柔性引才实践中:一是要强意识。理念新则天地宽。要敢于突破传统、狭隘的人才观,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越是欠发达越要抓人才”的意识,牢固树立“重视本地、引进急需,注重实效、不图虚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引才观念,拓宽选才视野,谋求便捷之径,着力用活、用好和用足人才,促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
建立挂职研究生一定的政治激励机制,以认同挂职研究生的工作能力,行政表彰等形式为突破口。
建立挂职研究生一定物质激励机制,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挂钩”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挂职研究生技能水平与贡献的因素,并享受规定的相应福利待遇。对挂职研究生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成果转化所得收益,要依据贡献大小,积极探索参照人员提成办法予以分配,调动人才技术、知识创新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挂职研究生津贴标准,特别对在解决生产重大技术难题、攻克技术难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挂职研究生,要给予重奖。建立挂职研究生精神激励机制。制定完善挂职研究生评选项表彰制度,对挂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培训机构以及各类挂职研究生成才典型进行表彰奖励,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挂职研究生激励体系。要积极为挂职研究生提供培训深造、技术交流科技、科技创新的机会和平台。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3、统一考评机制,促使人才考核公平化
统一的考评机制是有效促进人才考核公平化的前提。只有统一的考评机制,才能避免各单位各自为战的局面,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人才进行管理、监督及奖励。
4、按岗按需引才,促进人才效用最大化
按需引才是用好人才的前提。要明确需求重点,紧紧围绕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引进与本地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学科发展相匹配、相协调。要突出需求主体,不断激活政府各单位部门对人才智力的旺盛需求,鼓励人才柔性流动,让政府各单位部门真正成为人才的集聚地和主战场。灵活采取政府邀请、单位聘用、项目合作、论坛研讨、智力支持和柔性挂职等方式,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柔性引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