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

时间:2019-05-12 06: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

第一篇: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

实践与认识

——读《实践论》有感

摘要:

这次写这个结课论文的过程中,我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原著,感触还是很深刻的。在以前,自己也未曾对实践两个字有过啥特别的想法,也就觉得实践就是亲自去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其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当然,在看实践论时,自己也确实很认可那些看法和观点。毕竟,自己以前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深究过,而且这些理论确实有很强的说服性。关键是自己也没有什么反驳的想法,但是,我又想到老师从那些早已在潜移默化中被认可的“真理”中,也曾发现不妥之处。因此,在基本上认可实践论的基础上,我也不会绝对的相信实践论。当然,我们也都必须承认,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并将这一发现放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这是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实践和认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认识;实践;实践论;

正文: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我对实践论有了大概的认识。《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果更理性的运用实践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际,实践论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我相信我们会获益匪浅的。当然,要想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论,我还需要对其来龙去脉有深刻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其的了解,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

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实践论在革命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实践论原文中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在与阶级性的比较中,实践不得不占首位。这是因为,实践有着社会历史性的属性特征,其他一切确证的观念信息,都要依靠实践的支撑,都要接受实践在现实之中对它们的检验。

毛泽东也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实践论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

系表述。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都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认识的目的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的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认识就是要适应新的情况。社会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那么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也充满矛盾和斗争。

实践论不仅从理论上深刻而又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对一些实际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尤其那些例子都比较贴近现实,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意义重大。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感情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但是,我们应当对这种情况有足够的认识。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当我们对于所面对的有了足够的认识,并且实践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是,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

然而,我们未曾考虑过实践论所提倡的那些观念是否完全正确。“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似乎早已成为常识常常都是挂在自己的嘴边。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既然如此,我们似乎就可以认为实践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还是必然的。也许当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达不到要求时,我们会延续者犯同一个错误。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实践达

不到相应的水平时,我们又怎样去检验判定“真理”正确与否呢?

真理在人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支撑,同时人类也在向真理不断趋近,“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规律,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在我看来,对于实践,或者是某些其他根深蒂固的哲学概念,我们在接受的基础上,也不要绝对相信。在保留对真理的敬畏之心之余,也要给自己的思想留下回旋的余地。因为此刻所谓的“真理”未必就是日后的真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篇:读实践论

读《实践论》

金融系 黄丽媛

前言

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我拜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探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他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一切从实践出发,实践引领成功。

一、内容概述

4、学习《实践论》,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克服主观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实践论》还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

《实践论》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夸大阶级斗争的范围和作用,表述确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不够清晰和准确,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存在片面化和绝对化倾向等方面。这些局限性的形成,同国内阶级斗争环境、苏联某些消极的东西、毛泽东某些思维定式等因素有关。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中国事业的曲折发展和严重失误。现在,我们需要从这些局限性的表现、成因和影响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而持久发展。

三、启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在课堂上老师把知识讲述给我们,使我们对某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们这一阶段对该知识的认识是非常浅显的、不深刻的,需要我们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本掌握很熟悉的知识不管用了,这就需要寻找办法去解决问题,而寻找办法本身就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方式。这样我们对该门学问的理解才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通过实践还可以丰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批评我们的应试教育方式不合理不科学,同学们学习很幸苦,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掌握了课本知识去应付考试,而不是去注重实践;我们不去关心有没有真正学到些什么反而去关心分数的高低。到头来我们的学生,我们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们个个都是学习成绩很棒,成绩拿优秀,可是如果是这样换来的还有同学们的眼高手低,只知道侃侃而谈却没有一点动手能力,这么高的分数要它何用?从长远来讲,对学生,对社会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我们都应该清楚古代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无论赵括的军事理论背诵的多么熟,可是时间能力差,终改变不了大败仗的厄运。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对于我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努力学习它,掌握并领悟其思想精髓,并应用于我们的实践。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20 = 400

第三篇:认识与实践论的生活浅析

认识与实践论的生活浅析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是大海中一叶小舟,大海没有平静的时候,人也不能停止拼搏奋斗。人的认识为什么会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是由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

本文结合平时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实践论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不断的认识学习,并不断实践来丰富自己,充实生活。

一、实践决定认识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在那黑暗的宇宙中,有着无数的行星与恒星,有序的沿着自己的轨道走着。正因为它们的规律运动,我们才会发现那壮观的星系、星座、星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实际?很简单,就是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即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理。各行星或恒星之间都存在着这种规律,所以在我们认识宇宙或改造宇宙的同时,必须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完成研究。其实,不光是万有引力规律,茫茫宇宙之中包含了多少中规律,只是人类尚未认识罢了。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在宇宙的一角,有一个名叫太阳系的星系,其中有颗行星叫地球,这颗星球存在着生命。但为什么只有着颗星球存在着生命?因为有种规律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水分,和安全的地理环境,缺一不可!地球上的生命绝不可能脱离这个规律,所以我们认识和研究生命就必须从这个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也有人把它进行错误的理解。物种起源后,各种生物都出现在地球上,于是出现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些没有抵御天敌本领的物种就永远的消失。而那写有生存本领的物种便开始进化。换句话说,是他们适应自然。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铁律,任何物种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纵观古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总结和归纳,几乎任何事物都有哲理。比如电脑:它看似难,只要掌握了其规律,也只是一台普通的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我们才会活得更好!

二、认识指导实践

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抓住生活的重心,抓住奋斗的目标与前进的航灯。相比较小学、中学而言高校学习是一个给了我们高度自由的地方,没有父母的看管,老师的督促,虽然还有考试但是一般挂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我们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第一次迟到开始到习惯逃课我们渐渐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学业。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固然在高校里面能力的培

养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的身份依然是“学生”所以学业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今天的努力决定了明天的收获,专业的知识是我们走上社会立足生存的根本!如果现在学业都不认真谁又能保证将来在工作中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矛盾分析法来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很多原来觉得自己很优秀的人上了高校忽然间变得缺乏自信就是因为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时候过于片面。不可否认高校里的多才多艺之人的确比高中更多,但是在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优点以及自己的缺点。长此以往看不到或者说是忽视自己优点的人自然自卑感会不断攀升,进而发展到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自信(即便是自己所擅长的)。真确认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不要盲目的自我否定,擅于在不同的事情上利用优点改正缺点是增强自信的有效途径!

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又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作为它的构成因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发展和检验认识,又要重视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认识和

实践即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现在社会很多学子都要接受高校教育,学生上高校选择专业成了最难最热话题。刚进学校的学生关注讨论和抱怨的最多的就是专业问题,总觉得自己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满意的,而且最好的专业似乎永远是别人的专业,对待自己的专业看到的都是缺点以及就业的限制等等。其实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最好的例证。因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对所填报的专业并不了解只是单纯的凭借招生简章或是别人的意见,很多时候我们是看分数看市场填志愿——分数够的先填,热门的(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先填!等到真的上学了开始接触自己的专业是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我本以为自己很喜欢的却一点都不喜欢,我的专业这么多限制工作肯定很难找,某某某专业肯定不错!其实我们的专业真的就那么差吗?未必!我们因为实际接触了这个专业所以我们了解它的不足,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本专业的优势;而其他专业我们之所以关注往往是被它们的优点所吸引,但是对于它们的缺点或者说是劣势了解的很少,在两种原因的作用之下就出现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的现象!例如在中国来说还尚在起步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来说,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专业,专业介绍的时候我们比较关心的是就业的去向,但是在中国较少的就业机会是的觉得部分同学多很失望。忽然有一天南京市要面向社会招社会工作者,而且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优先,顿时间社会工作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所以说在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专业的时候要客观,任何专业

都有它的优缺点不能因为时下的热门与否判断自己专业的优劣,就像社会工作一样原先是被认为是很没前途的居委会大妈但是一转眼就成了羡慕的工作!因此不要盲目的否定自己的专业崇拜他人的专业,再说否定自己的专业前先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真的就一无是处,这样就可以减轻自己的失望情绪!况且专业的发展得经过实践来验证不是说说而已!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

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第四篇:读《教有所思》感悟

读《教有所思》感悟

五峰实验中学 王明芬

在实际生活中,图书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播方式,有着其他媒介所没有的传统厚重感,有着薪火相传的温暖感和质感,是文明传承的“母体”。本学期课余读了几本书,尤其是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给我的感触很深。真正意识到了教师不仅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爱心,只有有爱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书中的许多观点直面中国教育。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停地反思自己每天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反思着中国的教育现状。在读书笔记中,我记录了书中的一些教育观点、教育理论的摘要让我深有感触。我想,每一个从教者如果能这样经常进行一下反思,我们的教育将会日新月异,尤其是学生道德素质严重滑坡等许多教育问题都不会产生。正如书中所言: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切中了要害!找准了命脉!我久久地思索着,品读着„„那些催人奋进的话语,那些令人深思的话语„„

书中说到: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一种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句话我品味了很久,是啊,我们一直说得比较多的是——爱,而对责任,我们提得不多,似乎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我们教师很多还沉浸在过去的老一套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中,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拿什么来评价,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在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科任教师准时进教室,准时下课,不耽误上课就已经不错了,遇到孩子不守纪律往班主任那儿一送了事,好象是你班主任的学生就不是他的学生似的。反正他的课又不考,学生听不听,嘿,随你便!有时候,科任老师几个坐在一起,评头品足,xx班怎么怎么样,上课纪律特糟糕„„好象在教室里上课的不是他,纪律糟糕不关他的事。这样的教育连爱都谈不上,还谈得上责任?尤其是现在升学就业的压力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品德等方面的视而不见,唯“才”有用。整天就是补习,培训;培训,补习。城市里的孩子一到晚上或周末就轮番进入各种各样名目的培训机构,真正懂得并把孩子们当“人”看的家长太少太少,在他们眼里孩子只是学习的机器,其他啥也可以不管。难道孩子一生就只需要知识吗?我们真正关心孩子一生成长需要的是什么了吗?我们大家把它视为一种责任了吗?有了爱才会有教育,没错,但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一种责任,或许他们的学业成绩会差一点,但他们肯定更有爱心,更有社会责任感,更知道如何关心他人,更能明白自己的责任。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读者》杂志读到的一封来自海外的信:„„我来到美国参加夏令营活动已经半个月了,我住在史密斯太太家里,我最大的感受是美国的孩子和我们中国孩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美国,无论经济条件话坏,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独立、负责,有时甚至在学习之余做点零工,尝试着自食其力。他们最常干的就是沿街送报,每天风雨无阻地将报纸送到订户家门口。美国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非常亲密,每天出门都要和父母拥抱一下才离开。回来后,他们会帮着父母做各种各样的家务活,而且总是显得很开心„„相比我们中国孩子在家的待遇,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有的家长不喜欢老师总是说他孩子的不是,喜欢听好话,喜欢袒护,发生什么事情也总是推卸自己的责

任,为他百般抵赖。这样素质的家长我见识了好几个,这种家庭的孩子自私、偏执、不接受批评,也就没有了进步。如果我们把爱升华为一种责任,我们会让他们不断地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完善发扬自己的优点,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使他们的人生更璀璨多姿。

第五篇: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这将知道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实际情形是,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是“认识——实践——再认识”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的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战斗中,才能触到那种活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亲身参加变革实现的实践战斗中,才能暴露那种活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去辨别某种或某些人或事物的本质,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同时这段话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自己亲身去接触、经历,才可能了解他们的本质,获得接近事实的认知。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下载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实践论》后有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摘要:正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与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读《实践论》感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实践论》里写到:“《三国演义》上经常写到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认识的的二阶段。” 摘要: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

    思想汇报-读《实践论》

    读《实践论》有感 作为思想的载体,经典无疑是人类丰厚智慧的沉淀.有意或无意、自愿或无奈地接触了不少的经典,这对我精神世界的塑造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

    读《实践论》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后感。在老师列举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

    读《实践论》有感(推荐)

    读《实践论》有感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软件工程6班陈泉20091610602 自从我看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之后,此时此刻,我认识到了哲学对我们的理论指导意义的重要性,《实践论》可以说给予了我极大......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

    读《实践论》有感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我觉得这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篇一:读实践论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