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1941年5月,毛泽东在下列的哪篇文章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A、《矛盾论》B、实践论C、《反对本本主义》D、《改造我们的学习》
2.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
A、李大钊B、刘少奇C、邓小平D、毛泽东
3.“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在:
A、遵义会议B、党的八大C、延安整风时期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A、政治路线B、思想路线C、组织路线D、工作作风
5.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
A、《整顿党的作风》B、《反对党八股》
C、《反对本本主义》D、《改造我们的学习》
6.邓小平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
A、1978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1982年党的十二大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
A、形成阶段B、发展阶段C、成熟阶段D、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8.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为了解决我们党的: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思想路线D、基本路线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改革开放
1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12.研究我们党思想路线最早的文章是毛泽东的: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反对本本主义》D、《新民主主义论》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
A、与时俱进B、解放思想C、实事求是D、独立自主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的标志是:
A、毛泽东思想的形成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D、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标志是:
A、毛泽东思想的形成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D、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A、与时俱进B、解放思想C、实事求是D、独立自主
1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开拓创新D、与时俱进
18.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4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6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9-15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38;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P41(2必然性,3条实现途径)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4-46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P48:四个客观条件,2个主观条件;意义P48最后一段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P53第一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57 第二段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58 最后一段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P66-67,3条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P71—73,5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P75-84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关于经制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科学和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85-86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P86-89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P96;P982、如何理解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P101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P106
第三段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 P107-108,五个方面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P109,最后一段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怎样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内涵+特点+意义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的特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统一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的。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P115,3条
3、如何理解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P121,第二段三步走战略,第三
段小三步,第四段 特征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P122,第一段后半部分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122-124中国梦提出+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
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过程+成就+改革开放性质+结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重大意义:P131-132三条
目标任务:P132第二段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P133
①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②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P136
①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②改革是动
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40-141,3条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76-17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
破和创新?P146-147 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基本经济制度制定依据+基本经济制度意义
3、如何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5-156,3条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163主要内容;P165-166
相互关系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P163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165-166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179-80 三条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P182-187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P192-193,4条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198 第二段
2、如何认识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P199第一段,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P200第一、二段,经济全球化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204三条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214-217 三个标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218最后一段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P221 最后一段
4、为什么说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P223最后一段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P229 三条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理论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P241 四条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47 第三段,说明党建科学化遵循的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定义、措施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定义、措施
4、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P250-251每段定义之后是建设要
求。
热点问题
1、中国梦问题:P122,中国梦提出、内涵、实现途径
2、生态文明建设问题:P173,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内涵、建设途径(理念+制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65,提出背景、内涵
4、全面深化改革问题:P131,重大意义、目标、任务
5、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形成原因、缩小差距的措施。
6、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问题:P1677、如何看待民族分裂行为?我国的民族政策。
8、如何看待宗教极端行为?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三篇: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其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深化。实践意义:第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3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要把握的基本原则?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总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有哪些?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上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即照顾到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2)中华民族的发布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适应这一要求和特点;(3)中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领导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在斗争中各民族都涌现出一大批革命骨干,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
1如何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答:第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不能干扰这个中心,不能偏离这个中心。第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把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努力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第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步都下好了,互相促进,就会全局活。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第一,保持三者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四篇: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髓即以自身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彻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关键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引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中国的革命及其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一精髓。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这个精髓,就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本质的东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反映并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中国化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在创造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探索和发现中国建设规律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概括和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的集中概括和新的阐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首创。
历史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以其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有着自身独有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邓小平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不仅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还论述了如何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概括得出的基本结论。””二是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三是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强调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江泽民的论述,是对国际共运教训的新总结,对我党历史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实践的新升华。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实现理论创新,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彻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的主要内容,是对实事求是这一核心内容的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产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形成起来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又不固守某些具体结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又重视吸纳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又注重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灭的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最本质的东西。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认真研究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系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指具体化和深刻化。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广。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总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和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过程,使现代化建设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人们实现共同富裕。
致谢: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没有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我的同学,谢谢他们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我支持和帮助,再次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 列宁在《共产主义》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着重论述党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与发展。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应该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基本内容。其次,应该认识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过程及意义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统一性
4、新世纪如何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 教学时间: 4学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1930年5月,毛泽东在《调查工作》(1961年,毛泽东将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1964年出《毛泽东著作选读》时,毛泽东将题目又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6页)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在班固写的《汉书 · 河间献王传》中。班固在文章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 1 金帛赐以招之。”
毛泽东最先是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522页)
接着,毛泽东又在1940年1月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应该取科学的态度,因为“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进而,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思想溯源:
“实事求是”这个词原本是中国的民族语言。它出于《汉书》卷五十三,汉书作者班固评论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唐朝学者顡师古注释“实事求是”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留其真”是“留其正本”。意思是,刘德读书喜欢搜寻较古的版本,因为越古的版本由于后人辗转传抄出现讹误的可能性越小。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治学的态度。后来儒家对它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实事求是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1942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写下了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但是在1958年以后,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使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曲折。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是邓小平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权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支持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就全国范围来说,就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0页)
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邓小平1987年10月13日在一次谈话中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改革才重新发动了。
(《邓小平文选》3卷第255页)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1)明确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提出解放思想
(3)科学阐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的科学涵义: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又包括对原先的认识中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两种情况。
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解放思想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把两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
(3)科学阐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1)继续强调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2)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特别阐述了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4)明确提出了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998年1月26日,江泽民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文中指出: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特别指出了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他号召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越袄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不能停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重新使用“与时俱进”表达的思想是:
(1)揭示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永不停步、永不封顶的理论品质;(2)提倡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3)明确一条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奋斗要求。毛泽东:实事求是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江泽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和关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1)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
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等错误倾向提出来的。
邓小平: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 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
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
是我们去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概括为„实事求 是‟。”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3)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社会在不断发展,客观条件在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形成共识;
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尊重实践和群众。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处理好主观预想与实际需要、实际可能的关系。处理好外地经验与本地实情的关系。注重调查研究。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就是集中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思维成果的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思想。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事情。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思考题:
1、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过程。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3、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4、谈谈新世纪如何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