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夏季学期形势与政策实践
2013-2014学年夏季学期上海大学
《形势与政策实践》课教学安排
一、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积极性,使广大同学更直接地感受祖国各行各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来的新变化。把廉洁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激发大学生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
二、实践教学内容
“做一个廉洁诚信的上大人”主题教育及实践
三、实践教学形式
1.听一次课堂主题教育课。
2.读一部廉洁修德书籍。
登陆 “乐乎论坛-圈子-形势与政策课”,下载、填写、递交《实践报告书》。网址http://group.lehu.shu.edu.cn/BizClub.aspx?id=18621
学生自选一部廉洁修德书籍,认真阅读。写不少于2000 字篇幅的读书心得附在报告书里,在确保不存在抄袭的前提下可使用电脑打印。学习心得要求:语言流畅,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最后一次课上相互交流心得并提交报告书。
3.完成同样主题的宣讲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选择核心观点,制作宣传作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作品(如动画、宣传画、多媒体等),宣传作品最后用PPT或微视频形式呈现。宣传作品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内容简洁扼要,篇幅控制在5分钟左右。可以团队合作完成,团队合作人数原则上以3人为限,须同一班上的同学,在作品中须注明各自的分工。作品在第四次和第五次课上向班上其他同学展示,每个班选出三名优胜者,或在学校展示。
4.完成“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网络课程小作业。
发帖至:http://group.lehu.shu.edu.cn/BizClub.aspx?id=18621
学生自觉观看《新闻联播》、或阅读报纸新闻、或收听广播新闻、或网上浏览新闻,要求写出与主题教育有关的内国、国际新闻各1件大事,并加以简要评论,发帖者应注意言论文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实践教学课时
主题教育2学时,制作宣传作品6学时,时事实践教育2学时,学习心得8学时,学生交流实践心得2学时。
五、实践教学考核
每位选课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上一次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教学计划6次课的班级,第1次上理论课,第2、3次安排答疑,第4、5次学生作品展示,第6次交实践报告书并交流心得。)
2.制作的宣传作品,在第4、5次课上向其他学生展示和交流,根据任课教师的要求,提交作品。
3.登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论坛,以学号或姓名发帖,对近期与形势与政策有关的国内、国际新闻各1件大事发表述评(200-400字)。完成发帖。
4.填写好实践课的报告书。用 A4 纸装订。封面写清所选课程的教师号、顺序编号、论坛发帖楼层。
5.最后一次课堂上作主题发言或交流,交实践报告书。
社科学院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2014年6月
第二篇:上海大学2011-2012夏季学期形势与政策实践要求
2011-2012学年夏季学期上海大学
《形势与政策实践》课教学安排
一、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积极性,使广大同学更直接地感受祖国各行各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带来的新变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廉洁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激发大学生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迎接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
二、实践教学内容(二选一)
1.“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2.“做一个廉洁诚信的上大人”主题教育及实践
三、实践教学形式
1.听三次课堂主题教育课。
2.完成同样主题的“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网络课程小作业。
发帖至:上海大学教务处-精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论坛
学生自觉观看《新闻联播》、或阅读报纸新闻、或收听广播新闻、或网上浏览新闻,要求写出与主题教育有关的内国、国际新闻各1件大事,并加以简要评论,发帖者应注意言论文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登陆 “乐乎论坛-圈子-形势与政策课”,下载、填写、递交《实践报告书》。
网址http://group.lehu.shu.edu.cn/BizClub.aspx?id=186
21以个人为单位作一项主题访谈或小调研,言之有物。将不少于2000 字篇幅的小论文附在报告书里,文体可以是议论文或调研报告,在确保不存在抄袭的前提下可使用电脑打印。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和胡乱编造数据和事实的行为,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分析 和认识问题;小论文语言流畅,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
四、实践教学课时
主题教育6学时,时事实践教育4学时,访谈或调研实践8学时,学生交流实践心得2学时。
六、实践教学考核
每位选课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上三次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教学计划5次课的班级,前3次上理论课,第4次安排答疑。)
2.登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论坛,以学号或姓名发帖,对近期与形势与政策有关的国内、国际新闻各1件大事发表述评(200-400字)。完成发帖。
3.填写“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廉洁教育”主题的社会调查表和报告。用 A4 纸装订。封面写清所选课程的教师号、顺序编号、论坛发帖楼层。
4.最后一次课堂上作主题发言或交流。
社科学院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2012年5月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实践调查报告
《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报告)要求
一、社会实践(调查)安排
(一)实践课程目的与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交立场、外交政策,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本课程适用专业:全校统招本科各专业大一、二学生。
(三)学分:1个学分。
(四)社会实践(调查)安排在假期进行。
任课教师放进假根据学校教务处和形势政策教研室的安排,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
(五)在社会实践(调查)经常上,每个学生撰写2000字以上论文(或报告)。
(六)教师批改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给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二、社会调查的方法
常用的有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鉴别、归类、数据录入和分析(有的还要进行统计分析)。
三、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参加本次《形势与政策》第二课堂修读的学生结合专题报告的内容,暑期开展社会实践及社会调查,并通过实践、调研和查阅文献,完成1篇(不少于2000字符)社会调查报告。
本次包括的六个专题报告
(1)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十二五规划”解读;
(2)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3)我国的民族问题;
(4)我国的宗教问题;
(5)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6)北非中东政治动荡:原因、影响与我国的应对。
马列部贵州省情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2011.6.24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实践调查报告
理工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情况调查及现状分析
摘要:高校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栋梁,能否在新的条件下,使高校理工科大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素质的教育的成败。最近几年,关于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研究和讨论一直都未曾中断。从对安阳工学院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抽样调查来看,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本文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探讨出发,理性地分析了高校理工科学生的现状,阐述了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正文:
一、引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否参与国际化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理工科大学,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应,树立起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
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素质是一个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文学、历史、哲学、艺
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
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引导大
学生如何做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调查分析
为了能够得到理工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情况,本组成员对安阳工学院工科专业
学生采取了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5
份,回收率为91.3%,有效问卷343份,有效率达93.9%,符合调查统计要求。调查分
析如下:
(一)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
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从理工科学生往往是逻辑思维的强者,形
象思维的弱者。由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便能一目了然。他们对于人文的接触普遍
还是仅限学校教育,只有27.27%的同学在问卷调查中能正确回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而从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对涵盖人文知
识方面的读物或学科并不十分感兴趣,他们习惯与熟识的还是理性的思维和学习。另外在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往往倾向于选择
宇宙探秘、职业规划、事业管理等专业、兴趣取向明确的课程,而很少会选择大
学语文、美术欣赏、影视赏析等人文文学色彩较重的专业,就算选修了这些课程的学生也表示目的是为了学分。另外,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理工科学生往往偏
向于悬疑推理、探索探秘类的书籍,而对中外名著类书籍却无人问津。
今在大多数的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可是这些课程通常无
法唤起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未能受到他们的重视,这些课程往往被他们视
为副课。因此很大一部分的理工科学生不能广泛吸收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
素养,直接造成了这些大学生道德品质低下、行为粗鄙、学风不正等问题。
(二)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具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承受困难、挫折的能力。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
数据来看,一方面,学生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当面对挫折时, 67.9%的学生表示
能够适时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信心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为了把自己培养
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希望学习不够刻苦的同学,首先要树立人生志向,确定学习
目标。成功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有了高远的志向和目标才会有动力,人
生才会有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兴趣不可过于广泛,要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三)人文素质教学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缺少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你认为实践活动和人
文素质的关系是什么”,令人意外的是56.06%的同学认为他们间几乎没有联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突出地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可见学科的限制使得理工科学生学习范围仅局
限于专业知识的方框中,致使知识面偏窄。毋庸置疑,当今社会正是一个提倡创
新的社会,而理工科学生本应为创造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但是人文素
质教学的缺失却严重妨碍了理工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创造性人才的流失。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人文素质的缺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单一
众所周之,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有以往大学生不可企及的优
势和特长,可是也经历着严峻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困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主要
表现在:在实现高考这一人生目标后所出现的目标迷失和动力丧失,在面对求职
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若失与自我定向的疑虑,在面对
五光十色、充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世界时的困顿,在面对追求金钱和追求真
理的天平时梳理不清他们内在的关联与矛盾,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容易将自己放大而忽视他人、集体、社会对自我的重要意义……理工
科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失。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来,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明显成为理工科学生发展的障
碍。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大
事,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增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着重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
素质教育。
三、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一)改变理工科学院既有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应开办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管理、经济、法律、伦理等人文学科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思想、信仰等等人文素质教育,为理工科学生指示全面发展的方向,让他们对人
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并在科技与文化中得到平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在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把
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
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
和体验人文精神。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
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
理论课应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教学方法灵
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把课堂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
合,引导大学生在激烈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坚定对马克思主
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更好地掌握服
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
(三)摒弃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课程改革
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有的老师仅停留于考核背诵或者提交论文的形式,有
些大学对文科课程要求很低,甚至考前就把考题告诉学生,或直接开卷考试,并
且考试内容十分简单,这样都容易使理工科大学生产生敷衍的情绪,所以必须摒
弃这些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高校教师应努力创新引导性教学
方法使得人文课程的讲授丰富化、多元化,优化课程结构,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努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应该增
加历史方面的比重,并且应当倾向于其内涵的解释,并结合当今时代特色给予正
确引导。目前中国学术界已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像于丹的论语心得、金
正昆的礼仪讲座、百家讲坛中的法律讲座等等,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四)文理学生分界不应过于明显
应定时让文理科学生进行互动或交流学习。通常当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进
行交流时,他们能自觉意识到自身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差距,这也能激发很大
一部分具有求知欲的理工科学生对于增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兴趣,扩大其人文知识
面。因此这样的交流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能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他们
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总结:
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而对于当代理工科大学生更是如
此。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
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主体精神
和以个体完善与发展为主的创新主体精神。那么,我想通过社会各界和大学生自
身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56.
[2] 刘舜尧关于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0(5):23—24
[3] 绍龙宝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4—06—05
[4] 王松泉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的偏差和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7(8):21
[5] 张作祥简论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6—12—02
(2、《中华爱国主义新辞书》,分编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 1版;
[6]《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马恩伦理思想卷),编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7]《简明国耻辞典》,主编,长春出版社1993年10月;
[8]《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马恩伦理思想卷),编者,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实践报告
形势与政策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主题:谈网络舆论
姓名:娜布琴花
学号:1008030322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谈网络舆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介中,无可争议的取得不可忽视的地位,并深入影响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而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既使我们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也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此网络舆论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
(1)兼容并包
在传统媒体中,普通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信息做出反馈是很难的,而这些被动接受的信息,是通过媒体层层把关后才得以面向受众的。把关人出于种种考虑,导致信息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网络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性,把关人的作用也相对弱化,允许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任何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见解。网络言论自由化也带来了网络话语的多元化,社会系统中各种不同观点平等地呈现,造成对传统一元化价值观的挑战,对“话语霸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互动性
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网民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观点,而话题的发布者也可以对此观点进行回复,这样就构成了双方的交流,越来越多的网友的参与,就会形成一个大的交流圈。微博就此次事件发起的“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有36万之多的网民跟帖。在强国论坛辩论大厅展开的“李刚公开道歉,‘我爸是李刚’门将会如何收场?”的辩论,分为正方、反方和第三方观点,有1万多名网友纷纷发表言论,并对肇事者能否得到公正的审判进行了投票。
(3)主体的大众性
网络时代,普通大众也有了话语权,网民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网民既可以从网上了解全球重大新闻事件,也可以报道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并对自己的新闻关注点发布“新闻”。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
(5)网络舆论的多元性。
网上舆论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论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论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6)网络舆论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7)网络舆论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这些充分说明网络舆论的影响很大,而这些影响存在两面性。
2011年11月16日,沪深股市大跌,两市一天损失逾6000亿元,相当于一些西部省份一年的GDP。据媒体报道,暴跌缘于一则消息: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板“基本准备就绪”,“将在时机成熟时尽可能快地推出”。2011年11月30日,又有传闻称“国际板马上要走内部流程”,受此影响,沪深股市再次双双暴跌,当天两市主要指数下跌幅度均超过3%。尽管证监会 很快澄清此传闻不实,但暴跌已成无法改变。这是典型“一句话致灾”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可分析出以下几点: 1.沉默的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局面就是,即网民发觉自己的观点和绝大数人一致,就会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观点正在处于劣势时,为了避免遭受攻击,便会沉默,这就促使了主导性舆论的形成。并不是所有的网民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制造者、话语权的拥有者。2.网络暴力现象
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不显现自己的身份,毫无顾忌地发布言论,而在一些情况下,网民因气愤而完全丧失理智,流于情绪化的宣泄,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对于舆论监督是十分不利的,容易失去舆论监督本应有的客观公正,同时也忽视了被监督者也有尊严有被尊重的权利。这不仅违背了道德也违背了法律。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中,网民人肉搜索李刚,查出李刚的身世背景及房产详细地址,在贴吧、博客、论坛、微博上的“我爸是李刚”造句接龙,俨然已经由愤怒演变为网络恶搞,完全脱离了网民同情弱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初衷。网民在伸张正义的同时应避免偏激和偏颇。3.网络舆论话语权失衡
在网络里发表的言论不能代表绝多数人的观点。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很多人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网络,即使接触到网络,由于知识的限制,这些人也不可能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网民主体为年龄在35岁以下、有一定文化程度、表现欲非常强烈的年轻人。网络舆论的核心群体一般是中高收入的年轻人。这些人的背景决定了不能真正地替弱势群体说话,弱势群体终将不能发声。其次,网络上存在一些“沉默者”。这些沉默者虽然关注信息但是很少发言,只是静观其变,主动放弃了话语权。与此相对的一类人就是不断地在各大论坛发表言论,但绝大部分是受雇于某个公司的网络推手。这会大大降低信息的可信度,造成信息垃圾的泛滥,不能真实反映民情民意。
面对网络舆论产生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
作为舆论的发出者,应该谨言慎行,避免过激语言造成阅读者的误读,对自己说的言论保证真实,并是理性的。作为权威信息源的发布者,讲任何话都要考虑社会后果,慎用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
作为舆论的阅读者和传播者,保证自身是理性阅读,理性思考,所讨论的每一句话不含夸大,造谣成分,提高识别能力。
作为媒体,应在符合职业操守的条件下作为,以为大众负责的态度,保证自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正确的引导大众。
作为舆论监督的政府,应提高网络技术,细化相关法律规范,加强立法,加强监督力度和范围,加大惩处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②张志彬
王战平:《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情报探索》,2007年第8期 ③王璜
陈正辉:《略论网络舆论及其引导》,《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④李勇《 中国经济周刊 》期数:2011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