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落实实事求是作风的一篇文章
关于实事求是的面试题目
问:领导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实事求是表率?
答: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实事,就是客观事实,是,就是其内在规律性,求,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真正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索到事情的实质,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此,实事求是是我们一直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作风。当前,领导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工作作风太漂浮。有些领导干部把这四个字时常挂在嘴上,写在本上,但就是没有放在心上,开展工作总是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不习惯,甚至是不屑于到基层到一线去了解真实情况,“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思想严重。第二,工作措施不到位。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仅凭个人主观臆断,经常“拍脑袋”决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注意适时了解情况,对具体工作的开展状况不了解,遇到问题,总是“拍胸脯”保证,使得错误不断扩大,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出了问题之后,不是抓紧时间调查了解,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推脱责任,总想“拍屁股”走人。
第三,工作重心太靠“上”。很多干部开展工作的初衷
并不是为了当地的发展,而是为了迎合上级。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顶子”,不顾当地实际,强行推动,弄得天怒人怨,党心民意丧失殆尽。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党性修养的滑坡,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按照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第二是政绩观的偏颇,没有从实际、从长远考虑问题,而是热衷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第三是检查问责机制不全,除了问题总能以“交学费”的名义应付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久而久之,使他们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第四是监督机制的滞后后,各种监督手段的监督力度不够,不愿、不敢、不能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进行监督。
虽然这些问题只是“非主流”的,是极少数人存在的问题,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我们丧失党心民心,甚至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要以整风的要求,严格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继续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绩观、权力观,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是要规范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要从传统的“人治”的意识中走出来,树立“法治”意识,要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尤其要做到的就是民
主集中制原则,凡是重大事项,要实行“个别酝酿、会议讨论、集体决定”的决策方式,要杜绝“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
三是要加强问责,提高责任意识。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问责方案,并认真监督实施,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树立“敬畏”意识,考虑问责“成本”。从而从主观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是要加强监督,营造良好氛围。对工作过程要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应当着重提升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拓展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好媒体、人大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多办一些像“焦点访谈”一类的节目,多进行一些“暗访”,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符合实事求是工作原则的问题,并立即指出,督促部门认真进行整改。
五是要推动改革,完善考核机制。现在干部的“进、退、留、转”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基层群众,而是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意见,个别干部就难免出现“唯上不畏下”的问题。只有改革考核机制,给基层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进行负面激励,使他们在“唯上”的同时也能“畏下”,在工作中多为地方百姓着想,注重做好上级政策和基层实际的结合。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就一定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继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第二篇:转变作风实事求是
转变作风实事求是
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任务要求 开展作风整顿活动,是加快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州城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提高州城广大干部职工思想素质,迎接新挑战的重要前提。要以这次干部纪律作风整顿为契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推进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州城发展环境,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快推进州城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对照思想、审视工作、发现问题,寻找对策,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推动工作,把作风整顿活动的成效体现在观念更新上,体现在作风转变上,体现在“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局面、质量要有新突破、各项管理要有新举措”上;体现在“干”字上,体现在落实上。
思想观念转变程度是衡量整顿学习的重要标准之一。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否进一步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是实现州城跨越式协调发展的基石。
经济工作是我街道全部工作的重心。而经济发展办公室是落实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的英明决策、具体实施各项经济发展举措的综合部门。通过这次机关纪律作风整顿,特别是前两天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新一届领导班子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为此我们将整合力量、夯实基础、强化服务、狠抓落实,认真实施好各项经济发展措施,扎实做好对上汇报,力争2011年新上项目48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1000万元以
上的4个。全镇新增企业36家,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0个,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争取工业经济、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位列全县前茅。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着重突出以下三点:
一、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目前我办事处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多上项目,全力扶持项目的大发展,是实现全办事处经济腾飞的关键。基于这种认识,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一个项目,一人负责,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制度,采取“围墙内的事企业管,围墙外的事我们办”的方法,紧抓每次机遇,紧扣每个环节,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每个投资意向都能签订投资合同,每个项目都能落实资金到位,投资业主的每笔资金都能用在企业实处,实实在在地把企业安下来,办起来,稳得下,扶持好。此外,我们还将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金融、技术、投资、用工等信息,为他们在贷款、利用闲置厂房、设备等方面牵线搭桥、积极协助,努力搞好各项服务。支持、协助他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组织管理结构。同时还将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各村居的联系,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正之风,真正在全办事处形成尊商、爱商、护商、留商的良好氛围。
三招商引资。州城作为老工业基地,交通、环境、区位优势明显,这种优势是除东平街道以外,其他乡镇都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只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就不怕外商不来州城投资。一是适当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必要时可以外出招商,同时做好政策、环境的宣传工作,在全办事处营造 “你投资、我欢迎,你办厂、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人文环境。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奠定良
好的舆论基础;二是积极做好土地利用工作,拉出可用于项目安置的土地清单,包括除基本农田之外的可建设用地及空闲场所,确保项目引进来、安得下、扶得起;三是切实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包括对引资人的奖励,对企业的“四通”、税金等奖励扶持政策;四是认真搞好与县招商局及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好与工商、国地税、土管所、环保局、质检局等职能部门和村居的关系。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在建设、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五是扶持好现有企业,充分发挥他们招商引资生力军的作用。
三、认真做好对上汇报。经发办作为一个综合部门,上级直接对口单位多达十多个,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要填写大量的报表和文字材料。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积极宣传州城,让上级领导和部门更价真实、更加客观的了解州城的工作实际的思路,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报送,确保硬件工作不丢分,为在年底的考核中各项工作名列全县前列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第三篇: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廉洁从企”研讨材料
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实践表明,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作风建设就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就必须把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于我xx各项事业建设的始终。
一、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思想上的实事求是。转变作风就不能在思想上因循守旧,单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而应该通过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视野宽广,尊重客观规律,思想上不脱离实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正确决策。
二、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行动上的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根据和符合正确思想的做和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有了正确的思想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上,方向才能正确,立场才能正确,观点才能正确,一切工作方法和工作原理才能正确。因此,即要把胆量和勇气建立在客观情况和具体条件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做到尽力而为;也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脱离实际、“一哄而起”,坚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工作速度、力度和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做到量力而行。
三、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结果上的实事求是。
结果是思想付诸于行动的具体体现。做到了思想和行动上科学决策并正确的予以实践,就会有好的结果;一旦好大喜功、脱离实际,不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来做,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结果上的实事求是。取得成绩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因为有了成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要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出现了错误,也不能因为错误而逃避责任,回避问题,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改造自己,搞清“病因”和“病根”,勇于承认错误,毫不忌讳,并在错误上作出总结,吸取错误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总之,加强作风建设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在思想、行动和结果上做到三者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切合实际地找准目标,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避免工作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进而推动我xx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四篇:相关文章——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相关文章
目录
人民网论:做好四件事 锤炼硬作风....................................1 人民网论:动真碰硬打好转变作风“持久战”............................2 伊犁日报:转变作风要敢于动真碰硬....................................3 金虎时评:敢于动真碰硬打好“作风战”................................4 盐阜大众报:动真碰硬抓落实 转变作风树形象..........................5 白河宣传网:转变作风要做到“五个坚持”..............................6 广西日报:转变作风如何转(人民网转发)..............................9 人民网论:真正转变作风要群众说了算.................................10 《求是》杂志:贵在真 重在实 关键在转变作风.......................12 解放军报:转变作风须树立四种观念(人民网转).......................14 解放军报:转变作风要破“围城”(人民网转)..........................15 人民网论:忆延安精神 思转变作风....................................16 人民网论:关心群众悲欢才能真正转变作风.............................17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从抓落实做起.....................................18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心贴群众才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20 大众日报:转变作风就得动真碰硬.....................................21 人民网论:习近平强调转变作风要打破“围城”有何深意?...............22 人民日报:转变作风须汲取“基层营养”...............................23 福建日报特约评论员: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上见实效.....................24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心有人民”是关键...............................25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要克服浮躁.......................................26
I
海南日报评论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劲头转变作风.....................28 陕西日报:转变作风还得要碌碡砸磨盘——实打实.......................29 光明日报:转变作风需要“上”“下”合力..............................30 光明日报:从周总理的十条家规看转变作风.............................31 长江日报评论员:转变作风指向权力内在品质...........................32 山西日报:转变作风尽在细微之处.....................................32 转变作风亟需破除“制度迷信”.......................................34 陕西日报:转变作风 “下”也有责任..................................36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动真格”还需执行“不打折”.....................37 环球时报社评:高档消费下降,转变作风更需坚持.......................38
II
人民网论:做好四件事
锤炼硬作风
河北省赞皇县人民政府县长 冯立业
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当前,赞皇县紧紧围绕“党员干部转作风,人民群众得实惠,深化改革迈大步,绿色崛起上水平”目标,深入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贯彻总书记“三严三实”讲话精神,做好四件事,锤炼硬作风,为服务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忠实事,忠于党,忠于人民,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确保路不歪。做忠实事,就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把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坚守理想信念,固守精神之“钙”,高擎信念之“灯”,牢牢握住扬帆远航的“舵”,常常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出发”,始终保持一马当先的冲劲和韧劲;做忠实事,就要心中紧绷一根“高压线”,常树一堵“防火墙”,在党纪国法前有所畏惧,有所不为,用主动的警醒为永往直前保驾护航。相反,那些在理论学习上放松了要求,在清正廉洁上打开了决口,将理想信念束之高阁,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滥用职权,突破做人做事底线的人,就很难说还能忠诚于党和人民。对于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来说,忠实应该是无时无处不存在、不秉承的一种美德。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当今这个活力迸发、各族人民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党员干部要有“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的信念,以实干和实绩来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做踏实事,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烧开一壶水”,“打出一口井”,确保人不浮。做踏实事,就要将认准了的、群众期盼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不搞劳民伤财的“半拉子”工程,不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随意性决策;就要甘于接力,善于拓展,把前任同志科学正确的、符合群众意愿的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不搞新口号满天飞,“一朝天子一朝令”。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唯有以坚忍不拔的耐心和意志,做踏实事,全面深化改革、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稳步推进。对于笔者所在的赞皇县而言,做踏实事,就是要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原则不动摇,继续做大做强河北赞皇经济开发区,发展大旅游战略,以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机制,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实现“后发加力、赶超进位、绿色崛起”总体目标。“功成不必在我”,但是踏实则可以功成,正如李大钊所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做老实事,采取“简单”思维,不触红线,不越底线,说老实话,走老实路,襟怀坦荡,确保心不虚。周恩来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毛泽东主席也说:“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由此可见,做老实事,不但是从做人修身角度上讲应该做的,而且也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必需。相反,如果我们党员干部中缺乏做老实事的正气,则讨巧之风日长,形式主义渐行,利己主义泛滥,人人陷于关系网中而不能自拔,不善于谋事,而工于谋人,不善于做事,而巧于来事,不善于实事求是,而擅长哗众取宠,长此以往,沾污的是个人口碑,败坏的是国家大业。做老实事,就要“简单”生活,快乐工作,将自己从繁杂的人情网中解脱出来,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做老实事,就要把理论学习当做工作生活的常态,用学习修身来避免精神信念上的营养不良,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做老实事,就要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过程中不贪大求洋而求实干实速,在结果上不故弄玄虚而求实绩实效,在关系上不求纵横捭阖,而求廉洁单纯,做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做坚实事,敢于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真刀真枪干一场,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确保身不软。总书记曾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这种形势下,党员干部就应该有一种“亮剑”精神,有一种一马当前、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气概,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冲锋时就冲锋。那种明哲保身的“鸵鸟”战术,不置可否的“骑墙”姿态,宁可不为不能犯错的虚无主义,只能错失良机,贻误战机。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那种隔靴搔痒、“稻草人”式的工作作风,与当今势不可挡的改革发展潮流背道而驰。“困难不是铁,困难不是钢,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困难面前,在重任面前,拿出敢于担当的气魄,做坚强人,做坚实事,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对于赞皇县而言,现在就是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拿出无坚不摧的魄力,强力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在其他方面,抓住服务民生、推进改革、促进跨越赶超发展的牛鼻子,爬坡过坎,攻坚夺隘,全面推进“活力赞皇、实力赞皇、平安赞皇、美丽赞皇、幸福赞皇”建设事业。
人民网论:动真碰硬打好转变作风“持久战”
编者按:八项规定实施一年来,中央先后出台多个通知文件,公布了多起违反规定的典型案例。清风劲吹一年,作风建设如何持续深入?怎样让改进作风彻底告别“一
阵风”?网友们积极建言献策。本期特摘编几位人民网网友来稿。
讨得“骂”才能讨得“好”
在群众中讨得“骂”,才能讨得群众真心对我们的“好”。群众的骂声传来时,往往是群众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干部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从这个角度讲,群众的“骂声”是一种监督、一种关心、一种期许。它往往会在党员干部面前形成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工作上的不足和缺陷,而且照出群众的民生要求。因此,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如果要讨得“好”,就要容得下“骂”、听得进“骂”、经得起“骂”。(网友崔林)
做好“下回分解”,莫让问题“涛声依旧”
如今,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找出来的问题、许下的承诺,群众热切等待着“下回分解”。期待“下回分解”是希望整改出真招、取实效,不空喊号子,把群众的幸福指数当作硬指标,用具体、实在的举措避免发现的问题“涛声依旧”。(网友“骑鸟旅行”)
整治“四风”重在“釜底抽薪”
“四风”问题往往是公权私用的结果,“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在继续对“四风”问题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查处必严的同时,抓住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牛鼻子”,把该由社会、市场支配的权力还给社会、市场,把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限制在法规制度范围内,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确保反“四风”见真功、收实效。(网友蔡玉洁)
“压紧弹簧”遏制不良之风卷土重来
在改进作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干部产生了应付心理和松懈情绪。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认为改进作风不过是一阵风,停留于左顾右盼、止步于观望等待。有的雷声大、雨点小,虚晃一枪,走过场,做样子,想方设法避风头,千方百计躲猫猫;有的暗度陈仓,掩耳盗铃,打着各种旗号搞变通。因此,各地各部门应以“压弹簧”的精神和毅力,不折不扣地执行改进作风的相关规定,加强督查力度不松劲,加大惩处力度不手软,以强大的正能量遏制不良之风卷土重来。(网友胡军)
伊犁日报:转变作风要敢于动真碰硬
张庆华
伊犁州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专题培训班刚一结束,伊犁州直各县市和各部门就立即行动起来,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工作。一些部门和单位针对自身在作风建设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查找和剖析,并很快制定出台了一些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工作作风的转变,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要敢于动真碰硬,用制度管人,敢于对“懒、散、庸、拖、贪、推”等现象“亮剑”,才能解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什么一些机关部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与服务中小企业、中小项目态度不一样?为什么少数机关部门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上避重就轻、推诿搪塞、主动性不强?为什么个别机关部门为了维护部门私利而不惜损害全局利益?为什么有些机关部门的制度中看不中用?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少数部门服务企业的态度和认识还不端正,少数干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还不强,庸政懒政依然存在。这些现象之所以成为“顽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抓作风的力度不够,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因此,根除这些作风建设中的“顽症”,不能“下毛毛雨”,更不能“光打雷不下雨”,必须动真碰硬,严查严纠。
抓干部作风要动真格,只有铁腕整顿干部作风的“重拳”才能够发挥长效,并产生辐射效应:让作风优良者奋发工作,让作风漂浮者没有市场,让求真务实者得到鼓励,让搞歪门邪道者受到追责,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确保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转变工作作风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要在群众“最急”上抓落实,在企业“最盼”上动脑筋,让群众和企业成为检验作风好坏的评判员。对于那些执行不力、行动迟缓、不思进取、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人和事,必须严肃查处、严格问责、不讲情面。唯有如此,才能使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动真碰硬还需要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各种制度和机制。推进作风建设,既要“一把手”抓,也要抓“一把手”;既要防止执法过严,也要防止执法过宽;既要抓机关部门,也要抓基层基础;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必须要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建立责任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把为人民服好务、让人民满意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多办事,彻底根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顽症”。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群众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工作才能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金虎时评:敢于动真碰硬打好“作风战”
许 丰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内蒙古自治区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坚持把改进工作作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进工作的突破口,努力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发展。(中国共产党员新闻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领导干部事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一直是我们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重头戏,干部是否能“弯下腰,接地气”已然成为党员干部素质考核的一项重要的标准。古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真是告诫我们党员干部为官之道、从政之德。为官要自始至终头脑清醒,坚定地保持“四个”距离:对待名利要保持远距离;对待人民要保持近距离;对待领导要保持等距离;对待工作要保持零距离。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
面对群众,要学会换位思考,“零距离”地沟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用心记住群众的话,用心办好人民支持的事。只有“真心以对”才能“血浓于水”,群众才能真正成为亲人。只深入调研,主动抓住“发言权”,才能看清群众路线的定位和方向。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服务对象,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用对、用好、用实手中的权力,主动帮助群众,把良心事、放心事、满意事做到位。要脚踏实地“俯下身”,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以群众为友,对待群众要心怀谦卑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调整正确的“身姿”,才能听得进、听得懂群众的话,自觉摒弃群众厌恶的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做个实话家和实干家。把问题找出来,找的是我们对群众的鱼水深情,找的是群众的急盼忧怨;把自己摆进去,摆的是我们的政治立场和党性观念,摆的是我们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敢于拿中央的标准衡量工作,敢于拿群众的期待对照工作,持之以恒的改进思想作风,加强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众形象,以百姓之心为心,把“人民”二字深深的烙在心里,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
盐阜大众报:动真碰硬抓落实
转变作风树形象
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市级机关工委作为“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者、实践者,将坚持动真碰硬,狠抓作风建设,努力实现党员干部有新面貌,服务效能有新提升,机关作风有新气象。
抓教育引导,促思想观念更新。一是切实坚持“保持纯洁,教育引领”。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突出作风建设这个重点,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全面开展“互相学、相互比”活动,着力抓好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廉洁意识教育。二是全面开展“机关作风,群众找差”。对照评定升标准,对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引导机关党员干部了解群众呼声,查摆突出问题,积聚正能量,一心干事业。三是扎实推进“改进作风,机关先行”。举办市级机关“转作风、树新风”公务员辩论大赛,开展“改进作风,从我做起”大讨论,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公开承诺、民主评诺、积极践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
抓服务优化,促机关效能提升。坚持市委有号召,机关党组织见行动。一是把创新服务品牌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不断拓展“机关党建下基层,党员服务上一线”品牌行动,组织机关党组织为新特产业“服务面对面”和为“产业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民生优先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稳定和谐发展”献计献策等活动,联合有关部门评选表彰市级机关服务明星,激发机关党员干部找准定位,创先争优。二是把服务基层群众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领导干部“三解三促一加强”、“三走进三服务”党日活动,组织开展“百名领导驻百村、千名干部联千企、万名党员帮万户”系列活动,促进机关党员干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三是把提高机关效能作为作风建设的关键。开展“服务零距离,满意在机关”活动。通过督查评议、通报曝光、严格问责,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行政问责制等制度,切实解决庸、懒、散、软等不良风气。
抓建章立制,促工作作风转变。一是以健全制度规范机关行为。制定《市级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制度,突出抓好党务政务公开、财务报批审计、优质高效服务等制度的落实。二是以强化督查推动措施落实。聘请市级机关作风监督员,组织对机关作风建设进行明查暗访,推行机关党员干部挂牌上岗、亮牌办公。对那些党性不强、律己不严、作风散漫的党员干部,在“评定升”中实行“一票否决”。三是以考核奖惩促进整改提高。完善“评定升”考核细则,严格把握“评定升”等次条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转变,通报一批违反作风建设的典型案例,整顿一批长期涣散软弱的后进党组织,处置一批不合格党员。
白河宣传网:转变作风要做到“五个坚持”
项能刚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白河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的起步之年。为此,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确定2012年为我县“作风转变年 ”,并于4月25日全面安排部署了此项活动,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党员干部的作风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影响民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作风就是我们跨越发展的力量,就是全县和谐稳定的保障,就是密切党群群关系的桥梁。我们全 6
体党员干部要把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市县“作风转变年”活动的要求,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发展”为主题,以“听解帮促”、“三问三解”、“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文明我先行、服务我更优”等活动为载体,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着力解决各单位和干部职工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优化交通运输环境,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交通运输干部队伍,着力构建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生态、富裕、法治、人文、和谐的美好白河提供有力保证。
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奋发做事的激情?大局至上的意识?勇于担责的气魄?直面矛盾的勇气?高效服务的作风?亲民为民的情怀?干事创业的本领?艰苦创业的品格?个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坚持勤奋好学,在思想上做到与时俱进。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习教育不放松,将学习贯穿整个活动始终。要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精读《白河县干部作风建设教育读本》,重点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市加强作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三苦”精神重要内涵,认真学习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联系工作和思想实际,自我加压,安排好学习计划,保障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落实。通过“白河大讲堂”、业余党校、党员干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学有所用。通过学习,武装头脑、改进作风、指导实践。
二要坚持心系群众,在行动上做到服务人民。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要以“六包六促”为抓手,扎实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惠民生”活动,党员干部要深入到中厂镇迎新村、中厂初中、庆华化工有限公司驻点包抓,全面了解民情,真心体会民意,增进群众感情。认真解决群众出行、饮水、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倾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促发展,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帮项目、帮资金、帮咨询、帮培训,真切关爱和帮扶贫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深入基层转作风。
三是坚持大局为重,在工作中做到务实有为。要教育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善于把领导的要求与本人岗位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做到对上负责和对群
众负责相统一;要沉下身子,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提建议,多抓大事;要提高工作效率,对领导交办的事情和安排的工作任务,必须快推进、快完成,对重点和可量化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限期完成,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要深化“透过窗口看行风、打造服务新形象”的政风行风建设活动,整顿会风、整顿上班纪律活动,以及治懒、治庸、治腐、治散“四治”活动,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简化审批、“三牌一日记”、公开承诺、首办负责、定岗定责、轮岗交流、责任倒查、效能投诉、效能考评等制度,提倡“五加
二、白加黑”岗位奉献精神,建设公路、运管、海事等优质服务窗口,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查处一批不作为、乱作为的效能案件。
四是坚持发扬民主,在政治上做到公道正派。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严格议事和办事程序,做到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发扬民主,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团结全体同志一道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整体合力。要围绕“作风转变年”活动的要求,结合创先争优和党员先进性承诺,就本单位工作重点、创新亮点、提升效能、驻点帮扶和岗位职责,以及作风建设大讨论活动中查找的突出问题,各单位要明确作出服务承诺,干部职工要向组织作出转变作风的承诺。并通过县政府门户网、宣传网、公开栏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要深刻剖析、自查自纠、深入整改、组织群众开展评议。
五是坚持清正廉洁,在纪律上做到一尘不染。党员干部要强化律己意识,自觉改造世界观,加强自身修养,从思想上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勤俭朴素作风,严格执行制止奢侈浪费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贪图享受的奢糜之风。工作中认真做到“十个严禁”:严禁上班迟到早退、无故缺勤和未履行请假手续擅离岗位;严禁工作时间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炒股或从事其他与工作无关的活动;严禁单位内部、单位之间公款宴请以及工作日中午酗酒、晚上唱歌跳舞;严禁参会无故缺席、指派他人参会、接打电话或中途退场;严禁公车私用和领导干部私驾公车;严禁接待服务对象时语言粗暴、刁难怠慢、吃拿卡要;严禁违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不公开办理程序、不一次性告知、不按时办结;严禁对管理和服务对象乱收费、乱罚款、乱拉赞助、乱摊派、乱检查;严禁对行政审批项目的立项、规划等审批服务环节拖延刁难;严禁接受工作讲条件、落实工作打折扣、推进工作效率低。要做遵守纪律、端正品行的表率,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真正做一名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作风转变的重要性,坚持从加强学习、心系群众、大局观念、公正办事、严明纪律等方面着手,深刻反思,认真整改,勤奋工作,狠抓落实,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我县交通运输事业的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西日报:转变作风如何转(人民网转发)
广西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作风问题至关重要。良好的作风体现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加快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良好作风推动广西跨越发展,让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好的作风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
广西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我区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有些干部的全局观念、创新意识、干事创业精神等还不够强,与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作风不正问题,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神懈怠、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等,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只有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把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我区区情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维护和谐、促进稳定,才能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宏伟目标。
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引领作风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挖掘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转变干部作风的要求落到实处。当前,面对竞争激烈的发展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根本主题,积极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方式上的创新,坚决克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认真研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妥善处理加快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新办法。
以加强学习、改进学风促进作风转变
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立业。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加快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我们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要切实增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文化、管理、网络等方面知识,使自己既具备复合型知识的支撑,又具备专业化知识的精确把握。同时,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眼于解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体现作风转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提高执行力,狠抓落实,才能把发展目标变成美好现实。我区能否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要看广大党员干部能否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到实际成效上。要考虑基层的实际,考虑工作部署的可操作性,不能提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不能上无法落实的工作项目。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短期行为,不搞没有实际内容的花架子。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抓好关键环节、破解发展难题。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层层落实,确定责任人,建立责任制,形成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务实工作体系。
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机制保障作风转变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要结合实际,制定可依、可循、可查的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构建保障干部作风转变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把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逐步实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大干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作风考评制度,把干部作风建设纳入机关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切实做到奖惩兑现。(执笔:解桂海)
人民网论:真正转变作风要群众说了算
李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上下反响十分强烈,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效果十分明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中央领导高屋建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的道路上、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根据我国国情、研判国外形势发展动态,审时度势,把握我国发展总体基调而部署的群众路线教育,其总体要求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解决“四风”问题,从而使党员、干部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廉洁从政、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等问题重拳出击,动作快、力度大、态度坚、效果好,让群众赞不绝口,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美好期许。中央政治局常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既是那样说的,又是那样做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才能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一盘棋,执行政策不走样、不换镜头、不讲条件; 10
真学真摆、即查即改,敢于都硬,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晒成效;督导深入人心,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护短,勇于揭露问题;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全党关心,全社会关注,人民群众给予很高期盼,是否转变作风还要老百姓来检验。党员、干部要真正转变工作作风,必须做到“认真执行”,坚决拼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找借口、打擦边球的投机取巧行为。我们坚信,只要各级政府、各单位改进工作作风持之以恒才能长久,风清正气才能蔚然成风,民生民意才能顺应,社会环境才能和谐稳定,才能惠及更多的正能量,全面深化改革,共筑“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是核心。俗话说的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句话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社会人的从众心态和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也说明了领导的言谈举止、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众的影响之大。的确,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形态日益复杂多变,作风漂浮、干事轻率、不作为、弄虚作假等现象领导干部时有发生,无论是生活作风问题,还是工作作风问题的人还不少。前段时间出现的:雷政富事件、“表哥”杨达才、“房姐”龚爱爱、“房叔”蔡彬„„。这些都是政府或部门的领导干部,他们的为官之道是什么?他们的作风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公正场合就是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私下就是“披着人皮的狼”,与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一样,吮吸着国家和人民利益,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腐蚀干群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秩序,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冠冕堂皇官员背后的黑手——私欲作祟。但群众只知道这些人都是领导干部,并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利和资源谋取私利。退一步来说,又有几个普通群众能够这样呢?即使有机会私利囊肿,如果他的领导干部是清廉的,会给他这个机会吗?我想肯定不会,定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不留后患。所以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建设、改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
制度建设是转变作风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反腐倡廉,转变作风,制度应先行,但必须贵在落实。各级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堵住漏洞,防患瑕疵,按规矩办,环环相扣,不留给任何人机会。同时,还要做到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权力和行为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减少内耗和人为因素,凝聚发展动力,确保各项决策规范、科学、高效,达到人人能说话、敢说话、敢于说真话、实话的目的,把话语权交给百姓,这样的结果依然还是要群众说了算。
求真务实是转变作风的关键。工作作风融于工作活动的全过程,与个人的素养、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等方面息息相关,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要反腐倡廉取信于民必须进行彻头彻尾地转变作风,狠抓八项规定,狠刹“四风”,扶正祛邪。所以,转变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执政为民 的理念,没有杂想和私欲,具有纯洁性、纯真性,不伪装、不注作,为人正直,作风优良,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敢于碰硬较真,积极开拓创新,兢兢业业,主动钻研进去,扎实工作,敬业奉献,带领群众大干实干,做事公道正派,求真务实,谱写事业新辉煌;生活不拘小节,勤俭节约,朴素而不华丽,作风正派,要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对胃”,不要有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糜烂奢侈之举;学习是作风之本,也是增加智慧的源泉,是陶冶情操的基础。要转变作风就应大力弘扬务实学风,真正把乐学善思当成一种实际行动,贯彻于工作和生活,求真务实地学习,要入眼、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履职与服务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做到了求真务实,少一些浮躁与虚伪,多一点真诚与务实,才能转变工作作风。
总之,转变作风不能图一时之快,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把各项规定贯彻于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的始终,要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不能搞变通、放空炮,更不能吹嘘自己,忽悠百姓;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清正廉洁,服务于人民,取信于民,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多的民心。
但这些,都把话语权交给群众吧!
《求是》杂志:贵在真 重在实 关键在转变作风
中共牡丹江市委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走群众路线贵在真诚待民、重在实在为民、关键在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近年来,牡丹江深入开展以“求实、务实、落实、创新、创一流”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让党员干部爱民;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人民群众信党,不断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领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向同行。“三实两创”得到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认同,为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添了一抹亮彩。
一、走群众路线贵在真诚待民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有心系百姓的真心和真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一是开展“接地气、连民心”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不愿意、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我们坚持决策“接地气”、落实“接地气”、行为“接地气”,把群众所想、所需、所盼作为第一信号,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专家论证、决策评估;对涉及民生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确保决策过程尊重民意、决策结果顺应 12
民心。二是把权力晒在阳光下、关进笼子里,着力解决为民办事唱功强、做功弱等突出问题。我们按照“效率、标准、细节”的要求,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在全市推行行政效能建设“6+X”标准化,制定了28个部门165个重点审批事项工作流程,并以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为重点,开展“向民公示、请民监督”活动,让权力在标准化的笼子里规范运行,让工作在群众的眼皮底下开展,让猜疑在阳光操作中消解。同时,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党政合一的“大督查”机制,构建了各相关部门无缝衔接、网格化、全覆盖的目标责任体系;开通了全国首家“落实网”,实行市委常委、市政府领导、承办部门三级督办,有效破解了落实执行的困局。三是健全常态化的民意诉求办理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了以受理、转办、反馈、评价、问效为主要内容的民意诉求办理流程,形成了常规事项直接转办、重要事项领导批办、疑难事项现场会办、所有事项跟踪督办的办理机制,对群众诉求即时受理、及时交办、限时办结,办理结果请群众签字评价。同时,坚持多渠道倾听群众呼声,自上而下形成了“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民意表达路径,开设了市长热线、便民热线,创建了网络问政平台,让老百姓打开心结,使民意诉求畅通无阻,理顺了群众的心气,把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走群众路线重在实在为民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群众是否满意,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我们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一是接续式办好利民实事。市委市政府秉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的理念,不遗余力地抓利民实事。从2009年的棚户区改造,到2010年实施的百园工程;从2011年的创新环卫管理体制,到2012年出台的“和谐幸福50条”。当一条条措施落地的时候,当一座座保障楼房拔地而起的时候,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在百姓心中高高矗立起来。二是务实创新惠民举措。以集中接待市民、“官民”互动方式,减少“过滤层”,开展了“利民实事向民报告会”、“市民开放日”系列民生问政活动,变“坐机关”为“走基层”,变上访为下访,让职能部门主要领导面对面向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工作、接受质询、听取评议,架起了党与群众的连心桥;形成了“两站一代”、“村警模式”、“党管物业”、“社区微服务”等四大类百余项为民服务的措施,开辟了为民办事的快车道。三是把社会治理抓到位、把公共服务送到家。实施了“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治安安全,司法公平、机会公平、征收公平,关注特殊群体、关注群众呼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社会治理重点工作布局,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向重点领域、基层和群众延伸。大力推进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深化“学区制”改革和“联合式”办学,持续开展“春季护航”、“百日护游”、“平安雪城”专项行动,搭建了流动警务车、政府蔬菜直销店、公园应急式便民服务站等服务载体,组建了村警、社区网格长、志愿服务队等服务力量,推行了微服务、三甲医院专家进社区、小本创业直通车等便民措施,让群众享受到触
手可及的服务、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走群众路线关键在领导干部转变作风
风成于上,习化于下。打铁还需自身硬。党风政风民风,就看领导干部的作风。我们坚持用服务百姓的细节推进作风建设,让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牢固树立、务实作风全面增强、清廉本色充分彰显,坚决打掉隔开党和人民的“无形之墙”。一是开展整风肃纪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以“治庸提素质、治懒提效率、治散提干劲、治乱提标准、治奢提风气”的专项行动,明确了机关干部“十条禁令”等系列“高压线”,细化了行政问责办法,聘请行政效能社会监督员实施立体监督,坚决整治“四风”,严肃查处20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着力解决为民办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伪作为等问题,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取信于民。二是大力倡导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之风。坚持以领导干部示范正学风、以健全的制度正学风、以学以致用的标准正学风,建立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专家授课的“实创大讲堂”,科学指导工作实践。分层次分领域定期推出党员干部必读书目,开办了“领导干部论坛”,创办了“干部学习在线”,搭建了“雪城讲坛”、“市民大讲堂”、“流动党校”等学习阵地,以学促思,以学促用,学用相长,不断增添工作底气。三是组织开展了“万名党员、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带着感情、带着问题融入基层群众,深入查找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使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健全了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民情日记和现场办公等制度,以领导干部与基层党组织“一对一”,机关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开展了在职党员干部进村屯、进社区“双进”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解放军报:转变作风须树立四种观念(人民网转)
彭新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要完成好这一转变,很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四种观念。
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一线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转变作风的必然要求。切实把身子沉下去,不断深入基层、深入官兵、深入实际,迈开双腿到基层亲自走一走,把自己负责的工作亲自摸一摸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官兵的现实需求了然于胸,以求得科学决策和落实工作的高标准、高效能。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善于经常、清醒、敏锐地把握单位建设所面临的实际,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决最薄弱的环节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切实把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因素和影响部队训练的难题摆出来,一个一个地解决,一项 14
一项地突破,以重点工作的完成带动一般性工作和全局性工作的落实。
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观念。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需要真抓实干,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完成新的使命任务需要真抓实干。紧紧围绕破解制约本单位长远建设的各种不利因素出实招、做实功,切实在抓基层、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抓铁有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扎扎实实干工作,多做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事,多做官兵拥护赞成的事,多做对部队建设长远发展有用的事。树立工作的高标准,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创造新的业绩。
理论指导、开拓创新的观念。解决好部队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要树立理论指导、开拓创新的观念,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经常围绕这些问题,探求解决的办法。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思想,切实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用新的视角审视部队建设形势,用新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观念更新带动工作创新。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观念。转变作风的关键是密切同官兵的关系。官兵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善于倾听官兵的呼声,利用下基层的时机,多与基层官兵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广开言路,广纳群言。依靠官兵开展工作,充分发扬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的优良传统,调动干部战士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动他们为单位建设出点子、想办法、提建议,以增强各项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心诚意为官兵办实事解难题,切实把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多为官兵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解放军报:转变作风要破“围城”(人民网转)
龙广程 陈家齐
一个观念、一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再去改变它,往往就会有障碍、受阻挠。转变作风也是这样。为此,总书记在基层考察工作时强调,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
作风是思想和行为的风格,带有一定的习惯性。今天之所以要大力转变作风,就是要转变过去已经形成的、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和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城”,比如,进行一项工作检查,往往是,事前拟计划,机关下通知,基层要接待,陪同要到位,所到之处有准备,不让去的地方不迈腿。如果要打破这种做法,有的同志就感到不习惯。又如,单枪匹马明察暗访,就觉得没按程序来,担心下面不接受。在下基层接受招待方面,有的已习惯把招待标准与对自己的尊重程度联系起来,招待标准越高,觉得越是对自己尊重,反之,就视为轻慢。
转变作风,就是打破类似这样的思想上的“围城”,坚持实事求是,破除形式主义的东西。仍说检查工作,需要的时候就是要轻装简从地下去,不搞提前布置,不搞线路规划,不光看“门面”,还要看“后院”,不光看“窗口”,还要看“角落”。不光听干部汇报,还要听战士说辞。甚至搞一些“来不及准备”的检查。再说接待,到了基层就应像到了家一样,有什么住房就住什么房,大家平时吃什么饭菜就吃什么饭菜。把接待标准、条件与工作区别开来。不仅如此,还把下面的干部不刻意提高接待标准当成是正直不阿、不曲意奉承的表现。如果能这样看待和认识问题,我们就冲破了作风上业已形成的“围城”,回到了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上。
转变作风还有一个需要突破的“围城”是周边人的“好心”。应该说,领导周边的多数同志都很支持领导一些好的做法,使领导转变作风的愿望得到落实。但也有一些同志总是找出各种借口和理由使其违规。比如,落实接待标准,领导干部希望简朴些、节约些,可有的同志却依然把标准搞得比较高,还找理由说:“偶尔一回犯不了错误,这标准已是最低的了。”他们信奉 “礼多人不怪”的信条,千方百计地让领导接受他们的“好心”安排。
不论什么样的“围城”,说到底其实就是突破利益的“围城”。作风问题表现在态度和方法上,实际是受利益的驱动。如有的人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往往就是因为有权即有利。有的单位或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就是因为私欲在起作用。所以转变作风,必须注意利益驱使这个问题,只有打破利益“围城”,真正懂得什么是合法利益、什么是非法利益、如何获取正当利益这些道理,这样,作风才会好转起来。
打仗讲攻城略地,扫除不良作风也一样,要针对各领域、各单位、各种情况下形成的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作风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那么冲破作风“围城”的战斗力从哪里来呢?首先是从中央精神和决心中来。党中央下决心改进作风,并以身作则,我们就要敢动真格的,既勇于解剖别人,更勇于解剖自己,把各种不良作风都抖一抖、晒一晒,亮出丑来,从现在改起,并承诺决不再犯。其次从广大官兵的期盼中来,群众期盼我们改进作风,我们就有责任改进作风。是官兵需要的,就应大胆地做;是官兵希望的,就要勇敢地做。此外,这种精神还来自自身成长的需要。有病的树长不大,带病的人也难以进步。要使自己进步更快些,步子迈得更稳些,那就趁早清除身上的尘垢,治好身上的毛病。
人民网论:忆延安精神 思转变作风
杨 越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第一件事就是及时做出改进工作作风、16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率先垂范,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在党中央的号召和带动下,一股清新政风在全党全国悄然兴起。人们对这种清风正气似曾相识,很自然地想起了延安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最近在陕西延安、榆林两地调研时说,延安是我们党的精神殿堂,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与延安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
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这一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的作风最好的时期之一。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那种奋进、清廉、简朴的风气,至今令人敬肃、神往。
我们党今天做出的八项规定,无论是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改进会风文风和“话风”,“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减少交通管制”、不封路、不清场闭馆,压缩领导活动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还是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工作和生活待遇规定,不仅完全贯穿了延安精神的核心价值,而且根据时代条件的不同,对弘扬延安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形成延安精神,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当时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高度自觉,对如何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高度自觉,对如何建设自身、积聚力量、实现奋斗目标高度自觉,是我们党充满活力、奋发向上、敢于夺取胜利的内在原因决定的。
当代共产党人,肩负着对民族、人民和党的责任,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新的历史使命,时时在召唤、鞭策,让我们无法懈怠和停滞。我们必须针对人民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向官僚主义、消极颓废、繁文缛节等沉疴顽疾“开刀”,使全党振作起来,创造我们事业新的辉煌。这就是我们制定八项规定的全部意义。
我们继承延安精神,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认真落实八项规定。但要不断地、及时地解决我们自身出现的问题,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们就必须追根溯源,回归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人民网论:关心群众悲欢才能真正转变作风
胡印斌
真正将群众的冷暖悲欢放在心上,真诚地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打量世界、看待问题,才是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日前,一名武汉街道干部笑着处理儿童溺亡的照片引发社会热议。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朱某在处理儿童溺亡事件时表情轻松、面带笑容,激怒了来访群众,虽然黄陂区委宣传部称,目前无证据显示朱某“是因溺亡事件而微笑”,但笑容清晰可见的照片还是引发了舆论持续的批评。
12岁男童在小区水塘不幸溺亡,家属找到街道办交涉善后处理,要求加强水塘防护,并按正常事故责任处理。于公于私,街道办负责人都应多一份同情和理解,而不应表情轻佻、满面笑容。毕竟,这不仅是干部个人修养问题,更涉及公权力对群众、对民意的态度问题。
入夏以来,各地儿童落水溺亡事件频发,这其中,监护人自然负有相当的管束责任,应该多操一份心、多一些保护意识,不能放任孩子涉足危险区域,从而导致无可挽回的悲剧。但是,属地政府部门也并非全无责任,无论是从公共设施的安全防护投入上,还是从不测危险的公示告知义务上,都应该多一些担当,不能无动于衷甚至一推了之。
其一,小区水塘属公共区域,街道办负有管理责任。以此次男孩溺亡的水塘而言,水深5米的蓄水池不仅没有围栏,连起码的警示设施也没有,显然存在公共安全责任缺失。
其二,面对悲伤的家属,负责干部理应与民同悲,并以真诚的态度安慰家属、共渡难关,岂能笑容满面、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不是冷漠就能解释的,或者说,这种冷漠的态度是其人性和党性的外在体现。究其根源,仍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的权力本位思想,他们没有真正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小男孩溺死水塘,于他们而言,更关心的是会不会惹上麻烦,并因此承担责任、影响仕途。如何将这部分干部的“官本位”还原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街道办干部的笑容,形成了二次伤害,激起了群众强烈的愤怒。这件事对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提醒,只有真正将群众的冷暖悲欢放在心上,真诚地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打量世界、看待问题,才是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意。
总书记日前在湖北调研时强调,转变作风就是要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地气”在哪里?怎样才“关情”?党员干部需要深思。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从抓落实做起
云南红河州委组织部 罗杰
时下,中央领导带头落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让广大 18
干部群众深受触动,转作风、转文风蔚然成风。近期,省委下发“十个坚持”工作方案,拿出了实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贵在真抓实干,难在持之以恒,重在务求实效。
作风的改进,贵在真抓实干。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目标再崇高,蓝图再美好,不实干苦干,只能是空头政治,令人生厌、遭人反感。当前,中央、省州党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首先应该是拿出行动,从认认真真抓落实做起。想起“草鞋书记”杨善洲,他在担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时,很少呆在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他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跑遍了保山99个乡,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如果下基层如蜻蜓点水,搞调研如走马观花,抓不到真问题、摸不清真情况,不是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流、为民办事,怎么引领科学发展?开会讲话写文章,空话套话连篇,除了制造文山会海,谈何求真务实?一切问题都要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发展要在实干中才能推进。工作再忙、时间再紧,都应该抽时间到群众中去,与民零距离、心贴心,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写文章、定决策都以群众福祉为依据,忧民所忧,急民所急,解民所难,把改进作风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之中,才能让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更深、血脉情更浓。
作风的改进,难在持之以恒。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中央领导同志轻车简从到基层调研,再到召开座谈会“不定调、不交稿”,再到习近平同志重提“延安对”,等等,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此,各地都拿出了实招,但从昂贵的务虚会到千篇一律的官网回复、再到当前部分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姿态、状态,群众会有担心,改进作风会不会变成“一阵风”,吹一吹就走了,掉入“改过来又改回去”的周期律。可以看出公众对作风建设周期律的疑惑,有来自于“人治”判断:再好的政策,也得要人来执行,势必会遇到官场习惯、政绩观念、社会风气、传统积习等种种阻碍。在具体执行中仅仅停留在管住“吃点喝点拿点花点”的层次上,肯定不够。推动作风转变,不仅是简单的顶层制度,也不是空洞地喊喊口号;不仅是思想问题、技术问题,更是各制度化设计和持之以恒抓落实的问题。转变作风贵在坚持,只要认认真真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个坚持”去做,完善制度约束,规范民主监督,加强监督查处,不断“开短会”“说短话”“倡导简朴”“反对空谈”“崇尚实干”“厉行节约”,并使之常态化和长效化,由此必将由不习惯新风到习以为常,从而促进作风的彻底转变。
作风的改进,重在务求实效。“最好的作风,就是踏踏实实干事”。当下,很多地方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不可谓不多,措施也不是不过硬,但有的工作开展了,群众的认知度却不高。实践能证明,搞花架子、下表面功夫、做官样文章,不可能为地方求
得发展、为群众谋得利益。转作风,发力在干部,落脚在群众,核心是增进同群众的感情,重点是解决民生的难题,关键要在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做“实”字当头的基层党员干部:首先是做人要诚实。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行为标准和办事风格,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一个“亲民”的干部。其次是干事要务实。要通过岗位作为、创新优为、奉献力为,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为群众谋福利,做一个“为民”的干部。再次是作风要朴实。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有效形式,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在面对面的群众工作中,少摆“官架”、少打“官腔”,用朴实平和的言语同群众打交道,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搞服务,做一个“爱民”的干部。
举手投足有形象,一言一行见作风。能不能真正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群众心里都有杆秤。群众对干部和工作满意了,才算是干部的作风有真的转变。群众打了高分,对干部是一种激励;打了低分,主要是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是一种压力,更是进一步改进作风的动力。把群众感受冷暖时刻放在心中,转变作风就有了方向,改进工作就有了动力,我们的工作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心贴群众才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
中共广安市委党校 郑紫东
目前,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使党员干部保持本色的“及时雨”。能否遏制“四风”,真正心怀群众,解决能力欠缺、精神懈怠、大吼口号、不接地气等问题关系到党心民心。笔者认为要真正学习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会议精神,各级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心贴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转变作风,多干实事;紧贴民心,心怀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转变作风,破除官样,才能真正为民办实事。党员干部只有从心底转变作风,少摆官威,力戒过往的打官腔、走官路、显官味,说话冠冕堂皇,空洞乏力,只走得了城市大路,下不得乡间小道,习惯了办公大楼,号令指挥,到群众中颐指气使,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官样”。基层群众碍于官威表面热情应答、以礼相待,或许在言语上差之毫厘,内心深处却拒之千里。如此这般,何谈血肉联系,何谈群众路线是发家宝,何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之间,时常碍于面子,工作中的问题看破不说破,撕不开颜面,谈不出问题,往往表面和气心中鼓。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秉承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重要指示,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指导不干预、引导不包办,服务促发展”的理念,营造放下架子、俯下身 20
子、迈开步子、收起段子党员干部工作氛围,不干“损大家,顾小家”的事情,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数字工程”、“政绩工程”,杜绝“一任政绩几任债”、“一代开发几代遭殃”的现象。同时,党员干部间要敢于“撕破脸面”,善于亮短揭丑,充分继承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真正利用好我党这一传家宝,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
紧贴民心,心怀群众,才能让群众心里有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水,党是舟,作为执政党是否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杨帆远航,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心里装着群众,心里想着群众,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群众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知民情,解民意,传党情。也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切实为民办实事,才能将心比心,以情换情,你心中有群众,群众心中才有党员,才有干部,才会拥护你、支持你。
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筑牢党的执政之基。回首过往,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重大会议召开之后,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现象比比皆是,可谓轰轰烈烈,往往形式远大于内容。“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党的执政基础,我党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切实转变作风,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真正筑牢党的执政之基。党员干部要善于当“泥腿子”,学会走乡间小道,到农村去,到生产一线去,带着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党员干部才能接地气,才能真正学会说“大众话”,老百姓才会掏心窝子。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摸实情、察民意、解难题,工作才能更具针对性,才能真正问生产、问生活、问民情,听怨言、讲政策、办实事,做到问计于民,还政于民。通过 和群众心与心的交流,了解最直接、最急迫、最真实的社情民意,切实化解党群、干群、群群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筑牢我党的执政之基。
大众日报:转变作风就得动真碰硬
毛建国
很多人担心,转变作风会不会成为一阵风。日前,中央纪委对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强调要进一步严明纪律,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这让人们吃了“定心丸”。(3月20日《新京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一时间改进作风蔚然成风。这在年前的地方两会,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都得到了验证。但要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不
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很难做到上下左右齐头并进。
作风建设并不是泛泛而谈,它对应着社会现实,反映着公众诉求。众所周知,公众对于“灰色福利”十分反感。中纪委公布的典型案例,有着公款吃喝,比如广东珠海“学酒哥”和海南琼中县财政局公款宴请个人朋友;有着公款旅游,比如江苏无锡市无锡新区鸿山街道组织80余名干部赴厦门召开务虚会,参观景区;有着公车私用,比如陕西白河县县委书记违规借用越野车,这三点构成了“三公支出”。其他还有着乱发补助和大摆宴席问题,共同构成了官员的“灰色福利”。
“灰色福利”,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利益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改作风的难点和重点。这些作风问题,之所以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正是因其对应着思想和制度建设的薄弱点,对应着当前的官本位和权力越界。新华社记者称,一些领导干部对落实八项规定还存在三种不良心态:观望心态、侥幸心态、变通心态。无论是徘徊观望,还是搞“下有对策”,都源于舍不得既得利益——虽然这只是灰色利益。“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仅仅靠道德呼吁,即使喊破嗓子,也难以改进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扬起鞭子,动真碰硬。
中央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应该有着两层意思,一个就是“建制”,也就是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遏制不良作风的形成空间。还有一个则是“规章”,也就是对那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人和部门,进行严肃处理。两个方面努力,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坏作风不敢有的惩戒机制、不能有的防范机制、不易有的保障机制。
在改进工作作风蔚成风气的现实下,仍有一些地方和官员无视规定、我行我素、顶风违纪,并不是说喊得还不够,也不是他们不懂得转变作风的重要性,而只是他们舍不得放下“嘴边的肉”。转变作风到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涉及到利益问题的作风。对于有些官员来说,少开几天会可以,少发几篇文也行,但要是少喝几顿酒、少坐几天车、少玩几趟山水,特别是长期这样,则会有一些难度。人永远没法叫醒一个装醉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起榔头砸破利益,让他们付出代价。
转变作风就得动真碰硬。“落实八项规定不容我行我素”,只有让顶风违纪者坐立不安、付出代价,改作风才不会成为一阵风,才能“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民网论:习近平强调转变作风要打破“围城”有何深意?
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会上,习近平说,这两天看了不少东西,接了地气,颇有收获。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
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新华网,7月23日)
去年底,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党将作风建设提上了重要议程,摆到了突出位置。一直以来,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的工作作风。在过去,苏区干部有“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优良作风,而我们再回头看看现在的有些干部,一下基层就前呼后拥,陪同人员一大帮,空话套话一大堆,与群众话不投机、满嘴官腔,或者是提前安排好,当导演,只去指定的群众家里,了解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也自然就解决不了基层的许多问题。
古语有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转变作风方面,以总书记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地表率。从习总书记赴河北考察晚餐只是四菜一汤,到赴武汉考察卷起裤腿踩积水,这一点一滴、一言一行,都是以身作则、带头转作风的生动实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我们只有向习总书记那样,切实深入基层接地气,了解老百姓所需所想,把老百姓当亲人,多为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才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作风关乎党风,关乎人心向背,转变作风就要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真正走进群众、走进百姓家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地为老百姓的幸福着想,为老百姓的安康牵挂。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真正地与群众心连心、手牵手的干部,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多一些下基层接地气,少一些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只有这样的干部,人民群众才会更喜欢,才会更拥护!
人民日报:转变作风须汲取“基层营养”
赵树丛
思想上松、精神上散、工作中懒,责任心不足、担当意识差、团队意识不强,这些问题在一些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就是因为他们身上缺少“基层营养”。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和能力检验。总体来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精神,林业系统干部工作作风发生了积极变化,良好风气越来越浓厚。但是仍有少数干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履行职责和事业发展的需要,集中表现为思想上松、精神上散、工作中懒,责任心不足、担当意识差,以及整体观念缺失、团队意识不强。
这些问题是怎么引起的?为什么会长期在一些人的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不能够自我净化、自我纠正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身上缺少“基层营养”。作为国
家机关的干部,往往知识、眼界等营养比较丰富,而基层经历、基层情怀、基层意识、基层方法等基层营养相对不足。
基层是林业的根,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是林业工作的着力点。基层营养不良成为改进工作作风的一大障碍,影响干部成长进步的一大短板。实践证明,一个干部摄入足够的基层营养,才会对基层情况十分了解,对群众疾苦牵挂在心,对基层工作的运转特点较为熟悉。这样也才能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认识更准,对现状和职位看得更正,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
中央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所以,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我们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央战略大局,更好地契合群众期待。基层是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效应终端,也是我们工作落实的基础。
我们正在开展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两转变、两服务”活动,林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向基层学习经验,向群众汲取力量,多学会如何与基层打交道,多琢磨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多借鉴基层好的做法和举措。要在吸收基层营养中切实推进“两转变、两服务”,要让基层和群众来检验和评判“两转变、两服务”的成果。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树丛日前在国家林业局“两转变、两服务”活动动员部署会上说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13日 05 版)本报记者
顾仲阳整理
福建日报特约评论员: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上见实效
——四论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总结会精神
这次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既延续了前几次好的做法,又在许多方面作了改进,体现了转变作风的要求。突出的特点,一是“简”,二是“实”。
“简”的结果是形式主义少了,大家有更多时间思考问题、交流体会;“实”的结果是重点更突出,导向更明确,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意识。
在工作检查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各地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的可喜变化。比如,大家对本地区的优势劣势认识更加清楚,探索更具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减少了发展的盲目性;更加注意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重视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功成不必在我任”,“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意识更加牢固,增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攻坚克难,有干事创业的激情,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推动全省上下形成了竞相发展的 24
良好态势。
观念转变和作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功在“常”“长”两字,关键在持之以恒。当前,我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干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制约发展步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观念一转天地宽。我们强调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绝不是要封闭自守,搞自我循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发展的要素局限性很大,市场的局限性也很大,现在条件不一样了,必须把本地的经济和全国的、世界的经济联系起来,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时一地,而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视野,走出去、引进来,在更大范围来拓宽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包括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为我所用。又比如,在发展方式上,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更多地发展一些新的业态,对传统产业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也要大胆进行创新。再比如,在发展环境上,企业和群众反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 仍然存在“潜规则”和“熟人经济”、“小鬼难缠”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行政职能转变,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倡导“马上就办”,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好作风就是旗帜,就是形象,就是力量。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不是小事,而是更加严格的政治要求、更加强烈的群众期待、更加迫切的发展需要。抓作风建设,贵在领导带头,难在长期坚持,重在形成机制。要从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做起,率先垂范,形成正面示范效应;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同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结合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用长效机制来巩固和保障作风建设的成果。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要我们将转变观念和作风的要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从一点一滴改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就一定能够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心有人民”是关键
刘云山21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人民网)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事业的胜利之本。“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
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放在心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永远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把群众放在心上,要转变服务群众的工作态度。要做好工作,态度和本领缺一不可。本领是会干的问题,态度是愿干的问题。态度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必定有什么样的行动;态度是行动的方向,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态度是行动的示范,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定会有什么样的效应。因而在工作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等生硬、冷淡、蛮横、粗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要坚决杜绝。自觉地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真诚地做到不厌烦、不推托、不敷衍,简化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
把群众放在心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身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好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到以情服人,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困难。要学会深入群众,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汲取工作动力。只有转变思维方式,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才能真正给予理解、积极支持。
把群众放在心上,要提升为民服务的工作质量。首先是标准要公平。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严格标准,统一尺度,打消群众顾虑,赢得群众支持。其次是过程要公开。坚持程序公开透明。要维护群众合法权利,让群众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要给群众以监督权,增强群众对执法的信任感、认同感。第三要结果要公正。只有结果公正,群众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要有群众信服的公正结果,干部就要不徇私情、不带偏见、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不流于形式,为民办实事、办成事。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体现公平正义,让群众满意,让群众信服。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要克服浮躁
眼下,浮躁已成为一种“流感”,传染了一些领导干部。有的盯着位子干工作,任职年限还不到,就琢磨着提前调一调、动一动;有的盯着领导做事情,谋人甚于谋事,出发点不是群众满不满意,而是领导高不高兴;有的盯着“彩头”抓落实,能出彩的笑脸相对,不出彩的冷面相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浮躁之气表面上看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状态,但深层次上是干事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明代钱琦在《钱子语测》中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冲然糜宁。”这是从一般品德修养层面上讲的。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则应有更严格的要求。浮躁不戒,党性难纯,党风难正,事业难兴,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纠正之、避免之、戒除之。
朴能镇浮,静能御躁,克服浮躁贵在“静”。浮躁是一种焦躁不安的表现。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所谓“神难凝”,引申来讲,就是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心猿意马、志大才疏,所谓躁者不静。时未可而进,谓之躁,躁则事不审而上必疑。“躁”,源于想干事,思进取,求发展,“躁”,也源于不甘寂寞、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就会少了耐心,多了冲动;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实干,多了蛮干,正所谓“满则无求,骄则无知,惰则无进,浮则无深”。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平静心、平常心是克服浮躁的一剂良药,一个合格的干部,不仅要有志气、勇气、才气、锐气、还要有静气。“将飞者翼伏”,鸟儿敛翅,高飞腾空;企鹅上岸,先拼力沉潜,后迅猛向上,窜出水面,落于陆地。沉下去,才能浮上来;钻进去,才能跳出来。“沉淀”浮躁,要脚踏实地,敏于事讷语言,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多感悟,力操潜功,不自视清高,不眼高手低,抬头做人,潜心做事,才是领导干部的真境界。
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克服浮躁重在“敬”。浮躁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没有坚持,“中国梦”是很难实现的。多一些心灵的敬畏,少一些轻浮的急躁,这样,梦想才会一天天地接近我们。领导干部保持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克服浮躁关键所在。要敬畏历史。“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热衷于“短、平、快”,刚刚烧火就要揭锅。敬畏历史,必须摒弃私心杂念,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今天”的思想,跳出私利窠臼,深思熟虑、长远谋划,正如右玉县十八任书记接力造林,“久久为功”,只要对长远发展有利的事,看准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干,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去干,以锤子钉钉子的精神解决一个个问题、落实一项项任务,既要“接好力”,也要“传好棒”,决不能“张书记挖河、李书记填河”,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要敬畏人民。要口碑,不要金杯银杯。这个道理常讲,要紧的是在心里真正认同,真正懂得服务群众是从政者永恒的价值追求,百姓的口碑是衡量党员干部行动的根本依据。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克服浮躁情绪,扑下身子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多办顺民意、解民忧、聚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欲识长空月,先处眼中尘,克服浮躁难在“净”。浮躁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进取心太切,患得患失;虚荣心太强,战战兢兢。力戒浮躁,必须净化思想。净,净身无贪欲。“老实做人,干净干事”,“乐自清中出,廉从淡中来”;“任何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这些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人生坐标。“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领导干部要守住心灵的净土,不奢侈、不贪污、不受贿、不腐化,洁身自好,干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古人云:“鼠饮溪,不过几口;鸟栖林,不过一枝”。身在领导岗位,要做到既有本事,又守本分;常修从业之德,做到掌好权、执好政;常思贪欲之害,做到既会干事、又不出事;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既重大
节、又慎小节,身体力行地践行党员干部的高尚操守。
海南日报评论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劲头转变作风
——九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
干部作风,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良好的作风,是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期间,对干部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绝不能抓抓停停、刮一阵风,一定要持之以恒抓下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为我们的党风政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持之以恒地把干部作风建设抓好、抓实,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决策部署,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省委常委会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二十项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开展整治“庸懒散奢贪”行动,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有力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以及吃拿卡要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仍然存在着在岗不在状态、出工不出力的“混事官”,不学无术、瞎指挥、乱作为的“糊涂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老爷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官”„„以上现象提醒我们,转变作风的任务依旧严峻,不可有丝毫的懈怠。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转变作风,就要推进党性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感情贴在民心民意上,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工作落在求真务实上。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带头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的“二十项规定”,不断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把实干当成一种品格、把密切联系群众当成一种责任、把建设国际旅游岛当成一种使命,增加作风转变的主动性;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表率和示范效应,以优良的作风树立为民实干、团结实干、创新实干的新形象。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转变作风,就要深入持久地抓好“庸懒散奢贪”整治,促进各级干部廉洁履职、实干担当。要解决一些干部“不想干、不实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与一些单位领导“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担当”的问题;要坚决抵制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整治要不讲情面,敢于碰硬,“老虎”、“苍蝇”一起打,28
不搞特殊化,不搞运动化,持之以恒把作风整治抓下去;要做到有问题能及时发现、发现问题能有效解决、已解决问题不再反弹,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勇于担当、体恤百姓、热爱海南、实绩突出、清廉从政的干部队伍。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转变作风,就要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精简、规范行政审批,推广阳光政务,推进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服务的效率和公开透明程度;要继续增强各级干部的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自由裁量权,积极主动服务,努力打造更依法、更高效、更优质的政务环境、发展环境。
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叮嘱,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坚决抵制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廉洁施政的政治生态,以过硬的党风政风为海南发展保驾护航,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陕西日报:转变作风还得要碌碡砸磨盘——实打实
巨 涛
讲话简短了,公务节俭了,访民情频繁了„„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自上而下一股工作新风,颇得群众好评。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干部只做表面文章,重作秀,图形式,走过程。这种现象值得重视。
转作风不光要说,更要在做。不能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关键是脚踏实地,付诸实践和行动。作风是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转作风是为了更好的联系群众,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民。然而有些干部在转作风中只倡导没响应;只说不做,虚晃一枪;图表面,重形式,不实在,装腔作势糊弄人,或者只改皮毛,不改本质,流于形式,不触及问题和实质,根本没有实效。
摒弃只做表面文章,干部要带头树标杆。“光说不练假把式,为政贵在行”。干部的作风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社会风气有引导示范作用。干部要拿自我开刀,自觉从理念、德行、用权和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升素质,锤炼作风。做到讲真话、道实情、办实事,杜绝打官腔、说空话、说大话,工作上多一些奉献,多一些务实,多一些担当,做到立言与立行,尽力为群众服务。
摒弃只做表面文章,既要“制度上文”,更要“执行下文”。转作风一靠自觉,二靠制度,必须用制度这个“硬杠杠”来衡量,以标准细则来保障,把转作风落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来,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不作秀,使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通过建立健全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考核评议制、支出预算制、责任追究制等,用制度遏制不良作风。同时,要建立奖罚分明的有效机制,让遵规守纪者得到褒扬,不守规矩者受到惩戒。
摒弃只做表面文章,群众监督最有力。转作风不能自说自话,要发扬民主,既要有职能部门专门抓,又要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在转作风这场“大考”中,党是组织者,干部是考生,群众是考官。干部转作风的态度如何,效果如何,群众说了算。转作风“不能放空炮,秋后要算账”,因为转作风的收效是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所以要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
全党即将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转作风的一次大考验、大深化、大检阅,我们必须切切实实的在真改、深改、严改上下功夫,花气力,用好作风展示好形象。
光明日报:转变作风需要“上”“下”合力
教育部日前出台文件规定,严控仪式性活动,机关干部一律不出席地方、学校自行举办的表彰庆祝等活动,不以个人名义题词或发贺信、贺电,教育部一律不作为同贺单位,一般不为学校校庆发贺信,原则上部领导不出席校庆活动。
其实,关于“部领导原则上不出席校庆活动”,教育部前些年就已有过规定,这回不过是再次重申而已。一个正常的规定为何要一再强调?恐怕还要从人们的潜意识里寻找原因。
在不少人的习惯思维里,领导出席活动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发贺电贺信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方面,体现了上级的重视,有利于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自己脸上也有光,是工作成绩的象征。这种习惯思维,不仅反映了一些地方“重形式”大于“讲效果”的作风,也暴露出一些工作人员习惯于靠传达领导讲话来开展工作的行政惰性。
按目前的政府工作制度,不论是地方领导还是部委领导,一般都分管为数不少的部门。如果领导逢活动就参加、逢会议就出席,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下基层和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荒废工作、贻误正事。
实际上,一些部门的活动、会议即使领导不出席,也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拿校庆来说,筹备工作已经就绪,活动内容也已确定,有没有领导出席,效果都一样。进一步讲,校庆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领导嘉宾不在,大家就会免去一些客套拘束,交流感情、畅谈发展也能更加深入、更有成效。因此,领导干部不参加庆典活动、有选择地出席部门会议,看似小事,实则体现着作风,体现着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甚至政府的整体形象。
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需要“上面”做表率,也需要“下面”见行动,做好“上”与“下”的结合。就“上”而言,关键是破除文山会海的行政模式,将出席活动和讲话只视为一种督促,关键在于日常工作中多下基层调查研究,多听取不同意见,多思考问题不足,进而作出科学民主的决策。从“下”而言,要从思想深处破除“领导出席活动会议才重视”的习惯思维,用工作的实际成效真正赢得认可。只要上下一心、合力维护、互相监督,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就会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
光明日报:从周总理的十条家规看转变作风
罗容海
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逝世37周年的纪念日,天津的周邓纪念馆、南开中学以及江苏淮安等地,都举办了纪念周恩来的活动,许多民众也自发前往各处悼念这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公布并带头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改作风的形势下,缅怀、学习周总理便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缅怀周总理,要学习他的两袖清风。当前关于干部财产公开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在利益面前管不住自己、管不住家人。“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无工作者总理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允许请客送礼;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艰苦朴素;不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周总理的这十条家规,值得广大领导干部细读深思。
缅怀周总理,要学习他的一心为民。“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总书记赴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的身体力行,给广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总理对群众的安危冷暖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1973年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周总理潸然泪下,痛心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学习周总理,把百姓当亲人,自然能体贴入微,把自己当公仆,自然能真心自责。
缅怀周总理,要学习他简朴、亲切、谦虚、务实的工作作风。“八项规定”提倡轻车简从,提倡改进会风、文风,这与影响了数代人的《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夜的工作》等文章里周总理的精神一脉相承。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建设者,在百姓心中已经树立了干部的样板,这也是为什么“八项规定”一出台便深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也许有些干部会说,周总理是理想中遥不可及的“完人”“圣人”。但“人皆可为尧舜”,只要真正认识到“人民至上”,只要真正肩负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做周总理一样的好干部就不遥远。
长江日报评论员:转变作风指向权力内在品质
兰考弃婴火灾遇难事件后,《人民日报》记者自5日开始试图联系民政部门进行采访,但多日来无果。8日,该记者一个上午给民政部打了15通电话,除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外,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
出现问题,相关方面互踢皮球,记者采访屡屡受阻,找不到负责人,得不到回复的情况并不鲜见。不同以往的是,过去这类问题的主角往往是地方政府或部门,而没有达至中央部委机关。民政部的问题未必是个孤例,也未必最严重,但作为一张有特殊影响的全国性报纸,直指一家中央部委,意味是很不一样的。
《人民日报》追问民政部,是站在中央转变工作作风要求落实情况的角度。15通电话徒劳无获,像日记一样被记录,原原本本地公诸于众,“检验”出工作作风到底转的怎么样。以此类推,全国范围的工作作风的转变又是什么水平?恐怕不能让人乐观。
当下,各地都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细则,甚至不乏有特点的条款规定。客观地说,这些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官方文件表达方式的改变,官员讲话实在了;领导出行“阵仗”小了;举办会议形式上更加厉行节俭等等。然而,改进工作作风的本质不是这样的,它是要改变权力的内在气质和精神状态。
改进文风会风,涉及很多方面,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举止中,但语言变化、形式简朴,都是表象,相对而言,这些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或者“伪装”出来。实际上怎么样呢?此前,民政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落实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出台十七条措施改进工作作风,然而,打给民政部的15通电话,一下子揭开了问题的实质。
表态贯彻落实,制定规定,这都可能做到,然而,一旦触及实质问题、核心要害,权力系统的内在精神、公务人员的内在气质总会不自觉地显露。面对监督,不愿公开、不想受到约束的脾气即刻“反弹”,这样的作风转变,虚有其表。
权力民赋,权力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利益,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十八大后,改进工作作风被新的领导集体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着力于落实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改进工作作风是新政之风,是回归权力本质,绝不是喊一通口号、摆花架子、做做表面文章,不站在这样的基石上,很多地方的转变工作作风终会原形毕露。
山西日报:转变作风尽在细微之处
姚晋平
转变作风不是轰轰烈烈的狂风,而是丝丝入怀的和风。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开门见山直接说观点、谈问题,主席台上没有绿色植物和鲜花,到山西省委全委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两人住一个标间,会议不摆放笔记本和笔;从网上举报腐败,有关部门不事声张迅速立案查证,到领导下基层亲自打伞、自己盛饭吃自助餐„„细思之,这些事有的本该就是这样,有的 “小”的简直不值一提,但一经媒体报道,它带来的温暖感动还是直抵人心。
作风也许是行为,也许是态度,体现在工作上,也体现在生活中,其概念虽然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述,但什么是好作风,什么是坏作风,哪个单位作风好,哪个人的作风不好,都能给出比较公允的评价。
转变作风一次次被发起,正好说明转变作风之难以持久,而需要持久。转变作风其实不是什么高要求。如一个工作人员按照岗位规定,守土有责,岗在人在,公事公办,这种作风就让人说不出什么;如果态度端正,和颜悦色,这种作风就足以叫人称好。怕就怕,岗位在,人已走;怕就怕,故意刁难,拖拖拉拉;怕就怕态度恶劣,老爷作风;怕就怕嘴上一套,做的另一套„„
转变作风尽在细微之处,尽在不言当中。如果是轰轰烈烈的、大张旗鼓的、四处张扬的,这样来转变作风反倒值得怀疑。
转变作风重点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如果放下本职工作出去做好事,做别人做的工作,这种作风转变有可能是变味的,也是不会长久的,最终会变成演戏也难说。特别是那些窗口单位,放弃本职工作,上门办事的人就会因你的离岗而办不成事。而你离岗做的事却是原本就有人做的,多你不见得做得更好,少你也差不到哪里。
转变作风要“做加法”,多干实事,有所作为,在其位谋其政,而更多的是“做减法”,去掉那些让老百姓反感的多余的所作所为。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中用的最多的字是哪个?是“不”字。如,“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可谓条条皆有“不”,概括起来就是不劳民伤财、不掠取虚名、不虚张声势„„
转变作风是一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内化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中。因而,真正的转变作风一定是在思想上先转。思想上不转,转变作风就难以持久,多半是“一阵风”刮过去了事。
转变作风必须有严肃认真的监督考核,作风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肆无忌惮,别人不能奈我何,长此以往,作风自然就走了下坡路。如果作风不好就受罚,就下课,有所敬畏,就会明白作风不是小事,得时时提醒自己谨言慎行。一个部门和单位也一样,作风不好大都也是由监督缺位“惯”出来的毛病。
转变作风亟需破除“制度迷信”
——领导公信力决定制度执行力
闫群力
现在最缺的决不是制度条文,而缺少的是真正执行。尤为重要的是自上而下、自官而民、自“一把手”而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毫无疑义,最实用,更管用,就是领导的实际行动
当被问及对于干部作风转变的期待时,人民论坛杂志调查显示,高达76.86%的受访者希望作风转变“能够不断制度化、法制化,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常态”。公众对“制度化、法制化”的热切期盼值得肯定,但笔者在此想提醒的是,“制度化、法制化”是促进作风转变的必要条件,但我们不能因此陷入“制度迷信”,认为有了制度作风就能好起来,当前中国转变作风最缺的不是制度,而是执行。领导公信力决定制度执行力。
制度不会自行运转,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
现在无论搞什么活动,做什么事情,抓什么工作,完成什么任务,实现什么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怎么干”,决不是“怎么说”。其实这几年“说”得够多的了,几乎每天都有高屋建瓴的讲话、层出不穷的文件、面面俱到的章程。然而,“空谈误国”,特别是抓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在于制度多发频发,大搞文件罗列,文人论著,文字游戏,更不在于“制度上墙”、“制度装潢”、“制度美化”,而在于认真执行,真正落实,行动兑现。
长期以来,我们极为重视抓制度建设。但为什么出台的法规、制定的制度执行得并不如人意呢?甚至有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同废纸一张。当然其中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原因是执行制度的一些人特别是领导,可能本身就带头违反制度,使制度的严肃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开了口子”,变成了随意性、变通性的潜规则,导致严格的制度失去了公信力,没有公信力,还怎么有执行力。
制度是什么?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具有普遍的约束性,要求对所有相关人员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特权又是什么?特权就是在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特权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享有普通人无法享有的权利。特权使制度形同虚设,这话说到了要害之处。有一些特权人享受特殊待遇,可以不受法纪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带头违纪违法,把纪律法律当儿戏,甚至逍遥法外。
“制度决定一切”,是在当今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观点。特别在反腐倡廉与作风建设方面,每当说到腐败与作风问题,人们总是说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这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事实上现行的制度和法律都有,还很多,只是没人去认真贯彻 34
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再完善的法律不严守,终究也是枉然,特权、专权不受制衡和约束,制度、法律又无人去落实,滥权和腐败岂不必然?“徒法不足以自行”。但是,多年来一些反腐败专家所提出唯一的灵丹妙药,就是要求出台“反腐败法”。似乎只要“反腐败法”制定出来,腐败问题就能解决了。现在人们只要谈到腐败原因,就认为是制度不健全;只要说起反腐败,就异口同声要建立健全制度,才能解决腐败问题。同样社会上只要发生群体性事件、矿难事故、食品中毒、人身安全等问题,追究其原因和责任,就是制度有漏洞,法律不完善。
其实不然,说实话,古往今来,制度、法律永远健全不了,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总是具有滞后性。凡是出事就拿制度、法律说事,只不过是一种最好的说词、最高的搪塞、最大的推托。反腐倡廉与作风建设不仅仅是制度的制定,法规的出台;关键是法规的执行,制度的落实。如果再严的法律,再好的制度,只是文字定定、会上印印、各处发发,充充“门面”,走走过场,就算交差,就以为完事大吉。结果是制度、法规确实“上墙”了,但都成了摆设,形同虚设。一面是规章制度纪律法律接连不断,纷纷出台,一面是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纪不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好的制度能使坏人不敢做坏事;制度不好,也可能使好人变坏。不可否认,正是由于现存制度的不健全,才使不少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制度建设的确是反腐败工作一项带根本性的举措。但多年来在用制度反腐败方面,我们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出台了不少经过精心设计的制度,然而实行起来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这里,有一个制度必须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问题,但恐怕更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廉政制度建设与行政伦理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制度是不会自行运转的,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而人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决定人们言行的,不但有各种有形的制度,还有形形色色的风俗礼仪、人情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无形的行为规范。
制度落实最重要最实际的是领导带头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按规矩办也成不了“方圆”。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立法与执法“两层皮”。立法是一回事,执法又是另一回事,使法律严肃性(公正性)变成司法随意性。
制度制定与制度落实“两回事”。规章制度很多,真正执行很少,造成制度制定(出台)与制度执行(落实)两码事。
行政命令与政令畅通“肠梗阻”。颁布政令很严,贯彻政令不畅通,不是按“规矩”办事,照章(规章制度)办事,依纪依法办事,而是照“长”(首长、官长)办事,即按长官意志办事,看领导眼色行事,说白了就是“人治”,人治代替了法治,最终还是权比法大。“零容忍”与“开口子”以及“铁的纪律、严肃的法律”与“潜
规则”、“变通性”、“人情债”交织在一起,斩不断,理还乱。
有的地方和部门领导对作风建设不能不说非常重视、高度重视、极其重视,大会小会作报告,逢会必讲,却是逢场作戏,结果是“台上他讲,台下讲他”;大报小报发表文章,逢报必登,却是官样文章,连篇累牍的套话、空话、官话;大墙小墙挂着制度,逢墙必上,却是制度上墙,形同虚设,毫无作用。结果是严肃成了“言速”,严查成了“言查”,严惩成了“言惩”,严肃处理变成了“言速”梳理,真功夫变成了花架子,真把式变成了耍戏法,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以情抑法,以权压法,以钱抵法。
目前,“制度决定一切”的话语之声是很强大的,占据主流媒体,占领统治地位,几乎达到“制度决定论”、“制度万能论”的地步。似乎只要更换一种制度、建立一种制度,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幻想只要改变了大制度、“顶层”制度,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当下的“制度决定一切”的神话中,人们的着眼点多数在制定制度上,热衷于“闭门造制(度)”,似乎只要制度出台了,其他一切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所以人们的精力都放在制度制定快慢上,注意力都集中在制度数量多少上,真功夫根本不用在制度执行、落实和兑现上。
需要特别强调,破除“制度决定论”的迷信,绝不是要宣扬“制度无用论”、“制度虚功论”,只是想提醒一下,现行各种各样的制度不算少了,已经很多了,甚至有些“虚”、“滥”、“乱”。为什么费了很大劲制定了很多制度却执行不了,贯彻不下去?我认为,最重要最实际的是提高领导带头遵纪守法公信力,如果领导没有公信力,哪还有制度执行力?人们对你说的做的都不相信了,那么还有谁去实实在在真抓实干呢?现在最缺的决不是制度条文,而缺少的是真正执行。尤为重要的是自上而下、自官而民、自“一把手”而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毫无疑义,最实用,更管用,就是领导的实际行动。执行制度、落实制度,关键不用你说什么,最重要的就看你做什么。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作者为中央纪委宣教室正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
陕西日报:转变作风 “下”也有责任
廖建江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下发后,各地各部门都相继出台文件,对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笔者发现,不论是从出台的文件看,还是从舆论反映的情况看,这些新规都是着眼于“上”——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样做固然没有错,但如果没有“下”的配合、支持、监督,恐怕实际成效要大打折扣。
仔细观察各地各部门出台的转变作风新规,其实在前些年也都做出类似的规定。一个正常规定,为何要一再强调,这就需要从人们,特别是“下”的潜意识里做一番深入分析。在不少“下”的习惯思维里,领导出席活动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发贺电贺信等,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方面,体现了上级的重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自己脸上也有光,是工作成绩的象征。这种习惯思维,不仅反映了一些地方“重形式”大于“讲效果”的作风,也暴露出某些基层干部习惯于靠传达领导讲话来开展工作的行政惰性,而一旦领导没参加会议活动,没了“指示精神”,便无可适从。
落实转变作风新规,在做好“上”的文章的同时,也要切实转变“下”的观念。从“下”的角度来看,正确理解与看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不仅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更是一个行政责任问题。不从思想深处破除“领导出席活动会议才重视”的习惯思维,不但自己的工作难以体现实际成效,缺乏创新力、创造力,也容易变着法子让上级部门做出的新规走味变样,把领导干部的作风“惯”坏。
再者,“上”与“下”是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对于省级而言,中央是“上”、市县是“下”;对于普通干部而言,既要听从各级领导的指示、又要服务社会大众,只有自身转变作风,又推动他人转变作风,整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好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转变作风的新规落到实处、见好成效,“下”的责任一点儿也不比“上”来得小。只有上下一心,合力维护,互相监督,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规旧习才会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
人民网论:转变作风“动真格”还需执行“不打折”
张 静
最近,有新公务员向媒体披露,部分单位虚假转变作风,科长上班时间喝酒斗地主,联系群众只是“走过场”。
转变作风本是肃清党政机关风气、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有力举措,但是一些党政部门在学习落实的过程中确是“走过场”,搞起了形式主义。而这位新公务员对此不良现象的披露虽然让大家感到欣慰,但是也着实让公众感到忧虑,如果转变作风只是“纸上谈兵”而不“动真格”,最终只会影响党政部门的公信力,割裂干群之间的联系。因此,转变作风要“动真格”,在执行落实上决不能大打折扣。而执行“不打折”,既要靠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自律,又要靠健全的日常管理机制,也要靠强化的监督机制。
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转变作风、真密切联系群众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学习八项规定的过程中要吃透精神,深刻领会,将转变作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才能做到自律,才能在转变作风过程中率先垂范,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机关部门应将转变作风提到日常管理的日程上来。将转变作风的落实情况与领导
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并且应改善考核的方法,不能只听考核对象的工作汇报,还应重视基层调研,从群众口中听取对领导干部转作风的落实评价。只有多方获得的消息,才能提升工作落实的真实性。
转变作风的落实离不开内外监督。这位新公务员向媒体披露虚假转变作风的现象,给党政机关的人员敲响了警钟。除了内部人员的相互监督,广大人民群众也要积极做作风转变的监督者,只有内外配合,才能确保监督到位。
转变作风不是“一阵风”,也不是“耳旁风”,而是要吹“四季风”。望党政机关深入贯彻落实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这是自身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环球时报社评:高档消费下降,转变作风更需坚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星期二表示,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并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中国反腐败和反浪费的紧箍咒正一条条戴到各级政府头上。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收入下降了3.3%,政府转变作风得到经济上的验证。
中央转变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深得人心。然而党政军系统如此大范围的转变作风,其触动的利益链条不可能截止在官方系统内。它造成市场上的高档消费下降是必然的。这会影响部分企业的当下利益,带来一些人的经济不适应。
对于转变作风带来的社会层面触动,公众应当理解并坚决支持。如果中国社会见到一些具体经济指标下滑就产生犹豫,那么与腐败和浪费的斗争将浅尝辄止,夭折于半途。
官方的作风同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过去一直错综交织,今后也会彼此影响和互动。转变党政军工作作风不仅仅是官方的自我改革,它一定会延伸成社会的关联性改革。
以往中国的餐饮、娱乐等高档消费,有一部分就是官方不良作风在社会上的接盘。它们虽然繁荣了经济,但这部分繁荣与大众利益并非促进关系,它是社会发展中的有毒泡沫,越早挤掉它们,未来的中国越健康。
腐败和浪费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的真谛背道而驰,因官方转变作风而受到“殃及”的市场主体需及时醒悟,坚决调整生意的方向。以为转变作风只是“一阵风”,试图咬咬牙挺过去,这是对当前转变作风性质的误判,是与国家建设廉政社会的决心对赌。这只会导致商家自己越来越被动,损失不断扩大。
一些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认为一定的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中国在政治上决不能被这种思路牵着走,它是社会建设的鸦片。“廉政”的发令枪已在中国打响,我们没有回头路,前进是唯一选择。
中国经济必须适应转变作风带来的高档消费减少,以变应变。中央要不断发出转变作风决非“一阵风”的清晰信号,绝了部分商家能挨过去的幻想,促他们真正转变经营思想,围绕社会健康、有效的需求施展自己的力量。
这是“长痛不如短痛”的明智做法,对具体商家和整个国家都是这样。中国不能被畸形繁荣的一角绑架,我们需要有勇气、也有能力挣脱出来。
三公经费减少,以及官员们主动拒绝高档消费造成的消费萎缩,需要通过创造更多健康消费需求弥补回来。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但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增速比人们期待的要慢,从没有经历中国税收曾经有过的猛涨势头。这是值得官方反思的。中国官方的引导力几乎“无所不能”,为什么对国内消费的引导总是短板?
快速创造一部分国内消费的增量,对长久保持社会对转变作风的支持有着现实、关键的意义。这也是对中国政府拉动国内消费的一次“紧急考验”。从官方到社会,做好这件事,就是对转变作风的实际力挺。
人民日报评论员:抓作风必先强党性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号召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以强化党性修养带动作风建设,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这为我们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净化党风政风树立了标杆。
党员姓党,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抓作风必先强党性。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在群众心中铸就永远的丰碑,就在于他始终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党性宗旨,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对待事业、带动群众。“本立而道生”,坚定的信仰、坚强的党性,是焦裕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各级干部面对的考验层出不穷,加强党性修养,更显得迫切而重要。党性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加强党性修养体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总书记对加强党性修养提出的四点要求,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公私分明见境界,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学习思考养心性,就是要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求真务实明宗旨,就是要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嫉
恶如仇扬正气,就是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
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正在深入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对党性的一次大检验、大锻炼。要让教育实践活动落地有声,就必须见物见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党性强则作风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应把党性修养放到突出位置,防止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只注重解决作风问题而忽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倾向。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或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向焦裕禄等好干部看齐,在学思践悟中磨砺党性,我们就能永葆蓬勃朝气、浩然正气。
第五篇:作风建设有关文章
原标题:改作风永远在路上
会期短了,议程实了,鲜花没了,横幅少了„„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务实节俭之风劲吹。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一周年之际,这样的新会风可谓政坛新气象的一个缩影。回首一年多来的变化,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奢侈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老百姓的大拇指纷纷竖起来了。国际舆论也普遍认为,中共有能力在变革中达到自我更新。
“打铁还需自身硬”,“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书记履职伊始的铿锵宣示,仅仅19天就化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党的建设、赢得良好开局,开启了新的历史进军。从八项规定出台到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开展,从反浪费到反“四风”,在作风建设新征程上,这一代共产党人留下了闪亮的前行足迹。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年多来,从参观展览沿途不封路,到河北农村踏雪访真贫;从倡导短实新文风,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行动是最有力的誓言,正是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我们才能激发以身作则、以上带下的正能量,让作风建设破冰向前。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治理“舌尖浪费”“车轮铺张”不松劲,管住中秋月饼、新年贺卡、春节烟花爆竹不含糊,刚性执纪打破了一些人的幻想,让紧箍咒越念越紧;中办、国办加强督查,中央纪委点名通报,截至去年底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铁面问责防止了“破窗效应”,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凭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我们以改作风的成效取信于民,让八项规定赢得了“铁八条”的赞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八项规定针对调查研究、会议活动、干部待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亮出了制度建设的利剑。一年多来,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1+20”制度建设框架,不断织密的制度之笼,体现了中央靠制度抓问题、管根本、谋长远的战略思考,为管住权力、转变作风提供了坚强保障。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解决作风之弊才能变“割韭菜”为“连根拔”,人们才会越来越坚信“改作风不是一阵风”。
历史选择为民务实者,未来属于勇毅笃行者。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继续推进八项规定所开启的历程,乘势而上、乘胜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扩大来之不易的作风建设成果,赢得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的更大好转。
《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5日 01 版)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
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兰考教育实践活动的阶段成效,深刻剖析了改进作风的形势任务,明确指出了作风建设的方向路径。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就要认真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作风建设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把活动推向深入、将作风改到深处。
机关里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奢侈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选准目标、集中火力,深入解决“四风”问题,通过抓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成效。“共产党有能力在变革中达到自我更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支持和拥护充分说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抓作风建设,我们抓准了、抓对了、抓及时了。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会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有的还会变本加厉。公款报销“化整为零”,送礼收礼花样翻新,“嘴上腐败”改换门
庭„„“四风”问题的一些变异反弹再次警示我们,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乘胜前进、乘势而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才能把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深化下去、把群众期盼的良好作风变成常态。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作风建设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同甘共苦,以“‘延安作风’打败了蒋介石的‘西安作风’”。长期执政之后,脱离群众的危险时刻考验着我们,对作风滑坡的警惕,一刻也不能放松。“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过硬的作风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仍将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繁荣兴旺的坚实根基。
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的作风建设也需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确保作风建设力度不减、温度不降、常抓不懈,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讲认真上下功夫,以严格的尺度来衡量,用坚定的决心来纠正;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让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行之有效,让逐步形成的机制扎根落地;在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上下功夫,形成清正严明的大气候,让歪风邪气无处藏身。努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就能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改进作风,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效出在坚持。只有长期坚持、真正落实,才能把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以优良的党风取信于民,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11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作风建设要持久抓 见
长效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改作风,要看一时之变,更要追求长久之态。如果来得猛、去得快,风过一切照旧,不但会导致“新的形式主义”,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大打折扣,也会凉了人心、伤了民心。
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作风建设要持久抓、见长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改作风的难点、重点所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
改作风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怕就怕虎头蛇尾。来去匆匆的改作风,本身就是坏作风;一曝十寒的改作风,也改不出好作风。强调“持久抓”,就是要从源头上打消那种消极等待、拖延观望的侥幸心理;就是要从根本上走出“改回来又退回去”的怪圈。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持久抓,才是真正抓;只有见长效,才是真见效。
制度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久抓作风,就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面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倘若只是作“下不为例”的宽大处理,甚至搞“网开一面”的法外施恩,那么制度就不会有威慑力,改作风就难以有敬畏心。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顶风违纪、敢碰红线的现象一查到底、从严处理,才能使制度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实践在发展,制度也要发展。持久抓作风,就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只有标准不断量化、规定不断细化、机制不断优化,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四风蔓延到哪里,制度就完善到哪里,让“只说不做”没有借口,让“寻找对策”没有空间,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从根本上治愈作风顽疾。
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持久抓,改作风就能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就能改出成效,取得长效。
(原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员:作风建设要持久抓 见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