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弗兰克赫兹 实验内容及要求[范文模版]
题目:弗兰克-赫兹实验
参考书目:
本部分实验内容及要求参照实验教材“弗兰克-赫兹实验”,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预习思考题:
1、原子状态通常在哪两种情况下发生改变?
2、为什么IA~UG2K曲线呈周期性变化?
3、拒斥电压增大时,IA如何改变?
4、掌握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过程要求:
1、熟悉实验装置结构和使用方法;(5分)
2、按照实验面板提示设置实验参数;(5分)
3、手动测试对氩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测量。(20分)
附加内容:改变灯丝电压,分析灯丝电压对IA~UG2K曲线形状的影响?结论要求:
1、在坐标纸上作出IA~UG2K曲线;(15分)
2、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得氩的第一激发电位U0值;(10分)
3、将实验值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比较,求出相对误差;(10分)
4、误差分析及思考题回答。(5分)
10分)(
第二篇:(郁春潮)弗兰克-赫兹实验教学指导书
弗兰克-赫兹实验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1914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设计完成的。该实验研究电子与原子碰撞前后能量的变化,能观测到汞原子的激发电势和电离电势,可以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为波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假说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该实验的方法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子与原子之间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玻尔原子理论的理解。3.由绘制的IP-VG2曲线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二、教学要求
1、实验三小时完成。
2、理解玻尔原子理论。
3、了解弗兰克-赫兹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学会它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4、观察、认识弗兰克-赫兹的IP-VG2曲线。
5、求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玻尔原子理论。
2、难点:求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四、讲授内容(约20分钟)
1、实验原理
玻尔的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沿着以核为中心的各种不同直径的轨道运动。对于不同的原子,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分布各不相同。
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对应的能量。当一个原子内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该原子就处于一种受激状态。如图l所示,若轨道上为正常状态,则电子从轨道Ⅰ跃迁到轨道Ⅱ时,该原子处于第一激发态;电子跃迁到轨道Ⅲ,原子处于第二激发态。图中,E1、E2、E3分别是与轨道l、Ⅱ、Ⅲ相对应的能量。
当原子状态改变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若原子从低能级En态跃迁到高能级Em态,则原子需吸收一定的能量△E:
△E=Em-En(1)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原子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二是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本实验利用慢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使氩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从而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
由玻尔理论可知,处于正常状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所需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相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之间发生弹性碰撞,电子的能量几乎不损失。如果电子的能量大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传递给原子,所传递的能量值恰好等于原子两个状态间的能量差,而其余的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电子获得能量的方法是将电子置于加速电场中加速。设加速电压为U,则经过加速后的电子具有能量eU,e是电子电量。当电压等于Ug时,电子具有的能量恰好能使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因此称Ug为第一激发电势。
图2实验原理图
弗兰克一赫兹实验的实验原理图如图2所示。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是在充满氩气的F—H管(弗兰克一赫兹管)内进行的。F-H管包括灯丝附近的阴极K,两个栅极G1、G2.板极A。第一栅极G1靠近阴极K,目的在于控制管内电子流的大小,以抵消阴极附近电子云形成的负电势的影响。当F—H管中的灯丝通电时,加热阴极K,由阴极K发射初速度很小的电子。在阴极K与栅极G2之问加上一个可调的加速电势差VG2,它能使从阴极K发射出的电子朝栅极G2加速。由于阴极K到栅极G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在适当的气压下,这些电子有足够的空间与氩原子发生碰撞。在栅极G与板极A之问加一个拒斥电压VG2,当电子从栅极G2进入栅极G2与板极A之问的空间时,电子受到拒斥电压VG2产生的电场的作用而减速,能量小于e VG2的电子将不能到达板极A。
当加速电势差VG2由零逐渐增大时,板极电流IP也逐渐增大,此时.电子与氩原子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当VG2增加到等于或稍大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g时,在栅极G2附近.电子的能量可以达到临界能量,因此,电子在这个区域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几乎把能量全部传递给氩原子,使氩原子激发。这些损失了能量的电子就不能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A,因此板极电流IP将下降。如果继续增大加速电压VG2,则在栅极前较远处,电子就已经与氩原子发生了非弹性碰撞,几乎损失了全部能量。但是,此时电子仍受到加速电场的作用,因此,通过栅极后,电子仍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A,所以。板极电流IP又开始增大。当加速电压VG2增加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g的2倍时,电子和氩原子在阴极K和栅极G2之问的一半处发生第一次弹性碰撞,在剩下的一半路程中,电子重新获得激发氩原子所需的能量,并且在栅极G。附近发生第二次非弹性碰撞,电子再次几乎损失全部能量,因此,电子不能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A.板极电流IP又一次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加速电压VG2满足式(2)VG2 =nUg(2)时,板极电流IP就会下降。板极电流IP随加速电压VG2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知,两个相邻的板极电流IP的峰值所对应的加速电压的差值约为11.5V。这个电压等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图3 IP-VG2曲线图
2、实验内容与步骤
1、将主机正面板上的“VG2输出”和“Ip输出” 与示波器上的“CH1onX”和“CH1onY”相连,将电源线插在主机的后面板的插孔内,打开电源开关。
2、将扫描开关调至“自动”挡,扫描速度开关调至“快速”,把Ip电流增益波段开关拔至“10nA”。
3、打开示波器电源开关,并分别将“X”、“Y”电压调节旋钮调至“1V”和“2V”,“POSITION”调至“x-y”,“交直流”全部打到“DC”。
4、分别调节VG1、VP、VF电压至主机上部厂家标定数值,将VG2调节至最大,此时可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稳定的IP-VG2曲线。
5、将扫描开关拔至“手动”挡,调节VG2最小,然后逐渐增大其值,寻找IP值的极大和极小值点,以及相应的VG2值,即找出对应的极值点(VG2、IP)也即IP-VG2曲线的波峰和波谷的位置,相邻波峰或波谷的横坐标之差就是氩的第一激发电位。
(注:实验记录数据时,IP电流值为表头示值“×10nA”;VG2实际测量值为表头示值“×10V”)
6、每隔1V记录一组数据,列出表格,然后画出氩的IP-VG2曲线。
五、实验注意事项
1、仪器应该检查无误后才接通电源,开关电源前应将各电位器逆时针旋转至最小位置。
2、灯丝电压VP不宜放得过大,一般在2V左右,如电流偏小再适当增加。
3、要防止F-H管击穿(电流急剧增大),如发生击穿应立即调低电压VG2以免损坏F-H管。
4、实验完毕,应将各电位器逆时针旋转至最小值。
六、指导要点
1、本实验要测量的数据较多,强调学生一定要耐心测量。
2、强调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并运用到实验中指导实验的进行。
3、实验中示波器的操作也很重要,要求学生能调出IP-VG2曲线。
4、本实验需要作图处理数据,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画出IP-VG2曲线,并从中找出氩的第一激发电位。
第三篇:赫兹证明电磁波存在实验
六、赫兹用试验证明电磁波存在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叠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发现电磁波产生的巨大影响,连赫兹本人也没料到。在发现电磁波不到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俄国的波波夫分别实现了无线电传播,并且很快投入实际使用。其他利用电磁波的技术,也像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无线电报(1894年)、无
线电广播(1906年)、无线电导航(1911年)、无线电话(1916年)、短波通讯(1921年)、无线电传真(1923年)、电视(1929年)、微波通讯(1933年)、雷达(1935年),以及遥控、遥感、卫星通讯、射电天文学......它们使整个世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赫兹的主要贡献是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跟光速相同,还进一步观察到电磁波具有聚焦、直进性、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性质。到了电磁波被试验所证实,光是电磁波的理论就彻底地深入人心,这时候,光的波动说就把粒子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附:赫兹证明电磁波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要从1887年的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Karlsruhe)讲起。美丽的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区缓缓流下,在山谷中辗转向北,把南方温暖湿润的风带到这片土地上。它本应是法德两国之间的一段天然边界,但十六年前。雄图大略的俾斯麦通过一场漂亮的战争击败了拿破仑三世,攫取了河对岸的阿萨斯和洛林,也留下了法国人的眼泪和我们中学课本中震撼人心的《最后一课》的故事。和阿尔萨斯隔河相望的是巴登邦,神秘的黑森林从这里蜒展开去,孕育着德国古老的传说和格林兄弟那奇妙的灵感。卡尔斯鲁厄就安静地躺在森林与大河之间,无数辐射状的道路如蛛网般收聚.指向市中心那座著名的l 8世纪的宫殿。这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市,据说,它的名字本身就是由城市的建造者卡尔(Karl)和“安静”(Ruhe)一词所组成。对于科学家来说,这里实在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可以静心做研究的好地方。
现在。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g Hertz)就站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仪器。那时候,赫兹刚刚三十岁。新婚燕尔,也许不会想到他将在科学史上成为和他的老师亥姆霍兹一样鼎鼎有名的人物,不会想到他将和汽车大王卡尔本茨(Carl Benz)一起成为这个小城的骄傲。现在他的心思,只是完完全全地倾注在他的那套装置上。
赫兹给他的装置拍了照片,不过在19 世纪80年代,照相的网目铜版印刷技术还刚刚发明不久,尚未普及。以致连最好的科学杂志如《物理学纪事》都没能把它们印在论文里面。但是我们今天已经知道,赫兹的装置是很简单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有两个大铜球作为电容,并通过铜棒连接到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上。导线从两个小球上伸展出去,缠绕在一个大感应线圈的两端,然后又连接到一个梅丁格电池上,将这套古怪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
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那两个几乎紧挨在一起的小铜球,然后合上了电路开关。顿时,电的魔力开始在这个简单的系统里展现出来:无形的电流穿过装置里的感应线圈,并开始对铜球电容进行充电。赫兹冷冷地注视着他的装置,在心里面想象着电容两端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的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他知道,当电压
上升到2万伏左右,两个小球之间的空气就会被击穿,电荷就可以从中穿过,往来于两个大铜球之间,从而形成一个高频的振荡回路(LC回路)。但是,他现在想要观察的不是这个。
果然,过了一会儿,随着细微的“啪”的一声,一束美丽的蓝色电花爆开在两个铜球之问,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细小的电流束在空气中不停地扭动,绽放出幽幽的荧光来。火花稍纵即逝,因为每一次的振荡都伴随着少许能量的损失,使得电容两端的电压很快又降到击穿值以下。于是这个怪物养精蓄锐,继续充电,直到再次恢复饱满的精力,开始另一场火花表演为止。
赫兹更加紧张了。他跑到窗口,将所有的窗帘都拉上,同时又关掉了实验室的灯,让自己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这样一来,那些火花就显得格外醒目而刺眼。赫兹揉了揉眼睛,让它们更为习惯于黑暗的环境。他盯着那串间歇的电火花,还有电火花旁边的空气,心里面想象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景。他不是要看这个装置如何产生火花短路,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求证那虚无缥缈的“电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它看不见,摸不着,到那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验证过它的存在。可是,赫兹对此是坚信不疑的,因为它是麦克斯韦(Maxwell)理论的一个预言,而麦克斯韦理论......哦,它在数学上简直完美得像一个奇迹!仿佛是上帝之手写下的一首诗歌。这样的理论,很难想象它是错误的。赫兹吸了一口气,又笑了:不管理论怎样无懈可击,它毕竟还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呀。他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在心里面又推想了几遍,终于确定自己的实验无误:如果麦克斯韦是对的话,那么每当发生器火花放电的时候,在两个铜球之间就应该产生一个振荡的电场。同时引发一个向外传播的电磁波。赫兹转过头去,在不远处.放着两个开口的长方形铜环,在开口处也各镶了一个小铜球。那是电磁波的接收器。如果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就会飞越空间,到达接收器,在那里感生一个振荡的电动势,从而在接收器的开口处也同样激发出电火花来。实验室里面静悄悄的,赫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他的眼睛已经看见那无形的电磁波在空间穿越。当发生器上产生火花放电的时候,接收器是否也同时感生出火花来呢?赫兹睁大了双眼,他的心跳得快极了。铜环接收器突然显得有点异样,赫兹简直忍不住要大叫一声,他把自己的鼻子凑到铜环的前面,明明白白地看见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两个铜球之间的空气里跃过。是幻觉,还是心理作用?不,都不是。一次,两次,三次,赫兹看清楚了:虽然它一闪即逝,但上帝啊,千真万确,真的有火花正从接收器的两个小球之间穿过,而整个接收器却是一个隔离的系统,既没有连接电池也没有任何的能量来源。赫兹不断地重复着放电过程,每一次,火花都听活地从接收器上被激发出来,在赫兹看来,世上简直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加美丽了。
良久良久,终于赫兹揉了揉眼睛,直起腰来:现在一切都清楚了,电磁波真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他胜利了,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八年前由柏林普鲁士科学院提出悬赏的问题;同时,麦克斯韦的理论也胜利了,物理学的一个新高峰--电磁理论终于被建立起来。伟大的法拉第(MichaeI
Faraday)为它打下了地基,伟大的麦克斯韦建造了它的主体,而今天,他--伟大的赫兹--为这座大厦封了顶。
赫兹小心地把接收器移到不同的位置,电磁波的表现和理论预测的分毫不差。根据实验数据,赫兹得出了电磁波的波长。把它乘以电路的振荡频率,就可以计算出电磁波的前进速度。这个数值在可容许误差以内恰好等于30万公里/秒,也就是光速。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原来电磁波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只不过普通光的频率正好落在某一个范围内,而能够为我们的眼睛所感觉到罢了。
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古老的光学终于可以被完全包容于新兴的电磁学里面,而“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的论断也终于为争论已久的光本性的问题下了一个似乎是不可推翻的定论(我们马上就要去看看这场旷日持
久的精彩大战)。电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实验很快就做出来了,这些实验进一步地证实了电磁波和光波的一致性,无疑是电磁理论的一个巨大成就。 赫兹的名字终于可以被闪光地镌刻在科学史的名人堂里,可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严肃的科学家,赫兹当时却没有预见到他的发现里面所蕴藏的巨大的商业意义。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那间实验室里,他想的只是如何可以更加靠近大自然的终极奥秘,根本没有料到他的实验会带来一场怎么样的时代革命。赫兹英年早逝,还不到37岁就离开了这个他为之醉心的世界。然而,就在那一年,一位在伦巴第度假的20岁意大利青年读到了他的关于电磁波的论文。两年后,这个青年已经在公开场合进行无线电的通讯表演,不久他的公司成立,并成功地拿到了专利证。到了1901年,赫兹死后的第七年,无线电报已经可以穿越大西洋,实现两地的实时通讯了。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就是古格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c,Mar-coni),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Aleksandr P叩ov)也在无线通讯领域做了同样的贡献。他们掀起了一场革命的风暴,把整个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如果赫兹身后有知,他又将会做何感想呢?
但仍然觉得赫兹只会对此置之一笑。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恐怕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吧?也许,在美丽的森林和湖泊间散步,思考自然的终极奥秘;在秋天落叶的校园里,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被每个人不断地提起。可是说不定他还会嫌我们打扰他的安宁呢? 无疑,赫兹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1887年10月,伟大的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t。'hhoff')在柏林去世,亥姆霍兹强烈地推荐赫兹成为那个教授职位的继任者,但赫兹却拒绝了。也许在赫兹看来,柏林的喧嚣并不适合他。亥姆霍兹理解自己学生的想法,写信勉励他说:“一个希望与众多科学问题搏斗的人最好还是远离大都市。”
只是赫兹却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在冥冥中忽然改变了许多事情。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电磁波的实验中亲手种下了一个幽灵的种子,而顶替他去柏林任教的那个人,则会在一个命中注定的时刻把这个幽灵从沉睡中唤醒过来。在那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未来的三十年间,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会不断地发生,彻底地重塑整个物理学的面貌。一场革命的序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拉开,而我们的宇宙也即将经受一场暴风雨般的洗礼,从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光怪陆离,震撼人心。
赫兹发现电磁波的实验
丁天然
早在1862年,年仅31岁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从理论上科学地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但是他本人并没有能够用实验证实。一些对电磁波理论持反对态度的人不断发难:“谁见过电磁波?它是什么样子?拿出来看看!”
第一个证明电磁波存在的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兹。1888年2月,他用自己设计的仪器完成了这一轰动科技界的实验。
1886年,29岁的赫兹在做放电实验时,偶然发现身边的一个线圈两端发出电火花,原来是一个个小火花在迅速地来回跳跃。他想到,这可能与电磁波有关。后来,他制作了一个十分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电磁波探测器──谐振环,就是把一根粗铜丝弯成环状,环的两端各连一个金属小球,球间距离可以调整。最初,赫兹把谐振环放在放电的莱顿瓶(一种早期的电容器)附近,反复调整谐振环的位置和小球的间距,终于在两个小球间闪出电火花。赫兹认为,这种电火花是莱顿瓶放电时发射出的电磁波,被谐振环接收后而产生的。后来,赫兹又用谐振环接收其他装置产生的电磁波,谐振环中也发出了电火花。所以,谐振环就好像收音机一样,它是电磁波的接收器。就这样,人们怀疑并期待已久的电磁波终于被实验证明了。
1888年2月13日,赫兹在柏林科学院,将他的实验结果公布于世。使整个科技界为之震动。赫兹实验不仅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也导致了无线电通信的产生,开辟了电子技术的新纪元。赫兹在1894年元旦去世,终年不到37岁。但是,赫兹对人类的贡献是不朽的,人们为了永远纪念他,就把频率的单位定为“赫兹”。
第四篇: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及要求(12学时)
第一单元:
实验
一、长度和固体密度测量
1.主要仪器:游标尺、千分尺、物理天平
2.讲解:功能、构造、原理、等级、灵敏度、分度值、量程、仪器误差限、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3.测量及计算详见“力学实验考试要求”。(在实验要求的目录里)
特别提示:本实验项目作为学生本期考试成绩,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在二节课内定时完成。本学期实验结束后下发该报告。
实验
二、分光计调节及棱镜项角的测量
1.主要仪器:分光计、钠光灯、三棱镜
2.基本知识介绍:光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常用光源(激光、钠光灯、水银灯)、基本调节技术(光学元件光轴的共轴等高的调节、消除视差的调节、自准直法)、常用光学仪器(望远镜、目镜、放大镜、显微镜)
3.讲解:仪器结构、读数系统(刻度盘刻度、游标刻度的分格和主刻度盘上分格的关系,偏心误差的产生及消除,如何计算测量角度)、仪器的调节方法(粗调、调节望远镜、调节准直管),分光计测角的原理,介绍测量三棱镜顶角的两种方法。
4.测量、计算:用反向法测量三棱镜顶角各3次,计算测得的顶角,求顶角的平均值及不确定度,写出测量结果。
第二单元:
实验
一、电热当量的测量
1.主要仪器:机械秒表、电子温度计、量热器、电子天平、电流表、电压表
2.讲解:仪器功能、结构、仪器误差、主要技术指标、分度值、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原理、温度修正的方法(作图法、计算法)等。
3.测量、计算:要求分别用计算法、作图法进行测量并修正系统终温,代入公式计算出电热当量,求出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正确表示实验结果。实验
二、伏安法测电阻
1.主要仪器: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线变阻器、电阻箱
2.讲解:实验原理、仪器结构、主要技术指标、使用方法、制流电路、分压电路、安全位置、量程、读数、仪表误差、注意事项等。
3.测量、计算:
(1)线性电阻伏安特性,计算电表的接入误差和修正值,作伏安特性曲线。被测电阻范围:200~300Ω,电源电压:4V
电流表:15mA档,内阻4.6Ω;
电压表:3V档,内阻3000Ω;
测量要求:根据上述的数据,选择电表的连接方法(内接或外接)。共测量10组数据。
(2)二极管正向伏安特性,计算电表的接入误差和修正值,作伏安特性曲线。电源电压:2V
电流表:15mA档,内阻4.6Ω;
电压表:3V档,内阻3000Ω;
测量要求:按照教材图4.41连接线路,共测量10组数据。
第五篇:上机实验内容与要求
《土木工程CAD》上机实验内容与要求
一、上机实验内容(20学时)
实验一基本操作
实验二基本绘图命令
实验三基本编辑命令
实验四图形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一)实验五图形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二)实验六绘制建筑平面施工图
实验七绘制建筑剖面施工图
实验八绘制建筑立面施工图
二、上机实验要求
实验一熟悉软件环境、设置自己基本绘图参数
实验二能够熟练使用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包括:点、直线、圆、圆弧、矩形、多边形等图形元素的建立方法,多段线的绘制方法,样条曲线的绘制方法,图案填充方法
实验三能够熟练地建立对像选择集,以及使用基本编辑命令,学会对象捕捉与对象跟踪方法
实验四学会图形显示的特性和控制图形显示的几种方法,及图层的设定、线型、线性比例、图形比例的设定
实验五学会块的设定与插入方法、图形的外部引用方法、尺寸及文字的标注方法
实验六能够熟练地运用AutoCAD绘制建筑平面施工图
实验七能够熟练地运用AutoCAD绘制建筑剖面施工图
实验八能够熟练地运用AutoCAD绘制建筑立面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