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2011年12月19日
第二篇: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范文)
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试行)
重研院[2009]29号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 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积极开展学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特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制订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充分发挥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体现特色和差异,在确保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同一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和积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二、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
制”,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或由多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应在1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一起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培养学制。
三、学制及总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在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并经所在学院批准。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为一年,专业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该类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间为3.5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均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8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学位论文不少于12学分。
四、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可参照2008版全日制普通硕士生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改设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公共课程可采用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辩证法、外语与数学等教材,也可与校内学术型硕士要求一致;专门技术课程可根据领域的不同行业或工作性质设置;学院应保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面向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行业实践训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含基础必修、专业必修、公共必修)至少18学分,开设专业讲座课程至少两门,每门1学分;应设置不少于2门(4学分)应用性强的行业特色课程。
(1)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专业基础理论课(3学分)
专业应用基础课(2~6学分)
专业应用技术课(4~8学分)
其中应用技术课应适当安排实验环节。
(2)选修课及实践教学(不少于10学分)
选修课主要应结合本学科主要应用研究方向及本领域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设置。选修课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承担部分课程。选修课应包含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非本专业报考的硕士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1~4门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进行补修,该类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每个专业领域应指定2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由校内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其中校内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得少于1/2,一般以授课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外专家一般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累计时间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3。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② 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内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董事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60学时(每周30学时,按12周计算),计算总学分为12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应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登记工作(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12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采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实际管理课题(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2)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3)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进展;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
(4)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七、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获得硕士毕业证,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应按照以上要求做好相应培养方案的制定,工程硕士按专业领域制定培养方案,风景园林硕士、会计学硕士及法律硕士按专业大类制定培养方案。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及部分新增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学制、学习年限、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按学校统一规定执行。
(四)时间安排:各有关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于7月8日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培养办。
(五)各单位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研究生院
2009年6月23日
第三篇: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
一、学科简介
其他单位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5年来承担北京市教委、学校科研(及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电视教材和专题片多部,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所制订了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习基地,夯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基础,确保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目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教育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3 年,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公共英语》
(2)学位核心课程
《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学》
《中国高等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
《外语口语与听力》
《外语阅读与写作》
(2)专业选修课
《外国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教育心理学》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六、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下的研究型学习与讨论为主,完善课程设置,兼顾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理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探究兴趣;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学和思考为基础,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术汇报和学术论文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有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宽广胸怀、国际视野、品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
七、论文撰写及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下: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中期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结 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经由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教育研究院分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2.中期考核
学院负责从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中期检查。
八、实践教学
1.在学期间,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2.在导师指导下,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3.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和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第四篇:西安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意见
西安工业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 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模式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原则上应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专业实践可以是在校完成导师课题,同时鼓励到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实习。
(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4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6学分,专业实践环节16学分。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 2 年,最长不得超过4年。
(二)课程学习与学分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1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2门,共4学分;专业基础课 8学分。
非学位课设置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
非本专业报考的硕士生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至少2门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
进行补修。该类课程的学分不计入培养的总学分之内。
课程结构与课程目录见相应学科专业领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三)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专业实践环节用学分进行计量考核,按规定要求完成者计16学分。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专业实践的具体环节、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参照《西安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
(四)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
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学术活动的环节不作具体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结合本人的专业实践环节进行总结和提炼,本人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结合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撰写1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
(五)学位论文及答辩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工作参照<西安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工作的规定(工程硕士部分)>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分别参照<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办法>和<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等执行。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以上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本培养方案自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西安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试行)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有效地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特制订本规定。
一、专业实践保障
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指导下,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主动与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提供长效的稳定的实践基地。
二、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原则上应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特殊情况下可申请采取以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交叉的方式进行。
三、专业实践组织
专业实践的组织工作应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⑴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⑵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⑶ 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⑷ 依托于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西安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
四、专业实践考核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20学时(每周20学时,按16周计算),计算总学分为16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西安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研究生所在学院应成立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小组,并组织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考核成绩应在研三开学第一周前报研究生部培养科,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16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部
2012年8月30日修订
第五篇: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英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于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英语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2.英语学习理论(2学分)
3.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学分)4.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学分)5.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外教育简史
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外语评估与测试 6.语言学导论 7.心理语言学 8.应用语言学
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须补修3门课程;跨专业的学生须补修2门课程。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实习时间为8周,计6学分;其它实践环节为2学分。
要注重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参加各个培养环节的工作;要开辟见习、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实践创造条件,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要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提倡以要求研究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六、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