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软件工程(中文信息处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中文信息处理)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软件工程(汉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引入汉语言及应用语言等领域,培养汉语言及应用语言信息化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特点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网络与信息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管理、分析和中文信息资源,实现对汉语言及应用语言的全方位运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培养既通汉语本体研究又懂中文信息处理并具备汉语言及应用语言实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独立从事语言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出版、新闻、文化、管理等领域的工作。
二、入学要求
1、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原所学专业、工作年限和年龄不限);较系统掌握汉语言及应用语言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2、身体健康。
3、报考人员参加我校组织的入学考试。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制和学分要求
软件工程(汉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学分制组织教学,学制为二年,学生须修满40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软件工程(汉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应修满24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获得。
课程安排:
1、必修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英语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数据的组织与信息挖掘语言信息处理研究 学位论文
2、选修课程:
统计语言学 语义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研究方法论 现代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概论 软件过程管理
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信息化进程
可供参考的课程
计算语言学
学分
(总计22学分)学时
2学分 36 4学分 72 3学分 54 3学分 54 3学分 54 3学分 54 4学分 72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2学分 36
2学分36
社会语言学2学分36 语言专题研究2学分36 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2学分36
五、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一般在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进行。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审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且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须由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企业管理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学位授予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软件工程(汉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的专业硕士学位,颁发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第二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附件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精神,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特制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第一条 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 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
一、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 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一、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具体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有关文件自行规定。
二、培养原则。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应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四条 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应根据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学位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临床科研方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类别课程,例如: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医学法律法规等。
二、课程学分。学位课程要求总学分应不少于16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外语2学分。
三、课程教学。可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考核可采取笔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
学位课程可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和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由学位授予单位和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
在临床轮转期间,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以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
第五条 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
一、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二、临床轮转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号)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
三、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学位授予单位应认定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第六条 科研与教学培训
一、硕士生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二、硕士生应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
第七条 学位论文与答辩
一、选题要求。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
二、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
三、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论文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四、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组织论文答辩。第八条 学位申请与授予
一、申请条件
1.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2.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3.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4.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位授予
硕士生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条件后,向所在学位授予单位学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第九条 分流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应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制订相关政策,对不适宜继续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合理分流。
一、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意愿,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
二、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三、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三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原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专业学位。
第十条 组织管理
硕士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接受学位授予单位、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培训基地管理,由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统筹负责。硕士生的指导教师包括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医师,分别负责学位论文指导和临床带教工作。各轮转科室需成立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十一条 附则
一、本方案适用于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学位授予单位应根据本方案,从招生录取、培养方案、学位授予等方面制订具体规定。
三、本细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未尽事宜参阅相关配套文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15年5月29日
第三篇: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
一、学科简介
其他单位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5年来承担北京市教委、学校科研(及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电视教材和专题片多部,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所制订了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习基地,夯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基础,确保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目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教育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3 年,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公共英语》
(2)学位核心课程
《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学》
《中国高等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
《外语口语与听力》
《外语阅读与写作》
(2)专业选修课
《外国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教育心理学》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六、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下的研究型学习与讨论为主,完善课程设置,兼顾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理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探究兴趣;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学和思考为基础,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术汇报和学术论文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有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宽广胸怀、国际视野、品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
七、论文撰写及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下: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中期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结 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经由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教育研究院分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2.中期考核
学院负责从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中期检查。
八、实践教学
1.在学期间,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2.在导师指导下,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3.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和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第四篇: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70100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改变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和国内外举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经验,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现拟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多种经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多种经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农业经济改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产、植保、园艺等企事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性高层次人才。具体培养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美化城镇环境服务。
2、掌握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和园艺规划和建设等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推广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从事三年或三年以上特种经济动物和水产养殖养殖技术推广、行业行政管理或相关企业工作;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从事四年以上相关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六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者。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录取为农业推广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农业推广任务完成学位论文,才能进行硕士论文答辩。
2、报考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
3、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其中,外国语和农业基础知识实行全国统一联合考试。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2、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
3、指导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管理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校外导师为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管理部门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公共课程(9学分)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辩证法
农业推广学
(二)专业必修课(7学分)动物生产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经济学
(三)选修课程(至少选6门12学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与保护
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学
水生动物健康养殖专题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专题
农业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
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政策与法规
(四)必修环节(2学分)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1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18学时/1学分 18学时/1学分 54学时/3学分 外语
学时/4学分 论文中期报告和学术交流 1学分
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主要内容包括: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技术难点;主要技术路线等。论文进展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初进行。主要汇报研究生学位论文已开展的工作、取得的初步结果、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以及是否能如期完成论文等。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策划、行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或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特种经济动物技术推广、项目设计;(2)研究论文
3、评阅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阅应着重审核:
①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生产和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③作者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
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⑤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学位论文的答辩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指导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
5、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1、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
2、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力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各类人员;
3、海外具有同等资质的汉语教师或专业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方式,实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教学实习4学分。
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
(一)公共课(8学分)
政治 2学分
外语 6学分
(二)必修课(10学分)
汉语语言学导论 2学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 2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2学分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学分
课堂教学研究 2学分
(三)选修课(10学分)
选修课分为5大类,至少从3类中选修,须修满10学分。
1、语言类
汉语语音概说 2学分
汉语语法概说 2学分
汉语词汇概说 2学分
汉字概说 2学分
汉外语言对比 2学分
2、教学类
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 2学分
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 2学分
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2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应用 2学分
3、文化类
中国思想史 2学分
当代中国概况 2学分
国际政治与经济专题 2学分
国别与地域文化 2学分
礼仪与公共关系 2学分
中华文化技能 2学分
4、教育类
外语教育心理学 2学分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2学分
儿童心理发展与成长 2学分
教师发展概论 2学分
教学设计组织与管理 2学分
5、方法类
教学调查与分析 2学分
课堂观察研究 2学分
案例分析研究 2学分
(四)教学实习(4学分)
教学实习包括汉语教学设计、观摩与实践,其中课堂教学实习不低于40学时。教学实习考核须有指导教师和学生评估。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进行选题。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