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19-05-14 11:0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篇: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英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于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英语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2.英语学习理论(2学分)

3.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学分)4.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学分)5.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外教育简史

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外语评估与测试 6.语言学导论 7.心理语言学 8.应用语言学

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须补修3门课程;跨专业的学生须补修2门课程。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实习时间为8周,计6学分;其它实践环节为2学分。

要注重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参加各个培养环节的工作;要开辟见习、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实践创造条件,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要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提倡以要求研究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六、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第二篇: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

一、学科简介

其他单位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5年来承担北京市教委、学校科研(及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电视教材和专题片多部,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所制订了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习基地,夯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基础,确保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目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教育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3 年,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公共英语》

(2)学位核心课程

《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学》

《中国高等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

《外语口语与听力》

《外语阅读与写作》

(2)专业选修课

《外国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教育心理学》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六、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下的研究型学习与讨论为主,完善课程设置,兼顾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理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探究兴趣;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学和思考为基础,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术汇报和学术论文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有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宽广胸怀、国际视野、品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

七、论文撰写及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下: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中期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结 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经由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教育研究院分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2.中期考核

学院负责从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中期检查。

八、实践教学

1.在学期间,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2.在导师指导下,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3.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和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第三篇: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

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

为了使每位免费师范生详细了解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思路和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做如下说明:

一、培养思路

师范生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学位层次,只是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师范生教育硕士具有在职攻读、本硕连读和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的性质。基于此,我们在设计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与本科课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采取“网络学习与指导”和“集中面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通过课程设计和环节控制使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注重使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侧重对本科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掌握;始终强调将研究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实践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期望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流程

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流程参见下图。

教育硕士培养流程由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三个主要培养环节构成。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等环节并行而非继时地展开,即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贯穿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基本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更好地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主要培养环节

1.关于师生互选

师生互选即导师和硕士生通过相互选择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免费师范毕业生取得研究生学籍后一个月内需在网上完成师生互选。具体步骤:师范生教育硕士登陆网络学习的平台,查看各个专业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名导师。在选择时系统会提示每位研究生可选导师的人数和每位导师学生已选择的人数。指导教师通过系统,可以看到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选择自己的情况。最终导师根据学校师生互选的相关规定和学生选择的情况,选定自己愿意指导的研究生,完成互选工作。在师生互选时有可能出现学生想选择的导师选不到的情况时,这时将由学院统一协调处理,帮助研究生选择一名导师。一入学就进行师生互选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导师能够参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高指导效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关于学习与研究计划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选定导师后应尽快与导师协商,拟定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完成学习与研究计划电子版的提交,同时将纸质材料于第一次集中学习时提交各学院备案。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两部分,内含课程学习计划、文献阅读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等内容。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的目的是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引导研究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做好研究准备。

3.关于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采取平时的网络与假期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至少要修读34学分,13门课程,其中8门课程采用网络+集中方式进行授课。

网络授课:平时的网络教学以研究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的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研究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每门网络课程以专题形式呈现,包括课程电子文本、课程教学PPT、教学视频和一定量的课程辅助资源,包括文献资源、案例资源、课件资源和其他辅助课程资源等。每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

为进一步保证网络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增设了教师在线答疑、同步辅导、在线研讨、小组合作研究和阶段测试等教学环节。

辅导答疑: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一次实时在线答疑,同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解答学生们在课程讨论区提出的问题。

在线研讨:教师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每位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实质性研讨,并有详细的发贴要求。

合作研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中选择研究题目或者经教师允许后自主拟定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人数根据课程类型与选课人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以5-8人为宜。每个小组在课题完成时应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研究报告。

阶段测试:每门课程都要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阶段测试,测试方式为实时在线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通过网络真正学习了课程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测试未通过者,需要重新学习。

集中面授: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期间需到校进行两次集中学习,第一次集中面授时间定于第一学年末的暑期,集中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其中3学分课程需集中5天,2学分课程需要集中3天)。这样安排主要是基于只有经过系统的网络学习后才能进行有效集中面授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节约学生来校集中学习成本的考虑。面授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主要是检验与调节研究生的平时学习成果,研讨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第一次集中除进行课程学习外,还需完成论文开题工作和听取小组合作研究2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第二次集中时间定于论文答辩前一周,此次集中学习主要是安排系列的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研究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前沿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次集中还需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4.关于教育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是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完成的程度关乎研究生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实践研究与学位论文和课程学习互相融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实践研究可以是教育调查,也可以是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评价以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至少包括1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不少于4000字);4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每篇不少于2000字);1篇总结反思报告(不少于4000字)。档案袋分两次提交,第一次提交1篇教育实践调查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二次提交1分总结反思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5.关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是基于基础教育需要,依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旨的实践研究。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教材分析等形式。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0字。论文开题报告需要在第一次集中结束前完成。关于论文答辩的时间和要求,学校会通过网络等方式另行通知。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任教学科与本科所学专业不一致问题。我校今年的免费师范生一旦出现此种情况时,可经本人申请,所在工作单位推荐,开课学院批准,选读现任教学科的网络课程。

2.关于奖学金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奖学金评比办法待学校研究后出台相关文件。

3.关于档案管理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读期间不需要调转档案。

4.关于外语免修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实行免修制度。具备如下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免修。

(1)TOEFL成绩90分以上(3年内有效);

(2)GRE成绩12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3)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优秀或成绩5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4)雅思成绩6.0分以上(3年内有效);

(5)本科阶段为外语专业,现攻读非外语专业的硕士学位;

(6)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或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有一年以年留学经历。

申请免修的研究生需在第一次入校集中时办理相关免修手续,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成绩按免修成绩计。

第四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2011年12月19日

第五篇: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全日制)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

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4510

3专业领域名称: 学科教育(语文)

学制:二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师资培养历史,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主要专业方向。多年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经历了从本科到教育硕士等多种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为广东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层次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学院把它作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

人文学院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80%。博士和在读博士占绝大多数。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办学质量,加大力度建设导师队伍,严格遴选硕士导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并在番禺区建立了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他们不仅对教育硕士进行了教学指导,还给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近几年来在学校作报告,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答辩,提供学员参观实践,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院坚持聘任优秀的师资为教育硕士授课,开设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史,文艺学与语文教学,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实践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针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分析、观摩活动、学术讲座、网上交流、教学实践六大板块,构成立体交叉,多向互动,贯通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使教育硕士成为兼具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方面,本专业组在近5年在各学报,各核心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目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多项,如 “如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都为在研项目。

三、培养目标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明确所有领域方向的教育硕士都姓“教”,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终极目标为:具有教师气质与人格、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确立了能力本位、质量至上的培养理念,明确了教育硕士培养规格:

1、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2、有广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的素质结构和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

3、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较强的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能力。

四、培养方式

(一)专业引领,理论升华 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基于对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具体的措施如下:

1、开设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引导学生以新思想、新观念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从经验升华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2、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包括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等研究方向,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自由组队参与。

3、聘请社会人才参与培养。聘请对象为思想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名教师。

4、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按照“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为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通过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活动,如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问题咨询、实施调研、课堂观摩、集体设计、经验交流、拉手结对、导师协助等,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交流经验,分享智慧每个学生均自不同的地域、学校、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本身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培养方案中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既能贡献经验、又能分享经验的平台。例如,要求学生根据专题准备经验交流的题目与内容,按主题分组交流,集体共同分享,并进行现场答疑。

(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培养工作除了日常教学,更要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潜能,有效培养对当前教育及教师工作的反思、变革、实践的能力。具体的思路是:

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合作者。通过改革实践,教师既是培养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也成为与学生共同参与了解基础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的学习者与合作者。

2、学生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通过改革实践,学生既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也成为导师或教师合作学习的伙伴,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科学评估,及时促改将强化教育培养过程与结果的评估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程把握培养工作状态与效果,及时调整改进后续的培养活动。要注重收集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学校和已完成学业和在学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养工作。拟采取如下做法:

1、制作《培养效果评估反馈表》。依据近年的培养经验,参照国内外的有效做法,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培养效果反馈表,在学习的不同环节及学习结束时由学生填写。

2、举行教师总结评估会议。在每届学生毕业后举行,所有导师和任课教师都要参加,自我梳理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3、邀请专家评估。邀请有关专家以独立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过程评估,或选派专家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间,对已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现场追踪评估,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五、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理念、目标与规格,要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从“确立教师良好的素养与风范,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优良、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一整体思路出发,推进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及其体系建设。现将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三大板块:教育素质板块、教育能力板块、教学实践板块,总学分为36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硕士)。

六、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番禺区教育局商定,在番禺区教育局所属行政范围设立语文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聘请番禺区教育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双导师参加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指导工作。

2.番禺区教育局为每届研究生提供不少于半年的在校研究实践安排,并对研究生的课题运作提供必要的协助与指导。

3.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所属专业方向的性质、特点与范畴,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完善开题和中期审查制度,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等。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5万字。

2、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至少有1名相当于副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中小学专业教师或教研人员。论文评阅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审查,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

3、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保障举措

(一)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教育师资力度

在立足现有师资队伍的同时,对缺乏学科教育师资的学科方向,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尽快予以补充完善。组建、做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吸纳各学院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的机构。

(二)推动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

1、成立广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该机构协助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并受其委托,履行以下职责:(1)研究国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指示精神,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2)组织评议教育硕士各领域培养方案;(3)组织开展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4)组织、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该分委员会下高教育硕士管理职能办事机构,在研究生处的领导下,负责处理该机构的日常工作。

2、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单位和学校“三位一体”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把专业学位的教育纳入政府的人才规划之中,及时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规格与规模要求,调查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方案,确保专业学位教育始终紧贴社会需求。

(三)创设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该类基地既是教育硕士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也是我校教师与基地所在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提升的重要基地,实现我校、学生、基地所在学校多方受益。基地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基地学校应是省内基础教育界比较有影响的先进学校,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成功经验;师资条件良好,初步具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并能够为进入基地的学生在教学与科学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及教师科学研究、培训等提供基本保障。

(四)专项资金支持

设立教育硕士专项经费,支持对外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改革等工作。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确保图书资料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五)提供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同等的奖学金支持

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众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被录取者,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待遇,学校提供一等奖学金(包括免学费和提供生活补贴。)

(六)设立以专业学位发展为对象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王杰

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电话:*** 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附件: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校外导师情况表:

十二、必读和选读书目(仅要求本学科领域的参考书目,不少于20本)1.《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论语文教学》,吕叔湘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李卫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论语文教育》,黎锦熙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论语文教育》,朱自清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8.《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9.《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著选》,李杏保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王尚文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 1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读解学引论》,蒋成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文学理论研究导引》,汪正龙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许结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王富仁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7.《作文思维风暴:最有效的高分原理》,陈根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王晓辉等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中国书院史》,邓洪波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