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19-05-12 23: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培养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高层次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研 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具有较为宽厚的生物学专业基础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3.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 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学制

基本学制为2.5-3年。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一、培养方式

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 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3学分 教育学原理

60学时

3学分 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3学分 2.非学位课(6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0学时

3学分

(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

生物学教学论

60学时学分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60学时学分 现代生物学进展专题

60学时学分 生物技术

60学时学分 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人类遗传学

40学时学分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40学时学分 生命与科学史

40学时学分 人体构造与健康

40学时学分

(三)必修环节(2学分)

1.开题报告

20学时学分

2.文献阅读

20学时学分

五、考核要求

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应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具体确定开题报告时间,但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纪录。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不授予学位。具体请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七、教学实践

采取分散实践和集体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教育理论与学科前沿相互渗透的原则,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学校组织教育见习、学术报告等教学实践活动;教育硕士研究生本人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进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根据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实践内容不断进行更新。

八、专业课程内容简介

-------------------生物学教学论--------------------

课程名称:生物学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时:60

分:3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主要学位课程。结合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生物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教育价值、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学与教的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开发、生物教学实践及案例分析等。主要教材:

1.自编讲义

2.余自强

生物课程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参考书目(文献):

1、刘恩山主编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2、王永胜主编 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

3、汪 忠主编 生物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

4、赵锡鑫编著 生物学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5、郑晓蕙主编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6、全日制中学(义教、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及中学生物教材

7、陆建身主编 生物教育展望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8、王文科著

课程与教学论

(台)五南出版公司

2003

-------------------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 60

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主要内容:围绕当前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案例及课堂教学实例,运用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研讨如何面对改革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特别是诸如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教育价值、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及其体系、新的学与教的方法、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生物教学实践和学员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分析实际案例,交流等。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文献):

1、刘恩山主编 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2、王永胜主编 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

3、汪 忠主编 生物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

4、全日制中学(义教、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及课程标准教材

5、王永胜编著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高中生物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5

6、王永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生物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5

7、余自强

生物课程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8、课程 教材 教法 等杂志

9、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Journal)

--------------------现代生物学进展专题--------------------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学进展专题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

分: 3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内容简介:

本课程分专题介绍现代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帮助中学教师更新生物学专业知识结构,用较新、较高的观点解决生物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教材:

现代生命科学进展

王丽等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6.6 现代生物学进展

孙晖 张丽萍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3 参考书目(文献): 1. 杨金水,《基因组学》,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丽,《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永彪,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2005)遗传.27(3): 4. 向近敏,向连滨,林雨霖,《分子生态学》(第一卷),湖北技术出版社,1996 5. 寿天德,《神经生物学》,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6. G..W.Hart.1997.Dynamic O-linked glycosylation of nuclear and cytoskeletal proteins Annu.Rev.Biochem.66:315-335 7. D.R.韦斯特海德等。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第二版)2003年,科学出版社 8. Abbott A.And now for the proteome.,Nature 2001,409(6822):747 9. 张红卫,《发育生物学》,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10.邹雄,张利宁,《分子免疫学与临床》,2003,山东科学出版社 11.夏同礼。《肿瘤实验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2.Hsieh J,Gage FH.Chromatin remodeling in neural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Curr Opin Cell Bio.2005,Dec;17(6):

--------------------生物技术--------------------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时:60

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内容简介:

生物技术课程由基因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三部分构成。主要讲解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应用,也涉及这些技术前沿进展。学习这三大技术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了解其在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中应用。本课程的设置不仅为教育硕士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指南,同时也使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最新进展,丰富他们教学素材。主要教材:

王丽:《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文献):

1、萨姆布鲁克:《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因良:《细胞培养工程》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3、颜昌敬:《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4、傅荣昭:《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手册》, 中国科学出版1994

5、罗鹏:《遗传学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1996

6、钱玉昆:《实用免役新技术》,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3

7、B.阿特金森:《生化工程与生物技术手册》(上、下册)

8、J.莫罗著 邱信芳 许宝孝译:《真核细胞遗传学》 上海翻译公司出版 1985

--------------------人类遗传学--------------------

课程名称:人类遗传学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学时

分: 2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内容简介:

系统介绍人类遗传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重点特别放在介绍人类遗传学的基础知识、人类遗传学基本研究方法、人类遗传病风险咨询及其防治理论。

本课程也结合实例介绍诸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肿瘤遗传学、人类进化等方面有关人类遗传学理论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主要教材:

张传善:《人类遗传学》,自编讲义,未出版。参考书目(文献):

1.人类遗传学编写组:《人类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程罗根:《人类遗传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余其兴:《人类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时:40

分:2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教育硕士生物学教学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分析研究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实验及典型案例,培养提高教育硕士从事生物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教师奠定基础。主要教材:

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文献):

1、王永胜主编

中学生物实验技能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3

2、(美)帕迪利亚(Padilia,M.J)主编

科学探索者(系列)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施忆主编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4、生物学实验与探究教学技能

网络课程2003、8

5、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6、中学生物学教材

--------------------生命与科学史--------------------

课程名称:生命与科学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时: 40

分: 2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考试形式: 开卷 内容简介:

生命史部分是从物质起源讲起,到生命的起源,动植物进化的重大事件,最后是人类的起源。重点是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

科学史部分是讲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除了经典内容外,对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介绍,比如克隆研究的历史,PCR研究的历史,基因治疗的历史以及对癌症研究的历史等。主要教材:

作者 段晓刚:《生命科学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参考书目(文献):

1张惟杰等 生命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9 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 生命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3 John Maynard Smith The origins of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 Cecie starr Diversity of life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人体构造与健康--------------------

课程名称:人体构造与健康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 40学时 学 分: 2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内容简介:在学生们已有的普通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以人体的各大器官系统为主线,结合人体构造(即:宏观、微观和超微观结构)、结合中学生物教学,讲解常见病与多发病及防治、一些常见急难险症的应急处理、一些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生活保健常识。主要教材:

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文献):

1.各类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 2.各类医学院校《临床医学》 3.各类《家庭健康保健常识》

4.各类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图谱》 5.各类医学院校《组织学图谱》

第二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城环学院以“培养能够出色适应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地理教师”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具体地说,未来教育硕士应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明显飞跃,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有捕捉基础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有效的研究,推动实际工作;使所有学生均能享受一流的教学效果,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硕士中的少数人应能够成为国家级的优秀教师,大多数人应是省、市的学科带头人,整体上教育硕士应是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人才。

二、学制

基本学制为2.5-3年。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

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 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3学分 教育学原理

60学时

3学分 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3学分 2.非学位课(6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0学时

3学分

(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

地理教学论

60学时学分

新课程标准解读

60学时学分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60学时学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60学时学分

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区域规划与管理

40学时学分

环境演变与防灾减灾

40学时学分

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演变

40学时学分

地理信息系统

40学时学分

(三)必修环节(2学分)

1.开题报告

20学时学分

2.文献阅读

20学时学分

五、考核要求

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应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具体确定开题报告时间,但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纪录。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不授予学位。具体请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七、教学实践

采取分散实践和集体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教育理论与学科前沿相互渗透的原则,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学校组织教育见习、学术报告等教学实践活动;教育硕士研究生本人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进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根据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实践内容不断进行更新。

八、专业课程内容简介

--------------------地理教学论--------------------

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学时

分:3 开课学期:第1学期

考试形式:考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教学论的对象、任务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任务

三、学科性质 第二节 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理课程论

第一节 国内外地理课程发展状况

一、学校地理课程的出现与发展

二、国外地理课程发展状况

三、国内地理课程发展状况 第二节 地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地理课程理念

二、地理课程目标 第三章 地理教学心理

第一节 地理认知结构及其构建

一、地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地理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

三、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 第二节 地理学习动机

一、地理学习动机概述

二、地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

三、地理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三节 地理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

二、几种主要的迁移理论

三、促进地理学习迁移的方法 第四节 地理教师心理分析

一、地理教师的智力品质

二、地理教师的知识水平

三、地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四章 地理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知识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地理感性知识及其教学

一、地理名称及其教学

二、地理位置及其教学

三、地理分布及其教学

四、地理过程及其教学

五、地理景观及其教学

第三节 地理理性知识及其教学

一、地理概念及其教学

二、地理特征及其教学

三、地理规则及其教学

第四节 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结构

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及其培养

三、地理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 第五节 地理观点教育

一、地理观点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人地协调观点及其培养

三、可持续发展观点及其培养

四、地理空间观点及其培养

五、因地制宜观点及其培养

六、“地球道德”观念及其培养

七、地理国情意识及其培养 第五章 地理教学方法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概述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涵义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地理讲授法

二、地理引导法

三、地理逻辑方法

四、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组合运用 第三节 地理探究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教育学基础

二、地理科学探究与地理学习中的探究

三、制约地理探究学习的主要因素

四、地理探究学习的重点领域

五、地理探究活动基本过程与引导策略 第六章 地理教学直观手段的运用

第一节 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和功能 第二节 感知规律与地理直观教学

第三节 地图、略图、板画的设计和运用

第四节 地理统计图表和联系图表的设计与运用 第五节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第七章 地理教学评价

第一节 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一、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

三、地理教学评价的功能 第二节 地理学习评价

一、当前地理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地理学习评价改进策略

三、关于考试的几个概念

四、地理测验成绩的分析

第三节 教师地理教育水平的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设计

二、地理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实施 主要教材: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文献):

1孙大文:地理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袁书琪编:地理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诸亚平编: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名称:新课程标准解读

时:60学时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

一、知识经济与课程改革

二、可持续发展与课程改革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

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兴起

二、国内教育现状的反思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二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三章 地理课程标准结构分析 第一节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一、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

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四、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五、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六、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第二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四、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第三节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第四章 地理新课程与地理探究学习第一节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考试形式:考核

第二节

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第三节 地理探究学习

第五章 地理新课程与地理学习评价 第一节 地理学习评价的新理念 第二节

地理学习评价策略 第三节

地理学习评价方式例举 第六章 地理新课程教材分析

第一节 现行地理课程内容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地理课程内容编制的基本对策 第三节

人教版初中教材的特点 第四节

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特点

第七章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角色

第一节

新课程对地理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新课程下地理角色的基本定位 主要教材:

1袁孝亭,王向东: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参考书目(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名称: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学时

分:3 开课学期:第1学期

考试形式:开卷货闭卷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与科学维度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第三节 地理学的科学维度 第四节 地理学的性质 第二章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 地理学的体系

第二节 构建地理学体系的方法论 第三节 主要学科简介 第三章 地理学的理论结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地理学的理论结构 第四章 地理学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 地理学价值的内涵 第二节 地理学学价值的实现

第五章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应用理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学说的考察 第二节 人地关系的历史分析 第三节 人地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 第六章 地理建设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地理建设 第二节 地理工程 第七章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地理学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现代地理学的产生背景 第三节 地理学的观念与地理学主要学派 第四节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地理学方法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科学哲学 第三节 归纳、演绎、类比 第四节 系统论思维 第五节 综合集成法 主要教材:

1白光润:地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书目(文献):

1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97 2王

铮:地理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白光润:地理学引论,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 4景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程名称: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学时

分:3 开课学期:第1学期

考试形式:考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概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起源和形成

一、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三、世界范围的“严重忧虑”及全球面临的问题

四、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及评述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及评述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内涵与特征

二、属性的数学分析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二、可持续性原则

三、发展原则

四、共同性原则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特征

一、区域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与主要内容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

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因素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人口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人口自然增长与控制 第四节

人口过剩与就业 第五节

人口素质与教育 第四章

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第二节

资源评价研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系统模型综合研究 第四节

资源管理的风险与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章

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要问题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伦理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空间结构与区域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空间结构理论 第二节

可持续空间结构的特点 第三节

可持续空间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调控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第三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的划分及态势分析 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调控

第八章

东北振兴与东北区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东北区区情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东北区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空间结构调整与东北区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环境治理与保护与东北区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文化观念与东北区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东北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教材:

1周海林著:可持续发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参考书目(文献):

1G.Tyler Miller Jr:Sustaining the Earth,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叶文虎著: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等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1997

5秦耀辰,李小建主编: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6王黎明著: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任建兰编著: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8谢让志等主编: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9金凤君等著:东北振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区域规划与管理--------------------

课程名称:区域规划与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学时

分:2 开课学期:第2学期

考试形式:考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与属性

一、区域的概念

二、区域的划分

三、区域的本质特性

第二节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

二、区域经济分析

三、区域发展分析 第三节 区域分析方法

一、地理学的比较法

二、经济学的分析法

三、数学的模拟法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

二、自然资源特性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

二、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

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

第三节 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

一、国民生产总值

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第四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一、地域空间核心

二、空间网络系统。

三、外围空间

第四章 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一、优势的概念

二、区域优势的类型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一、主导产业的定义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六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四、基础设施规划

五、土地利用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七、区域发展政策

第七章 区域发展战略与模式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二、战略重点

三、战略方针

四、战略措施

第二节

战略发展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第九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三、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三、点-轴开发模式

第十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有关概念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三、土地利用状况分类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二、土地分区类型

三、土地分区体系

第三节 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 第十二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 交通运输规划

一、交通运输分类

二、交通运输预测

三、交通运输规划 第二节 能源规划

一、能源开发与利用

二、能源布局

三、能源规划

第三节

水利设施规划

一、水利需求预测

二、水利设施规划 第四节 环境设施规划

一、环境设施分类

二、环境设施需求

三、环境设施规划 主要教材:

1.崔功豪等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陈才著:区域经济地理学,长春:科学出版社,2001 3.李梦梅:区域经济前沿,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环境演变与防灾减灾--------------------

课程名称:环境演变与防灾减灾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学时

分:2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试形式:考核

第一章 自然环境变迁

历史上的环境变迁 第二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四节 环境污染 第三章 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

第一节 灾害与灾害系统

第二节 自然灾害发生的特征与规律 第四章 部门灾害与防灾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 地貌灾害 第三节 气象灾害 第四节 生物灾害 第五节 水文灾害 第五章 世界灾害地理

第一节 全球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 第二节 全球自然灾害的区域特征 第六章 中国灾害与预防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概述 第二节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第三节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第四节 中国的防灾减灾对策

第七章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危机 第二节 人类文明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八章 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进展 第一节 灾害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科学方法

第三节 现代灾害科学研究的理论与进展 第四节 防灾减灾的对策

主要教材:

1许林书:灾害地理学,东北师大内部使用,2002 参考书目(文献):

1许林书:灾害地理学,东北师大内部使用,2006 2延军平:灾害地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0 4罗祖德,徐长乐:灾害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演变--------------------

课程名称: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演变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学时

分:2 开课学期:第2学期

考试形式:考核 第一章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节

现代气候变化特征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情景 第二章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极端事件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水资源水供给 主要教材:

1潘守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参考书目(文献):

1李克让: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吴正方:东北地区植被-气候关系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高国栋:气候学教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学时

分:2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试形式:考核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第一节 GIS的基本概念

一、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二、GIS的构成

三、GIS能够回答的问题

四、GIS的功能

第二节

GIS与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关系 第三节

GIS的应用与教育 第四节

GIS的发展与技术前沿 第五节

地球信息科学综述 第二章 空间数据结构

第一节 空间信息基础

一、地球空间模型

二、地理空间坐标系

三、地图投影 第二节 空间数据

一、空间数据的特征与类型

二、空间数据质量

三、空间数据标准 第三节 矢量数据结构

一、矢量数据的图形表示

二、矢量数据结构的类型

三、矢量数据结构的特点 第四节 栅格数据结构

一、栅格数据的图形表示

二、栅格数据组织与建立

三、栅格数据结构的类型

四、栅格数据结构的特点

第五节 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 第三章 地理空间数据库

第一节 数据库基础

第二节 传统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一、层次模型

二、网络模型

三、关系模型

四、传统模型存储空间数据的局限 第三节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一、面向对象地理数据模型

二、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三、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方式 第四节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一、文件管理

二、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

三、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四、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五节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建立和维护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第一节 GIS的数据源 第二节 空间数据采集

一、空间数据的分类和编码

二、属性数据的采集

三、图形数据的采集

第三节 空间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一、矢量数据的图形编辑

二、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

三、空间数据的压缩与综合

四、空间数据的结构变换

五、空间数据的更新处理 第五章

GIS空间分析

第一节 空间量算与查询

一、空间量算

二、空间查询分析

三、空间表达变换 第二节 空间叠加分析

一、空间叠加分析的概念

二、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加分析

三、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 第三节 缓冲区分析

一、缓冲区的概念

二、缓冲区分析的模型与方法 第四节 网络分析

一、网络数据结构

二、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数字高程模型分析

一、DTM与DEM的概念

二、DTM的数据采集与表示

三、DTM的空间内插方法

四、DTM在地图制图与地学分析中的应用 第六节 空间统计分析 第六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 第二节 电子地图 第三节

虚拟地理环境 第四节

数字地球 第七章 GIS的设计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评价 主要教材:

1.Kang-tsung Chang 著,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Paul A.Longley,David J.Maguire 等著,唐忠实,黄俊峰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技术(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龚健雅:当代地理信息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汤国安,杨昕编著: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文献):

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龚健雅等: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刘湘南,黄方,王平:地球信息科学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7.秦耀辰等:地球信息科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党安荣,贾海峰,易善桢等:ArcGIS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Paul A.Longley, David Rhind, Michael Goodchild, David Maguire.2001.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Wiley, John & Sons, Incorporated

10.Peter A.Burrough, Rachel A.McDonnell.1998.Principle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三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具有较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基础理论;能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总结教育和教学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学制

基本学制为2.5-3年。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弹性培养方式,学制二至四年。采取脱产、半脱产,以及在职就读等多种方式。其中脱产一年的培养方式为基本培养模式,脱产一年的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习共同课,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第三至第四学期完成论文。在职就读的研究生,第一至四学期学完共同课,第五至第六学期学完专业课程,第七至第八学期完成论文。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基础外国语课

60学时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90学时

教育学原理

60学时 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60学时

3学分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

60学时 当代青年教育思想研究

60学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0学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60学时 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现代德育研究

40学时 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40学时 思想政治接受教育理论 研究

40学时 班级工作学

40学时

(三)必修环节(2学分)

1.开题报告

20学时

1学分 2.文献阅读

20学时

1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五、考核要求

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所以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论文选题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具体确定开题报告时间,但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记录。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围申请者,不授予学位。具体请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七、教学实践

采取分散实践和集体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教育理论与学科前沿相互渗透的原则,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学校组织教育见习、学术报告等教学实践活动;教育硕士生本人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进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根据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实践内容不断进行更新。

八、专业课程内容简介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 学时

分:3学分 开课学期:1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是把有关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问题单独拿出来作为研究生深入探讨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锻炼研究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对本专业研究方向有更深更广的认识。主要教材:

刘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中央教科所编:《教育研究》

4..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课程名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 学时

分:3学分 开课学期:1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这门课程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问题,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流通问题,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当作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教材: 桑全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当代青年教育心理研究---------------

课程名称:当代青年教育心理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 学时

分:3学分 开课学期:1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现象,通过对当代青年心理问题的研究,掌握青年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科学,以便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教材:

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2000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程名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60 学时

分:3学分 开课学期:2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它是以比较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着力揭示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判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关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加强比较思想政治研究,对于世界各国之间互相学习、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教材:

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

1.北京钢铁学院编:《国外高校学生工作及思想教育》。2.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3.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 学时

分:2学分 开课学期:2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现代教育思想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努力借鉴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总结和介绍现代教育思想发生、发展及基本观点和主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主要教材:

毕淑芝:《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

1.迟思莲:《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柳海民:《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周晓红:《教师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 学时

分:2学分 开课学期:2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是指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的参与下,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传导者所传导的接受客体进行选择、加工、内化、外化的连续反应,从而形成社会所共同的思想品德教程的理论。主要教材:

王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考书目(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教学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邱国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现代德育研究-------------

课程名称:现代德育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40 学时

分:2学分 开课学期:3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的政治方向,都是通过德育形成的。现代的德育主张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创新精神,整体构建现代德育的体系、德育的目标、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这种德育适合时代的要求。主要教材:

储陪君,等:《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参考书目(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李伯黍:《道德发展与道德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班级工作学-------------

课程名称:班级工作学

课程类别:学位选修课 学

时:40 学时

分:2学分 开课学期:3

考试形式:开卷 内容简介:

中学班主任学是目前我国教育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和交叉性强的一门学科,是在吸纳总结前苏联的学科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虽然作为教育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通过对中学班主任学的产生、发展和一般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其工作基础和理论基础有所了解和理解;而且对于班级工作和评价工作标准也会有所认识和把握;特别是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对象的特点,还会有所熟知和掌握。这对于绝大多数走上基础教育岗位迟早要做班主任工作的学生而言,既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又可以为未来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便对他们走向成功,培养数已亿计的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教材: 古人伏主编:《中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

1.冯晓林主编:《班主任管理手册》,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

2.李国光主编:《中学班主任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承壤、邱春明主编:《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4年版

第四篇: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全日制)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

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4510

3专业领域名称: 学科教育(语文)

学制:二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师资培养历史,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主要专业方向。多年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经历了从本科到教育硕士等多种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为广东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层次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学院把它作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

人文学院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80%。博士和在读博士占绝大多数。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办学质量,加大力度建设导师队伍,严格遴选硕士导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并在番禺区建立了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他们不仅对教育硕士进行了教学指导,还给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近几年来在学校作报告,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答辩,提供学员参观实践,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院坚持聘任优秀的师资为教育硕士授课,开设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史,文艺学与语文教学,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实践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针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分析、观摩活动、学术讲座、网上交流、教学实践六大板块,构成立体交叉,多向互动,贯通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使教育硕士成为兼具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方面,本专业组在近5年在各学报,各核心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目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多项,如 “如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都为在研项目。

三、培养目标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明确所有领域方向的教育硕士都姓“教”,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终极目标为:具有教师气质与人格、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确立了能力本位、质量至上的培养理念,明确了教育硕士培养规格:

1、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2、有广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的素质结构和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

3、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较强的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能力。

四、培养方式

(一)专业引领,理论升华 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基于对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具体的措施如下:

1、开设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引导学生以新思想、新观念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从经验升华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2、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包括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等研究方向,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自由组队参与。

3、聘请社会人才参与培养。聘请对象为思想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名教师。

4、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按照“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为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通过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活动,如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问题咨询、实施调研、课堂观摩、集体设计、经验交流、拉手结对、导师协助等,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交流经验,分享智慧每个学生均自不同的地域、学校、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本身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培养方案中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既能贡献经验、又能分享经验的平台。例如,要求学生根据专题准备经验交流的题目与内容,按主题分组交流,集体共同分享,并进行现场答疑。

(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培养工作除了日常教学,更要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潜能,有效培养对当前教育及教师工作的反思、变革、实践的能力。具体的思路是:

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合作者。通过改革实践,教师既是培养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也成为与学生共同参与了解基础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的学习者与合作者。

2、学生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通过改革实践,学生既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也成为导师或教师合作学习的伙伴,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科学评估,及时促改将强化教育培养过程与结果的评估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程把握培养工作状态与效果,及时调整改进后续的培养活动。要注重收集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学校和已完成学业和在学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养工作。拟采取如下做法:

1、制作《培养效果评估反馈表》。依据近年的培养经验,参照国内外的有效做法,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培养效果反馈表,在学习的不同环节及学习结束时由学生填写。

2、举行教师总结评估会议。在每届学生毕业后举行,所有导师和任课教师都要参加,自我梳理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3、邀请专家评估。邀请有关专家以独立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过程评估,或选派专家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间,对已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现场追踪评估,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五、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理念、目标与规格,要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从“确立教师良好的素养与风范,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优良、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一整体思路出发,推进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及其体系建设。现将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三大板块:教育素质板块、教育能力板块、教学实践板块,总学分为36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硕士)。

六、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番禺区教育局商定,在番禺区教育局所属行政范围设立语文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聘请番禺区教育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双导师参加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指导工作。

2.番禺区教育局为每届研究生提供不少于半年的在校研究实践安排,并对研究生的课题运作提供必要的协助与指导。

3.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所属专业方向的性质、特点与范畴,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完善开题和中期审查制度,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等。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5万字。

2、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至少有1名相当于副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中小学专业教师或教研人员。论文评阅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审查,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

3、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保障举措

(一)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教育师资力度

在立足现有师资队伍的同时,对缺乏学科教育师资的学科方向,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尽快予以补充完善。组建、做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吸纳各学院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的机构。

(二)推动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

1、成立广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该机构协助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并受其委托,履行以下职责:(1)研究国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指示精神,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2)组织评议教育硕士各领域培养方案;(3)组织开展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4)组织、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该分委员会下高教育硕士管理职能办事机构,在研究生处的领导下,负责处理该机构的日常工作。

2、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单位和学校“三位一体”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把专业学位的教育纳入政府的人才规划之中,及时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规格与规模要求,调查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方案,确保专业学位教育始终紧贴社会需求。

(三)创设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该类基地既是教育硕士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也是我校教师与基地所在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提升的重要基地,实现我校、学生、基地所在学校多方受益。基地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基地学校应是省内基础教育界比较有影响的先进学校,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成功经验;师资条件良好,初步具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并能够为进入基地的学生在教学与科学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及教师科学研究、培训等提供基本保障。

(四)专项资金支持

设立教育硕士专项经费,支持对外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改革等工作。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确保图书资料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五)提供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同等的奖学金支持

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众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被录取者,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待遇,学校提供一等奖学金(包括免学费和提供生活补贴。)

(六)设立以专业学位发展为对象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王杰

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电话:*** 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附件: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校外导师情况表:

十二、必读和选读书目(仅要求本学科领域的参考书目,不少于20本)1.《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论语文教学》,吕叔湘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李卫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论语文教育》,黎锦熙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论语文教育》,朱自清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8.《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9.《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著选》,李杏保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王尚文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 1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读解学引论》,蒋成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文学理论研究导引》,汪正龙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许结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王富仁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7.《作文思维风暴:最有效的高分原理》,陈根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王晓辉等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中国书院史》,邓洪波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第五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附件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精神,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特制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第一条 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 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

一、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 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一、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具体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有关文件自行规定。

二、培养原则。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应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四条 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应根据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学位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临床科研方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类别课程,例如: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医学法律法规等。

二、课程学分。学位课程要求总学分应不少于16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外语2学分。

三、课程教学。可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考核可采取笔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

学位课程可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和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由学位授予单位和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

在临床轮转期间,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以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

第五条 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

一、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二、临床轮转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号)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

三、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学位授予单位应认定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第六条 科研与教学培训

一、硕士生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二、硕士生应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

第七条 学位论文与答辩

一、选题要求。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

二、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

三、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论文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四、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组织论文答辩。第八条 学位申请与授予

一、申请条件

1.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2.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3.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4.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位授予

硕士生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条件后,向所在学位授予单位学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第九条 分流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应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制订相关政策,对不适宜继续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合理分流。

一、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意愿,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

二、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三、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三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原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专业学位。

第十条 组织管理

硕士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接受学位授予单位、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培训基地管理,由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统筹负责。硕士生的指导教师包括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医师,分别负责学位论文指导和临床带教工作。各轮转科室需成立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十一条 附则

一、本方案适用于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学位授予单位应根据本方案,从招生录取、培养方案、学位授予等方面制订具体规定。

三、本细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未尽事宜参阅相关配套文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15年5月29日

下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