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6: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我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依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对我市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实施的1119项审批事项的设定依据、实施主体、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逐项进行了清理,取消了没有法律依据的审批项目,对依法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明确了审批条件、程序、期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部门和审批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铲除了腐败根源。

(二)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机制。2004年7月我市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市各部门审批的事项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进行了论证,将适宜集中审批的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截止到2006年底,共入驻中心242项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47个委办局、87个审批服务窗口、154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区、县(市)分别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在全市推行了“一条龙”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实施了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入、一个窗口出”,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为人民群众办事提供了便捷服务。

(三)再造行政流程,开通审批提速“新干线”。针对我市地处北方寒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建设工程的有效施工期只有180多天、建设项目审批时限过长实际,2006年4月将建设项目原有的44项审批备案要件缩减为25项,并精心整合,重新设计的审批流程,进一步缩短了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使过去8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时间被压缩到45个工作日,并开辟了“绿色通道”,从“窗口受理”到“窗口办理”,使有效施工期短与审批时间长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使我市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干线”。2006年我市270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单体工程项目当年申报、当年审批、当年开工、当年封顶,工程平均建设周期缩短近6个月,从根本上改变了公章旅行、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

(四)积极推进管理中心下移。2004年9月和2007年初,市政府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管理重心下移,减少审批层级、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能、分别将14项和23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县(市)实施,促进区、县(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五)强化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2003年起我市先后出台了《**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监督规定》、《**市行政机关联合办理行政许可规定》、《**市政务公开规定》、《**市行政效能规定》、《**市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市行政执法投诉办法》、《**市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一次性告知规定》和《**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七条禁令》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文件,为规范行政审批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对审批事项实行“六公开”承诺服务和“六件制”管理。坚持“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政务公开制度,对审批服务工作严格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加大了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工作力度,市纪委行政效能监察室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派驻了人员,对实施行政审批进行全过程监督。有效地遏制了审批服务运行中的“暗箱操作”,堵塞了权钱交易和勒拿卡要等腐败渠道。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单纯为减少审批数量搞“数字游戏”。有的部门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目的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减少审批事项,盲目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使得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的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了,造成监管上的失控;还有的搞“数字游戏”,将审批改为核准、审核、事前备案,或者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无关联的合并,群众的办事程序却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了环节。

(二)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行政审批部门将大量精力放在如何办理许可证和有关批文方面,但对于许可证发放之后,对取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却监管不力,违法经营、违法建设、违法拆迁、违法施工、侵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现象时有发生。

(三)行政审批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审批从受理到作出审批决定,仍由“窗口”实施,行政监察部门难以对全过程进行监督,行政服务中心也只能根据部门提报的情况进行考评打分,对违法、违纪问题,当事人不举报难以发现,监督作用显得乏力。一些审批事项从受理、审查、办理、发证等环节还没有完全得到监督,法外增加审批条件、超时审批的问题依然存

在。

(四)行政审批部门职能“越位”仍然存在。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还没有完全分离。目前,有的行政审批部门普遍存在将本该由市场或中介组织承担的建筑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以及专业性、技术性审图工作当作审批事项,既做了一些政府部门不该管的事,也限制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

(五)网络的作用还没

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目前我市行政审批在网络上只能进行审批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和办事进度查询等。当事人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还要到行政机关进行办理,还要提报审批文件、图纸等,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成本,也增加了审批时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认识。政府自身建设最应该建立的机制,是政府部门之间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本着公共性和非市场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任务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摒弃过去行政审批项目许可以实施管理为政府审批行为的刚性理念,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制、责任、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的统一,最大可能排除人治负面影响,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原则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重要途径。衡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应该减的审批项目是否都减下来了,更重要的是看审批与管理的规范,通过审批达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要在加强对项目的后续监管、规范审批程序和环节上下功夫,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服务手段上下功夫,从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

(二)再造审批方式和审批流程。在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事项依法由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含内设机构)实施审批项目进行整合,对各个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从分散到集中,改串联为并联,改部门及其内部机构分割审批为整体统一行使审批,实现职能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窗口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

(三)实现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完全分离,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做好专业审图中介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将原本由政府包揽的施工图审查逐步推向市场,行政审批部门不再承担建筑方案图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人防、防雷、抗震等专业设计图技术性审查工作,改由具备法定资质的专业审图中介机构依照国家规范进行审查,行政机关只根据专业中介机构的审查结果,签发格式化的审批意见书,也为下一步网上审批奠定基础。

(四)强化行政审批监管,实行审批监管分开。行政审批部门要强化审批后的监管,监督检查取得行政许可的单位或个人依法从事行政审批的活动,建立审批监督档案机制,记载审批部门监督被审批活动情况,由监督部门和被监督者签字,予以存档,并抄送监察部门。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行政首长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领导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领导责任;审批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责任。要实行审批和监管分离,审批人员和监管人员不能身兼两职,防止自己审批自己监管。被审批人从事审批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审批部门监督“缺位”的,依法承担责任。

(五)创新监督方式,发挥效能监察优势。改变审批模式,实行行政审批受理,由申请人到“窗口”办理,改为先到市纪委派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效能监察“窗口”登记,登记申请时间、事项,再转入“窗口”办理,“窗口”受理后,通过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向效能监察“窗口”报告该审批项目受理情况,包括审批项目、依据、条件、作出审批决定的最后时限等,如果在承诺期限内未作出审批决定的,监察部门即时启动监察程序,按管理权限实施责任追究。同时,市监察部门与市行政服务中心联网,实现效能监察“窗口”对审批 “窗口”监督,监察部门对效能监察“窗口”的监督情况进行监督。

(六)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网上审批。在实现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行政审批与行政收费相分开、行政管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当事人只要在网上提供中介机构的技术性审查结论编号和查询编码,各种收费收据编号和查询编码,办理行政审批申请等材料,行政机关即可在网上实施审批。杜绝行政机关与当事人的接触,从源头上切断了腐败的根源。

(七)在部分领域、区域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仅以**市为例,我市建设项目审批涉及建设、规划、土地、房产、人防、环保等10个行政部门、25项行政审批,而且2006年4月在建设项目“审批提速”中已经实行了并联审批;我市的松北区是全省唯一的新建政区型开发区,实施行政审批的部门只有12个,人员39人,负责审批的事项只有35项。我市2000年就在全市城市管理领域开始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2005年在松北区开始了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积累了行政权力集中经验。这些都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奠定了基础。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从源头上消除多头审批的弊端,促进深化审批项目本身的整合、归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议在建设领域和松北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为全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积累经验。

第二篇:行政审批中存在的问题

一、推进行政审批取得的成效

一是精简审批事项,实行流程再造。按照审批项目的依据、标准、权限和条件要求,对全市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将原来保留的311项审批项目,减少到178项,减少审批项目133项。在清理精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逐项进行研究,以缩短办理时限、精简办事环节、减少办理手续未重点开展审批流程优化工作。二是建设服务大厅,推行集中办公。建设新的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由过去不足10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扩大至现在近5000平方米。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机制,即,使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落实到位、部门对窗口工作授权到位,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国税、地税部门在全市各区分别设立6个联合办税大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各区根据实际,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建立4个便民服务中心。

三是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电子监察。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将审批流程内容、环节、时限等通过信息化手段予以固化,实现网上审批。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办事流

程,办事效率和收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察。

二、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职能不够明确,工作协调不够顺畅。行政服务中心要真正实现高效运转,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作保障。目前,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职能单位的集中办公场所,审批权仍属于各职能单位,各窗口的办公费用也只能由各职能单位自己支付,中心只履行监督协调的职能。而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单位属于平级关系,这些职能单位恰恰是掌握大量公共权力的部门,日常工作很难协调。

(二)联审联办不够配合,同步审批不够规范。推行联审联办的情况不太乐观,由于进驻中心的各部门情况不一,有的审批权力集中到中心,有的仍然留在原职能单位;有的需要部门内部股室之间流转审批,有的必须经单位领导同意方能盖章,这些情况都影响着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需要多个部门审批盖章的项目,更是困难重重。而个别单位由于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在本单位的审批事项完成后,没有履行应告知企业、群众到下一个单位审批的义务,又延误了企业、群众的审批时间。

三、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监管机制,狠抓制度落实。围绕“依法、规范、便民、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为规范行为、依法行政提供保证。着重抓

好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监督,防止和减少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等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完善行政审批,确保授权充分。窗口要充分授权,中心窗口要真正实行一站式服务,不能只起“收发室、传达室”的作用,要做到项目和授权到位,使接件、审查、签批、制证、盖章与发证均在中心完成,实行一窗式办结,最大限度方便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法人和办事群众。一般的审批事项全部由窗口即办,特殊事项由原单位承诺限时办结;重申各职能单位窗口的行政许可章与本部门行政章在审批事项上具有同等效力。

(三)创新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拓宽并联审批范围,进一步强化并联审批服务,变流水式审批为同步式审批,明确由主要业务部门牵头全程服务,相关单位配合联审,减少相互间的推诿、扯皮。建立特事特办制度。对一些暂时手续不全的特急的重大项目,经有权批准后,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可以边建设边办理相关手续。

(四)强化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纪检监察机关要全程参与审批项目的清理,监督项目办理和收费行为,定期组织督查,约束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定期对窗口工作情况通报窗口单位,并督促限期整改。强化责任考核。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应负的责任,将各单位窗口行政服务工作情况

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和政风评议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

第三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根据统计,我国现有150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审批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国防、外交、[1]公安、经济、城市管理等20多个领域、50多个行业。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正式成为WTO的成员的今天,而行政审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在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有些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来自国内外改革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2]

改革历程编辑

改革概况

2001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1〕71号),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3]

国务院已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4] 2013年6月,国务院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由监察部调整为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5]

实施改革

2001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2001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6]

2002年4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批制度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了15个大中城市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课题研究,此后又组织了国务院各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承担课题研究的15个大中城市和一些国务院部门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组织开展研究,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地方和部门还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多方协作,集思广益,提高研究质量。[7]

展开研讨

2002年5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焦作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首次行政审批制度研讨会。围绕如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展开讨论,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8]

2002年6月6日~7日,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

[9]加入WTO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2012年2月24日,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承办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在海南顺利召开,国内14名专家教授汇集海口以海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为范本,探讨推动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10]

国务院改革工作会议

2002年6月25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11]

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总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重要讲话。[2][12]

2012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十二五”时期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对行政法规、国务院及部门文件设定的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或进行调整。[13-14]

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2008年8月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方案》三个文件,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

[15]

2009年5月19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力气再减少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控,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

2009年7月16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第三次会议。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把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核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把好合法关、合理关、监督关,确保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目标的实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7]2009年12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议,重点审议国务院部门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会议认为,联席会议办公室依据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部门的职责,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和管理相对人、有关专家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审核论证,与各有关部门作了充分沟通协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提出的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既积极又稳妥,同意进一步论证后报请国务院审定。

[18]2010年9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五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抓好国务院关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决定的贯彻落实,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9] 2012年4月25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部门第六轮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了建议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了下一步工作。马馼主持会议并讲话。[20]

取消审批项目

(第一批)2002年10月,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21]

(第二批)2003年2月,取消406项行政审批项目,改变8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22]

(第三批)2004年5月19日,取消和调整495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409项;改变管理方式39项;下放47项。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有25项属于涉密事项,按规定另行通知。[23]

(第四批)2007年10月9日,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28项;下放29项;改变管理方式8项;合并21项。另有7项拟取消或者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是

[24]由有关法律设立的,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相关法律规定。

(第五批)2010年7月4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84项。其中取消113项,下放71项。[25]

(第六批)2012年8月22日,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84项;下放117项;合并13项。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26]

2013年5月15日,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取消或下放管理层级的机关内部事项和涉密事项13项。[1]

推进改革

2003年9月18日,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27]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5号)。

[28-29]

颁布行政审批法

2004年7月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30-31]

地方政府首设机构

2013年8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首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32-38]

改革内容编辑

一要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

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设定和管理办法。[39]

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

四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审批项目较多的部门要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

五要加强政府监管。

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依法监管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保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上下级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

总体情况编辑

一是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2004年,监察部、国务院审改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审核论证。经过严格审核和充分论证,国务院决定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至2006年,国务院部门分三批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达到了国务院部门全部审批项目的50.1%。[40]

二是保持上下衔接,形成了国务院部门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良性互动的格局。国务院各部门加强对本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与协调,提出了审批项目上下衔接的意见和办法;各省(区、市)对照国务院部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从审批部门、审批对象、审批依据、审批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核对,根据不同情况对审批项目作了分类处理,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和办法,防止管理上出现漏洞。[40]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相关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对应由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取代个案审批的事项,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对转为日常监管的事项,加大事中和事后检查力度;对不再实施审批,转由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事项,积极稳妥地做好移交工作。[40]

四是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制约,行政审批权力的运行逐步规范。不少地区和部门在改革中逐步建立了行政审批受理、实施、监督等环节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受理环节,建立公示制度,对审批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条件、程序等内容予以公示;在实施环节,严格限定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并普遍实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监督环节,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和不当审批行为予以纠正。[40]

重要意义编辑

国务院审改办主任、监察部副部长李玉赋:

首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41]

其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41]

第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41]

第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41]

第四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第四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0号),进一步规范全省地税系统行政审批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经云南省地方税务局研究,决定对省政府第150号令决定调整的地税行政审批项目作以下规范,请各局严格遵照执行;

一、调整的项目范围

按照省政府150号令的要求,此次涉及调整管理实施机关的地方税务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为:

(一)资源税困难减免审批由云南省人民政府调整到县级人民政府;

(二)延期缴纳税款审批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地税局、省直征局;

(三)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审批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地税局、省直征局;

(四)2000万元以下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地税局、省直征局;

(五)总机构提取管理费审批(跨州市除外)由省局调整到州(市)、县(市、区)地税局、省直征局。

二、调整时间

从即日起,省局不再审批以上调整的项目,由调整后的管理实施机关审批。

三、审批要求

除资源税困难减免审批、总机构提取管理费审批以外的其他项目审批程序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受理机关。审批事项的受理机关由纳税人自行选择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或有审批权限的州(市)地税局;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州(市)地税局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受理。

(二)受理申请。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受理机关应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1.不受理。如果申请事项属于地税机关管辖范围,但不需要审批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同时告知其解决的途径。

2.不予受理。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地税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当场书面作出《税务行政审批不予受理通知书》(附件

1),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3.要求补正材料。申请人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告知并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出具《补正材料告知书》(附件2),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4.受理。申请事项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

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申请,并出具《税务行政审批受理通知书》(附件3)。

(三)审查。具有审批权的机关直接审查申请,但可以征求下级地税机关意见;审查应当以书面审查为原则,依法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实地核实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四)决定。行政审批决定应由有审批权的地方税务机关书面作出,任何一个审批环节不得因不同意而自行终止。

为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遵循内外卷分离的原则,对作为“内卷”的各种审批表,审批机关按要求归档,不送达纳税人;对作为“外卷”的决定,审批机关按审批结果制作准予或不予的审批决定,并送达申请人。对于决定的形式,有法律文书的,统一使用法律文书;没有法律文书的,暂由各州(市)地税局和省直征局参照有关法律文书自行确定。

(五)时限。按照省政府第150号令的规定,本次调整的涉及我系统的审批项目审批期限均为26个工作日。调整项目26个工作日的时限原则上按以下标准分解:

1.主管地税局受理申请的:基层管理分局(所)4个工作日,县级地税局6个工作日,州、市级地税局16个工作日。

2.州市级地税局受理申请的,需转县级地税局实地核查和审核,核查和审核时限为10个工作日。

附件:1.《税务行政审批不予受理通知书》

2.《补正材料告知书》

3.《税务行政审批受理通知书》

4.《延期缴纳税款审批情况汇总表》

二○○九年三月九日

第五篇: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榆次区安监局 王堉宾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与此不相适应是法律的实施,行政执法状况仍不甚理想,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都值得我们思考。

一、行政执法的含义及行政执法行为生效要件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对外行使的管理活动,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社会的重要环节,其含义是指在政府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由法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委托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法律规范,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目的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行为生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1、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合法。

2、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准确。

3、要符合法定的程序。

4、要符合法定的形式。

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观念比较淡薄。在行政管理人员中,领导“意识”,上级“意识”过强,法律“意识”淡薄。“人情大于法”、“人治”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深根蒂固,有的地方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制定的一些文件明显违法,比如在招商引资方面,为了吸引投资什么样的承诺都敢作出,什么样的要求都尽力满足,不顾合法与否,不考虑今后能否兑现。还有些地方给重点企业挂保护牌,规定未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进行检查,而不管该类检查是否合法。

2、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行政执法主体,应当是依法享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或事业组织。没有合法依据而行使行政执法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执法权,而未经法律、法规授权行政机关擅自将行政执法权委托给下属的事业单位行使。导致行政执法队伍过多,部门职责不清,职责交叉致使行政机关有利就争、有责就推。

3、消极执法。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一部分执法人员应作为而不作为,或者是有作为但没有完全作为,没有合理作为;对一些执法难度大、取证不易,执行也不容易到位的违法案件,往往不愿办理,对容易引起争议的执法工作,缩手缩脚、推诿扯皮。

4、轻程序重实体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认为只要结果是正确的就可以了,而不管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对于行政处罚前应当告当事人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享受陈述、申辩、听证的权力,往往不告知就直接进行处罚,剥夺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应有的权利。

5、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行政执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高质量地完成执法任务,不仅要求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但现实执法队伍中,一些执法人员对法律、政策理解,掌握不深不透,运用法律规定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态度粗暴,方法简单。

6、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有的行政管理相对人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存在有冤不伸,有气自忍、自认倒霉,不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错误地认为“民斗不过官”。甚至有些企业主不理解行政机关开展的行政执法活动,漠视国家法律、法规,拒绝交缴或少缴国家有关规费,认为自己是纳税人只交税不应该缴交什么费用,动不动就去找领导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又使行政执法人员陷入两难的境地,从而加大了政府的工作压力。

三、解决行政执法中有关问题的主要对策

行政执法当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本人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拿出主要对策来,确保依法行政成为行政执法机关的中心理念,并在执法当中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1、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执法权力。行政机关作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作出行政决定后,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讼诉的权利。对重大事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应当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才能正确行使行政执法权力,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出问题。

二是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健全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做到统一法律文书和案卷制作装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并加强对执法单位的执法案卷进行评比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以此切实推动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三是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不得擅自行使行政执法权,将审查确认具有行政执法权的机关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受监督和制约的行政行为,容易产生违法行政现象,极大损害政府形象和执法者的威信。

一是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监督。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上级法制机构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制定机关或者实施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研究处理。二是加强行政复议监督。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积极开拓行政复议案源,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坚决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充分发挥行政救济作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行政执法队伍处于行政管理第一线,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行政执法效果,影响政府的形象。

一是建立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认真抓好对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的法律培训工作,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依法办事,公开、公正、公平的执法观念。坚决做到对未培训或经培训但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不得发放行政执法证件,而且要调离执法岗位。

二是积极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全面深入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逐步改善执法环境,从而推动行政执法活动的有序进行。

下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摘 要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安街道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反思 新中国成立61年以来,行政机关在维护政府工作职能的正常运转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不......

    渔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县渔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渔业行政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执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自一九七九年恢复渔政管......

    渔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县渔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渔业行政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执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自一九七九年恢复渔政管......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交流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交流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交流 清单之外无权力 窗口之外无审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2008年,承德无线电管理分局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加强无线电管理的制度建设入手,以强化行政执......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五十三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五十三团纪委 2012年10月22日 五十三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今年,我团按照《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我团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五十三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五十三团纪委 2012年10月22日五十三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今年,我团按照《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我团职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