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行政审批问题和对策研究(本站推荐)
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推进高效规范审批
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市县(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十年以来为标志的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自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社会各界的参与监督下,始终坚持便民、高效、规范、廉洁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宗旨,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规范流程、强化监督、提高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本级中心XXX等县级中心先后进入xxx示范中心行列,表明了我市行政审批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深化发展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下,行政审批改革当中出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亟需研究破解,从而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特别在于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审批高效规范方面要作为行政审批改革的重点内容来抓。
一、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市行政审批改革的实践和成败得失,我们认为在改革当中还存在着四个不到位的问题。
1、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
一是体制问题。以全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为发端,我市行政审批改革在党委政府以及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行政审批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行政审批项目不断缩减,办事时限不断缩短,办事环节逐步减少,办事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但同时节 1 也看到,行政审批管理服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反复,一些地方、部门仍然存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管制思维、寻租冲动不时出现,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屡见不鲜,办事繁锁,时限过长的问题依然突出,分析这些情况的深层次症结还要落到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远未到位上去,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例,由于政府授予职权有限,其只能管理场内的审批项目,并且管理也很难到位,其他如发改、法制等部门也只能局限于部分范围的管理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改革的欲望不强,等待观望,推一步走一步的情绪相当普遍,这些体制上的不够彻底到位,严重制约行政审批改革的力度和进度。
二是机制问题。一方面是行政审批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科学,在行政服务中心运行的项目,其行政审批从受理到作出审批决定,尽管经过电子监察系统监督,但仍然不够全面、准确,一些环节和问题当事人不举报难以发现,行政服务中心只能从表层层面进行考评打分,监督作用尚无法到底、到边,而在行政服务中心以外运行的项目,其监督则更难以落实,如部门自身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则更难以监管制约,从而导致腐败产生。其二是对于联审联办项目,由于不同环节分属不同部门审批,尚未建立起高效快捷的办理机制,部门之间审批办理流转渠道不够通畅,协调联动不尽人意。其三是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未有效建立、不能对涉及行政审批改革当中产生的重大或急需解决的事项进行统一具体的协调部署,政出多门,各自行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及流程高效规范还不到位。我市本级行政审批改革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由政府牵头组成清理小组,提出清理目标,以行政审批项目清理为重点,通过部门自行清理,清理工作组集中审核,政府审定公布结果,最后完成阶段性清理任务。第一轮审改从1999年到2000年,清理后审定审批核准项目为414项,其中审批事项194项,第二轮审改为2001年,清理后审定审批核准事项为307项,其中审批事项为134项;第三轮审改为2004年,清理后审定审批核准事项为423项;第四轮审改为2009年,清理后审定审批核准事项为631项。从以上四轮审改当中我们发现,每一轮项目清理保留审批核准事项与清理前总量相比,都达到了削减30%以上的目标,但实际最终保留的项目却下降甚少或不降反升,实际上社会公众也并没有感觉到政府审批职能的减弱,以第四轮审改为例,审改初出清理出的审批事项还有1026项,反弹到10年的水平。这其中除了新的法律出台,赋予部门若干审批职能而增加项目的因素外,最大原因还是审改体制机制的问题造成审改清理项目的不精确性和不彻底性,加上阶段性的审改过后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取消事项死灰复燃,仍在变相执行。从体制上看,四轮审改实际上分别由审改办、市府办、法制办、行政服务中心抽调人员临时组成清理小组,在部门自行申报基础上集中进行审核。由于每项审批制度都是依据庞杂的法律法规规定而建立的,专业性又很强,每次临时抽调人员本来就遭遇业务断层,在短时间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并提出合理的审查意见的确很难。同时数量繁多、名称不一的 3 项目完全靠个人记忆去检索、排查、对比分析也不现实,即便在上次被清理的项目在下一轮再次来清理也难以发现。清理之后又没有专门机构负责跟踪监督部门的审批行为,被清理的审批项目有没有暗地里变相执行,保留的事项有没有违规办理、低效运作,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审改的成果无法得以巩固和规范。其次是审批流程繁杂、不规范的问题同样突出,体现在审批环节多、提供资料多、附带条件多等方面,尤其涉企审批往往是部门内部把关层层进行,加上不少专家会审、集体研究等更显复杂。多数的审批事项要求企业提供大量的材料,涉及多部门的项目每个部门都要重复提交同样的材料,还有存在表格设计不合理、填制的内容繁杂,都造成目前的行政审批效率不高、规范程度不高。
3、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还有很大差距。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是指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各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审批服务项目进中心办理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这是各地在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办理当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有效的做法。目前从市本级情况来看,我市已有23个部门实施了行政职能归并工作,其中仅有9个部门专设独立的行政审批处。从中心项目集中度来看,631个项目进驻了332项,占52%,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我市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并不理想,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机制
如何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瓶劲问题,切实提高改革效能,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合理设计,创新原有审改工作体制和机制。
首先,要建立统一负责行政审批工作的组织体系。按照《xx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及其常设办事机构(审改办),统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运作制度改革。同时,建立行政审批的日常管理机构,如xxx等地都设立了审批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审批活动的日常监管。审管办可以兼负审改办的职责,审改办也可以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中职责相关的部门合署。这样就可以建立审批改革和日常监督的长效机制,克服临时性改革带来“运动式”弊端。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量化审核评查机制。一是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编码管理,赋予其唯一的终身代码,利用软件建立电子档案,既彻底摸清审批项目底数,又防止项目重复或反弹;二是对审改确立务实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以往减少百分之几的指标有不切实际的因素,包括承诺时间压缩也是带有水分,主要是纵向对比的基数也是动态的,所以参照系选择不合理。现在要实行横向比较,与其他市地对比,同业对标就可以比较保留审批项目数量和承诺时限是否真正处于省内领先。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动态变化要跟踪管理,如实行新增项目备案制度、保留项目定期评价制度、清理项目后续监管制度等。同时要对现有的审批活动实施 5 严格的管理,项目活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事、审批流程录入应用软件系统规范操作、办事结果进入电子监察平台实时监控,多管齐下,综合管理,才能确保行政审批公开、规范、高效运行。
(二)大力推动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再造工作
本次大讨论活动市委提出了流程再造要求。我们计划按照以下方案组织开展行政审批项目办事流程再造,规范行政审批活动。对全市所有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开展审批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活动,在职能部门申报基础上,严格把关,确保审批事项实现“审批项目削减、审批环节压减、承诺时限缩减、提交材料节减、提高办事质量、效率和办事群众满意度”的“四减三提高”目标,流程再造后审批事项统一制作可电子化的规范表,除法定保密事项外,最大限度地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1、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为项目规范化及流程再造打下基础。要求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级部门对照市府办《关于公布市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结果与保留部分许可和非许可类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文件公布的目录,检查近2年来有无新增的行政审批事项,及原保留事项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取消、下放和调整的,分别填写《新增行政审批各项备案表》和《行政审批项目调整建议表》于7月底前报市府办,经组织审核后所有保留项目纳入流程再造程序。以下项目须纳入清理重点:一是2009年本市审改清理遗漏的审批项目和之后各部门自行设定的审批项目;二是国务院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三是省、市政府 6 有关扩权强县及下放中心镇事权政策确定的审批项目;四是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各部门目前仍在执行的其他审批项目。凡是上述项目,各部门须自行清理,作出相应调整,并按要求上报调整建议,由市政府审定后予以公布。
2、严格规范现造审批流程
所有需要继续执行的项目,都须逐项制定《审批事项规范表》,明确审办条件,严格遵照执行,有效控制行政审批的自由裁量权。各部门在编制规范表前,要按照“四减三提高”目标,自行改造审批流程,保证审批环节、承诺时限、提效材料三项效能指标均达到省内中上水平,力争半数以上项目实现审批环节最少,承诺时限最短,提交材料最精。各部门将经改造的审批事项办事须知的详细内容按政务公开要求制作好《规范表》,于8月15日前报市府办,经组织审核并提交市政府审定后统一对外公布并严格执行。未经政府公布保留并审定《规范表》的审批事项,在流程改造结束后一律停止执行。
同时,创新审批方式,积极推行联审联办。大力推广网上办事和联合审批,建立健全部门联审联办协作办事机制,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和民间投资建设项目联审联办程序,积极推广重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和全程代理服务制度,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
一是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大排查活动,在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基础上,切实摸清各职能部门尚未进入中心办理事项的底数,对与群众企业办事关联度高、办件量大的项目必须集中进入行政服 7 务中心办理,对由于场地、技术等问题无法进入中心办理的部门,以建立分中心办理的方式进行解决,分中心要接入电子实时监察系统,并接受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二是进一步推进各部门的行政职能归并工作,继续实行设立单设的行政审批科,或者与其他科室合挂行政审批科,但是必须要明确职能,同时要求尚未达到要求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三是要结合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大楼设计搬迁工作,将各进驻中心办理审批事项的部门行政审批科成建制进入中心办理,做到授权到位,将受理、审核、审批、缴费等审批全过程集中在窗口完成,并使得各窗口做到既能够办证,又能够办事。
第二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摘 要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行政审批的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与现行体制严重脱节;与国际经济严重脱轨;行政审批程序混乱、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设置过多过滥,种类繁多;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经济、行政、法律的制约。因此,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坚决取消不符合政企分开以及政事分开、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和开放等原则以及实际上不易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总体目标要求。以坚持依法行政的合法性、明确审批主体的效能性、规范行政行为的监督性、适应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提高便民服务的责任性等作为基本原则,以行政审批制度的体制基础要从根本上转变、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要得到科学的界定、行政审批的方式要得到切实的改进、中央与地方应当同步进行行政审批改革、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得到建立等作为基本对策,推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垄断企业;权力制约;制度创新;社会组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一、改革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
各级政府的一项最为广泛的职能就是行政审批,在我国早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就是利用行政审批权广泛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以致造成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府职能从总体上有所转变,经过20多年来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总的发展趋势在逐步缩小,但作为政府的一项最广泛职能的行政审批并未从根本上有所触动,权力因素的作用是其根本原因。
行政审批的滥用和无所不包,实际上是政府权力不断扩张与膨胀和高度集中的结果。行政审批实质上是政府权力的具体运行,改起来很难的原因是,行政审批权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利益。实践已经得到证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如果不从权力配置入手,那么就难以真正地转变政府职能。这次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就是真正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的规则,要从“权力配置”这个源头上斩断某些政府部门“增生”的权力触角。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在使政府真正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转变政府职能,从“运动员”角色向“裁判员”角色转变,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同时,通过这一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速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前提。
(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强化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政府从企业中退出,实现政府归位,市场经济才能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才能够实现自由发展。通过市场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种企业或者生产组织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活力进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只有这样,最终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济联系日益复杂,但是至今仍存在许多行政审批项目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如果仍沿袭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过多采取行政审批的方式管理经济,则会由于政府工作人员不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没有全面掌握信息,而不能对一些项目做出科学决策,这些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科学的行政审批制度,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强化宏观调控。
(三)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 腐败,是公共职责的一种变异行为,其实质是一种不正式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是指依靠公共权力的存在,为当事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行为。在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尤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当权者”不愿意退出市场就是为了维持个人的既得利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倍受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就是惩治腐败。从近年来许多政府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犯罪分子都是利用手中的行政审批项目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权力不是部门或个人的特权,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进行行政审批首先应考虑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自己掌握的权力作为可以用于牟取私人利益的手段,则很容易走上腐败堕落的歧途。
因此,依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从源头上规范权力的行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有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既是党对广大干部政治上的关心,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基本之策。
(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需要 政府职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政府职能必须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了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必须要取消妨碍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实现这一个目标。使政府不断强化在市场洪流中的“掌舵”能力,而不是“划桨”能力,就要通过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使政府从资源的计划配置者以及社会资源的直接生产经营者逐步转变为强大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
当前,政府部门还存在很严重的“精兵不减政”、“文山会海”的问题。现在我们机关的同志工作量很大,都感到很忙。其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要做好的也是应该做的,但也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做不好的也不应该做的。例如有一些一些问题,本来是企业自身应解决的问题,就是因为有些是你审批的,它却要找政府解决。政府管的多,很难管好,实际上就等于没管,这样能不影响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吗?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企业成为真正市场的主体,政府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职能,本来该中介组织,该企业去管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大包大揽。政府只管必须管的事情,才能管得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只有这样,会议、文件自然也就减少了。所以,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也是进一步推进“一个提高,三个转变”,解决“精兵简政”和“文山会海”问题的突破口。
二、当前我国行政审批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现行体制严重脱节
在国家与社会分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是国家与社会分立,增强政府在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中的行政能力;二是逐步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回归,由过去的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三是在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方式也在逐渐实现在制度上的创新。而作为根植于原计划经济体制土壤上的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已愈来愈同新的经济体制发生尖锐的冲突,诸如现行的行政审批,如果还是沿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制度,就会严重障碍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也会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特别是权力膨胀的行政机关,这是由过滥的行政审批制度所造成的:对行政腐败而言,不仅助长了其滋生,导致政企不分,也会严重混乱国家职能;对市场主体而言,严重影响其自主经营。现行的行政审批的滥用,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还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现行的“自主性”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二)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国际经济严重脱轨
我国原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是仅从国内的情况考虑的。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必须全面与国际经济接轨,因为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它不仅要求政府必须根据国际惯例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来转变职能,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方式来运作。但是,无论从从制度层面看还是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都与国际惯例以及WTO的游戏规则严重脱轨。作为一种非经济手段,现行的行政性审批为关贸总协定原则所不容,在实施中毫无透明度可言,甚至会产生许多弊端,因为有关系、有渠道的单位,总能得到批准,甚至会得到关税的减免等优惠。上述这些说明,不改革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就难以适应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新形势,就难于使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三)现行行政审批程序混乱、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
首先,审批方式落后、程序混乱。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审批的步骤、顺序、时限和方式。从行政审批的性质来看,要求行政审批在程序上必须规范化的原因是,行政主体对相对方申请的批准与否,关系相对方能否从事某种活动以及能否取得相应的权利或资格,审批行为直接影响相对方权益的得失。
其次,审批范围漫无边界,没有科学界定。一方面,一些行政主体将行政审批作为权力的象征,通过扩大行政审批范围,企图膨胀自己的权力,对行政机关来说,严重败坏其威信,从而导致滥用行政权力。另一方面,很多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很难遏制相关部门要求出新行政审批项目的势头,导致现行行政审批的范围愈来愈宽,项目愈来愈多;特别是这样大范围的行政审批,影响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束缚市场主体的手脚。
(四)现行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种类繁多
审批种类繁多,审批权力膨胀,标准不统一。其具体表现是:(1)行政审批主体愈来愈多。由于我国行政审批的范围没有科学合理的边界,造成群团、中介组织甚至各级政府部门都竞相争夺审批权,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乡镇都拥有大量的审批权,其审批主体多如牛毛,造成行政审批主体数量庞大。(2)行政审批称谓五花八门。比如行政审批的申请主体和主体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行政审批涵义的界定;行政审批的体制模式;行政审批的责任追究;行政审批客体的分类以及无效、有效的约束条件;行政审批的申请、复议与监督等等,给实际操作带来极大困难,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这种状况的存在,出现重复交叉设置的现象产生,导致了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3)审批项目无所不包,事无巨细。(4)行政机关审批权交叉重叠。由于现阶段普遍存在行政机关职能交叉重叠现象,多个机关对同一事务都有权管理,而管理的方法就是设置审批,同一事务由多个机关管理必然造成一项活动或一项事务有多项审批。这样,对同类事项重复交叉设置行政审批的现象就必然存在。
(五)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在行政审批中的行政地位是不平等的。一些行政主体自认为高人一等,地位特殊,把行政过程看成是应该完全封闭的过程。由于不公开性的行政审批,对行政审批的有效监督就难于保证。一些政府官员,掌握审批权,进而把行政审批的全过程看成毫无监督的全封闭的权力运行过程,由于行政地位上的不平等以及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性,行政主体的审批行为根本无法被行政相对人和组织监督。而行政组织内部的监督,一般由于拥有一致性的某些特殊部门利益,所以更加难以到位。在我国全封闭的行政审批面前,即使是比较有穿透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因为难以了解情况,也难以发挥新闻的监督作用。因此,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普遍存在监控不到位以及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三、造成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到经济体制制约
第一、运行双轨经济。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地区及国家以及欧美并不相同。在我国,因为这种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活动并没有完全的消失,所以虽然计划经济已经不存在,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总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半随意行政干预、半市场的性质,中国眼前的经济体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攀附了中国现有的体制,不能充分犒劳劳动人员和经营者的劳动付出,有效融入到人民生活中,妨碍非国有部门的扩张。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无法让这样的经济在市场机制部门产生机理作用。另外,在将来一段很长时间内都会存在这样的双重性质的经济,因为它在承认并且保留了原来的权力结构基础上,为这个结构减少了来自市场经济的发育冲击,注入新的经济血液,新的利益,在双轨制经济运行的条件下,行政审批成为政府试图控制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工具。
第二、政府的计划偏好。我们可以从改革遇到的阻力着手进行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审批作为政府实现其计划的重要工具,被政府牢牢地抓在手里。政府通过下达计划,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日益明确,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被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就要求政府相应的从对经济的过多的干预中退出,运行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但政府往往不愿意主动退出,因为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受益者,政府是通过行政审批获得了管控经济领域以及支配社会资源的巨大权力,它是计划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当然,面对来自中央和市场机制的压力,虽然各级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退让,但却仍然具有较强烈的计划偏好。
(二)受到行政体制制约
因为行政审批制度的运行以及设计都在行政体制内进行,所以在影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诸因素中,行政体制制约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直是政府职能转变。但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现在,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一些不良行为如政府缺位、政府越权和政府错位时有发生。如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那么必然会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顺利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政府在维护秩序、建设市场、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佳,更导致市场机制经常无法发挥本身的积极作用。
(三)受到法律体制制约
对行政法治而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约束行政审批,行政法治不发达,对行政审批而言,行政法治的状态有重要影响,则行政法对行政审批不能形成有力的制约。从微观的层面看,行政审批对具体规定提出了要求;但是我国现有的行政程序规定,却并没有达到其具体规定的程度。目前,我国的行政法体系,规范与法律之间,法律和法律之间,或者规范与规范直接,比例并不是很协调,行政立法多局限在对行政救济的规制以及制裁性行政行为中。虽然已经颁布《行政许可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规避以及抵制,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改革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思路和策略
(一)改革行政审批试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指导思想
改革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措施,有利于更快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WTO。这一改革,是要着眼于新的社会情况,而不是对原有审批制度的全盘否定,所以应该通过改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政府机关的反腐倡廉建设,改变集权型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总体目标
第一、审批行为要规范。这是针对我国原有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提出的改革目标,同时也是改革的定性要求。
第二、监督机制要强化。这是改革的根本保证。这次改革,不仅要加强对改革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还要从行政审批全过程上完善以及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特别要对审批制度本身强化监督,对不规范的行政审批行为才能起到约束以及震慑的作用。
第三、减少行政审批,这是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改革的定量要求。也就是说,定量标准是改革必须有的,改革只能逐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而不能增加。但是关系到人民生存行业如土地、安全、环保等要强化审批。根据这个目标和要求,必须对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强化急需保留的,逐步退出该淡化的。但是,这个定量要求的根本目的,不是玩数字游戏,而是通过简化,找到最佳的“度”,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原则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还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问题敏感,情况十分复杂和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积极稳妥地搞好这项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依法行政的合法性原则。行政法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依法行政原则。它要求,必须依据法律以及法规获得行政权力的主体地位,对行使权力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要行使行政权力。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它的本质与这个要求是相符合的。法律必须明确授权行政审批,因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与其息息相关,法律规定之外的任何特权不能由行政机关享有。因此,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要符合行政审批自身的要求以及规律,一些不合法以及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必须得到坚决清除,必须符合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如果的确要政府审批有关事项和法定审批事项,一定要依法进行审批。为了在依法行政的基础原则之上建立行政审批,要有法律依据来设定审批,使其规范、公开以及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第二、明确审批主体的效能性原则。在行政机关被赋予行政审批权时,必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规定其应负的责任。在实施行政审批的过程中,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承担相应责任,并且实施有效的监督。如果行政机关不按照有关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条件,徇私舞弊、越权审批、滥用职权来实施行政审批,以及不依法对被审批人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不予查处有关违法行为的,则相应的法律责任必须由审批机关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来承担。
政审批,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的时候,要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行使行政审批权要保证公正、合法、合理,以保证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按照法律以及法规的有关规定,行使审批的内容、条件、程序、对象、时限以及审批结果要得到公布。如果相对人对审批有异议,书面答复要作出来,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复议的权利必须告知相对人;投诉和举报要得到有关审批机关的及时处理,有关审批机关必须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和投拆人处理的最后结果
第四、适应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原则。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行政审批就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行政管理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变为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了必须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对于市场机制的调节,必须只起到补充作用。因此,必须按经济规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以行政审批为主要手段的政府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得到改变,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的各种手段必须得到综合利用,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必须做到,凡是市场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企业能自主决定的事项和领域,政府不再审批,要坚决放开,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行使行政审批,才会有利于发展新时期的市场经济。
第五、提高便民服务的责任性原则。行政审批既是政府机关的形象工程,也是便民服务的“窗口”。因此,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结合过去的经验以及教训,把密切群众关系和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结合起来,要改进工作作风,通过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规范程序、简化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基层、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使行政审批在改革后,真正地成为群众称赞的政府“形象工程”以及便民服务的“窗口”,(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对策
1、行政审批制度的体制基础要从根本上转变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审批,随着逐渐转轨的经济体制,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其体制基础应该转到市场经济上来。因而对于政府而言,它必须从漫无边际的审批制度下解脱出来。这些规则不应该由政府来亲自制定,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别人执行规则,是维系规则。但是,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我国现在极为模糊,凡是制定规则就马上交给政府来办,其结果是,有些规则必然有利于以及偏向制定规则的政府部门的利益,容易形成国家利益部门化。按照现代法学理论的要求,制定规则属于公众自身的事情,通过自己的代表机关使民众来决定规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最基本内容。当前行政审批制度创新的框架如果从这一理论出发来设计,行政审批中的政府地位应当得到摆正,行政审批制度应当在新的体制基础上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时,这一转变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及统一思想的过程,所以应当结合改革,加强相关的理论进行教育。
2、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要得到科学的界定
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行政审批范围要结合科学的界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全面清理现行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规章。切实减少审批,凡是能由市场调节的就坚决放开,对不属于行政管理职能职责或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不应当通过行政审批管理。
3、行政审批的方式要得到切实的改进
应该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对行政审批方式进行改革,对行政审批程序要进行规范,以便通过改革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的环节,改进工作的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这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避免多头审批、久拖不决、重复审批、互相踢皮球,简化审批环节和审批手续。要坚决理顺那些已经存在的审批程序混乱现象,要坚决砍掉某些冗繁的多余环节,要使审批程序法制化、制度化。
第二、建设好便民服务窗口。
第三、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应从源头上抓起。
第四、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贯彻政务公开的原则。
4、中央与地方应当同步进行行政审批改革
以前,相当大的一部分行政审批是由国务院文件、国务院部门文件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的,为此在多次改革和清理行政审批制度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使中央和地方无法保持同步或者一致进行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审批法》,对于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行政审批项目,各地方政府应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理。为了对《行政审批法》对行政审批的含义、范围、标准、程序、原则、设定权、监督、法律责任等进行具体化,各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出配套的法规和规章,从而得以贯彻执行《行政审批法》,使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
5、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得到建立
第一、要按照WTO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和运作的机制。同时,除少数不宜公开的审批外,应该公开其他的行政审批都应对行政审批的内容、程序、对象、条件,不得把未经公开的行政审批作为依据。
第二、有效的监督和补救机制应该得到建立。从实质上说,行政审批管理是以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自由为代价的,如果滥用这一管理手段,既会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还会有违行政审批制度的本意,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和补救机制。
五、结语
无论运用补救机制还是监督机制,落实措施才是关键。对行政审批主体的监督而言,与一般行使过程的监督不同,前者往往较难。对行政审批而言,非常有必要进行行政补救,因为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行政相对人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为了落实和贯彻行政复议制度,切实措施有必要得到采取。对行政复议制度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得到提高。行政复议要保证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相应的具体措施要得到制定,行政补救的作用要得到真正的体现。要全面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审批工作,实行承诺制。对关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审批项目,事前广泛听取意见,要加强调查研究,充分论证,依法审批,严格把关,真正做到监督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避免审批工作出现偏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王惠岩主编:《行政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7]、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8]、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9]、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0]、胡建淼主编:《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11]、林准主编:《行政案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2]、张树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杨官道主编:《入关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4]、彭和平主编:《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5]、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主编:《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16]、曾繁正编译《美国行政法》,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17]、任晓主编:《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刘吉主编:《社会主义改革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9]、洪银兴主编:《现代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0]、王维登、李连仲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杨瑞龙等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2]、张锡嘏等著:《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秦子言、李文龙主编:《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24]、李凤玲:《应对入世挑战,加快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25]、施绍祥:《如何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26]、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27]、李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7期。
[28]、郑传坤:《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探索》2001年第6期
[29]、刘向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02年 [30]、胡方水:《行政审批权力滋生腐败现象的剖析思考》 2002年 [31]、金太军、赵晖、高红、张万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注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 ②金太军、赵晖、高红、张万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③李凤玲:《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十二期第8页 ④李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七期第4页 ⑤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九期第9页
第三篇: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
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
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阻碍了政府职能的优化。我国于上世纪末开始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力求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公开审批内容,借此实施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前沿,近十余年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先行先试”,以“提升效能、改善服务”为目标,力求在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并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务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的困境
我省所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针对“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的制度顽疾,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构想,以“从管制转向服务”为指南。十余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过程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是“越减越肥”与“审批拖沓”。我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精简审批事项开始的,但同样经历了精简又膨胀的反复过程,审批事项的数量陷入了“精简又膨胀”或称为“越减越肥”的怪圈。从最近一次清理的结果来看,审批事项的数量仍然过多过杂;同时,“审批拖沓”的状况也很严重。
二是“简政放权”中的“统筹不足”。简政放权促使审批权力结构产生重大调整。以地级市为例,市级部门将一些原本管不好、管不到的事情下放到各区,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调动了下级部门的积极性,但同时一些需要从全市总体上进行统筹把关的事项如规划、国土和环保等事权,也大量下放到各区;个别区向镇(街)大量下放审批事权,却没有考虑到后者的承受能力。
三是“重审批”中的“轻监管”。首先,审批与管理、监督职能高度融合,责任不清晰。各部门中一般按管理条块设置内设机构,某一类事务的审批、管理和监督集中在一个内设机构中,这使得一些政策性的管理变成了审批的条件,一些管理和监督措施也由审批替代了;其次,监督执法主体存在结构性缺陷。由于大范围内的政府职能没有得到整合,监督执法主体分散在各有关部门,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监督执法任务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了监督执法缺位;再次,监督执法主体职责不清、工作难以衔接、信息无法共享又引发了职能错位。
社会转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策
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拟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办理效能。各职能部门将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集中,方便申请人办理。这样,以“审批部门”为中心,执著于“机构编制”、“人数多寡”的改革逻辑就转变为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以“提升效能”为导向的运营状态。中心窗口集中接件、受理、办结审批业务,真正落实一个窗口受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窗口限时办结制等改革目标,杜绝任何形式的推诿与拖沓。
二是搭建行政审批网络一体化平台。首先,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以“审批事项”为起点,实现各相关职能部门行政审批业务系统与办公系统、数据平台、审批业务操作系统的对接,扩大电子监察范围;其次,通过联网简化审批环节,对跨层级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时限监督和绩效评估;再次,推进网上一站式服务,实现审批服务的电子化,实行网上预审;最后,通过建立政府内部局域网实现不同部门非机密信息的共享。这样,既适应和满足“简政放权”的需要,又能避免缺乏统筹、安排混乱的局面。
三是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的公众参与制度。实践表明,仅靠政府自身来推动审批制度改革,效果不甚理想。许多部门往往只清楚自身所负责的审批事项,对整个涉批项目所涵盖的全部流程则无法把握。相应地,与行政审批事项发生关系的社会组织及个人则往往更清楚某特定项目的审批流程,因此,在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的公众参与制度,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政府厘清审批制度改革思路,而且也可以提高审批制度改革的整体协同效应,在注重“审批”这一行政职能的同时,也强调“监管”不可或缺的地位。
四是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考评制度。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将潜移默化地以“评价”的方式,实现“监管”的功能,优化“审批”的质量。
第四篇:《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93.75分
一、判断题(15 道)
1.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正确
错误
2.以相对集中为原则对行政审批权进行科学合理配置,源于地方政府为解决“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弱化、虚化,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质量的改革尝试。正确 错误
3.行政审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正确 错误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正确 错误
5.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正确 错误
6.政务中心集“保姆”与“管家”角色于一体。正确
错误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正确 错误
8.职能部门内部的集中,即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的行政许可权集中在某一部门。正确 错误
9.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是以“两分散、两到位”为典型代表。正确 错误
10.截至2011年,国务院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2183项。正确 错误
1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阶段主要在一些发达地区探索进行。正确 错误
12.行政审批改革并未使公众对行政审批权运行的监督得到改善。正确 错误
13.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正确 错误
14.空间场所上的集中或机械式集中,即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或“行政服务中心”。正确 错误
15.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的说法错误的是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不承担法律责任。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截至2011年,国务院对行政审批项目开展了()清理审核。A.二轮
B.三轮 C.四轮 D.五轮
2.2012年9月,(),决定第六批取消和调整314项行政审批项目。
A.《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B.《政审批制度改革》
C.《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以下不属于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的目的的是()。A.在于减少行使行政审批权的机构数量
B.在于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行政审批权力,最大限度地消除分散审批、交叉审
批和重复审批的数量,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
C.不在于减少行使行政审批权的机构数量
D.最大限度减少公民与政府的“接触点”
4.实施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事项的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通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
A.协商 B.招标 C.拍卖 D.招标、拍卖
5.以下属于行政许可的是()?
A.企业法人登记 B.婚姻登记 C.税务登记 D.户口登记 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第二批于2003年2月,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改变8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
A.406项 B.789项 C.495项 D.186项
7.下列关于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费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以不收费为原则,所需要经费应当由本级财政予以 保障
B.监督检查原则上不允许收费,所需经费由单位自筹 C.监督检查以收费为原则,不收费为例外
D.监督检查以收费为原则,所需费用由行政相对人负担
8.2004年,《行政许可法》()首次以正式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制度。
A.第二十三条 B.第二十五条 C.第二十八条 D.第三十二条
9.一个部门应当实行()“窗口”对外。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10.行政机关对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A.不能改变 B.不得擅自改变 C.可以随意改变 D.可以部分改变
11.(),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
A.2011年2月8日 B.2012年2月8日 C.2012年8月22日 D.2011年8月22日
12.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统一部署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A.《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B.《政审批制度改革》
C.《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13.2013年,新一届政府总理承诺将国务院现有17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压缩()。
A.1/3 B.1/4 C.2/5 D.3/4 14.以下不属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合法原则 B.合理原则 C.效能原则
D.保护原则
15.(),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A.36526 B.36892 C.37135 D.36892
三、多选题(10 道)
1.审批事项编码的基本趋向是()。
A.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B.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C.规范行政审批权的运行
D.增加行政审批事项
2.审批事项编码要素全面公开,包括()、承诺时限、办理部门、办理地点、首问责任人、联系电话、监督电话、是否收费、收费标准、申请材料、流程图、表格下载、法定依据、备注等。
A.事项名称 B.事项编码 C.事项类型 D.承诺类型
3.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行政审批的“一站式”服务,如()。
A.政务超市 B.审批中心 C.审批大厅 D.行政服务大厅
4.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的深化主要表现在()。A.政务中心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 B.机关首长与首席代表的权力关系 C.审批办与业务处室的权力关系 D.审批办与办事人员的权力关系
5.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的深化就是要()。
A.以服务和管理好行政审批权为宗旨准确定位政务服务中心的角 B.以充分授权为准则规范机关首长与首席代表的权力关系 C.以良性互动为目的理顺审批办与业务处室的权力关系
D.以“刚性设计、柔性运作”的改革策略来平稳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 革
6.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A.公开 B.公正 C.公平 D.便民
7.以下属于清理意见的类型的是()。
A.取消 B.转移 C.直接下放 D.委托
8.行政审批权力的编码由()等共同组成。
A.行政区划编码 B.办理机构编码 C.审批事项编码 D.审批事项序号
9.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基本内容包括()。
A.进一步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 B.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C.改革的“深水区”
D.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组织转移
10.审批办被赋予的基本权力是()。
A.申请受理权 B.直接审批权
C.对专业技术性强需要原职能业务处室办理的审批事项的分办权 D.对分办审批事项的督办权
第五篇:行政审批
首批取消下放71项行政审批
据新华社电 为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重点是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
会议指出,这是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的重要一步,必须精心组织实施,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及时公布,接受各方监督。对取消审批的事项,要相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下一步,各部门要加大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力度,加快进度,科学评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各级政府要把该放的事坚决放开,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以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