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探究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共性与差
探究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共性与差异
探究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共性与差异
作者
于 朝
一、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共性
1.主体方面。
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都是由会计资料制作者以外的进行的社会活动,同时,审计人员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也可以成为具体案件的司法会计鉴定人。
2.对象方面。
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都会涉及到对一定的财务会计资料的检查、验证。
3.标准方面。
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都是以财务会计标准作为引用技术标准。
4.手段方面。
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均采用一定的帐务检验手段来完成任务。
5.结果方面。
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均应当出具书面文件报告工作结果。
6.风险方面。
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均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差异
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有以上诸多共性,因而无论已发表的司法鉴定理论的研究成果还是司法实践中,常出以 1
审计取代司法会计鉴定的情形。
这些认识和做法不仅违反了有关诉讼法律规定,而且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的发展和司法实践都产生了消极后果。
因此,有必要就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在概念、操作及结论的诉讼意义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划分,以便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司法会计鉴定来查明事实,正确地处理案件。
(一)概念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诉讼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依据司法会计技术标准,通过检验财务会计资料,对案件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技术鉴定的一项诉讼活动。是诉讼机关依法采取的一种诉讼措施。
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需要或接受委托,指派专业人员依据审计标准,通过审查被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和有关经济活动,提出意见和结论的一种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的概念存在着以下差异:
(1)社会活动的属性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审计是一种社会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2).社会活动的范围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从属于法律诉讼活动,它不属于独立的社会活动,而只是围绕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断活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涉及经济的各个方面。
(3)目的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情,审计的目的则具有多样性,如监督经济活动、鉴证经济业务、评价财务会计报告等。
(4)组织机构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是由司法机关主持进行的,审计是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中介机构主持进行的。
(5)基本法律依据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是依据国家的诉讼法律的规定实施的,审计是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实施的。
(二)主体差异
(1)主体的产生程序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人是由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且不需要鉴定事项涉及单位的委托或认可,司法会计鉴定人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委托和被委托关系。
审计人员是由审计机构指派或聘请的,除政府审计外,中介审计机构需要接受委托,才能委派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
(2)主体的范围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人可以由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具有司法会计专业知识的专职司法会计技术人员、会计师、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担任,而审计通常只能由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进行。
(3)主体的诉讼地位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人是诉讼参与人,享有特定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而一般意义上的审计人员不是诉讼参与人,即使涉及诉讼时,通常只是作为当事人或一般证人。
(4)主体的法律责任不同。
(三)操作程序差异
(1)操作环境不同。
首先,司法会计鉴定属于诉讼措施,在获取检材和实施技术检验方面,有比审计措施更强的其他诉讼措施作保障;
其次,司法会计鉴定证据是由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获取并提供;审计证据是由审计人员直接获取,并由被审计单位直接提供的。
(2)操作手段方面的差异。
首先,由于法律诉讼中存在着诉讼分工,司法会计鉴定人只能采用技术手段(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验证等)来完成鉴定,而审计人员除技术手段外,还可依法采取各种非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如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显然,司法会计鉴定更强调技术性。其次,有些审计应当或可以采用的技术手段,如抽样审计、鉴定等,司法会计鉴定中也不允许采用。
(3)操作过程方面的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程序是先结论后验证,具体的操作程序通常包括鉴定准备(受理、受检、备检)、初步检验(阅卷、测试检材质量、做出初步结论、制定详细检验论证方案)、详细检验、制作鉴定结论等四个阶段。涉及的基本程序是先审计后结论,具体操作程序通常分为审计准备(接受委托、测试内控制度、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制作审计报告书。
(4)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人与其他办案人员之间存在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司法会计鉴定人在鉴定中发现与鉴定有关或无关的重要线索或证据时,应当案件承办人进行收集、固定,不得自行处理;审计人员则可以自行处理审计中发现的舞弊等问题,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四)工作结果差异
(1)文书种类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只能以司法会计鉴定文书形式进行表达,包括司法会计鉴定书和司法会计鉴定笔录两类。如果鉴定未能做出结论性意见,鉴定人则不能出具独立的证据;审计结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书进行表达,如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
(2)工作结论的诉讼意义不同。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与审计结论有着不同的证据属性: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与审计结论都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但在法定的诉讼证据的类型中,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属于鉴定结论,审计结论则属于书证。由于属性不同,尽管审计结论中,也会存在判断性内容,但书证的性质决定了审计结论中有关财务会计问题的判定,只能证明审计审计意见的客观存在,而不能作为鉴定结论使用。
(3)工作结论在证据依据方面存在着差异。
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只能依据基本证据(只包括财务会计资料、财务会计资料证据和司法会计检查笔录)作出,而不能采信诸如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其他鉴定结论等参考证据;审计结论则可以依据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证据,包括调查当事人时所取得的各种辅助证据。
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所依据的鉴定证据必须是充分的,而审计结论则可以采用适当性原则来确定审计证据的多寡。
(4)工作结论的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
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能对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财务会计问题表达结论性意见;审计结论则应当依据审计准则和审计结果,由审计人员决定结论所涉及的范围。
例如:对少计收入通常会对企业的收入额、应纳流转税额、利润额、应纳所得税额、所有者权益等财务指标造成影响。
如果少计收入事项已被鉴定人确认,而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系收入额问题,司法会计鉴定人只认定少计收入对收入额的影响,对其他财务指标的影响则不予回答;依次论推,只有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系所有者权益问题,司法会计鉴定人则需要认定少计收入对各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但审计人员在发现少计收入的事实后,通常需要就少计收入对各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提出审计意见。
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必须回答鉴定问题,审计结论可以提出问题而不与回答。
第三,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能针对会计机构提出要求或建议,但审计结论可以对会计机构提出调整账目、完善制度等要求或建议。
(5)工作结论的范围方面存在着差异。
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允许表达涉及财务会计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问题,而审计结论有时则需要判断错误与舞弊,这必然涉及到行为人员主管心理状态。
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允许表达建议性意见,审计结论则可以(或必须)提出纠正财务会计错误的建议或要求。
第三,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不回答财务会计管理质量问题,审计结论则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质量和水平表达评价性意见。
(6)文书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书除需要表达检验结果外,还必须说明对结论的论证过程,审计报告书通常只要求说明审计的事实依据,无需说明结论的理由。你好哦啊,
第二篇:审计查账不等于司法会计鉴定
审计查账不等于司法会计鉴定
目前,将审计混同于司法会计鉴定,以审计证据充当司法会计鉴定检材,以审计报告代替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出现明显偏差,甚至出现错误,严重时还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纠纷和经济案件日益专业化和复杂化,司法会计鉴定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审计查账就是司法会计鉴定。于是,将审计混同于司法会计鉴定,以审计证据充当司法会计鉴定检材,以审计报告代替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出现明显偏差,甚至出现错误,严重时还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一、司法会计鉴定具有独立于审计的完全不可替代性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鉴证的管理活动。其中心工作就是根据审计项目提出的审计目标进行取证,提出审计意见或作出审计结论。审计查账即检查账目,是审计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和会计信息的可靠。在长期审计查账实践活动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成为审计特有的价值取向。
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独立于审计的诉讼证明活动。司法会计鉴定是在诉讼过程中,依据客观存在的涉案会计资料进行检验、鉴别,对会计专门性问题做出的主观判断的证明活动。随着我国司法理念的转变和诉讼结构的调整,司法会计鉴定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技术与法律的统一,同时也远远超出了获取证据手段的范畴,而日益成为维护和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司法会计鉴定追求和体现的是公正与效率的诉讼价值目标。司法会计鉴定具有独立于审计的完全不可替代性,两者的价值取向、职能各异。
二、审计证据不能等同于司法会计鉴定检材
审计结论的依据是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编写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根据。审计证据虽然也称之为证据,但通常达不到法定证据要求,仅是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性证明材料。而司法会计鉴定检材是在司法会计鉴定中,司法会计鉴定人引以鉴别分析,据此作出鉴定结论的涉案会计资料。收集检材是作出科学鉴定结论的必备前提。
1. 两者的对象不同。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可见,审计证据的收集对象不限于会计资料,既包括难以限定范围的财务资料,还包括言词、实物、视听资料、会议记录等非会计资料。而司法会计鉴定检材严格限定于具有会计勾稽关系的会计资料,若涉案会计资料不具有会计勾稽关系就难以排除会计信息的或然性。
2.两者的适用原则、方法不同。在审计查账过程中,通常按照“重要性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概率抽样等方法取得审计证据,往往仅对重点内容或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详细审计。因此,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提出的要求具有充分性、适当性。但司法会计鉴定检材的收集,必须遵循证据裁判原则,做到确实充分,确保检材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达不到要求获取的检材就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鉴定结论。
3.两者的程序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检材的收集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要求。证据规则规定:“提供书件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在特殊情况下,“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但“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另外,收集检材的人员必须两人以上,鉴定人不能自行收集,鉴定人参与收集检材的,必须在办案人员的主持之下进行。
对于审计证据的收集,尽管在程序方面也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实际中操作中往往做不到、也没有手段确保达到要求。
三、审计报告不能代替司法会计鉴定结论
1. 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依据审计证据发表的审计报告不是法定证据形式,形式上既有别于鉴定结论,没有论证部分;又有别于勘验笔录,缺少现场见证人签字,是今后立法上应予关注的问题。而司法会计鉴定属于司法鉴定,其结论是现行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因此,尽管目前司法实践中仍然将审计报告视为鉴定结论使用,但效力上明显不及司法会计鉴定结论。
2. 两者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同。在司法实践中,以审计报告充当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根本原因是司法会计鉴定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审计报告的呈现是以财务会计标准作为引用技术标准。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法律性、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鉴定活动。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得出应当依据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当将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问题与鉴定结论生成的技术问题科学融合,才能确保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从而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
3. 两者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同。审计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查账来发现问题,是一个归纳推理过程。在归纳逻辑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通常只是概然性?或然性的,前提为真时结论不必一定为真,但可能为真。可见,归纳推理并不具有必然性的结果。司法会计鉴定的思维方式是先有问题后论证,属于演绎论证形式。司法会计鉴定排除涉案会计资料或然性的有效方法就是论证。通过账账之间、账证之间、账单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等多渠道的涉案会计资料比对,能够有效印证涉案会计资料所载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达到确凿充分的诉讼证明标准。
4. 两者的形式和要求不同。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意见可以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四种形式。而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根据证据规则要求,除了客观、科学和公正外,还必须明确、直观。在文书要求上,审计报告主要立足于结论性,将审计的方法、过程、被审计对象的情况和判断的依据等都浓缩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报告文书中仅是简要发表审计意见。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报告一般分为范围段、说明段和意见段三个部分。而司法会计鉴定书着重于描述性,即尽可能通俗地将鉴定方法、过程和被检验对象的现象及判断的依据等等展现在文书中。同时,司法会计鉴定书通常由绪言、检验、论证和结论四个部分组成。
第三篇:导学与探究教学之共性偶见
导学与探究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洪潮中两朵靓丽的浪花,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两种优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不论导学,还是探究,其教学的最终归宿都是“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苏联·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第21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这个思想提高到教学原则来论述教学:“要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找寻真理中得到发展”(《第斯多惠教育文选》第136页)。
同时,导学和探究教学的实践也再次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的教学条件之一,即“使师生发生精神联系的几十条、几百条通道,就是同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小径,它们是师生之间产生友谊和同志感的最重要的条件”。这种注重师生关系协调和一致的教学民主理念,在辽宁省盘锦市魏书生老师的“合作型”教学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他看来“教师和学生的出发点如果都立足于建立‘统一’的师生关系,那么许多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导学和探究也正是从根本上摈弃了中国古代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及学生“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德国·赫耳巴特)的历史性痼疾,树立起了“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新型教学理念。
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因此,导学就要求教师能“导”,要“导”得合理,“导”得恰到好处。学生“自学迷惑莫解,须引导;自学思路闭塞,须开导;自学兴趣索然,须诱导;自学迷途待返,须顺导;自学郁结淤滞,须疏导;自学缺漏薄弱,须辅导;自学背离方向,须教导。凡此等等,皆需因时因势,采用不同的导法与学法。如能学之有术,始能学有创造”(黎见明、彭华生著《语文导读与创造学法》第38页)。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学融汇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及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与导学结构不同,它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的达标进行教学,避免盲目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更强的实践性、更强的参与性、更强的开放性”的特征。教学方法并未限制,关键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探究教学可采用“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仍要始终确认学生为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教师为学生探究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绝不能越组代庖,只能处在主导的位置,关键在“导”,起好教学的组织作用,并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即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疏导重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展其智力能力。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的投入学习。教师与学生对学习目标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学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育指导的技术是如何唤起儿童的‘自我运动’,指引方向,促进儿童形成调节并改进自己的创造性、自立性、首创性,以及调节并改进自己的行为的能力。”(科斯鸠克语)导学与探究殊途同归,曲境通幽,不谋而合的实践着这种既是教法又是学法的研究。其核心都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使其积极读书,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积极实践操作。教法上都要考虑如何从“导”的角度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的方法,以及在不同学科中的认知、情感、操作三个领域如何进一步深化。
总之,导学与探究教学都是教改中产生的很有价值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它们在理论基础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法,实现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如果使用恰当,势必给教学带来新的动力和生机。导学与探究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洪潮中两朵靓丽的浪花,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两种优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不论导学,还是探究,其教学的最终归宿都是“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苏联·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第21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这个思想提高到教学原则来论述教学:“要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找寻真理中得到发展”(《第斯多惠教育文选》第136页)。
同时,导学和探究教学的实践也再次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的教学条件之一,即“使师生发生精神联系的几十条、几百条通道,就是同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小径,它们是师生之间产生友谊和同志感的最重要的条件”。这种注重师生关系协调和一致的教学民主理念,在辽宁省盘锦市魏书生老师的“合作型”教学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他看来“教师和学生的出发点如果都立足于建立‘统一’的师生关系,那么许多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导学和探究也正是从根本上摈弃了中国古代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及学生“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德国·赫耳巴特)的历史性痼疾,树立起了“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新型教学理念。
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因此,导学就要求教师能“导”,要“导”得合理,“导”得恰到好处。学生“自学迷惑莫解,须引导;自学思路闭塞,须开导;自学兴趣索然,须诱导;自学迷途待返,须顺导;自学郁结淤滞,须疏导;自学缺漏薄弱,须辅导;自学背离方向,须教导。凡此等等,皆需因时因势,采用不同的导法与学法。如能学之有术,始能学有创造”(黎见明、彭华生著《语文导读与创造学法》第38页)。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学融汇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及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与导学结构不同,它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的达标进行教学,避免盲目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更强的实践性、更强的参与性、更强的开放性”的特征。教学方法并未限制,关键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探究教学可采用“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仍要始终确认学生为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教师为学生探究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绝不能越组代庖,只能处在主导的位置,关键在“导”,起好教学的组织作用,并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即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疏导重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展其智力能力。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的投入学习。教师与学生对学习目标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学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育指导的技术是如何唤起儿童的‘自我运动’,指引方向,促进儿童形成调节并改进自己的创造性、自立性、首创性,以及调节并改进自己的行为的能力。”(科斯鸠克语)导学与探究殊途同归,曲境通幽,不谋而合的实践着这种既是教法又是学法的研究。其核心都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使其积极读书,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积极实践操作。教法上都要考虑如何从“导”的角度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的方法,以及在不同学科中的认知、情感、操作三个领域如何进一步深化。
总之,导学与探究教学都是教改中产生的很有价值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它们在理论基础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法,实现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如果使用恰当,势必给教学带来新的动力和生机。
第四篇:司法会计鉴定的方法与意义(小编推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司法会计鉴定的方法与意义 作者:张 英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9期
一、案例简介
第五篇:共性与个性(企业管理篇)
共性与共性
一、企业文化之个性与共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上层建筑系统,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即公司自身的个性)结合外在大的市场环境,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个性特征的总结,这个结论是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 隐性的、本质的力量,它需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企业适合发展的方向及管理模式,而不是一种外在的、显性的、表面化的形态,不根据自身特点随意搬照其它公司的管理模式及文化导向,只有从企业的个性的角度出发,企业文化才是真实可靠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然而企业本身是社会的一份子,置身于大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价值理念都是千姿百态的社会文化的缩影,民族文化;社会通俗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先导,并且具有通约性的道德规范,如果企业文化背离了社会所遵从的文化,与大的市场环境相违背,只会被社会抛弃,被市场淘汰,二、企业员工之个性与共性
企业的主体是人 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的整体规划,管理模式及细则需要上层建筑制定,也需要下层建筑执行,企业的运作需要各环节精密支撑,特别是当今市场的竞争是团队的竞争,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是员工存在个性的客观必然,个性是什么?平时情绪暴躁,表现对人傲慢无礼,以自我为中心都是对个性的曲解、而发散人本质的特长,并且持之努力才是彰显个性的最好方式,同时员工本质的隐性的特征或许被显性的表现所被人片面的感知,所以先思后行,保持怎样的个性都是员工所需要思考的。
首先作为一个企业,就必须在寻求员工一致性方面下功夫,也就是“求同”,才能从每一名员工的身上反映出企业特质,彰显企业个性。首先是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样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就应当目标一致。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员工就不能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团队合力,企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致命影响。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就应当科学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经营目标,并将这一目标以简洁明了的表述向员工做好充分宣传,促进员工自觉认同。其次是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统一。正象是水能把水泥、钢筋、石子聚合成坚固的钢筋混凝土一样,企业文化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促进企业每一名员工按照统一的精神指引和行为方式做事。
同时员工的特质决定了员工的个性,企业要注重在发扬员工共性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员工个性,也就是“存异”,如果员工只有共性的因素,企业员工就会象一部部机器一样,缺乏生机活力,更会缺乏创新能力,为保护和发展员工个性,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的个体需求,对员工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员工的素质和个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因才管理,实现员工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让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