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仍然不足够》读书笔记
刚看《仍然不足够》,很快就被它吸引住了,然后又仔细地读过3遍,确实是本好书,很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和思考。强烈推荐!
文章从ERP供应商的视角,描述了大客户出现市场饱和的状况、客户对系统不断提出需求使软件越来越庞杂,客户投入大量IT投资却收效甚微的场景。这些问题不都是现今中国大陆的ERP厂商所真实面对的么?所以文章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对策都是很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鉴。
对ERP的定位和认识:
ERP的盈利效益:
1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联合采购减少了物料成本库存减少,增加现金流,减少库存持有成本缺货减少,销售额提高
注意:公司越小,从ERP中得到的效益就越少。——P68
MRP减轻了经需求量计算的限制;ERP减轻的限制——要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运作。
客户:
关注功能的同时,关心实施的成本、操作的简便。
提出了ERP供应商面对的矛盾,最后又给出了解决的方案:
矛盾一:
满足客户需求,需要系统复杂化;提高服务管理,需要将软件简化。
矛盾二:
大型公司客户市场饱和,必须进军中小企业市场;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销售周期、人力几乎相同,但利润却少的可怜;
矛盾三:
小公司比大公司的管理结构简单,但ERP的销售周期不比大公司的短。
对策:
实施缓冲管理的系统,生产部的领班、维修人员,都要使用系统,大量增加了用户数的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展系统到供应商、客户整个供应链;
除实施服务外,提供代替客户用系统处理日常性业务的服务。
生产车间的问题一:更早发料不意味着能更早完工。发出更多的物料实际会使等候的长龙更长,而每张订单的平均完工时间会更长。
对策:仅为产能瓶颈资源(而非所有的资源)排程,与物料发放排程相配合。在其他环节搞优化则毫无好处,反而有害,会令排程不稳定。
破除“每个机器都达到最高效率的运转”的排程思路。在瓶颈上预留足够的备用产能,以保证急单不会冲击生产计划,而只是加入到计划中。将控制系统和计划系统分开,把缓冲插到正确的位置(瓶颈前),进行缓冲管理。
生产的问题二:
备用产能越少,排程就越不稳定;加入越多安全时间,排程就越稳定,但资源运用的效率就越低。对策:
不用安全时间来保护排程,而是备用产能,用户只需要在事故发生后才做决定,进行额外加班。
生产的问题三:
产能提高后,库存反而升高。
对策:
1补货速度加快了,目标库存量应该减少。把推式补货变成“拉式”补货,使目标库存最大限度贴近实际需求,大大加快仓库货物流量。采用 延误发货的价值×延误的天数 来衡量发货的效率;用“ 库存货物的价值×存放的天数”来衡量库存管理的效率;设立工厂仓库;仓库、工厂自行决定目标库存。
经典语录:
薪金不光是钱,还代表他们(员工)的成就被赏识、被确认,这对这些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们都享受面对挑战和克服障碍的滋味,从而变得更强。
这股来自内心的动力是学不来的,你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没有,而具有这种动力的人实在太少了。—— P49
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默契,对赢取合同及成功实施很重要,在销售过程的早期阶段播下的种子,发展成做出最终决定时的关键因素。——P49
玛姬的第一条法则是:先熟悉如何使用新系统,然后才可提出改动。
玛姬的第二条法则是:客户不一定永远是对的,但他们永远是客户。——P50
只有当一项新科技令我们冲破一个现存的限制时,新科技才会带来效益,这只是常识而已。——P100
科技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仍然不足够,我们要从安装新科技中得益,就必须同时改变那些承认现存限制的运作规则,这是常识。——10
1疑问和建议
P39: “不要把成本会计的名词,和真正的成本消减混为一谈,员工没有减少,成本就没有真正消减,公司的盈利就没有增加”。
个人认为:虽然人工没有减少,但是相同的人员处理了更多的工作内容,提高了管理水平:例如,原来2个会计只能进行粗略的成本计算,使用ERP后可以明细核算产品成本到每个订单,而且增加了客户的信用管理,统一了收、付款方式,减少了应收款的风险,促进应收帐款的收回,直接增加了公司的盈利实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
每小时运行软件运算的用户,跟一个每天只用一次的客户,公司表现改善?如何比较?——P95
个人建议:后面的篇幅应该解答这个“如何确定软件运行频率”的问题。但是书里没有下文。
但仓库每天需要从工厂拿取的各产品的总量…… ——P155
个人建议:但一个仓库每天……,否则无法明确是每个仓库还是所有仓库的货量,容易产生误解。
目标库存量评价少于两个星期,…… ——P156
个人认为:目标库存量评价少于两个星期的市场需求量,…… 否则语意不完整,意思不明确。
前言》第四点 提到了“有效产出会计”,但是并未给出任何的解释和应用的说明。
个人认为:应对次重要观点给出说明。
文中多次提到“鼓-缓冲-绳子”,但是如果没有看过《目标》,则不明其意,建议在导读或页脚处给予对它的简短说明,以方便读者理解。
第二篇:仍然不足够读后感
《仍然不足够》读后感
该书的书名翻译为《仍然不足够》,但我觉得照这英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就比较贴切。该书是高德拉特企业管理小说系列的一本,主要谈TOC(Theory of Constraints,高德拉特创建的企业管理理论)如何帮助ERP软件企业进行市场开发,与客户创造双赢关系。
仍然不足够是关于ERP和TOC的一本书以小说的方式著述。除去打高尔夫、喝咖啡的无益情节,本书告诉我们ERP是如何创造价值的。为什么有些企业实施ERP失败。ERP的实施可以降低库存,通过TOC制约法可以找到企业的瓶颈,从而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提高反应速度,赢得大量订单。许多企业实施ERP以失败告终,是由于企业的文化没有改变,从而思维方式没有改变,从而ERP完成的基本上是OA的功能。改变企业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就会发现有更多的业务模式和工作方式加入ERP系统。ERP系统的技术难度与MIS系统相同,但由于MIS系统解决的是各部门的事物。ERP系统的范围是企业各部门系统,因此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对象多而不好协调,二是业务流程多,而难以标准化。
人物形象——史泰龙
史泰龙将公司的经营预期降低,来减少人们对于企业不断持续高速增长的狂热,保持冷静头脑。史泰龙在ERP实施的对象在大客户已经饱和时,果断决策转向中小客户,为公司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可见此人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国人的深谋远虑,善于制定战略和启发下属。
ERP——实施问题
ERP在实施的时候,不能就用户的修改一味改动,在软件较为成熟时,企业的流程不规范,那么要改的就不是软件,而是企业的业务流程。
ERP实施是有问题,比如ERP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效益,具体体现是什么?是困扰无数软件设计公司的大问题。由于ERP的项目是投资性的,因此,要想找到收益并不能从其本身找到答案。要分析库存量,库存周期、生产提前期的缩短、订单的及时交付比例等等来核算。
仍然不足够——TOC内容
《仍然不足够》围绕着TOC和ERP这两方面的知识,以信息技术为主线来展开的,关于TOC方面,该书说得不多,就提了几个名词:缓冲管理,缓冲绳子,具体细节没怎么说,可能因为它是小说,而不是企管教材,只重复说TOC是万能钥匙,所以在看的过程,自己还上网查了一下:什么是TOC,TOC的思想是什么,及其在IT领域的应用等问题,这给我的阅读带来了一点麻烦。关于ERP方面,从ERP供应商的视角,描述了大客户出现市场饱和的状况、客户对系统不断提出需求使软件越来越庞杂,客户投入大量IT投资却收效甚微的场景。这些问题都是现今中国的ERP厂商所真实面对的,所以文章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对策都是很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鉴。
ERP——利弊分析
ERP的盈利效益:1.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2.库存减少,增加现金流,减少库存持有成本3.缺货减少,销售额提高;ERP所带来的问题:1.满足客户需求,需要系统复杂化;提高服务管理,需要将软件简化 2.小公司比大公司的管理结构简单,但ERP的销售周期不比大公司的短。还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注意:公司越小,从ERP中得到的效益就越少。
仍然不足够——情节过程分析
小说内容方面写得不错,从一开始霸软公司遇到销售障碍到运用TOC不断获得成功,甚至是以前不敢想的成功,最后又以客户的供应链问题作为悬念结束全书,应该说整个小说情节还是不错的。书中好多对话的对话者的表情描述栩栩如生,让主角的表情跃然纸上,不时地会心一笑,让我们在娱乐中学到管理知识和ERP知识。
仍然不足够是彻底思考企业信息化的真正意义,以全新视角整合企业配套资源突破限
制,让企业绩效进展惊人,这是原书的介绍,比我要写得好,但不是我对此书的理解,嘿嘿。这本书以史高泰的ERP企业为基础,叙述这么一个强大的科技型企业以及它的系统集成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当中,告诉我们很多道理,真的,联系我们现实中,这书说的很多东西确实没错。审视我国许多上ERP的企业,有多少是成功的?只有15%左右。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数字?个人意见,技术层的说领导不重视,操作层的来说,用上这样的一个系统会打破我很多平常的动作规则,而且还要培训啊什么的,麻烦。
ERP——如何成功
要成功地上一个ERP系统,其实预备工作首先要做好,比如取得领导的绝对支持,有适当的权力来做后盾,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有一个好的监理方……等等。这还不够,看了这书之后,真的还不够。软件商或者系统集成商首先要考虑到一个问题:这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要从盈利方面考虑企业上这个ERP值不值得。这是本书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ERP有三种语言,一种是系统语言,另外的是操作层的语言,也就是怎么使那些报表很快地到手,怎么样看到库存等等,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最高领导层的语言:给企业带来多少盈利。做软件销售员日的首先应该想到上自己的软件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利益,而不是跟客户说能够准时快速提供报表什么的。科技企业给客户企业带来了科技,但仍然不足够,要能够带来利益,销售人员不能以科技为口号,要以盈利为口号。如果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都能够以盈利为目的为整个客户企业考虑,则其软件必是成功的。
第三篇:四个足够自信
四个自信(反腐决心)
四个自信是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
名词来源
“四个自信”即全体中国共产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1]
提出时间
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2]
具体内容
首先,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战略,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反腐败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持之以恒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一句句铿锵的誓言清晰表明我们党反腐的坚定决心,同时大大提振了全党对党中央反腐败斗争决心的充分自信。
其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出台“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反腐败斗争取得重要阶段成果。习近平指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近年来我们党坚决查处腐败行为,特别是严肃查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案件,成功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据中纪委统计,八项规定出台三年来,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万余起,处理人数13万余人。反腐败斗争成绩有目共睹,全党对反腐败斗争成绩充满自信。
再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因此我们党始终坚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直以来,人民群众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腐败不但严重损害了还人民的利益,还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蚀了社会正常风气。因此我们党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得民心顺民意。据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问卷调查显示,89%的普通干部、76.1%的专业人员、73.8%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腐败蔓延势头正在有效遏制和一定范围内遏制。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种种迹象充分表明,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改善了党风政风、带动了民风社风,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增加了全党对反腐败斗争正能量的坚定自信。
最后,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党中央坚持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指出,三年来我们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自信、催人奋进。只要坚持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就一定能迎来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就一定能赢得对反腐败斗争光明前景的足够自信。[2]
社会评价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四个足够自信”必将推动反腐败斗争顺利开展,筑牢民心长城,校准正义天平,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2]
第四篇:《我不》读书笔记
《我不》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不》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我不》读书笔记1“希望你能善意地面对这个世界,乃至善意地直面自己。愿你我可以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一本温暖的书。一本以众生百态,感召内心的故事集,功效如作者言的确超越鸡汤,堪比黄连!
百味人生,若未经历悲苦,如何分别喜乐?昧不自知,混沌迂腐者自不必妄谈追求“自度度人”的修为……
可人生就是个修炼场,业在不断精进。虽说“不如意常十之八九”……若敢于说“我不”,便是还拥有一份坚持与倔强。更是不放弃未妥协的强大精神展现!
也只有经历过,感悟过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懂得与珍惜那些生活中“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的人和事儿,那些妙不可言,那些无需言表……
此生实不长,愿我们都不负因缘,不妄度今生,不惧过往!
《我不》读书笔记2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童年只有一次》,你猜猜作者是谁?多大了?告诉你们吧!其实作者就是闻名广州和我们班的张蒙蒙,她出了四本书,分别是:《告诉你,我不笨》、《童年只有一次》、《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快乐伴我成长》,了不起吧?她出完了这本书时,和我一样大——————才九岁,现在也就十三岁,上初中,有可能她出书和她妈妈和雪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她有一次买雪糕,售货员给了她一支六元的,妈妈不让她买,说太浪费,有本事自己赚钱,买多少都不管,而她却觉着有了工作是就有二十多岁了,也不能半辈子不吃雪糕啊,所以她妈妈就让她写日记或作文,然后按照质量给稿费,需要妈妈提醒的五角,不需要妈妈提醒而且写的很长的八角,自己写的而且又长又好的一元。这一下蒙蒙就高兴了,刚开始蒙蒙是因为有稿费,而逐渐的,她就从心底喜欢上了写日记,现在有发表了很多文章,曾在《广东日报》、《人min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而且,她的爸爸和妈妈在她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离婚了,她的奶奶也 只带到她七岁就“仙逝”了,她可以说是很幸福的,因为有一个好妈妈,也比较痛苦,因为她没有得到过父爱。
这也好,那也好,反正,我非常的敬佩她。
《我不》读书笔记3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片子时,我是抵触的。
原因有三:第一,主演是范冰冰,这一点让我为这部片子画了一个问号,一直被诟病毫无演技的国际范,真的能突破演技,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感觉吗?第二,这个莫名其妙的片名,通过这个片名就知道应该归为文艺片范畴,其中肯定没有我想看到的打斗、特效、惊险镜头等刺激感官的元素;第三,看到预告片里面居然是一个圆形的画面,这一点真让人匪夷所思,看惯了长方形构图的我,突然有点不适应,通过斟酌以上三个问题,我并不打算去电影院烧钱,但人算不如天算,我一个友人非常想看,只能咬着牙陪她去看了。
电影一开场,是毫无音乐的字幕,随之出现关于潘金莲的故事,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圆形,紧接着故事就有条不紊地一点点拉开,刚开场就是漂亮而唯美的雨中戏,雨中的美丽中国,让人移不开眼睛,对于特别喜欢雨的我,视野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渐渐地开始被剧情吸引,而范冰冰的演技,也在一票实力派配角的点缀和烘托下,变得那么细腻而真挚,故事的主线是由女主角丈夫的背叛引起,由于为了一套房子,这小两口决定假离婚,然后再复婚,但是离婚后,男方居然毁约,把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抛弃了发妻,和另一个女人潇潇洒洒地住进了新房里,由于丈夫的背叛,让范冰冰大受打击,她由此决定去告法院,告他们的错误判决,而之后的一系列故事,都是由这个点引起,由于范冰冰无法接受丈夫的离弃,而做的一系列挣扎,但是即便挣扎,也换不回丈夫的心,即便挽回,也不是曾经的那个人,范冰冰知道这点,但就是过不去这个坎,就像失恋的人,永远忘不了曾经的那个爱人一样,她就一直和自己过不去,同时也和与这件事牵扯进来的人过不去,就这样一直打官司,打了整整十多年,都没有打赢,范冰冰心里的疙瘩,也纠结了十几年,依然没有解开。
最后一次上北京告状,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北京,但是却接到了前夫去世的噩耗,她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没了要告的人,她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就打算上吊自杀,当她来到一个果园上吊时,被果园的农夫拦住了,叫她不要吊死在他的果园里,这样会影响他日后的生意,让她去别的树上吊死,这时范冰冰终于幡然醒悟,原来她一直吊在前夫这一棵树上,而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种不一样的选择。
范冰冰明白这个道理用了十多年,而我们有些人,是否也深陷同样的事情中呢?比如:一直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一直为曾经做过的错事耿耿于怀;一直为不曾努力的自己而悔恨等等,其实这些都不可取,毕竟人生很长,我们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有时候,退一步,真的会海阔天空。
《我不》读书笔记4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正确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又是无比正确的生活。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无比正确的。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辗转作者之后,开了自己的咖啡店。所以在此心境之下才选择了这样一句话来做书名。书中前面的几个故事写了自己,以及别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那个每天不间断的出现在她咖啡厅的女孩。一个有着成功的事业,穿着职业装,偶尔化妆的女孩。说是女孩其实人家年龄已经属于大龄了。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内心深处就比较喜欢这样的人。她们有着独立的事业,有能力。纵然自己赚钱买的宝马车被别人不小心刮伤了也淡然的接受。尽管,工作到深夜3点多,在咖啡店睡的酣甜。尽管,因为一次的疏忽没有带手机,将一笔大的订单丢失。也怀有一颗美丽的心情。她将此称作美好的遗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不管童年是否快乐,但是长大后我们还是会一样,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然后继续深造或者是工作。每个阶段对于我们的内心来说都是一次成长。至于在年少时的那些无知,冲动。甚至是当你成年之后回头想至今为当初的勇气而佩服自己的的时候,我们都在过着不正确的生活。其实无比正确的生活是没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些现实的东西而牵绊。不管是否选择继续还是放弃,我们的内心肯定是澎湃的。
很多时候,别人的故事再传奇,别人的生活再美好。或者很多时候我们平淡了现在的生活。那些都只是在别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内心才是最为重要的。作者虽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包括婚姻,包括爱情,在这些故事中我想作者更多的是渗入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一些判断。唯有看到作者在写母亲的时候,那种真实的感情是没有办法掩饰的。看完这本书,虽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作者对于母亲描述的时候那份感情触动了我。因为这样的书籍我也许看的比较多了。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处。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名的作者。总有一本小说里会折射出作者的影子。即使在整个小说中会塑造个很无关的人物,但是总是会折射出作者本身的影子。
看完这本书特意看了下作者简介一栏。艾小羊对于现在的自媒体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位。据说她的文章微信转载量很高。这位微信圈的金句女王的文章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转载,肯定是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或者说某一句话刚好符合那个人现在的境遇。我们很多时候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成长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我们都在宣扬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然而只有选择自己内心的选择才是一种正确舒适的生活。
《我不》读书笔记5《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各种被吐槽,再到这几天的冯导和万达隔空骂战,**就没断过。如果作品好,观众满意,管他站万达华谊,票房肯定不会差,评分也不会低,至少我肯定会推荐给身边朋友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冯导有点底气不足,并没有体现北京大老爷们的豁达。就电影而言,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但也绝不是一部烂片,所以给一星两星的我觉得要不就没明白要么就又是网络言论中的情绪发声者。
很多人网友骂冯导选材三观不正,借着说官僚作风腐化,政府处理问题僵化等现象来宣泄底层女性的坚韧与不易,凸显小人物的悲哀。但我觉得却恰恰相反,这部题材是在讽刺女主缺乏基本法律常识,自以为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来“借法胡闹”,觉得自己值得被同情,她就占理,殊不知法从不只是为主观意识服务,而是客观证据。所以,李雪莲败诉了,而她却认为是法官收取贿赂导致了她的失败,所以她先去县里喊冤后不成就去市里再到省里,就这样一直“胡搅蛮缠”到北京上访,上访成功了,所有相关官员都被撤了职。
再后来的一年两年三年………直到十年。
在十年间她不间断上访北京喊冤,让各级政府官员都怕她不行,其实说到这,明明按照法律来讲他们没判错,但她这一闹让他们担心自己是否会像之前那些倒霉蛋一样官位不保,所以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去拦住她上访。许多官员是真心想要帮助她解决问题,但没人懂李雪莲在想什么,她究竟想要什么。一路上确实给很多人添了麻烦,例如莫须有的罪名莫名其妙让人家被革职。别人劝她放弃她也不听,只听牛的话,真是轴到不行。其实也许到后来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去北京是要干什么了。只知道一到这个时间就去北京折腾一番鸡犬不宁,想帮却无可奈何,想制止却屡屡失败,以至于在第十一年李雪莲遇到真爱后决定不再上访,却再无人相信了,这就是现实版狼来了的故事。十年后李雪莲变成彻头彻尾的农村大妈,很多人可能觉得李雪莲真心值得同情,尽管事情源头是她和丈夫因分房政策“真假离婚”造成的,她有错但不至于此,是的,也许她是可怜但并不值得同情。
在镜头视角方面冯导确实设计很巧妙,圆方镜头转换,似是在突出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镜头拍李雪莲个人时是圆镜头,拍她去上访时的片段又自如转换到方镜。小人物被圈在圆中,方镜象征规矩体制,看似格格不入却又迂回含蓄,这一点设计上我是真服,加一星。
《我不》读书笔记6作者岸见一朗。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我们一生所困。很多时候我们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在心底为自己呐喊助威。或者是逃避。殊不知,在我们日常所遇到问题之后的困扰,是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的。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个社会人。在这个大环境中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致使会出现不一致的性情。我们如何自如的去处理人际中所出现的问题。一个天生自卑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会比没有自卑心理的人要苦恼的多。同时除去性格所在的自卑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自卑那就是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劣等自卑感,是指在日常沟通交流中经常使用“因为有A(或者,因为没有A),所以做不到B”理论的行为。这里的A通常都是非常有信服力的理由,足以让自己和他人觉得既然有这种理由、确实没办法,神经症往往会作为A来使用。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做不到,不愿意因此而丢面子。其中人生的谎言,纠结琐事的人,害怕不可控的事务,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都是围绕劣等自卑感所阐述的。劣等自卑感与之相反的就是优等自卑感主要是围绕围绕虚荣心。每个人都在时有时无的追求优越感。甚至于以追求优越感为人生的目标。人只要放下虚荣心,选择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就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会受到他人影响。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先做到:用现实中的自己代替活在可能性中的自己,接受现在的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个巨大进步。如果你能接受这种性格,那么你就已经不是从前的你了。这段是在书中摘录的个人觉得说的特别的好。任何人都存在虚荣心这是人性所在但是能够做到不放大虚荣,不被虚荣所控制自己才是我们力求做到的。
生活中那些从死亡线上挣扎过,并且重生的人才能够领略到死亡的含义。但是只是单从这个词来讲。我们没有经历过得人觉得很平常。或者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需要认真的去想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耐心理解的人生课题。书中从老,病,死,三个方面说明了这些所存在的理由以及淡然处之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借鉴。了解死亡的含义明白看去的意义。接受疾病的产生。那么我们就不会因此而苦恼。
如何克服生活之苦难。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选的,既然这样,那么从今往后该如何活下去也可以由自己来选择。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摆脱一直以来对人生、世界及自身所抱有的看法和见解。本章中将基于之前的内容,考察具体怎么做才能摆脱如此疲惫不堪的生活。摆脱被认可的欲望。首先要有贡献感。从小我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老师的认可,后来就是老板的认可,伴侣的认可。很多时候为了获取认可而迷失。通过贡献提升自我价值,让贡献感替代认可。如此我们才能不去为了满足他人而失去自己。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具备勇气。若干的勇气。失败的勇气,尝试的勇气等。
即兴的活着,命运,现实,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这之中我们是自由的。选择珍惜当下的幸福,既能够自如的应对残酷的现实也能够认真的过活。不要去考虑明天,先把今天活得充实。认真地度过当下的每一天甚至每一瞬间,那么,很容易被忽略掉的瞬间会以不同的风景映入你的眼帘。就像旅程中重要的不是到达目的地,而是,享受到达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一样,你也能享受人生过程。我们都知道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者在处理问题时截然不同。当然我们更多的.是提倡乐观主义。在生活中乐观派一定会比悲观派过得自在轻松。
作者在书中应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及其他书籍。包括《人性心理学分析》《儿童教育心理学》《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有关人生意义之心理学》《性格心理学》《难教育的孩子们》《阿德勒的一生》《生活意义》《个体心理学讲义》《理解人类本性》等书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作者也是结合了这些书籍所涉及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见解写了这本《我不想活的那么累》个人觉得可读性很强。有引导性。
《我不》读书笔记7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我不想不想长大》。那本书写出了我许多想法。
大家都一样。小的时候老想着长大,但长大后发现许多烦恼与无奈。童年,心中难免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童年是无忧无虑的,那时候我们都很天真、很愚蠢、很快遇到开心的事,能旁若无人地开怀大笑;遇到伤心的事,会放开嗓门大声痛哭。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怎样就怎样,不用假装笑脸;不用过分掩饰自己;不用干自己不喜欢的事;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我是孩子我怕谁!就算干了坏事,别人也只会说:孩子还小没人跟你计较。
童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我常想,要是我一辈子都不长大,那该多好啊!
我怕那天我长大了,拥有了一张大人脸。穿着异样的高跟鞋,婀娜地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再也不能抱着洋娃娃睡觉,不能拿着冰糖葫芦,在大街上边走边走边吃,不能在大街上放肆的大喊大叫
我好怀念我五六岁的样子。那些日子,我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在大街上又打又闹,常常不是砸了人家的玻璃,就是弄得一身脏。
我想停留在那时,因为有太多的美好回忆,和太多值得留念的事情。以后,还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成长是必然的,自己慢慢长大,同年就此一去不回来了,留下的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童年,你为什么这么美好?你有什么魅力让我永远停留在童年?你又有什么魅力让我不想长大?
《我不》读书笔记8这本书是我在拉萨某书店买的,之所以会买,是因为妹妹三番五次给我推荐了大冰的另外三本书,说大冰和我很像,推荐我读读,很汗颜看了大冰的经历后,感觉我和大冰简直天壤之别,妹妹,你也太看得起你哥我了...回到正题,这本书讲了8个普通人(包括流浪歌手、画家、老兵等等,我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感觉都是生活的艺术家)的挣扎奋斗史,背夫弟弟、与白血病抗争的小蓝,组织民间救火消防队的老兵等等。
每一个故事都极其平凡而朴实,但却有那么的不凡,不凡的是那人性中与命运抗争的执着,是求生欲,是执着的爱情,是独活对死去的兄弟的悔恨,是对贫困山区儿童的怜悯等等,很久没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这本书是最几个月读的最快的一本,书本内容没必要在这说明,推荐对西藏,对流浪歌手以及对诗和远方向往的人读读,里面有句话说得好,借此结尾: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窃以为,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才是平衡而负责的人生王道。
《我不》读书笔记9本栏目轮流分享成员的读书笔记,本次是谢鹏勇.废纸狂的《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如果想和其他成员交流,请点击阅读原文,到豆瓣小组原帖下面回帖讨论。
今年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开播前有一些新电影的预告片,我无意间留意到一部名叫《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导演居然是冯小刚。当时我脑海里面的第一反应就是刘震云,因为刘震云在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不久又出了一部长篇力作《我不是潘金莲》,而且以往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有非常密切的合作,被搬上电影银幕的刘震云的作品大都是冯小刚导演的,于是看到这个熟悉的作品名字我第一时间就想到刘震云。
两年前,我看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后来刘又出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而且刘说这部作品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姐妹篇。《一句顶一万句》是以男性的角度写的,讲述一个戴绿帽的男人想杀人的故事;《我不是潘金莲》是以女性的角度写的,讲述的是一个离婚后的女人想折腾人的故事。粗略来说,这两部作品我都认为指向共同的话题——沟通困难和荒诞。
鉴于《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没有在内地上映,而且原来《一句顶一万句》也被改编成电影,但是导演并不是冯小刚而是刘震云的女儿。在这里,我也不太想剧透关于《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的一些剧情,我就在这里着重探讨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文学小说中关于艺术手法和架构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我起初只认为说不明白的事情说明白就行了,不存在着沟通困难的状况。但是随着自己的一些经历,我越来越发现沟通真的是会出现困难的状况,维系着沟通的纽带我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又是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贯穿整部作品,主人公李雪莲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告状告状还是告状,告状告了20年,在我看来李雪莲只不过是为了一口气,一口咽不下的气而告状,本来可以小事化了。谁知道事情越弄越大,作品中也出现过几次类似的字眼:芝麻大的事变成西瓜,蚂蚁变成大象。最让读者觉得哭笑不得的是:主人公李雪莲想把真事说成真,但是经过她的努力还是不能说成真事,在众人眼里她说的那件事是假事;而当她想把一件假事说成是假事,但是还不最终不能如她所愿,人家却认为她说的是一件真事。所以我认为刘震云说这两部作品是姐妹篇是有他的道理的。
再来说说《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这两部作品的主要人物的特点。《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吴摩西和《我不是潘金莲》里面的李雪莲,其实我认为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比较小气的人,不过他们两不同的事李雪莲从头到尾始终做着一件事就是折腾周围的人,在她的思想里面,她自己过得不太好由于假离婚变成真离婚而咽不下那口气,结果就不想让前夫过得好,要折腾他,最后小事折腾成大事,最后她想折腾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最让人觉得哭笑不得的是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折腾不到别人反而折腾到自己。而吴摩西他是一个身份缺失的人,甚至可以说没有信仰与目标的人,几次的易名,去不同的地方投靠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有如只是一个人为了活下去而已。这样相比我反而觉得李雪莲是一个执着的女人。但是最后作品又让人觉得可笑,就是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死了之后,李雪莲本来折腾人的源头就是秦玉河,秦玉河死后,李雪莲也就没有继续折腾下去的理由......里面有一个情节值得我们去思考,关于李雪莲与赵大头的那一部分。李雪莲告状20年,本来最后被赵大头说服不去北京告状,而且赵大头(赵大头在高中的时候就喜欢上李雪莲)也因为这件事与李雪莲好上且准备结婚,同时李雪莲的潘金莲称号也会因她的结婚随之消失。最后赵大头阴沟里翻船,被李雪莲偷听到赵大头与她好上是有着一层利益上关系的,最后也因为这样本来的大好婚事最后赵大头阴沟里翻船。
其实对于某些读者来说,评价刘震云,他们认为,刘震云也太能扯了,的确,我是觉得刘震云挺能扯的,从他的《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再到《我不是潘金莲》都是,他的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荒诞,简单来说这种荒诞是有点扯淡,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是不同一个格调的。
关于这部小说的架构问题,我一直都看不太懂,这部作品分三个章节,第一第二个章节是序言,第三个章节是正文。正文的内容只有十几页,一个章节的语言有一百几页。第一个章节和第二个章节是围绕李雪莲的,两个章节之间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女主人公在里面的状况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样,时间跨度和状态的跨度都比较大,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吧。对于正文部分,其实我一直看不懂为何刘震云这样写。
《我不》读书笔记10《我不是完美小孩》本书描述了一个三年级小女生郝完美在学习、生活,尤其是与大人相处中的困惑与烦恼。大人从长大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留恋和怀念童年的美好,幻想能再次回到童年,经历了生活磨练的大人也更能懂得“郝完美”同学的呐喊。几米说:“这本书献给放弃追求完美的小孩和大人。”几米之前创作的成人绘本不管是从画风还是从语言上,都是充满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寂寞,几米的“小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忧郁的眼神望着前方,体味一个人的落寞。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现代都市年轻人心理状态,因此几米作品的读者对象也主要是大学生和都市青年。
在20xx年推出的一部最新作品,也是《镜子里的小孩》之后又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几米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过“我会想要做儿童绘本”,但 几米 作品与传统上的儿童绘本有着本质的区别,几米创作的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可以让孩子共鸣,让成人回味。因此这本书打破了阅读界限,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大学生到都市青年,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几米,每一个人读了《我不是完美小孩》,都将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个小孩和我很像呢!”
成长,其实是一种焦虑的训练;日夜谨慎地顾虑各种来自四面八方、原因不详的期待,我们活在别人的欲望与幻想中,适时调整自己要符合“完美”进行的基调。在《我不是完美小孩》,几米运用镜像投射,让我们看到每位小孩在镜子前,那种面对完美产生的可爱压力。似乎我们也看到曾经的自己,这种意识重迭的双层时空凝缩于小小镜框,映照出无限困惑与天真憨傻。我们在微笑中,看到过去也想到现在的自己︰在完美幻想中一切的跌跌撞撞。
《我不》读书笔记11睁开眼,金默笑了起来,车子在高速路上行驶,风从天窗呼呼地刮下来。她提了提自己的棕色外套,感觉自己已经与克里姆特的画合为一体。
她光着脚走在张之冰凉的木地板上,猩红的指甲油像几粒快乐的石榴籽,她穿着张之的条纹线衫,觉得自己从没这么好看。他们整夜整夜不睡觉,他们不出门,他们抱在一起。他们再也不像两只纠缠着窒息而死的动物,而是变成两朵白色的云,暖烘烘的太阳穿过红窗帘闯进来,像要把他们抓到天上去,他们尖叫着,大笑着,白得越发透明。
金默放弃了去憧憬伟大和纯粹,因为自己就是伟大和纯粹。她放弃了牺牲,因为自己同时又是献祭者又是被献祭者。荣格说,向往地上的,就会被悬挂在天地之间,向往天上的,就会漂浮于天地之间。她下沉得够多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她沉到最深不见底的大地深处,张之在地面因为恐高症而面色苍白地望着她,她向底部献祭了自己的生活,献祭了顾平,还有一个孩子,然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把它拎出泥淖,挂在它身上的蛇化成一只只白羽鸟,为她衔来金色的皇冠,上面刻着:“爱是永不止息的。”
张之有时和她一起飞,不再恐高,有时只是停在地面笑着看她。她不再哀伤,不再去问:“你为什么不跟我一起飞呢?”不会像冯唐书里的女人那样说:“我不净不垢,忠厚纯良,如果这世界上真有上帝,我一定会上天堂,你要跟紧我。”
一天夜里,她梦见坐在张之车的后座上,张之躺在她腿上和她聊天,她突然想起来车在开着,没有人握方向盘,她站起来,看到快要撞上旁边的货车,急忙伸手去拨方向盘,张之仍然在一旁看着她笑,她即刻就后悔了——为什么要去拨方向盘呢?
第五篇: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张婷
翻开书本,看到让我震撼的这样一段自序!“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吴非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 1 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朵散发着无尽芬芳,与爱交织,透着善心、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成为一个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
随感一: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就接受着爱国教育。当他们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或许心中都以为自己很有国家的概念。然而,当他们(也包括我们),每天走路或站立的时候,还能想到祖国吗?培养真正的爱国情感,并非每年十一搞些少先队活动就能做到,当我们用甜美的嗓音赞美祖国,用绚烂的色彩描绘祖国,用婀娜的舞姿赞美祖国时,可曾想过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我们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 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从空喊开始!“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
随感二:
一个听来的小故事。当我捧着教科书兴冲冲地跑进教室时,却从班主任徐老师口中得知了这样一件令人胸口堵得慌的事情:小史竟然剪断了金鱼的尾巴,拿去喂乌龟!我顿时心中流泪,无言以对。我害怕我的学生以后也会虐猫,拿硫酸泼狗熊„„
这位老师与这班孩子朝夕相处两年,因没能教会她的学生善良、仁爱,而自责,“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过错、失职!记不清那堂课上,我的眼泪是否被学生读懂,记不得那些震撼心灵的故事是否被学生铭记,只知道当时,脑海中不断响起吴非振聋发聩地喊叫:‘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随感三:
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在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 “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的文字直白,观点一针见血。他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篇中写道:“现今的课堂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我认为’,学生就更不敢说,„„因而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这样的思想,在很多人看来,只会用两个字来评价,偏激!而作者却把能这样说话称之为“多么令人向往的事”,称这样的人为“一个能正常说话的人”。
吴非认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尊严是体现在思想上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师一旦没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别人的“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他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随感四: 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想到启蒙恩师,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她教我们时已经年逾古稀,然而她对新课程的追索,使我等年轻教师也难望其项背。她把语文教学当作必生的事业,在古稀之年仍然对教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永远地有一颗赤子之心,这完全在于她灵魂中那种“热爱”的禀赋。就教师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修,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吴非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说得非常在理。尤其是语文,一门非常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语文,就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感五:
做最出色的教师。“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吴非转述的这句话打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关于读书,作者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读完整本书,脑海中有一句话蹦了出来:“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 4 吗!但是,这个道理让作者说出来,就好像跟你聊了会儿天,虽然平平和和,却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让我们自己发现我们就得去读书。只要肯去读书,什么都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