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人办发〔2007〕66号关于2007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青岛市人事局 文件青岛市审计局
青人办发〔2007〕66号
关于2007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
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市)人事局、审计局,市直、驻青各有关单位人事部门: 根据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审计厅〘关于2007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办发[2007]66号)有关要求,现将2007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考范围
从事审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报名条件
根据〘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02〕58号)规定,凡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1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2年。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4年。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5年。
4.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6年。
5.对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从事审计工作年限,但确有真才实学,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来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员,允许破格参加考试。其破格报名条件按照〘山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指导条件〙(鲁人发〔2005〕15号)执行。
(二)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或符合规定的考试成绩通知书,合格证、考试成绩通知书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或符合〘关于海外留学回国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免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鲁人发〔2006〕7号)规定的免试条件,并出具有效证明材料。
(三)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规定的应考科目〖模块〗全部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并出具有效的〘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暂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或免考部分科目(模块)审核表〙(以下简
称〘审核表〙)。
三、考试组织
(一)考试报名
青岛市考试报名工作由市人事局、市审计局统一组织进行。各区(市)、市直和驻青各单位所属的报名人员,由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统一于4月16日至4月24日到市审计局人事处报名。
1.凡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查同意后,持学历证书、身份证、审计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原件)、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或成绩通知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规定模块)考试合格证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申报表〙和〘审计考试报名卡〙在规定期限内到指定报名点报名。符合破格申报条件的,须在〘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申报表〙(背面)有关栏目中填写相关内容,单位审核后加盖印鉴,并按破格条件上报有关材料原件。
2.各区(市)人事局、审计局、市直、驻青各单位人事部门,要对报考人员的报名资格进行认真审核把关,确保申报材料齐全、真实符合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印鉴后, 按报名序号将〘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申报表〙、〘审计考试报名卡〙排列整齐,并填制〘2007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人员情况表〙(附件2,用EXCEL制表并报盘)一式2份于2007年4月16日至4月24日内报送市审计局组织人事处。
(二)申报表和报名卡
〘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申报表〙、〘审计考试报名卡〙于报名时统一到市审计局人事处领取。
(三)考试内容及题型
2007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为了更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考察和评价,自2007年起,“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科目考试将取消简答题和论述题,题型调整为综合性分析试题,题量为8道试题选答5道,每道题20 分;“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科目考试的题型、题量保持不变。
(四)考试时间和地点
考试采取闭卷笔答方式,时间为2007年10月21日,上午9:00—12:00考〘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下午14:00—17:00考〘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考试地点另行通知。
(五)考试学习参考书
考试报名时,可到市审计局人事处统一订购高级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
(六)考前培训
省审计干校拟于9月份组织一期考前辅导班,应考人员可自愿报名参加,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四、其他有关事项
(一)任职年限及从事审计工作年限计算到2007年12月底。
(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按照山东省物价局、山东财政厅鲁价费发〔2002〕164号有关规定执行,每人缴纳报名费200元,报名时交至市审计局人事处。
(三)考试合格人员名单由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审计厅联合行文公布,并可在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审计厅网站上查询。对达到国家考试合格标准的人员,由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颁发成绩合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省内标准由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审计厅确定并颁发考试成绩有效证明,仅限本省当年度评审有效。
五、严肃考试纪律
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的人员,不得伪造、涂改有关证件及证明,一经发现,取消报名资格。各区(市)、市直和驻青各单位人事部门对报考人员的申报资格要严格审核把关,如有弄虚作假现象,予以通报批评。参加考试人员,要严格按照人事、审计部门有关考试规定执行,不得违反考场纪律,否则取消考试资格,并在3年内不得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
联 系 人:市审计局 王坤
联系电话:83876270
附件:1.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申报表
2.2007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人员情况表
二OO七年四月十日
主题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知
青岛市人事局办公室2007年4月10日印发
第二篇:2016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
2016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
本大纲给出了2016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两个考试科目的考查目标、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本大纲由审计署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定。
科目一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诸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经济政策的理解掌握、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科目设置一种题型——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经济理论和政策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基本特征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五、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析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基本思路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 我国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思路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七、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平衡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职能转换与宏观调控方式转换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与手段选择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与路径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进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政策选择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
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跨国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二部分财政
一、我国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未来取向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税制度安排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概念与衡量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现状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
四、我国的政府收入体系 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五、我国的税收制度 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目标 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前瞻
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 预算的基本概念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七、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内涵
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进程
部门预算与预算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
八、国库管理与政府采购等改革 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我国的政府采购改革 我国的“收支两条线”改革 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九、政府会计与预算绩效管理 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前瞻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方法
十、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化
十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职能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模式
十二、我国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财政政策的操作机制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向
第三部分金融
一、金融学理论 金融学的基本体系 金融学的研究重点
利率水平决定理论的内涵 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类型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别
二、银行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 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三、证券期货业
证券业机构的主要类型
证券、期货交易所的主要作用 基金业的主要参与主体
证券期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保险业
保险的特点与作用 保险公司的种类与特点 保险中介机构的类型与特点 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其他金融机构
信托公司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金融租赁业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状况
六、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构成 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 货币市场运行机制 货币市场工具的定价
我国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七、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格局与功能定位 债券市场结构与工具
债券市场发行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 债券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八、股票市场
股票的概念与股票价值、价格 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机制
股票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与作用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九、衍生品市场 基本概念及功能特征
衍生品市场结构及发展状况
我国衍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和监管
十、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十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
十二、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基本理论 分行业的监管状况及特点 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的政策建议 影子银行的内涵及监管
第四部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一、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财务报告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的发展路径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发展历程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程序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三、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与计量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
四、租赁会计
租赁的含义及其分类 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五、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概述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六、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 行政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七、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的假设 财务管理的目标
八、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控制的形式
九、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资本成本估算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十、企业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概述
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基于战略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
十一、企业并购财务管理 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企业并购估价 企业并购筹资 管理层收购
十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筹资管理的重点 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的重点 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和形式
科目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在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组织指导和实务操作的能力。
本科目设置两种题型——综合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审计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案例分析题以财务审计为依托,重点考查:理解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解决审计过程不同阶段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分析判断审计事项的能力;组织、安排、协调、落实审计工作的能力;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和评价各类材料与审计信息的能力等。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研究审计理论的意义
审计的概念体系与理论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 指导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审计的本质
三、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四、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国家审计组织与人员 内部审计组织与人员 社会审计组织与人员
五、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的重要意义 审计准则的内容 审计准则的协调
六、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内涵
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七、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内涵
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差异 通用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设计
八、审计证据和评价标准 审计证据的作用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类别 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评价标准
九、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 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审计报告的内容
十、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审计调查的分类
十一、资源环境审计
资源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十二、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十三、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十四、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审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十五、审计管理 审计资源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成果管理
第二部分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审计程序的安排 审计程序的设计 审计目标的确定
不同审计阶段对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程序的控制
二、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审计风险评估
三、内部控制测评 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 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 内部控制测试 测评结果的运用
四、审计抽样 抽样方法的选择
货币单位抽样法的应用
五、审计取证的一般方法
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的运用
六、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管理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七、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的利用 审计证据的汇总与评价 对所审计事项的综合评价 编写审计报告和做出审计决定 审计结果的利用
八、审计信息的整理与编写 材料的收集与选择 审计信息的加工整理 审计信息的编写
第三篇:2017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
2017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
本大纲给出了2017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两个考试科目的考查目标、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本大纲由审计署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定。
科目一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理论及相关经济政策的理解掌握、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科目设置一种题型——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经济理论和政策对问题进行理解、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五、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析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基本思路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 我国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思路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七、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平衡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职能转换与宏观调控方式转换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与手段选择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与路径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进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政策选择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跨国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二部分 财政
一、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未来取向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税制度安排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概念与衡量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
四、我国的政府收入体系 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与主要思路
五、我国的税收制度 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思路
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 预算的基本概念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与主要思路
七、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内涵
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进程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八、国库管理与政府采购等改革 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我国的政府采购改革 我国的“收支两条线”改革 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九、政府会计与预算绩效管理 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方法
十、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化
十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主要思路
十二、我国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与特点
第三部分 金融
一、金融学理论 金融学的基本体系 金融学的研究重点 利率水平决定理论的内涵 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类型 汇率与汇率理论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别
二、银行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 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三、证券期货业 证券业机构的主要类型 证券、期货交易所的主要作用 基金业的主要参与主体 证券期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保险业 保险的特点与作用 保险公司的种类与特点 保险中介机构的类型与特点 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其他金融机构
信托公司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金融租赁业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状况
六、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构成 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 货币市场运行机制 货币市场工具的定价 我国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七、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格局与功能定位
债券市场结构与工具
债券市场发行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 债券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八、股票市场
股票的概念与股票价值、价格 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机制 股票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与作用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九、衍生品市场 基本概念及功能特征 衍生品市场结构及发展状况 我国衍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和监管
十、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十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
十二、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基本理论 分行业的监管状况及特点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及政策建议 影子银行的内涵及监管
第四部分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一、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财务报告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的发展路径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发展历程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程序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三、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与计量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
四、租赁会计 租赁的含义及其分类 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五、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概述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六、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 行政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七、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的假设 财务管理的目标
八、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控制的形式
九、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资本成本估算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十、企业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概述
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基于战略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
十一、企业并购财务管理 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企业并购估价 企业并购筹资 并购防御战略
十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筹资管理的重点 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的重点 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和形式
科目二 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在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组织指导和实务操作的能力。
本科目设置两种题型——综合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审计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案例分析题以财务审计为依托,重点考查:理解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解决审计过程不同阶段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分析判断审计事项的能力;组织、安排、协调、落实审计工作的能力;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和评价各类材料与审计信息的能力等。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研究审计理论的意义 审计的概念体系与理论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 指导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审计的本质
三、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四、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国家审计组织与人员 内部审计组织与人员 社会审计组织与人员
五、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的重要意义 审计准则的内容 审计准则的协调
六、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内涵
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七、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内涵
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差异 通用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设计
八、审计证据和评价标准 审计证据的作用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类别 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评价标准
九、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 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审计报告的内容
十、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审计调查的分类
十一、资源环境审计 资源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十二、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领导干部应承担责任的类型及其界定
十三、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十四、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审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十五、审计管理 审计资源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成果管理
第二部分 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审计程序的安排 审计程序的设计 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程序的控制
二、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审计风险评估
三、内部控制测评 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 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 内部控制测试 测评结果的运用
四、审计抽样 抽样方法的选择 货币单位抽样法的应用
五、审计取证的方法
一般方法(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的运用)
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法
六、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管理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七、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的利用 审计证据的审核、汇总与评价 对所审计事项的综合评价 编写审计报告和做出审计决定 审计结果的利用
八、审计信息的整理与编写 材料的收集与选择 审计信息的加工整理 审计信息的编写
第四篇: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重点复习题
2012年最后缩小范围模拟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试述“十二五”期间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p60-61)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手段和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p69-70)
3、试述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p87-8)
4、试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以及加快贴近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p96)
5、试述经济全球化内涵与特征以及为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或另题:试述跨国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p102-103)
财政理论
1、试述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现状以及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p118-119)
2、试述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目标。(p123-124)
3、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目标、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p140-141)
4、试述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意义、方法。(p164-165)
5、试述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p186)
金融理论
1、试述如何管理地方政府债以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p247-249)
2、结合当前我国股市现状论述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p259-260)
3、试述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存在的难点。(p269-271)
4、试从金融组织、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等角度试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p281-282)
5、试述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影子银行的内涵及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方向。(p291-292)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1、试述编制合并报表时涉及的控制概念及其特征、合并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p326-328)
2、试述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含义及其特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范围。(p328-329)
3、试述证券估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何应用股票的估价模型,结合市场价格进行决策。(掌握股票估价模型和应用)(p363-364)
4、试述对公司盈利能力、稳定性和风险、偿债能力等业绩测试评价涉及的财务指标及其分析对比的内容。(p372-375)
5、试从企业集团核心层的角度出发,在制度集团内部转移价格时应如何考虑交易双方在企业集团组织层次中的具体位置。(p383-384)
审计理论(说明:因审计理论这个大题高占25分值,肯定具有高度的综合概括性,但不会超出大纲的范围,复习中仍应以课堂辅导讲解为基础,在考试中灵活应用)
1、试述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参见p392、p395—396)
2、试述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与审计组织建设及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参见p410内容和《指南》以外有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3、试述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的影响,同时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说明审计目标与具体的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参见p418—419)
4、试述规范审计程序的重要意义、通用审计程序的内容和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参见p422—424)
5、试分别说明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选择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说明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参见p428—429)
6、试述跟踪审计的特点和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含建 设项目跟踪审计)。(参见p450—4254)
★建议还要重点看审计署新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署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的“十二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及温家宝总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等热点焦点重点之内容,以多掌握一些可能要考审计理论题的内容!
(审计实务重在4个方面:6大循环+5号令+财务会计基础+国家审计一般技术与方法。建议:“审计案例分析”题,关键是要掌握《指南》中“审计案
例分析”各典型案例给出的实务知识点,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灵活应答,尽量多写!不轻易放弃不写!)
注:近期重点关注指南中的新增题目,尤其是与当年经济热点密切相关的题目。
八选五,每题20分,要选择最有把握的题目做答,多答没坏处,但也没任何益处。
答题时要点一定要写清楚,要点后要充分展开论述。要点对,后面一般有展开就有得分;要点不对,后面写得再多也无济无事。尽量答到所留答题空白处80%左右篇幅为宜。
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重点复习题目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部分的重点复习题目按重要级别进行了分类并标注了所在《复习指南》的页码,级别分类如下: 级次: A-为重点掌握
B﹣A-为掌握 B-为一般掌握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个)
B
1、P26 如何理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中的“主体”二字?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社会主义公有制(2)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
(3)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题要点: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
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所有和支配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是由城乡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2)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
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这是个大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社会和发展方向。
⒉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不仅种类增加,实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⒊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从业人数也超过了公有制经济,但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的企业和公司中公有制经济仍然拥有实际控制权和支配权。
(3)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⒈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单指数量,更包括质量上的优势地位。⑵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⑶公有制为主体,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
⑴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比较公平的分配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⑸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保持国家对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自主发展)B
2、P35 阐述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2)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原因(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题要点:
(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现象:
⑴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
⑵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⑶城乡居民收入和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⑷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⑸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⑹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
(2)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原因
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
1.微观收入分配: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生产条件的分配引起的。2.社会历史原因:分配不公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
3.体制改革不到位: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一些钻法律和制度空子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
4.分配制度改革滞后:
⑴初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
⑵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分配的调节和监管不够有效,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
⑶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5.相关政策不完善:分配问题并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受到很多方面政策的制约。如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等。
(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两个同步”的目标: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
⑴微观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需要把对生产条件分配的调节与收入分配的调节相结合。
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收入。
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办法。
⑵打破垄断,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生产条件进而促进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
⑶完善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⑷加强对收入分配过程及再分配中权力的制衡和监督,提高宏观收入调节的有效性。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再分配过程的制度约束和监督,特别是加强这一过程中对权力主体的制衡和监督。
加大对个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帮助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
⑸倡导慈善帮扶风,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B-A
3、P61 论述“十二五”期间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2)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答题要点:
(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⒈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⒉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⒊国民经济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充分发挥劳动能力,机器设备能继续不断地进行运转,原材料能及时被加工,生产出的产品也能及时销售出去。协调发展是我们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2)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⒈坚持科学发展、做好“五个统筹”。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⒊紧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第一,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第二,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第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第四,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第五,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要精心设计改革的方案,特别是顶层制度的设计方案。第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第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第二,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外贸),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第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投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方。第四,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
B-A
4、P69 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以及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构成
(3)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答题要点: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通过政府的经济活动,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一致,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⒈基本目标:
⑴保持经济高效、增长和稳定 ⑵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
经济福利按照所谓的人类生存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区分为最低的生存需要和超过基本需要的精神、文化需要。它们一般由三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基本需要(它由生存〈收入、消费、保障〉、安全、健康等方面的指标反映)。环境方面的需要(它由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劳动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反映)。高层次的需要(它由教育、文化、闲暇、参与合作等方面的指标反映)。⑶实现国民收入的分配公正。
⒉具体目标:
⑴经济适度增长。(经济增长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和经济运行状况,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解决所有问题的物质基础。适度,就是既要积极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⑵保持物价稳定。一是物价总水平;二是指物价上升幅度;三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水平稳定。
⑶实现充分就业。
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追求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⑸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需要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构成
⒈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手段主要包括: ⑴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即政府的财税部门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或者发行公债来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
⑵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⑶财政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财政政策也有其局限性。
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到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并起作用,中间有着较长的时滞。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转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对容易,而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比较困难。
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第一,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存款客户提款,把存款当中的一部分留下来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贷放出去的制度,叫做准备金制度。为防止银行无限制地放贷带来金融风险,政府规定了银行准备金在存款当中的最低比率,称法定准备金率。
第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
第三,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如国库券、公债等,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产生资产组合效应,从而可以收到刺激或收缩社会总需求的效果。优点在于:主动、灵活、准确
货币政策也有它的局限性:
第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比较有效,而经济萧条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则不太明显。
第二,货币政策效果要受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第三,货币政策从实施到对宏观经济产生实际影响,有着较长的时间滞后。⒊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干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⒋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
⒌制度约束。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迁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3)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近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⑵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⑷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⑸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A
5、P88试述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3)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答题要点:
(1)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在内部,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发展实体。在外部,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条件下,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上关联互动和正向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且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现实背景下,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加之改革开放后所实行的自东向西的梯度推进式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总体来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在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于中部地区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本世纪初以来,东中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依次递减的格局逐渐扭转。然而,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近几年来,虽然地区间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却在扩大。
⒉ 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明显。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人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
程度还存在着差别,机会也未能实现完全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依旧表现得十分显著。特别是,受社会保障制度地区分割、统筹层次低的影响,劳动力、人才在区域的自由流动受到较大制约,不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⒊经济与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空间失衡。从经济布局与资源分布看,一些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因过于强调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剧了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草原退化等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由于过度开发,造成绿色空间锐减,资源短缺压力加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看,我国经济布局呈现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但经济集中的区域并没有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
⒋区域之间产业互动关系不强。首先,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下,东部地区所依赖的比较优势是一般的、低级的生产要素,这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和竞争性,因而也限制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其次,区域间贸易壁垒和要素流动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封锁、地方保护、产业无序竞争严重,加大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成本。
⒌落后地区的发展稳定仍面临诸多困难。尽管国家逐步加大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但由于贫困和困难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对于这些地区而言,解决民生和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同时,这些地区大都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不足、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效益低下的边远地区,自身区位条件劣势仍然非常明显。
(3)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合理有效发挥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机制。
⒈扎实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⑴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 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
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 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⑷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 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
⑸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⑹积极落实《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大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 ⑺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 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⒉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⑴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
⑵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
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 经济和中小企业;
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⑸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 济转型;
⑹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⑺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 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⒊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⑴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⑵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 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⑶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
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
⑸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 有关政策;
⑹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
⑺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 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⒋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⑴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
⑵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
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⑶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 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⑴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⑵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 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⑶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 品发展;
⑷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
⑸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推进三峡等库区后续发展;
⑹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
⑺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B-A
6、P96 试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以及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2)中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3)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政策 答题要点:
(1)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⒈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其中,经济联系反映了产业之间质的关系;数量比例则反映了产业之间量的关系。
为了揭示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对产业进行相应的组合和分
类。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照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有机统一。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现有技术基础上产业之间的协调。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水准向高级水准的发展。
(2)中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
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文明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而装备技术水平不高,对能源和原材料等提出了新的大量需求,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只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走出一条技术推动、资源节约、效率提高的新型发展道路。
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强产业聚合效应的重要手段,是支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保持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⒊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发展的快车道。这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政策
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朝着集约化、产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一是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政府持续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二是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继续加大对于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 三是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四是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五是通过推进农业和加工业、流通业的密切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不利地位,全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⒉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一是推进装备制造行业、船舶行业、汽车行业、冶金和建材行业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二是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三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四是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五是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六是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⒊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一是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通过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此外,要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一是综合各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二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以及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各类资源的保障程度;三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四是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⒌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为此,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二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以及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等。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三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⒍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
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是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以公共服务为支撑,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六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B
7、P102 分析经济全球化和特征以及为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形成的挑战 答题要点: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
经济全球化,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超越国家界限并逐步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技术创新与交流等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最终使得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且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是各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融合。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虽然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水准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水准、政治立场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仍具有其自身明显特征:
⑴以世界贸易迅速增长为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大环境。因而,各国越来越重视将自己的产品投入国际市场,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不仅卷入世界市场进行交易的国家、地区日益增多,而且其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类型和贸易方式等也都逐渐扩大和多样化。
⑵以跨国公司不断扩张为主要驱动。在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处于主体地位,跨国公司是它的载体,也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体现者。这些跨国公司,以其资金、技术、管理和最新现代化科技的优势,不仅使多种产业的传统操作技术面临深刻危机,而且以其各种形式投资所拥有的金融管理权,垄断性地配置全球资源。
⑶以科技全球化趋势为先导。其突出体现在:①谋求科学技术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当今科学技术革命的问题十分复杂,而认识科技革命发展问题上的复杂性,不仅需要国家力量的组织和推动,而且需要各国进步力量的共同推进;③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为科技知识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世界技术贸易的飞速发展。
⑷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金融国际化发展异常迅速。其主要表现为:①国际流动资本数额巨大;②国际投资形式增多,除直接国际投资外,还有以证券形式进行的规模急剧增长的间接投资;③资金交易规模空前扩大、传播速度空前加快;④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中占有明显优势;⑤金融活动的风险性和投机性突出。
⑸以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为纽带。随着贸易活动的不断加深,不仅形成了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各种类型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市场。其联结的媒介也不断增多,除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有了更大发展外,国际技术流动、国际劳务流动等新的联结纽带也逐渐形成。
(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⒈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国内经济的起飞使我国成为世界各国的理想投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我国吸引了大量国外资本的流入,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国之一。大量外资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急需的资金,拉动了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自1994 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也连年增长,并于2010 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结构上,我国对外贸易正在从初级产品出口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面发展;正在从单纯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并举的方向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结构的优化,有效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⒉有利于深人参与国际分工,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第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二,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有利于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引进技术先进的产业和生产环节,加速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第三,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者,有利于我国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⒊有利于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经济全球化激发
了全球科技研发活动的热情,使现代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之间迅速传播,科技人才、跨国公司、社会团体以及民间机构所开展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这有利于我国借助于全球的科技研发资源,快速成为全球企业的研发基地和强大的技术孵化器,进而有利于我国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形成的挑战
⒈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出挑战。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在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格局之中,我国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仍存在着许多高科技风险和隐患。这从根本上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⒉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出挑战。在劳动力资源优势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需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这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相悖。大量跨国公司,会通过采取各种市场手段,抑制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⒊对我国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国际经济政治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由此引发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活动,以及具有国际支持背景的台独、藏独等民族分离势力和“东突”恐怖组织,对我国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
⒋对我国文化和思想观念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目前,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外来文化思想,特别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影响和渗透。
二、财政(6个)
B-A
1、P118 论述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及“十二五”期间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3)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答题要点:
(1)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例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结构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1950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经济建设费在各项支出中处于首要位置。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很高。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日益下降,社会管理类支出大幅度提高。
1994年至2005年期间,我国各项财政支出所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序如下: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国防费。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占比持续下降,国防费占比缓慢下降,基本平稳。社会文教费占比平稳上升,同期行政管理费的占比则上升较快。
随着公共财政目标的提出,从2006年以来,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公共服务、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初步改变了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
(3)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1.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稳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和生产流通环节;加大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环节的投入,以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支出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出体制。
2.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以对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切实改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继续完善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投入机制。
3.从平衡政职能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我国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收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是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二是要注意投资性支出要有保有压。在消费性支出上,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突出预算保证重点,使有限的资金用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上。
4.从我国既定财力约束角度来看,必须注意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确立财政支出的目标人群和重点投向。
A
2、P123 阐述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政府收入体
系的改革目标。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2)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3)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答题要点:
(1)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收入形式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按照预算管理模式,中国现行的政府收入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含土地出让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四类。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通常被称为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
(2)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收支进行有效监督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政府收入统计和预算管理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2.非税收入比重偏高,社会保障收入比重较低。3.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4.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收入比重偏高。5.国有资本、国有资产(资源)收入有待加强。6.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3)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在“十一五”时期政府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及部门预算等改革的基础上,未来我国政府收入体系改革的目标主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政府收支统计体系。
2.稳定宏观税负,调整政府收入结构。3.完善政府收入的分类预算管理制度。
A
3、P141试述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2)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目标(3)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4)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答题要点:
(1)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
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
⒈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指的是一般预算,它是财政部门最常用的预算形式。中央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公布的财政收支数据大部分指的是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我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各级政府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上级政府对编制本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⑴中央政府预算。中央政府预算(以下简称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中央预算编制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部门预算,中央对地方返还、补助以及地方向中央上解预算,债务项目的预算。
⑵地方政府预算。地方政府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以下简称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⒉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了支持某项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它是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⑴纳人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内容。⑵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内容。
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依据其所有权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并对这些收益进行分配而形成的各项收入支出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顺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制度。
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范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行为,明
确政府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务院决定在2010年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定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该文件提出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范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险种分别编制,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内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的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条件成熟时,也应尽快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2)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本含义:所有的政府收入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其最终目标应该定位于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对政府所有的财政资金收支行为进行立法控制,因此,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框架应该是一个将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所有类型的财政资金收支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的制度框架。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目标设定:未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目标设定应该以解决现有预算管理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遵循综合性原则,实现作为立法机构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所有政府性收支行为的立法控制。也就是说,所有政府收支都应当取得立法机构的授权,只有取得授权,政府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收支才具备合法性。这是“全口径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总之,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所有政府收支、不存在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框架。
(3)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尚未脱离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量政府性收入未列入预算管理的范围,这相悖于预算管理的综合性原则。
第一,对预算管理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第二,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控制不到位。
第三,预算权分散于各部门。
第四,预算编制内容没有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
第五,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加强。
(4)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⑴强化预算法律体系的法律效力,明确预算权力的配置方案。对现有的预算法律进行修订,明确不同类型预算管理模式下的预算权力的配置。调整政治体制的结构,加强立法机关的作用,将之变成一个具有预算否定权的立法主体。
⑵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方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不断细化预算科目,建立以部门为反映主体的预算科目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建立按部门、经济性质和功能为衡量标准的政府收支指标体系。运用标准收支测算方法来进行收入和支出预算的编制。
⑶在现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预算的行政控制。以目前正在推进的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和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缩小未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的政府性收支项目的数量,进一步强化预算的行政控制,逐步实现行政机构内部财权的集中统一。
⑷进一步严格预算执行,增强预算约束力。以《预算法》为基本准则,强化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能力,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按照预算权配置的要求,推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分离,改变现有的财政部门既负责编制预算又负责执行预算的格局,并优化财政部门内部机构职能的分工,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日常业务分离,由不同职能部门来负责完成。
⑸提高财政透明度,完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应该以落实社会公众和立法机构对政府收支的知情权为目标,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全面反映政府各部门的财政状况和收支活动结果,全方位披露政府部门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资金收支活动信息,以保证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情况和成本费用的充分了解。
⑹增强对政府收支各环节的控制,实现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应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建立预算管理的行政控制和立法控制。其中事前控制应该着重对政府各部门收支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议;事中控制是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和立法机关能够对政府部门在执行预算中的变更及时和有效地预算控制;事后控制主要是审计部门对预算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审计结果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
B
4、P164 阐述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意义及方法。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2)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意义(3)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方法 答题要点:
(1)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是依据一些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分析工具,对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制度,其核心是强调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本质是对政府行为进行内部控制,并通过这种内部控制,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在我国财政管理和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管理水平;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公共决策科学化;⑶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的分析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财政支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另一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财政支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与之相对应,前者使用的是机会成本分析法,后者使用的则主要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法。除了这两种主要方法之外,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等是对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基本方法。
B
5、P175结合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论述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2)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3)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答题要点:
(1)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⒈虽然名义上地方政府不能发债,但在实际运行中,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政府性债务种类不少,规模也不小。从种类上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又有外国政府贷款,还有大量以企业债形式存在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署2011年6月27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年第35号文)显示,我国2012、2013年仍为地方债务到期的高峰期,2012、2013年地方债务到期额度分别为18,402亿元、12,195亿元。
⒉四省市试点自行发债。财政部2011年10月20日正式印发《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允许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2011年试点省(市)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各试点省(市)可自行组织承销团,具体发债定价机制由试点省(市)确定。由于仍是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实质变动不大,财政部此次试点只是跨了半步,改革到地方政府“自行发债”,预计今后在积累经验并完善制度后将改革到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⒊从债务余额的结构来看,地方债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级次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是市级政府形成的;二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借主体来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比重最大的举借主体;三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
部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主要方面。
⒋现有地方政府债务情况透明度不高。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作了限制,但地方政府为了绕过法律与国务院的约束,采取了种种规避的做法,如通过下属公司或者成立相关项目公司举债,如承诺还款形成的各类债务,如各类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再如事实上形成的公共支出欠款,等等。
(2)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拉动,但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由来已久,能够直接用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相当有限,举债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为本地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一个共同选择。地方政府举债虽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但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了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⒉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的存在对地方经济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民间实际可支配资本规模缩小,再加上地方债务资金并未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竞争性领域、发放拖欠工资以及借新债还旧债,从而导致“挤出效应”。第二,由于受融资功能所限,一些地方政府还经常运用行政手段要求所属企业和单位为其融资或者是提供债务融资担保,严重侵犯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规模过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机动财力难以解决的,往往会挤占其他预算资金用于还债,必然会影响到财政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投入,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3)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⑴健全地方债务的统计与披露体系。地方债务分散于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为了摸清地方债务的情况,增加地方债务的透明度,应该建立一套具有统一口径的债务统计体系,这将成为一项地方债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⑵明确地方债的用途。地方政府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应该明确债务的使用方向。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应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债务的主要用途,借助市场的力量,以较少的资金带动更多的项目。
⑶建立地方债务的硬预算约束机制。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预算管理体系框架约束地方债务融资规模和使用方向,保证地方政府的有效融资,避免地方债务风险的显性化。
⑷采取措施化解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较大的现实状况,应该及时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与约束机制,对地方政府平台的资产分布状况进行摸底,并根据地方政府平台的项目建设情况,相应制定再融资的规模限度,设置合理的负债比率,禁止“多头担保、多头融资”行为的发生。
A
6、P186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
性以及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向。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3)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 答题要点:
(1)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
1.所谓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要产生的效果。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两大类。
⑴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旨在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旨在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⑵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也称“内在稳定器”。就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的作用。它是一种非人为的自动调节,不由政府斟酌经济形势变化而决定。不需要政府预先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而是依靠财政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收到稳定经济的效果。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但两者在调控机制和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具体调控中,政府有必要加强这两大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1.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调节,货币政策侧重于总量调节。2.财政政策侧重于调节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侧重于保持币值稳定。3.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紧缩作用明显,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作用明显。(3)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 ⒈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即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运用增支减税的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则是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调低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主要适用于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但不宜长期使用,否则会引发高通货膨胀,造成经济过热局面的出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即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运用减支增税的政策措施,而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则是着力于减少货币供应量,其政策效应是严格抑制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回落,主要适用于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但不宜长期使用,否则会产生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减缓以至停滞的问题。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即在财政政策措施方面增支减税,而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又很大,或者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搭配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特点,作用互补,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目标。
4.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其突出特点是,在采取减支增税的财政政策措施的同时,采用旨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措施。适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同样可以产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优势互补的政策效果。
5.中性财政政策与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概括为“双稳健”模式,在财政政策措施方面,主要致力于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或增量平衡;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则力图保证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主要适用于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主要任务的情况。但经济运行发生变化,应及时做出调整。
三、金融(8个)
B-A
1、P247试述如何管理地方政府债以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的路径选择(2)我国发展市政债券应关注的问题和主要思路建议
答题要点:
(1)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市场出现了以金融市场的加速发展来补充银行主导性金融系统的明显趋势,地方或市政债券市场在全球市场比例总体上呈现迅速发展势头。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以及减少财政赤字是影响其经济发展基本趋势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投融资与信用体系则与上述基本趋势密切相关,因此也成为发展战略中最基本的因素。在投资需求增长的同时,应将投融资责任更多从中央政府转移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必须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引导私人部门投资公共服务部门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利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融资等,而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是市政债券最早发展的国家,市场规模始终处于
世界首位,其市场化发展模式和监管体制已比较完善,为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美国逐步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注重定价及多元化投资者培育、以规模控制、信用评级、风险预警、危机化解等为手段的风险监控框架体系,在政府层面为有效防范市政债券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源头性保障。
2009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得到了各方关注。考虑到未来货币政策及信贷规模调控力度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不断增强,地方融资渠道也将逐步实现从信贷融资到直接融资的转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准市政债券”的规模也出现了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形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应该说,无论从项目融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还是从防范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的角度,发行市政债券都是地方政府融资阳光化、市场化路径的选择。
从我国情况来看,过去在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由于地方政府合法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只能转而加强对国有金融体系的控制或其他“创新”方式,试图用金融手段来替代本应由财政手段发挥的功能。主要包括贷款等间接融资、准市政债券、项目融资、信托融资模式。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已经得到了政策部门、监管层面及学界的广泛关注。考虑到在我们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不能破产清算,一旦地方政府出现难以清偿债务的情况,中央财政不可避免成为作为“最后支付人”进行兜底,地方财政风险必然会转移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爱尔兰债务危机以及日本债务危机又引发了对合理债务负担水平或最大债务警戒线的进一步探讨。由于监管缺位问题,上述融资途径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从长期来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更容易监管、更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解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2)我国发展市政债券应关注的问题和主要思路建议
目前在解决财政分权下的体制性矛盾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融资经验,发行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的市场化路径,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思路包括:
第一,完善市政债券风险管理体制。在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起步阶段,一定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机制,建议从市政债券的发行定价、交易、偿还和监管各环节进行严格规定,包括举债权的控制与发债规模的确定、市场准入的限制、信用评级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投资项目管理与评估、市场流动性的建立,以降低投资风险,达到监管的协调以及法律框架的完善。
第二,完善市政债券信用评级体系。这里,美国市政债券市场以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债券保险制度为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的“三驾马车”的基本框架值得我们借鉴。今后需要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制度。
第三,建立流动性的市政债券市场。包括建立推动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制度,确定合适的发行与承销主体,完善发行与定价机制、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丰富机构投资者
层次,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提高市场流动性以降低投资风险,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债券保险制度等。
第四,完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的层次。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债券市场有着普遍而深入的影响,不仅提高清算和结算的效率,并且有助于金融资产的准确定价。未来需要建立类似美国的多元化投资者层次,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社保、养老金、个人投资者,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层次,为市政债券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第五,建立长、中、短匹配的期限结构。目前的地方政府债期限结构单一,仅是3年期,3年期的期限设计尽管从制度安排上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领导的短期行为,但是与政府投资项目的较长周期不相匹配,势必造成未来借新还旧滚动发行的局面,这也加大了未来政府筹资的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未来需要建立长、中、短期不同的发行结构,逐步丰富完善市政债券收益率曲线,为市场定价机制奠定基础。
另外,在市政债券发展的起步阶段,在税收减免、会计制度、信用增进与保险、担保机制、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框架的修订、市场监管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B
2、P249 从近年来爆发的欧债危机来谈论一下债券市场发展创新的思路和路径。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从近年来爆发的欧债危机来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问题(2)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思路与路径建议
答题要点:
(1)从近年来爆发的欧债危机来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问题
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爱尔兰政府债务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充分说明,合理的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于政府积极面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金融市场及汇率的稳定乃至经济的快速复苏至关重要。完善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增加市场稳健性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通过确立清晰的债券发行和债务管理目标,增加债券供应;完善发行定价机制,建立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定价机制与风控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培育机构投资者,增加对债券的长期需求;完善做市商制度;发行标准化的基准债券,发挥国债的基准利率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功能,不断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高流动性的国债市场不仅能降低国债的筹资成本,有助于缓冲国内及国际经济冲击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政府降低利率风险、货币风险以及其他金融风险。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而适当的法规框架和市场设施是前提条件。同时,建立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2)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思路与路径建议
主要从建立政府债务管理框架、推进信用债发展、推动市场互联互通、培育机构投资者、运用衍生工具对冲金融风险、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以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等不同层面探讨债券市场发展和创新的思路与路径。
B
3、P259 论述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答题要点:
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总是处在不断波动状态,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宏观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股价的波动。概括起来,引起股价变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好转则股价上升,反之,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则股价下跌。
(2)经济周期。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对股票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商品滞销,生产锐减,工厂倒闭,投资者纷纷卖出手中股票,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在经济复苏和高涨繁荣时,工业生产增加,商品畅销,投资者积极购买股票,股票市场价格上涨。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比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价的作用,也有抑制股价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其作用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在物价上涨的初期,企业的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成本增加不多,企业利润增加,股息自然增加,因而股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货币政策会收紧,此时股价会因为货币紧缩而下跌。尤其是物价上升趋势将结束时,货币政策的紧缩状况没有改变,而物价开始下降,企业产品价格也随着下降,而产品成本未变和变动较少,影响企业利润和股息,此时,货币紧缩与企业盈利减少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时存在,股价表现最糟糕。
(4)货币政策。各国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变化会影响股票市场的变动。当中央银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市场资金宽松,利率下降,这会促使股票市场繁荣,推动股票市场价格步步上升。反之,中央银行如果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则市场利率提高,企业和个人卖出股票,换取现金,由此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下跌。
(5)国际市场的波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国际上的政治经济的变化必然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甚至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重要变化,也会影响波及其他国家,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股市变化。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大跌,对中国股市的信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传染”,加剧了中国股市的下跌。同样,2008年底开始的全球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努力,全球股市都开始反弹,也对中国股市的反弹产生积极的影响。
B
4、P262 我国衍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和监管。(掌握P265例题)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特点
(2)在上述材料中,衍生品合约的标的变量是什么?导致损失的关键支付条款是什么
(3)为何航空公司的套期保值业务会遭受巨额损失
答题要点:
(一)场外市场擅长个性化交易,监管要求低,信息透明度低。
(二)标的变量(基础资产)是油价(石油或油料),导致损失的关键支付条款是看涨未来油价,或者没有锁定下方风险。
(三)它们的交易实质是一种投机行为,并不是履行真实的套期保值或风险对冲的功能要求。而且,它们的衍生品交易没有锁定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之后的市场风险或价格风险,没有实现真正的对冲。从业务操作来看,隶属央企的航空公司没有遵行国内2001年5月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进行风险对冲交易,而是从事投机性交易,没有履行重大事项的报告义务,也没有完全在场内交易。归根结底,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
B
5、P269 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过程。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国外货币政策目标的发转过程(2)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演变
(3)货币政策能够达到的经济影响目标
答题要点:
(1)国外货币政策目标的发转过程
货币政策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条件下,它的倚重点不同。与货币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保证充分就业”成为各国货币当局追求的政策目标。二战之后,各国面临紧迫的经济恢复和增长问题,在充分就业之外,货币政策的目标又增添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在长期的保证就业和促进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下,物价水平不断上升,在70年代出现了“滞胀”局面,货币政策的目标继而转向“稳定物价”。在国际收支出现剧烈波动的70年代后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又出现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对于这些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对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重新审视后,人们认识到这些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般目标重合,必须依赖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手段才能实现。
(2)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演变
由于70年代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滞胀”问题,货币主义盛行,各国纷纷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却在降低,这与80年代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直接相关。金融创新造就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可变利率存单、金融期货合约、期权交易、信用卡、现金管理账户、可转让提款账户、自动转账服务等等,所有这些,使得货币供应的定义和统计变得日益困难。而且国际间巨额资本的流动,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宏观经济的运行,也带来了不确定性的影响。所以,从80年代初开始,货币当局越来越难以对货币供应量实施控制,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及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程度日趋下降。
(3)货币政策能够达到的经济影响目标
通过对历史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研究,人们发现,货币政策能够做到的,只有稳定货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当局,均将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它明确了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中应当并能够发挥的职能: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偏离这一目标,可能使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快速发展,但会给长期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带来问题。
A
6、P270 试析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存在的难点。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2)价格调控手段的运用(3)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4)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5)调控物价的难度 答题要点:
(1)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调控能力正在减弱。资产数量是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础性条件。由于严重缺乏可用的人民币资产,引起人民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明显减弱,货币政策越来越具有“导向”意义。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从2007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于1998年就停止的信贷规模行政管控措施。从未来一段时间看,流入我国的外汇资金还将继续增加,如果仍然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发行债卷为主要对冲机制,那么,人民银行总资产在我国国内的配置比例还将降低,人民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能力也将随之降低;但如
果以“货币发行”为主要对冲机制,将引致货币发行过多和严重的通胀。这是人民银行调控的一个难点。
(2)价格调控手段的运用:
变数量调控为价格调控是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方向,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过程,不仅涉及一系列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而且涉及存款人、贷款人、借款人和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一系列权力、利益和行为的调整,既需要硬化相关金融机构的财务预算约束(包括实施金融机构的破产制度),也需要给工商企业等机构以市场化融资的自主权,使他们在银行贷款、发行债卷及其他方式融资之间有着充分的选择权,还需要完善和严格市场规则,打击各种扰乱乃至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这些条件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所能凑效的,但只要这些条件未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效形成,数量调控(或一定程度上的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将难以完成。
(3)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对冲外汇占款的可运作空间趋于缩小。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债卷来对冲外汇占款,虽然对金融机构整体的人民币资金影响不大,但对那些缺少外汇资产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说,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是一个接近存贷比(75%)临界的比率,如果继续提高,不仅将严重影响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而且将进一步加重小企业(乃至微小企业)的融资难并由此引致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发生。
(4)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中间目标的指标选择依然困难。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以M2增长率为主要选择,但从M2的构成上看,一方面大量的定期存款并非当前使用的资金,并不发挥货币效能,将其列为货币政策调控范畴是否合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有存在大量发挥货币功能但未列入统计范畴的因素,其中包括:住房公积金存款、委托存款、地方财政存款、证劵投资基金的托管资金、各种类型的一卡通以及信用卡透支额度等。重新修订的工作可能不仅限于M2,还M1(如居民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证劵投资基金的托管资金、各种类型的一卡通以及信用卡透支额度等是否应纳入M1范畴)。这些修订后的指标要成为实现中间目标的关键性指标,还必须符合可测性、相关性和可控性等方面的要求,这又将涉及相关各方之间复杂的权益关系。
(5)调控物价的难度:
物价上涨压力仍然严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美元不断走软、垄断经营和国际资本投机炒作等机制的作用下,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也有走高的趋势,由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物价上扬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这些物价上涨不是由货币政策较松所引致的,但它毕竟属于人民币购买力贬值范畴,对“保持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最后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35
由此,提出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
B
7、P282试述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结合P279内容看书)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2)上述协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
(3)上述协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的政策配合 答题要点:
(1)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1.国际货币实现的几个条件:(1)较大的对外经济规模;(2)稳定的货币价值;(3)开放并富于流动性的金融系统;(4)网络外部性。
2.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发展战略:(l)中国必须形成对他国的持续贸易顺差,由此形成他国对中国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依赖;(2)在贸易项目保持对多数国家顺差的前提下,通过以人民币为载体的对外借贷、资本输出和援助,即通过资本与金融项目,将人民币推向世界;(3)逐步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发达的人民币市场,吸引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定值资产。
(2)上述协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
上述协议是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开放,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一个重要步骤,有助于建立发达的人民币市场,吸引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定值资产。
(3)上述协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的政策配合
货币与监管当局要注意境外人民币投资对我国金融市场与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影响,对投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对投资业务的内容及市场影响保持关注。
B
8、P292 试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历程与发展方向。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2)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历程(3)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题要点:
(1)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在我国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实行的是以“一行三会”主导的、分业监管为特征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三会”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行三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另外财政部、发改委、计署等相关部委也对金融业和金融机构实施部分监管,但并非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能。
(2)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历程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历程。总体上来说,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嵌入计划经济中的“大一统”管理(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不存在现代通行的“金融监管”概念,基本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单一主体的金融集中管理体制。
过渡阶段:以银行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体系初步建立(1979~1991年)。随着专业性金融机构从中国人民银行中独立出来,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相对独立、全面、统一的监管机构,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尚未发展,其主要监管对象是银行。
发展阶段:“一行三会”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确立(1992300520)-800 +250=1 635(万元)(3)计算股权价值
根据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固定增长模型,林森公司的股权价值计算如下: V= =18712万元。
B﹣A
8、P383从企业集团核心层的角度出发,在制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时应如何考虑交易双方在企业集团组织层次中的具体位置。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核心层的功能与定位(2)紧密层的功能与定位
(3)核心层与其他层次间企业转移定价的确定方法 答题要点:
(1)核心层的功能与定位
企业集团的核心层负责整个集团的投资方向、重要人事任免、分配制度制定等重大决策,并对各成员企业实施监督,是集团的决策中心。企业集团整体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集团总部与核心企业关系实际上是资产一体的经济关系,核心企业就是集团的母公司,既行使作为母公司的职能,又行使企业集团的职能。二是集团总部与核心企业实现资产的分离,集团就是母公司,而核心企业是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公司的改制,这种情况的集团和核心企业的关系就是母子公司的关系,集团实行资产经营,而子公司实行生产经营,二者实际上是股东和企业的关系。
(2)紧密层的功能与定位
紧密层由集团内的专业子集团或专业总公司构成,是经营主体,一般是集团的利润中心,集团总部对各行业子集团或专业总公司拥有控股关系;专业子集团或总公司下属的企业主要负责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可归为集团的成本
中心。企业集团的各层次依照与核心层的资本连接紧密关系和职能分配关系来分管业务、分担风险、分享收益。
(3)核心层与其他层次间企业转移定价的确定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⑴核心企业对非紧密层企业售出产品时,若有市价可以市价为内部价格,无市价则以高于或等于企业目标成本的实际成本为基础,用实际成本加成法来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⑵核心企业对紧密层企业售出产品时,对有市价的产品应以略低于市价的协议价格为内部价格,对无市价的产品则以标准成本加成法制定内部价格;
⑶核心企业从非紧密层和紧密层企业购入产品时,应采用市场价格和不高于市价的协议价格,无市场价格时应按核心企业制订的目标成本为基础,采用标准成本加成法制订内部价格。这主要侧重于对紧密层和非紧密层企业采用不同的计算基础,目的在于对紧密层以适当照顾,鼓励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加集团的凝聚力,而且在有控制权的情况下可以在利润分配时再作利益调节。
五、审计理论(10个)
B
1、P410 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审计组织和人员角度,试述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什么是审计的独立性(2)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3)审计的权威性来源(4)审计如何让保持权威性 答题要点:
(1)什么是独立性
独立性称之为审计的灵魂。它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
所谓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
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2)如何保持独立性
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
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做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
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3)审计权威性来源。
(1)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2)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审计主体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并提供必要条件。
(3)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4)如何保持权威性。
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A
2、P418 审计目标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试述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的影响,同时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说明审计目标与具体的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审计目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具体说明审计目标对审计过程每个阶段工作的影响
(3)分别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目标,说明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是什么
答题要点:
(1)审计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
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要回答的问题。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的方向。
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才有了审计的方向,审计最终才会得出结论。否则,审计活动是盲目的,审计的论点是分散的。
审计目标是划分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标志。
(2)审计目标的影响---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以及审计的范围和程序、方法的设计。
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不断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达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替代程序,补充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根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3.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标编写审计报告,出具评价意见,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其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写入审计报告进行披露。
(3)审计的具体目标与所采取的测试方法的关系。
1.存在或发生。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就需对存货进行实地现察或监督盘点,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对证明业务发生的凭证进行审阅等。
2.完整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检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要检查记录业务发生时的记录凭证,如检查发票存根,然后对照相关的会计记录以确认是否全部业务都进行了记录。
3.权利和义务。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为验证资产的权利有时需要获取资产权证,向银行或其他资产保管机关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确认材料。在验证负债义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权单位函证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负债声明等。
4.计量与计算。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为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需要重新计算,或进行分析性复核,同时也要评价所使用会计计量政策的正确性。
5.合法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前就要熟悉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
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时都要关注其是否符合规定,而且在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时也要就其合法性作出决定。
6.揭示与披露。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反映。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要抽查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看其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审计目标对审计测试措施具有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就要考虑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或测试措施去达到每一个目标,并将其写入审计方案。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如果发觉使用某些措施未能实现规定的目标,就需考虑使用替代的审计程序。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总结审计工作,评价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并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A
3、P422 试述规范审计程序的重要意义。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审计程序的概念(2)规范审计程序的意义 答题要点:
(1)审计程序的概念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接受审计任务后,组织审计资源,完成审计任务的全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
审计程序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只有设计并遵循合理、科学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才能收集到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对审计事项提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意见。
(2)规范审计程序的意义
规范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包括: 规范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客观要求。只有设计出完善的、符合实际要求的审计程序,才能将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要求落实到审计工作各阶段、各环节和各步骤的始终。
规范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只有严格而又灵活的审计程序,才能将理论的或法定的程序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规范审计程序是依法审计,保障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的手段。审计人员应该依照法定审计程序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在可能发生的争议或诉讼中确定出一方的责任,保护另一方的利益。
B-A
4、P422 试述通用审计程序的内容和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
素。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通用审计程序的概念
(2)按照审计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3)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具体审计程序设计时考虑的因素 答题要点:
(1)通用审计程序的概念:
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适合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审计程序,如果审计人员按照基本审计程序来实施审计,则可以满足基本的审计目标。
(2)审计各阶段工作
审计程序基本都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1)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确定被审计单位 确定要求进行审计的原因 确定审计的法律关系 配备审计人员 调查被审计
实施初步的分析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价固有风险 调查内部控制,评价控制风险 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实施内部控制测试 调整具体审计计划
实施分析性测试和详细的余额测试(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完成全部必要的外勤工作 分析、整理审计证据 汇总、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实施最后的分析性测试,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 编写并提交审计报告
不相关方面进行沟通,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3)设计审计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目标: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审计目标需要相应的审计程序来保证 审计主体: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不同的审计主体对审计程序不同要求
审计资源:审计组织可以用来人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总称。充足的审计资源可以保证各类审计组织按照最理想的模式和需要选择地安排审计程序。
审计客体:审计组织在设计程序时,要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制定出详细得当的审计程序。
审计手段:审计手段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变革。
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审计目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再考虑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才能合理地设计出适用的审计程序。
B
5、P427 试述审计证据的含义及质量特征要求。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审计证据的含义(2)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要求 答题要点: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性材料。审计证据的功能就是证明。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1、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样本量有关。特别是对样本证据而言,证据应达到数量要求,同时样本项目还应具备代表性。
2、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是对审计质量的衡量。审计证据是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A
6、P429 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说明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
(2)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3)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 答题要点:
(1)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
审计评价标准也即审计依据,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评价标准说明的是审计事项“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规范的做法”。没有评价标准,就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报告也无法理解。
(2)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由于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不一,使得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全部审计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选择和确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与审计目标紧密相关;
客观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可获得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得的; 可靠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可靠的;
明确性,审计评价标准是明确具体的,是可以用来衡量具体审计事项的。(3)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通用的管理原则;同行业的先进做法;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专家意见等。
A
7、P454 论述跟踪审计的特点和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跟踪审计的概念(2)跟踪审计的特点(3)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题要点:
(1)跟综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跟随审计事项实施过程而持续进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跟踪审计是一种过程性审计,是在审计事项发生的全过程中分阶段、有重点实施审计的一种方式,是与结果审计相对应的。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可以在各类型审计中有选择地运用。
(2)跟踪审计的特点
第五篇:关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公示有关问题的通知(川人办发[2003]171号)
四 川 省 教 育 厅 文件 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川人办发[2003]171号
四川省人事厅关于在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试行
公示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州人事局,省级各部门,中央在川有关单位:
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实行公示制度,是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职称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它对贯彻客观、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原则,进一步坚持评审条件,保证评审质量,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肃评审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我省在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试行公示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公示,包括申报人在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过程中进行个人业绩贡献的公开展示(下称业绩贡献公示)和省职改办在通知评审结果前,通过一定的形式先将评审结果公开告知社会公众(下称评审结果公示)。
二、公示对象
下列人员,均应按本通知规定分别进行业绩贡献公示和评审结果公示:
(一)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提高职务工资的高级工程师)的人员;
(二)经相应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并获通过的人
员。
三、公示内容
(一)业绩贡献公示
1.申报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所学专业、工作经历、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何时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考核情况。
2.申报人任现职以来业绩贡献情况:思想政治表现及职业道德、从事的主
要专业技术工作、获奖情况、专利证书、鉴定验收项目、论文(公开发表的需要注明刊物期数)、著作、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如系合作取得的业绩贡献,应注明本人排名、承担的内容、份额和所起作用。
未实行评聘分开的单位,应将本单位当年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空缺数额和推荐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名单,在业绩贡献公示结束后,予以公布。
(二)评审结果公示
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结果通过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高级专业技术
职称称谓。
四、公示方式
(一)业绩贡献公示。由用人单位发布公示通知,组织申报人进
行材料展示等。公示期由单位确定,一般不少于七天。
(二)评审结果公示。由省职改办在四川人事网上开辟专栏进行。网址:。公示期为10天。
(三)公示单位要设立意见箱,公布举办电话号码,指定专业接待来访,对群众所反映问题和意见要详细登记。
(四)群众对公示对象有异议,应当在公示期内实名或当面反映、举报。
五、对群众意见的调查处理
公示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在公示期内反映的各类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核查落实。对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公示单位应当以适当方式向其反馈核查结果。对在业绩贡献公示期间内反映的问题,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处理并在单位推荐意见栏内注明是否进行业绩贡献公示及对群众反映问题的查处结果。对在评审结果公示期内反映的问题,一般由组建高评委的部门(单位)进行核查,特殊情况由省人事厅责成有关人事职改部门查处,核查结果及处理建议书面报省人事厅,由省人事厅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六、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加强对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公示工作的指导,并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工作实践中稳步推进,积极探索,不断规范完善公示制度。对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参照本通知规定,在本地、本部门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推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公示制度。
七、本通知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八、本通知自2003年10月起执行。
二OO三年七月二十八
主题词: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任职资格公示四川省人事厅办公室2003年7月29日印发。通知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