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19-05-12 07:0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念以及负载人类文明成果也是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课文一旦离开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第三,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同样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要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与美丑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出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陶冶。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文学作品的内涵极其丰富,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方面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

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天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更能表现作品的美。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现作者对大海的溺爱的感情,体现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又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作者的感情进行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指导学生“析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进行赏析,启引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去感知形象,使学生意会到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像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

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的神情和“不,不„„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和数完后“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了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感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划的红军战士的高火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此美育效果的作品非常多。《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唱“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拨动

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愿望。《驿路梨花》展示了边疆青少年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正如中国传统典籍中对于乐教思想的认识一样:“乐于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亦”,“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亦速”。学生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增强自身思想与道德的涵养,从而实现人自身的美化。

以上是从课堂教学重点中,从教材处理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如进行丰富多彩、生动健康的课外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美育效果。此外,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义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

可见,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就仅仅拿教材来说,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这里提到了“美的事物”。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包括哪些呢?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探讨语文审美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语文观。对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就仅仅是课文,也即文章。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只能勉强算作小语文观。语文,它不仅仅是课文,不仅仅是文章。语文教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文讲解。著名中学语文教学专家鄢文龙教授认为:语文这一学科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包括文章、文化和文字(三者综合体现为课文),还包括语言和言语。我们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大语文观。我省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姚晓龙教授也曾经说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要有宽广的精神视野”。我们只有用大的语文观,高屋建瓴地审视语文,才能充分挖掘出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就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文,这是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中的主体部分。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中学语文课文里,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育资源。这一美学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文学审美(包括语言美)、道德审美,还包括着文化审美(集中体现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巨大的审美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是言语方面,即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语文是要多听、多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对事物的审美能力。最后一点,也是很多语文教师会忽视的一点,是汉字本身的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方块字能发展成为一门独步中外的艺术,绝对是与它具有美的特质有很大关系的。

二、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学审美方面,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贝壳的精致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

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首先,是要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其次,是要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最后,是要抓住美的意境。王国维的意境说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在道德审美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盛,我们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重视仪表美。人固然应当讲求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对学生加强文化方面、思想方面的审美教育。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经典的文言篇目的阅读,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裕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通达;陶渊明“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三、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包括教师和学生)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要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童趣》,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件新奇的童年趣事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童年其实也是很有童趣的。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童年情景之中。在这里面,教师的朗读是关键。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所在。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其次,是要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最后,是要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四、在写字课中体验汉字的非凡魅力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

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汉字,正是这样一种美的集中体现。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如政治、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了下来,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汉字承载着我国如此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因此了解汉字、学习汉字、把汉字写好,对于向学生传承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汉字除了传承历史和文化外,它还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汉字的结构和外形是非常有美感的,古代汉字有些形象逼真,如实物在前。而随后的汉字,则朝着实用方向发展,字体方正。而手写体则朝着书法艺术发展。我国的行书和草书,在发展初期,都是为方便书写而创立的,之后则名家辈出,终成两类大书体。王羲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都极具审美功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对于他们以后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帮助的。写字是很需要涵养,很需要心静的,浮躁的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把字写得很好。所以让学生练字,能培养他们静心做事的好习惯,可以培养他们养成心静、处乱不惊的好心态、好气质。

还有一点可顺带指出的是,学生把字写好了,在中考和高考中,也是很有益处的。现在虽是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在考试时,能让阅卷老师看到试卷后,感觉到眼前一亮,那么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卷面分和印象分,这对于他们升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四川省彭州市天彭中学简雪梅 李元建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其次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 文学形象 鉴赏能力 感受美 升华美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上乘之作。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

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荷塘的月色、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梅花、茶花、麻雀、蜜蜂,鲁提辖、贾宝玉、崔莺莺、祥林嫂、周朴园、罗密欧……可谓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的讲授与审美教育千古绵延,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那么,究竟美在哪里?

(一)美在语言文字中。

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基石,在世界语林中,汉字的形、音、和表意功能是出类拔萃的。汉字的笔形来自图画,美如图画,所以我们自幼才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法。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了它的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汉语的音韵也是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由文学大师们的妙笔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

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时,我们应当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二)美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

收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称名篇佳作,可谓文质兼美。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

教师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理喻,完成对美文的鉴赏和品味。

二、潜移默化升华美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和事理中。只有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丝线串联起来,成为装点我们作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精美饰物。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呢?

(一)妙语导入新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教师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气氛。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笔者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首先吟咏了杜甫的《望岳》;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先演唱了一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给学生先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在讲授《琵琶行》时,先让学生听了一曲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创设美好意境,激起学生对陌生文章学习的乐知愿望,使一篇课文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

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笔者在讲授话剧《雷雨》时,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预习,弄清各角色身份,揣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与五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表情、有动作地进行朗读,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进入了审美教育的再创造阶段。

(三)品味文学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

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核心,中学课文中的孔乙己、诸葛亮、屈原、窦娥、夏瑜、、、、、、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

中学课本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蝉鸣、蜂嗡;有紫红、碧绿;有菜畦、井栏、、、、、、一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王实甫笔下的“长亭送别”,开篇旦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写尽主人公心中多少落寞惆怅,离愁别绪。至于苏轼畅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柳永低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孤寂愁苦,自然是引人遐思无限,唏嘘万千。

感慨之余,学生定是情怀激荡,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学习上赶上、超越对象,最终达到升华美感的目的。

我们相信: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何愁不能发现美!

美,如果是春日里羞涩的花蕾,我们就作那煦暖的春阳、温润的春雨;

美,如果是晴空里灿烂的彩虹,我们就作那湛蓝的天幕、悠悠的白云。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

《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贾小波 李慧生)

《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张先华)

《创新教育案例全书》(柳斌)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楼昔勇等)

2003.4.10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

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周楚怡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论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产生的原因以及艺术语言所具有的特点,探讨了艺术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同时对艺术语言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如何才能从自身的语言运用而达到对学生艺术语言的培养和提高的方式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艺术语言

语文教学

作用

一、语文教材——审美的对象

从文艺理论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即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水平,要想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冲动,那就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个审美对象。语文教材的审美主体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这三个方面。

1、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或凝练或形象、或优雅或豪迈、或直率或含蓄、或讽刺或幽默,声情并茂,变化万千。作者就是用这些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作者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绘了西湖的艳丽,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出了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用“光和影有着的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表现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这样生动优美的语言,不但能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而且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2、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精神品格美。首先,在教材中,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这些异彩纷呈,景象万千的自然画面,对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晋祠的典雅庄重,沙漠驼铃的妩媚庄严,还有洞庭湖碧波荡漾的风光;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以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的壮丽画面;桃花源里幽幽的祥和气氛等等。作者对这些自然景观或描写或抒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富于情感艺术的自然画,学生或默读、或朗读,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之中,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荡涤了浮躁不安的心灵。其次,雄壮坚固的赵州桥和卢沟桥,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背景铁路新客站,发明制作的活版等等。读了这类关于人文景观方面的课文后,学生的心理定会油然而生对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颂和钦佩之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另外,语文教学中塑造的无数个生动的美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远远胜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理论说教。这些品格净胜,对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花木兰代父从军卫国的壮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会制作小桔灯的小姑娘的勇敢乐观„无不给学生以深深地震撼。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形象,每个主题都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审美的启示。

3、语文教材的文章结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结构精巧的,我们的学生可以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完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极有帮助。如《晋祠》全文由总到分,再总,主体部分又按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介绍,重点突出,首尾呼应,构思精巧。全文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完美性,让学生既感受到晋祠的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同时又体会到作品结构的严谨之美,在写作说话时就会注意到有条不紊、有头有尾,就会逐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二、教师——审美的中介

中学语文的内容五彩斑斓,包含着激情、灵性,由浓郁的人文特点,因此,我想,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理智、有技巧而又有激情的、有灵性的艺术家,能赋予学生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与清新美感,能以饱满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能以幽默、智慧和创见,使学生在有限教学内容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源泉,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教师是审美的中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传播人类经验和启智益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教师的口头语言是学生审美的媒介,教师要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谈心疏导,排疑解惑;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理解、接受知识,所以教师要出色地发挥审美中介的作用,富有美感地将课文世界中各种美揭示并传递给学生,就应当运用富于强烈艺术美和诗意美的教学语言。

首先,语言美应做到情感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统一。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感教育的根”。语文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似火,或温婉感人。所以教学语言的感情型性要求教师必须把感情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如翦伯赞的《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在教学中,抓住“长城”作为文化古城这一特点入手,让学生寻找能够表达作者对故乡、对古文化的情感的句子,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把古城与自己的生活、灵魂融合在一起的。使学生似乎也沉浸在那浓浓的古文化气氛中,似乎与作者一起聆听着古城砖块下蟋蟀的吟唱了。让学生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可见,教学语言的传情要对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之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一条情感曲线,时高时低,波澜起伏,以此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语言美应该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许多课文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性特点,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更富有感情特色的情景,通过朗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如教学《故乡》讲析闰土的形象,讲师可用丰富的情感,试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

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向猹逼近,奋力刺去„

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的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

这样,教师从性感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地乡村美少年到早衰、凄惨农夫的前后变化,虽没大讲特讲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心领神会了“变”的巨大和深刻,以至于多少年后仍有清晰地记忆。另外,教学语言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控制节奏,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节奏美感。

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美就如李燕杰教授教授说的药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喜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

2、教师的体态美

课堂教学中传输教学信息的,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还有一种作用于学生视觉的无声语言——体态语言,它能强化有声语言的形象,使描述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能使学生比较愉快地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它主要包括手势、表情、目光、服饰等,这些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能赋予有声语言以立体感,使课堂更富感染力。如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成功,很大的功劳在结尾,他呆在那,头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语,在此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教师的板书美

美的板书图形是精要的文字和简明线条的结合体,是一种美的造型。他充分挖掘、浓缩了课文的内容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利用形象化的手法设计而成,通过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提示、诱导,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并萌发美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学《爱莲说》,把全文主要内容设计成一朵莲花模样,直观、生动,再配以彩色粉笔的利用和教师的讲解,把视觉美和听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文的讲解过程成为犹如带学生看画展、观名胜、赏风景,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领略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文教师这个审美中介,应善于千方百计地创造“悦目”的对象,“中听”的形象;不仅字迹要端正、美观,而且内容设计也要精当、合理,再加上娓娓动听、和谐优雅的讲述,就能在审美教学实践中,使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全部生命机能渐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的官能性的浅层情绪得以跃升、质变为整个心理的深层次体验。最后达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学生——审美的主体

创设一种愉快地创造性的教学气氛,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在作为审美中介的教师的主导下,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那么学习的效率自然不在话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一支的伟大感到骄傲”。如讨论《一段最古的长城》里德最后一个问题,假如你有机会游玩长城,你会怎么准备以及如何游玩?同学们学了整篇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都能谈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简要点评,使学生们受到启发:要学会领略古城文化的魅力,应尽量从平常角度去挖掘体会;应联系实际去寻找和感受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和为五千年悠久文化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整节课就是一曲抑扬顿挫。悠然和谐的爱国主义审美进行曲,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升华理念感情。

还有,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中难度文学形象也能唤起学生各种心理机制的积极活动,共同参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拳打”这一情节,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随着打的部位的不同,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有声、有色、有味、有情,这就诱发学生的各种心理功能,从嗅觉、视觉、听觉以及运动感觉上重建感性的形象,在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中,学生的联想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之线被连接。正是在各种心理机制的共同参与与积极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身心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获得精神的享受,这种体验是一般阅读活动无法获得的。

综上所述可知,教材、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石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教材是审美对象,教师是审美的中介,而学生则是审美主体。教师是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艺术归根结底应表现为教师的主导艺术和学生的主体艺术的完美统一,而审美对象通过教师这个审美中介,渗透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去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时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

下载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5篇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样例5]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广东省南雄市湖口中学 陈长莲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美育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优秀范文5篇)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青泥中学杨志坤审美教育,就是美育。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

    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中美育的教学要求。充分进行审美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一门......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进行审美教育(精选五篇)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进行审美教育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它们以丰富多彩的意象、深邃优美的意境、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教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而人文情感教育本身注重的是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认知,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刘莹 綦江县郭扶小学 【内容提要】在审美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