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审核员管理规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HSE审核员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HSE管理体系审核员的管理,提高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质量,促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HSE审核员分为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和企业HSE内审员。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实行注册管理,企业HSE内审员实行备案管理。
第三条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可从事HSE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审核、第二方审核(包括总部对企业的审核,企业对其下属单位的审核、企业对承包方和/或供应方的审核等)和认证审核。企业HSE内审员可从事本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及企业对HSE审核员的管理。
第二章审核员培训管理
第五条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培训应纳入集团公司培训计划,由集团公司认可的HSE培训机构进行培训。1
第六条参加HSE审核员培训的人员应具备4年及以上的工作年限、初级及以上职称。
第七条HSE培训机构应依据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培训大纲》安排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集团公司HSE管理政策、制度等;
(2)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标准;
(3)审核基础知识、审核程序、技巧和实践应用;
(4)HSE审核员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集团公司HSE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参加培训人员的管理,考核合格后,方可颁发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合格证书。
第九条企业HSE内审员培训应纳入企业培训计划,由企业自行组织,由集团公司认可的HSE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培训机构颁发企业HSE内审员证书,培训名录报集团公司HSE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三章审核员注册管理
第十条集团公司HSE审核员由集团公司HSE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管理,委托相关机构(以下称注册机构)具体负责HSE审核员注册业务工作。
第十一条集团公司HSE审核员的注册遵循自愿原则。注册审核员分为实习审核员、审核员和高级审核员,级别的晋升按
照逐级考核晋升的原则。
第十二条提出集团公司HSE审核员注册申请的人员应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并提交相应的注册材料。注册机构负责组织资料审核和注册工作。
第十三条申请注册HSE实习审核员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1)具有大专(含)以上高等教育学历;
(2)5年及以上工作经历,参加过企业HSE内部审核工作;
(3)在申请注册的前2年内取得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四条申请注册HSE审核员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1)具有2年及以上HSE实习审核员资格,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2)参加了不少于4次、累计不少于20天的HSE管理体系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和认证审核);
(3)所有审核经历应当在申请前2年内获得。
第十五条具有国家注册OHSMS或EMS审核员资质的HSE实习审核员,可直接申请注册为HSE审核员。
第十六条申请注册HSE高级审核员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1)具有3年及以上HSE审核员资格;
(2)担任3次及以上HSE管理体系审核组长(包括第二方审核和认证审核);
(3)所有审核经历应当在申请前2年内获得。
第十七条具有国家注册OHSMS或EMS高级审核员资格的HSE审核员,可直接申请注册为HSE高级审核员。
第十八条企业HSE内审员由企业负责管理。
第四章审核员日常管理
第十九条审核员权利和义务
(1)遵纪守法,诚信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
(2)服从安排,按时参加HSE体系审核。
(3)按要求参加再培训或继续教育;
(4)对任何在HSE审核员培训和注册管理方面的争议,可以书面形式向HSE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诉。
第二十条HSE实习审核员、审核员和高级审核员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均为3年,到期前需申请办理再注册,换发注册证书。
第二十一条再注册要求:
(1)注册证书到期前3个月内,应向注册机构提出再注册申请;
(2)能够履行HSE审核员的义务;
(3)如有任何针对其审核表现的投诉,应已妥善解决;
(4)在注册证书有效期内,审核员应参加3次及以上HSE
管理体系审核;高级审核员应作为审核组长参加3次及以上HSE管理体系审核。
第二十二条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和企业HSE内审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8学时的再培训或继续教育。
第二十三条注册机构应建立集团公司HSE审核员和技术专家库,实施动态管理。企业应结合实际,对HSE审核员合理调度使用。
第二十四条主管部门应对HSE审核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HSE审核员发生违章失职行为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暂停或降低审核员级别直至注销资格的处分,并予以公告。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由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审核员注册管理暂行规定》(质安字[2000]第113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规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HSE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提高审核工作的质量,促进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依据《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强HSE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HSE管理体系审核分为集团公司总部(包括专业公司)层面组织的审核,企业层面的审核(包括内审、承包商审核、HSE认证审核等)。根据HSE管理体系审核需要,可以按要素或专业组织HSE管理体系专项审核,如针对通用安全、职业健康、环保、消防、工艺安全(包括设备安全)、井控安全、交通安全等类别的专项审核。
第三条
HSE管理体系审核目的是检查评价HSE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并进行问题诊断,以实现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审核应遵循统筹运作、客观公正、程序规范、操作简明、抽样科学的工作原则。
第四条
集团公司总部和企业应建立HSE管理体系审核机 1 制,使HSE审核成为推动HSE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重要工具。集团公司鼓励各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开展HSE管理体系第三方审核,以促进企业提高HSE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总部(包括专业公司)和企业(含股份公司地区公司)的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统一归口管理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主要职责:
(一)统筹、协调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二)制定审核政策,建立审核管理的制度、标准,明确审核原则、程序和要求;
(三)建立和管理集团公司HSE审核人员队伍;
(四)组织制定集团公司总部HSE管理体系审核方案,并组织实施;
(五)监督、协调HSE管理体系审核活动,组织调查处理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争议和申诉等。
第七条
各专业分公司HSE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本专业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主要职责:
(一)组织协调本专业的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二)组织制定本专业HSE管理体系审核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总结和改进本专业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专业分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相关业务专项审核,并参加HSE管理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的审核。
第八条
企业及所属单位的HSE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本单位的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主要职责:
(一)组织开展本单位的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二)组织制定HSE管理体系审核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总结上报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情况;
(四)培养有素质、能力的HSE审核员。
企业及所属单位各级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相关业务的专项审核,并参加HSE管理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的审核。
第三章
审核管理
第九条
集团公司总部和企业应对HSE管理体系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在制定审核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类型审核的互补,根据受审核方风险的性质和特点策划审核频次。应对审核活动进行评审和总结,识别改进机会,逐步提高审核有效性。应针对各 3 专业审核逐步开发形成系统、实用的HSE审核检查表,指导审核实施。
第十条
集团公司总部和企业应对审核质量进行控制。按照规范程序组织审核活动,选派具备专业能力的审核员实施审核,由审核组长对审核过程进行控制,并对审核质量负责。审核组成员应对审核过程所接触的各种信息遵守保密要求,承担保密责任。
第十一条
HSE管理体系审核程序应符合《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标准(Q/SY1002.3-2008)的要求,一般应包括审核启动、审核准备、现场审核活动、审核结束、审核后续活动等。并根据特定审核的目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对审核程序做出相应调整。
第十二条
HSE管理体系审核应形成闭环管理,对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和问题要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及措施有效性进行验证。HSE管理体系审核过程所形成的相关记录、报告等应清晰、完整并进行妥善保存。
第十三条
集团公司总部和企业应充分利用HSE信息系统平台,加强HSE管理体系审核管理,按照要求使用和维护HSE审核管理模块,实现审核资源和审核结果共享。
第十四条
审核员的选择、能力确认、审核员培训和注册管 4 理等应符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审核员管理规定》的要求。
第十五条
集团公司总部结合健康安全环保重点工作,委托技术机构组织对企业进行HSE管理体系审核。
(一)集团公司总部结合重点工作,对HSE管理体系审核方案进行策划,编制下达HSE管理体系审核计划,受审核企业应根据计划安排配合完成审核工作。
(二)审核组由集团公司HSE审核员、技术专家、观察员等组成,根据专业需要从集团公司注册HSE审核员、技术专家数据库中选取。
(三)审核组根据现场审核发现,开据不符合项和提出存在问题,分析企业HSE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要求,并形成审核报告,提交被审核企业和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以及相应的专业分公司。
(四)审核组负责对受审核企业的不符合和存在问题的整改完成情况及有效性进行资料验证,通过后续的监督检查、指导等方式对整改完成情况及有效性进行现场跟踪验证。
(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在审核工作结束后组织审核总结会,总结交流HSE审核经验,并下发审核通报。
第十六条
企业及所属单位应按照审核方案的策划安排,在 5 规定的时间间隔内组织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一)企业及所属单位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内部审核,两次审核间隔不应超过十二个月,当发生较大事故或组织机构较大调整等情况时应增加内部审核频次。
(二)内部审核可以采用集中式审核、滚动式审核相结合,全要素审核与专项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三)各专业管理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开展HSE管理体系专项审核。在组织形式上,HSE审核可与常规的HSE检查工作相结合,并逐步实现以专项审核方式进行检查工作。
(四)内部审核应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组成并授权审核组负责实施,审核组应由培训取证的内审员组成,审核员可以来自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内部或外部。企业及所属单位应培养足够数量的具有责任心的内部审核员。
第十七条
企业及所属单位根据需要可组织对承包商和(或)供应商实施HSE管理体系审核。
(一)企业及所属单位应确定对承包商和(或)供应商实施HSE管理体系审核的需求、时机和频次,制定审核方案。
(二)企业及所属单位应将承包商和(或)供应商审核作为对其评定和选择的重要方法,并通过审核促进承包商和(或)供应商的HSE管理水平和绩效提升。
(三)企业及所属单位可以自行组成审核组或委托相关机构以企业的名义对承包商和(或)供应商实施审核。
(四)审核组对承包商和(或)供应商的审核内容重点应考虑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特别是生产作业现场的HSE管理状况,以及相关合同条件的兑现情况等。
(五)企业及所属单位应将审核结果纳入承包商和(或)供应商资质评价,建立承包商和(或)供应商HSE业绩档案,作为承包商和(或)供应商选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
企业可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对下属单位的HSE管理体系审核。
(一)企业应确定对下属单位实施HSE管理体系审核的需求、时机和频次,制定审核方案。
(二)企业可以自行组成审核组或委托相关机构以企业的名义对下属单位进行HSE管理体系审核,审核人员可以来自内部或外部。
(三)企业对下属单位的审核内容应重点考虑对其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检查评价,以及相关政策要求的落实等。
第十九条
集团公司建立HSE管理体系内部认证制度,授权相关技术机构按照规定开展HSE管理体系内部认证活动。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对HSE认证机构及其认证活动实施监督和管 7 理,企业可结合实际,自愿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认证。
第四章
管理评审
第二十条
企业及所属单位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管理评审,当组织机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较大事故时,应及时开展管理评审活动。
第二十一条
管理评审的内容包括HSE绩效情况、内审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重大隐患的整改情况、重大资源的配置情况等。管理评审应对HSE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明确HSE管理体系改进的方向。
第二十二条
管理评审会议可与HSE委员会(安委会)会议等相结合,但应符合管理评审的相关要求。
第五章
HSE管理体系运行质量评估
第二十三条
集团公司制定HSE管理体系运行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实施细则,组织开展HSE管理体系运行质量评估,对企业HSE管理体系运行水平和质量进行综合量化评估。
第二十四条
集团公司鼓励各企业结合实际在企业内部开展HSE管理体系运行质量评估工作。通过实施HSE管理体系运 8 行质量评估,促使企业及下属单位能够运用自我评估改进的管理工具,实现HSE绩效持续提升。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应参照本规定制定具体程序组织开展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本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原则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原则》
(一)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二)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四)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五)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六)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七)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八)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
(九)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九项原则是集团公司结合实际,针对HSE管理关键环节,主要对各级管理者提出的HSE管理基本行为准则,是继《反违章禁令》之后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管理的又一治本之策,重在规范HSE管理过程,而《反违章禁令》重在约束操作行为,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广大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好、解读好、理解好、落实好HSE管理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都要熟知熟记。逐项对照梳理现行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环保重大领导决策程序,完善员工聘用、承包商管理等制度。贯彻落实要求如下:
1.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在研究制定战略规划、项目投资、生产经营计划以及各项生产活动过程时,必须同时考虑并评估潜在的HSE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组织落实。进入新领域、开发新市场、研究新工艺、应用新技术、实施新项目前经评估认定HSE风险,经评估风-1-
险不能接受时应选择主动放弃。
2.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接受安全培训,具备良好安全表现是公司聘用员工的必要条件。公司在聘用人员时将充分考察其安全意识、技能和历史表现,不得聘用不合格人员。
3.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接受岗位HSE培训是员工的基本权利,也是公司及各单位HSE工作的重要责任。要结合生产和岗位实际持续对员工进行HSE培训和再培训,确保员工掌握相关HSE知识和技能,培养员工良好的HSE意识和行为。所有员工都应主动接受HSE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工作资质后方可上岗操作。
4.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HSE职责是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者是管辖区域或业务范围内HSE工作的直接责任者,要积极履行职能范围内的HSE职责,制定HSE目标,提供相应资源,健全HSE制度并强化执行,持续提升HSE绩效水平。
5.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开展HSE管理体系内审、管理评审是持续改进HSE表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展现有感领导的有效途径。各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现场检查、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了解HSE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并改进HSE管理薄弱环节,推动HSE管理持续改进。
6.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是一切HSE工作的基础,也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任何作业活动开始之前,必须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员工应主动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熟知岗位风险,掌握控制方法,防止事故发生。
7.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所有事故隐患,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一-2-
第四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暂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暂行)
质安字〔2000〕第6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HSE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改善各类组织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HSE管理体系认证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在中国石油集团所属全资公司、控股公司、直属企业及其分(子)公司、企业内独立组织(公司、企业所属二级单位)都可以依据本规定开展HSE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第三条HSE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由中国石油集团HSE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管理。办公室下设HSE认证办公室和HSE培训办公室。
第四条HSE管理认证是指经中国石油集团HSE指导委员会认可的HSE认证机构,对中国石油集团各类组织依据SY/T 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HSE管理体系审核确认,并颁发认证证书。
第五条经国家经贸委授权,中国石油集团开展的HSE认证由中国石油HSE审核中心或其它具有相应资质的独立机构进行。
第二章申请认证条件与认证程序
第六条申请HSE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按SY/T 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了HSE管理体系,实施运行至少三个月,并完成两次以上内部审核和一次以上管理评审。
(二)当年无特大事故(工业、交通、火灾、污染、职业卫生);近两年内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达到考核标准;其它安全、环保和健康指标达标,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
第七条认证程序:
(一)具备第六条所规定条件的组织可向认证机构提出HSE管理体系认证的书面申请,并抄报集团公司HSE认证办公室。同时提供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文件及记录清单。
(二)认证机构应在收到认证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并制订审核计划,书面通知该组织签订HSE认证合同。对于不受理申请的组织,认证机构应说明不受理的理由。
(三)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单位应组织专家组对建立的HSE管理体系及运行状况进行审核。专家组由相应资格的专家组成,主要包括以下专家:HSE管理体系审核专家;HSE现场管理专家;安全技术专家、环保技术专家和职业卫生专家。
(四)认证机构根据专家组对管理体系文件、现场审核的结果,及核实该组织有关近两年健康、安全与环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决定可否上报HSE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报告。
(五)认证机构将审核报告书面报集团公司HSE认证办公室批准同意后,方可向通过认证的组织颁发HSE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第八条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的组织进行审核时,应书面通知集团公司HSE认证办公室
和该组织上级主管部门,该组织上级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派观察员参与HSE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第九条认证机构对认证组织颁发HSE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后,应报集团公司HSE认证办公室备案。集团公司HSE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对获准HSE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进行公告。
第十条认证证书的有效期限为三年。愿意继续认证的组织可在认证证书有效日期终止前3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经复查审核后颁发新证。有效期满后,未重新认证的组织不得继续使用认证证书。
第十一条单独申请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管理,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安全〔1999〕983号)文件执行。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HSE主管部门开展HSE一般评审和审核,发现已认证组织不按照承诺运行HSE管理体系,可向HSE认证办公室提出复查建议,HSE认证办公室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复查。
第十三条认证机构对持有认证证书单位,在证书有效期内进行监督审核。对未按照承诺运行HSE管理体系的组织,应向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对未达到限期整改目标的,视情况给予暂停使用认证证书或撤销认证资格。
第十四条获得HSE认证的单位在发证3个月内,发生特大安全、环境和健康方面的事故,HSE认证办公室有权对审核人注销审核员资质,视情况对认证机构作出停业整顿的处理。
第十五条认证机构不得聘用无HSE注册审核员资格的人员从事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不得从事与HSE管理体系认证有关的咨询业务。
第十六条对HSE认证工作中涉及的认证机构、认证人员和审核工作存在异议的组织可向HSE认证办公室提出书面投诉或申诉。HSE认证办公室在收到投诉或申诉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HSE培训办公室对HSE审核员进行培训考核,实施注册持证管理。对审核员违章失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反规定,由HSE认证办公室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降低审核员级别直至注销资格,并予以公告。
第十八条HSE认证办公室对认证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发现认证机构徇私舞弊,认证质量严重不合格,应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影响的,报有关部门批准取消认证机构的认证资格,并予以公告。
第四章附则
第十九条申请HSE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应按规定交纳认证费用。HSE管理体系认证收费标准和收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本规定由中国石油集团质量安全与环保部负责解释。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发文日期:2000年6月12日)
第五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中油质安字〔2006〕362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谐发展,防止和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各企事业单位(含股份公司地区公司,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集团公司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人为本、环保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
第四条
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追求“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实行分级管理。集团公司设立HSE委员会,对环境保护实行统一领导;企业对所辖区域内环境问题负责,对本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第六条
总部机关质量安全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的归口业务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总部机关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环境保护工作。
总部机关质量安全环保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集团公司环境保护规划计划、技术政策和规章制度;
(二)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负责环境保护管理指标的制订与监督考核,参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论证;
(三)推行清洁生产,实施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指导循环经济发展,参与环境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论证和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应用;
(四)协调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督导环境监测网和应急体系的建设,参与特大、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调查处理;
(五)负责环境保护信息管理,开展环保宣传、培训和对外交流,指导环保产业建设。第七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行政正职)是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企业应当指定一名分管领导为HSE管理者代表,具体负责本企业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
企业应当成立HSE委员会(或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任主任。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九条
企业HSE委员会(或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环境保护职责是:
(一)贯彻政府及集团公司有关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二)审定企业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和计划;
(三)审查突发重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四)审定环境保护考核指标,并组织检查考核;
(五)协调处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六)讨论决定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其它重大事项。
第十条
企业应当设立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健全环境保护管理组织网络,实行环境保护统一管理。
(一)企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中,应当配备专职负责环境保护的处长或副处长,设立环境保护科,配备专业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二)企业二级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中,应当配备专职负责环境保护的科长或副科长,配备专业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三)物探、钻井、测井、采油(气)、井下作业、管道集输、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等主要基层生产单位,应当配备专职环保工程师或环保技术员;其他单位应配备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可由技术员兼任。
第十一条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职责是:
(一)贯彻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制定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二)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协调组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三)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对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进行监督,协调组织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论证及环境保护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组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的实施,负责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信息管理工作;
(五)提出环境保护培训计划,协调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六)参加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处置。
第十二条
企业计划、财务、生产、设备、科技、人事、监察、思想政治、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当贯彻政府和集团公司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规定,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一)计划、财务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
1.负责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企业计划,督促建设项目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2.审定企业财务预算中的环境保护投资,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所需成本,并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二)生产、设备管理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 1.负责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
2.组织制定生产作业和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并监督落实。
(三)工程技术、科技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
1.负责落实工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过程中的有关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和措施;
2.负责将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列入科技计划,并协调组织实施。
(四)人事劳资、监察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
1.负责环境保护组织管理网络建设,组织落实全员环境保护培训计划;
2.负责管理人员环境保护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处分,参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调查。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
1.组织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按规定程序报告突发环境事件;
2.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突发公共事件次生或衍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六)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 1.协助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2.参与环境保护先进评选工作。
第三章
目标责任管理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明确决策、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的环保责任人,实施生产全过程环境保护责任管理。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纳入生产经营责任制,并层层分解和控制,定期组织考核。
第十五条
每个员工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和检举。
员工应当遵守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岗位职责规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十六条
企业制定工作计划必须有环境保护内容,确定目标、任务和措施,以及重点环境保护项目和相应投资。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环境保护费用作为优先项目纳入生产经营成本预算中,落实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环境应急等项目费用。
第十八条
集团公司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制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控制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
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符合当地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要求。
第十九条
签订合同涉及环境保护内容时,应当依法明确双方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并单列环境保护费用。
合同委托方应当在合同中将环境保护信息清晰传达给合同受托方,并对受托方履行环境保护条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十条
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并满足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清洁生产技术政策、环境风险管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总体要求。
第二十一条
企业发展规划应当包括环境保护篇章,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国家规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计划,应当组织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外投资、并购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并作为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或者审查未予批准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项目实施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制订项目环境保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护计划。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将项目环境保护计划传达到施工单位和承包商,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法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验收。
第五章
污 染 防 治
第二十六条
废物管理应当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按下列顺序进行控制:
(一)预防:从工艺、原材料、设备等源头消除或最小化废物的毒性和数量;
(二)再循环:对废物进行最大可能限度地回收和再使用;
(三)处理:通过对废物进行有效处理使废物产生量或毒性最小化;
(四)处置:采用环境友好且可靠的方法对废物进行处置。
第二十七条
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政府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固体废物处置应当满足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并依法缴纳排污费。
企业应当实施污染源分类分级管理,明确每个污染物排放口达标排放的责任人。对于产生污染的生产过程,操作规程中应当有明确的污染物控制和排放规定。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废物处理和排放控制档案,执行废物排放管理申报登记制度,依法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污染治理、废物处置和生态保护等环境保护设施的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和环境监测等规章制度,定期检维修。
未经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许可,环境保护设施不得擅自闲置、停运或者拆除。
第三十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转移危险废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转移。
第三十一条
生产装置开停车和进行检维修作业时,应当制订并实施污染防治方案,有效处理处置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第三十二条
外委处理处置可能污染环境的废物时,应当核实受托方的资质和能力,并监督处理处置过程。
禁止将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和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者移交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企业生产和经营。
第六章
生 态 保 护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实施全过程生态保护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油气资源开发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选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降低或减少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勘探、开发及其它生产作业的,应当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施工结束、资源枯竭后应及时恢复自然生态。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第三十五条
从事生产作业的企业基层单位应当制订并实施HSE“两书一表”(即:HSE作业指导书、作业计划书、现场检查表),执行环境保护方案,防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涉及环境敏感区生产作业的HSE“两书一表”,应当经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第三十六条
企业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等区域进行油气资源开发和管道建设等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应编制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按照有关规定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三十七条
对于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需要开展环境监理或者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制度,并按规定程序上报工程环境监理报告。
第七章
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三十八条
放射性污染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原则。
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检查,有效防止因泄漏或丢失等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十九条
涉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源的采购、废弃应当按照国家法规要求申请办理准购证和注销手续。
进、出口放射性物品时,应当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申请办理许可,并报总部质量安全环保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放射作业场所应当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辐射警示标志,必要时应设专人警戒。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跨地区使用的,应当向使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放射性物品贮存、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品丢失、泄漏。
第四十一条
发生辐射事故后,施工或使用单位应当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当地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报告。
第四十二条
购买放射源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与生产厂家签定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废旧放射源应当及时返回生产厂家或者返回原生产国。
放射性物品应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不能返回生产厂家的废旧放射源,应当送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放射源动态管理信息档案,并每半年报总部质量安全环保部门备案。
企业应当定期对放射场所和装置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国家法规标准要求的场所和装置,责令限期整改,并在整改后组织验收。
第八章
清 洁 生 产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把清洁生产持续地应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中。其中:
(一)对生产,应当从全过程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二)对产品,应当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实施生态设计管理,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对服务,应当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提高资源环境效率。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技术标准,淘汰高消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重大设备更新改造应当进行清洁生产论证,严禁购置不符合国家及集团公司产业政策的设备。
第四十六条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应当采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方法和工艺技术;石油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应当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材料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工艺、技术和设备。
第四十七条
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以及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其它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清洁生产审核结果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告。第四十八条
企业应当落实清洁生产审核确定的环境管理方案(或清洁生产方案),制订实施计划。对无费、低费方案,筹措资金、及时整改;对中费、高费方案,纳入企业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逐步实施。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当贯彻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鼓励开展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环境标志认证。
企业应当开展创建绿色基层队(站)、车间(装置)活动,按照标准规范配备环境保护设备,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第五十条
按照污染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施生态设计管理,延伸产业链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倡导绿色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九章
环 境 应 急
第五十一条
企业应当建立HSE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和管理环境风险。风险管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识别:筛选与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
(二)评估:判断环境因素的环境敏感性,确定重大环境风险;
(三)控制:制订并实施环境管理方案,使环境风险尽可能低并可承受;
(四)恢复:制订并实施事故应急预案,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的危害。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当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估,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应纳入生产管理过程中,重要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管理方案。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环境应急体系,制定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责任,配备应急设备和物资,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备案。第五十四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当纳入同级总体应急预案中。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满足集团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基层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处置预案应当满足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要求。
第五十五条
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集团公司报告,并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第五十六条
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或者发生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对事故现场及受影响区域进行应急监测,并按照有关规定将监测信息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第十章
环境信息管理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第五十七条
企业应当加强环境信息管理,健全环境保护技术档案和相关记录,建立获取和更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有效途径。
第五十八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当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实施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费用从企业生产成本中列支。
对于重点污染源应当安装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实行在线监控。第五十九条
企业应当设置专职环境信息管理人员,定期对环境污染及防治、资源开发及保护、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按规定及时上报环境统计信息。
第六十条
企业可定期编制和发布环境保护公报,公布环境绩效,接受政府、公众及相关方的监督。
环境保护公报中环境信息的披露范围和内容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科研与培训
第六十一条
企业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在制订科技规划计划时把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环境应急等作为优先领域。
第六十二条
企业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环境保护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技术。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开展专业化环境治理。
第六十三条
企业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制订并实施宣传培训计划,开展全员环境保护培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干部培训机构的工商管理、各类高级专业培训班的教学计划中应包括环境保护知识。
第六十四条
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应当进行专业培训。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通过总部组织的岗位资格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岗位资格培训合格后,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再培训,脱产再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企业和二级单位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应当通过集团公司认可的培训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每年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32学时。
企业基层单位的环保工程师和专(兼)环保技术员应当通过企业组织的环境保护培训,每年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
第六十五条
加强环境保护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环境保护技术与管理经验,开展环保信息交流。
第十二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六十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对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员工给予表彰,对举报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的个人给予保护。
第六十七条
企业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
对于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环境保护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件的,依据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处罚。
凡造成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集团公司将按照《集团公司管理人员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责任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追究。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企业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六十九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第七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规定同时废止。
(发文日期:2006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