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学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审计主要是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审计以人为本也应强调审计工作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以人的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标,以人的能动思维为重点方法,按照科学管理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国家审计作为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是依法、独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是公共权力制约公共权力的一种手段,其具备公共管理部门的特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公共管理理论加强审计工作的以人为本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审计目标以“经济稳定”为重点。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是审计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监督活动,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我们党是以“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党执政的目的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审计的目标就是维护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得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是经济制度,审计就要在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上下功夫。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好的制度设计安排不会对有德性的人造成任何不便,只会让缺德的人感到不便。要做到使缺德的人不得不从善,审计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为目标,这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核心。公共经济学上的稳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要以一部分人的处境改变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条件。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任何的资源配置改变后,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同时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就要通过制度设计安排来改进,逐步达到最优状态。审计就是要在查找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上给出建议。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公共财政够按照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并通过制度落实情况审计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要注重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长久效益,看财政资金使用是否促进单位建设的全面发展,是否做到了以民生建设为重点,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突出经济、节约,注重环境保护,做到各方面协调,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审计实践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经济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有德的人来执行,效果也得不到落实;如果由缺德的人来操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国家工作人员任免依据的是“道德人假设”理论,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是组织部门通过考核考察、群众评议等多种途径好中选优选择出来的,都是先进中的一分子,是具有崇高理想、很强内在道德约束的群体。政治学中的人是政治人,即代表民众利益,为追求公共利益而展开活动,力图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人。而经济学中的人是理性的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这里的利益有的是政治利益,有的是经济利益,有的是政治经济利益的结合,还有的是个人荣誉等方面。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官员等其他政府工作人员同经济领域里的人一样,都是“经济人”,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的。“经济人假设”是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两个支柱之一,作为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部分,审计不能以“道德人假设”作为理论和实践基础,应以“经济人假设”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当前,审计要以“人”的经济活动为重点,以“经济人”看待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审核、检查公共经济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为优先的问题,通过“人”的经济活动考察财政资金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全面提高审计的效果和监督服务水平。
三是审计手段以“人机结合”为方向。过去我们审计工作主要靠审计人员手工作业,对浩瀚的审计资料进行分类,并逐项进行审核、检查,其工作量是惊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操作系统进入了审计实际工作中,大量审计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处理,可以筛选出审查需要的信息,对大量的审计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大大地减少了审计的工作量,缩短了审计工作时间。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利的一面,审计信息处理系统是由国家审计署统一开发的,其原理是建立在一般意义上的审计信息处理过程,不可能涵盖各种审计类型、各个地区的情况。各种类型、各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这特殊的地方正是审计应该重视,并予以关注的重点。因此,这就要求在审计实际工作中,还是要以“人”为根本,以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为基础。一方面,发挥审计人员的聪明才智,注意总结审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编写辅助信息软件和操作系统,不断充实国家统一的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有了信息处理系统而且轻视手工作业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传统的手工作业,不仅不能轻视过去手工作业的经验和方法,还要注意总结新的经验和方法,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手工作业办法。再就是要发挥人的思维能力,对计算机处理技术与手工作业结合起来,对审计证据进行相互印证,通过思维分析,进一步去伪存真,做好“人机结合”的文章。
四是审计组织以“抽组型组合”为模式。审计队伍建设是审计发展的根本。审计是以小组来开展工作的,审计小组的建设又是队伍建设的重
点,必须把审计小组作为一个审计团队来建设。团队就是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积极协同作用的工作小组。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高绩效团队的基本特征是,规模一般5至11人,由个性协调,能力匹配的成员组成,分配角色适当并呈多样性。好的团队一般要有九种角色:创新者、倡导者、分析开发者、组织推动者、执行操作者、控制检查者、协调维护者、汇报建议者、综合评价者,成员的个性特征要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对共同的目标有高度的承诺,建立实现愿景的工作目标,具有优秀的领导和合理结构,通过明确个体责任与群体责任克服惰性和责任缺失,具有适当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注重培养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团队建设的这些要求是管理科学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是科学的方法论。从审计组的工作机制看,所有的审计组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责任机制和绩效评估、奖酬体系,成员都对审计目标有高度承诺,相互之间的信任通过适当的思想教育也能达到。但以目前方式组织审计组的方法看,审计团队建设最缺的是成员能力结构配备。因此,必须改变过去按内设机构设立审计组的传统型方式,按照高绩效团队要求建立审计组,实行由职能部门或分管领导负责,从角色配备的要求出发,从审计部门或其他部门选择合适的人选,抽组人员组合职能型的审计组,不仅要有财务专业人员,还要有信息、法律、管理人才。大型审计组多人担当一种角色,小型审计组一人担当多种角色,并以灵活的方式改善审计组的规范,完善相应职责,确保各类角色都能发挥作用。通过审计组的高绩效工作,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能。
第二篇: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一、公共管理的主要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三、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的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四、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类型,而人类的社会治理是与人类社会一道生成的,绵延至今,进化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治理文明形态
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大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工业社会已经走到了自己的顶峰,开始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先提出。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后工业社会”的认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观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依据的,他将人类
社会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贝尔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轴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知识日益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自从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后,在知识界,一场探讨后工业社会并寻求建构方案的运动就展开了。后工业化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是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公共管理产生于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所要承担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显而易见,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首先冲击的是政府,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一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更为重要的是,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社会治理主体重结构的要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的多样化将使公共产品的性质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产生与工业社会的治理危机,表现为人类寻求“善治”的不断努力。公共管理代表了人类社会治理的未来,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加以开拓和建构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公共行政的终结?
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使原先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分化和分离进程发生逆转,开始走向融合和统一。二,多元公共管理主体都必然是首先以组织的形式出现的,而所有进入公共管理合作体系中的组织又都存在着一个内部的管理即行政的问题,而且就它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其行政无一例外地都应当是“公共行政”,都具有公共性。三,公共管理范畴中的公共行政从属于合作
治理的需要,以合作行政的形式出现。四,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在形式上是合作行政,而在实质上则是服务行政。
4、论述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与区别
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是关于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两门不同的科学,在历史的维度中,它们有着前后相继的关系。而在实质上,就公共管理学是关于公共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科学而言,它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扬弃,一方面,它有继承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又实现了对公共行政学的超越,是对公共象征学学科的否定。公共行政学主要以国家的行政系统——政府为研究对象,而且主要是研究政府自身的管理问题,希望通过政府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政府外部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公共管理的侧重点将放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问题上,着重研究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上得合作行动。对于公共行政学来说,效率追求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才是第一位的。
5、论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治理活动及过程,它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具体的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担负着认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学科使命。
二、公共管理学需要为公共管理的系统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和全面规划。
三、公共管理学需要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后工业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新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需要特别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五、公共管理学还应承担起对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重新梳理的任务。
6、论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制定密切联系。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那些处于高层次政策管理职位的人,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比较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向度。就研究取向而言,公共政策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对于这种公共管理论而言,公共政策所代表的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柔性面”,而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硬性面”。
7、论述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一,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交叉性的特征,它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二,公共管理学是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是一门理论见诸实践的科学。三,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四,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公共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五,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
8、为什么说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
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也是民主行政的真正实现。既然20世纪后期的政府改革造就了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治理主体,这就确定无疑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政府与这些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前景。从实践来看,由于政府改革所取得的进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努力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建立一种合作对话机制,各种非政府组织也都学会了以各种方式同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对话与合作。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已经开始自觉地与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协商,并以协商的结果作为公共政策的依据。所有这些,都包括着走向造就合作治理局面的积极行动。相信要不了都久,一种成熟的合作治理方式就会成为社会治理的现实,它同时也意味着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成熟。
9、任务型组织的突出作用是什么? 任务型组织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机构决定了它可以在承担重大,一次性的和复杂性的任务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任务型组织可以为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二,任务型组织可以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三,任务型组织可以发挥抑制组织规模膨胀的作用。
10、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形式。特点 :第一,正规性。第二,非营利性。第三,民间性。第四,自治性。第五,自愿性。第六,公益性。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公益性组织,既不是政府组织,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其公益性质,是以服务于社会,公众及组织成员为目的的。
11、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共组织在特定环境中以相关人力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纪律与惩戒四项基本职能。如果把人力资源管理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化流程。则可以看到它是由三个环节组
成的,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其中“入口”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职位分类,招募甄选等内容;“在职”管理包括薪酬福利,绩效评估,培训开发,激励惩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出口”管理则是指退休,退职,调出,辞职,辞退,开除等内容。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一)人力资源规划
预算准备和人力资源计划;在政府雇员之间划分与分配工作任务;决定工作的价值是多少。(二)人力资源获取
招募,选录,甄补政府雇员。(三)人力资源开发
适应,培训,激励及评估雇员,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四)纪律与惩戒
确保,保证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期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惩戒途径与雇员申述程序;健康,安全以及雇员宪法权利等。
14、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内涵?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广义和狭义的行政管理,狭义的行下管理就是指政府的内部管理;广义的行政管理除了包括政府自身运行中的管理活动,还包括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种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表现为政府的外部职能。所以广义的行政管理概念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社会管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管理;狭义的是指政府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自治、人口发展、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社会服务方面的管理。
15、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
二、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
三、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
五、调整社会管理招待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16、简述公共管理的新兴方法与技术?
指20世纪中后期产生与发展的新兴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工程方法、电脑信息技术、PDCA循环技术、ABC重点管理法、复杂性科学方法等具体方法与技术。
17、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社会整体所承载的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历史阶段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无形的规范,能够发挥把人的社会生活整合成有机性的和谐整体的作用。
18、简述信息社会的特征
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技术是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增强人的脑力智能。二是电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革命,产生了大量系统化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三是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共事业取代了工厂,并成为社会的象征。四是信息社会中的主导生产部门是“智力工业”五是在信息社会中,目标原则成为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原理,主要的社会体系值为目标六是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七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量地生产知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需要八是信息社会是分散会的社会,人们可能在家中生产、学习、办公和娱乐。
19、信息社会会对社会治理产生哪些影响?
一、借助信息技术,如电信、计算机办文和办事、远程会议等,打破了时空限制,公共管理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由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三、住处技术打破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
20、论述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 一是以电子行政为核心的模式。二是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模式。三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模式。
21、电子政务是如何推动治理变革的?一是电子政务建设将推动新一轮的政府改革。二是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了政府的管理创新。三是电子政务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四是电子政务正在促进公共服务整合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22、论述电子政务技术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包括网络体系、资源体系)以及基于基础平台的应用体系。此外还包括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安全体系和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依据的标准体系。
23、简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 一是办公环境的安全问题。二是内部网络的安全问题。三是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
24、简述绩效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是绩效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绩效管理所依据的各项指标应是有效的。三是绩效管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四是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沟通和循环过程上。五是卓越的绩效管理应该对组织的成长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意义。
25、绩效管理活动包括哪些环节 一是绩效计划。二是绩效指标体系建构。三是绩效管理实施。四是绩效评估。五是绩效反馈。六是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26、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计分卡法和360度绩效评估法。
27、公共危机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突发性和紧迫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危害的易扩散性。
28、公共危机响应包括哪些重要环节 一是接警与初步研判。二是先期处置。三是启动应急预案。四是现场指挥与协调。五是抢险救援。六是扩大应急。七是信息沟通。八是临时恢复。九是应急求援行动结束。十是调查评估。
29、公共危机恢复的内容与过程是什么内容:一是最大限度地限制灾害结果的升级。二是弥合或弥补社会、情感、经济和物理的创伤与损失。三是抓住机遇,进行调整,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的需要。四是减少未来社会所面临的风险。
过程: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反思阶段。30、什么是危机的社会动员。是指为成功地预防和应对非战时状态下的危机而有效地调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的非政府部门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活动。
31、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工作经历的总称,特别包括其职位变迁、职务变化以及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的发展历程。
32、什么是人力资源培训
指公共组织根据自身需要为提高公共部门生产力及其整体绩效、改善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和素质而实施的知识增进、能力和技能提高以及价值观改造等活动。
33、公共部门中常见的薪酬制度包括哪些?职务薪酬制、职等薪酬制、结构薪酬制、职务级别工资制、技术等级薪酬制、岗位技能薪酬制。
34、什么是薪酬
表面看来,是雇佣关系中受雇用一方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金钱回报、有形服务与福利等的总和。而在实质上,薪酬则是一种满足员工内在需求的手段和要素,是用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个体层面提高工作绩效的途径。
35、什么是人力资源获取?指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识别、选取、发掘组织所需人才的过程。它分为广义和狭义,前者是指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力资源以及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即人员的招募、甄选、录用以及公职人员的内部流动等。后者仅指人员的招募、甄选和录用。
36、什么是职位评价:
是公共部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活动的另一重要前提,它以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了组织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的大小,为人力资源需求、供给、获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标准,规范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的程序。
37、什么是工作分析:又称职位分析,是收集、分析、确定化共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绩效标准、任职资格等因素的过程,其主要成果是职位说明书。
38、官僚制组织的技术优势有哪些 一是权力的层级结构保证了决策的可靠性。官僚制组织的层级节制原则保证了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官僚制组织的一个主要优势。二是官僚制组织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39、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第二步,进行工作流程分析。第三步,初步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第四步,修订绩效评估指标。
第三篇:公共管理学
案例讨论3——新到任的张科长
张科长在负责某市农村工作前在部队从事行政工作。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张科长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过来,在部队里,一切都井井有条,大家各司其职,工作效率也很高,怎么这里的同事们却是闲的时候闲,忙的时候又忙得一团糟呢?
有一次开会,张科长感触颇深:会议时间定在上午8点,张科长准时来到会议室,却发现会议室的门都没有打开,一直等到8点半,秘书科的小王才过来开门,看到张科长一个人在那里等着,小王很奇怪张科长为什么来得这么早,他抱歉地说:“不好意思,会议室的钥匙是由秘书科负责保管,但是科长也没有规定具体由谁负责,今天要开会,科长让我来开门,我也不知道钥匙在哪儿,这不,找了好久才找到。不过您也未的太早了,按以往的情形,不到9点人来不齐呢。”果然,又过了10来分钟,人们才三三两两走进会议室。9点半主任宣布开会,并指定由小李做会议记录,小李有点不高兴,“我又不是秘书科的,为什么让我做记录!”当然,说归说,小李最终还是承担了记录的任务。
会上领导布置新一年的任务,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担负了不该承担的工作,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会议一直开到中午12点还没有完,吃完工作餐后接着开会。看见没争出个什么结果来,主任发话了:“都不要再吵了,在座的各位大多是共产党员,共产党人是不怕吃亏的,多做一点少做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就这么定了,今年各处室的工作就按我们领导班子定的任务来分配”。
散会了,张科长总感到有哪里不对劲,觉得该向主任提提建议,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他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想明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第四篇:公共管理学
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历史、问题和趋势
刚学了公共管理学这门课程,对公共管理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作为一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公共管理学这门课应该是我们要掌握的。
我们知道,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正如波兹曼所说的:若与公共行政或官僚理论的起源相比,更为模糊不清。
一、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历史
(1)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30年代末期,行政学者古利克参与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布朗委员会,为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受科学管理的影响,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中同样表达了强化政府管理能力的特点。而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政策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科学,但若要探其起源,就不能不论及公共行政学,因为,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从1887年威尔逊发表论文《性政之研究》发表后,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实践,在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以及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发起的公共管理运动。它以解决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为目标,通过融合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了一个公共管理的新知识框架。此后,克莱姆、卡尔森、奥托、波兹曼、胡德休斯、法汉姆等一大批公共管理学者全都纷纷著书立说,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管理的涵义、价值取向、研究的途径、管理的策略等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
(2)相对于西方的公共管理而言,在中国,公共管理学亦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学者张金鉴于1935年出版的《行政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和江康黎出版的《行政学原理》一书等。但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行政管理学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外公共行政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下,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型。到了1997年,我国开始进行学科目录调整,公共管理学正式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2001年2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共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公共管理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近几年,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各部门对公共管理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在提高,与之相适应,我国国内的大多数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公共管理体系,并开设与公共管理相关的专业,开始培养不同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而结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总之,公共管理学是政府改革的产物,公共行政部门的功能发挥构成了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公共管理概念的提出是伴随政府只能从经济管理为主改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而产生的。当然,公共管理还包括非政府的公共组织。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也经过了重重的改革,但我们也看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2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历时3年之久的政府改革,在这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这次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此后进行的政府改革积累了经验。1988年,政府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以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要求按照政企分开原则,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分离出去。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逐步转向间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93年的政府改革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同时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1998年的政府改革是我国政府改革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重要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进行的,也是历次改革中力度均较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较大的一次。
公共管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内在的活力我们应该明白在于理论抽象与经验指导能够自由转化。我们要把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我们现实的情况相结合,把公共管理学的精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有了这样的能力,中国公共管理学就能获得蓬勃的发展。
二、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问题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管理实践有着重大意义。但即使是同为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各国,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其公共管理的进程、速度、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各有特点。随着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产生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促进我国的公共管理的发展。但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确立公共管理学特有的问题意识。现代社会科学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其对这个国家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实际贡献。这也就是说,我们固然能够把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引入国内,但是,如果这些最新学术成果不能转化为认识、研究和创新中国公共管理的学术资源,那么这些最新成果,不管引入多少,都构不成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要形成这种转化,关键的是要确立公共管理学特有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的确立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公共管理学研究内容的科学把握,明确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取向;二是对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全面观察和科学透视。其中第一个方面更为基础,因为,它决定认识和把握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视角与视野。十八大刚刚结束,我们看到由习近平领导的新的政府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印象,对于新一届领导人的更换,也应注意到公共管理诸多方面的问题。
(2)确立中国公共管理的规范性价值体系。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考虑如何处置规范性价值与研究的科学性关系的问题,但是,这不等于这门学科不必承担提供规范性价值体系的使命。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公共管理在许多方面还不是现代的公共管理,而要推进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其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制度的理性化和管理者的理性化。现实公共管理如果是建筑在非理性的基础上,那么任何的努力都不可能使其实现科学化。现实的公共管理缺乏走向科学化的可能,研究现实公共管理的公共管理学要走向科学化也就必然无从谈起。德怀特沃尔说:“行政被认为是一种 ”具有高度理性的人类合作努力。“我们可以将管理定义为:在一个行政系统中试图获得理性合作的行动”“公共行政的中心概念是理性行为,即正确地计划实现 ”行政的特性,决定了行政的活动或者说公共管理的活特定的期望目标的行动,必须有强有力的规范性价值体系支撑。这种价值体系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公共管理中制度的理性基础和价值取向是什么;二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是什么。
(3)同时,公共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信息时代对公共管理产生
了挑战,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动技术、材料科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 不仅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而且政府治理乃至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手段和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并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在提高公众参与政治的兴趣的同时,也给国家政治系统的稳定带来了冲击。其次,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相对于公共管理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当代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变革与发展带来积极动力的同时,也提出了众多的挑战和考验。全球化冲击着传统的公共治理理念。另外,全球化对公共决策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他要求政府对社会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要求对传统的政府决策体制进行结构性的变革,它也要求公共决策的过程更加透明化和民主化。综上所述,由社会事务复杂性、社会价值观多元性,以及公共关系的错综复杂等因素所决定,公共管理学必然是一个科技整合的研究领域。这意味着公共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运用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公共管理需要借用社会科学其他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需要从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经济管理学中有用的有效地理论解决其发展出现的问题。
三、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问题
在公共管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公共管理在以后发展中的趋势。由于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深化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体制创新,塑造服务型政府已经势在必行。
由于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向信息化的趋势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和信息扩散途径,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我国公共管理逐渐向以服务公众的趋势发展。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公共管理也正面临着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全球化使得我国公共管理呈现全球公共治理的趋势。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和逐步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向这一方面发展,在借鉴西方公共管理发展方面的有用的和有效地方法和改革的同时也应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
具体而言,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包括如下几点:
(1)要进一步认识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公共管理改革要适应国家建
设与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即要求以外部压力为改革的主要动力,这一点在我们这种体制转型国家表现的很为明显。因此我国的管理改革应以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为前提,打破以政府内部机构的调整为主要内容,真正理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对公共改革的具体需求,系统设计公共的改革战略。同时,公共管理要适应国家的建设更应发展好我国的经济水平。
(2)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作为公共管理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解决不断增长的公共管理需求与政府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是现代公共管理改革的主题。政府是我国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内动力,如果做好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就为公共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伴随着改革开放,参与全球竞争,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风险因素逐渐显现出来。同时为了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我国建立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了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水平。
(3)要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改革价值取向、整体设计基本明确之后,关注改革的具体实施,尤其是关注改革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关注公共管理运行的协调、顺畅、高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的行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为人民办好事作为各级政府的行为准则。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发展面临来自中国改革、信息技术、国际社会和国际环境的挑战及当前公共管理改革机遇和发展重点。相对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的发展,我们国家政府和个人还需要做的有很多。虽然我国的公共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缺点,但我们也应该对未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大改革力度和强化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成福,党秀云 著公共管理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苏保忠,张正河 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向涛,马金城著公共管理学概论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
【4】 汪玉凯著公共管理北京: 中共中央出版社.2003年
第五篇: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1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指为了科学地、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等一系列活动的有机整体。
12.公共部门生产力:公共部门生产力是一个反映公共部门总和管理能力与管理绩效的总和指标,它是指公共部门在一定的政治目标下,通过各项生产力要素或资源的投入,进行各项管理活动,而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
13.电子化政府: 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服务,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率、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政府。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计划,它是由政府提出并经国家权利机关法定通过的具有法律权威性质的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筹集资金和分配使用资金的计划或概算。
2、财政管理财政管理作为国家的理财活动,指得是政府在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调整和监督。它是一种宏观性的财政管理,是国家对财政资金运动的一种管理控制活动。
3、公共信息所谓公共信息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收集、传递、整理和发布的各种信息的总称,其载体形式多为各种法规、文件、决策、批示、报告、公告等。
4、绩效评估 P260 绩效评估是依据绩效指标,对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5、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12、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网络信息、政府公开、政府采购电子化、电子政务。
6、服务型政府P343何谓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3、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P198具体来说,国家财政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集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合理分配财政资金
(三)协调平衡
(四)审计监督和检查 财政合理的运行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财政的服务对象决定的。首先,公共财政合理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次,公共财政合理必须坚持节约的原则。第三是坚持兼顾性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4、信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有哪些?
P230-232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对公共管理者的影响(一方面,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流动开阔了公共管理者的视野。另一方面,信息化促使公共管理者对自我全面发展的需求增加。)(二)信息技术对公共组织的影响(三)信息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从这一点看,信息技术发展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公共决策的效率展开的。)(四)信息对公共管理方法的影响(信息时代信息量的增多和信息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办公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五)信息对公共管理公文的影响(电子公文具有许多与传统公文不同的特点;(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2)系统依赖性。(3)载体的无信息性。
(4)信息的灵活处理性。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对公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件记录的原始性、凭证性受到冲击。(2)重要原始文件可能会流失。(3)电子文件的载体有磁盘、光盘等,材料的老化变质、计算机病毒的侵害等会很容易地抹掉电子文件上记录的信息。)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生产力的关系(次重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影响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是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4.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以人为本
7、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标准)。P264-266
(一)经济(economy)与其他任何组织管理一样,公共管理要遵循经济原则,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经济指标本身并不关注服务的质
量或效果问题,因而单一使用经济衡量不能满足绩效评估的要求。
(二)效率(efficiency)公共部门的效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效率,即生产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收益与投入之比,二是配置效率,即组织对公共要素和资源组织安排上的效率。
(三)效益效益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效益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就公共部 门而言,主要是指管理活动的产出是否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要,以及这种产出对既定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多大贡献。
(四)公正我们认为公共管理的绩效的公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部门制度和规则的公正、平等。二是行政程序和政府行为的公正合理。三是公共政策的公正。总之,这四种标准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在经济标准内,考虑成本与资源;在效率标准内,考虑资源与产出;在效益标准内,考虑产出与结果;在公正标准内,考虑某种产出及其相应的结果是否增进了社会公平,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9、信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有哪些?
P230-232答:
1、信息对公共管理者的影响;
2、信息技术对公共组织的影响;
3、信息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4、信息对公共管理方法的影响;
5、信息对公共管理公文的影响;
10.理伦理弱化的原因与对策。P310—315我们认为,公共管理伦理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导向上的错误和实践轨道的偏离两大面。
(一)理论导向的错误
1、公共行政的“价值中立”
2、对效率的偏爱和追求
3、“公共选择派”的理论
(二)实践轨道的偏离
1、过分依赖外部控制
2、公共管理产出的特点 要改变公共管理中伦理弱化的现象,改善公共管理的效果,必须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公共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1、要充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2、强化公共管理人员的自律意识
3、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4、改进教育方法
(二)强调公共管理的伦理立法
(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力度
1、加强和改善法律监督
2、加强公共管理监督和党内监督
3、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4、加强社会各领域的伦理道德建设
11、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兴起的背景和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迎接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国际竞争的挑战,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国内社会问题,化解政府的诸多弊病,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或政府再造运动,这场运动被学者胡德称为新公共管理活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以及非洲,标志着一个政府改革新时代的来临。当代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在某种角度上讲,新公共管理是政府回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具体来讲,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动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出现危机
(二)财政状况的恶化
(三)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四)新右派意识形态的影响
1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基本内容(理念)是什么?新公共管理并非是一个严格界定的概念或统一的模式,而是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所采取的政府改革信条的一种统括。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强调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二)强调政府的权力分散化
(三)重视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的引进
(四)强调公共服务要以“顾客”为导向
(五)重视公共管理的结果与产出
(六)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17、简述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如何进行公共伦理的建设?)
(1)加强公共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2)强调公共管理的伦理立法;(3)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力度;(4)加强社会各领域的伦理道德建设。
5、公共财政管理有哪些特征?
P197答: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改革性;收支的平衡性和时间性。
10、电子化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P244-245答:作用:
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
2、扩大公民参政通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
3、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4、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政府整体工作水平,促进政府改革。
13、21世纪我国政府改革的战略选择。
(一)以民为本,确立民主行政典范
(二)合理定位,塑造公共服务精神
(三)知彼知己,善用市场机制优势
(四)内外结合,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五)放松管制,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六)适度分权,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七)弹性设计,提高组织适应能力
(八)完善法治,更新政府治理模式
简答题:试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1)管理理念不同(2)管理内容不同(3)管理模式不同(4)管理方法不同(5)管理部门的地位不同
2、试述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对策。
(可用于案例分析)(1)加快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和科学化(2)合理划分各级党委与政府的认识管理权限
(3)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观念(4)健全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5)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的监督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1)实行了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2)具有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3)实行新陈代谢机制(4)实行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5)完善法制化管理
6、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P198答:任务:1)筹集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合理分配财政资金;3)协调平衡;4)审计监督和检查。原则:首先公共财政合理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次,公共财政合理必须坚持节约的原则,坚持用最少的钱办最多事的原则,它是通过一整套科学、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资金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
7、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启示。
P208-210 答:内容: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它产生与发展的事实上也就是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当代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存在“市场失灵”。所以,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不好的领域,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当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启示:
1、公共财政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
3、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4、公共财政的分配规模应由市场来决定;
5、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
6、公共财政是由“公共”对之规范、决定和制约的财政。
8、简要说明什么是电子政务?
主要包括(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
11、试述我国推行电子化政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P249答:一)从人的方面来看:
1、对电子化政府建设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
2、国家对电子化政府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
3、人员素质问题。
二)从客观环境、制度及技术等方面来看:
1、数字洪沟问题;
2、安全与保密问题;
3、网站建设合理投入与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问题。
13、简述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1)绩效评估有利于正确地选择公共行政目标;(2)绩效评估有利于明确公共部门的责任,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3)绩效评估有利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推动公共部门建立起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4)绩效评估有利于强化激励机制,推动资源的有效配套。
14、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标准)。P264-266 答:
1、经济(economy)与其他任何组织管理一样,公共管理要遵循经济原则。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在追求尽可能大的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2、效率(efficiency)包括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
3、效益effectiveness):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共管理绩效中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4、公正equity):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部门制度和规则的公正、平等。二是行政程序和政府行为的公正合理。三是公共政策的公正。
15、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要困难及原因。P276-278 答:主要困难: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所受的限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要问题:评估对象难以量化、评估目标难以精确、评估标准难以确定、评估信息难以完备;公众监督难以奏效。原因:公关部门存在垄断性特点、公共部门目标的特点;公共部门产出的特点、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特点、公共部门内部管理机制的特点。
16、简述推进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P280-282答:
1、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
2、争取高层的支持和承诺,确保评估的合法、有效;
3、加强绩效评估立法工作,促使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
4、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确保绩效评估的准确性;
5、采用先进评估技术、培养评估人才,确保评估的科学化。
18、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公共管理伦理主要内容的理解。(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可有所侧重,并结合现实问题。)
20、公共管理伦理弱化的原因与对策。答:公共管理伦理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导向上的错误和实践轨道的偏离两大方面。因此,要改变公共管理中伦理弱化的现象,改善公共管理的效果,必须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加强公共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公共管理的伦理立法;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力度;加强社会各领域的伦理道德建设;加强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等。
19、简答:公共权力悖论的产生与解决。P304 公共权力的基础是人民,公共权力设立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私权利”,然而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的权力更大,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理论上是公共力量的实体化,但实际上是社会的异化,总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解决: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与约束,对其课以相应的责任,使权力与责任达到平衡。必须表达公共意志,拒绝私人意志的入侵;必须维护公共利益,排斥自身利益的膨胀;必须试试公共行为,避免权力的暗箱操作。
1.简答题试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6)管理理念不同(7)管理内容不同(8)管理模式不同(9)管理方法不同(10)管理部门的地位不同
2、试述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对策。(可用于案例分析)(6)加快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和科学化(7)合理划分各级党委与政府的认识管理权限(8)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观念(9)健全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10)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的监督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6)实行了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7)具有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8)实行新陈代谢机制(9)实行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10)完善法制化管理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生产力的关系(次重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影响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是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 3.公共部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以人为本
5、公共财政管理有哪些特征?P197答: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改革性;收支的平衡性和时间性。
6、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任务和原则。P198答:任务:1)筹集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合理分配财政资金;3)协调平衡;4)审计监督和检查。原则:首先公共财政合理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次,公共财政合理必须坚持节约的原则,坚持用最少的钱办最多事的原则,它是通过一整套科学、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资金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
7、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启示。P208-210 答:内容: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它产生与发展的事实上也就是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当代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存在“市场失灵”。所以,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不好的领域,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当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
启示:
1、公共财政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
3、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4、公共财政的分配规模应由市场来决定;
5、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
6、公共财政是由“公共”对之规范、决定和制约的财政。
8、简要说明什么是电子政务?主要包括(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
9、信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有哪些? P230-232答:
1、信息对公共管理者的影响;
2、信息技术对公共组织的影响;
3、信息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4、信息对公共管理方法的影响;
5、信息对公共管理公文的影响;
10、电子化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P244-245答:作用:
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
2、扩大公民参政通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
3、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4、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政府整体工作水平,促进政府改革。
11、试述我国推行电子化政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P249 答:一)从人的方面来看:
1、对电子化政府建设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
2、国家对电子化政府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
3、人员素质问题。二)从客观环境、制度及技术等方面来看:
1、数字洪沟问题;
2、安全与保密问题;
3、网站建设合理投入与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问题。
12、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网络信息、政府公开、政府采购电子化、电子政务。
13、简述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5)绩效评估有利于正确地选择公共行政目标;(6)绩效评估有利于明确公共部门的责任,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7)绩效评估有利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推动公共部门建立起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8)绩效评估有利于强化激励机制,推动资源的有效配套。
14、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标准)。P264-266 答:
1、经济(economy)与其他任何组织管理一样,公共管理要遵循经济原则。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在追求尽可能大的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2、效率(efficiency)包括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
3、效益(effectiveness):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共管理绩效中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4、公正(equity):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部门制度和规则的公正、平等。二是行政程序和政府行为的公正合理。三是公共政策的公正。
15、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P276-278 答:主要困难: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所受的限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要问题:评估对象难以量化、评估目标难以精确、评估标准难以确定、评估信息难以完备;公众监督难以奏效。原因:公关部门存在垄断性特点、公共部门目标的特点; 公共部门产出的特点、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特点、公共部门内部管理机制的特点。
16、简述推进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P280-282答:
1、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
2、争取高层的支持和承诺,确保评估的合法、有效;
3、加强绩效评估立法工作,促使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
4、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确保绩效评估的准确性;
5、采用先进评估技术、培养评估人才,确保评估的科学化。
17、简述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如何进行公共伦理的建设?)
(1)加强公共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2)强调公共管理的伦理立法;(3)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力度;(4)加强社会各领域的伦理道德建设。
18、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公共管理伦理主要内容的理解。
(论述)(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可有所侧重,并结合现实问题。)
19、简答:公共权力悖论的产生与解决.P304 公共权力的基础是人民,公共权力设立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私权利”,然而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的权力更大,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理论上是公共力量的实体化,但实际上是社会的异化,总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解决: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与约束,对其课以相应的责任,使权力与责任达到平衡。必须表达公共意志,拒绝私人意志的入侵;必须维护公共利益,排斥自身利益的膨胀;必须试试公共行为,避免权力的暗箱操作。
20、公共管理伦理弱化的原因与对策。
答:公共管理伦理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导向上的错误和实践轨道的偏离两大方面。因此,要改变公共管理中伦理弱化的现象,改善公共管理的效果,必须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加强公共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公共管理的伦理立法;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力度;加强社会各领域的伦理道德建设;加强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