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前我国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对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审计必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提升水平,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卫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时期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
我国金融审计
经历了以财务收支为中心的财务审计、以资产质量为中心的真实性审计和以风险为中心的效益审计三个阶段;审计组织方式也从初期的各自为战发展到目前的“五统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审计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并对金融审计产生了新的影响。
(一)行使金融监管职能机构的设置格局发生了变化
加强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人民银行先后分离出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构成了目前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基本格局,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从混业监管到分业监管的转变。除“一行三会”外,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还有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金融机构内部稽核部门等。与分业经营相适应,金融分业监管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水平,但分业监管缺少一套高效规范的协调机制,使得各监管部门条块分割,不能对整个金融风险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无法从源头加以控制。
(二)金融发展呈现国际化、混业化、资本化趋势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步伐的加快,国内金融业也开始向境外进军,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金,实行跨国兼并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活动逐渐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分割。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提高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必然通过业务创新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走向混业经营。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育和人们投资方式的转变,金融机构间接投融资等传统业务正在弱化,以证券为载体、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的金融业务正在逐步强化。
(三)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增多,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入世后,随着市场准入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逐步实施,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办理货币的批发及融资业务,可以进入证券和期货交易市场,这些都会诱发金融风险。在多种因素的诱导下,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同时,由于审计机关力量不足,时间有限,面对金融机构众多的分支机构、海量数据和大量资料,可能造成应发现而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情况发生,导致金融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四)新兴电子银行业务和以数据大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对金融审计的模式、重点、技术、手段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电子银行就是商业银行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企业银行、atm等业务品种,构建电子化的金融自助服务体系。目前网上电子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我国各金融机构信息化是分散的、以发展微机为主。随着逐渐融入国际化金融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各家金融机构的数据大集中工作已基本完成。实现数据大集中便于建立一级法人体制下的法人授权机制及分支机构等级管理体系,实现集约化经营,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了经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访问性。对审计监督而言,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跟上被审计单位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
二、新环境对金融审计提出诸多挑战
(一)受审计手段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金融审计取证困难
要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审计手段也要与国际接轨,在总结我国传统金融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应借鉴吸收国外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注重应用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目前,金融审计要揭示和查处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必须对一些单位或个人进行延伸审计调查取证,但由于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审计人员在到其他单位进行延伸调查时,很难取得被调查单位或个人的理解和支持,常常遭遇被延伸审计调查单位不配合的情况。
(二)金融业务创新对我国金融审计提出挑战
入世后,大量金融业务创新既会促进金融业不断发展,也会对我国金融审计提出挑战。新兴业务的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容易成为银行新的风险点。虽然经过几年的连续审计、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和银行自身内控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的违纪违规问题和重大案件明显减少,但各种风险依然存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在提高金融业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播
速度和范围。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使用,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对这些新业务开展审计,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入世后重新构造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加大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
我国金融法律较少,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规章多,金融审计法规依据尚不完善,这种现状在入世后增
加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虽然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应对中央银行财务收支、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对与此相关的经营活动,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和金融资产质量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金融机构各岗位业务操作规程等如何进行审计监督,尚未从法律上明确界定。
三、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战略
当前,金融审计应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促进金融监管机构有效履行职责,揭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风险和薄弱环节,从制度、机制、体制层面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宏观意识,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免疫系统”功能
金融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杠杆,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指出:“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更深层次研究来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的职责就是通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保证国家各项政策能够有效实施,使国家机器健康、安全地运行”。因此,金融审计绝不能就审计谈审计,就金融论金融,要围绕着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心,针对国家要解决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审计,在不断强化监督力度中,把揭露问题、反映情况同促进金融业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从完善法规、规范秩序、强化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角度揭示问题,注重从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
(二)转变审计着眼点,对金融审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审计目标层次
1.转变审计着眼点,提升审计目标层次。过去我们的审计报告缺乏对查出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反映,缺乏对审计对象总体真实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制约了审计的宏观经济监督作用,我们必须提升审计目标的层次,要将审计着眼点由单一的、具体事项合规、合法性审计转向审计对象总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并把效益性放到重要位置。
2.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审计目标。从长远看,金融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促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金融秩序,保护金融机构、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益、加快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近期看,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消化历史财务包袱,严格内部经营管理,健全风险监管机制,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几年就银行而言,不良资产比率和增幅已大幅下降,但就整个国家而言,金融领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较高,潜在的金融风险尚未消除。
3.根据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注重审计创新。一方面积极拓展审计的内容和范围:(1)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创新业务的审计,通过审计寻求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平衡点。(2)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审计机关将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3)审计过程中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环节入手,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从电子数据审计向计算机系统审计发展,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审计。既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要全方位开展对计算机系统外部环境、内控程序、软件设计的合规合法性等方面的审计,把金融信息处理系统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4.增强审计的宏观针对性,不断改进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在项目实施上,应不断完善“以总行审计为龙头、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审计组织方式,尝试“统一组织、集中审计、突出重点、联网运作、科学管理”的审计管理模式。在组织方式上,继续加大“五统一”力度,充分发挥总行审计的龙头作用。在年度计划管理上,可以考虑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宏观调控,围绕金融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金融领域存在的倾向性、重要性问题,统一组织对数家金融机构同时开展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
(三)向事中、事前审计发展,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形成协同监督体系,建立长效的金融审计机制
原审计长李金华同志将25年来的审计工作总结出“五条经验”和“八个结合”,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发展。
1.事中、事前审计应成为国家金融审计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家审计监督还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方式已经难以真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如果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在金融机构经营的动态过程中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则可以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从而促进金融机构及时整改,并对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犯罪起到威慑作用。审计机关应通过数据连接,通过审计预警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机构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建议消除隐患,实现金融审计的效益最大化。
2.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建立长效的金融审计机制。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审计的格局由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部分构成,三者的关系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以日常稽核为主,社会审计组织在监管当局的委托下,依照统一的银行业审计准则,从事银行业外部审计监督,政府审计则以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为监督重点,实现对监管当局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及对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随着金融业股权结构的不断变化,外部审计要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建立长效的商业银行审计机制。
3.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促进协同监督体系的形成。金融开放战略涉及全局,现有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已经不能承担综合性跨行业的战略风险监督责任,因此国家审计应该与他们加强合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一方面,审计部门与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交流和明确一定时期的监管重点,通报监管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督部门在不同层面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监督体系,有助于各个层次监督机构充分履行职责,进而促进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监管方式的创新发展,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4.探索金融审计模式,从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逐渐向以风险基础审计为主转变。在审计模式上应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主,重视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通过测试找寻内控薄弱点或盲点,辅之以详细审计。同时,在审计中还要大力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从体制、监管、内部控制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着眼于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四)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领域中的法律地位
“依法审计”就是要按照法律的授权,法定的程序、标准和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为做到有法可依,就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的法律体系。可以通过废除、修改、补充和制定等手段,及时对现有的审计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清理和修订。同时,强化已有审计手段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延伸审计调查手段,这种手段对金融审计而言尤为重要。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向好和人民币的升值,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可能催化股市和房市泡沫的形成,反洗钱应该成为今后金融审计的工作重点,但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五)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监督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审计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反馈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和不足,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审计监督的基本定位是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金融审计应紧紧围绕国家现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揭示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以及贷款投向国家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第二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采取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高新技术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有关对策进行研究,借此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 问题 战略
农业高技术引领农业的未来,现代农业和过去农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技术的水平。就目前来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先进装备技术和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四大现代农业高技术。其中,农业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核心的、关键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面对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 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 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仍十分明显。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 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 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 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 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 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 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 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 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 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 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此外,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 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 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 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 才能..生产 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 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 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 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 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
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 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 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 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 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 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 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 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 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 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 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 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 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 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 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 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 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 但客观地说, 改革并不完善, 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 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 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 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 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 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 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 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 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 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 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 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 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 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 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 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 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 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 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 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 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口号的提出, 农村经济发展很快, 但由于基础薄弱, 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 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 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 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 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 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 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 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 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 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 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 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 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 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 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 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 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 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 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 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 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战略与措施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二是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在农民遇到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例如遇到农产品价格大跌时给予最低保护价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场的监督服务。这样可以减轻中间商的盘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重点是加强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坑农害农的事件,并依法给不法分子以严厉处罚。
(2)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全面彻底改造传统农业。农业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全面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推进农业技术的量化集成和转化推广速度,减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我国实际出发,应当优先开展智能化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研究和农业经济、资源、科技信息的研制与开发等。二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必须集中力量加强植物遗传改良、农用动物遗传改良及生物制剂研究,微生物遗传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实用化研究为主,对已往成熟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广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加强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要加强材料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重点开发航天育种、核辐射育种等。
(3)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改革的关键在于面向市场强化公益性,而不是将政府所主管的推广组织市场化、企业化。首先,理顺现有推广机构的权责关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实到实处。其次,提高资金保障力度。再次,积极扶持建设市场化主体,一是加强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公平对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广体系全部市场化,在市场化推广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又毁掉了行政推广这条线。最后,创新推广形式。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结合这些特点能大大提高推广的效率。
第三篇:关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安排意见1
关于当前我矿安全生产形势的讲话
目前,我矿总体安全形势严峻,继车村本矿3.30事故后,2011年9月20日车村二矿又发生了一起死亡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我矿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为了进一步做好我矿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从细微中找隐患,切实消除和整改各类事故隐患,坚决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现就加强全矿系统内当前及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谈如下几点意见:
一、在全矿系统内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活动
本着“防患于未然”和“举一反三”的原则,由安委会组织,在全矿系统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拉网式隐患排查。根据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安全整改,隐患治理完成后,上报矿安委会,由矿安委会组织“安全整改回头望”活动,逐一复验。
二、我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矿发生的这些事故,我认为我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真执行井下带班制度。下井带班人员不到作业地点检查、协调和指挥生产;对违章现象熟视无睹,不加制止,有的还带头违章作业。你比如说二矿发生的两起事故,受害者都是跟班队长,是基层管理人员,这说 1
明了什么问题?
2、现场管理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图省事、怕麻烦、碰侥幸,工人违章作业。安全监管人员监督不力。
3、劳动力管理混乱。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调换频繁,安排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从事特种作业或非本工种人员上岗作业。
4、对职工安全教育不到位。从业人员对作业规程的学习、掌握不认真、不全面,没有真正做到应知应会,对操作规程理解程度不一;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不能真正在思想和行动上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新工人上岗前的安全培训教育针对性不强,新工人对作业技术掌握不够,一知半解。3.30事故的发生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5、设备日常检查维护不够。特别是对一些设备的安全装置安装使用和完好检查不认真、不细致、不到位。
四、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明晰责任,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1、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提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完善机构,落实责任,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安全发展”,绝不出一两带血的煤。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现场管理,各级管
理人员要深入一线,严格执行下井带班制度,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在这方面一要突出重点,掘进工作面过老巷,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过断层及回撤期间等特殊时段,领导干部要盯在现场,抓好组织协调,确保安全;二要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组织施工,不能偷工减料;三要加强劳动纪律管理,坚持正规循环作业,不得无故延长工作时间,严禁违章蛮干。
二是切实搞好“一通三防”工作,“一通三防”是煤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做好各个矿井、工作面的通风工作,及时完善通风系统,严禁无风或微风作业;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制度,做好瓦斯监测监控;切实做好井下洒水降尘工作,杜绝煤尘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是切实抓好顶板管理、放炮管理以及机电设备管理,防止发生顶板、爆破以及电气事故。
2、加强用工管理,科学安排岗位人员,杜绝违章指挥。一是把业务好、责任心强的人充实到相应岗位中;二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用安全效益留住人,稳住人,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安全就是效益”;三是加强作业场所劳动组织管理,消除为追求经济效益、减少开支,想方设法减少各环节操作人员,一人顶多岗等突出问题和隐患。
3、加强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抓好日常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工作习惯,规范职工行为。
一是强化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了解和掌握操作规程、操作技能及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等知识;
二是强化日常安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班前、班后等时间开展安全常识教育,认真贯彻学习各工种操作规程,教育从业人员严格执行作业规程;
三是强化对特种作业等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按照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4、建立健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各矿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制度。各矿每月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整理汇总,内容包括:隐患产生原因、现状、危害程度分析、整改方案,月度计划、进展、检查评价、考核情况、治理结果等,以正式文件报矿安委会,对于重要情况要立即上报。
5、要进一步加大对“三违”的惩处力度。我们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安全管理是煤矿永恒的主题,而安全管理是无情的,对各类违章行为,就是要做到不手软、不留情面、不留余地,通过严厉的惩处手段教育工人,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矿安全形势的严峻性,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的思想,做到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严格现场和劳动组织管理,扎扎实实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扭转我矿安全形势的被动局面。
第四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务员培训工作面临的形式及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务员培训工作
面临的形式及对策
XX市公务员培训中心
一、领导对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共XX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相当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市人社局公务员管理处、市委组织部综合处、市公务员培训培训中心等业务主管处室和单位按照会议要求,多次商讨我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工作,对培训内容进行商讨把关。目前《XX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将于近期正式行文。该文将为我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的宣传、贯彻、实施、考试考核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对我市的公务员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对我们举办的各类公务员培训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委书记XX等多位市领导纷纷走上我市公务员培训班讲台,亲自给大家作专题报告。
市财政局和市物价局从培训经费上对我们的培训工作给予了保障。虽然《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明确规定:“公务员培训所需经费应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对重要培训项目予以重点保证”。但我市现行的公务员四类培训经费从未纳入财政预算,都是向市物价局和
财政局报《各类培训收费报核表》,经批准后向各参训学员单位收取,用于专项培训。对此部分参训单位颇有怨言。今年以来,市财政和物价部门对我们的培训工作加大了支持力度,对一些专项培训能给予拨付一定的经费,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
为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我市拟定了《关于贯彻落实〈XX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的实施意见》、《XX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关于开展市级机关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XX市干部教育培训积分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配套文件,并不断在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上推陈出新,使得监督、宣传、激励三位一体,培训任务得以全面完成。具体内容见第六大点。
在管理机制上,我们主要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总体负责全市公务员培训工作。市级层面由市公务员培训中心根据上级要求拿出培训方案,经组织人社部门会商同意后组织实施。各县(区)公务员培训工作由各县(区)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会同县(区)委组织部综合科自行组织。年底市组织人社部门连同市公务员培训中心组织考核组到各县(区)进行督促检查评比。
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由于资金匮乏,我市政府部门还没有开发供全市公务员大规模学习的网络培训平台。目前虽然有市委党校开通的XX网络培训平台,但是一做不到资源共享,二不能满足于我市公务员大规模学习的需求,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培训机构及师资队伍
XX市公务员培训中心是负责我市公务员四类培训的专职施教机构。市级机关在职公务员的培训,全市公务员初任培训都由该中心直接组织。各县(区)公务员培训由县(区)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自行组织。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我市公务员培训师资全部是外聘,由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和各级领导干部组成。
五、培训人数、内容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
“十二五”期间,XX市公务员培训中心将围绕省公务员局《江苏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公务员重点开展新一轮“5+X”轮训工作。市级机关的4000余名公务员每年由市公务员培训中心直接组织轮训。各县(区)按照我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自行组织培训。
六、培训约束激励机制及培训结果的应用
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
一是“一票否决”。公务员在取得相应职级的基础积分上培训积满10分才能参加晋级或评优,并在提拔之前在媒体上公示积分情况。同时,将公务员培训情况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目标体系和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评比。这种办法使教育培训由“软任务”变成了“硬规定”,从机制上保障了公务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权利。每次培训结束把培训内容、学时和培训积分登记在《公务员培训证书》和《公务员培训登记表》上。年终考评,只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积分电子数据库,就能检验其是否完成培训任务。
二是“管理到位”。良好的课堂秩序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具体细致的工作。我们在开展各类公务员培训班时坚持教务员或培
训组织者跟班听课和管理。通过综合运用“对号入座考勤法”、“考勤结果公示制”、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等手段,较好地破解到课率低、课堂秩序差等难题。
三是“舆论影响”。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尤其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大力宣传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的特色做法和约束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大规模培训公务员的氛围,扩大了公务员培训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目前,“初任培训无不可抗拒原因不得请假”、“培训不合格考核不定等次、缺课两天培训视为不合格”等培训要求已经深入人心。逐步实现 “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重大转变。
四是“以评促训”。我市自2003年建立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制度。该制度对培训方案、培训实施、培训保障、培训效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对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责任属于施教机构的,我们及时督促其分析解决;责任属于学员的,及时予以提醒,对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者,将其表现记入《公务员培训登记表》。8年来,我们通过把公务员培训和人事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在培训登记、证书管理、教学组织、考试考核、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到了有章可循,也找到了不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的办法。
七、培训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XX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为我市开展十二五公务员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必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促进我市公务员培训事业发展。
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务员培训约束机制稍显偏软。《公务员法》及《公务
员培训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均有关于公务员培训结果使用方面的规定。但是只是对公务员在培训上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粗线条的划分,对于培训结果的使用却显得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足,缺乏刚性的制约管理措施。比如“在职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公务员,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这一条款,由于“优秀”往往只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制约不了只把自己定位在“称职”等次的大部分人,因此大部分公务员脱产培训12天的权利没有得到实现,小部分公务员参加培训的义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
(二)培训经费存在缺口。尽管《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培训经费有明确规定,但落实到基层难度比较大,培训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缺乏相应的保障。目前我市市级机关的培训经费一般是向物价、财政部门报批后向参训单位收取,基本都能给予保障,不足的部分财政也会给予适当补贴。但是大部分县(区)在培训经费上存在缺口。由于这种培训经费的保障形式只能是保证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对于施教机构想开展的自选培训动作和一部分单位的培训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三)“培训者”培训工程略显薄弱。培养一批合格的、一流的培训组织者和教务管理人员是做好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组织者和教务员所承担的组织与教学管理工作既服务于教学又指挥于教学,是维持正常、稳定、良好的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但是长期以来,这类培训往往集中在领导层面,真正需要参加培训的业务骨干却得不到培训。为此我们建议省公务员局能对负责
公务员培训的施教机构骨干人员多开展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者培训工程(注:不是考察),通过培训,让受训人员接受新的培训形式、培训方法,来运用到本地区的实际培训工作中。
(四)公务员培训基地缺乏
由于培训基地未解决,势必给“十二五”大规模公务员培训带来影响。因此建一个综合性的公务员培训基地迫在眉睫。
八、针对面临形势采取的对策
一是积极向市财政协调,争取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二是向上争取,建议市政府尽快明确我市公务员培训基地;三是大力解放思想,在公务员培训形式、方法、内容、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四是加强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带着一腔真感情,用热心、诚心、决心和恒心来做好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第五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值得
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5-05-18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张连翔)
张连翔,邵国旭,张卫东
摘要:本文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北方城镇绿化中普遍存在的适地适树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乡土树种应用和新品种引进问题以及市场导向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城镇绿化;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乡土树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满足人们包括对优良生态环境在内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成为必然。因此,作为最能展示城镇外在形象、最能代表对外开放软环境建设水准和最能满足民众对象征着和平的绿色渴望的城镇绿化工作异军突起,成就喜人,令人称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倘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威胁到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本文拟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管之见,欠妥之处愿与同行共勉。
1适地适树问题
提及适地适树,似乎有给人以老生常谈之感觉。其实不然,人们总是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犯错误,生态建设如此,城镇绿化亦然。与此有关的例子不胜枚举,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所谓适地适树,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树种栽植到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当然,就城镇绿化而言,这里的“适合”有它更广泛的含义。事实上,这个貌似普通的问题,确应成为始终贯穿城镇绿化系统工程全过程的根本指导思想。因为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空间异质性亦随之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环境和树种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尤其对引进的植物新品种,更应谨慎,万万不可人云亦云,贸然行事。在对待“地”的认识上,首先应考虑到大环境的影响,如地理纬度以及极端温度、湿度、无霜期、日照等,然后再对具体生境的其它生态因子加以考察。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一项原则,在草本植物的选择上则应适地适草;同理,该原则也适合正在兴起的高速公路绿化。2生物多样性问题
尽管国际上对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问题尚存在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坚持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生态学实例的刨析,根据“物极必反”原理,提出“在一定范围内,多样性与稳定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的新论点*。众所周知,城镇绿化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环境服务功能。很难想象一个不稳定群落它的环境服务功能将是怎样的。然而现实的情形大都是通过少数植物的简单堆积而成的人化自然景观,外行人看上去可能会很满足,但它却失去了很多内在的更美丽的东西。特别是在对待城镇附近荒山绿化的问题上,也都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了自然,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前不久,笔者有机会去北方某市新建成不久的城市广场一览,据说该广场无论在占地面积上抑或投资规模、建设标准等方面皆堪称亚洲之最。然而地上的绿色部分却仅有雪松、大叶黄杨和草坪等3~4种植物。广场的后面就是一座山,山上的植物以油松为主,绿是绿了,但其质量如何?恐怕只有少数内行人才晓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油松绝非群落自然演替进程中现阶段应有的树种,而是人为超越阶段强行安插进去的,大自然能接受吗?如果说广场的绿化按照人 的意志来安排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后山的绿化依然照此行事就实在令人费解了。我们似乎经常听到“师法自然”的提法,其实就是培育近自然林业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适合城镇绿化,特别是荒山绿化。因为最美的其实是自然的,因为人的智慧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与自然相媲美的,因为自然原本是不容人类置喙的。有鉴于此,我倒想借此机会奉劝我们的园林设计师们有必要深入学习一下生态学知识,从“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构思城镇绿化的整体设计方案;到现存不多的天然次生林区看一看,亲身体会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及其独特的“综合空调”效果。
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多样性”也是广义的,除了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色彩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风格多样性以及理念多样性等等。3乡土树种应用和新品种引进问题
所谓乡土树种,是指经过物竞天择后,长期历史适应本地生境条件保留和发展起来的树种。乡土树种的适生性就决定了它在城镇绿化中定能大显身手,应大力开发应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来,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国外树种尤其是彩色、常绿、阔叶树种炒得火爆,诸如北海道黄杨、美国红栌、常夏石竹、常春藤、改良红枫、国王枫、美国蓝杉、红橡树、金链树、金边复叶槭等,加上草本植物,品种不下数百种,大体可归结为观叶类、观花类、观果类、观枝类、常绿类、蔓藤类以及其它乔、灌、草类等类别。许多带有倾向性的报道,不
仅让热情如火的广大花农、苗农一时间有些茫然,就连某些行家里手也略感怦然心动。事实果真如此吗?就笔者所知,喀左县某单位为了提升绿化品位,花高价购进美国红栌大苗用作行道树,虽呵护有加,但还是于翌春发现已全军覆没。为此,笔者特意查了一下该县的极端最低温度仅为-29.9℃,不排除有冻死的可能,此外,恐怕还应考虑到空气湿度的影响。再如北海道黄杨,媒体一再宣传可耐-23.9℃低温(大树可耐-35.0℃低温),实际上连北京地区都难能安全越冬,直到现在依然在炒,的确耐人寻味。
诚然,我们不主张封闭,不反对积极引进国外新品,因为这毕竟也是一种创新。但一定要讲究程序,要经过科学试验(种)后才能提炼结论,绝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这一点无论对苗农抑或园林设计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不否认彩色树种是常开的“花朵”,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少花的北方,彩色树种倍受青睐是在情理之中的。如北京的香山红叶,秋天那种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景象,还有园林绿化中“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缀效果,都是非常美丽、壮观的。彩色树种确是丰富城市景观和看点不可多得的精品。然而彩色树种毕竟是起点缀或衬托作用的,作为大自然的颜色,绿色永远是园林绿化的主色调,园林色彩终应统一在绿色之中。因此,彩色树种的苗木需求量可能是有限的。根据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彩色树种,培育大规格苗木是必要的。但彩色、常绿树中的选择,必须以适生为前提,应充分注意到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促的典型气候特点,遵照自然规律,大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树种,着力发展可适生的彩色、常绿树种,冬夏功能兼备,各得其所,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实际上,有些彩色树种完全有可能在当地野生自然群落的芽变个体中找到,这是很有意义的。
4市场导向和发展趋势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园林绿化事业离不开市场调节。尽管市场的灰色因素较多,但通过政府的科学调控和合理规范,终能引领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轨道。面对新的形势,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使这一充满无限商机的朝阳产业既体现其发展的前瞻性,又不脱离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既有所创新,又能很好地保持地方特色,既满足时尚要求、突出利用风格,又避免市场炒作和盲目跟风,既立足本地和国内市场,又面对国际大市场以应对WTO的挑战。要通过以现代育种手段和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辅之以体制和管理创新,调整好苗木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解决存在的问题。重点围绕乡土树种、彩色树种、特色景观树种、湿地树种、功能性树种以及抗寒、抗旱和耐盐碱树种的开发,结合草本花卉的应用,合理规划传统苗木生产区、新品苗木生产区和苗木高新技术产区,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由注重景观效益为主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转化,由小规模、粗放管理、无序竞争向大规模的工厂化、集约化生产和诚信守约经营转化。与此同时,还应切实做好新品种的申请保护、引进国外资金、智力和先进适用技术等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把握原则,尊重规律,认清形势,科学定位,强化管理,增加投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发挥特长,发展特色,紧紧抓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新一轮“辽沈战役”等有利战机,我国北方的园林绿化事业就会取得可持续发展,我国由花卉大国走向花卉强国的日子也将指日可待。参考文献:
[1] 张连翔,张文臣.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几个问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1):313-317.
[2] 金翠霞.群落多样性测定及其应用的探讨[J].昆虫学报,1981,24(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