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试行规划管理要素审查的通知(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07:0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试行规划管理要素审查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试行规划管理要素审查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试行规划管理要素审查的通知

关于试行规划管理要素审查的通知 局机关各处室、各分局:

为进一步规范规划管理行为,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促进依法行政,局研究制定了规划管理要素审查表,现决定从2008年7月 7日起试行,在试行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反馈给局总师办,以便修改完善。特此通知。

附:

1、规划管理要素审查表填写说明

2、规划要素审查法审查流程运行表

3、规划要素审查表共计23份,其中受理审查要素表为10份,许可审查要素表10份,跟踪审查要素表1份,竣工核实审查要素表2份。

二OO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印发《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芜规字【2009】 172号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规划编制和审批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法律、技术规范和标准,拟定了《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市城乡规划局2009年第19次业务会议审议,并报经市规划委员会批准,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试行。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目 录 1总则

第一部分 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3 居住用地 4公共服务设施 5 工业用地 6 城市绿地

第二部分 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7 公共开放空间 8 建筑容量控制 9 建筑物的退让控制 10建筑间距控制要求 11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12 建筑物的景观控制 13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第三部分 道路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 14道路交通设施 15 市政公用设施附录 A 本标准用词说明附录 B 计算规则 1 总则

1.0.1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1.0.2本技术规定以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并结合芜湖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从事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技术规定。1.0.4 在本规定发布施行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已提供规划条件或审批的规划方案,原则上按原规划条件或批准的规划方案实施。但涉及日照间距、建筑面积计算等需按照此技术规定执行。

1.0.5如本技术规定依据的国家或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发生变化,以新的标准执行。

1.0.6本技术规定解释权属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1.0.7本技术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试行。1.0.8 市辖三县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第一部分 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2.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

2.1.3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4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用地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2.2 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2.2.1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和特殊用地(D)九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应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的规定。2.2.2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各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2.3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表

2.3.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

2.3《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2.3.2凡表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2.3.3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2.3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后执行。

2.3.4不宜在底层为大型商业、农贸市场的建筑上建设居住建筑。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3.2规划标准

3.2.1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标准按照本技术规定第一部分第4章的规定执行。

3.2.2编制居住小区和组团规划时,居住用地人均用地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的规定。3.2.3居住用地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的要求。3.3零散用地开发控制

3.3.1零散用地是指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用于住宅开发时难以达到组团规模并独立进行设施配套的城市用地。

3.3.2零散用地不宜单独用于居住用地开发,宜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进行建设。3.3.3零散居住用地应依照相关的规划和技术规定、结合周围地区的设施配套情况确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4 公共服务设施

4.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标准

4.1.1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七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化娱乐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7)商业设施。4.2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准则 4.2.1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综合配套用房面积标准应当符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相关指标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1社区居委会用房的设置与规模按照《芜湖市城市社区居委会用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4年7月)的相关规定执行。4.2.1.2物业服务用房的配置按照《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2009年10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2010年1月1日施行)的相关规定执行。

4.2.1.3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用房的设置与规模按照建设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委【2004】219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4.2.1.4社区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按照《芜湖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

4.2.1.5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配套的公共厕所、配电房、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按照地块的规划条件要求执行或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4.2.2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的体育设施宜集中布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分别形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4.2.3零散居住用地参照居住组团配置公共设施的要求进行配套建设。4.2.4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内教育设施应遵照以下原则建设: 4.2.4.1配套教育用房的面积标准应按照《芜湖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7年—2020年)的相关要求执行。4.2.5 居住区、居住小区菜场配置原则:

菜场应结合城市集贸市场布点规划和周边居民现状进行设置。每处菜场建筑规模宜不小于4000M2、层数不宜超过两层,宜独立布置,并应配置相应的停车场地和人流集散广场。

4.3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级公共设施的实施规定 4.3.1所有公共配套设施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交付使用。

4.3.2配套公用设施的使用性质不得改变。5工业用地

5.1工业用地规划标准

5.1.1工业用地宜集中成片布局,以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区。5.1.2老城区的零星工业用地应结合城市规划的实施逐步调整。5.1.3工业区开发强度宜符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232号“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5.1.4 工业园区内生活配套设施需统一布局,严格控制园区内企业各自分设生活配套设施。5.2工业项目规划标准 5.2.1工业项目宜按各自的产业分类进入相应的工业集中区。5.2.2工业项目停车场的设置应符合本技术规定第三部分第14章的有关规定。6城市绿地 6.1公共绿地

6.1.1公共绿地包括公园和街头绿地。

6.1.2公园的内部用地比例应根据公园类型和陆地面积确定,并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相关要求。应严格控制管理用房的建设规模。

6.1.3街头绿地中的绿化面积不宜小于70%。6.2附属绿地

6.2.1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米;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米;当路侧或路中绿带宽度大于8米时,应计入城市绿地。

6.2.2公共活动广场宜选择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6.3居住用地绿地

6.3.1绿地率:新区应不小于35%,旧城区应不小于30%。

6.3.2公共绿地:新区应不小于2.0M2/人,旧城区应不小于1.5M2/人。第二部分 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7公共开放空间 7.1公共开放空间

7.1.1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用地单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公共开放空间。

7.1.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水体、停车场地和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分布与规模应结合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协调确定。7.2城市广场

7.2.1城市广场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7.2.2城市广场的设计应与广场功能及周边环境结合,满足人的活动和空间景观氛围的要求;广场内应设置电话亭、饮水器、标志牌、垃圾箱、座椅(凳)和灯光照明等设施;规模较大的广场应设置公厕。7.2.3以休憩功能为主的城市广场绿化覆盖率不宜小于45%,绿化宜种植乔木。7.3城市水体

7.3.1应保护岸线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岸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水体的警戒水位、防洪、排涝、景观、安全和绿化。

7.3.2水体沿岸用地应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应控制沿岸用地的开发强度和机动车道路的建设,保持水体和陆地间良好的景观通透性。

7.3.3充分利用市域内水体,如江(长江、青弋江)、河(青山河、扁担河)、湖(镜湖、九莲塘、汀塘、银湖、莲塘、凤鸣湖、西阳湖、元亩塘、黑沙湖)、渠(保兴垾)等,努力控制环境对水体的污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生态湿地或公园。7.3.4 针对不同水体的特点,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8建筑容量控制 8.1原则

8.1.1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8.2控制指标 8.2.1建筑基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8.2.2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3万平方米的开发地区,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结合总体规划、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环境分析后确定。8.3其它基地的建筑容量

8.3.1中心城区内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并报请市规划委员会批准后可允许适当增加部分建筑面积。9建筑物的退让控制

9.1建筑退用地红线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安全、防灾、绿化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规范以及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要求。

9.2地下建筑离用地边界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埋置深度(自室外地平面至地下建筑底板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距离要求退让相邻用地边界确有困难的,其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应不小于3米,且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

沿城市道路两侧,地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小于5米。沿路地下建筑退让小于主体建筑退让的,其顶面标高应设在地面正负零以下。9.3沿轨道交通线两侧新建的建筑应符合轨道交通线建设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最外侧边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附属工程除外),居住建筑与轨道最外侧边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最外侧边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

9.4沿建筑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9.4.1 建筑物退让用地边界距离实行对等退让原则。

9.4.2在满足相邻用地上现状建筑的规定建筑间距前提下,多层建筑物退让边界距离不少于建筑物规定间距的1/2,高层建筑物退让边界距离,按照现行标准进行日照分析。

9.4.3北侧相邻用地为规划或待改造的居住用地时,高层建筑应按北侧受遮挡居住建筑为六层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的标准进行日照分析。9.4.4边界外侧为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放空间或确定的永久性建筑物的地区及用地边界不规则的地区、建筑物退让用地边界距离应不影响边界外侧用地功能使用。

9.4.5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筑,除另有规定外,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下表所列值。

D≤30(米)D>30(米)多层 5 10 高层 10 15 注: D—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交叉口、港湾式公交站等道路展宽段处应适当加大退让。围墙应在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距离的1/2处设置。

9.5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物,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20米。

9.6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进行建设的,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后退距离,除另有规定外,不小于20米;其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

9.7主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10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5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切点的连线算起)。

9.8 沿公路两侧进行建设的,其建筑红线宽度规定如下:高速公路、国道、快速通道 ≥100米;省道≥50米;县乡道路≥30 米。建筑红线与公路红线之间为防护隔离带;经批准,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修建道路、停车场、公厕等市政设施及公路工程配套设施。村镇、城镇建设应组团式发展,严格控制沿公路两侧规划建设。9.9沿水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河道、沟渠、水面规划线)两侧进行建设的,其后退水面的距离除有关规划和特殊要求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5米,且用地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10建筑间距控制要求

10.1.一般规定 10.1.1.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10.1.2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至少有一个满足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2小时;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10.1.3住宅建筑应确定一面作为主朝向,其他朝向为次要朝向,次要朝向可不考虑其日照要求。主朝向的采光窗所在的墙面为日照计算墙面。有日照需求的建筑不宜东西向布置。

10.1.4遮挡建筑为多、低层建筑(六层及以下,架空层、跃层不计层数)的,按建筑间距系数进行建筑间距控制,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七层及以上)的,应对受遮挡的住宅进行日照分析,并应结合本规定的其它要求确定建筑间距。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当对提供的日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相关法律责任。10.1.5 采用建筑间距系数计算住宅建筑间距时,对有地形高差的建筑间距,应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被遮挡住宅底层为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

10.1.6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大于45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10.1.7平行布置时:南北向或南偏东(西)45度(含45度)范围内的按南北向平行布置计算,南北向或南偏东(西)45度以上的按东西向平行布置计算。

10.1.8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间距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

10.2多层及低层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规定

10.2.1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建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5倍,且最小值为15米。

10.2.2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2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8倍,且应不小于15米。

10.3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规定

10.3.1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30米;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

10.3.2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东西向的间距,高层住宅建筑与其东(西)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

10.4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10.4.1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按高层住宅间距执行; 10.4.2遮挡建筑为多、低层建筑的按多层住宅间距执行; 10.4.3两幢建筑互为遮挡建筑时,分别计算间距,取较大值。10.5住宅建筑山墙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10.5.1多、低层住宅之间不应小于6米;

10.5.2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应小于13米。10.6非住宅建筑与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10.6.1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住宅南侧,或位于东西向(偏东西)布置住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住宅间距执行; 10.6.2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的住宅东、西侧的:

1、建设多层建筑时,应满足消防间距,且应不小于6米;

2、建设高层建筑时,除应满足住宅规定日照要求外,且应不小于13米。10.6.3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北侧的,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10.7非住宅建筑之间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10.7.1高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18米;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25倍,且应不小于13米;

10.7.2高层非住宅建筑与多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13米;

10.7.3多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且应不小于10米; 10.7.4低层非住宅建筑与高、多、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消防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不宜小于6米;

10.7.5其它形式布置的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

10.8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校教学楼、老年公寓,与相邻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少于2小时(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多层建筑不宜小于南侧多层建筑高度的1.5倍)。11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11.1一般规定

11.1.1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消防、安全和通风、日照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11.1.2 在飞机场等有净空要求的设施周围进行建设的,建筑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限制要求。

11.1.3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区或建筑周围进行建设的,必须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并应符合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

11.1.4在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地区周围进行建设的,应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11.1.5在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周围进行建设的,应满足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12 建筑物的景观控制 12.1 一般规定

12.1.1新建多、低层住宅宜采用坡顶屋面。12.1.2新建住宅小区实行各种管线入地敷设、围墙透空透绿、空调器室外机位等附属设施应统一设置,并注意景观要求。

12.1.3新建住宅的太阳能设置范围和位置,按照芜湖市《关于贯彻执行安徽省地方标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的通知》(芜市建【2009】29号)的相关内容执行。12.1.4住宅底层不得设置封闭式院墙。12.2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的景观控制

12.2.1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群体要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空间层次协调丰富;沿街建筑在符合有关建筑退让和建筑高度规定的前提下,应结合建筑功能、交通、绿化等需要灵活设置,以丰富城市景观。12.2.2严格控制沿城市主要道路设置小型商铺带(门面房)。12.2.3沿城市道路不得设置锅炉房、烟囱、污水池、化粪池、独立厨房间等有碍景观、市容的附属设施。沿城市道路一侧建筑沿街面不得设置明装的雨水落水管,屋面雨水不得排放至人行道上。

12.2.4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立面上需设置空调器室外机位、太阳能热水器的,应当在建筑立面设计一并设计,并不得影响城市景观。12.2.5沿城市道路不得设置实体围墙,围墙形式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12.2.6沿城市主要道路居住建筑的阳台必须封闭。12.3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的夜景灯光设施

12.3.1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沿街新建公共建筑物、构筑物及高度在50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设置夜景灯光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验收。

12.4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设施 12.4.1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设施应做到位置适当、比例协调,外形、风格尺度与周围环境、建筑和谐统一。具体规定见《芜湖市户外广告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2.5住宅建筑物的面宽控制

12.5.1高层住宅建筑面宽不宜超过三个单元,多、低层住宅建筑面宽不宜超过四个单元。

13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13.1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准则

13.1.1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城市空间相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协调地上及地下空间的承载、震动、污染及噪音等问题,避免对既有设施造成损害,预留与未来设施连接的可能性,满足人防、消防及防灾规范要求。

13.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遵循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公共优先以及分期建设的原则。

13.1.3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考虑对空间资源的保护,应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向深层空间发展。

13.1.4人员活动频繁的地下空间应满足空间使用的安全、便利、舒适及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治安、环卫、安全、通信及服务等设施,设置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引导标志以及供残疾人使用的道。13.1.5地下设施出入口的数量及位置必须满足安全和防灾的规范要求,地下设施露出地面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与城市地面环境相调。13.2人行地道

13.2.1人行地道应纳入整体交通系统,宜连接附近主要交通站点。13.2.2人行地道的长度、防灾疏散空间、直通地面的出入口等要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13.3地下公共停车库

13.3.1地下公共停车库的建设应考虑城市动态交通、静态交通的衔接协调以及个体交通工具与公共交通工具的换乘与衔接。地下停车库宜与其他地下空间设施整合建设,并与相邻地下停车库相互连通。13.3.2地下公共停车库应方便出入并设置明显的导向标识,应采取必要措施,满足安全、舒适、通风、防火、防护设施以及降低噪音的要求。

第三部分 道路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 14道路交通设施 14.1城市道路

14.1.1城市道路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14.1.2城市道路及广场用地面积宜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计算道路面积时,道路两侧绿化带及道路内宽度在8米以上的道路绿化用地不计入在内。14.2公共交通设施

14.2.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公交首末站、枢纽站、港湾式停靠站和综合车场等。

14.2.2公交场站规划面积标准宜符合表14.2.2的规定。公交场站规划面积标准

14.3.5路内公共停车场是路外停车设施的补充。路内停车位不得阻碍道路交通,不得影响路外停车设施的有效利用。

14.3.6物流园区、仓储区、工业区及专业批发市场等地应设置货运公共停车场。

14.3.7公交调、停车场按照公交规划配置。14.3.8道路外的公共停车场可以采用地面、地下、立体停车等形式,鼓励采用地下停车和立体停车。

14.3.9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4.3.9.1 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设右转出入车道。14.3.9.2 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米以远。14.3.9.3 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一般应当采用双车道;50至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 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 大于20米。

14.3.9.4 停车场出入口应当设置缓冲区,起坡道和闸机不得占压道路红线和建筑退让范围。

14.3.10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及居住区,必须配置相应的停车位。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泊位指标,按照表14.3.11.1有关停车场(库)配建标准确定 14.3.11停车场配建标准

14.3.11.1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指标宜符合表

14.3.11.1的规定。芜湖市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配建标准 15市政公用设施 15.1给水工程

15.1.1生活饮用水源的水质和卫生防护,必须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的要求。用水量预测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

15.1.2给水工程设施不得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区域以及蓄洪区、滞洪区、内涝低洼区域设置。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应当在河岸以及河床稳定的地段设置。给水工程设施的防洪、排涝等级不得低于本市相应的设防等级。

15.1.3水厂、加压泵站用地应当按照规划期给水量确定。用地周围应当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防护带。水厂的绿化防护带内不得敷设污水干管。

15.1.4城市道路消火栓应当在人行道上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交叉路口一般应当设有消火栓。道路宽度超过60米的,应当在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消火栓距车行道距离不大于2米。15.2排水工程

15.2.1排水体制:城市排水应采用分流制。对于已形成合流制的建成区,应进行合流截流制改造,并结合规划逐步改造成分流制。污水量、雨水量预测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

15.2.2污水系统应当根据城市规划布局,结合竖向规划和道路布局、坡向,以及污水受纳水体和污水处理厂位置,进行系统划分和布局。15.2.3雨水系统应当与河道排涝系统统一规划,根据地形条件,利用自然水面的调蓄排涝功能,合理布置,就近排放。15.2.4 污水处理厂必须采取除臭措施,污水处理厂周围应当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防护带。15.3电力工程

15.3.1城市发电厂、变电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符合相关设计规程,其设施用地应纳入各阶段城市规划,统筹安排。15.3.2变电站的用地按终期规模规划,变电站应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尽量节约建设用地,其建筑形式应与周围环境协调。15.3.3 在城市中心区和居住区内新建公用10kV变、配电站,应当采用户内结构,一般应当与建筑物合建,并符合下列规定:

1、与建筑物合建,建筑物有地下层的,应设置在地下层。无地下层或者不能设置在地下层的,设置在建筑物首层。

2、无条件与建筑物合建的,应当满足环境景观的要求,应采用地下或半地下方式设置。

3、居住区内无条件与建筑物合建的,应采用地下方式设置。15.3.4高压线路敷设方式可分为架空敷设和地下敷设两类。15.3.5城市规划中所涉及的高压走廊为110kV及以上电力线路走廊。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市政高压走廊及电缆通道的定线和用地。

15.3.610kV以上等级电力线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敷设方式。中心城区新建10kV线路应采用电缆暗敷。现状10kV架空线路应逐步改造为电缆暗敷。

15.3.7城市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 10KV架空电力线路两边线向外延伸5米,35KV~110KV外延各10米,220KV外延各15米,500KV外延各2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的区域;电力电缆线路为电缆线路地面标桩两侧外延0.75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的区域;江河电缆一般不小于线路两侧外延10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的域。15.4通信工程

15.4.1各类通信管道以及设备用房应当统一规划、设计。15.4.2不同运营商的通信管道应按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原则,结合道路新、改建同步建设。

15.4.3通信电缆穿越河流、水库的,可以采用水下敷设。通信电缆在水下敷设的,应当避开锚地,并在两岸设立警示标志。15.5燃气工程 15.5.1调压站应当选址在用气集中的地区,但应当避开人流密集区。燃气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4MPa的,可以设置地下调压站、调压柜。

15.5.2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站址应当选择具有适宜的交通、供电、给水、排水、通信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内气瓶车固定车位与站外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不小于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15.5.3燃气管网的布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压、次高压、中压输配管网一般应当成环状布置。

(二)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下穿越,但架空的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除外。

(三)燃气管道不得在下列场所敷设: 1.动力和照明电缆沟道; 2.易燃、易爆材料堆场; 3.腐蚀性液体堆场; 4.铁路车站及货场内。

(四)高压、次高压燃气管道不得在高压供电走廊下、桥梁上敷设。15.5.4高压、次高压燃气管道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平行敷设的,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边界一般不小于10米;与三级及其以下等级公路平行敷设的,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边界一般不小于5米。15.6管线综合

15.6.1市政管线工程设施应当满足防火、防爆、防洪和抗震等安全设防要求。市政管线工程设施一般不得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塌陷等不良地质地区,洪水淹没、内涝低洼地区,以及严重危及管道安全的地震区设置;确需设置的,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规范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市政管线工程设施的防洪、排涝等级,不得低于所在地区设防的相应等级。15.6.2编制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管线。已经达到使用年限,或者管径、管材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管线,应当报废,由产权单位拆除。

15.6.3道路两侧用户的管线不得在其用地界线外设置。15.6.4下列地区设置市政管线,一般应当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

(一)竣工5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或者竣工3年内的大修城市道路;

(二)市中心交通繁忙的道路交叉口,以及商业网点集中的路段。15.6.5两条及以上的同类市政管线应当同槽敷设。

15.6.6城市中心区内新建各类管线,应当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另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现有架空线路应当与道路改造和城市改造相结合,逐步改为地下敷设方式。

15.6.7闸井、检查井等管道附属设施的位置不得影响其他管线的敷设。

附录A 本标准用词说明

A.0.1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A.0.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A.0.1.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0.1.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A.0.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附录B 计算规则 B.0.1建筑面积及容积率计算建筑面积及容积率计算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50353--2005)及《关于执行容积率和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芜规字[2009]136号文执行。

一、坡屋顶建筑(包括阁楼、看台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下部空间,凡设计有结构层、通风或采光孔的,即视为设计利用,其面积计算时其空间层高达到2.20m的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空间的层高必须由建筑剖面确定。

二、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公共敞开式空间不计算面积;用作停车功能层高2.2米以下的不计算面积。

三、建筑入口部分(门斗),建筑物外有永久性顶盖、有围护结构的层高在2.2米以上的计算全部面积,层高在2.2米以下的或无围护结构的不计算建筑面积。

四、封闭阳台应有围护结构与建筑室内空间分隔,否则规划审批时作为室内空间计。

五、阳台进深大于等于2米(不规则的阳台,按其进深的平均值控制)的,规划审批时按全面积计算,并纳入容积率计算。

六、与阳台相连、且底板标高与阳台一致的附属构件(如花台等)并入阳台,参与阳台一并控制。

七、永久性顶盖全覆盖的阳台(下层阳台以上层或隔层底板为顶盖),不论是凹阳台、挑阳台、封闭阳台或不封闭阳台,规划审批时按阳台规则计算建筑面积;永久性顶盖未全覆盖的露台、挑台、阳台的覆盖部分,覆盖部分规划审批时按阳台规则计算建筑面积;无顶盖(含顶盖未全覆盖的未覆盖部分)的阳台、露台、挑台,规划审批时不计算面积。

八、二层设阳台位置的底层如不作为阳台,无出入口的不计算建筑面积,有出入口的按顶盖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容积率。

九、飘窗与室内楼地面高差必须达到0.45米,进深必须不大于0.8米,不计算面积;否则规划审批时计算全部面积,并纳入容积率计算。

十、设备管道夹层指建筑物内单层空间中仅为安排设备管道而设局部楼层者,此夹层不计面积并应以文字标明使用功能,不包括非夹层的设备管道或设备转换层。

十一、地下建筑有永久性顶盖、有围护的车道、人行道按顶盖投影面积计算面积;无永久性顶盖的车道、人行道不计算面积。

十二、围护墙体内的空调机台,无论是否与室内相通,规划审批时建筑面积按围护墙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十三、涉及建筑层高,在容积率计算时:当住宅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3米(2.8+1.5)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大于7.1米(2.8×2+1.5)时,按3倍计算,以此类推。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8米(3.3+1.5)时(除门厅外),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大于8.1米(3.3×2+1.5)时,按3倍计算,以此类推。

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5.4米(3.9+1.5)时(除门厅外),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大于8.1米(3.3×2+1.5)时,按3倍计算,以此类推。坡屋顶住宅建筑的顶层,当屋脊线距顶层室内地面高度超过4.9米,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该层地面面积的2倍计算。

十四、地下空间应明确使用功能,用于停车、设备用房、人防等配套设施用途时,面积不纳入容积率指标计算,用作商业等营业设施时,面积按50%纳入容积率指标计算。

十五、产权登记部门执行国标《房产测量规范》;计算口径不同时在《房地产权属登记与规划管理联系单》中作出说明。B.0.2建筑间距计算

B.0.2.1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主外墙面之间的最小的垂直距离。

B.0.2.2建筑物有每处不超过3米长(含3米)的凸出部分(如楼梯间),凸出距离不超过2米,且其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的1/3者,其最小间距可忽略不计凸出部分。居住建筑阳台累计总长度(突出于山墙面之外或转弯到山墙面上的阳台长度可不计)不超过同一建筑外墙总长度1/2的(含1/2),其最小间距仍以建筑外墙计算;超过1/2的,应以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

B.0.2.3坡度大于39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B.0.2.4建筑后退基地边界地距离和建筑间距应同时符合规定。因基地条件限制不能同时符合规定的,经与相邻地块使用权人或相关产权人协议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在确保满足建筑间距的条件下,可适当缩减基地边界后退距离,但必须符合消防规定。B.0.3建筑高度计算

B.0.3.1本规则仅适用于确定建筑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的建筑高度计算。其他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微波通道、安全保密、日照分析、视线分析等),按建筑物的最高点计算。B.0.3.2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坡屋面建筑: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不大于39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其计算建筑间距后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坡度大于39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屋脊顶。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8的,不计入建筑高度。B.0.3.3间距系数法在计算中,室内、外高差采用0.45米。如实际室内、外高差小于或大于0.45米,计算间距时应对其差值作相应加、减。

第三篇:望城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规划审查的通知

望规发[2010]34号

望城县规划管理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规划审查的通知

机关各科室、下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规划审查工作,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项目规划审查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审查和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审查。

1、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必须进行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审查。

2、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和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可以合并审查,也可以分开进行审查。

3、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基地与环境纳入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和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内容,同步进行审查。

二、建设项目规划审查实行层级管理的原则,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分为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专题会议和局内技术管理会议两种审查形式。

1、提交县规委专题会议审查的参考标准为:纳入全县重点工程的政府投资项目、工业项目,面积100亩以上的房地产项目,单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高度50米以上的公共建筑、19层及以上的居住建筑,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或商住项目,城市广场、公园绿地、重要市政公用设施、重要公共建筑周边区域的重要公共建筑或建筑群、标志性建筑,容积率指标增加10%以上的规划调整方案。

2、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是否提交县规委专题会议进行审查,由技术管理会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

3、提交县规委专题会议审查的项目,先行召开技术管理会议进行审查。项目单位和设计单位修改完善后,再提交县规委会议进行审查。

4、局内成立规划技术内审工作小组,由总规划师欧洋同志牵头,具体承担规划审查、规划编制、规划条件、技术论证、规划设计的相关科室经办人员为内审工作小组成员,负责规划审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建设项目规划审查的主要依据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湖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

3、《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4、《长沙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建设项目审查现行规定(试行)》(长规发〔2008〕93号);

5、国家、省、市、县相关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相关文件;

6、已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7、建设项目规划条件。

8、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须满足《长沙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标准》(CSGH/003-2005)的深度要求。建筑方案设计应符合规划条件的要求,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和长沙市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须编制竖向及管线综合规划、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的项目,按照长沙市有关规定执行。

四、建设项目规划审查的程序为:

(一)受理:

1、建设项目规划审查由政务中心统一受理,核实相关资料。

2、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查所需资料为(含纸质材料及 扫描电子档):

(1)填写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查申请审批表;(2)建设用地红线图或蓝线图(复印件);(3)规划条件及附图(复印件);

(4)城市规划技术论证报告,包括日照分析报告、交通评价分析报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规划批复之前提供)。(5)规划方案文本及相关规划图纸。其中召开技术管理会议或者县规委会议之前提供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图、管网综合图、竖向规划图、建筑色彩规划图、环境设计图、整体效果图,规划批复之前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全部到位;

3、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查所需资料为(含纸质材料及扫描电子档):

(1)填写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查申请审批表;(2)建设用地红线图或蓝线图(复印件);(3)规划条件及附图(复印件);(4)规划调整论证报告;

(5)原已审批的规划总平面图和规划调整对比图,包括总体布局、道路交通、管网综合、竖向规划、建筑色彩、环境设计、技术指标、整体效果等相关内容;

(6)城市规划技术论证报告,包括日照分析报告、交通评价分析报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规划批复之前提供)。

4、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所需资料为(含纸质材料及扫描电子档):(1)填写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审查申请审批表;(2)建筑项目有效批准文件;

(3)规划条件、土地使用权证及建设用地红线图或蓝线图(复印件);(4)经审查同意的总平面规划图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5)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建筑环境、建筑色彩表现图及效果图各一套(电子档);

5、建筑外立面改造方案审查所需资料为(含纸质材料及扫描电子档):(1)填写建筑外立面改造方案审查申请审批表;

(2)建筑物合法性证明资料(原有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房屋产权证);(3)原批准的建筑报建图及效果图;

(4)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图纸,主要包括建筑外立面改造平面、立面图;建筑外立面改造效果图、夜景亮化图(标注建筑材质,外立面色彩须按《中国建筑色卡》准确标明数值);设计说明(包括结构安全说明、灯光设计说明),以上设计图纸须具有相应设计资质单位签章并提供相应格式的电子文档;

(5)建筑外立面改造主材材质小样;

(6)涉及相关部门的,须提交相关部门审查意见(原件);

(二)审查:

1、经办科室核实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包括建设意向、规划背景、建设地点、周边现状及规划情况、建筑方案存在与现行规定、规划不符的问题等,拟出规划方案或规划调整方案初审意见。

2、经办科室采取会议邀请函或者征求意见函的形式,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前向国土、建设、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和规划专家分别送达规划文本和规划设计图纸。

3、组织召开局内技术管理会议进行评审,邀请国土、建设、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和规划专家共同参与。经办科室归纳整理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调整审查意见,并出具会议纪要。

4、对于局内技术管理会议明确的需要提交县规委会议审查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单位和设计单位根据技术管理会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经办科室出具建设项目召开规委会议审查会议方案请示单(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并以县规委办公室的名义提出会议方案,上报县规委领导进行批示。根据县规委领导批示,经办科室做好相关会务准备工作,并组织内审工作小组进行研究,提出规划审查书面意见,包括项目规划背景、基本情况、规划内容、规划意见等内容(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二)。

5、县规委会议审查通过后,经办科室负责整理规划方案或者规划调整方案审查意见,及时起草会议纪要初稿,报县规委领导进行传批后,出具县规委审查会议纪要。

(三)公示和听证

1、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筑单体规划设计方案审查需要实行规划公示的具体情形为:

(1)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对相邻用地或建筑周边关系和环境有影响、直接涉及他人重大利益的;(2)修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筑工程单体规划设计方案,经审查认为对相邻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

(3)已作出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对原规划行政许可内容进行变更,经审查认为需要规划公示的;

(4)申请调整变更部分房屋已经销售的,一般应征得购房人的书面意见。

2、规划公示方式包括项目现场公示、电视公示和网站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项目现场和局政务中心大厅设立意见箱,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公示期满后,应当采纳合理的公众意见。

3、规划公示的同时,在政务中心大厅设立规划听证申请表,对于有申请听证的,经核实,属于利害关系人的,一律实行规划听证。对于相关利害关系人没有提出听证申请的,视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召开规划听证会议。

4、规划听证会议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召开,并出具规划听证会议记录,作为建设项目规划审查批准的依据之一。

5、规划公示内容和征求的公众意见作为规划审查批复的重要资料,并附现场公示照片等证据资料一并存卷归档。

(四)批复:

1、在履行规划公示或者听证程序后,相关利害关系人没有提出异议的,经办科室对位修改完善的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按照会议要求修改到位的,在技术论证和指标复核的基础上,局领导组织内审工作小组研究审定后,进行规划批复。

2、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复文件包括批准依据、批准内容、规划意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划调整方案批复文件包括批准依据、调整内容、规划意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二),并对规划总平面图进行签字盖章。

3、对于需要提交县规委领导批准的项目,由经办科室起草规划批复,连同规划总平面图和整体效果图,在按程序上报县规委领导传批的基础上,出具规划批复文件,并对规划总平面图进行签字盖章。

4、规划批复文件连同规划图纸及时上报县规委领导,并抄送国土、建设、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

五、建设项目规划审查工作时限一般为10个工作日,其中提交县规委会议审查的工作时限为20个工作日,不包括公共规划调整、修改完善规划设计方案、技术指标论证、规划公示和听证、上报县规委领导审批的时间。特殊情况需要延时办理的,必须报局领导进行批准。

六、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为两年。此前已取得“一书两证”、建设用地规划定点通知单、规划条件审查通知单、已审定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总图并在其有效期内的建设工程仍按原审批的内容执行。

望城县规划管理局 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第四篇:云南省初步设计审查管理通知

云南省建设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的通知

云建设[2007]87号

各州、市建设局:

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是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工程投资的关键环节,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责。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为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质量和管理水平,依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云南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是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省政府明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初步设计审批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为保证初步设计审批工作的质量,各州市建设局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勘察设计(建管)部门应配备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设计规范,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初步设计审批工作。

二、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以及非国有资金投资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和技术复杂的小型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必须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展施工图设计。

对三级和三级以下一般民用建筑工程;小型、技术要求简单的工业及其它非工业建设工程,可以方案设计代替初步设计。不要求另行编制工程初步设计文件。

大、中、小型建设工程范围和建筑工程设计规模分级标准按建设部有关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执行(见附件)。

三、初步设计审批实行分级管理。特级建筑工程、一级建筑工程中的一般公共建筑及特殊公共建筑、大型市政工程和由国家和省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中,涉及国家投资和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项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级建筑工程中的非公共建筑工程(住宅、住宅小区、工厂生活区、地下工程)、二级及以下建筑工程、中型及以下市政工程和由市(州)、县有关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市(州)、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审批。

四、初步设计文件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内容和深度须达到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等规定的要求。

五、工程初步设计完成后,由业主单位向相应审批机关提出初步设计审批书面申请报告,同时将初步设计文件(含概算)及以下资料报送审批机关。

(一)规划部门意见;

(二)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三)涉及环保、文物保护、风景名胜等特殊项目相关部门批文;

(四)工程勘察成果资料;

(五)省外设计单位入省备案表;

(六)其它所需资料;

审批机关应在接到初步设计审批申请报告后三个工作日内确定工程是否具备审查条件以及具体的审查时间、办法。如不具备审查条件,审批机关应向业主单位说明其原因,并提出明确要求。

六、工程初步设计一般采取会议审查方式,审查会议由审批机关主持,广泛听取有关职能部门、专家的意见。对于规模较大及特别重要的建设工程,还应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专家预审。预审通过后,再召开审查会议。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初步设计审查时,应当将国家和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对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国家融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项目的概算要重点予以审查,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投资规模。

七、符合审批条件的建设工程,审批机关原则上应在召开审查会议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文件。

对于不符合审批条件的建设工程,审批机关应在确认设计已做出必要的补充、修改,或业主单位已落实工程建设必备的前提条件后,才能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八、初步设计审批文件应对工程建设的规模、标准、使用性质、主要工艺与设备、总图运输、公用辅助设计、生产及生活建筑面积、建筑节能、抗震设防标准、工程投资等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意见。

九、按规定必须审批初步设计的项目,初步设计未经审批的,不得进行施工图设计和审查,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报建手续。经批准的初步设计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修改设计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其中,涉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计划等主要内容的调整,如建设规模、使用性质、产品方案、主要工艺与设备、建设地点等方面的修改超出允许幅度的,还须经原项目立项等有关部门同意。

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审查中,应鼓励设计单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结构,贯彻正确的建设指导思想,抓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审查,促进设计单位创优和精品意识,提高原创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十一、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从严把关,不得越权、超规模审批工程初步设计。各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完成初步设计审批后,应将批复文件同时抄送省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备案。

各市(州)可根据本通知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加强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划分市(州)和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审批权限,并加强监督检查,将本通知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我省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管理水平。

第五篇:陕西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试行办法

陕西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试行办法(新)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土地管理,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陕西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法应当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的申请、审查、报批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用地项目包括分批次报批的城市建设用地项目在内的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项目。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土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第五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行建设用地审查内部会审制度。

第六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项目应当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农村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及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村镇建设规划。

第七条 项目的农用地转用批准权限和征用土地审批权限相一致的一同报批,不一致的应分别报批。

第二章 用地预申请

第八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或编制项目建议书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

受理预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对建设项目用地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并向建设用地单位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建设用地单位提出用地预申请的主要内容: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情况,拟占用土地的区域位置、用地数量、地类,拟用地的时间及土地利用计划、耕地开垦方案及经费的落实等。

第三章 用地申请

第九条 建设用地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持有关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并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

第十条 建设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当附具下列材料:

(一)建设单位有关资质证明;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批复及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三)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文件;

(四)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五)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六)占用耕地的必须提出补充耕地的途径和方式;

(七)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应当提供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

(八)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环保、文物、林业等的,应当由相关部门提供有关文件;

(九)在城市规划区以内要附具城市规划部门的城市建设规划许可文件。

第十一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用地,由村民个人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办理有关报批手续。申请的内容主要包括户主姓名及身份证件、家庭人员结构、申请理由、申请面积以及现宅基地面积、旧宅基地处理办法等并附具是否符合村镇建设规划的有关文件。乡(镇)、村(或村民小组)两级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农民集资联办企业、农民个人出资办企业以及农民集体与其他单位和个人联办企业及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出,经村(或村民小组)、乡(镇)审核后,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申请的内容参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办理。

第四章 审查程序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建设单位的建设用地申请后,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用地申请,应当受理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项目用地的位置,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按不同的程序和权限完成审查报批。

第十三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应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分批次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用土地方案、编制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实施城市规划,有条件对一定区域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招标、拍卖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城市分区功能和有关批准文件等分批次编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补充耕地方案和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按有关规定依法进行报批。征用土地工作完成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要求,设定使用条件,确定使用方式,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不办理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个人建设占用土地,应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分批次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编制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七条 建设只占用国有农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建设只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建设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

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供地方案;同一建设项目占用上述不同地类的土地,应按不同地类的规定分别拟订方案,一并报批。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施工需要临时使用土地,应当同其他永久性用地一次申请,确实需要单独申请的或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由建设项目用地单位向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临时用地申请,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提供项目的有关设计文件、用地范围、时间、工期及工程结束后的复耕方案。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批准手续。

第十九条 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对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建设单位依法缴纳的耕地开垦费或开垦保证金后5日内下发批准文件。

耕地开垦费的缴纳标准: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和城郊未划入保护区的水地、菜田每平方米20-30元;

(二)基本农田以外其它耕地每平方米15-25元。

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接到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文件后,应当在5日内通知建设单位依法缴纳有关税费,正式签订有关协议、合同。未按规定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其他有关税费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批准建设用地手续。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方案经批准下达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其开垦耕地工作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督促检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其中开垦耕地工作由各地、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检查。

第二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每月月底,要将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征用土地和建设用地项目供地的情况向国土资源部备案。

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每月底以前将本级批准的农用地转用和各县、市建设用地项目供地的情况向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八条 因生产和建设对保护区内基本农田造成破坏的,由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造成破坏的单位或个人

限期恢复,并按《土地复垦规定》第十四条,向遭受损失的一方支付土地损失补偿费;无法恢复的,按《土地复垦规定》第十二条第一、二款处理,并按本细则第十三条规定,缴纳基本农田造地费。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细则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批准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的单位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占用的土地,按非法占地处理;由此给用地单位、被征地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批准单位和个人应当负责赔偿。

第三十条 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超过一年未使用权的,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征收相当于征地费用或出让金总额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逾期未缴纳土地闲置费的,除按期追缴外,并按日加收3‰的滞纳金。承包经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个人弃耕抛荒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承包经营权。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建厂、建窑、建坟或者擅自挖砂、采石、取土、开挖渔塘,严重毁坏种植条件以及擅自将耕地变为非耕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责令限期治理,可以并处被破坏耕地每平方米15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细则第十五条

(二)、(三)、(五)项规定,造成基本农田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陕西省农业环境管理办法》的规定,责令直接责任者限期治理,可以并处造成经济损失二至三倍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向基本农田提供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肥料或者城市垃圾、污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或者处以造成经济损失的一至二倍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阻碍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或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基础设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基本农田破坏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有关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用地文本编制

第二十四条 《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填写、统一编号,加盖编制单位公章、并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呈报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应附具下列材料:

(一)经批准的最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城镇地籍图;

(二)由建设单位提交的、被土地管理部门认定的、有测量资格的单位出具的勘测定界图及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三)地籍资料或者其他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四)以有偿方式供地的,还应当提供草签的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及说明和有关文件;

(五)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还应当提供城市规划图和村庄、集镇规划图。第二十五条 建设用地项目的有关方案按以下程序编制:

《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加盖编制机关公章,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报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补充耕地方案》上报时要同时附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补划基本农田位置图。《征用土地方案》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并经编制机关加盖公章和主管领导签字后,报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该方案前要在被征地范围内对征用土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填写《征地调查表》,由被征用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签字,并经乡(镇)村签署意见后汇总填报《征用土地情况调查表》,涉及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填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偿安置情况表》。在上报《征用土地方案》时还应附具:

①省、市、县人民政府对耕地以外其它地类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的有关规定;②用地单位对本方案的意见;

③因项目建设涉及的迁建用地需征用土地的,可按本方案的要求另行填写。

《建设用地项目供地方案》由项目用地所在地、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加盖编制单位公章,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按有关规定报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该方案上报时应同时附具:①供地范围图;

②初步设计有关项目总平面布置及用地图件和技术说明资料;

③超出建设用地指标的供地方案,应附有关技术、经济论证报告;

④有偿方式供地的,应附草签的有偿使用合同草案或招标、拍卖方案和土地评估报告及初步审查意见。

下载关于试行规划管理要素审查的通知(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试行规划管理要素审查的通知(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盐城市规划局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查要素表6

    规划管理许可审查要素表盐城市规划局表许6 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查要素表注:1.发证时是否引起技术指标的调整(如建筑面积调整将影响车位、容积率、社区物管用房、90......

    信贷审查员授信审查要素内容

    审查员授信审查要素内容模板 申请人在我行历史授信情况 (一)明确授信类型: 即申请人该笔授信在我行属于首次授信、续做授信、追加授信、展期、贷新还旧、重组、额度重启还是复......

    资格审查通知

    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考录资格审查通知进入面试范围人员,请于6月8日上午到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资格审查。 本人需提交笔试准考证、《录用公务员报名......

    加强施工图审查通知

    关于加强施工图审查管理工作 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高新区建设局、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城乡建设局,各施工图审查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施工图审查质量,......

    年度审查通知[5篇模版]

    关于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年审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金融办,杨凌示范区金融办: 为了有效监管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行为,强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我省融资担保业健康发展,根据《陕西......

    省级规划审查要点

    附件 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审查要点 本要点适用于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大纲”)的审查工作,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

    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审查汇报材料

    XX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XX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成果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汇报。 根据黔发改农经[2009]2986号文件《关于转发国家发展和改......

    税务管理要素

    1. 税务管理要素:1)税务管理的主体 2)税务管理的客体 3)税务管理的依据 4)税务管理的目的 2. 税务管理原则:1)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2)依法治税的原则 3)公平、效率的原则 4)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