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景园林设计的兴奋点
风景园林兴奋点设计
作者:刘征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人员来说,他们的许多设计创意和构思可称为上乘佳作,但现在有的公众审美意识水平差,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低,优秀的创意和构思不被理解,其价值难以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摆在公众与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面前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尽快大幅度地提高公众审美能力,要么从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人手,寻找一种更适合于当前公众审美意识水平,实现其美学价值的设计思路。显然,前者现在难以做到,那么,出路就必然在于后一种选择上。
既然风景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它之所以被认为具有风景旅游价值,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不同程度人有相同的美感。下面从审美主体(公众)的视点进行美感的层次透视,了解这点对于设计人员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审美潜意识水平是美感质量的基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征直接决定着审美效应的大小。因此,可以对审美主体的美感层次进行划分(这种划分与景点级别划分具有本质的区别),并采取不同的相应设计对策。
1、安全感是公众审美的基本要求
安全感是产生美感的基本保障,它构成美感的基本层次。这种要求反映在游人对整个设计审美的过程,能对所经历环境有这总体的了解,以及在不同视点和位置上,对空间平面和立体面的可视性性状况的了解。例如,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就很难再有心情去欣赏四周美丽的风景;路途崎岖的环境会使游人望而生畏。因此,在最起码的安全感对公众来说是必要的。当然,有时适当的冒险也会刺激游人的审美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兴奋点的作用。但对于工作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环境中过多的冒险是不适合的,安全感是一个基本要素,这往往是产生美感的必要前提。
2、自然风景能够使人心旷神怡
自然风景的美与不美根本原因是在于人的审美,如果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这样会在美感层次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美感层次,即各种相互融合的风景信息可以使一个人感到心旷神怡,给人以持久的舒适感。随着风景场的转换,不断有新的风景信息来强化对游人的刺激,使美感平台缓慢波动。但总的来看,在一定时间内,平台“高度”会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再缓慢下降。这时,若没有新的较强烈的风景信息进一步强化刺激,游人的美感平台“高度”将继续下降,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所以当处于平台区的审美主体受到强烈的风景信息刺激时,美感层次会在前一个平台基础上急剧上升,使审美主体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而后再缓慢下降进入下一个平台区。新的平台“高度”会因兴奋点的特征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潜意识而比前一个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对整个审美过程 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次审美活动美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奋点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在安全感基础上,平台才会与激变区不断反复促进才能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一层层的上升,并获得较好的审美效应。否则,若审美主体的美感只局限于一两个平台区内,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奋点在美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应突出兴奋点设计这根主线,在合理安排景观生态和观赏效果的同时,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公众审美素质水平的现实,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传统造园理论非常重视意境创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方寸之间,意境无穷。这实际上是兴奋点创造的一种形式。例如,欲扬先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对比手法,为了表现空间的开阔,先营造一个压抑的预备空间,使游人在充分压抑之后豁然开朗。这种对比的强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兴奋点设计。如果没有预先的压抑,让游人直接进入开朗空间,虽然也会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却不会产生兴奋感,美感层次处于一个平台上。而增加了一个预备空间,则能使游人美感层次经过兴奋点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从而达到强化审美的效果。
3、兴奋点设计
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点设计,二是暗点设计。
3.1明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各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风景信息引起游人的兴奋点。风景信息可以来源于自然景观,也可以来源于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来说,往往要利用某些稀有现象或巧夺天工的构思给人以出奇不意的感受。稀有现象如海市蜃楼、佛光、云海、雾淞以及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观赏对象。巧妙的构思则要因地制宜。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无特殊之处,但由于其中水池假山的设计别具匠心从而引起了游人的兴奋点。设计者利用假山的自然孔洞进行巧妙布置,使天光透过孔洞在水中映出弯弯月形,并在特定观赏位置设置栏杆加以提示。游人至此,必亲临水边观赏白天水中的“一弯月”,从而得到很强的审美满足。
明点设计的风景信息亦可来源于人文景观,例如在泰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在景观资源价值中占有很大比重,游人在游览雄壮而奇丽的自然山水风景的同时,更被诸如摩崖石刻中的书法,名人诗词、帝王封禅等丰富而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所吸引,产生兴奋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泰山位列五岳之首,被列人世界遗产目录,成为世界上九项综合性遗产之一(截止1993年)。
3.2暗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一些风景信息所包含的,不能直接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潜在信息,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意识水平所产生的兴奋点。与明点设计相比,它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不同的审美意识水平对它的反映程度不同,兴奋强度也不同。错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暗点设计的一种形式。例如,面积较小的园林,为了营造深远的艺术感,在道路设计上通过逐渐缩短路宽,路的尽头设置较小的景物以及路旁植物配置有意减少株距等方法,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使人感到深远。相反,则可以使一段较长而单调的道路通过弱化透视变形而显得距离变短。
中国古典园林在暗点设计上可以说是独树一至的。由于受到五千年文明丰富积累的深刻影响,意境审美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者通过形象思维,将过去所见所闻重新联系组合,形成许多美的联想。运用诗、词、歌、赋、联、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描绘出一幅幅联想性意境画面,大大拓宽了欣赏者的审美空间。联想的内容十分广泛,江南园林的水景常在一泓池水之外,贯以短短的溪流,并掩以花木,使人不知其何所止,这使人联想到这泓池水是有来龙去脉的,而不是一潭死水。
古典园林中有时在亭中悬一面大镜,游人赏镜中的虚景,再观亭外的实景,既有虚实对比,又扩大了空间感,正如《园冶》中所提到的“宛然镜游”。设计者要善于利用这种联想的手法,使景色虚实相生,这些手法在西方园林中是十分少见的。
至于我国园林景点或建筑的题名,更是激发联想,引人入胜。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不足百米山巅处的“排云殿”;圆明园的“四宜书屋”等。从名称上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夸张。此外,还利用屏联引发游人的联想,如扬州郑板桥读书处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苏州拙政园有南朝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字数不多,却使游人联想玩味,美感倍增。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月色空明之夜,万籁俱寂,静中传来武烈河水流动的哗哗声,细听似乎还能听到江上人家的摇橹
声。江声并不吵人,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江声才使月夜显得更加宁静。意境设计作为暗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收四时之烂漫”和“景到随机”。这个“机”允许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施展浪漫主义的遐想,使风景的意境深化。避暑山庄如意洲西临水处原有“云帆月舫”一景(康熙三十六景之一),这是一座临水的仿舟形阁楼,景名取“宛如驾轻云,浮明月”的意境,这称得上是“景到随机”的范例,“驾轻云”比较容易理解,即借驾轻云横逸为船帆鼓风而进的写照,而“浮明月”并不是明月浮于天际,而是月光如水,遍撒大地,舫座落在月光笼照的地面上,犹如浮于水面上一样。这也正符合前面提到的“月来满地水”的诗境。象这样在具体的基础上又寓抽象,在写实的造型中又赋写意意味的兴奋点设计是十分可贵的。
4、兴奋点设计
兴奋点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采用得越多越好。医学上早已证明,过多的兴奋刺激反而会使人的兴奋感被削弱。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有“二十五米理论”,指出移步易景的频率为每25m左右一次,既不要频繁地变换景物,也不要设计呆板,使游人接受不到充分的风景信息刺激。当然,25m只是一个观念,并不确指一个标准。但这可以说明兴奋点设计除了要注重质量外,还存在一个数量与频率问题。设计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削弱游人的美感,频率变化不当也同样会影响游人的审美效应。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景观资源的具体实际,在原有自然科学现象、历史背景、名人轶事和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放大”设计,将这些潜在的风景信息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风景园林的兴奋点设计数量从根本上应取决于景观资源的价值。在设计时既不能对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视而不见,也不能凭空捏造和生搬硬套兴奋点设计。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对规划地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风景园林的审美情绪设计基调,在序幕--发展--递进--高潮--尾声等各个阶段,结合景观资源实际情况确定兴奋点设计的数量和频率,尽量使游人在各个阶段和层次上都能保持一种较强的审美渴望,并且在各个过渡空间能给游人以足够的提示,从而引导游人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进入下一个景观序列。事实上,这种过渡提示很重要,它可以把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游人按照景观序列的发展,完整地欣赏风景。可以说,兴奋点设计是使游人产生审 美欲望的动力,过渡空间的风景提示则是正确引导这种审美动力的“指路牌”,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审美的欲望,游人当然不会继续游览;只有审美欲望,却不知如何完整地欣赏,就好象面对一部精彩的影片,只杂乱无章地看了几个片断,当然不能满足审美需要。目前,对于象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这样较大型的风景园林,其游客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去游览,就象去看一部新影片,需要从头至尾仔细观看才能知道是否精彩。在这种情况下,风景提示就来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不同于对风景园林情况已较熟悉的游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景点去欣赏,而不会影响他们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景观资源在整个风景园林序列中的地位和价值。
近年来,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建设中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份追求景观的新、奇,许多地方曾一哄而上各种微缩景观、西游记宫、蜡像馆等。事实证明,这些为获得暂时经济效益而不顾实际,粗制滥造的兴奋点设计是不能长久的,结果不能使游人产生积极的美感,反而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负面效应。另一种倾向是过分追求所谓开放式的 “时代要求”,不惜破坏原有的风景资源,对极富开发价值的兴奋点设计视而不见,一味地营造大草坪和低矮植物配置。诚然,向西方学习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环境是对我国风景园林的有益补充和积极发展,但不能僵化成为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笔者见到有些地方为了营造这种“大环境”,不惜破坏历史遗迹,或者把本来别具特色的龙墙、亭台拆掉,这种重复建设的效果未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丧失了个性就等于生命的终结。东方园林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依靠的是东方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某一种或两种具体的模式。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一般的形式美法则色彩配比、地形及植物处理等手法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园林环境对风景园林设计人员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些传统的设计手法营造的风景园林其风景信息非常明确,容易被游人认可。但这种设计仅仅能满足公众美感的 前两个层次,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有限的。而对于兴奋点设计,尤其是暗点设计,目前之所以缺乏认识,一是由于这种设计比较难于被公众认知;二是由于设计人员本身不明确 它在风景园林设计以及公众美感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适应当前公众审美水平、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风景园林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的设计理论,兴奋点设计应从过去模糊的、纷杂的设计理论及技法中提炼出来,成为一种明确的设计思路和手段。它有助于公众对风景 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随着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又会对兴奋点设计从更高层次上加以理解和把握,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这两者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这有利于形成“公众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园林良性运行机制
第二篇: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1.地形
园林范围来讲,地形包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这些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叫微地形。
地形还对景观中其他自然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起支配作用。这些要素包括植物、铺地材料、水体和建筑。
设计方案的第一步是在原有地形图上大致画出用地的功能分区图,然后研究各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原有地形的关系。
在丘陵或山区内,山谷(低点)和山脊(高点)的大小和间距也能直接影响景观的韵味。意大利园林设计方式就是将整个园林景观,建造在一系列界限分明、高程不同的台地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坚硬的、人工几何形的造型特征。长而笔直的的轴线和透视线,大面积的静水,错综复杂的花坛图案等都是表现平坦地形特征的因素和造型。英格兰园林具有平缓起伏的地形,自然丛生的树木,以及自然曲折的水体等特征。
1)用地形控制视线:与空间限制紧密相关的是视线限制。在垂直面中,地形可影响可视目标和可视程度,可构成引人注目的透视线,可创造出景观序列或:“景观层次”,或彻底屏蔽不悦目因素。
利用地形排水:一般来说,地面越陡,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地面太陡,就会因流速太快而引起水土流失。而几乎没有坡度的地面,又会因不能排水而易积水。因此,从排水的角度来考虑,种植灌木的斜坡为防止流失,必须保持10%的最大坡度,而草坪地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
利用地形创造小气候条件:地形能影响光照、风向、以及降雨量。朝南的坡向在冬季比其他任何方位的坡向受到的直接日照要多。在夏季,所有方位的坡度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日照,其中西坡所受到的辐射最强,主要是因为它直接暴晒于午后的太阳之下。地形的使用功能:网球场的理想位置应在1%~3%的坡度上。实际经验表明,坡度越平缓(尽管不小于1%),土地的开发使用越灵活,越可行。在较陡的斜坡上,在山谷中、山脊上,各种土地的组织利用更精简,多为长条形。从土地用途的内部关系来看,较陡地面上的设计方案几乎没有什么选择余地。2)
3)
4)
使用等高线时,应牢记:
第一,原地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第二,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
坡度百分比=上升高/水平走向距离*100%
2.植物材料 植物的生态习性、功能作用、观赏特性、建造功能与限制空间功能以及美学功能。植物种植设计的构思过程。
植物蕴含着许多功能,但许多外行和平庸的设计人员却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装饰物。昔日用来掩盖屋基的基础种植,在装饰方面已经过时。风景园林师的智慧应闪烁在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植物具有生命,落叶植物一年中有四个截然不同的观赏特征:春季鲜花盛开,新绿初绽,夏季浓荫葱茏,秋季秋叶斑斓,冬季枝桠冬态。设计师不仅要注意单株或群体植物在某一季节中的变化情况和功能作用,而且还要知道一年四季它们是怎样演替的,以及知道随着年代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势也影响着设计。一般来说,幼苗具有比成年树价廉,易于移植,成活率高等优点,而常被用于新的设计中,幼苗达到成年的冠幅和形状,需要数年的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种植地被和灌木。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阶段,因此,设计师还需要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一般来说,风景园林师在构思时所使用的植物,75%-100%均是成年树。在模型上的植物几乎完全是成年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设计师为了弥补由于种植幼龄树所造成的稀疏现象,而过量的种植幼龄树,使之更快覆盖整个区域。其结果则使植物之间相互重叠,并很快超出所种植的空间范围。这无疑会增加额外的养护费用,如进行有选择性的疏移或修剪。
在进行种植设计时,风景园林师必须先了解所定园址具有何种环境条件,而后才能确定、选取适合在此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养护的主要任务,就是随时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浇水、修枝、施肥以及病虫害管理。运用植物进行设计时,最理想的办法是选择管理粗放的植物。通常最合适的,便是选择自然生态群落中的野生植物,少用一般幼小多变的人工栽培植物。所谓空间感的定义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而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其空间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疏密以及种植形式而不同。树干越多,空间围合感越强。植物的叶丛是影响空间围合的第二个因素。叶丛的疏密度和分枝的高度影响着空间的闭合感。在冬天,落叶植物是靠枝条暗示着空间范围,而常绿植物在垂直面上能形成周年稳定的空间封闭效果。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限制了伸向天空的视线,并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当树木树冠相互覆盖、遮蔽了阳光时,其顶面的封闭感最强烈。在城市布局中,树木的间距应为3~5m,如果树木的间距超过了9m,便会失去了视觉效应。运用植物构成室外空间时,设计师首先要明确设计目的和空间性质(开旷、封闭、隐密、雄伟等),然后风景园林师才能相应地选取和组织设计所需要的植物。开敞空间:仅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限制因素。半开敞空间:该空间与开敞空间相似,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这种空间通常适用在一面需要隐蔽性,而另一侧又需要景观的居民住宅环境中。覆盖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在风景区中,这种空间犹如一个去掉底层植被的城市公园。由于光线只能从树冠的枝叶空隙及侧面渗入,因此在夏季显得阴暗,而冬季落叶后显得明亮较开敞。这类空间较凉爽,视线通过四边出入。另一种类似于此种空间的是“隧道式”(绿色走廊)空间。完全封闭空间:覆盖空间相似,最大的差别在于这类空间的四周均被中小型植物所封闭,这种空间常见于森林中,它相当黑暗,无方向性,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设计要求垂直感的强弱,取决于四周开敞的程度。此空间就像歌德式教堂,令人翘首仰望将视线导向空中。这种空间尽可能用圆锥形植物,越高则空间越大,而树冠则越来越小。
风景园林师除能用植物材料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空间外,他们也能利用植物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植物就像一扇扇门,一堵堵墙,引导游人进出和穿越一个个空间。植物能有效地“缩小”空间和“扩大”空间,形成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
植物通常是与其它要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空间轮廓。例如,植物可以与地形相结合,强调或消除由于地平面上地形的变化所形成的空间。如果把植物植于凸地形或山脊上,便能明显地增加地形突起部分的高度,随之增强了相邻的凹地或谷地的空间封闭感。与之相反,植物若被植于凹地或谷地内的底部或周围斜坡上它们将消弱和消除最初由地形所形成的空间。因此,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于地形顶端、山脊和高地,与此同时,让低洼地区更加透空,最好不要种植植物。
障景:植物材料如直立的屏障,能控制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收于眼里,而将俗物障之于视线以外。为了取得一有效的植物障景,风景园林师必须首先分析观赏者所在的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因素。研究植物屏障各种变化的最佳方案,就是沿预定视线画出区域图。然后将水平视线长度和被障物高度准确地标在区域内。最后,风景园林师通过切割视线,就能定出屏障植物的高度和恰当位置。另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季节。在各个变化的季节中,植物能完成障景的话,则常绿植物能达到这种永久性屏障作用。由于植物具有屏蔽视线的作用,因而私密控制的程度,将直接受植物的影响。如果植物的高度高于2m,则空间的私密感最强。齐胸高的植物能提供部分私密性(当人坐于地上时,则具有完全的私密感)。而齐腰的植物是不能提供私密性的,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植物的观赏特性:包括植物的大小、色彩、形态、质地以及与总体布局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植物最重要的观赏特性之一,就是它的大小。植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空间范围、结构关系以及设计的构思与布局。按大小标准可将植物分为六类:大中型乔木(大乔木的高度在成熟期可以超过12m,而中乔木最大高度可达9-12m糖槭等),在设计时应首先确定大中乔木的位置,较矮小植物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总体结构中,展示出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由于大乔木极易超出设计范围和压制其它较小因素,因此在小的庭院设计中应慎重地使用大乔木。大中乔木的另一个建造功能,便是顶平面和垂直面上封闭空间。这样室外空间感,将随树冠的实际高度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树冠离地面3-4.5m高,空间就会显示出够人情味,离地面12-15m,则空间就会显得高大。为了达到最大的遮阴效益,大中乔木应种植在空间或楼房建筑的西南、西面或西北面。由于炎热的午后,太阳的高度角在发生变化,在西南面钟最高的乔木,与西北面次高的乔木形成的遮阴效果是相同的。小乔木和装饰植物:高度4.5-6m的植物为小乔木和装饰植物。小乔木能从垂直面和顶平面两方面限制空间。视其树冠高度而定,小乔木的树干能在垂直面上暗示着空间边界。当其树冠低于视平线时,它将在垂直面上完全封闭空间。当视线能透过树干和枝叶时,这些小乔木像前景的漏窗,使人们所见的空间有较大的深远感。按其特征,观赏植物通常作为视线焦点而被布置那些醒目的地方,如入口附近,通往空间的标志、突出的景点上。在狭窄的空间末端,也可以用观赏植物,使其像一件雕塑或是抽象形象,以引导和吸引游人进入此空间。从观赏植物的生长习性来看具有四种不同魅力的季节:春花、夏叶、秋色、冬枝。高灌木:3-4.5m高灌木犹如一堵堵围墙,能在垂直面上构成空间闭合。仅高灌木所围合的的空间,其四面封闭,顶部开敞。中灌木:1-2m,中灌木的设计功能与矮小灌木基本相同,只是合围空间范围较之稍大点。此外,中灌木还能在构图中起到高灌木或小乔木与矮小灌木之间的视线过度作用。矮小灌木:成熟灌木最高仅1m,最低高度必须在30cm以上。在不遮挡视线情况下限制或分隔空间。鉴于其尺寸矮小,故应大面积地使用。地被植物:高度不超过15-30cm。地被植物能将两组植物统一成整体。作为边缘种植。地被植物的使用功能还在于那些不宜种植草皮或其它植物的地方提供下层植被。地被植物的合理种植场所,是那些楼房附近,除草机难以进入或草丛难以生存的阴暗角隅。尤其坡度较陡的斜坡上,草皮都应该用地被植物来代替。
植物配置时,形态各异,但大小相同,其观赏效果较差,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增强了观赏效果。
植物的外形:植物外形基本类型为:纺锤形、圆柱形、水平展开形、圆球形、尖塔形、垂枝形和特殊形。纺锤形植物在布局中用于增强其高度的变化。纺锤形植物其形态细窄长,顶部尖细。在设计中,纺锤形植物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的方式,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它们能为一个植物群落和空间提供一种垂直感和高度感。如果大量使用该类植物,其所在的植物群体和空间,会给人一种超过实际高度的幻觉。当与较低矮的圆球形或展开形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十分强烈。其纺锤形植物犹如一“惊叹号”惹人注目。由于这种特征,故在设计时应该谨慎使用纺锤形植物。设计中用的数量过多,会造成过多的视线焦点,使构图“跳跃”破碎。圆柱形:除了顶是圆的外,其它形状都与纺锤形相同。水平展开形:此类植物具有水平方向生长的习性,故宽和高几乎相等。展开形植物的外形能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展开形植物会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展开形植物能和平坦的地形、平展的地平线和低矮水平延伸的建筑物相协调。圆球形:具有明显的圆环或球形形状。圆球形植物是植物类型中为数最多的种类之一,因而在设计布局中,该类植物在数量上也独占鳌头,在整个构图中,随便使用圆球形植物都不会破坏设计的统一性。圆锥形:云杉属,圆锥植物除具有易被人注意的尖头外,总体轮廓也非常分明和特殊。因此,该类植物可以用来作为视觉景观的重点。特别是与低矮的圆球形植物配置在一起时,其对比之下犹为醒目。尤其也可以与尖塔形的建筑物或是尖耸的山巅相呼应。鉴于这种性质,有设计理论家认为,这类植物在无山峰的平地并不太适合,应谨慎使用。垂枝形: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悬垂或下弯的枝条。在自然界中,地面较低洼处常伴生着垂枝植物,如河床两旁常长有众多的垂柳。在设计中,它们能起到将视线引向地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引导视线向上的树形之后,用垂枝植物。为能表现植物的形态,最理想的做法是将该类植物种在种植池的边沿或地面的高处,这样,植物就能越过池的边缘挂下或垂下。特殊形:这种类型的植物通常是在某个特殊环境中已生存多年的成年老树。大多数特殊形植物的形象,都是由自然力造成的。这类树最好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一般来说,无论在何种景观内,一次只宜放置一颗这种类型的植物,这样方能避免产生杂乱感。
植物的色彩:植物的颜色可以被看作是情感象征,色彩直接可以影响室外空间的气氛和情感。鲜艳的色彩给人以轻快、欢乐的气氛,而深暗的色彩则给人异常郁闷的气氛。植物的色彩,通过植物的各个部分而呈现出来,如通过树叶、花朵、果实、大小枝条以及树皮等。毫无疑问,树叶的主要色彩呈绿色,其间也伴随着深浅的变化,以及黄、蓝和古铜色的色素。设计中,一般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因为它们占据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花朵的色彩和秋色虽然丰富多彩,令人难以忘怀,但其寿命不长,仅持续几个星期。因此,对植物的取舍和布局,只依据花色或秋色来布置植物,是极不明智的,因为这些特征会很快消失。在夏季树叶色彩的处理上,最好是在布局中使用一系列具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使在构图上有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另外,将两种对比色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更能突出主题。深绿色给予整个构图和 其所在空间带来一种坚实凝重的感觉,成为设计中具有稳定作用的角色。在一个视线的末端,深色似乎会缩短观赏者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同样,一个空间的深色植物居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另一方面,浅绿色植物能使一个空间产生明亮、轻快感。当我们在将各种色度的绿色植物进行组合时,一般来说深色植物通常安排在底层(鉴于观赏的层次),使构图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浅色植物安排在上层使构图轻快。在处理设计所需要的色彩时,应以中间的绿色为主,其他色调为辅。各种不同色度的绿色植物,不宜过多、过碎地布置在总体中,否则整个布局会显得杂乱无章。色彩鲜明的区域,面积要大,位置要开阔并且日照充足。因为阳光下比阴影里可使其色彩更加鲜艳夺目。
树叶的类型:基本的树叶类型有三种:落叶型、针叶常绿型、阔叶常绿型。在大陆性气候带中,无论就数量上和对周围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言,多以落叶形植物占优势。落叶树在通透性、外貌、色彩和质地上发生的令人着迷的交替变化。在温带地区抵御冬季的寒风,种植常绿针叶植物的最有利方位,应在房屋或室外空间的西北方。可使风速降低60%。在一个植物的布局中,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使用,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平衡关系。阔叶常绿树:阔叶常绿树的叶片具有反光的功能,使的室外空间产生耀眼的发光特性,使一个布局在向阳处显得轻快而通透。十分不耐寒,因此,切忌将其种植在能得到过多的冬季阳光照射的地方,或是种植在会遭到破坏性冬季寒风吹打之处。这类两种情况都会因叶片过度蒸腾导致根部水分不足。此外,大多数阔叶常绿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这样就规定了它们只能用在上述条件的景观中。
植物的质地:质地除随距离而变化外,落叶植物的质地也随季节而变化。植物的质地分为: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粗壮型植物能通过吸收视线“收缩”空间的作用,因此,在狭小空间内布置粗壮型植物时,需谨慎。
植物的美学功能:完善作用:统一作用:就是充当一条普通的导线,将环境中所有不同成分从视觉上连接在一起。强调作用:在一户外环境中突出和强调某些特殊的景物。它能将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其所在的位置。鉴于植物的这一美学功能,它极其适合用于公共场所出入口、交叉点、房屋入口附近,或与其它显著可见的场所相互联合起来。识别作用:这与强调作用极其相似。软化作用:可软化或减弱形态粗糙及僵硬的构筑物。框景作用:将照片和风景油画装入画框的传统方式。
种植设计程序与原理:了利用植物进行设计时,有着特定的步骤、方法以及原理。初步阶段包括对园址的分析,认清问题和发现潜力,以及审阅工程委托人的要求。此后,风景园林师方能确定设计中需要考虑何种因素和功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以及明确预想的设计效果。准备一张描述设计要素和功能的工作原理图。植物的作用则是在合适的地方确定充当这一功能:障景、敞荫、限制空间以及视线的焦点。在这一阶段,也要研究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区域。在这一阶段,一般不考虑需使用何种植物,或各单株植物的具体分布和配置。此时,设计师关心的仅是植物种植区域的位置和相对面积。在分析一个种植区域内的高度关系时,理想的方法就是做出里面的组合图,分析不同植物区域的相对高度。完成了植物群体的初步组合后,进行种植设计程序的下一步,开始着手各基本规划部分,此时的植物主要仍以群体为主,并将其排列来填满基本规划的各个部分。在布置单体植物时,我们应记住以下几点:第一,在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风景园林师是根据植物的成熟外观来进行设计,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幼苗来设计。正确的种植方法是,幼树应相互分开,以使它们具有成熟后的间隔空间。对于设计师来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植物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第二,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有轻微的重叠。为视觉统一的缘故,单体植物的相互重叠面,基本上为各植物直径的1/4--1/3。第三,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奇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如果三株一组,人们的视线不会只停留在任何一单株上,而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观赏。若二株为一组,视线势必会在二者之间来回移动。
接下来就是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各组植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或“废空间”应予以彻底消除,因为这些空间既不悦目,又会造成杂乱无序的外观,且极易造成养护的困难。设计师在考虑植物间的间隙和相对高度时,决不能忽略树冠下面的空间。无经验的设计师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这样无疑会在树冠下面形成废空间,破坏设计的流动性和连贯性。这种废空间会给养护带来困难,(除非为地被物所覆盖),因为从中通行极容易带来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在树冠下面种些低矮的植物。一般来说(并非必然如此)植物应该与铺地区域的边缘相辉映,在呈直线的铺地材料周围,也排列成直线形,或在有自由形状特征的布局中呈曲线状。完成第一阶段的单体植物布局后,设计的某些部分是需要变更的。由此,应绘制一张包括新变化的修正图。在选择和布置植物时,还应遵循它的一些原则。在布局中,应有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这种普通的树种应该在形状上呈圆型,具有中间绿色叶,以及中粗质地结构。植物设计程序归纳为“逆向设计”确定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名称乃是设计的最后一步,这样有助于保证植物根据其观赏特性和为生长所需的环境,而首先决定其种植上的功能作用。
3.建筑物
4.铺装
主要的铺装材料包括:沙石、砖、瓷砖、条石、水泥、沥青,以及在某些场合中所使用的木材。铺装材料相对较昂贵,特别是与植物地被相比较就尤其显著。但是就长期而言,铺装材料却经久耐用。在养护管理方面比草坪地被便宜。
铺装材料的功能作用和构图作用:提供高频率的使用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维修。导游作用提供休息的场所 表示地面的用途 对空间比例的影响形体较大,较开展,会使一个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感。用砖或条石形成的铺装形状,可被运用到大面积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以缩减这些路面的表面宽度。在原铺装中加入第二类铺装材料,能明显地将整个空间分割较小,形成更易被感受的副空间。铺装的线型能影响游览者的情绪,游览的速度和特性受铺装路面宽窄的影响,窄行走急促快速,宽广行走悠闲缓慢。
铺装材料的线型分段铺设,不仅能影响运动的方向,而且能更微妙地影响游览的特别感受。一条平滑弯曲如流水的小道,给人一种轻松悠闲的田园般的感受,而一条直角转折的小道,走起来感到又严肃又拘谨。而不规则多角度的转折路,则会产生不稳定和紧张感。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铺装材料的形状还能影响行走的速度和节奏。铺装的路面越宽,运动的速度也就会越缓慢。在一较宽的路上,行人能随意停下观看景物而不妨碍旁人行走,而当铺装路面较窄时,行人便只能一直向前行走,几乎没有机会停留。上述运动特点还可以得到进一步强调,如在较宽的铺装地面上,使用较粗糙难行的铺装材料,就不会行走很快。而在狭窄的路面上铺装平坦光滑,则利于快速行走。行走节奏包括两部分,一是行人脚步的落处,二是行人步伐的大小。地面铺装的设计原则:在进行铺装的选择时,设计师应对其在平面造型和透视效果上加以研究。在平面布局上,应着重注意构成吸引视线的形式,及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如邻近的铺地材料、建筑物、种植池、照明设施、雨水口、树墙和座椅。在透视中,平行于视平线的铺装线条,强调了铺装面的宽度,而垂直于视平线的铺装线条,则强调了其深度。实际上,没有一种铺装材料能适用于所有的功能和活动场所。地面之间的铺料变化通常象征着铺装地面用途的变化,或在有些场合中,代表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更换。变换铺地材料和形式时,必须考虑一下几个因素。第一,在同一个平面上铺装材料和形式不应该有任何变化,换言之,如果在相接的两个空间中,铺料及形式出现不同,那么水平高度也应有所变化,以此来分隔和区别两种不同分铺地形式。水平高度的变化不可行时,采用第三种在视觉上具有中性效果的材料放于两种材料之间。最后一个设计原则光滑质地的铺装材料一般来说应占多数,因为这种材料色彩较朴素,不引人注目。对于粗质铺料来说,最好较少量地使用,以达到主次分明和富于变化的目的。
就特殊的材料而言,方砖能赋予一个空间以温暖亲切感,有角度的石板会给人以轻松自如、不拘谨的气氛。而混凝土则会产生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
基本的铺装材料:总的来说它们分为三类:(1)松软铺装材料,如砂砾及其它变异材料。砾石是一种最便宜的铺装材料,它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色彩。从大小上来说,它最小可达0.6cm(称豆石),最大到5cm。石头的色彩有纯白和纯黑的,其间也有褐色的和灰色的。砾石的优点透水性有助于补充地下水以及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水分。缺点就其质地而言,砾石疏松需要其它因素加以控制,金属边、木材或另一种铺装材料如混凝土等。在英国,常常见到低洼道路上的砾石,常用泥土和草皮的边缘加以固定。这种材料在强力作用下极易变形,给养护带来了问题,常常需要把它耙平或扫回到原来的位置。此外要将落叶或积雪从砾石上清除掉,也是较麻烦的工作,因为在进行扫除的同时极易将砾石带走。细小颗粒的砾石,不宜使用在斜坡上,否则会遭到地表径流的冲刷,为了使其固定不动,就必须建造台阶或平台。另一点砾石路面难以行走,特别是穿高跟鞋的妇女或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砾石的一种变异材料可消除砾石作为路面材料而引起的不足。这种材料叫环氧胶结砾石。是由砾石和环氧树脂黏结成一定形状的石块。整个砾石块中都存在着气隙,从而仍具有渗水作用。乍一看,这种材料具有耀眼的光斑。多用于那些气候较温和的地区。有霜冻的地方会损害这种路面。砾石也可以作为一种流体的铺装材料。它可以适应所处地面的任何形状或形态。最后一点,砾石还可以作为地面材料,用于那些因缺乏阳光或水分而难以种植草皮或地被植物的地方。易风化的花岗岩极易与地面的其他物质相协调,也不需要浇筑。不过一些气候较温和的地方,一般不用砾石来代替环绕植物根部的覆盖物,否则会减少植物的繁衍,同时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当然沙漠植物除外,而且砾石会使植物根部附近温度升高,并造成根部的损伤。(2)块料的铺装如石砖、石块、瓷砖或条石,这些材料中,石块不同于人工制造的材料。它是最昂贵的铺地材料之一。不仅材料本身贵,在铺设施工上花的劳动强度也很大。三种石材的地质分类为:沉积岩石,变质岩及火成岩。1)沉积岩多气孔,硬度低,因而极易加工。因而极易加工。作为一种铺装材料来说,在强制作力的作用下易受损坏,时间长后会失去光泽或风化。但是,对于行人的行走来说,沙岩和石灰岩更适合于作铺装材料。2)变质岩是一种经过强大的压力而转变成的岩石。该类石材极其坚硬耐用。这种石材重量大而且昂贵。大理石也是一种变质岩,由于这种石块既昂贵又难以加工,因而作为一种铺地材料来说,仅限于使用在一些重要的地方。3)火成岩是一种由地热熔化的物质经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在强度和坚固耐用方面与变质岩相似。著名的火成岩有花岗岩。它是一种具有强度大、耐磨性好而常用的铺装材料。花岗岩用作铺装材料的普通大小形状叫花岗岩砖。其标准尺寸为边长7.5cm的正方形砖。(3)黏性铺料,如水泥或沥青
5.园林构筑物
台阶 坡道 墙与栅栏 挡土墙
6.水
7.设计程序
承担设计任务 研究与分析:准备基本的平面图、园址的分类分析、与园主商谈、规划设计的深入。设计:功能分区图、园址功能关系图、设计初想图、造型研究、总平面草图、正式总体设计图、局部设计图、技术设计图、结构设计图。施工 工程的评价与养护管理。有时候设计程序也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程序,设计程序主要包括下列步骤:1.承担设计任务:园主需要什么?设计者何时该做什么?造价问题。讨论后,设计者根据园主的意图,起草一份详细的协议书。2.研究和分析工作(包括园址调查)
(1)准备基本图纸:基本图纸由园主提供,园主无法提供,可请测验人员或进行航空测绘,花费由园主承担。应标出下列现状的状况:1.产权线(方位、距离)2.地形(虚线表示的等高线,所需的高程点)3.植物(小园中应标出树木的大小和种类)4.水体5.建筑(底层平面的门窗、地下室的窗户、下水口、室外水龙头、室外电缆、空调机和供暖泵位置、室外照明)
(2)园址现状景物分类(收集资料)和分析(评估)在收集资料中,照相机是有用的工具。照片可以用来查对用在设计中的每一份资料,或帮忙回忆园址的现状情况。对于新园址,设计师必须决定与分类和分析最有关的情况。因为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并不能有效地帮助设计,甚至造成干扰。1.园址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关系(1)园址相邻道路交通量如何,何时高峰。(2)相邻环境识别特征,建筑物年代、样式和高度(3)征求园主要求(4)展开设计 3.设计(1)功能分区
(2)与用地相关环境的功能分区图(3)设计构思图(4)造型研究(5)初步设计(6)设计草图(7)总体平面图(8)局部设计 4.施工图
(1)总体放线平面图(2)竖向设计图(3)种植设计图(4)细部结构图 5.施工
6.工程估算(工程评估)7.养护管理
把广泛收集的各种典型的数据资料列成一园址分析图表。对于初学者来说,完美而且实际的设计,并不会魔术般地产生出来。而是经过反复思考与修改。“为什么我要这么做”“什么是我希望达到的”“这些必要吗”“有更有效的方法吗”
第三篇: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心得
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心得
初涉园林
用专业的术语解读园林一词是这样的: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从这个解释中,笔者读到了技术、艺术、山石水、花、草、树木、路等词,于是在笔者的理解中,园林就是设计者运用自己的技术手段将植物、自然环境、道路、建筑等元素艺术性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
学习《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人,是从摸到爬,然后才学会站立和行走,最后才能奔跑。而风景园林设计这个课程,就是教会我们站立与行走的方法。
经过大
一、大二的基础训练,大三的时候我们终于开始学习风景园林设计这个课程。学习它之初,就应该先弄懂学习它的目的和意义。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专业的重点专业课之一。课程中,包含了中国古人在漫漫数千年造园历史中积累下的极其珍贵的经验以及理论著作。而其中心教材《园林设计》一书,在章节安排上,总论主要讲述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立意与布局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的程序等内容,各论主要讲述综合性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儿童公园、森林公园等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因此,学习这一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我们风景园林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设计原则、风景园林布局、设计程序等方面内容,加强我们的设计理念,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眼界,通过研究各种不同的公园的设计案例,提升我们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水平。
通过学习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风景园林设计这一行业,也能从专业的角度看待风景园林设计,并且我们的专业程度也有了大大提升。
学好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方法
要学好风景园林设计这一课程是需要方法的。一开始笔者只是单纯地读《园林设计》这一本书,然后背下相关内容。后来发现,想要学好它,还需要其他方方面面的补充。
(1)当然是先将课程专业课本上的内容了解通透。理论知识是一定要了解并且熟知的,不然说什么都是空话。
(2)跟随老师的上课步骤,放开思维。授课老师是位很有经验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课程上跟着他的思维去阅读各种风景园林设计案例,对我们的思维开放、扩散以及基础知识的巩固、新的知识的接纳都很有好处。
(3)多阅读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课外书。学校图书馆有很多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书,很多大师的理念和方案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只是他们设计的画面感,还包括了他们的设计理念、思维方式、设计方式、设计主题等等,都是值得我们熟知并借鉴的。
(4)学会将开拓思维。风景园林设计涉及艺术,但是身为风景园林人的我们,若平时不重视对思维的训练,在设计中往往缺乏灵感。所以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5)多跟老师做项目和参加有关风景园林设计的竞赛。设计专业的老师很多都会承接一些项目,跟着这些老师做项目,能锻炼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教会我们用现实的、社会的角度看待我们的设计,懂得哪里是不足的哪里是正确的,对我们的风景园林设计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参加相关专业的比赛,能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促使我们从生态、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对风景园林设计进行思考和总结,并且创作。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建议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专业必不可缺并且重中之重的一门专业课程。在风景园林设计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也还存在着不足。而作为园林专业并且专攻设计方向的学生,特以个人的角度和观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应该多一些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比如在作业和考试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此来加强同学们对风景园林设计基础知识的记忆。
(2)多与实例相结合。一些图面清晰、图画感好的实例特别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这些实例中再加上一些创意性、故事性的设计,就更能让人们记住。因此,如果课程中加入多一些好的案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3)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虽然在实际项目里,创新点很少,实用性是重点。但是作为将来的设计师,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需要培养的,只有这样,在独立设计的时候,才会有较为独特的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
收获和感想
在学习了风景园林设计这一课程后,笔者学到了很多,包括了风景园林设计最基础的知识,比如设计的依据与原则、风景园林设计立意和方法、风景园林设计要素、风景园林布局的原则,还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等,收获颇丰。
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看法开始转变与成熟,它给予笔者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身为风景园林人的责任、态度、热情和信念。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专业知识、开拓的视野、丰富的经验、独特的创新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四篇: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地形
1.在设计过程中的基址分析记得,正确估价某一已知园址时,最明智的做法是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该地形既不平坦,又不均匀时。基址地形的分析能知道设计师掌握其结构和方位。同时也暗示风景园林师对各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它因素与园址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
2.设计程序中首要任务之一,通常是要绘制“基础图”(base sheet)或园址的地形图。这种原地形图通常绘有等高线、地界线、原有构筑物、道路及现存植物。原始地形图可通过现场勘测、地图测绘或航测等方式绘制而成。
3.所有的设计思想和方案,都可以覆盖于原地形图上的透明纸上进行研究推敲和绘制。
1)在原地形图上大致画出用地的功能分区图。
2)研究各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原有地形的关系。4.从排水的角度来考虑,种植灌木的斜坡为防止流失,必须保持10%的最大坡度,而草坪地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此外,调节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方向,乃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
5.在大陆性温带地区,朝南的坡向在冬季比其它任何方位的坡向受到的直接日照要多。朝北的坡向在冬季几乎得不到日照。在夏季,所有方位的坡度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日照,其中西坡所受辐射最强,这主要因为它直接曝晒于午后的太阳之下。
6.大陆性温带地区的东南坡向由于不受冬季风的侵袭,而受益于夏季微风的吹拂,冬季太阳的辐射和间接受到夏季午后阳光的光照等原因,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开发地段。7.网球场的理想位置应在1-3%的坡度上。
8.就大多数园址平面图的比例而言(图纸比例尺1:100-1000),等高差一般有1m或0.5m。而地区性的比例而言(图纸比例尺为1:5000-30000),平面图的等高差可为5m、10m、15m。9.等高线使用原则:
1)原地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2)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3)所有等高线总是各自闭合,决无尽头。
4)等高线决不会交叉。每一条等高线其一侧是较高点,而另一侧是较低点。较低点决不可同出现在一条等高线的两侧。
5)除了要表示一座固有的桥梁或某一挑悬物,等高线是不能互相交叉的。等高线也不应在一幅没有围墙或伸出物的土质园址平面图上交叉出现。但是,如确有围墙的存在,那么等高线将相互重叠,从而在平面图上形成一条单一的直线。
10.在对某一标高点使用插入法时,首先应确定制图比例尺和等高距离比例。第二步是测量水平距离的比例。标高点距离等高线和低等高线的比例,这样便建立了这两个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11.修建居民住宅坡度分析:0-1%斜坡,太平坦不利于排水;1-5%斜坡,理想的地形条件,只需最小程度的挖方;5-10%斜坡,适于楼房建造,但需在坡度较高范围内更仔细地选址;10-15%斜坡,住宅单元需呈错层状,并与等高线平行,以减少挖填土方量,同时还需建造挡土墙;15%以上的斜坡,住宅需采用特殊建筑方式进行修建,如支持柱式工程,道路的铺设及设施选取不易且造价高。
12.用作商业中心以及附属停车场的工地的坡度分析:0-1%坡度,太平坦不利排水;1-5%坡度,可供选取的理想挖掘条件;5-8%坡度,需进行定量的土方挖掘,停车处应与等高线相平行;8%以上的坡度,不宜进行工程修建,以避免毁坏环境。
13.许多醒目的形状和色彩被安置在平坦的地面上,以利用这种背景特性,而雕塑式的建筑便是一个例证。
14.水平地形的中性特性,还可任其他表面被雕饰成立体的和中空的画面。仅就为原有水平地形增加特性和调剂其单调性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
15.地平面范围、斜坡坡度、地形天际线在封闭空间中都同时起作用。在任何一个限定的空间内,起封闭程度依赖于视野区域的大小、坡度和天际线,一般的视域在水平视线的上夹角40-60度到水平视线的下夹角20的范围内,而当谷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5(长和高为1:1),则视域达到完全封闭,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少于18度时,其封闭感便失去。
16.一般说2:1的斜坡比例,乃是地表土壤堆筑的最大绝对极限。斜坡超过2:1的比例,若不在其上筑起石块或其它硬质,不受腐蚀的材料,那么这些斜坡极易产生侵蚀现象。即使是2:1的斜坡,也必须覆盖地被植物和其它植物,以防止其水土流失。植物
1.风景园林师的智慧应闪烁在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2.因为,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因此,设计师还需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
3.一般植物在室外环境汇总能发挥三种主要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观赏功能。
1)建造功能: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墙面等限制和组织空间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视线的方向。在涉及植物的建造功能时,植物的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环境功能:植物能影响空气的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3)观赏功能: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而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也就是说,植物因其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4.在城市布局中,树木的间距应为3-5m,如果树木的间距超过了9m,便会失去视觉效应。
5.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于地形顶端、山脊和高地。与此同时,让低洼地区更加透空,最好不要种植物。6.为了取得一有效的植物障景,风景园林师必须首先分析观赏者所在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所需植物屏障的高度、分布以及配置。7.研究植物屏障各种变化的最佳方案,就是沿预定视线画出区域图。然后将水平视线长度和被障物高度准确地标在区域内。最好,风景园林师通过切割视线,就能定出屏障植物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了。8.地被植物还能稳定土壤,防止陡坡的土壤被冲刷。因为在一个具有4:1坡度的斜坡上种植草皮,剪草养护是极其困难而危险的,因此,在这些地方,就应该用地被植物来代之。
9.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的方式,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它们能为一个植物群和空间提供一种垂直感和高度感。如果大量使用该类植物,其所在的植物群体和空间,会给人一种超过实际高度的幻觉。当与较低矮的圆球形或展开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十分强烈。
10.水平展开形植物的形状能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展开型植物会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因此,这类植物通常用于布局中从视线的水平方向联系其它植物形态。如果这种植物形状重复地灵活运用,其效果更佳。在构图中展开植物与垂直的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形成对比效果。展开形植物能和平坦的地形、平展的地平线和低矮水平延伸的建筑物相协调。若将该植物布置于平矮的建筑旁。它们能延伸建筑物的轮廓,使其融汇于周围环境之中。
11.圆球形植物在引导视线方面既无方向性,也无倾向性。因此,在整个构图中,随便使用圆球形植物都不会破坏设计的统一性。圆球型植物外形圆柔温和,可以调和其它外形较强烈形体,也可以和其它曲线形的因素相互配合、呼应,如波浪起伏的地形。
12.圆锥形可用来作为视觉景观的重点,特别是与较矮的圆球形植物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之下尤为醒目。也可以与尖塔形的建筑物或是尖耸的山巅相呼应。其次,也可以协调地用在硬性的、几何形状的传统建筑设计中。
13.垂枝形能起到将视线引向地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引导视线向上的树形之后,用垂枝植物。垂枝植物还可种于一泓水弯之岸边,以配合其波动起伏的涟漪,以象征着水的流动。为能表现出植物的姿态,最理想的作法是将该类植物种在种植池的边沿或地面的高处,这样,植物就能越过池的边缘挂下或垂下。
14.特殊形由于具有不同凡响的外貌,这类植物最好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一般说来,无论在何种景观内,一次只宜放一棵这种类型的植物,这样方能避免产生杂乱的景象。
15.一般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因为它们占据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对植物的取舍和布局,只依据花色和秋色来布置植物,是极不明智的,因为这些特征会很快消失。
16.在夏季树叶色彩的处理上,最好是在布局中使用一系列具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使在构图上有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另外,将两种对比色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更能突出主题。17.各种不同色调的绿色,可以突出景物,也能重复出现达到统一,或从视觉上将设计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
18.深绿色给予整个构图和其所在空间带来一种坚实凝重的感觉,成为设计中具有稳定作用的角色。此外,深绿色还能使空间显得恬静、安详,但若过多地使用该种色彩,会给室外空间带来阴森沉闷感。而且深色调植物极易有移向观赏者的趋势。在一个视线的末端,深色似乎会缩短观赏者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同样,一个空间中的深色植物居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
19.浅绿色植物能使一个空间产生明亮、轻快感。浅绿植物除在视觉上有漂离观赏者的感觉,同时给人欢欣、愉快和兴奋感。当我们在将各种色度的绿色植物进行组合时,一般说来深色植物通常安排在底层(鉴于观赏的层次),使构图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浅色安排在上层使构图轻快。在有些情况下,深色植物可以作为淡色或鲜艳色彩材料的衬托背景。
20.设计中应小心谨慎地使用一些特殊色彩,诸如青铜色、紫色或带有杂色的植物等。因为这些色彩异常的独特,而极易引人注意。21.在温带地区抵御冬季的寒风,种植常绿针叶植物的最有利方位,应在房屋或室外空间的西北方。在此处,它们能使空旷地风速降低60%,风速的降低又使透进房屋的冷空气达到最小值,与此同时也减少了流走的热量。
22.阔叶常绿植物在建筑的东、西,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阔叶常绿植物既不能抵抗炽热的阳光,也不能抵御极度的寒冷,因此,切忌将其种植在能得到过多的冬季阳光照射的地方,或种植在会遭到破坏性冬季寒风吹打之处。因为叶片会过度蒸腾导致根部水分不足。此外,大多数阔叶常绿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
23.粗壮型植物可在设计中作为焦点,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或使设计显示出强壮感。由于粗壮型植物具有强壮感,因此它能使景物有趋向赏景者的动感,从而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可视距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与此类似,为数众多的粗壮型植物,能通过吸收视线“收缩”空间的方式,而使某户外空间显得小于其实际面积。多用于不规则景观中,极难适应那些要求整洁的形式和鲜明轮廓的规则景观。24.细质地植物最适合在布局中充当更重要成分的中性背景,为布局提供优雅、细腻的外表特征,或在与粗质地和中粗质地植物相互完善时,增加景观变化。它们具有一种“远离”观赏者的倾向。因此,当大量细质地植物被植于一个户外空间时,它们会构成一个大于实际空间的幻觉。细质地植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紧凑狭小的空间中特别有用,这种空间的可视轮廓受到限制,但在视觉上又需扩展而不是收缩。25.植物的美学功能:完善作用、统一作用、强调作用、识别作用、软化作用、框景作用 26.种植设计程序:
1)包括对园址的分析,认清问题和发现潜力,以及审阅工程委托人的要求。此后,风景园林师方能确定设计中需要考虑何种因素和功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以及明确预想的设计效果。
2)准备一张用抽象方式描述设计要素和功能的工作原理图。粗略地描绘一些图、表、符号,来表示这样一些项目,如空间(室外空间)、围墙、屏障、景物以及道路。植物的作用则是在合适的地方确定充当这样一些功能:障景、庇荫、限制空间以及视线的焦点。也要研究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区域。
在这一阶段,一般不考虑需使用何种植物,或各单株植物的具体分布和配置。此时,设计师所关心的仅是植物种植区域的位置和相对面积,而不是在该区域内的植物分布。
为估价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拟出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功能分区草图,和更深入、更详细的种植规划图。在这一阶段内,应主要考虑种植区域内部的初步布局。此时,风景园林师应将种植区域分划成更小的象征着各种植物类型、大小和形态的区域。也应分析植物色彩和质地间的关系。不过此时无需费力去安排单株植物,或确定确切的植物种类。
在分析一个种植区域内的高度关系时,理想的方法就是做出立面的组合图。目的是用概况的方法分析各不同植物区域的相对高度。基本设计阶段关键点:要群体地、而不是单体地处理植物素材。理由:
1、一个设计中的各组相似因素,都会在布局内对视觉统一感产生影响。当设计中的各个成分互不相关各自孤立时,那么整个设计就有可能在视觉上分裂成无数相互抗衡的对立部分。但在另一方面,群体或“浓密的集合体”则能将各单独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几乎都是以群体的形式而存在的。
唯一需将植物作为孤立、特殊的因素置于设计中的,应是在设计师希望将其当作一个标本而加以突出的时候。标本植物可以是圆柱形、尖塔形、或具有独特的粗壮质地和鲜艳花朵的植物。但在一个设计中,标本植物不宜过多,否则将使注意分散在众多相异的目标上。3)可开始着手各基本规划部分,并在其间排列单株植物。此时的植物主要仍以群体为主,并将其排列来填满基本规划的各个部分。布置单体植物要点:
1、在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幼树应相互分开,以使它们具有成熟后的间隔空间。一旦该设计趋于成熟,则不应再出现任何空隙。因此对设计师来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植物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
2、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之间有轻微的重叠。为视觉统一的缘故,单体植物的相互重叠面,基本上为各植物直径的1/4-1/3;
3、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基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以上在涉及到7棵植物或少于该数目时尤为有效,超过这一数目,对于人眼来说,难以区分基数或偶数。
完成了单株植物的组合后,设计师紧接着应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单株植物的群体排列原则同样适用。各组植物之间,应如同一组中各单体植物之间一样,在视觉上相互衔接,各组植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或“废空间”应予以彻底消除,因为这些空间既不悦目,又会造成杂乱无序的外观,且极易造成养护的困难。在设计中更希望植物之间有更多的重叠,以及相互渗透,增大植物组间的交接面,以增加一个布局的整体性和内聚性。
设计师在考虑植物间的间隙和相对高度时,决不能忽略树冠下面的空间。应在树冠下面接种一些较低的植物。当然,特意在此处构成有用空间则另当别论。
4)设计的某些部分需要变更,应绘制一张包括新变化的修正图。在布局中以群植或孤植形式配置植物的程序上,风景园林师也应着手分析何处使用何种植物种类。为任何区域所选择的植物种类,必须与初步设计阶段所选择的植物大小、体形、色彩、以及质地等相近似。在选取植物时,设计师还应考虑阳光、风及各区域的土壤条件等因素。在布局中,应哟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这种普通的植物树种应该在形状上呈圆型,具有中间绿色叶,以及中粗质地结构。这种具有协调作用的树种,应该在视觉上贯穿整个设计,从一个部位再现到另一部位,这样当我们在布局的各不同区域看到同样的成分,就会随之而产生已曾观赏过它的“记忆”联想。此种心理的记忆同样能使一个设计统一起来。然后在设计布局中加入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产生多样化的特性。但在数量和组合形式上都不能超过原有的这种普通植物,否则将会使原有的统一性毁于一旦。按照通常的设计原则,用于种植设计中的植物种类,其总数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量多为患。另外,树种的朴实性,也是使设计得以统一协调的另一种工具。
5)选择植物种类或确定其名称。确定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名称乃是设计的最后一步,这样有助于保证植物根据其观赏特性和为生长所需的环境,而首先决定其种植点上的功能作用。这一方式还能帮助设计师在注意布局的某一具体局部之前,研究整个布局及其之间的各种关系。建筑物
1.室内空间往往具有视线向外“泄出”的性质。在夜晚,由于视线必然射向光亮的室内空间,因而此时的室外空间则具有视线“渗入”的性质。另一方面,站在室内的人,会感到室内空间的界限就截止于窗户之前。2.如果人与周围建筑物墙体能构成1:1的视距和物高比例,或视角为45°,则该空间将达到全封闭状态;如果视距与物高比为2:1,该空间处于半封闭;若为3:1,则封闭感达到最小;而当比例为4:1时,封闭感将完全消失。换言之,当一建筑物围墙的高度超过人°视线圆锥体时,空间围合感最强烈。但当周围建筑物太低,或某人远离建筑物,并将建筑物仅看作是较大空间环境中的一小部分时,空间围合感几乎消失。
3.对建筑物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为视距与物高比为2:1时。按这一比例尺计算,视平角为27°时,便能轻易地看到建筑物顶部。由此可见,要想使不舒服的空间围合感不出现,那么最理想的视距与物高之比值应在1-3之间。
4.水平距离相距24m的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可以称作亲密空间。在具有这种大小的空间中,我们能辨清建筑细部或人的面目。“宏伟的都市空间“应具有24-137m的水平距离。137m是能看清行人动作的最大距离。
5.中心开敞空间的制约和人们的活动都是在空间内部进行,因而这些空间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并且有较强的内向性。
中心开敞空间的空间制约问题:1)要想获得最强的空间围合感,必须使视线外出或空间空隙降至最低极限;2)当空间的“空旷度”得到增加时,该空间的特性也就最突出。为了达到这一点,空间的中心部分必须任其空旷。任何树木或其它景物必须布置在空间的边缘。;3)另一种加强中心开敞空间特性的原则,是使地面倾向中心。实际上,就是在中心开敞空间形成一个凹面地形,使空间更明显。
6.在一个定向开放空间的周围修建建筑物时,必须注意避免空间开放边的比例过大,否则空间的特性和围合感将会丧失掉。建造定向开放空间的原则,就是既要适当地使用足够的环状建筑物围面,又要使视线能触及空间外部的景色。
7.直线型空间的焦点集中在空间的任何一端,因而适合一切空间中的活动。当站在空间中时,人们的注意力被“挟持”和“引导”在长长的带状边之间。事实上,空间的开口端从意义上来说,比空间两边的垂直面具有更多的重要性。加强空间的中心点,消除空间沿线具有破坏性的景物才是上策。该类型的空间,能被有效地用在环境中,以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地面标志上。
8.组合线型空间在拐角处不会中止,而且各个空间,时隐时现,这类空间会有相连接的间隔空间序列。一般说来,行人的注意力会被引向他或她所站立的次空间终端,但当他继续朝前行进并到达这一终点时,另一个未曾看见的次空间便立刻进入眼帘,并且注意力又被引向新的终端。
9.要想得到井然有序的布局,最简单、最普通的有用方法之一,便是使建筑物相互间呈90°,这种方法无须借助任何逻辑性,便能自动地使布局井然有序,而且它还另具一优点,即无论在规划图上还是在实地均易于实施。
但如果过多使用,建筑物的布局会变得太直观、太单调无味。如果使建筑实体彼此之间相错位,一些建筑物向前,而一些后退,则布局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能构成与建筑物相对位置有关联的次空间,而且还能削弱或消除长而不断的带状布局的单调性。另一种消除完全直线性布局呆板单调的方式,则是在布局中心小心地使建筑物相互之间不呈90°的夹角。这种排列方式也能为布局带来一定程度的变化。不过,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必须兼顾周围环境和设计目的。
设计师还可直接利用使某一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与附近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建筑物之间的协作关系。具体实施方法,须是沿一已知建筑物的边缘向外延长虚线,然后使其与临近建筑物的边缘一致对其。这种方法能在群里中相邻建筑物之间,创造出一个令人深思,但又明显清晰的视觉联点。这一方法还能容许大量的视线从任何一建筑物进入到中心开放空间中,而且还不会受到邻近对立建筑物墙壁的直接封锁。
不过,另一方面,这种组合建筑物的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建筑物边缘的这种假想联系,并不能消除建筑群的空间空隙。由此便会形成一个受到微弱限制的空间。而且,该组合方式与直线布局方式一样。会使建筑序列有些过于呆板、生硬,为解除这两个潜在的弊端,有时就必须使相对的两建筑物立面呈一重叠关系。这样,当行人穿行于这两个建筑物之间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空间挤压感,这种重叠关系,也会在建筑群的中心开放空间中,造成极强的空间封闭感。
10.设计中选用一相对高的建筑物来充当支配因素。而建筑群中所有其它建筑物都应附属和烘托它。设置这一具有支配地位的建筑的一个方案,就是将它置于其它建筑物中间某处,这样,由于其它建筑物与它越来越近(距离极其相近),它也就会逐渐获得高度感。因此,较低的建筑一般被置于布局的边缘,而较高的建筑物则给置于布局里面。这种方法能造成从低建筑物向高建筑物的缓慢过渡,并且能将中心点更多地置于布局内部。这样这一中心点也能受到周围建筑物恰当的烘托。
11.单体建筑物的定位:1)将该单体建筑当作受其周围环境衬托的、纯净的雕塑品来对待;2)将该单体建筑物当作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因素来对待。
12.较平缓斜坡上营造建筑物的普通方式:1)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将地面构筑成梯田状,以使其形如一块平地;2)台阶地形;3)在较陡的斜坡上(10-15%),台阶方式还可进一步加以发展,以便在高坡与矮坡之间出现一个完整的楼层高差;4)在极低地平面上使用一支柱结构,借用柱式结构或其它支撑结构,建筑物就可最低限度地被升高地面,并且与原有地平面等高线无什么差异。
13.过渡空间可以通过植物、围墙、土丘以及独特的铺装形式,而部分地勾划出建筑物外的区域的方式来构成。另一种建造过渡空间的办法,则是延长建筑物的上层楼板,使之覆盖住底层入口出。这种空间虽然从实质上来说是出于外部,但它仍能免受气候的影响,并能在建筑体和外部空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14.构成过渡空间的关键因素乃是阶梯的布置。如前所述,当建筑物内部地层与其紧贴的外部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对,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感最强。因此,如果要使一系列台阶适应坡度变化的需要,就应将其设置在与建筑物有一定距离的外部,或一定距离的内部。15.挡土墙和独立围墙的作用:1)从视觉上和功能上用来连接建筑物与其环境;2)在整个环境中重现建筑物立面材料,这一作用可以建立起一种视觉“联想”,并从视觉上将建筑物与其环境中的其它围墙连接起来。
第五篇:风景园林设计资质等级标准
风景园林设计资质标准
总则
(一)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设甲、乙两个级别。
(二)本标准所称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是指:风景资源的评价、保护和风景区的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工程、风景园林道路工程、园林种植设计;与上述风景园林工程配套的景观照明设计。甲级标准
1、资历和信誉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社会信誉良好,注册资本不少于300万元人民币。
(3)企业完成过中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5项,或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3项。
2、技术条件
(1)专业配备齐全、合理,主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和数量符合所申请专项资质标准中“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的规定。
(2)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应具有大学学历,10年以上从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学历,并主持过中型以上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3项,其中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在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员中,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过中型以上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其中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1项,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和固定的工作场所。
(2)企业管理组织、标准体系、质量体系、档案管理体系健全。乙级标准
1、资历和信誉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社会信誉良好,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2、技术条件
(1)专业配备齐全、合理,主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和数量符合所申请专项资质标准中“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的规定
(2)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应具有大学学历,8年以上从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学历,并主持过中型以上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除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项目不做要求外,其余同甲级3。
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和固定的工作场所。
(2)有较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技术、经营、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承担业务范围
(一)甲级 承担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的类型和规模不受限制。
(二)乙级 可承担中型以下规模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和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大型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