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 研 报 告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其中因家庭矛盾纠纷引发的不安定因素逐年增多,有的导致群体性事件甚至形成命案,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此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分析和思考。
一、农村各种家庭矛盾纠纷现象
(一)宅基地纠纷
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家庭中,他们的子女目前均处于成家立业的关键时期,“娶媳妇、住新房”是必备条件之一,由于当前国家土地政策对农村宅基地要求甚严,所以宅基地矛盾不可避免地摆在他们面前,上一代的恩怨便转接到下一代身上。为争一处先辈遗留的宅基地,轻者争吵,重者双方纠集亲友大打出手,到头来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二)承包地纠纷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因 《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30年内土地调整政策不变,20多年来,农村增减的人口承包地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工作的瓶颈,有的一家几口仅靠一人的承包地维持生活。部分村干部为了收取承包费,宁愿把闲置富余的土地承包出去也不愿分到农户,导致承包地紧张,加上近年来免征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承包地成为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年迈的父母在给孩子分家时将自己的承包地分给了儿女,但仅局
限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划分。于是因争地边、田间地头植树、浇地排水等问题不断引发家庭之间的承包地纠纷,日积月累,积怨越来越深。
(三)家庭赡养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主要靠子女赡养,老人上了年纪以后便将自已的承包地平均分配给子女,由子女每月均摊相对固定的费用维持生活。但近年来因为赡养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儿女不孝,拒不支付老人的赡养费用,另一方面是老人在对待儿女态度问题上亲疏不一,致使儿女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结怨较深,矛盾便难以调和。
(四)婚姻纠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农村青年拥入城市打工谋生,青年男女在工作中建立恋爱关系后,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现象突出,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双方了解程度不够,最终往往导致感情破裂引起婚姻纠纷,双方情同仇人,大打出手。有的因为彩礼问题和婚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相处问题引起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导致矛盾升级,发展成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
(五)其他纠纷
此外,因家庭琐事引起的矛盾纠纷也愈来愈多,某村一户村民婆媳之间长期不和,多次发生吵骂,后来发展到因为一口锅的使用问题引起打架,儿媳用铝锅将公公头部砸伤,公公用木棍将儿媳胳膊打伤。
二、家庭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浅析
(一)亲情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 “礼义孝悌廉”、“百孝顺为先”、“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成为某些人追求的目标,从而导致人生失去方向,心理扭曲,亲情缺失,为一尺之地、一言之间、一己之利、一念之差丧失天良,道德沦丧,视亲人如仇人,难免贻笑社会。
(二)素质偏低
农村家庭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相当一部分属于文盲(或半文盲)、法盲,他们往往不懂政策,不讲法律,无视道德,言语粗鲁,行事鲁莽,蛮不讲理,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现阶段农村家庭大致有三种发展趋向,一种属于家庭和睦,儿女成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创业奋斗事业有成之后,逐渐融入城市群体;另一种属于儿女没有读书的天分,或因家庭贫困,或因轻视教育,而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第三种属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守着2亩薄地混日子,饿不死,撑不着,致富无门,人生无光。而家庭矛盾纠纷大多因第三种情况形成。
(三)调处不力
近年来,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所谓复杂性是涉及的问题往往比较棘手,时间长,遗留问题多,所谓特殊性是指双方的特殊关系导致村干部无从下手,因而推委、拖延,很容易形成矛盾升级。
三、解决农村家庭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根本
近年来,各种普法宣传深入村庄农户,深入群众家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排群众之所难,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使很多矛盾纠纷消除于萌芽状态,为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政府部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评选 “五好家庭”、“十佳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大减少和消除了农村家庭矛盾纠纷。
(二)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是关键
家庭矛盾纠纷一般因琐事而起,或因历史遗留问题积聚而成,因此,在矛盾纠纷形成之初,基层治保民调组织要加大排查调处力度,一是要做到信息畅通,及时发现苗头,这就要求我们的村干部和乡干部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二是要做到及时化解,通过法制学习、亲情感化、说服教育等多种渠道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排查调解处理家庭矛盾纠纷要掌握四字口诀,即 “早”、“快”、“细”、“实”,“早”即发现早,“快”即介入快,“细”即分析问题细,“实”即解决问题实。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要做到 “五心”,即 “耐心、交心、诚心、公心、尽心”,所谓 “耐心”就是要耐心听取双方的倾诉,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务纠纷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日积月累形成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具备一定的耐心,你才有可能坐下来听他们唠叨几个小时
讲以前的琐碎小事,也才能真正吃透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所谓 “交心”就是和当事人交心,只有把你当做知心朋友,他才会向你倾诉委屈,所以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就是成功的开端。所谓 “诚心”就是胸怀群众,心系民生,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所谓 “公心”,就是,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是非曲直,秉公论断,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所谓 “尽心”,就是忠实履行职责,尽心尽责,牢固树立 “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问题不解决不罢休。
(三)依靠政策、遵循法律是保证
家庭矛盾纠纷大多涉及到政策和法律,乡村两级干部必须熟悉国家政策,精通法律法规,才能在纠纷调处中游刃有余。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宅基地和承包地纠纷中,都涉及很强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联合土地、司法、民政等部门共同解决,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和综合治理的作用,必要时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问题,不失为一条化解纠纷的有效途径。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农村矛盾纠纷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矛盾纠纷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主题教育的要求,近期在全乡开展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现状、特征及原因对策研究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现状和特征
1.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土地承包和权属纠纷往往伴随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调处难度大。比如说村委村的山林纠纷,调处了几年,目前只能稳控,无法彻底调处。
2.新农村建设、水库维修等乡村重点工程引发的矛盾纠纷。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伴随着房屋拆迁、宅基地纠纷、补偿等问题,当一些人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矛盾就出现了。比如方家新农家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涉及的人员比较多,调处的难度比较大。
3.低保、贫困户、困难走访等政策享受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特别是低保、贫困户的政策,每年伴随着低保和贫困户的调整,都是矛盾纠纷的爆发期,调解难度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说各村在7月份进行低保调整的时候,都会有矛盾纠纷的出现,需要及时调处。
二、农村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
1.部分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比较偏激。一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群众在网络看到有人鼓吹缠访、闹访就能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得到党委、政府好处。二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又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
2.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强,敏锐性不高。对待一些矛盾纠纷没有正确对待,有时候是一些小的矛盾纠纷没有及时化解,导致大的矛盾纠纷或群体性事件。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矛盾纠纷调处人员往往都是乡、村干部兼职,现在农村干部都比较忙,又身兼数职,一方面是没有过多的时间放在矛盾纠纷调处上,另一方面是政策理论的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4.法律宣传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目前在各村开展的法律明白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法治宣传氛围还不够浓。
三、调处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对策
1.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矛盾纠纷调处干部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矛盾纠纷调处率。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不断的吸收民间调处力量来化解矛盾纠纷,比如把一些思想觉悟高、热爱调解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吸收到村级调处委员会来,增强调处力量,提高调处能力,提升调处质量。
3.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不仅要通过传统的大喇叭、横幅、固定标语等宣传法律知识,还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讲座等方式,扩大宣传的覆盖面。
4加强矛盾纠纷的摸排。通过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对各个村小组进行一次矛盾纠纷的摸排,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及时化解调处,把矛盾纠纷大化小,小化无。
第三篇:农村矛盾纠纷调研报告范文
广元镇农村矛盾纠纷现状、特征及原因对策
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全区涉农纠纷调解组织建设及纠纷现状,我们按照区矛盾纠纷大调解领导小组的要求,近期在全镇开展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现状、特征及原因对策研究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纠纷调解组织及调解人员基本情况
1、建立农村纠纷专业调解组织有10个,全部挂牌上墙。
2、各村调委会组成成员3人,以村支书为组长,村主任,村文书为成员,工作场所设在各村党员活动室,社区成立了以社区支书为组长,2名两委成员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村(社区)两委领导带头亲自抓。
3、设调解室办公固定场地场地10个,个临时场地 7个。
二、涉农纠纷调解工作运行运转模式
1、涉农纠纷工作经费主要依靠调解个案补助来解决。政府负责所需纸张、打印费用。
2、按要求建立了涉农纠纷预防、处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3、2010年发生涉农纠纷80件,本乡调处74件,与派出所联动调处10件,成功数件。今年1—6月发生涉农纠纷数58件,调解数58件,调解成功数45件。
三、当前我镇农村矛盾纠纷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呈现的主要现状、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山林的权属纠纷。土地承包和权属纠纷往往伴随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调处难度大。
2、重点工程项目引发的矛盾。重点工程项目不可避免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赔偿、工人工资等问题。当某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矛盾就激化了。尤其是我兰渝铁路项目在红卫村实施,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纠纷。
3、村级村务、财务问题引发矛盾。农民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关心集体经济,要求参与村务、财务管理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糊涂帐”,也是引发村民上访的直接源头。
4、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由于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群众的环
保意识不强,特别是场镇环境卫生和红卫村属地内兰渝铁路重点工程项目的环境产生了一些不稳定的诱因。
5、群体性事件有抬头趋势。当前,农民上访呈上升势头,尤其是集体上访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
(二)、矛盾纠纷现状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少数群众思想过于偏激。一方面,个别人错误地认为要解决问题靠正常秩序反映解决不了,只有把事情闹大了让党委、政府知道了才能得到重视,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群众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其社会行为缺乏法律、规则和道德约束,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给党和政府施加压力。
2、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缺乏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有的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较差,有的干部政治敏锐性不强,对矛盾的疏导化解不到位。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
4、宣传解释工作做得不深入细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大。由于政策宣传不深入,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近几年,虽然通过普法等多种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还是有少数群众不知道去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聚集起来上访、闹事。
5、重大项目引发的矛盾纠纷处理得不够稳妥。对出现的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公正和彻底,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影响了基层社会稳定。
(三)、减少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措施
1、强化宗旨意识,从源头上化解内部矛盾。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从加强基层调解入手,把民间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机结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大发展。
2、信访工作超前,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健全信访工作网络,镇群工办主任姜易德同志专门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综治办王咸力同志负责调解,联村干部与相关部门协助。实行“一把手工程”,领导干部重点包案,整个信访维稳网络“横到头、纵到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实现“重心下移”。
3、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部门负责人要分头抓。对解决问题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而使事件发展严重的,对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要坚决予以处理。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民调、治保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4、加大宣传普法力度,强化法制意识。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村级组织的配合,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让法律、政策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教育群众自觉遵纪守法,合理表达诉求。
5、充分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调处机制。经常深入村下户,认真排查摸底,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6、各单位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对于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
第四篇:浅谈农村矛盾纠纷
浅析矛盾纠纷化解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及成因。
1、资源权属类。主要是农村土地、林业、矿业等各类资源性权属纷争,以及进行各类建设引发的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方面的矛盾纠纷等。
2、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类。这类纠纷多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引发的,经过各级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大多数化解在基层,但如果化解不及时,极易造成家庭、宗族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乃至暴力事件。
3、干群关系类。主要是个别地方村务管理不善,村务不公开透明,严重侵害群众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 少数村干部甚至以权谋私,侵占公共财产; 还有个别村、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淡化,对待群众诉求缺乏耐心,使一些可以不发生的矛盾发生了,让一些发生的矛盾激化了,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4、债权债务类。主要是个别地方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债务消化不了,长期被拖欠,引发干部与群众之间、现任干部与原任之间、村干部与包工头之间的矛盾纷争。还有就是在发展家庭经济中,借款融资以及从事买卖、承包、租赁、承揽、建筑、运输等民事活动中形成债权债务纠纷等。
5、信访类。主要是个别信访老户对信访处理或答复不满意、不及时而持续信访,甚至越级上访,以及少数人想通过上访获取个人利益而无理闹访、缠访等。
6、因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主要为交通事故纠纷、医患纠纷等。7,因环境污染、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发生区域主要为城乡结合部。
二、一些矛盾纠纷难调的原因
1、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多年来,经过多次的普法知识教育,一些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仍然淡薄,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和观念不强。
2、公平、诚信道德观念缺失,社会风气滑坡的影响。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村民的公民意识并没有提高,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并没有形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生纠纷时,体现为一种争强夺利、占别人便宜的意识,而缺少了一种公平诚信的道德观念。
3、“我是农民我怕谁”的小农意识作祟。此种意识在农村区域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碰到的较多,特别是在一方为村民一方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矛盾纠纷中表现较为突出。比如一些老上访案件、一些医闹纠纷,虽然村民的合法理由不充分、底气不足,某些村民也常常是“死缠烂打”纠缠不休,男人劝走了、女人过来;女人劝走了,男人再来,反反复复。总认为只要“闹”了就有甜头、有好处;“闹”的不过分,拿我也没办法,你政府总不能改变我农民的身份。
4、宗族、家族势力的较劲。在农村有些村民之间的纠纷有时不是单个村民的事情,往往表现为一种家族、宗族势力的暗中较劲,也就是纠纷双方自认为的家族、宗族的面子问题,因此,发生这样的纠纷暗中从后操纵、捣鼓的比较多,这样的纠纷反复调处的多,调处也比较困难。
5.花钱买稳定”的消极影响。某些部门当遇到纠纷时,为了尽快解决或出于人道考虑,出一些钱平息纠纷,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充分认识矛盾纠纷,做到“三清”。一要弄清矛盾纠纷的局态。即弄清矛盾纠纷的新老大小、个体群体、涉及范围、轻重缓急、风险程度等。二要弄清矛盾纠纷的因果。即弄清矛盾纠纷由何而起,现已到何种程度。三要弄清矛盾纠纷的性质。即弄清矛盾纠纷是经济利益还是当事人合理或不合理诉求,是对抗性与非对抗性。这些,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三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民众,认真调查研究,深刻剖析内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矛盾纠纷的诱因、成因、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全部呈现出来,唯有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掌控大局,因势利导。
二、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快、准、宜”。一要快,就是指调解工作介入快、调处快。介入快是指矛盾纠纷一旦发生,调解人员就要立即出现在矛盾纠纷现场。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或者预防矛盾纠纷激化,而且可以及时有效地制止或平息纠纷,更能为下一步的调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调处快是指调解工作的速度要快。纠纷发生后,调解人员一旦介入,就要抢时间抢速度,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不要拖拖拉拉,而应速战速决。二要找准化解纠纷的切入点。在纠纷的调解过程中矛盾纠纷的焦点容易查明找准,但要找准解决矛盾纠纷的切入点需要下一番功夫。找准切入点对解决纠纷则至关重要,也是能否成功调解的关键。虽然常见的矛盾纠纷不外乎婚姻、家庭、邻里、土地、房产、借贷等方面,但每一起纠纷都
有着其个性的特征。每一个特征,就是该纠纷的切入点。切入点清楚了,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容易产生了,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如甲乙双方承包的山场相邻,后因地界问题产生矛盾,双方为此发生争执,直接影响了生产。当调解员前去调解时,双方各执一词,调解员从双方的诉说中掌握了地界是纠纷的焦点,而解决纠纷的切入点则是山场承包合同。于是调解员让双方将承包合同拿出来,以各自合同中承包山场的界限为准,结果双方出示的林权证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新林权证颁发的时间问题,事实清楚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三要因人而宜。矛盾纠纷多种多样,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在调解工作中,要坚持因人而宜,不能千篇一律统一模式。由于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就要求调解人员工作方法必须因人而宜。比如,对那些平时思想品质正派,行为表现好的纠纷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时可以采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方法进行。这些人通情达理,得理能让人,无理决不纠缠,是比较容易接受调解的人。对那些反应比较敏感、脾气比较暴躁、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时应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最好是采取跟其商讨的方式进行,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法律、讲道理,避免让其产生对立情绪,使调解工作陷入僵局。对一些阅历浅、盲目自大的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时则要运用借题发挥的方式,即以讲别的人、别的事作为参照对象,进行说理和点评,促使这些人自己有所模仿和对比,以达到调解工作的目的。对于那些有文化知识、好胜心比较强的年青当事人,做调解工作时应尽量运用暗示的手段,使用语言时多用提醒式或启示类的话语,由于这些人反应快,思维敏捷,很容易明白调解人员的意图,对调解工作的开展是比较有益的。所以,因人而宜的工作方法,对于调解工作开展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把握原则,规范运作,完善调解机制。一要把法律宣传贯穿调解的全过程。我国已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任何行为都应受行法律的制约。人民调解工作也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有依法调解才是有效的途径。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逐步让公民知道自己的哪些言行符合法律规定,哪些言行违背了法律规定,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不能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化解纠纷,也能有效地预防纠纷。二要讲诚信原则。讲诚信是社会大力弘扬的一种美德。因此在开展调解工作时,要大力宣传诚信之理念,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根本。有的纠纷当事人今天调解达成协议,明天起了床就反悔,有的上年达成协议下午就推翻。这都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实践证明,这些不讲诚信的人,不但使调解员的大量调解工作前功尽弃,而且也同样使自己的损失不断扩大,对本人没有任何好处可言。所以,讲诚信不仅利人,也同样利已。大家都有了诚信,不仅可以提高调解工作的成功率。也保障了调解工作不会出现反复。
四、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要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法律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特别要用身边的案例讲
解、案例分析方式,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震慑作用,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及依法行事依法办事的能力,让人们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引导,构建社会和谐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良好的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在当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的建设中,精神文明仍是薄弱环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风文明”应该是重点。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长远的工作,要利用村民自治的方式建立民间组织,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加强教育引导,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真人真事,多一些现场说法,在引导中让村民培养村民自己的良好民风村风,积极培育村民良好的公民道德规范。
3、转变工作方法,加强纠纷问题的排查,以防为主。矛盾纠纷突发性的比较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大多有一个发展过程,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及矛盾纠纷,提前介入是减少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纠纷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法治仍不很完善时期,许多人有一种“民不告官不究”的习惯思维,重调处轻排查,等出了问题再去解决,治标不治本。社会稳定是一个大概念,矛盾纠纷也是一个大范畴,并不只是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矛盾纠纷的爆发也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而前期问题的解决是关键,群众问题无小事,因此,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也要加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小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才能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4、整合维稳资源,形成调处合力。乡镇基层政府肩负着基层大量的维稳责任,可是因为条块分割的原因,乡镇基层政府行政资源减少了,强制执行能力消弱了,解决手段也减少了,使得乡镇政府对于农村发生的一些矛盾纠纷,解决起来常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要解决好这些矛盾纠纷必须整合维稳资源,除了整合区域内的综治部门的资源外,还能调动整合其他事业单位的能力。从一些通过县里调处的矛盾纠纷中可以看出,因为县一级各项功能齐全,在调处中通过整合各方面的维稳资源,矛盾纠纷调处起来就容易得多,办结也快得多,而乡镇政府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并且取得的效果还不好。
5、加强对不合理诉求的打击惩处力度。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最难调处的就是不合理诉求。要求不合理诉求的人遵循的是一种“痞子哲学”,死缠蛮闹,行走在法律的边沿,道德对此不起作用,触犯刑律又不够,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具有强制执行权力的有关部门,要有措施,要有力度,坚决打击惩处这种不良行为,制止这种不良风气的发生,积极构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的良好环境。
五.干部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热情接待,稳定情绪。对刚刚被矛盾纠纷搅扰得情绪激动甚至愤怒的当事人,一定要招呼他先坐下来,递上一杯热茶,让他消消气、别着急、慢慢谈,然后请他将事情的经过详细的介绍。这个时候一定要热情,千万不能冷淡,更不能带观点和看法,否则当事人的情绪不但不能平静下来,还会把怨气撒到调解人的头上,这样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 耐心听取,了解详情。农村的矛盾纠纷往往不会因一件事情就会马上发生,当事人双方可能因一件小事形成看法,心生妒恨,然后经过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牵强附会的小问题的积累爆发而产生矛盾。因此在听取当事人反映情况时,一定要有耐心,听得越认真,当事人就越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对解决纠纷就越有帮助。
3.仔细分析,找准切入。当事人的反映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占各的理。因此在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后,要进行仔细分析,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基本上是当事人双方都不赞成而又无法坚决反对的点。如果这个切入点找不准的话,那势必引起双方的再一次争吵,调解的难度就会加大。
4.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当找准了解决矛盾的切入点后,就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当事人,那就必须要有依据,否则当事人是不会接受的。首先是依据谈话笔录的事实经过以及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全面的推理;其次是结合情和理进行利弊分析和劝说,要求当事人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样就容易把当事人的看法调整到解决矛盾的思路上去;第三是调解大门永远敞开,如果第一次调解不成功,就要求当事人回去再思考,第二天再来调解。第二次调解不成功就争取第三次调解,甚至第四次、第五次调解、直至调解成功。其实,任何当事人都不是故意和对方结怨,90%以上是由误会造成的,当事情说清楚,又有调解人协调,双方基本上可以达成谅解,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第五篇:家庭婚姻矛盾纠纷调研报告
家庭婚姻矛盾纠纷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传统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数量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特点。为积极探索多元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新思路和新方法,吉首市妇联扎实工作,创新机制,多措并举,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有力作用。
一、基本情况
吉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边陲,是湘西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市总面积1078.33平方公里,总人口30.09万人,其中女性14.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9.35%。全市家庭数约10万户。自x年6月,吉首市被湖南省确定为首批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试点市以来,接访案件394件,成功调解
162件,成功率达47%。
二、具体做法
(一)积极汇报,争取支持,造势而上。
我们充分利用妇联工作平台,抓住契机,大造声势,竭尽全力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契而不舍地宣传调解工作的必要性;不厌其烦地推
介调解工作的紧迫性,努力使党委、政府认识到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就是最基础、最基层、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维稳工作。为此,市委、市政府多次就妇联提出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一是明确由副书记具体分管妇联工作和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二是每年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专
项经费6万元纳入财政
预算;三是在市政务中心安排一间办公室,作为对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专用。使全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进入了党政主要领导视野,列入了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之中。
(二)协调配合,组建机制,借势而上。
“一
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我们借助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的东风,积极主动与政法委、司法、民政等部门衔接联系,取得了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一是由妇联牵头,司法、民政联合行文,在全州率先成立了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由联席单位共同审议,选聘了30名具有一定专
业素养的同志作为首批婚姻家庭调解员;三是由政法、司法、律师等专业部门推荐,招聘了婚姻家庭纠纷专职调解员;四是将婚调工作列入网络化管理,将全市街道网格管理员聘请为兼职调解员。截止目前,全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实现了“六有”,即:有组织机构、有工作场地、有专业队伍、有工作经费、有劳动成果、有
心得体会。
(三)学习培训,提高技能,用势而上。
为切实加强调解员的业务技能,我们多次举办培训班,并邀请州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调解员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一是从调解程序进行指导。我们要求每个调解员都必须了解调解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工作责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二是从调解技巧进行辅导。由于调解工作对象存在个性差异,我们要求调解员在调解过
程中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既要把握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三是从预防矛盾进行引导。我们要求调解员坚持“敏锐性、前瞻性”原则,把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消灭在“听风便是雨”的萌芽状态。四是从处理纠纷进行疏导。面对纠纷,我们要求调解员认真听取双方倾诉,针对当事人诉求,先简后繁,先易后难,耐心细致地做好疏
导工作。通过学习培训,200多名专兼职调解员和基层妇联干部受益匪浅,纷纷表示一定要用“五心”(热心、爱心、细心、专心、诚心)做好调解工作,使全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思考建议
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不是单一的工作、它与妇联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在多元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机制建设工作中应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注重与妇联素质教育相结合。建议在巾帼建功、文明创建、最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评选活动中,将邻里和谐、家庭有无矛盾纠纷纳入活动评选必备条件。同时在妇联举办家庭教育知识
讲座、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知识讲座、妇女干部培训、村级妇联干部培训等各类培训班中坚持做到“三个一”,即:必放一张婚调工作培训光盘,必上一堂婚调解工作辅导讲座,必发一份婚调工作学习资料。通过凝聚价值共识、倡导终身学习、优化成才环境等举措引导广大妇女勤学习、提素质、增才干,让女性智慧为社会发展
添光增彩。二是注重与妇女创业就业相结合。妇女的创业创新事关妇女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与进步。针对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中出现的弱势妇女,建议通过引导她们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做新时代的新女性,实现自身价
值。三是注重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主要是紧紧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唱响主旋律,顺应大趋势、大逻辑,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做好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建议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融入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长安建设工作考评范畴,层层落实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做到掌握情
况在基层、解决问题在基层、化解矛盾在基层,发现一起,调解一起,最终实现为群众服务‘零距离’,维护家庭和美,促进社会和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