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考察报告》2014年8月4日【盛宇轩】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考察报告
盛宇轩
告别白山黑水踏上贵州高原,远离都市繁华的喧嚣来到乡村找寻自然与生命的本真,就这样带着青年人胸怀祖国的抱负响应国家“西部计划”的号召,吉林农业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一行六人历经三千多公里六十多个小时,来到贵州高原上一所在基础教育上具有典范和先锋意义和作用的乡村百年老校——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
经过几天以来的实地走访使我不断地感受到这所百年老校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学校行政管理都有其独树一帜的特色。
一、龙家小学基本情况 余庆县龙家小学创办于1911年,是贵州高原上的一所乡村百年老校。龙家小学位于贵州高原东南面,乌江北岸。百年风雨兼程、师生志同道合,现有教师37名,有高级教师21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5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7名,其中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有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的教师,有全国劳动模范,有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贵州省省管专家”称号的教师、香港柏宁顿第三届亚洲(中国)“孺子牛”金球奖荣获者,受国家表彰的师生5人次,受省市表彰的师生39余人次。学生近700人,校园占地面积20亩。建有大学生各类基地5个,学校师生建有红领巾林场300余亩,花卉园艺场一个,师生每年养花2000余盆,师生在校园里创办了养鸽场,年养鸽子200余只。校园里有珍稀古大银杏树,种植银杏树300余棵,银杏园是余庆县龙家小学的别称。/ 5
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龙家小学创办于大清朝宣统年间,公元1911年(农历辛亥年)初。1911年正值我国辛亥革命爆发,李氏家族第三代贡生(皇帝用的人)李光斗当时在四川做官,辛亥革命暴发之后李光斗先生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龙家,开始创办龙家小学。在大革命爆发的潮流中龙家小学在原龙家镇的黔阳宫大宙(就今天学校的校址)中诞生了。
据地方有关的史料记载:1935年11月,一支红军部队路过家乡,来到龙家,时值寒冬,红军被当地土匪关在现在的医院和龙家完小原五角大楼附近的大庙里,后在寒冬腊月的深夜里,土匪们把59名红军蒙骗到万丈坑活活砍死。后来,万丈坑红军烈士墓地成了龙家完小世世代代革命传统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早在60年代末期,龙家小学就是余庆县的10间大型完小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龙家小学实行小学部和初级中学部两部办学,发展至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从师生规模上说,一直是全县18间大型完小之一。直至1985年地方政府和群众新建了钟山中学,龙家小学初中生1000余名从本校分离,龙家小学结束办初级中学的历史。
三、办学理念先进
建设乡村生命校园是龙家小学的办学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龙家小学现已成为贵州省绿色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国际生态绿色学校。
先进的办学理念已经融入到校园内的一草一木,目前学校校园绿化以古银杏为主要树木,树龄最长可达一百多年,是政府挂牌管理的古大珍稀树。近代以来,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相继种下银杏树200余棵,银杏园成为龙家小学的代称。为了发挥古银杏的教育启示作用,学校在古银杏树下立碑《建设乡村生命校园历程碑记》。
建设乡村生命校园既能够教育学生关注并保护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学生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使他们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学生的德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办学特色鲜明
乡村德育领跑珍爱生命、乡村德育立足关注师生、乡村德育用心孕育集体、乡村德育倾向优化家庭、乡村德育拓展服务村庄、乡村德育志愿依靠组织、乡村德育交际走向教育改革的前沿,乡村德育整体提升质量、建设乡村生命校园。
乡村学校德育要面向每一种具有生命的事物;乡村学校德育要面向每一位师生;乡村学校德育要面向每一个班集体;乡村学校德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家庭;乡村学校德育要面向每一村庄;乡村学校德育要面向每一个相关的社会组织;乡村学校德育建设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乡村学校德育要面向每一个提升质量的环节(简称乡村德育的“八个面向”)。
百年老校引领师生实现教师:第一做学生的朋友,第二做学生的先生,描绘乡村生命校园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学校历史资料收藏较为完整建有百年老校陈列馆,其中收藏物件主要有图片、上级文件、老教材、重大活动记录、学校文件、学生作业、考试卷、毛笔手抄校史、世界纪录证书、各种荣获奖励证书等
2010年,中共龙家小学支部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创建“青少年袖珍党校”。袖珍党校陈列馆内馆藏有半个多世纪的基层党建史料,以及各类荣誉证书、奖牌、文件档案等珍贵资料,成为学生认识党、了解党、热爱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家小学在全国率先注重研究“借用大学资源,建设乡村生命校园”等课题,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服务基地,为学校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办学成果显著 荣获国家教育部表彰“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委表彰“全国敬老爱老先进集体”; 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组”、“专设课题组”;团中央首批表彰的“全国红旗大队”;国家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第五届母亲河奖”;全国建立龙家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中小学72所;贵州省教育厅,环境保护部表彰“贵州省绿色学校”;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央电视台来龙家小学拍摄上下集《山与海的对话》;梁中凯科研成果《农村义务教育创新管理研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罗勇、蔡大军、等老师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在遵义市荣获奖励。
龙家小学的荣誉不胜枚举,这些荣誉代表了龙家小学全体师生员工对教育工作的孜孜追求。他们知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他们不曾止步,在探索实践教育改革的大路上他们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这不是一所只会教课本的小学,也不是一所浮于教育制度法规的小学,更不是一所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墨守成规的小学。她是国内乡村教育大胆的开路者、实践者、探索者,她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的不断开拓下成为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她对教育矢志不渝立志成为教育界的先驱。历经百余年的沧桑一个多世纪的洗礼,在风雨中淬沥出独特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阳光下沐浴党的政策光辉。展望未来,龙家小学必定会续写辉煌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为国家输送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盛宇轩:吉林
农业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 余庆县龙家小学基地教师: 2014年8月5日于龙家小学,指导教师:(梁中凯)梁凯博)
2014年8月4日
第二篇:龙家小学考察报告 彭英豪
龙家小学考察报告
到达龙家小学第二天第一站,下午一点半梁校长在会议室向大家简单介绍了龙家小学及龙家镇的背景情况。龙家镇全镇约两万五千人口,镇上除了龙家小学还有所中学,在山上另有六所小学,但都没有龙家小学创办的时间早。龙家小学是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文化氛围浓厚,办学理念新颖独特,非常适合我们参观考察。
第二站,梁校长带领全队参观校园。一进校门就可以看到教学楼坐落在成排的银杏树中,梁校长介绍到全校大约有三百颗银杏树,它们的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每当有老师新进退休、学生毕业、外来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时都会种下一棵银杏树并且记录在案,这些银杏树记录着龙家小学发展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教育工作者们对祖国未来的付出与厚望。在操场四周的草地上有着许多之前教育工作者留下的纪念碑,像高山与大海对话纪念碑,央视为此在龙家镇制作了近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还有草原上的姐妹纪念碑以及我们华中农业大学历届支教队留下的纪念碑。在操场的另一边是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长沙环境保护学院大学生实践基地,我们支教队就暂时住在这,可以看出除了我们华中农业大学还有很多学校都有支教队来到龙家小学支教,给他们带来社会的关怀,带来外界最新的理念和思想,这也是龙家小学办学理念比较好的地方,不断吸收先进的思想,让山里的孩子一样与时俱进,茁壮的成长。
第三站,参观童心向党展览馆。展览馆门口挂着一副通俗易懂的对联:党是太阳我是花园丁浇灌绚丽绽放,校像园圃我像苗老师栽培茁壮成长。向同学们传达着师生之间浓浓的感情。在展览馆中陈列着许多学生写的手抄报还有人大代表等参观展览馆的照片,无不显示出龙家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校长向我们介绍到遵义红色氛围浓厚,龙家小学尤为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学校平常上班队课来向同学们灌输红色文化,培养同学们对党的热爱。
第四站,参观陈列室。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房间,但我觉得这是整个龙家小学的神韵所在。一进门就看到墙上挂满了龙家小学早年毕业生的毕业照,最早的甚至有1950年的,还有很多摆放不下的都整齐的堆放在墙角。拐一个弯,密密麻麻堆积着自1953来学生的作业本和试卷以及师生的信件,凭此,龙家小学获得世界上保存学生信件最多的学校的称号。校长笑称到,有些做了爷爷的人还领着孙子来学校查看当年自己的作业,让子孙们看看自己当年认真学习的态度。再向前走有好几个长柜子拼接在一起,里面都是老师们用毛笔手抄的校史,看了他们的毛笔字,我们这些大学生不禁感到汗颜,刚劲的书法却又婉转细腻,龙家镇真的是藏龙卧虎,凭此,龙家小学也获得了世界上字数最多的毛笔手抄乡村学校校史的称号。
参观完龙家小学,一时感慨良多,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肩担起教育下一代,爱国思想从娃娃抓起,而如此好的生活条件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希望。
华中农业大学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实践基地彭英豪二0一四年柒月于龙家
第三篇:龙家小学考察报告wq
龙家小学考察报告
今天是华中农业大学支教队来到余庆县龙家小学的第2天,这里的生活条件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学校的基础设施十分齐全,校园环境幽静而清新,在今天校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同时为我们揭开了这所百年名校的面纱。梁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校园余庆县龙家小学是贵州高原上的一所乡村百年老校。由当时贡生、有名的诗人李光斗先生创办于清朝宣统年间。龙家小学位于贵州高原东南面,乌江北岸,这所学校处处都充满着红色气息。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童心向党纪念馆,而在学校所有可见的立柱上都写满了勉励学子,衷心爱党的对联,校长带我们进入期内,迎门而立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所说仅仅只是个小学,但这所小学所肩负的是整个中国农村教育领军者的身份,同时和全国各地的大学,小学交流,将一股用大学生引领小学生成长的热潮推向了全中国,其间校长向我们展示了小学生们对学校对党的热爱,包括着各种手工绘图,剪报,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成果的直观体现。
走进校园,天清气爽,落英缤纷,最令人瞩目的便是那棵珍惜古大银杏树,而真个校园中有300棵银杏,每当新生入学,老生毕业;教师入职,教师退休;支教支援,慈善募捐,都会种下一棵树,这一棵棵树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着龙家小学在全社会的关怀下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待到独木成林,桃李也将布满天下。而谈到最令人印象深刻就非学校的档案室莫属了,龙家小学,以其悠久的历史,拿到的世界上保存学生信件最多的学校,一个小小的房间,记录的是一代代龙家人,风雨兼程,以教育改变地区现状的决心,而这个档案室便好似一种精神传承,在我们前方,早已布满了一代代龙家人勤奋好学的背影!从1953年至今,保存到现在,这是一个需要大毅力的工程,而龙家小学一直这样做着,不断的坚持是最令人折服的地方,而这里也留下了华中农业大学的足迹,在这里,一代代的华农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与小孩子们共同成长,做为他们的接班人,在这里看到了学长学姐的身影,内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激动与喜悦,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再谈就是宿舍楼了,原以为来此支教的生活会十分艰苦,只能睡教室桌子上,结果新建的宿舍楼确实令人大吃一惊,与大学宿舍也相差无几,热水供应,房间也足够宽敞。有趣的是在每个宿舍的门口都贴着对联,语句不算高深,但处处都体现着学校对孩子们的关心与爱护,这些对联都是老师们一张张书写而成,无处不体现着师生情谊。
龙家小学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目光,哪怕这里地处偏远也掩盖不了她的光芒,而作为一名华农学子,能够来到这里,接触到一个文化气息如此深厚的学校,我表示很荣幸,同时对接下来的行程也充满着希冀。
2012年4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实验基地王强
第四篇:龙家小学考察报告陈绍鹏
龙家小学考察报告
在梁校长的热心带领和介绍下,我们华中农业大学赴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集体成员真正了解了历史悠久的龙家小学。
首先,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小学的地理环境,位于风景优美的龙家镇,镇李余庆县80公里,位于贵州西部,拥有25000多人,同时镇里还有实力不错的中山中学及六个小学,但是毫无疑问龙家小学是小学的领头羊,教资实力雄厚,同时学校本身拥有悠久的历史,让人感慨不已。
接着,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从大门开始,深入了解了学校的每一处,每一角落,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龙家小学拥有300多棵银杏,每棵都别有深意,因此龙家小学也被称为银杏园,了解了每一棵树,我们了解到有的树是老师刚进校种下的,有的是家长所留,抑或有因其他各省的学校的关注而赠送,也有毕业生留下的纪念,甚至还有电影到龙家小学去点而留下树种,如著名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当然少不了我们支教人员留下的痕迹,树树有其依据,有其意义,非在龙家小学,我不可得见。
了解了小学的外圈,再来看看其内在吧。有不一般的外在,自有非凡的内部,校长着重向我们介绍了两处,首先让我们跟随着梁校走进童心向党展览馆,怀揣的满满好奇之心,我走进了,也震撼了,这真的是一个小学所能取得的成果吗?我不惊闻我自己。竟然拥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保存学生信件最多的学校,世界上数字最多的毛笔手抄乡村学校校史),不惊反问我自己:我自己大学拥有吗?这真的是一个小学吗?让我震惊的还不止于此,龙家小学还是唯一一个小学就拥有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的学校,如此种种,让我不惊怀疑这是真的嘛,是否是学校的可疑夸大,我想龙家小学的校长-梁中凯会为我们一一解惑的,让我们随着梁校长走进最后一个参观地方,名为龙家小学陈列室。
走进陈列室,一股书香迎面而来,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参看一切,终于前面的一切都有了答案,心中疑惑也解开了,从1950年就开始保存学校学生的作业及有关教学的一点一滴,以信封,档案存之,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还有世界记录的证书,一切都是真的,同时龙家小学一方为了感谢各界人士对学校的关心与支持,从1980年开始,就开始记录对龙家小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总共有100位成功人士被详细记录,其中就有我校领导祝鑫,龙家小学一方所做的一切,看似简单无常,但又有哪个小学能象它一样,我想在我从回小学母校应该找不到我的作业了吧,龙家小学能成为中国小学代表之一,受到陈至立等国家领导人的来信表扬是当之无愧的。
国立余庆县龙家小学创立于清宣统年间,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学校视教育如生命,视树木如树人,在学校带领下,龙家小学良好发展,成为了全国小学代表之一,远近文明,每届学生都牢记一句话:爱党爱国要牢记。学生在生命校园里茁壮成长,将片片绿叶献给家乡回报祖国,献给人类的幸福事业。奠基森林校园,为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放出异彩,光耀千秋。
至龙家小学支教是我之幸,希望能在这里深华自我,同时愿龙家小学越来越好。
华中农业大学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实践基地陈绍鹏于二O一四年七月
第五篇:龙家小学考察报告李泽伟
龙家小学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4.07
考察人员:李泽伟
考察地点:余庆县万丈坑
余庆县龙家小学是贵州高原上的一所乡村百年老校。由当时贡生、有名的诗人李光斗先生创办于清朝宣统年间。龙家小学位于贵州高原东南面,乌江北岸。距离县城有70到80公里,距离湄潭县仅需半小时路程。这儿过去是偏僻的小镇,总人口数接近2万5千人。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凭吊过往种种,有一种回忆,它以群像的形式定格在人们心中,比如那些趟过余庆苦难深重的土地的红军们。
1934年深冬的余庆,气氛和天气一样肃杀。12月24日,10名红军被大刀砍杀于龙溪镇;25日,60名红军在龙家镇死于敌人的马刀之下,葬身万丈坑;27日,44名红军又惨死于松烟镇的麻窝洞„„
历史尘封了他们真正的名字,但他们却因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失散的红六军团受伤战士。
反动军阀灭绝人性的暴行,正是红军壮烈本色的最好布景。前面的战士倒下去,后面的战友跟上来!正是这种壮烈,吓软了拿着屠刀的刽子手。最终,几个身受重伤却幸免于难的红军战士爬出了万丈坑,留下了这场暴行的一丝线索。
就在这批红军英勇就义后的第二天,他们的战友,中央红军一、九军团踏破了余庆。5天后,彪炳史册的强渡乌江战役打响了„„
顺着204省道,从湄潭县南下余庆,每隔2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集镇。从南到北排列着松烟、龙家(敖溪)、大乌江和龙溪四个镇子。
10年“四在农家”创建,一路上路平山青,茶园处处,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不时闪过车窗,透露着富足的气息。这条路正好是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三支红军主力先后穿越余庆的主通道。
历史回放至1934年8月,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从遂川横石出发突围西进。是年10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主力进入余庆县 境,袭占龙溪等地。红军进驻龙溪后,川黔军阀和地方反动武装随即进行合围,四面受敌的红军被迫在10月6日按红17师、军团部、红18师的序列向东转移。
红六军团转战湘黔多日,特别是稍早一些的石阡县甘溪镇一战,使部队遭遇重创,伤病满营。为摆脱敌人围剿而进行的强行军,让不少红军受伤战士渐渐掉队失散。仅在余庆期间,失散红军战士就达百余名。
红六军团东进后留下的短暂势力真空,让贵州军阀王家烈嗅到了“战机”。就在主力撤出后的第二天,王家烈亲率一个特务团进驻余庆,大肆收捕失散红军,虽当地群众竭力掩护,仍有百余战士落入敌手。
两个月后,中央红军一、九两个军团自东而来,威逼余庆。慌了手脚的民国余庆县县长王天生密令龙溪、敖溪、松烟3个区的区长把收捕的红军择地处决。
在今天余庆县城西边5公里处,是一座始建于1979年的红军烈士陵园。碑文里简要概括着这样的信息:中央红军来余庆前夕,红六军团被收捕到的失 散红军战士,一部分被押往贵阳,一部分被押至龙溪、敖溪、松烟等地关押,其中10名红军在龙溪关塘木岔被杀害,60名红军在龙家“万丈坑”旁被杀害,44 名红军在松烟麻窝洞被杀害。1991年,这次残红事件中牺牲的114名红军战士部分遗骸,被隆重地从遇害地迁葬于此。
而5名寻机逃生和当时只是重伤并未牺牲的战士,在群众掩护下隐藏了下来,其中4人与随后进驻的红军一道再次踏上长征路,1人就地养伤生活,为这段史实留下了细微的梳理线索。
今天我们去瞻仰了烈士墓,送了花圈,放了炮仗,我们对着烈士墓宣誓,以纪念逝去的革命先烈,他们的斗志和奉献精神依然传承着。
最后我们来到了龙家暑期实践基地,听校长介绍,这样的基地遍布全国,单余庆县就有12个之多,里面存放着各种书籍,多达1万册,这也说明了国家对这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