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辨析题整理版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3题)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
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 F=ma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
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37.“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38、可知论是唯物主义,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
39、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40、辩证所有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
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
42、劳动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4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论断中所说的“人们”指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44.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4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6.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47.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49.时势造英雄。
5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51.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5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5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54.任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5.非道德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答案答::对
(1)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个著名命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有其合理性。因为这个命题说明了灾祸与幸福的相互依靠、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2)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的双方及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2.答:错
这里的量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多少,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空间结构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3.答:错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通常本质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真像,有些本质间接的、歪曲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所以,无论是真像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错觉是人们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或认识,是由于主观错误导致的,属于主观范畴。因此,假象与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4.错
(1)牛顿力学的公式F=ma是指物体(刚体)的质量为m在外力F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a的运动,这一共是指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统一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即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牛顿力学的公式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理世界,若把它推广到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则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5.答:错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
识的指导,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2)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6.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分)
哲学物质概念是在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辩证逻辑思维高度概括出来的,即指物质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物体则是指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1分)物质和物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是共性,物体是个性。(1分)如果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就无法揭示客观世界无限多样的统一,就要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不能得出科学的物质观。(1分)
7.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分)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1分)因此,真理既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也不等于人的主观认识;而是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只有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2分)
8.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分)
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智能性要素。(1分)科学技术在没有渗入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1分)要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就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生产力。(1分)
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分)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1分)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作出不同回答的两大派别,因此不能用它们的关系来概括哲学的基本问题。(1分)
10、错误。(1分)“科学的科学”是对旧哲学的称呼,以往的哲学家(例如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不是“科学的科学”,而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分)
11、错误。(1分)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1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不是统一于存在,而是统一于物质。(2分)
12、错误。(1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2分)上述观点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1分)
13、错误。(1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1分)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2分)
14、错误(1分)。人权是人的基本权利。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民族传统、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对于人权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也不相同。(1分)国家主权是保证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人权高于主权”是帝国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借口。(2分)
15.错误。(1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1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2分)
16.错误。(1分)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实质的区别。运动的外延最大,它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变化的外延次之,变化既包括量变也包括质变,既包括前进性的变化也包括后退的变化;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产生,是指事物前进性的变化。(3分)
17.正确。(1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标准;一切认识的正确与否,最终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因此,实践标准是确定的。(1分)任何实践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一定的实践不能证明一切正确理论观点的真理性,也不能反驳一切错误理论观点的荒缪性。(3分)
18.错误。(1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3分)
19.正确。(1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分)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3分)
20、(1)错误。(2)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反映。(3)客观存在与思想意识的关系。(2分)
21、(1)正确。(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和改造了的东西,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4分)
22、(1)错误。(1分)(2)革命的运动必须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要接受实践的检验。(2分)(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分)
23、(1)错误。(2)只有社会规律才会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2分)。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2分)
24、(1)错误。(2)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4分)
25、(1)错误。(2)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
(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2分)
26、(1)错误。(1分)(2)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2分)(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2分)
27、(1)错误。(2)只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才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2分)
28、(1)正确。(1分)(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两点论与重点论。42分)
29,(1)错误。(1分)(2)必然性是人的自由的限制和约束,也是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的条件。(2分)(3)自由和必然的关系。(2分)
30、(1)错误。(1分)(2)个人的社会价值在个人的价值中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2分)(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2分)
31、(1)错误。(1分)(2)社会发展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但同时也具有统一性。(2分)(3)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2分)
32.①不正确。②意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只会起阻碍作用。(4分)
33.①正确。②辩证的否定包含三层思想: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即“扬弃”。“扬弃”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下保留,既批判又继承。(4分)
34.①不正确。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表明主体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
③ 客观真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认识
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35.①不正确。②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让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2分)
③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分)
36.①不正确。②哲学上的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分)
③人们认识规律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而不是按自己的意识办事。(2分)
37.①不正确。②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究思想史。(2分)
②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2分)
38① 不正确。②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者也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区别在于“知什么” 和“如何知”。(4分)
39.①不正确。②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但它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测量物质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4分)
40.①不正确。②客观辩证法是事物自身的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和根源;主观辩证法是思维中的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41.①不正确。②解释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说明不是两类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42.①正确。②劳动把人知自然联系起来,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同时又把人和人联系起来,形成了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以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系统。
②全部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都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43.①正确。②这里的“人们”指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在任何时期人民群众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其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4分)
44.错误。(1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看得见、摸得着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是物质,但并不是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如场。(4分)
45.正确。(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有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善和恶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小恶仍是恶,小善仍是善。(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小恶积之是大恶,小善积之是大善。所以应“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分)
46.错误。(1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具有价值性,但是,并不是有用即真理。因为由于人的主观需求不同,对一个人有用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有用。所以,此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主观真理论。(4分)
47.正确。(1)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根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社会性,只能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因此,人的最根本特性是人的社会性。(2)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不是说将社会关系各个方面
机械相加,而是说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有机总体,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中,人的经济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决定人的本质。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人们的本质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分)。
48.错误。(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2)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3分)
49.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4分)
50.正确。(1分)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是错误的,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作为人类认识之树生长出的观念形态,有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4分)
51.错误。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因此,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亲眼所见的不一定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52.错误。(1分)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自然规律可以不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4分)
53.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既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命题片面强调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自己当成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观。
54.正确。(1分)因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4分)
55.错误。(1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非道德的行为是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比较,非道德的行为可以是社会意识其他形式。不道德的行为是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判断标准,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4分)
第二篇:马原辨析题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5.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而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
6.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7.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原理表明先有劳动,后有人和人类社会。8.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9.人既是社会的自然前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10.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12.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答案要点:错误。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3.答案要点: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4.答案要点:错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一些唯心史观也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5.答案要点:正确。人类社会是由多种要素和矛盾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些要素和矛盾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具体说来,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们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重大力量。
6.答案要点:错误。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在本质上都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所不同的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主观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及其符合的程度。人如果不顾社会规律任意而为,将会受到惩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片面夸大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将会走向历史唯心主义。
7.答案要点:错误。劳动不是在人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形成同步进行的。在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由猿的本能活动向人类劳动的转化。人类在劳动的基础上脱离了动物界,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
8.答案要点:正确。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9.答案要点:正确。人是社会的自然前提表明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没有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历史发展。
人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为社会历史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历史运动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存在,历史变迁的动力源泉来自人的社会活动,历史进步表现为作为人的活动产物的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改变,历史规律亦存在于人的能动的社会活动之中。
10.答案要点:错误。人的价值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所尽责任和义务的多少。
11.答案要点:错误。社会规律固然同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但社会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它总是同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密切相联,并建立在这些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基础之上,因而不能完全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12.答案要点:错误。我们说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也不意味着人人们之间只有经济关系,更不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只能归结为金钱关系。金钱关系只是人与人关系中的经济关系的一个部分,除经济关系之外,社会关系还包括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它关系。
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
3.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5.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6.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7.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8.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关系。
9.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参考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错误。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错误。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错误。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命题错误。(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5.答案要点:错误。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6.答案要点:正确。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第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第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7.答案要点:错误。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利润和剩余价值来源相同、数量相等,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被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实是同一东西。第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8.答案要点:正确。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第一,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第二,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因此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第三,资本家之间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
9。答案要点:正确。第一,内涵不同。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第二,量的区别。利润率要远远低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在利润率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剥削看不见了,被模糊了。10.答案要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第三篇:马原辨析题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1 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3 为理想而奋斗的是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是唯物主义。4 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5 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6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跟“绝对精神”、“上帝”差不多。7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8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9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36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38 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3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40 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41
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42 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43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44 运动具有客观性,因而运动也是物质。10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1 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1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13 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14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15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无足轻重16 矛盾只存在于混乱的思想中,现实事物中根本没有矛盾。17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所以斗争是不受限制的。18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1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0 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21 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直接同一。22 事物的“度”是指事物质变的关节点。23 事物发展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所以,量变就是质变,质变就是量变。24 否定就是彻底消灭旧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25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6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所以都是必然的。27 假象是事物歪曲的反映,所以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28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9 感觉是存在的反映,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30 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31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3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34 感性认识就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就是间接经验。35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45 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6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47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48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9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50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51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52
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53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54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55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56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阶级性57 经济基础就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5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59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60
社会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活动实现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62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63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64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65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阶级性。66 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高低。6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8 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9 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中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因素。70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71 经济全球化既有其积极后果,也可能有其消极后果。72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73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96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9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8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99 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10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101 “存在就是被感知”10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7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75 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不一定是唯物主义。76 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的观点77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一切发展都是变化,一切变化都是发展。79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8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8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82 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83 “科学之科学”的提法正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8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85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86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87 人对世界的反映类似于人照镜子那样的活动。88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89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90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91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9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93 事物是又动又不动。94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95
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103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104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105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则是绝对真理。106 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107 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108
“只有真正感觉到的,才能真正的理解到”109 生产力所表明的是人与人的关系110
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111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的产物112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113
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114 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115 阶级产生的根源是战争和暴力116 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117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贫困落后118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0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二元论是错误的,一元论是正确的。121 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122
人脑是意识的机能,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123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124
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同一的 125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6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
质可言。
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
向。128 存在即被感知129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30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131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133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134 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13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与发展,是某些私人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推动。136
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163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生产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164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165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166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167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68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37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38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139 价值规律能自发调节经济活动,不会产生任何消极后果。140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只有好处,决无不良影响。141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142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143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144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14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46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14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14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149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150 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151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152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153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154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15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56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157 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158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160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非至上的161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162
169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有时不确定的170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品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172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173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174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175 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176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177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178
资本输入,对于输入国只有好处而无害处。179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180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181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182 “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183 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84
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185 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186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187
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88
第四篇:马原绪论、第一章辨析题答案[定稿]
绪论 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创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办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题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地改造。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有批判的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发展趋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题要点
这一说话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题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就统一于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联系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二者是有区别的。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指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呢,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里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务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业绩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像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新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及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答题要点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在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的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而这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思维科学方法有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方面可以代替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替代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他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第五篇:马哲辨析题
马哲辨析题。。个人觉得比打印店卖的要好一些。。第一章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正确。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 2.存在即被感知
错误。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正确。“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4.心无外物。
错。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5.白马非马
错。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该观点正是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所以错误。(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一个诡辩命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混淆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没有正确认识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
论述题: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非至上的
正确。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又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因此,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2.凡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应
错误。直接经验是指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一定是直接经验。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假象是对事特本质的歪曲的反映.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不能深入的全面的反映事物,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这里的否定。
错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对。认识的来源就是实践.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认识和实践通过每一次循环,实践的内容都相对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有时不确定的
对。第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首先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其它标准;其次是指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第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其中的部分认识;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第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6.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错。“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它把真理的本源问题和真理的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有用就是真理” 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真理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7.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
错。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规律。检验真理的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学说都有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它发现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更不用说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性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
1.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错。人民是社会的群体形象,而英雄是其所在时代的群体意志抽象代表者,因此,英雄也是人民群众之一员。只是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群体意志或意识”并率领了人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而创造了历史。所以,不能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而是“英雄代表人民创造了历史”才为真正的历史!
2.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正确。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指的是在一个发展阶段内,比如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内,通过科学技术和其他因素的作用,生产力可以跨越式地前进,从而缩短时间周期,提高效率。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3.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错。并非社会意识都是思想上层建筑,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如自然科学等不会因人的利益、观念不同而不同。4.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错。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其中,思想上层建筑指社会意识形态,而政治上层建筑指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置。所以可以说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对。这句话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中其重要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民族传统等等的影响分不开。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品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错。社会意识中其重要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民族传统等等的影响分不开。
7.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