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年广西大学同伴互助成长团工作总结
2013——2014年度成长团宣传队工作总结
尊敬覃晓茜老师,亲爱的各位成长团成员好,很高兴在这里为大家作宣传队的工作总结。因为上学期我不在任,不了解上学期的工作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总结这个学期的工作。
1、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宣传队需要努力完善成长团的新浪微博和心理咨询中心的网站的管理制度。在关于成长团的微博这方面,我交给我们队的黎秋霞来管理,成长团的每次重要活动都在微博上有更新,以便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中的喜悦;在心理咨询网站这方面由我来管理,网站的更新基本上和微博是同步的,这学期记录了关于成长团招新,心理杂志招编辑,“5.25”系列活动的动态。虽然我们的微博不是经常得更新,但是因为这个微博和网站是代表成长团和心理咨询中心的,不代表个人,所以在发表任何信息之前都需要慎重考虑是否会对成长团和咨询中心造成影响。
2、3月底宣传队需要为心理杂志的制作招编辑做准备。首先我们需要制作招新展板,但是因为我们对展板的内容编辑及排版设计缺乏经验,修改了几次也一直没有做出理想的展板出来,最后在覃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才完成了展板的设计。不过最后展板展出时,没有做其他的大方面的宣传工作,导致招新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3、6月15号,我策划好的成长团庆功宴在这天举行了,我们是先去玩密室逃脱再去吃饭。本次庆功宴进行的比较顺利。庆功宴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大家能相互认识,二是玩的开心。在大家能相互认识这方面我觉得做的还不错,密室逃脱是团体游戏,玩这个游戏时大家
能一起交流想办法逃出密室;不玩的时候可以几个人一起玩桌游等等。吃饭的时候覃老师叫大家围在一起自我介绍,聊天,这样也能互相认识。因此这个目的还是能达到了。不过在玩的开心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因为密室逃脱虽然很新颖,大家都没玩过,也就没有经验,大家分两组玩这个游戏都没有挑战成功,会有一点挫败感,没有挑战成功后的喜悦。而且在盛世鸿发海鲜酒楼吃的菜是提前几天就团购了的,真正来吃饭的人数又有些变动,菜量有点少了,大家可能没吃饱或是吃的不是很开心,所以以后订餐时一定要考虑好够量。还有整个庆功宴实施过程中也有些做不到位的:在集合时,负责人没有提前来等待,让准时到的人找不到负责人。玩密室逃脱的地方和吃饭地方安排得有点远了,一个在西大正门一个在西大东门,因此在赶路上也花了不少时间,又比较奔波劳累。所以活动前或是活动过程的每一件事都需要计划清楚,做得到位。
通过本学期的工作,我也发现了我自身的不足:
1、在每一件工作上,我没有与我们队所有队员沟通清楚,经常只把工作要求跟队里的一两个人说而已,这样如果这几个人突然临时有事的话,在工作上就缺乏人手,工作容易受到影响。
2、在写活动策划,细节方面,比如时间地点等的安排,没有仔细考虑清楚,让活动进行得不是特别顺利。
3、我没有积极的参加成长团的活动,从而不能深入的了解成长团的各个成员们,也就没能带动宣传队的成员们积极参加活动,所以我也希望宣传队的成员们积极一点。
第二篇:同伴互助 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
共同成长
—— 以《比的基本性质》为例探讨高年级数学同伴互助教研模式
一.思考——教研模式
今年是新课标实施的第六年,许多关于教学上的思考都回归理性,我们现在倡导常态课,但一节好的常态课也是需要磨练的。究竟怎样的教研模式有助于我们共同成长,同时又能使数学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轻松快乐并有效地获得专业成长?现在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说说我们的想法:
目前我校专任数学教师20人,30岁以下教师占35%,30岁—40岁之间的教师占45%,40岁—49岁之间的教师15%,50岁以上的教师占5%。学历方面:大专率占90%,本科率占50%。教师学历较高,但年轻且经验不足,数学专业理论水平不高,课改理念掌握得不够扎实,不牢固。在过去的教研活动中,形式比较单一:教师讲课、听课、评课。研讨气氛不浓,在评课时,个别老师怕得罪别人,只是评点表皮的东西,对其他老师没有什么启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何让教研活动更有实效?经过探讨,结合校情,我校开展“几人上一课或一课几人上”的互助教研模式。几人上一课:同级部数学老师选定一个课例,并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其精华。先由第一位老师根据共同商讨的教案,在自己班执教,同级部教师共同听课,共同评课,改掉不足的环节,后由第二位老师根据修改的教案在自己班上执教,同级部教师共同听课,共同评课,好的保留,不足的加以改进,形成第三次教案,再由第三位老师执教,依次类推,最后几个人进行分工,有的整理教案,有的写案例式论文等。一课几人上:同级部的数学老师选定一课例,并各自分别进行备课,希望备出自己的特点,上出自己的课堂特色。其次,各人根据自己的备课在自己所任教的班上进行上课,大家互助听课(这里可能出现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再次,大家集中进行评课,各自讲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最后,几个人进行分工,有的整理教案,有的写案例式论文,有的记录学生的想法。通过这种合作型的互助教研模式,形成一种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共同体,以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种研课模式,要使教研真正有效,我们都强调这个关键词:同伴互助。如果没有好的合作精神,不能在教研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就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二.实践——共同成长
我们认为,要使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必须要在教学中实践提炼,在课堂中总结经验、得失,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因此,教研组决定在六年级部以“几人上一课”的教研模式围绕一个课例开展专题式研究,实践过程如下:
研究主题:通过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模式研讨如何上好一节常态课例
主 持 人:胡伟成(教研组长)
时
间:2007年10月14日——10月20号
地
点: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参加人员: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凤岗镇4位小学教导主任
研究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课前研讨,确定方案
先以年级备课小组为单位选好课题开展课前研讨。根据教学进度,六年级老师将要执教《比的基本性质》一课,内容如下:
首先级部内的数学老师独自备课,再召开课前研讨会集思广益确定第一次实践的教学设计。在课前的研讨会中,我们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和分数及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要求学生联系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再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而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经验和能力,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发现、验证、应用等数学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概括的能力,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及利用这个性质进行化简比。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各种方法。
根据这些,我们提出了初步的教学设想:
1、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2、通过观察思考,利用类比的思路让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3、小组合作,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探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
4、巩固与提高。
第二步:上课听课,反思不足
在确定了初步的教学设想及教学设计后,由六(4)班的周棠标老师进行第一次的实践,同时要求所有参加人员认真听课和反思,以备我们下一步的研究。下面是第一次上课的教学过程描述与反思:
流程
过程描述
反
思
(一)复习
1、出示填空题:
(1)6÷8=(6×3)÷()=()÷()
6÷8=(6÷2)÷()=()÷()
(2)= =
教师要求学生填空后说出根据。
2、小结,引出课题。
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但用的时间比较多。
(二)发现
1、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的基本性质。
(1)教师引导学生用比与除法的关系,把复习时的练习改为:
6÷8 =(6×3)÷(8×3)=18÷24
↓
↓
↓
6:8 =(6×3):(8×3)= 18:24
6:8 =(6÷2):(8÷2)= 3:4
↑
↑
↑
6÷8 =(6÷2)÷(8÷2)=3÷4
(2)同位合作,观察讨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3)小结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比的基本性质。
(1)教师引导学生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把复习时的练习改为:
=
=
↓
↓
↓
6:8 =(6÷2):(8÷2)= 3:4
(2)同位合作,说说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3、教师通过质疑: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可以是任何数吗?引出“0除外”。
4、找关键词。
5、让每个同学看着黑板的等式,说说怎样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有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同时注重在概念教学中找出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掌握较好,但这一环节的教学所花的时间比较长,板书内容过多,影响后面比的应用的教学。怎样缩短教学时间同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三)应用
1、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
(1)教师提出疑问。
(2)解释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2、化简整数比。(1)把6:8和12:16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学生说出怎样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出示例1的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书,教师点评。
3、化简分数比。
(1)出示分数比: :。
(2)同位合作解答后,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4、化简小数比。
(1)出示小数比:0.75:2。
(2)四人小组合作解答后,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教学流程清晰,但教师没有把化简不同类型比的方法提升出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模糊。个别环节的教学重复,课堂教学开放性不够,提问面不够广。这一环节所花的时间比较多,对后面的巩固练习造成影响。
(四)巩固
练习
1、课本P46:做一做: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2:16
48:40
0.15:0.3
:
:
0.125:
练习时间不够,部分同学没完成,而且正确率不高。
第三步:研讨分析,改进不足
第一次实践结束后,教研组马上在同一天内召集参与教研的老师开一次研讨会,通过开放式的研讨,评价本堂数学课的得与失,探讨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坚持的原则:少提优点,多提不足。下面是部分研讨分析的记录:
莫艳霞(参研者):在教学化简整数比时,教者先要求学生化简6:8和12:16,再说出化简的过程,再做例题的第(1)小题。这样安排教学内容重复且浪费时间。建议放手让学生解答例题的第(1)小题,也就是化简整数比,得出方法后,再进行讲练结合,以课本46页做一做中的第1、2小题为练习。
林少暄(参研者):课前的复习练习主要的目的是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以便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但是,3小题的填空练习花的时间比较多。建议改变练习形式,把几道题进行整合,如: : 8 =()÷8 = 12÷()= = =
这样一道题,既含有商不变的性质,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也复习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却可以缩短一点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要要把练习用到实处,教师要注意追问,如学生填完后,教师指着题目问:看着这道题,谁能说说比与除法及分数有什么关系吗?
蔡柱权(参研者):关于比的基本性质,可以通过比与除法的关系去研究,也可以通过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去研究,但没有必要两种方法都详细讲,因为两种方法比较类似。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1)教师引导学生用比与除法的关系形成等式:
6:8 =(6×3):(8×3)= 18:24
6:8 =(6÷2):(8÷2)= 3:4
(2)学生同位讨论探究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3)师生共同小结概括比的基本性质,再分析关键字词。
(4)学生根据分数和基本性质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吗?
(5)每个学生看着板书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比的基本性质的。
袁
芬(参研者):教师应该小结三种不同类型的比的化简方法,有了方法,可以使被大部分学生都理解怎样化简各种类型的比,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郭春绿(参研者):教师用一个问题把发现与应用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处理得很自然,也很明了。
周棠标(执教者):三种不同类型的比的化简方法应该以简洁的文字板书在黑板上,例如:整数比:除以最大公因数;分数比: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小数比:先化成整数比或分数比。邓景忠(参研者):教师忽略了教材中例题的第(1)小题所设计的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例题要求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教学时,当化简完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发现:虽然两面旗的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长和宽的比都是一样的。而教者只用了题目中的数。
胡伟成(参研者):我提出两点建议:(1)注意板书要工整、美观:(2)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建议从三方面考虑:A、学生探究过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非常好,但可以开放讲台,开放黑板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B、让学生多说,一节课中重点的知识、新的知识要在课堂中的不同时段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例如在做课本P46做一做时,可让学生选择一道题同位说说自己是怎样化简的,以此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C、注意题目的开放性,支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题目,如例题中的 : 和0.75:2,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化简方法,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及时发掘这些生成资源。
【积极参与第一次实践后的教学研讨会】
第四步:多次实践,磨练好课
我校六年级共有四位老师,在第一位老师执教后,其余每一位老师的执教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实施以下几个环节:上课观课——研讨分析——再次实践。每一次的研讨,都由下一位执教者详细记录了各位参研者的意见,集大家的智慧扬长避短,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第二次实践:基本能按第一次评课研讨的要求设计教学程序,课堂教学相较第一次有两点比较突出:(1)教学流程清晰明了,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比的基本性质;(2)教学重难点突出,注重形成化简比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实例重复去讲,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同时依然存在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小组合作不到位,造成学习化简各种类型的比时花时过多,教学结构前紧后松,直接导接练习时间不够,练习量不足。
第三次实践: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突出开放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真实而具有实效。教者还注意把握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教学0.75:2时,有学生提出利用比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化简:
0.75:2=0.75÷2= = =3:8
教师在肯定这位学生的做法后追问:如果答案只写,对吗?马上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这时先要求同位讨论想法,再引导得出:写成 也是对的,但读的时候还是要读作3比8。教师再问:如果写成0.375呢?有位学生很快做出判断:不行,因为化简后的比还是一个比,不是比值,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师有效的把握与引导使这节课的教学更加精彩。
【第三次实践:袁芬老师执教“比的基本性质”】
第五步:成果展示,经验交流。
经过同伴互助式的教研,三次课堂实践后,我们基本决定了本课的主要教学思路: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描述
一、复习
1、出示填空题:6 : 8 =()÷8 = 12÷()= = =
教师要求学生填空后说出根据。
2、小结,引出课题。
二、发现
1、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的基本性质。
(1)教师引导学生用比与除法的关系,把复习时的练习改为:
6÷8 =(6×3)÷(8×3)=18÷24
↓
↓
↓
6:8 =(6×3):(8×3)= 18:24
6:8 =(6÷2):(8÷2)= 3:4
↑
↑
↑
6÷8 =(6÷2)÷(8÷2)=3÷4
(2)同位合作,观察讨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3)小结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怎样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3、找关键词。
4、让每个同学看着黑板的等式,说说怎样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
1、通过思考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引出化简比。
2、独立尝试化简整数比——小结形成方法——整合练习。
3、同位合作化简分数比——小结形成方法——整合练习。
4、四人小组合作化简小数比——小结形成方法——整合练习。
四、巩固与提高
经过教研组的研究,这次课例是比较成熟的,因此决定由六年级林少暄老师以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最后一次实践,教研组召集了参与教研活动教师及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参与听课,课后立即召开评课研讨会。由胡伟成科组长主持,会议程序如下:
1、由执教者讲课后反思,包括设计意图、教学的得与失等。
2、针对执教者的反思进行分组研讨。为了使研讨气氛更浓,本次活动分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及凤岗镇部分小学教导主任组。
3、各组代表会上发言。
4、主持人整合各组建议并小结本次教研活动的情况。
下面是各组代表及主持人的发言摘录:
黎柳冰(低年级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既要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又要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探索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但本节课在处理教材方面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一个“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也比较注意方法的小结,起了一个“导”的作用。
王巧嫦(中年级组):本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段能让学生重复多说,老师比较注重数话结合,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教学效果很好,假如能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例如利用本班的男女人数,写一个比让学生化简,可能会更好。
陈爱南(高年级组):这节课教学是一节优秀的课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环节紧凑,教学思路很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当很好的体现,老师能运用不同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提出个人的建议:这节课可以进行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对比。
郭春绿(凤岗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我们的感觉是重点很突出,教学思路很明了,注重学习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化(同桌合作、四人小组交流、个人独立思考等),学习气氛很浓。提出一些困惑:
1、化简比的方法可让学生从正反两面认识;
2、提供时间让学生质疑;
3、利用本节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胡伟成(活动主持人):我觉得这节课符合教研室所提倡的“真实、有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如大家所提到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有效。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重难点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段能让学生重复多说。
3、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林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如出示题目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试做,再组内交流、发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第六步:合理分工,整理材料
在短短的一个星期里,经过四次的课堂实践,以同伴互助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了一节比较好的常态课例——比的基本性质。虽然第四次实践后的研讨会结束了,但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没有结束,还要对本次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形成一份教研的资源。教研组长根据六年级各位数学老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林少暄:综合课后研讨会的建议,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袁
芬: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角度撰写课后反思;莫艳霞、周棠标:依据本次教研的课例,撰写案例式论文。教研组还要求六年级的备课组长周棠标老师要在期末时收齐各人整理的材料上送,再录入本科组的教研资源库。
三.反思——真实有效
像这样的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模式,我们在不断实践,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怎样实施才能保证教研活动真正有效?我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教师之间要有团结协助的精神;(2)教师的观念要转变,真正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在行动上要做到:认真听、认真评、认真做,在思想上要明确:教研是为了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评课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课;(3)教研组长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每次研讨中给执教者提出具体的、恰当的建议并教研活动的小结。
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我各交换一个苹果,我们各人还是一个苹果,假如我们交流不同的想法,我们每人会有不同的思路。”的确,我们在同伴互助的教研活动中,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其精华。这样的活动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真正实现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资源共享;这样的活动能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做得是否有效,所以它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手段之一;这样的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丰富了教研形式,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研效益,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真实,更加有效!
第三篇:同伴互助工作总结
教师同伴互助工作总结
雷锋曾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合作的社会里,只有互相帮助,群策群力,才能发挥最好的价值。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
有人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那么教育创造从哪里来?来自我们教师间的共同研讨和合作。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探讨,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一种专题来进行研讨。
今年,我与孙静老师、李德发老师组成了同伴互助小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和教学经验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有着很多这样那样的优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两位老师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课堂中一贴很好的催化剂。擅长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能让课堂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进入角色,继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在不断的听课学习,我们充分发挥了我们的集体智慧,每次同伴间听完课,都会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提一条缺点,提一条优点,提一条改进,再说说如果我来讲这节课我会怎么上。
平时备课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课下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
除了集体备课这一方式外,以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了的一系列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通过互动式的探讨,学到了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同伴间的交流是学习成长的最好途径,因为自己的眼睛关注不到的地方,同伴会给你指出来,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建议的方向也不同,直言之必有获益。正所谓教学相长,在互助中,每个人都获益良多。每学期我们都要随时互听对方的课时,通过互听,互评,互议,使我们得以认清自我,既可以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鉴。
在参加各级的教学公开课中,我们互帮互助,在各自的教学中表现优良。除了课堂教学,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我们也是相互给予指导、帮助、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仍会将“同伴互助”的教研形式进行到底,团队合作,互补共生,争取彼此的更大进步和发展。
第四篇:同伴互助(范文)
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发展更新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内容。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之一的同伴互助有助于教师把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向课堂及教学行为的转化。小学教师同伴互助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化
同伴互助
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教育创新必须与教师的发展同步。因此,教师专化成长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名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长的有效途径,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更重要的是,同伴互助有助于突破学校中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新型的学校文化,而这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一、同伴互助的含义
同伴互助对应于英语中peer coaching。与peer instruction(同伴指导)、peer supervision(同伴监督)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提法。关于同伴互助的界定,学者们的看法不一。Galbrait等(1995)认为,同伴助是一种增进归属感与改进教学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反馈、支持与协助的过程来达
到熟练旧技巧、学习新技巧、解决教学问题等目标;Minor和Preston(1991)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各种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方式,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改进既有教学略,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历程。
综上所述可知,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组成的伙伴关系。它立足于教学实践,其价值诉求在于通过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它倡导协作交流与互动,是教师共同进步的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改进或建构新技能,提高教学绩效。同伴互助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
二、同伴互助的类型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
(一)组织型
组织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这种形式是多样性的,比如,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参加教研沙龙等。
(二)自发型
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经常性的特点。比如,同级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或是师徒结对学习等。
三、同伴互助的主要方法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方法、形式有:专业对话、协作、帮助这三种。
(一)专业对话
专业对话是指教师在专业领域对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各种问题,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切磋研讨,对一些问题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专业对话是借助他人力量和团体力量的较好形式。教师之间多项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是“研究共同体”的有效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式”。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从各自理解的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多次的互动所达成的一种视角交融, 而视角交融的结果是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重建, 从而产生与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对话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过程。教师进行最多的是校本专业对话,对话的方式主要有
1、信息交换
教师通过一些媒介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以此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提高认识,方式一般有信息发布会、读书汇报会等。
2、经验共享
教师通过分享经验,借鉴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分享经验的途径有举行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让大家把自己的成功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
3、深度会谈(课改沙龙)
深度会谈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4、专题讨论
组织教师围绕某些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种意见和看法,丰富彼此的思想,共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例如,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专题研讨会。
5、网上对话
教师通过英特网与同行、专家交流、讨论。可先收集一些新课程改革中的话题放在网上,使教师对话更具针对性;网上对话的形式可定期开放,甚至每周都有这种沟通。
(二)协作
协作指教师寻找伙伴共同承担责任完成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任务,既有共同的研究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教师思想交流是自由的,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正是在合作中生成的,他们在合作中不
断受到一些启发。教师协作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集体备课
关于集体备课,根据目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至少可以给出以下两个界定:其一,所谓集体备课,是指相同学科、相同年级教师之间,就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练习测试等内容进行商量和讨论的过程。其二,所谓集体备课,是指将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组织到一起,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练习测试等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有主持人、有记录人,记录人或主持人将讨论结果综合起来,写成教案,分发给组内其他教师,其他师则以这个教案为基础,再补充些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一个完整教案的过程。
2、听课评课
所谓听课评课,是指学校内或学校外教师间相互听课和相互评课。课堂是教师的工作间,是教师生命呈现的主要场地,教师的知识、能力,甚至人生态度等,绝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表现出来的,教师间相互学习,主要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知识、技术、经验、机智和艺术;教师间相互帮助,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因此,在教师互助中要特别重视听课和评课。
(三)帮助
帮助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一般教师间帮助的方式有师徒结对。师徒结对,也就是师傅带徒弟,即中老年教师收青年教师做学徒,青年教师向中老年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师之间为了提 高专业水平而进行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形式。师徒结对活动是促进同伴互助,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有效策略。“师父”要关心“徒弟”的成长,要通过传、帮、带指导他们钻研教材,备好课和上好课。“徒弟”应虚心向“师父”学习,多听“师父”的课,用“师父”的宝贵教学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会成长的更快。
三、同伴合作的策略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关系下一代,关系民族未来的宏伟事业。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广阔的文化视野。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这样,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决定了教师必须终生学习,不断提高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以典型引路
要注意发现并树立本校教师互助的典型,介绍他们的互助经验和效果,让教师身边真实的典型来影响教师。以此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变“要我互助”为“我要互助”。
(二)营造合作性人际关系
1、讲究领导艺术,创和谐人际关系
一所学校只有创设了人际关系和谐、管理制度民主、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才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做到心胸开阔、清正廉洁、开拓创新,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教师的现实出发,减少刚性的限制处罚,增加柔性的关怀尊重,同时,经常组织开展教师们喜爱的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情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带出一支热爱学校、忠于职守、团结友爱、踏实工作的和谐队伍,使教师间积极主动的互助成为可能。
2、合理调配同伴
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人数可以是两个也可以多个。同伴的确认形既有由学校用行政命令指定的,也有自主合作的互助搭档。其中由学校指定安排的互助组多为同年级、学科的教师互助组、以促进新手型教师教学技能提高为目的的高带初教师帮扶组、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学习组等。作为学校领导,应特别重视年级组、教研组、帮扶组等人员的安排,因为同组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或师徒之间交流的机会、时间和话题内容相对更集中一些,开展同伴互助的机会也更多一些。组内教师间的差异是互助的动力,因此在人事安排时要精心考虑,合理调配小组成员,使组内形成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经验互补,气质、性格互补,教学风格互补的互补性结构。
3、建立利于互助的评价制度
要促进教师主动开展互助活动,必须改革以往较为片面的评价制度。在评价内容上,要由单纯的教学成绩评价转向教学成绩和教学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既看工作过程,也看工作态度;既看课堂教学,也看教研活动;既看优生比例,也看转差效果,其中,工作态度、合作、协调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绩应成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方面。而评价一个集体,如教研组是否先进,要将组内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业绩和协作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才能引导教师以集体竞争取代单纯的个人竞争,形成
“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校内合作,校外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达到教师间积极互助,共同提高。
4、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互助的时空
教师在校内互助交流的时间、地点、对象有限,有时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互助的质量,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这些难题,添置电脑等办公设备,建成校园网,开辟教育信息平台、网上论坛等,为教师广泛合作交流提供一片广 阔的天地。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使教师的“同伴互助”产生质的飞跃和提升。
综上所述,同伴互助是一种典型的依托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是同事之间合作进行的协作性反思。它既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更重要的是,同伴互助有助于突破学校中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学研讨氛围,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实践证明,同伴互助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宁波等:“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教育科学》2005年第10期
[3]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 [4] 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89 23 [5] 叶澜:“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启示与经验”,<<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
第五篇:同伴互助心得体会
“教师同伴互助”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与施老师结为“同伴互助”,在这学期里我们能按照学校要求制订互帮计划,全身心教书育人,潜心教育研究,在教学实际中,探索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习为同伴互助夯实基础
在制订互帮计划时我们每人给自己一个任务——本学期里至少学习一本教育书籍,并互相督促检查。而这学期又推行了新课标(修订稿),围绕这个课标学习,我们互相谈理解谈认识,共同分享着我们在学习中的收获。
二、在互相听课中共同改进教学方法。
1.听课:在教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途径就是听课。每次听课后,我们都及时的向对方指出授课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而对方也总能认真地总结,之后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通过比较、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讨论:要想教学技能与方法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讨论、交流是有效的方法。我和她以及其他同学科教师经常在一起进行研讨,有时候还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样解决,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课上的更精彩,可以说随时随地的交流方法心得,得出了很多好的想法。
3.研究教材:钻研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虽然这学期我们并没有在同一个年级授课,但是我们也能共同研究教材,除了利用教研时间坐在一起以外,其它时间也随时交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时我们也通过共同听某一位老师的课而进行共同探讨教材等。
三、用课题研究带动同伴互助
围绕本学期的课题我们认真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例如,在上个学年中我和她围绕着如何开展小组合作进行了研究,这学期中我们继续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初步摸索了一些开展小组合作的技巧。所以,我感觉用课题研究带动同伴互助,激发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产生内在的学习与研究的动力需要,形成了问题意识,让我们逐步走入“研究型”教师行列。
四、相互汲取班级管理经验: 施老师曾多年担任过班主任工作,并取得杰出的成绩,所以我们也经常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班级管理经验,交换意见,特别是今年我所接任的这个班级在初一的时候是她所任教的,她对班上的同学比较了解,所以我经常与其探讨班级个别学生的情况,总结出好的班级管理经验。也为我们在导教活动中提供了好的经验。
总之,同伴互助结对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很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彼此都给予对方很多帮助和建议,也使我们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水平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我们彼此都获益匪浅。
我深深的体会到:给予是一种收获,分享也是快乐!
2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