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产生的条件
宪法产生的条件
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此时地中海地区已经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开始逐渐代替自然经济。18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是大量生产成为可能,自然经济转为商品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国家。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资产阶级在占据重要经济地位之后便开始谋求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统治阶级绝对不会轻易交出政权,强烈的社会矛盾就如同临近沸腾的热水,蓄积待发。查理一世强行推行国教的政策给予了这场矛盾的最后一点升温,苏格兰人民起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同理,在美国波斯顿倾茶事件引起独立战争爆发;不久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
当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统治,摒弃了专制独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社会中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思想提出并且深入人心。从约翰·洛克提出天赋人权一直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了近代法律的制定者们。此时资产阶级建立的政权又需要维持和扩大,关于法律的规定与部门也开始增多,于是近代欧美应运而生产生。
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人民十分渴望和平。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为了“面包”,人民不得不战。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列宁率领群众展开十月革命。民主与专制不可共存。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也是一次大战,德国期间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激化,与此同时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德国民众,德国的十一月革命爆发,建立了德国魏玛共和国,并且于1919年2月通过魏玛宪法。这两本宪法是现代宪法产生的标志。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迅速扩张使得世界许多地区成为其殖民地,中国便是其一。1908年清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不过这是一部封建性质浓厚,没有实现价值,而统治者也根本没有打算让其实现的宪法性文件。之后清朝制定的宪法亦是“假立宪之名、行抵制革命之实”。直到辛亥革命,《临时约法》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部资产阶级宪法。其后,中国战争不断,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可以说,现代宪法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无产阶级的崛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人民为了争取身权利进行革命。
第二篇:日本“和平宪法”的产生及其和平性讨论
日本“和平宪法”的产生及其和平性讨论
摘要:《日本国宪法》又被称为“和平宪法”,于 1947年制定,这套宪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占领时期撰写的,美国打算以自由民主的模式取代大日本帝国制度。“和平宪法”的产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息息相关,该宪法较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条“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本文将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对日本“和平宪法”的产生进行阐述,并结合日本的修宪活动对其和平性进行探讨。关键词:《日本国宪法》 《明治宪法》 修宪运动 和平性 正文:
《日本国宪法》自1947年5月3日起实施。该宪法主要内容有: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日本国实行以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日本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国会(众议院480席,参议院242席),选民为20岁以上的国民;最大的亮点(也是日后争论的焦点)是“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日本国宪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两方面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是产生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明治宪法》,又名《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二个是日本战后的形势,即盟国(主要是美国)对日本政治改革的操纵。
首先,“和平宪法”是建立在《明治宪法》的基础上的,延续了《明治宪法》中的相关资本主义理念,《明治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11月29日施行,它是建立在明治维新改革以及自由民权运动的基础上并通过伊藤博文等人的考察参照普鲁士模式建立起来的,虽然这部宪法有不足之处,但是它推翻了日本的封建制度,确立君主立宪制度,保障了国民的权利自由,这个进步是日本崛起的制度保障,也是《日本国宪法》产生的基础,要是没有明治维新没有《明治宪法》,日本不可能迅速崛起,更不可能产生《日本国宪法》,即使产生也不可能被其国民所接受。另外,新宪法的采用是根据明治宪法第73条,透过明治宪法的修改而达成的,所以和平宪法与明治宪法关系密切。
其次,《日本国宪法》的产生与二战后的日本局势息息相关。战后,日本被盟军占领,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深刻的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意图在于将日本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棋子,增加其与苏联抗衡的砝码。对日本国民进行广泛的意识形态改造是美国重建日本的重要部分,修改法律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早在日本投降前,美国就有所行动,盟军领袖邱吉尔,杜鲁门及斯大林发表的《波茨坦宣言》中,不仅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该宣言也介定了日本投降后盟军占领的主要目标:“日本政府将要解除在日本人当中恢复及加强民主倾向的所有障碍。言论,宗教,思想自由及尊严基本人权将会被确立。”此外,文件中写到:“当这些目标已达到及这里建立了基于日本人自由表达的意愿而同时倾向和平及负责任的政府时,占领的盟军将撤出日本”盟军不单是要向这个军国主义敌人寻求惩罚和赔款,还有政治制度上根本的改变。又如1945年6月11日,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SWNCC150号文件,文件提出要铲除日本人心目中的军国主义思想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这个委员会在随后的SWNCC150/2和SWNCC150/4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必须鼓励日本人民培养起争取个人自由,尊重基本人权,特别是宗教、集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愿望”等内容。这些文件在经过大量文字修改后,经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于9月22日公开发布。
在《日本国宪法》的具体草拟中,美国进行了实质参与与决策。1946年初,麦克阿瑟就在编写新宪法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与日本官员出现分歧。首相币原喜重郎和许多他的同僚极不愿意地采取激烈的手法以一份自由的文件取代明治宪法,而麦克阿瑟极力主张制定新宪法。1945年后期,币原请了一班学者并成立了委员会,进行修宪的谘询。1946年2月,委员会公布所谘询的建议,但麦克阿瑟认为这些建议过于保守,遂加以否决,并命其成员自行草拟新宪法。文件中,大部分由两位拥有法律学位的高级军官──Milo Rowell与Courtney Whitney所草拟。关于男女平等的章节,则由Beata Sirota所写。虽然编者并不是日本人,但也参考了明治宪法,征询了日本的律师及政治领袖(如币原和吉田茂)的意见。1946年2月13日,新宪法草案向日本官员公开。同年3月6日,政府向民众公开了新宪法的纲目。同年4月10日,日本举行选举,选出将商议该宪法草拟的第19届帝国议会下议院。可以说日本新宪法是在美国的操纵下制定的。
以上便是《日本国宪法》产生的渊源。该宪法最大的亮点(也是日后争论的焦点)是“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这一点集中体现了新宪法的和平性,故该宪法又被称作“和平宪法”。随着国际新形势的发展以及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抬头,关于修宪活动的话题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接下来将结合日本的修宪活动对其和平性进行探讨。
“和平宪法”生效至今, 以右翼分子和保守势力为主的改宪派多次掀起修宪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 以鸠山一郎、岸信介等为代表, 提出“修改宪法、重整军备”的执政纲领, 主张拥有统治力量和防卫力量, 要求恢复战前天皇制、废除第九条、限制国民权利、扩大内阁职权。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 保守政治集团再次对宪法发起挑战,提出了《修改宪法的方向》意见书, 主张制定包括删除第九条、实行征兵制、可向海外派兵、天皇为国家元首的“日本人的宪法”。第三次是80年代初期,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要求修改宪法,恢复“天皇元首制”,拥有“防卫军”。自此, 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思潮兴起, 并影响着此后的修宪进程。
综观战后的数次修宪运动,其特征是修宪一直由少数右翼分子和保守派政治家推动,修宪焦点和主要目标是恢复天皇制和废除第九条。然而,“和平宪法”所确立的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理念已深入民心,在维护“和平宪法”的革新政党以及热爱和平的日本国民的反对下, 保守势力的多次修宪行动都是无果而终。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局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地区冲突和摩擦不断,恐怖主义成为新的威胁。在海湾战争尤其是九一一恐怖袭击后,日本一再突破宪法禁区,屡次向海外派兵,自卫队实现了走出国门、走出“专守防卫”,拥有了“先发制人权”和“集体自卫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成为日本修宪的最好口实。而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的需要,全力支持日本扩充军备和向海外派兵,并表态希望日本修宪,这直接鼓励了日本民族保守派的修宪决心。特别是近期,就“钓鱼岛问题”,日方多次强硬表态,要扩充自卫队,必要时候可以先发制人,这完全违背了其宪法的和平性。
其实,日本在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变相的修改宪法。
(一)恣意解释,歪曲宪法。
(二)另立他法, 架空宪法。1997年制订《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1999 年通过《周边事态法》,911事件后,日本国会又通过了《反恐特别措施法》,2003 年5 月和6 月,日本众、参两院先后通过了有事三法案,即: 《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自卫队法修正案》三法案。
(三)明文修宪, 正面突破。2001 年11 月“宪法调查推进议员联盟”提出的《国民投票法案》和《国会法修正案》就是其中一例。《国民投票法案》规定在国会提出议案后60~90天内进行国民投票,若结果中赞成票超过有效投票的1/ 2,政府即可着手公布修宪,这是为明着修宪做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随着日本民族主义甚至是军国主义的抬头,以及美国的纵容与日美同盟的扩张,《日本国宪法》的和平性在不断消失,民间抵制修宪的呼声越来越小。但是希望日本能清醒的认识到:修宪和扩军并不能给日本带来和平,惟有走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 增进与邻国的政治互信,才能保证持久稳定的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修宪已成为日本未来要在东亚以及世界扮演何种角色的重要指标, 对于亚洲地区政治、军事乃至经济发展都会起到深远的影响,将可能加深日本同亚洲各国尤其是东亚近邻之间的不信任感和矛盾,必将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如果日本不能取得周边国家的理解和信任,一味强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化,将遭到亚洲各国的反对,进而在亚洲和世界上陷入孤立。
参考文献
1、加腾秀治郎《宪法改革的政治学》一艺社, 2005:203
2、冯瑞云《近代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112
3、影山日出弥《日本的宪法问题》劳动经济出版社, 1967:240
4、山田浩等《战后政治的进程》法律文化社出版,1993:229
第三篇:说课稿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一)章节地位本章节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理解和学习爱国主义的定义、特征,教会学生理性爱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他们不断学习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和地区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章节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它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会理智爱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可以教会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做德才兼备的人。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章节课程定位分析,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四个部分。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使学生懂得和了解爱国的基本要求,做到真正的爱国和理智爱国,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中国精神的内涵,学习和掌握爱国主义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相关的政治和理论知识。2)能力目标
通过该章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执政问题、地区发展和社会问题,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3)素质目标
本章节主要学会关爱包容、博爱报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道德观,学会关爱社会、报效祖国。在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所一致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品格和优良传统,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与其它章节相比,本章节更注重融合思想、政治、知识和实践性于一体,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因此,对老师来讲,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来说,则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4)情感目标
通过美丽的山河景色、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了解和学习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等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学习中国精神、了解中国梦的含义,充分学习时代精神以及地区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激发正能量。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按照培养目标,采取“重点讲授,自学相辅,实践强化”的教学原则,将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及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模块的分配
根据课程任务,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模块教学体系。具体分为理论教学模块、自学模块和课外实践模块。
1、理论教学模块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案例式、启发式和课堂讨论式为主,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主学习。
2、自学模块
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充分学习中国精神和地区精神。自学模块把课堂教学 2 和课下自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3、课外实践模块
本课程的实践模块为“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结合理论教学模块,设计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实施课程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
以爱国、立志、树德、做人为教育主线,引导和教育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探讨人生意义,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学习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激发个人爱国情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五)解决办法
除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进行课外延伸,占领学生管理阵地,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爱国宣传活动、展板、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专题和针对性教育;发挥学生活动“成长成才”的作用,把教育内容引伸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理论教育:课堂教学,着重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及思想道德修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知理论,净化学生思想,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
学习阵地的延伸:课外教育,着重于将课堂所教的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每学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主题,结合日常学习管理,帮助学生消除困扰,释疑解惑。
成长成才:自我教育,通过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着重于让学生感悟人生,强化实践,强化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实施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互动教学,合理利用多 3 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视频进行教学。以实践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余时间的讨论时资料收集,加强小组学习和团队合作。
四、教学资源
1.可供利用的教材和数字化教辅资源
教材:教材选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此外,校内的图书馆以及网络化课程的课件和知识分享等平台都可以为本章节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2.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实现知行合一。本章节的实践教学计划为2个课时的“爱国主义”主题演讲。
第四篇:呈阅件
呈阅件
为“海西”建设搭造良好的服务平台
09年以来,平潭县质监局注重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自觉站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紧紧抓住服务平潭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抓好源头产品质量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为主线,全面履行质量技术监督职能,在服务平潭经济建设中凸显实效。
一、加强行风效能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带动下,认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查找不足,着力整改,进一步推动了质监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在紧抓业务工作突破百万大关的同时,我局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以“日常管理、平时积累、共建共享”为宗旨,引导和动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业务工作整体推进,机关内部更加和谐,质监事业快速发展,通过县文明办现场考评、公示等程序,我局获得“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2006-2008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创新法律法规学习方式,着力提高队伍素质。我们在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法律法规的学习形式,由执法骨干人员学法、讲法,业务骨干通过对法律法规的熟读、精读和实际工作的理解,在每周一的学习例会上,为干部职工讲解与质监执法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理论联系实际,简洁易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促进了执法人员熟练掌握、运用法律,又提高了其他人员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提高了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和水平。积极派员参加省市局举办的有关业务培训;组织人员收看“金质大讲坛”讲座;派员到市局稽查大队实习等,通过多种学习教育形式,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加强市县执法联动,拓宽执法覆盖面。
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执法也有行政成本,如何把有限的行政资源用在关键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罚没 的罚成比。一是开展专项执法。通过专项带动,一个专项一个覆盖面一串案件,今年来,我们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三次产业分布情况出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要开展了建材、化妆品、网吧在用电脑主机、电动助力车等等专项。二是开展区域联合执法。区域联合执法是切实增强执法力度的一项利器。今年来,我们与福清局执法稽查人员开展了联合执法3次,开展了水泥专项、建材专项、工许专项和网吧专项等,查办案件11起,罚没收入6.3万元,成效明显。与市局稽查大队开展联合执法2次,其中:查办了一起无证加工塑钢窗案件,罚没3.3万元。通过联合执法,稽
查大队和兄弟县局执法稽查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对我们进一步开展行政执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学习借鉴,这种“请进来”的做法即开展了联合执法,又能够学习观摩,同时还增强了办案力度。
四、以项目带动发展,增强食品监管实力。
项目是真抓手,抓项目是真功夫。在平潭岛这种无工无农,低水平、小规模的工业现状下,找新的增长点不容易。在对食品企业的巡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食品企业实验室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开展应有的出厂检验。在对一家桶装水生产企业的巡查中,企业负责人也反映出一些实际情况,仪器设备检定费、运费、检验员工资等等也是企业的一项不小的支出。我们执法人员从实际出发,提出学习兄弟县局的经验,建立联合实验室。即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够有效地把好企业的出厂检验关。我们一方面立即着手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上报市局,这一想法得到市局党组的支持,并形成会议纪要同意我们建立联合实验室。一方面组织开展了一次食品企业出厂检验专项检查,活动由分管副县长亲自带队,经贸局、卫生防疫、广电等相关单位协助参加,营造了声势,为联合实验室的上马作好了铺垫。目前,该项目在省、市局和兄弟单位的帮扶下,食品质量综合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室场所面积约80㎡,为我县12家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产品出厂检验。
五、加强特安监管力量,特安监管工作取得突破。
今年我们充分发挥特安监察员和乡镇安全协管员的力量,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在市局特安处的指导帮助下,重点查处特种设备开工未监督检验、无证使用、超期未检、未登记注册等违法行为,共立案5起,罚没款6万多元。其中在液化气专项整治中,立案2起,没收超期未检钢瓶406粒,罚没款2万多元。大力开展节日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检查,对码头、船厂、学校、酒店、液化气充装企业等单位使用特种设备情况进行安全检查,发出整改指令书36份,并督促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六、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与县政府领导的多次沟通,促成县政府转发《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努力推动我县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协助县政府农业、水产相关部门上报我县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共6项,有2项获得批准立项,分别是平潭水仙花标准化示范区和白萝卜标准化示范栽培。继续开展平潭水仙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平潭水仙花知名度。其中,平潭县水仙花开发总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被列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后,为保证示范区建设的有效进展,公司不仅扩大了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
平潭水仙花规范化和产业化生产打好基础。
七、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建设,促进质监事业持续发展。2009年,在扎实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活动的同时,我们着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拓展检定项目和范围。与县自来水公司协作,完成了水表检定项目的筹建工作;积极筹建接地电阻检定项目;扩展了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检验长度项目,提高检验能力并与企业签订商品定量包装跟踪服务协议,携手加强商品计量管理工作,确保生产、销售的商品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09年共进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抽检126批次,合格率达95.3%。在技术机构协检工作中,我们除了与省计量所协检外,还加强与福清市所的协作,共收入检定费11万多元。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平潭县质监局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机遇,趁势而上;紧盯高标准,加快发展。平潭县局六项措施助推平潭开放开发,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争创、打响具有当地特色的海产优势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二是深化质量振兴活动。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和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三是力推标准战略实施。大力组织创建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四是推进计量惠民节能。
强化民生计量,提高医疗服务和公平交易的计量保障能力;五是严格质量安全监管。突出加工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加强巡查和防范监控,及时消除隐患,特别是平潭海峡大桥建设工地的特种设备安全;六是加强行风效能建设。强化争先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为加快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优质的软环境。
第五篇:(样本材料写作参考件)
附件4(样本材料写作参考件)
浙江农民信箱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浙江省农业厅产业信息处
2007年6月12日
内容提要:“浙江农民信箱”是根据“数字浙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以用促建”的原则,通过研究开发方便、实用和可管理的系统应用软件,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民量身定制的信息工具。它立足用户需要和方便实用的原则,以实名制注册使用并与手机相连,使农民群众能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一个由政府主导,集个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信息集成等功能于一体的面向“三农”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浙江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信息化情况
浙江省总人口46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17万人。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耕地238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0.51亩。2006年农业总产值15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农业方面主要有粮食、蔬菜、蚕桑、茶叶、果品、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畜禽、竹业、木业、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等十三大重点特色主导产业。
全省已有95%以上的农业局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配备专职信息员400多人。全省140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占乡镇总数的95%以上,据调查,我省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已达14.3台[1],每百户农户中有电话95部、手机135部,农村电脑拥有量已有115万台,这为农民信箱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实现的条件。
二、发展理念和思路
当前互联网上信息爆炸现象日益加剧,虽然涉农网站数以千计,但农民文化相对较低,网络知识尚处在启蒙阶段,要他们选择、加工、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难度大,成效差。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农民对信息服务方式和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急需通过网络来快速及时地获取有效信息,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但是当前的网络信息,包括一些电子商务,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不真实、诚信度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上农产品产销的对接。因此,急需构建信息真实、诚信可靠、方便实用的网上信息服务系统,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能够借助电脑或手机短信进行交流,快速、便捷、免费地获得各种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信息应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三、主要服务载体
浙江农民信箱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借助现有的农技服务体系和通信运营企业的网络设备,通过研究开发方便实用和可以管理的信息应用系统,全省农民和涉农服务人员按从事专业、行业、主营品种、职级、职称列为13大类、280个小类,以实名制注册使用。农民信箱利用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通信和信息交流,构建了虚拟内网与外网相结合的低成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个人通信、公共信息、农产品买卖和信息资源集成四大服务。
1目前,在互联网络和手机短信成功应用的基础上,农民信箱正加紧开发手机WAP网站,将买卖信息、公共信息、农技资料等数据投送到手机中发布,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使广大用户可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科技、政策、市场信息以及系统提供的其它服务。
农民信箱系统整体架构
四、主要做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明确把推进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茅临生副省长亲自指导农民信箱系统开发,带头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和宣传推广,亲自讲解农民信箱的各项功能,极大地激励和推动了农民信箱的发展。各级政府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农民信箱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实施。省农业厅做好农民信箱的牵头联络、软件开发、后台保障、培训指导等工作,建立长期对口联络指导制度,厅领导多次带队赴市县检查指导。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对农民信箱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培训。各涉农部门把农民信箱工程与本单位业务紧密结合,热情支持、主动配合。省农办依托农村指导员队伍,加强农民信箱宣传和用户发展。省教委、团省委联合在临安设立农民信箱推广试点,利用教师学生、团组织宣传推广农民信箱。通信企业积极参与农民信箱建设,形成了推广农民信箱的合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工程建设。
农民信箱秉承“以人为本”设计理念,走低端化应用路线,让农民看得懂、学得进、能使用。信箱整合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一个集电子邮件、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信息集成等功能于一体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由省、市、县(市)、乡(镇、街道)、村各级行政部门的分级管理,建立系统的联络管理体系和信息发布通过审核的方法,确保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解决了当前互联网上各大电子商务系统所未能解决的网上诚信问题,创造了一个完全真实的互联网社会群体的构筑模式。全省各地积极调动部门相关人员、乡镇联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志愿人员、乡镇中学师生的力量,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行政村为重点,通过集中宣传、面对面指导、典型示范等有效手段,做好用户的发展应用工作,信息通过这个组织体系直接发送到用户,短信可直接发送到手机,使没有电脑的用户也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推广过程中,始终抓住应用这条主线,突出培训工作。为提高学习效果,各地努力创新学习方法和载体,编印农民上网手册1万册、信箱使用手册10万册、宣传海报3.6万份,制作农民信箱使用教学光盘1000盒,在浙江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播放,制作系统管理员和乡镇信息员使用手册及PPT课件,将使用手册群发所有农民信箱用户。通过培训,使用户学会了使用农民信箱,提高了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增强信息收集应用能力,引导并推动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五、效果及实例
经过一年多来的运行,农民信箱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农业技术服务、电子政务、移动办公、防灾预警、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调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用户使用不断提高。农民信箱自2005年9月启用至今,农民信箱实名制用户突破140万。由于使用农民信箱方便、快捷、有效、零成本,用户快速发展,应用逐月递增,已发送个人信件5800万封,群发信件5600万封,发送短信8600万条,发布公共信息4万条,发送农产品买卖信息12万条。
2、应用内容不断拓展。农民信箱在个人通信、公共信息、农产品买卖信息和农业信息资源集成等应用方面取得了不断进展。主要体现在用户之间传递信息、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群发强冷空气、森林防火、作物防病治虫预警信息、接收农技、气象、政策等公共信息,其买卖信息在推销和采购农产品的经营活动中也充分显示出市场营销功能。
3、加强了上下信息双向交流,创新了服务方式,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能,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民信箱的推广应用,受益于农村,服务于农业,实惠于农民,使许多农民、种养大户和企业搭上了信息化快车,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已成了广大干部联系工作,广大农民了解信息的窗口、获取农业知识的课堂、连接市场的纽带、增收致富的帮手,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六、组织管理
农民信箱系统由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负责信息内容的管理和维护,乡镇组织基层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农技人员等承担应用推广任务。
省成立农民信箱办公室,下设推广应用管理组、软件设计开发完善组、网络平台维护组。研究农民信箱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建立农民信箱的管理、运行和维护机制,完善农民信箱系统软件的应用功能,及时处理农民信箱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农民信箱建立了纵向到村,横向到各单门的组织联络体系,省建立省总站、各市建立分站、各县建立支站、乡镇建立联络站、村建立联络点,涉农部门建立联络室。信息通过这个组织体系直接发送到用户,短信可直接发送到手机,使没有电脑的用户也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七、人员和经费
农民信箱管理和运作由农民信箱办公室领导,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目前共有省市专职管理人员12人,以及分布在全省的各级兼职管理员和信息员34442人。
农民信箱主要采用企业投资,政府补助的方式建设,浙江省农业厅与浙江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浙江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协议书》。浙江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在硬件平台建设上已投入核心设备1018万元。省政府给予为期限两年的运行补助。在为期两年的政府扶持期内,用户使用农民信箱接收、发送信件和手机短信全部免费,系统正式运行满2年后,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用户使用农民信箱原则上仍免费,发送手机短信视情实行优惠。
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社会效益:
一是转变了观念,不仅是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和创新,同时,也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理念的革新,使更多的农民了解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
二是有效整合了现有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整体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整合了各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较好地解决了“最初一公里”信息来源。
三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用户实名制和手机短信结合,解决了信息快速到达机制和网上诚信难题。
四是全省100万用户几乎遍布了农村每个行政村,农民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主要经济效益:
据全省各市调查,农民信箱用户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用户获取信息后,通过信件回复和电话联络洽谈,达成交易额 17.4亿元,减少产品营销支出6387万元。通过个人通信快速通道,发送信件和短信。节省电话通讯费、信件邮寄费、信件纸张费2180万元。分群发布台风、强冷空气、强暴雨、清明节森林防火、植物病虫防治等预警、预报信息,及时采取减灾措施,挽回农业经济损失14.8亿元。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表明,农民信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已经承担起作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正在有序、快速地不断深化发展。当然,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共性问题,有待于在试点工作和将来的实践中探索解决,主要是信息服务机构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的保障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利用和服务的深度不够;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应用存在瓶颈等问题。目前通过采取贫困村专项补助、配备计算机、宽带优惠、加强应用培训和考试、增设DNS等手段,正逐步加以克服。
十、下一步工作与发展的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信箱功能。在收集分析用户需求和完善现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箱功能,把政策、科技、产品、市场信息送到农户手中,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需求。
2、扩大用户群体。广泛调动社会各界运用农民信箱的积极性,在扩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用户的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市场、超市、宾馆、饭店、食堂等与农业相关用户群。
3、完善服务网络。按照场所共用、设备共建、人才共育、信息共享、统一管理,以及“八个有”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室建设,健全信息服务队伍。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加大对欠发达村的扶持,力争实现村村有电脑、村村通农民信箱。
4、、提高应用水平。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劳动培训等,多渠道、多主体抓好农民信箱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扩大信箱的应用面。
5、加强信箱宣传。进一步扩大农民信箱对外宣传,通过农民信箱,促进农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真正发挥信息资源和农民信箱的巨大价值。
十一、对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的建议
“浙江农民信箱”不仅是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探索,也是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全新实践,为消除城乡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我们根据这几年来实践所取得的成绩及所走过的弯路,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与全国同仁共勉:
第一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管理,有助于克服互联网上普遍存在的诚信危机问题。所有的用户都以实名登记,每一条信息都有迹可循,每个人的信誉状况都记录在案,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第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络体系,有助于解决农民上网的“易用性”问题。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还普遍偏低,农民平时上网的机会少,也缺乏必要的技术素质,信息化道路在不少农民的眼中尚是一条“畏途”。农民信箱联络体系使得农民可以通过村级联络点有效地利用好互联网,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问题。
第三是多方投入、多部门合力推进,有助于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解决农业部门的经费问题。农民信箱采用企业投资,政府补助的方式建设。同时,各地各部门积极派出大量技术人员的协助,通过集中宣传、面对面指导、典型示范等有效手段,推动了农民信箱的发展和应用工作。
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和服务日趋迫切,政府部门依靠信息进行指导和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强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可以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和合理性,对于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