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做好文化宣传 推进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我国改革发展推进到什么阶段,不论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只能不断加强,不能忽视或削弱;只能继续改进,不能止步不前。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举家外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突出。社会生产方式多样化,导致农民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一方面,广大群众认为党的政策好,这是农村的思想主流;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之中,导致农村出现一些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加之贫困农村的宣传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内容贫乏,党在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文化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高度重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事业建设,切实扭转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局面,帮助农民“精神增收”。
一、以投入为基础,完善宣传文化工作设施
加大投入,抓好以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县乡党校、成教学校、农民技术学校等教育、文化、科技阵地及活动场所等为重点的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光纤电视系统,建好数字电视接收基站、完善远程教育设施和宣传文化监管设备;建好以庙梁、柏垭、字库、铁炉坝、姜家大院为示范的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南江镇女子秧歌队、元潭乡字库村龙狮唢呐队、长赤镇腰鼓文艺宣传队、赶场镇拐棍宣传队等文艺演出队伍;建管好政府门户网站、宣传网站、旅游网站等网站。整合宣传文化资源,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二、以教育为重点,创新宣传文化工作网络
建立健全党内外、社会、学校、单位、家庭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教育网络,着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始终坚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重点,以主题鲜明、农村实用、农民欢迎的知识讲座为依托,努力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爱国主义基地、爱国主义影片、电视专题节目等媒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农民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弘扬负重自强、团结奋进、创新争先、不胜不休的南江精神,奋力爬坡;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孝道文化、感恩文化为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营造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加强党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凝聚到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和县十一届三次党代会精神上来,凝聚到县委县府工作大局上来,突破发展,创业创富。
三、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宣传文化工作内涵
在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中,以开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创新宣传文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宣传文化工作新内涵。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红军故里连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六星级和谐农家、和谐家庭、“五个十佳”(十大孝星、十佳丈夫、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大感恩之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开展“迎奥运、讲文明、促和谐、树新风”活动和以明理、和谐、进步为主题的农民读书活动;深入开展旨在提升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五送三下乡”活动;继续举办深受群众喜爱的社区文艺演出、灯火节、龙舟赛、红叶节、“挑战杯”职工篮球赛、农民艺术节、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活动中,力求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活泼,操作上更便捷,树立典型,用典型事例去影响和带动人。
四、以创新为突破,提高宣传文化工作水平
要突破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水平,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全县新农村建设大局,必须在工作理念、方法、内容、机制和投入形式上坚持创新。一是工作理念创新。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阵地与战场、继承与创新三种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被动守阵地为主动占阵地,变传统手段为现代手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情绪为第一信号,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切实加大对文化产业经营的引导力度,主动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坚持紧跟形势、贴近实际、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宣传文化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竞争力。二是工作方法创新。探索新形式下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时代精神、贴近农村实际、反映农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文艺作品,使抽象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具体化、形象化。三是投入形式创新。按照市场化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向县、乡、村文化宣传公共设施建设和宣传文化产业投资,逐步完善农村宣传阵地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网络。四是工作内容创新。围绕“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思路,坚持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创新工作内容,挖掘南江民俗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红叶文化、楹联文化等,打造文化精品,丰富“南江精神”,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适应性、针对性、主动性;围绕省宣传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八项工作”和群众需求,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五是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目标管理、督查落实和协调配合的宣传文化工作机制,实行量化考核,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强化协调配合,变部门负责为齐抓共管,形成宣传文化工作的强大合力,努力为南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川省南江县委办公室 李善君
第二篇: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等“五大建设”。文化建设保证乡风文明,乡风文明体现人类文明,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推进生育文明能够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生育文明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客观反映。
生育文明是一个狭义的文明。它是反映在人们结婚、生育、节育、养育全过程的行为综合,包括生育观念文明、生育行为文明、生育制度文明、生育管理文明、生育服务文明、生育科技文明。生育文明倡导计划生育,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生育文明与生育意愿相辅相成,它是生育文化的最终结果。生育文明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决定生育文明。经济基础好的地方,生育文明程度就高,反之,生育文明程度就低;经济基础好,“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会后人、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也就必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经济基础好,生殖保健、性健康水平就高,避孕节育也落实的好。生育文明又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生育文明必将推动人的自身生育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协调发展,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也就是说只有高素质的人,才会有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的极大宽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首要任务和前提条件,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夯实物质基础。同样,物质基础夯实了,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才能改善,才能宽裕,这样,农民也才会有积极性,才会不断地更新,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不断提高生育文明程度。
二、生育文明是三个文明程度的表现形式。
生育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范畴,但也与物质文明乃至政治文明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本质,包括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和文化的提升,也需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人口问题,核心是生育文明问题。生育文明程度决定着人口发展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把我国的生育文明程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据资料表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多年,全国少出生人口3亿多,为全国节约抚养费7.8万亿元。就是少生了这三亿多人,我国才提前实现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才有条件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实践,使人们改变了过去几千年沉积的传统生育观念,树立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会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婚育观。因此,没有生育文明、就没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就没有“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
三、生育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又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升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融入新的思想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广泛调动农民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最迫切最核心的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千万条途径中只有稳定生育水平、降低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数量效果最明显。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曾讲过,湖南省的一项研究表明,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0.3,计划生育的效益比哪个效益都大。目前,全国尚有很多贫困人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就显得更加迫在眉捷,扶贫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甘肃省委书记苏荣指出,计划生育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扶贫工程,甘肃的一项调查显示,按照2004年中央和省级投入标准,甘肃每脱贫一个贫困人口,财政要投入5000元,而减少一个出生人口,平均仅需投入370元,要让一个贫困人口脱贫,成本要远远大于控制一个贫困人口的出生。由此而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生育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靠生育文明推动计划生育,靠群众树立新的婚育观,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
四、生育文明要靠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来促进。
早在1998年,我国就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即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确定了此项活动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逐步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目标,其主要
内容就是“晚婚晚育、生少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一套完整的人口计生政策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化的工作理念受到群众欢迎,温馨计生、满
意计生、和谐计生、深入人心、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生育文化都在从各个侧面弘扬着生育文明。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还要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构建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吸引群众参与,传播婚育新风,促进生育文明。要花大气力对群众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移风移俗、助人为乐文明行为成为新风尚。要把传统文化和传播婚育新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建立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传播婚育新风的好载体,传播婚育新风、弘扬婚育新风、引领婚育新风、倡导婚育新风,使更多地人们在自身体现生育文明,从而实现乡风文明。
五、生育文明要靠全面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来提高。
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等“三关爱”活动是有效地推进生育文明的一项治本之举。要坚持宣传教育先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这是转变婚育观念的根本,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生育观念,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要通过大宣传、大联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关爱女孩的强大舆论氛围。同时,要抓好利益导向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不断完善对独生子女和二女户家庭的“奖、优、免、补、利、帮、保”等优先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促进女孩的健康成长。要依法严厉打击“两非”,形成全社会重视女性、支持女性、关爱女性的风尚,真正体现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型婚育观。
六、生育文明要靠不断转变婚育观念来实现。
生育文明是不断变化、成长和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因为生育文明是对生育文化建设过程及其最终结果的全部概括,创建生育文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它既要以一定的人口计生工作基础和生育文化氛围作为起点,又要与新农村建设措施相结合,把生育文明创建活动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融入、渗透到文明幸福家庭、新农民培育等活动中,通过采取动态的过程措施,提出过程指标,不断转变婚育观念,通过转变婚育观念来推动生育文化,由传统生育文化向新型生育文化渐进,进一步谱写人类生育文明史。
第三篇:推进新农村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
农村建设
一、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若照搬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对于脆弱的农村环境和退化的农村生态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势必造成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环境和生态灾难。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就是建立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生态文明,达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实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些目标应体现以人为本,切实使农民得到实惠,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成败。
二、新溪乡概况
新溪乡位于新余市渝水区最东部,与新干、樟树、西地隔河相望,辖区总面积46.34平方公里,总人口15272人,辖泗溪村、城头村、明星村、复兴村、西江村、后溪村、珠坑村、均溪村、稍凌村、龙尾洲村、楼下村1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26689亩(其中水田24132亩,旱地2908亩),水面面积18977亩,山地21780亩,其中湿地松13000亩,松林1500亩,油茶1500亩,果园3950亩。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已逐渐树立起整个新溪乡工农业优势特色品牌。新溪的优质稻米,三元杂交猪,土鸡、柑、红桔、新余蜜桔、萝卜、板鸭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产品供不应求。
新溪乡自然优越,物产丰富。渝水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极短,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近50%。渝水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7℃,7月份是全年最热时期,月平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气温40.0℃。1月份是全年最冷时期,月平均气温5.4℃,极端最低气温-7.2℃。由此可知,气温的日年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即一种最高值出现在14时至15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
年中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一是发展支柱产业。该镇适宜食用菌的栽培,经过3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开拓进取,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食用菌正朝着产品的质量化、生产的标准化、品种的多样化、销售的市场化发展。目前,新溪乡主要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六大产业链:一是以种植业、养殖业、销售业为纽带的立体农业开发产业链;二是以后溪千亩油茶,稍菱、均溪、珠坑三村委千亩莲藕为龙头,发展高效种植为纽带的种植业产业链。三是以精制米厂为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优质大米的加工和销售,形成优质稻生产订单农业产业链。四是发展以农副产品购销公司为纽带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点向外扩展和延伸的销售产业链。五是发展以砂轮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纽带的个体私营经济产业链。六是发展以优质 柑、新余蜜桔为龙头的果业和生产销售产业链。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食品加工、磨具制造具有较大优势,全乡有工业企业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以新余市砂轮厂、新溪磨料厂为骨干的磨料磨具制造,以新余市龙珠米业有限公司、新溪粮油加工厂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以新渝泗溪南风酒厂为代表的酒业酿造等产业集群。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6885万元,比2005年增加1065万元,年均增幅8.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实现销售收入3313万元,比2005年增加2204万元,年均增幅80%。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在构建和谐新溪实践中,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关键环节,从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做起,走构建和谐、善待百姓之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通过乡财政配套,着力抓好“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寻常百姓。出资150万元,兴建新溪小学综合楼,开设了阅览室、活动室、盖设了食堂,新建了水塔和无公害厕所;出资100万元完成了以江仔口为重点的3座排涝机组改造与更新; 出资200万元在新溪乡周公山兴建了一所占地面积30亩,两栋两层主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环境舒适优美集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敬老院;出资32万元对集镇进行“三位一体改造”将旧街换新颜;出资20万元完成了农贸市场顶棚翻新。
为了给新溪的经济发展提供一条致富之路,乡党委、政府两年共融资900万元,先后拓宽改造了珠城公路(珠坑至城头)拣龙公路(拣家坊至龙尾洲)等二条主干道国债路建
设,累计完成村水泥路建设45.5公里,是有史以来“村村通”公路建设投入最大、建设里程最长的一个时期。目前全乡已通水泥路的自然村有56个,行政村通水泥路面率达到了100%,总投资约700万元的珠易二级公路2007年底正式开工建设,逐步构成了乡内循环交通圈。为了提高水利服务农业,造福百姓的水平,两年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900万元,完成了袁河南堤新屋下险段、内江南堤均溪段两处共1550米堤圩除险加固,新建山塘水库4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座,改造中低产田2800亩,农业抗灾除灾能力不断增强。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年来新溪乡按照“抓住工作重点,以点带面,适当奖励帮扶,村民自主运作”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乡13个试点自然村354户村民不仅自家的房屋装饰一新,而且房前屋后进行了硬化。同时乡党政班子想方设法筹集了2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此举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大搞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全乡11个行政村根据各自的特点,纷纷争报试点自然村,目前已申报了13个,其中省级试点村9个,市级试点村 4 个,新农村建设可谓全面开花,初具规模。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二是组织各村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学美岭,创五好”活动,采取指定1名党员科级领导挂钩,安排1名党务干部业务指导、确定1个以上培育项目,落实1笔以上专项经费等措施深化示范村培育工作、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三是健全完善村级“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及村务决策听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行为,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水平。
(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乡党委、政府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兴建了中学综合楼,新溪小学学生公寓,均溪小学教学楼等一大批基础教育配套设施;投入资金130万元对新溪中学实行校园建设,美化了教学环
境、改造了中学厨房、兴建了学生澡堂,分别为新溪中学,新溪小学安装锅炉各1台;为全乡10个村级小学添置了办公设施,有效地改善了全乡师生生活和学习条件。
三对新溪乡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制定规划。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增强规划、意识建设新农村,应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探索适合当地农民生活特点的建设模式,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建新村或村容村貌的改造,没有规划的建设就是乱建设。要因地制宜编制详规,充分发挥规划建设管理的作用,配齐配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人员,加强规划建设方面的执法监督力度。
2、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搞好村镇规划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要根据本县、本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重挖掘和延续城乡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资源,突出城郊的村落、规划建设应与将乐文明古县、旅游县城、杨时故里等个性特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特别是重点乡镇的大街的规划建设,应提升较高的档次和品位。乡村农民的住房建筑应规划出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有利于村容村貌整治和管理的附属房、院子。
3、解决重点问题,创新审批机制,当前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实施以村容村貌整治、清理村内闲置的宅基地乱搭乱建的现象,加大投入,实施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沟渠)净化、垃圾处理,环境美化为重点,解决好农村的公共事业的设施建设。要创新建设土地审批机制、提高新村规划建设办证效率,建立地籍资料档案,妥善解决农民建房“一户一定”,落实好简化住宅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和住房规划设计费用优惠等政策。
4强化农村整治,建设宜居环境。结合“家园清洁行动”和“小康环保行动”的开展,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完成村级人饮工程,解决村民饮水问题,精心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客运和广电“村村通”工程。
5培育新型农民,提高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以被列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县为契机,以农村科技文化园为主阵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科技文化水平,把有一定科技文化基础的农村种养大户,培养农村科技创新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骨干力量,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四是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通过机制创新,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村发展。五是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要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以正确的观点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6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和吸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等形式,请村民为建设规划出谋划策,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规划初稿完成后,要召开村民大会经2/3以上的户主同意认可后,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在规划村庄的空间调整上,更要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对于那些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确实较高、且旧村改造的意愿非常强烈的村庄,应鼓励其在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拆旧建新进行整体改造;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村庄,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工程”和“形象工程”,要尊重农民意愿,把立足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新溪乡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组长:王兵兵2008101308
成员:刘婷2008101276陈艳茹2008101277邓钟梅2008101286
第四篇: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从农村环境出发
撰稿人:蔡智 单位:治河渡镇乡镇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如农业现代化的提出,及新农村建设方案的推行。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旨在发展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然而,经济发展向来被看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开始受到冲击。环境恶化问题开始在广大的农村蔓延,逐渐成为了困扰农村发展问题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消除贫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均有重要作用。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长期制约着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规模小与分散、实用技术缺乏、运行成本高、回报少、基础条件差、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无法吸引外来资金进驻,因此,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集体投入 和农民自身筹资和以工代资。然而,中国所有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由于资金不足,集体作用弱化,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也面临着严重的维护缺乏、运行不足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我国每年产生约1.8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为简单堆放,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以及农民主体自身的局限性,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地区的田头、路旁、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了天然垃圾箱。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不仅侵占了农村的大量土地,而且还会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在雨季,农药、化肥残留物等有害成分随垃圾渗入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加之,农村基本上没有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条件和设施,致使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糟糕。
(三)耕地数量减少,土壤恶化
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工业、企业在农村圈地建厂的现象普遍增加,而农村的圈地多为占用耕地开设工厂,由此导致农村耕地数量剧减。在耕地数量下降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下降。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土壤矿化,秸秆还田率低,植物吸收的土壤养分不能还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战略安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非降解性农膜的大面积使用等严重污染着土壤。
(四)农村水资源缺乏保障
我国水资源存在时空不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近年气候变化无常,降雨量递减,干旱加剧,如今年我国南方遭受百年难遇的干旱,地表干裂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问题凸显。
在政策的推动下,许多企业开始涌入农村,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盲目引进外资而忽视污染问题,对进驻企业缺乏严格的污染制约,导致许多重度污染企业进驻农村,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增无减,在工农业的双重污染下,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农村现有浅水井和水窖问题突出,它们或紧邻污染源,或受工业废水污染,卫生条件非常差,大量水井周围10米以内,有厕所、粪坑、牲畜圈和污水沟等污染源。由于农村饮用水多数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提供资金扶持
农村建设中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人干事、有经费作保障、有制度来约束”,因此,要求建立和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建设的引导机制,理顺农村环境管理的关系,明确职能,强化农村管理,让管理与建 设同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提前规划的战略举措。在招商引资方面,地方政府要遵循以“环境保护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进低耗能、低污染的朝阳产业。同时,通过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和政绩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对环境友好的实践加以扶持和鼓励。
农村环境建设最核心问题是资金。国家必须调整财政支出,建立支持性和保障性投入并举,形成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联动机制、社会资本的引导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财政、集体、农民和社会力量共同帮扶的资金长效机制。
(二)改进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利用效率低,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因此,从源头抓起,建立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要制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以乡镇、村庄为单位制订环境保护村规民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乡镇和村庄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县域内的乡镇垃圾处理场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要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区域性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二要实现垃圾就地分类。建议尽快在乡镇建立完善的环保队伍,为农村配备保洁员和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等,做到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生态处理、综合利用,实现大部分垃圾就地消化不出村。
(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始终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农村环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民错误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提升当地民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使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进入学校、社区、家庭,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四)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的治本之策。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第一,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水源涵养。第二,大力防治工业污染。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第三,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第四,抓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第四,加强对有机农药和生物废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减少农药、化肥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或其替代品。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贺家庄乡清乐院村
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申请报告
尊敬的尧都区农委:
按照贺家庄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清乐院村在两委班子的领导下,不断改善村级人居环境,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并在2010年多次获得上级嘉奖.现将我村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我村地处尧都区东部丘陵地带,毗邻贺家庄乡政府所在地贺家庄村,全村共有96户,395口人,耕地面积1376亩,全村以樱桃和桃树为主导产业,面积达到300余亩,作为沼气建设示范村,共计52户沼气用户.双孢菇共建设24组土窑洞.二 主导产业:
在尧都区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乡政府要求,我村两委班子严格贯彻执行上级调产政策,全力领导村民开辟新的适合本村气候和土壤的新经济作物.根据我村土壤直立性强的特点,经过多方考察和全体村民讨论决定,在我村大面积进行樱桃种植,加之桃树产业已经初见成效,亩产量5000斤,总产100万斤,仅此一项村民收入增加2500元。我村还响应乡政府号召,利用土窑洞周年生产的特性,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建设双孢菇24组,种植面积5000平方米,总收入20余万元,成为增加我村农民收入的好项目。
三 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乡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两委班子多方筹资对我村村级道路
实行硬化,到目前为止,我村道路硬化达到了百分百,获得上级一致好评.我村响应上级号召,大力推行低碳生活,建设沼气池综合利用,目前共建设沼气池52户,让村民得利.另外,还在田地里铺设了水管管道,对灌溉农业的推进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一心一意为村民搞建设.今后,我村会一如既往的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带领村民致富,为农村农民谋利益.加强党员的业务学习,打造新世纪的新农民.
虽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等方面距区委、区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会严格按照目标要求,制定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为发展我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经全体村民表决通过,决定向上级提出建设新农村推进村申请,望上级领导充分考虑我村实际,同意我村申请,同时我们真诚欢迎各级领导莅临检查指导。我们清乐院村全体村民有信心、有决心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把我村建设成为富裕、秀美、文明的新村,为尧都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此致
敬礼
贺家庄乡清乐院村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