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热点论文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
09金工(1)
杨燕
0908106
1摘要
银行业是一个金融服务行业,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它的服务对象包罗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各个法人和自然人。按大类划分,可分为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这些客户对银行而言犹如衣食父母,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是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创造利润的基础与源泉。因此,在金融服务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建立与完善规范而创新的客户服务体系,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正是客户的需求与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之间不断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也正是银行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银行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宗旨与理念
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目标宗旨,毫无疑问的是实现货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而风险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是实现经营目标的两项重要的手段和路径。因此,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理念。比如,工商银行一客户关系管理中提倡的是“以客户为中心”——做你身边的银行,做你可依赖的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中,又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就是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面向市场,应变市场,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进行客户关系的管理,积极争揽优质客户,提高有效市场份额,最终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银行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内涵
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就其内容而言,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客户的营销管理;二是客户的服务管理。所谓客户的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主动去营销客户,拓展市场;客户的服务管理就是对作为服务对象的客户,对营销与拓展来的客户进行科学而优质的服务与维护管理,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
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全社会资金的供不应求和计划供应,银行基本上是在严格的政府调控下的“官商”,即使是负债业务也是“等客上门”的坐商,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银行与客户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互换,“朝南坐”的不再是银行,而是优质客户,银行要想发展,必须树立主动营销客户、服务客户的观念,必须树立竞争的观念,特别是在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的开放,使我们面临的是国际化、现代化、高水准的金融服务的理念、手段、方式及其人才的竞争。
三、实现现代化客户关系管理的运行模式
(一)充分的客户信息
在当前近乎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银行必须对自身客户的价值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地理解客户的价值,才能确立银行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与客户的交易中尽可能多地搜集与获取客户各方面的信息,在保护客户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法律前提下,对群体客户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视角地分析,对社会金融机构的客观数据和结构性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一个完整、科学、客观的客户
1及其市场变化的信息分析制度。
就自然人客户而言,主要建立的是资金来源、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收入结构、资信评价以及客户信用状况的动态记录,依此来建立个人客户的信用资料;而就公司客户而言,可以通过客户的产权成分、经营规模、资产结构、负债来源、融资方式以及信用记录等基本要素来建立对公司客户的信息档案。
(二)科学的分类管理
深层次客户信息分析可以对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从“量本利”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对客户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睡眠”客户。只有一个空账户,一般不进行任何交易,长期处于“睡眠”状态;第二类是“低价值”客户。这些客户平时只进行一些小额、传统的存取款等交易,现金流量不大,此类客户占比较大但对银行的贡献度并不大;第三类是“有价值”客户。这类客户自身存款或信贷、销售收入金额较大,且一般都有较频繁的消费或其它交易记录,经营使用银行的各类结算工作,现金流量较大,因此对银行的贡献度较大;第四类是具有“高附加值”客户。这类客户除了具有第三类客户的特征外,同时对银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参与度较深,对银行的服务会提出许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这种需求甚至是很苛刻的,但一旦满足其需求,这些客户会给银行带来“超值”的业务回报。在细分客户结构的情况下,银行将更多地关注第三、第四类的客户,千方百计地针对这些客户的需求为其度身定制金融产品,以期取得最大的利润回报,这也是科学客户分类的目的。
比如,现在许多国内的企业集团和跨国集团实施的是在国内跨区域的经济策略,因此促进了银行网上企业、清算系统、科技手段的加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这是一种真正的市场运作中客户与银行之间所谓的“双赢”的关系。又比如,从目前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看,那些规模较大、贷款较多、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给银行带来最好的利润回报,这就引申出一个“优质客户”价值取向策略转变的问题,因为银行的资金是有成本的,也是有限的,从提高资金回报率的角度应该遴选那些风险低而产出高的客户为“优质客户”。
(三)创新的金融产品。
创新始终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支柱。面对目前客户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银行只有不断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赢得优质客户,留住优质客户。比如,为了满足许多外贸出口退税为质押的贷款;为了解决跨国集团在华投资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设计推出了备付信用证担保、境外母公司担保、应收账款融资等新的担保方式;为了解决个人客户在买卖股票时的资金划转问题,银行开发了“银证转账”以及后来更便利的“银证通”新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使银企双方都在市场经济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良好的团队精神。
要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银行内部机构和管理上必须强调发挥团队精神和整体服务功能,在银行内部围绕经营目标,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调的机构功能的整合,这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之一。这种团队精神和整体服务意识具有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企业的灵魂。但良好的团队合作,需要来自两方面的支撑:一是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二是动态信息的快速反映和市场应对。过去银行内部机构的设置往往是以“产品为中心”,必须向以服务对象——客户为中心来调整机构设置。目前,银行已将市场营销部门重组为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以及机构金融部,有效地解决了“一个口子对外”的问题。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步骤
(一)收集客户信息
银行要进行客户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确立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就必须对自身客户的价值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尽可能多地搜集与获取客户各方面的信息,在保护客户商业机密和
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群体客户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对社会金融机构的客观数据和结构性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一个完整、科学、客观的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的信息分析制度。这个信息收集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动态的。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档案的形式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二)对客户进行分类分析,确定“金牌”客户
对于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来说,最困难的是识别目标客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牌”客户即是银行的目标客户。银行将力量集中到与这些“金牌”客户的交易上,会取得比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多得多的利润。
一般来说,确定“金牌”客户的基本方法是测算客户贡献度,这在目前已没有什么技术问题,在设定部分参数的前提下非常简单地应用软件就能做到。对于公司客户和机构客户来说,按客户贡献度很容易对现有客户结构进行初步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不同类别。考虑到我国企业目前的行业管理和系统管理特征很强,特别是同行业和同系统企业的需求偏好基本趋同,为便于服务、管理和挖掘更大的市场份额,按行业和系统进行分类、监测和管理非常必要。
(三)满足“金牌”客户差异化需求,培养客户忠诚度
客户的忠诚度与银行的利润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当银行发掘出“金牌”客户后,就要根据对“金牌”客户信息的分析,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培养这些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提高客户终生价值。
客户需求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变化性等特征,因此由客户需求而导致的金融服务要求也是丰富多彩的。从CRM的观点看,为便于管理起见,银行要不断地准确判断在客户需求中哪些是基本需求,哪些是特殊需求,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基本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银行所要做的还是围绕方便、快捷和安全,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交易量;而对于特殊群体或单个客户的特殊需求,则必须制定特殊政策,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组合式套餐”服务。公司客户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结算。融资、现金、担保、信用评估、咨询等。现在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能为客户基本需求提供无差异服务,因此在客户选择银行时都不存在多少优势可言,如果有差别也只体现在银行品牌效应、个人关系资源和银行员工素质及服务方面。要留住“金牌”客户,真正有意义的工作是发现客户的特殊需求,并适时予以满足,以提升客户的依赖性和转户成本。
(四)改造和分化非“金牌”客户
非“金牌”的客户不能给银行带来较大利益,有些甚至会损害银行的利益。按照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理论,银行应该逐步退出或摈弃这部分客户群体。但是,依托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对他们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分化和改造。首先,对于具有较大潜力的成长型客户,银行可以通过提供适合成长型客户需要的投资理财服务,帮助客户成长,在客户的成长过程中与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将这类客户改造成潜在的或现实的金牌客户:其次,对于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一般客户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其具有共性的投资理财需求,对其的投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开发出一些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以自助服务为主的投资理财服务,客户群体较大,维护技术含量和维护成本较低,以方便快捷为客户满意标准;第三,对于除上述两类客户以外的客户,银行无论采取什么服务方式均很难获得利润。为此,银行就应采取抛弃策略,通过提高服务门槛等方式使客户自觉地转投其他银行。
(五)做好客户联系,取得客户信息反馈
银行要做好客户服务,从客户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从这些反馈信息中,银行可以学到许多有利于业务发展的东西,比如客户购买银行的主要产品只是为了得到免费赠送的礼品,客户可能觉得银行的网站导航不太方便等等。了解到诸如此类的重要信息,银行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改进网站设计、产品或服务,广告以及营销策略等,这样会更好地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五、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创新
客户经理制作为一种科学的营销组织形式和服务创新模式,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是客户营销体制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全新尝试,是实施客户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通过选聘客户经理,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和维护,与客户建立全面、明确、稳定的服务对应关系,推销金融产品、采购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一体化服务,从而实现客户资源配置优良化、推进金融服务商品化、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实力的经营管理模式。
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服务理念和业务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是稳定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的有效手段。客户经理既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推销员”,又是收集市场信息、反馈客户需求的“采购员”,同时也是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服务员”。作为商业银行业务代表,客户经理可以调动内部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与客户建立长期、密切的关系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是商业银行经营体系中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群体。
实施客户经理制的实质和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有效需求出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增强营销能力为动力的全行联动的市场营销服务机制,通过培植一个庞大、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客户经理制必须包含以下几种核心理念:
1.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这是客户经理制的最核心理念。商业银行必须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调动所有资源让客户感到满意,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的标尺。要通过提供专业水准的服务,使客户资产价值增加,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使其经营风险降低,运营效率提高,从而提高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信赖度、依赖度和忠诚度。
2.营销一体化理念。目前服务业的市场营销早已超越了产品的生产,范围扩展到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组织、公共关系、技术指导、售后服务等诸多领域和环节。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经理制,也就是要把金融产品的营销作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将各种营销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各种营销活动要素,实现营销的专业化。
3.核心客户综合开发理念。对为商业银行创造80%的业务和利润,且占客户总量20%的优质、核心客户,商业银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实行差别化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核心客户的金融需求。只有核心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开发,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高品位、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才能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理念。客户经理必须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通过对客户进行调查和评价,提供客户服务方案,在金融产品和各种可以借助的外部资源中进行组合设计,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5.金融服务创新理念。客户经理制本身是制度创新,客户经理本身又是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作为桥梁和纽带,客户经理应对客户的需求和变化异常敏感,及时进行提炼和总结,反馈到产品部门,和产品部门联手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金融产品提供给客户。
第二篇:金融论文
呼伦贝尔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阶段考试论文
题目关于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论文
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 杨波
塔娜 学号 20111517172011级会计学专业本科3班
关于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论文
作者:塔娜
摘 要: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一般有风险的回避、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分散转移和风险的事后补偿等。为了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发卡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在风险发生后能保证发卡机构稳键经营,发卡机构应在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 ;风险由来; ;经济分析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风险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卡银行、发卡数量、交易金额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信用卡的用卡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为盈利的部门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
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行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去弥补的,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信用卡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涉及面广、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使得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发卡行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还是在风险发生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都很有必要。
1.我们知道,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为信用卡违法人员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
2.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是维护银行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风险的发生大大增加银行经营的成本,从而影响银行利润的增加。
3.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维护银行自身形象,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卡环境,达到最佳社会效益。
4.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也是维护特约商户及持卡人利益的需要。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特约商户的违章操作、疏忽大意以及持卡人没有按规定使用信用卡等所造成的。
三、信用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卡行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其执行成本、机会成本、声誉成本及风险成本等方面。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的具体分析
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也就是说,发卡机构在对从事该项业务可
能因风险而引起的损失及冒这种风险可获得的利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利益小于损失,则设法避免。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风险处理方法。如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由于发卡机构难以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作全面的调查或不能确信申请人所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为避免以后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拒绝授予该申请人信用卡的行为就属于风险回避。
2. 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策略与回避策略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策略,由银行主动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损失规模。当前风险防范的手段大体有对持卡人风险防范、特约商户风险防范、发卡机构内部风险防范以及对利用信用卡诈骗的风险防范等。
在实践中,银行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很多,如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对持卡人用卡知识的指导、加强对透支和挂失止付工作的管理等等。这里仅对透支和挂失止付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1)透支风险管理。“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发卡行发放的一种贷款,但是与其他贷款不同,它一般是在支付结算与授权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信用卡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正常透支,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并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特别是我国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加上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恶意透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但是,透支业务的开展是有利于发卡行的,纵然透支风险确实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取消客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关键是要正确区分合理透支与恶意透支。
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信用卡止付是在信用卡业务中因持卡人信用卡遗失、被盗、恶意透支以及违反信用卡章程等,由发卡行实施的,为保护持卡人及发卡行自身利益的行为。止付可以提高发卡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有效降低信
用卡风险。实践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是挂失时间的确定以及挂失止付后的风险责任承担问题。
3.风险的分散转移。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风险转移的对象一般是保证人、持卡人和保险公司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出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的分散转移必须要以有人承担为条件。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分散转移应该是正当合法的。
参考文献
[1]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提速[N],上海:《文汇报》2003年4月15日第14版。
[2]卫容之:上海百亿打造银行卡产业[N],上海:《国际金融报》2003年3月26日第5版。
[3]单惟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案例[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3页。
[4]吴腾华、吕福来:现代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5]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6]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7]姜丽勇:信用卡挂失的风险责任[S],北京: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院》第26期。
[8]转引自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9]郑顺炎:如何确定信用卡担保责任的范围——评一起信用卡透支欠款纠纷案
[S],北京: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庭》第10期。
[10]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155页
第三篇:金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内容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的对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及其资金运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银行的各项资金往来业务进行核算,并以此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它和一般的会计核算内容大体相同,具体体现在会计的六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但是银行一般是负债经营,因此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内容来来阐述其特点。
【关键字】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内容
一、商业银行概述
金融企业是指执行业务需要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包括执业需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等;执业需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执业需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各类保险公司等。
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等。
二、商业银行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记账方法的确定、会计凭证的设置以及账务组织的设定。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核算方法既有相同点又有其本身的特点。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
(一)存款业务核算
1.单位定期存款业务的核算
(1)单位定期存款存入款项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户
贷: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户
单位定期存款支取款项的核算
(2)到期支取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户
应付利息——单位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
贷: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户
2.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核算
(1)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的核算
借:库存现金
贷: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户
活期储蓄存款支取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户
贷:库存现金
(2)个人定期存款的核算
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核算
开户存入的核算
借:库存现金
贷: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整存整取××户
到期支取的核算
借: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整存整取××户
应付利息——个人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
贷:库存现金
过期支取的,按规定计算过期利息,其余手续与到期支取手续相同。
提前支取的,储户应提交本人身份证件,验证后将发证机关、证件名称及号码记录在存单背面,并由储户签章或证明,然后再存单上加盖“提前支取”戳记,办理付款手续,并按期提前支取计息规定计付利息。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核算
开户存入的核算
借:库存现金
贷:吸收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零存整取××户
续存的核算
其核算与活期存款手续基本相同。
支取的核算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办理到期支取、提前支取或逾期支取,除按规定计息外,其余核算手续比照整存整取的相应手续办理。
(二)贷款业务的核算
1.信用贷款的核算
信用贷款是指凭借借款人的信用而发放的贷款。其特点是贷款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而以其与银行长期交往中的信誉来取得的贷款。
(1)信用贷款发放的核算
借款单位申请这类贷款时,应填写借款申请书,经银行信贷部门同意后签订借款合同,并填制借款凭证(一式五联),第一联(借方传票)应加盖借款单位公章及预留印鉴,第二联为贷方传票,第三联为收帐通知,第四联为放款记录,第五联为到期卡,连同申请书经信贷部门审批盖章后送会计部门。会计部门经审核后,为借款单位开立贷款分户帐,并将存款转入借款单位存款帐户。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或中长期)贷款——××单位贷款户
贷:吸收活期存款——××单位存款户
借款凭证第一、二联分别为借、贷方传票,第三联盖章后退回借款单位,第四联由信贷部门留存,第五联为到期卡专夹保管。
“短期贷款”帐户:是资产类帐户,用以核算银行发放的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内的各种短期贷款。该帐户应按贷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2)信用贷款收回的核算
贷款到期前3天,由银行信贷部门通知借款人按期归还。借款单位在归还贷款时,应填写还款凭证和转帐支票,会计部门收到还款凭证后,与原借款凭证核对相符即可办理转帐。会计分录如下:
借:吸收活期存款——××单位存款户
贷:短期(或中长期)贷款——××单位贷款户
借款单位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应于贷款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贷款延期,提交“贷款展期申请书”,说明展期原因,经信贷部门审批。如属担保贷款展期,还应有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出具同意的书面证明。
每笔贷款只允许展期一次,展期期限如下:
短期贷款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长期贷款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最长不得超过3年。
借款单位借款到期不申请展期或申请后未经批准,不按期归还贷款,则为逾期贷款。对于逾期贷款,银行应将其转入借款单位的“逾期贷款”帐户。会计分录如下:
借:逾期贷款——××单位逾期贷款户
贷:短期(或中长期)贷款——××单位贷款户
“逾期贷款”帐户:是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银行发放的因借款人原因不能按期归还的贷款。该帐户应按贷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2.抵押贷款的核算
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应由借款人填交借款申请书,经信贷部门审批,签订抵押贷款合同,并办理相应的抵押物登记保管手续,将抵押品清单和保险单作为借款合同附件,交会计部门登记保管。
银行会计部门收到有关凭证后,记帐如下:
借:抵押贷款——××借款人户
贷:吸收活期存款——××存款人户
会计部门要对抵押品进行表外登记,并应经常对代保管的抵押品进行检查核对。
“抵押贷款”账户:是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业而贷出的款项。该帐户应按贷款单位进行明细核算。抵押贷款按季计收利息,其核算方法与信用贷款相同。
(1)抵押贷款到期收回的核算
借款人在抵押贷款到期时须填交还款凭证,银行会计部门根据还款凭证办理转帐手续,记帐如下:
借:活期存款——××存款人户
贷:抵押贷款——××借款人户
利息收入——抵押贷款利息收入户×
办完还贷手续后,抵押品应交还抵押人并撤消抵押登记,同时应销记表外科目。
(2)借款人到期不能还款的核算
逾期抵押贷款的校算抵押贷款到期,如果借款单位不能按期归还,银行应将其贷款转入“逾期贷款”账户,并按规定什收罚息。如果贷款逾期1个月以上,借款单位仍无法偿还贷款,经催收无效,银行有权依法处置抵押品,届时按其公允价值,借记“抵债资产”账户;按其账面价值,贷记“抵押贷款”和“应收利息”账户;将其差额列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并销记“贷款抵押品登记簿”。
银行出售抵债资产时,按实际取得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抵债资产”账户;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账户;将其差额列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后,转为自用的,在办妥相关手续后,按转换日 “抵债资产账户”的账面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等账户,贷记“抵债资产” 账户。
“抵债资产”是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银行依法取得并准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的实物和非实物抵债资产(不含股权投资)。银行取得抵债资产时,记入借方;处置抵债资产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取得的尚未处置的抵债资产的成本。
四、总结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同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关系十分密切。
商业银行会计有显著的宏观性和社会性。银行会计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活动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均可在商业银行开设账户,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商业银行
会计通过开户单位账户资金的增减变化和来龙去脉,可以反映和监督他们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流量,充当社会总会计,为有关部门提供各种经济信息和统计资料。
商业银行会计联系面广、影响力大、政策性强。商业银行在办理各项业务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贷款政策、现金管理制度等有关政策法规。
银行具有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制度。由于货币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必须有严密的监督机制和制度。
第四篇:金融热点讲评1
全民医疗并非理所当然?
前不久,著名医学家戴尅戎院士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痛陈“全世界两百个国家中,只有二十几个国家看病要钱!”这句话伴随着人们对当下“看病贵”、“乱开药”、“天价药”等现象的愤恨,迅速在网上流传。为此,人民日报日前做了调查,宣称在全球70多个国家的医疗制度,只有古巴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即患者看病无需花任何费用。而人们通常提到的免费医疗国家,多多少少还是要支付一定费用.“看病难、看病贵”是多年来中国人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所以,当人们听说世界上还有“免费医疗”这么一个好东西时,都不免双眼放光。而且,发达的福利国家的免费医疗制度让我们艳羡也就算了,就连俄罗斯、印度这种比我们稍富或更穷的国家也实行免费医疗,则更让人感到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多么地落后。然而,仔细想想就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实行免费医疗肯定是要一笔额外的税的。在“万税万税万万税”之外,真要再收一种税,恐怕不是人人都愿意。
其实,“免费医疗”也只是医疗保险中的一种,目的都是通过“多方负担”的方式减轻医疗成本对民众的压力。然而,这种公共产品的定价也存在“谁受益, 谁付费”的原则,并非绝对公平就是最佳的制度。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种通行的医疗保险模式,“免费医疗”只是其中一种。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现行的医疗模式就有像:
英国免费医疗模式:税收筹资,国家提供卫生服务
德国社会保险模式:通过保险筹资,社会统一承担医疗费用 美国商业保险模式:多投多保, 少投少保, 不投不保
新加坡医疗储蓄模式:“积谷防饥”,医疗服务好坏取决于自己
以上不管哪种模式,实质上都是积累预付款用于卫生保健,只不过有些用征税的形式积累,有些通过社会保险,有些通过商业保险,有些通过储蓄。但都有其优缺点,无法断定哪种是最好的健康保险体系。不存在一个最好的医疗保险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曾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医保的根本问题是没有当作福利事业 长期以来,医疗、教育、住房被民众广泛称为“三座大山”。何以中国人在医疗问题上如此怨声载道?关键是几乎所有先进国家,政府都在把卫生事业作为一项福利工程在做,而在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并没有把卫生事业看成是福利事业。看病贵、看病难除去发展水平低之外,有很大程度是政策因素。
所以当务之急是增加政府投入
因为政府投入的多寡直接决定是否把卫生事业当作一项福利。目前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仅为10%左右,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即便是私人医疗产业极其发达的美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也了占整个卫生费用近一半。
然而,即便投入的问题解决了,医保要真正起作用还早得很,配套机制的完善同样重要。而发达国家的医保体系,则不仅在于其保障覆盖的全面,也在于其配套机制的完善。
我的观点是,进行医改时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医药费不一定要全免,但是国家财政投入应该大一点,民众报销比例多一点(比如达到70%-90%);二,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应该以业绩为主,而不应当以经济效益为主,以性价比作为对医院的考核指标;三,取消特权,不能让少数人小病大治,把医院当疗养院,浪费大多数人的医药资源.实行哪种医保模式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新医改能够让医疗机构不要光想着赚钱,而要实实在在让医疗成为民众的一项福利。
第五篇:绿色金融论文
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粗放的发展方式等方面。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首先解释绿色金融的含义并积极学习国内外发展经验,并从中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China's economy gradually exposed, especially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en finance has unique advantages.In this paper, we learn the meaning of green finan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proposed.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Green Fi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极大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速度愈是呈现蓬勃向上的状态。但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即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事实上我们所取得发展大部分依靠的是粗放型的增长,对环境的极端污染和掠夺式的开发资源,使得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整个经济的增长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其中着重强调“未来五年内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政策下,要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而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的“大脑”,处于经济圈的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更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运用各种措施支持低碳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及其实践 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一个新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又可以叫做“环境金融”或者“可持续金融”。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最主要有以下几类:(1)是指金融机构把“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纳入本机构的基本政策中, 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1]。(2)是指金融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2]。(3)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保意识,即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 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融资行为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3]。
2.绿色金融的国内外实践
西德和波兰是世界上比较早设立环境银行的国家。西德在1974年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在1991年,波兰也成立了环保银行,通过低利率、延长期限等手段支持国内的环保投资项目,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美国“超级基金法案”就明确要求企业要为其造成的污染负责,这样就间接要求银行要支持环境保护项目,以免由于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信贷风险。
除了各国政府,世界国际组织、民间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的建设。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声明》签字成功。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主要银行成立自律组织,积极推广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10月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银行的国际会议上,荷兰作为发起银行之一提出了一项企业的贷款准则,即赤道原则。它主要内容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签订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遍布世纪各地,占融资项目市场的90%以上。
我国国内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国策,以应对经济日益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初,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等陆续公布一系列的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环保产业,并且要求上市公司的融资招股说明书中有环保的内容。2007年12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开始启动。2008年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相继推出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金融等新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4]。而在银行方面,兴业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10月份,兴业银行在北京正式宣布,该行将采纳作为项目融资管理全球准则的“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采纳该原则的银行。至此以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也开始普及绿色金融理念,并推出一系列的绿色金融理财产品。
3.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于1972年提出来的,主要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生产过程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这也是绿色金融的基本功能。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等时,要分析和识别企业融资项目的潜在环境污染风险,对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给于贷款。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创新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引导普通民众购买环保产业的理财产品。因此,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4.我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12年,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更应该认清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大而不强”,即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庞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的日益枯竭等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改观。2005年,第一产业比例最小,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比例最重。到2010年产业格局依然如此,虽然第三产业规模有所扩大,但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产业结构从规模上看,大概达到了发达国家80到90年代的水平,工业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一半,但我们离发达国家真正的水平还有一大段距离。生产力水平低下,效率不高,同时各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浪费严重等等问题。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图:
从图一看,1952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那时中国工业基础落后,工业不够发达,所以环境污染事件呈现低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业设施大力兴建,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也高密度发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这从表一也可以看出来,虽然我国GDP和人均GDP渐渐增加,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比率甚至快于GDP的增长。
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以往的环境污染处置中,我们更依赖比如行政处罚、关厂整顿等这类行政手段,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绿色这只手去调节,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很大不同,它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金融业为环境服务。绿色金融可以调节资金的流向,把资金引导向环保产业。由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环保产业,把它们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对节能减排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在我国发展历程也不长,直到2008年兴业银行宣布其在项目融资管理采用全球标准的“赤道原则”,我国金融业才真正算是步入绿色金融的门槛。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绿色金融业面临诸多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各地发展状况大为不同,十分不均衡。
表列出了我国2005年到2009年的GDP和绿色GDP的具体数字,其中绿色GDP很大部分是由绿色金融所贡献的,所以很直观的发现,我国整体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低下,除了广东省的绿色GDP占到整个GDP的80%以上,前三位广东、北京、上海的比率达到50%上,其他省份的比率都较低,都没有达到一半,也就是全国发展的都不尽人意。再次就是各省份的差距也很大,如第一位的广东省和最后一位的青海省相差极大,青海绿色GDP的比重还没到2%,都可以几乎忽略不计了。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绿色GDP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都在东部地区,而绿色GDP发展程度较低的都是些中西部地区,所以说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4]。
2.涉及面狭窄,达不到约束企业的效果,也就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绿色金融主要卡的是企业融资的“脖子”,也就是对那些需要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其项目审核,以免出现潜在的环境污染的信贷危险。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很难对其进行约束。我国的污染很大部分是由这些中小企业产生的,但其由于各种限制性条件根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它们的资金很大部分是来自民间借贷和自筹资金,所以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对这些数量众多、涉及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小作坊式的。而没有对这些的企业进行约束,我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会打个很大的折扣。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升级重组,那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就没有意义了。
3.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
在我国,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他的都是商业性质的股份制银行,都是追求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完成了公司的改革,所以追求的也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可对绿色金融来说,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时需要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而很多时候起更加注重本机构的利益,再兼顾公共利益,这就间接的对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4.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绿色金融发展
在我国,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管与处置,所以企业的环保信息都掌握在地方环保部门,这也正是金融机构进行绿色贷款的必要参考指标。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5]。环保部门有信息,但发布不及时,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效率;而金融机构虽然想积极进行贷款,但苦于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就会直接约束绿色金融发展。
5.制度欠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不到位
自绿色金融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监管机构虽然屡有提及,但却未有相应的具体的实施条例的出台。如2007 年 7 月 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从信贷领域出发,意通过信贷手段遏制高污染企业的项目进行盲目扩张,但这只是一个政策性的纲领文件,没有具体的措施。所以这就导致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只能根据本机构制定的标准来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缺乏对企业项目环保情况的审查和评估,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建立起来,这都是我国制度建设的欠缺。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当的不到位。
三、发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议措施
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早,发展速度也很迅速,支持的各项企业项目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榜首。在2009年哥本哈根的全球环境气候会议上,我国做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可在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面,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比例在2009年还不足1%,这是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金融是势在必行。以下就给出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撑力度
由于我国的绿色金融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把绿色金融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可以从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方面给予落后地区一定的支持。财政方面,可以设立专用财政,专款专用,用以发展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追踪每笔款项的用途,保证每笔款项的有效利用。政府要运用财政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使低碳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6]。同时可以对相应的绿色产品给予税收倾斜。“比如,为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特别的绿色商品给予减免税收,使其在市场流通上价格更具竞争力,也更有利于绿色消费的发发展。
2.完善和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任何事情发展的根据与基本,绿色金融也如此。只有不断追求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基本的相关制度,绿色金融才会大胆的健康的发展。健全的制度,可以对金融机构建立档案,每年或者每个季度对其进行考核和评级,使其更注重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7]。而考虑到庞大数量的社会资金时,更要制定政策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向环保型产业转移,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茁壮成长,以实现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
3.成立政策性的环保银行
绿色金融项目具有收益高、前景好但风险大、期限长等特点,所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都有所开展绿色金融通道,但这些商业机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支持并不足,所以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性的环保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给予利息补贴,以支持绿色环保项目的实施。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设立了环保银行,通过低息和低利率等政策成功了一系列的环保项。
4.建设和完善我国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要积极借鉴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碳排放量交易市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我国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设我国的碳排放制度。比如碳排放权的确认、环境容量的确认等。成立我国自己的碳交易平台或者引入比较成熟平台[8]。这可以有效地使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5.加大力度绿色金融的专业人才等基础建设
绿色金融对我国的银行界来说不算是新鲜概念,但真正既懂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了解国家环保法律规定的人才相当的稀缺,所以应形成绿色金融的政策,培养专门人才,增加人才的储备,为开展绿色业务打下高效人才的基础。而这又可以从专门的金融机构或者高校招聘人才,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再到金融机构实习,或者到各大银行交流;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特别是欧美等绿色金融发展比较好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积极引导资本市场资金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现阶段,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大部分都是面对的企业,很少关注到家庭和个人,所以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把全社会都纳入绿色发展的范围内。发行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引导资本市场的资金来发展环保产业。发行绿色证券就是要把环境评估质量作为企业上市的重要一项考察指标,评估不过关的企业不允许其上市融资。绿色信贷就是在金融机构要把环境因子考虑到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的各个阶段,对有严重污染的项目不给予贷款或高贷款利率,对绿色环保产业给予适当的利率支持等措施。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在新时期以来取得很大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也正在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伴随着这些向好趋势,是我们周围不断减少的耕地,污水废气的肆意排放,雾霾席卷大半个中国,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对环境粗暴的污染等等问题。因此现亟需解决的是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而绿色金融无疑是一条符合我国基本情况和实际情况的捷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掌握环保技术,高效的利用资源,积极地解决好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2]王军华.论金融业的“绿色革命”[J].生态经济,2000(10).[3]李心印.刍议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J].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60~63.[5]于文天.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决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31.[6]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1(5).[7]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1(8).[8]汤伯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