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全文5篇)

时间:2021-01-11 13:0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

第一篇: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

高考历史可能是所有高考科目里最难的,一些考生大省的历史平均分在40分左右。历史选择就有48分的分值,而正确率只有20%到30%。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高考历史答题万能公式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历史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五、材料解析题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2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专家告诉广大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专家解释说,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处中所提示时间、材料主题思想等信息。”专家说,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六、开放性试题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

此类问题,专家认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所以专家给出了他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第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第二篇:高考历史“观点类”试题解答思路与技巧

高考历史观点类题型解题技巧及训练

1、提炼观点题。(1)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话,让学生从中归纳概括其观点;题型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2)解题技巧: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注意不放过任何一则材料,而且每一则材料要先找到关键句子,关键词,然后提炼概括。关键词一般要直接采用,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而且还要注意透过现象抓本质,善于用学科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提炼观点。

2、论证题。(1)题型特点: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这类试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需要论证的观点和使用论据的范围。有论证正确观点的,有论证错误观点的,提示语有“说明”、“证明”、“解释”、“评论”、“你认为”等。题型多以材料解析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2)解题技巧: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对历史事件的起因、主要过程和影响,或对历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特征上阐述自己的认识,作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3、观点评述题:(1)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①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观点,判断这个材料或这个人观点的正误;②解题技巧:注意三步骤,第一先判断,即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第二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第三分析对或错或片面性的本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示。(2)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论证。①题型特点:一般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择其一进行论证,属于开放型问答题。07山东文综27题第四问:“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②解题技巧:

1、选取其中一种观点(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和不加选择,选择观点即可得分;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有根有据的观点回答。

2、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回答时注意史论结合。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4、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一般来说要做到“三性”,即时代性、阶级性、客观性(辩证性或双重性)。“文字表达”的命题方式,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摆明观点,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2)解题技巧: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在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效信息。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该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例1:(2009年海南单科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答案]C [解析]本题依据题干材料提炼观点,布拉德肖法官认为国王和人民之间存在着“契约协定”,协定的双方――国民和君主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旦国王违背了契约(“纽带被切断”),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统治,这一观点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观点是一致的。例2(04年上海35题)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束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 1 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问题:(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2分)(2)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要素新航路开辟后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两极格局结束后 “欧洲说”要点 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 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 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 “世弊说”要点高考历史“观点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邓州一高 刘清杰 邮箱:liu3506@163.com 电话:*** 地址: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组 邮编:474150 两年来,由于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视和对人文素养的要求,高考历史试卷中频频出现“观点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高,开放性强,往往造成学生要么无从下手,要么随意答题,确少针对性和准确度。

历史观点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主观评价,由于历史本身是客观的、过去的、无法再现的,因此研究历史只能透过史料证据来重新建构,而研究历史的人由于时代、阶级、经历等的差异对历史的看法也会多种多样,也就是说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教科书的表述是一种观点,老师的教学可能也是一种观点,当然高考试题也可以通过材料展现一种或多种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做出选择、判断或评价并提出自己的依据,这不仅是对教材的补充,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下面以2001年各地最新历史试题为例谈谈这类试题的解答技巧。例一:2011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卷第38题第3问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解析:材料提到的两种分期方法实质是对世界近现代史阶段分期的两种观点,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中的一种观点做出说明与解释。显然这两种分期所依据的史观或标准是不一样的,第一种分期方法是以社会形态为标准,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确立,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预示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第二种观点则着眼于世界之间的整体联系,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1900年前后,列强完成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解答技巧:这类题型属于观点解释型,关键是做好对所列观点的说明,在这个题中,重点要对历史分期方法做出历史的解释,既要指出其分期所依据的标准又要用相关史实给予解释说明。

例二: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三22题第3问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 2 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解析:陈旭麓先生的观点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而陈旭麓又强调了其积极作用的主导性。学生答题的一个关键是提炼观点,列举史实即论据,而史实的来源可以是材料也可以是教材,积极的如材料涉及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提供就业机会,教材体现的推动经济近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机器工业提供市场、劳力等;消极的如材料涉及的农民收入减少,百姓失业、百无聊赖、风俗坠落、外商掠夺、倾销商品,教材体现的卷入世界市场、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等;学生答题的另一个关键是将论证的过程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表述出来,这可以采用:概括观点——分层列举史实——归纳结论的三段式论证方式。

解题技巧:本题属于论证题,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这类试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需要论证的观点和使用论据的范围。有论证正确观点的,有论证错误观点的,提示语有“说明”、“证明”、“解释”、“评论”、“你认为”等。题型多以材料解析题 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一是对观点的提炼要完整准确,二是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多角度论证,即从不同角度列举史实。例三:2011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设 问实际上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两段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两段材料在西方崛起时间、发展阶段和崛起原因上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史实证据,因此学生可以从很多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所以命题者也作出了相应的提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如单说: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就有三种:认同、反对、兼而有之。如果认同则可用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相关内容予以说明;如不认同则可用 “四大发明” “科举制”“中央集权”等内容的积极影响予以论证。至于论证过程则可用:提取观点——说明态度——多角度史实论证——归纳评说四个逻辑顺序予以解答。

解题技巧:此类题型属于观点评述题:即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这类题型的特点是:要么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观点,让做题者进行对与错或同意与反对的判断,要么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让做题者择其一进行论证,无论怎样都属于开放型问答题。做这类试题要 注意三步:第一进行选择或判断,即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第二进行论证,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则要先批驳材料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第三分析对或错或片面性的本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做哪种类型的观点类历史题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第二多角度有逻辑论证,这是答题者历史思维的体现,可以按对内、对外、主要、次要、材料、教材等顺序;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思维的过程。第三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具体的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第四语言表达通顺准确、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第三篇:2018年高考历史应对技巧

我们如何应对2018年高考历史

2018年的高考怎样考?命题者可能会从哪些方面出题?笔者和众多的高三师生一样,也是怀着急迫的心情,非常想在今年的高考来临之前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大纲指出,高考试题的范围和难度相对平稳,同时稳中有变。

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最难把握的恰恰就是哪些内容会变,怎样变,变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的问题。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居高不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许多高三师生在高考结束后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但是命题组的专家仍然是“我行我素”,这是为什么?首先、高考不是水平考试,它必须具有选拔功能,试题的命制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它在部分兼顾基础的同时,仍然以考查考生的能力为主。

新材料、新情景、新的史学观点和学术资料,这些都是高考试卷中的家常菜。

其次,近几年的历史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应用教材知识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反思,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面对那么多的困难,我们老师有哪些应对的办法?结合自己过去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一些做法,我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邻近高考,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最后10几天的时间,作高考前最后的冲刺,老师要尽可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浓缩,大胆取舍,在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部分重点知识进行复习,不要面面俱到。

笔者过去的做法是这样:(1)、老师确定若干相关问题;(2)、根据自己确定的问题查找资料,尤其是学术资料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这些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为他们之后做题作一个铺垫;(3)、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教师把相关问题与教材知识进行衔接,使之形成一个比较明了的知识框架;(4)、老师根据高考试题命制的特点对试题进行改编,并且原创试题,组织学生练习,及时讲评试题。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后阶段的复习,第三和第四个环节特别关键,这两个环节做好了,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复习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当然,对于重点知识的处理,与教材进行衔接的方式,由于老师们在知识积累、教学能力、高考研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各人的理解不同,他们处理问题的思路也各不相同。

不管怎么说,老师们在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的时候,综合性要强,视野尽量要宽广,多从对历 1 史事件反思的角度去搜集整理资料,设计的试题要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2018年的高考,哪些重要的知识值得高三的师生关注呢?第一、周年问题,这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都有涉及,这是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例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戊戌变法12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特区设立30周年、汶川大地震10周年等。

其次、热点问题。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开始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方面进行考查。

因此,2018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共十九大及党的重要会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台湾问题、中美贸易摩擦、朝鲜半岛问题、海南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英烈保护法、以及《厉害了,我的国》、《初心》、《刘大年》、《白鹿原》、《楼外楼》等影视作品,都值得我们高度地关注。

例如: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016年全国卷Ⅰ第40题考查清朝的人口问题,全国卷Ⅱ第40题考查16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的移民问题。

很显然,这两道试题的命制就是紧扣热点问题,通过考查历史上的人口问题,给我们当今面临的人口问题提供借鉴。

同样,2016年全国卷Ⅲ第40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和英国的救济制度,也和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有关。

2016年全国卷Ⅱ第41题考查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命题思路和一带一路有关。

2017年全国卷Ⅲ第40题考查17世纪荷兰侵占台湾的背景、目的,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促进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一类型的试题,命题者的意图明显,立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1922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组织纪念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的活动,此后,也党中央多次组织类似的纪念活动,基本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规模不大。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今年5月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 2 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党中央高规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活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瑞士《新苏黎士报》评论说,中国领导人誓将继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开花结果”。

对于这样的重大问题,老师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有足够高的政治敏锐性,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此作为我们复习的切入点,对教材知识进行精心的串联、梳理,把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国的改革开放、苏联解体等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全面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2016年全国卷Ⅰ第39题,出现了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样的试题,题目出现在两年前,是一道政治题。

其实,它对于历史学科的复习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考要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

现在的文科综合试卷本身就体现了它的综合性,同时,政史不分家的特点,决定了老师们在复习过程中守好自己的门,适当串串门,并不是一句空话,复习备考中还有许多的知识需要老师们去挖掘。

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的《青春》到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百年来无数的革命英烈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今天,这些美好的蓝图即将成为现实,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怎能忘记我们这个民族的英烈?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因此,就英烈保护法这一知识点的复习,老师们在构建复习框架的时候,视野要广,角度的选择要恰当,要站得高,把英烈保护法与家国情怀、精忠报国结合,与岳飞、林则徐、林觉民、戊戌六君子、赵一曼、左权、戴安澜等英烈的事迹、家书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才显得综合性强,现实感强。

总之,高考复习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由于老师们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复习的方式各不相同。

“黑猫白猫能逮老鼠就是好猫”,不 3 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提高,就是好的复习方法。

高三冲刺阶段的复习,老师们要大胆地取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多在知识点的选择、试题的研究和原创方面下功夫,尤其是设问的角度方面。

同时,引导好学生关注现实,适当练习,及时进行总结,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4。

第四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 原因及影响 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 基本趋势 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 根据材料 概括 孝文帝庙号改革的 内容 8 分 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 不同之处 10 分

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 10 分

2015 年天津卷 依据材料 概括 ①至⑤各个时期中国和罗马的 历史特征 7 分

题干解读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限定词 核心词 分值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题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在考试中,考生若对“限定词”判断失误,往往会答非所问。为此,考生可以在审题时使用不同符号对题干进行标识,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相关要 求。(注:高考答题卡不许乱画,但试卷可以。)

二、读:分析材料

明确了“设问要求”,带着“问题”读材料,是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捷径。由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不再严格依据教材,试题提供的常是“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所以“材料”常是作答的主要依据。所以,答题前必须读懂、读透材料。

文字型材料一般包含三部分:即引言、正文、出处。

1.注意材料的导入语(如果有的话),有时答案就蕴含其中,有时可以给考生提供答题方向。

2.正文是材料的核心。阅读文字型材料时,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史”(史实),哪些是“论”(观点、评论;史论常出现在材料首句或末句,有时出现在省略号后面),哪些是“概括”,哪些是“阐释”。

其次,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并列语(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而且)、转折语(虽然,但是,尽管,然而——转折语后面往往是重心)、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以至于)等。第三、要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一般和上句是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省略号(省略号后面的一句尤其要注意,多是关键性结论)、引号(注意引号的几种用法)、句号(判断材料有几层意思)、括号(括号里常有注释或解释)等。

3.注意材料的来源,即作者、时间、出处等。有时材料的出处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有时可以给解题提供背景知识,如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日期(写作日期)等。(有时,是出于学术规范。这种情况下,出处对解答问题无关。)4.其他:地图类材料要注意“地图名称”、“图例”、“图示信息”等。文物图、漫画要注意名称及其中隐含的文字信息(如果是讽刺性漫画,要弄明白其寓意)。

如果材料是图表,无论是数据表格,还是柱状图、线型图等,都必须首先搞清楚图表的标识和数据类型,并注意相关数据在不同指标下的变化。坐标类图例除“名称”外,还要注意“纵横数轴的含义”及“相关数据变化”。(注意是率还是量。地理选择题此处容易挖坑。)

表格类数据,尤其需要注意与数据相关的提示语。

三、找:寻找答案的出处

1.依据材料。“根据材料回答”,一定要从材料中“找寻”答案。有时只要把符合题意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摘抄”出来就能得分,但更多的时候需要 提炼、概括、抽象、归纳等。(有时特别规定“照抄材料不给分”,注意变换说法或宏观概括)。2.依据教材。如果确信材料中没有有效解题信息,那么考生一定要克服思维定势,将设问、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以便确认用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问题,找准解题的方向。

3.依据材料及教材。题目的提示语如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既要利用好材料,又要依托教材,解答时取“材料”与“教材”的“并集”。

例(2011 年高考江苏卷):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解析:材料中只有“政治”因素一项,显然除提炼材料外,还需要“背课文”。参考答案: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4.答案既不来源于材料也不来源于课本: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依靠平时知识积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如(2009 年全国文综卷Ⅰ第 37 题第⑶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 分)解析:本题无论“根据材料”或是“结合所学知识”都无法得出答案,考生组织答案要全凭自己平时的积累。根据日常的报纸、电视、网络等报道,考生完全可以写出一些口号性的东西,诸如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之类。但凡需要自主发挥的主观性试题,答案要尽可能面面俱到。参考答案: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 2600 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四、答:有针对性作答。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等。段落化,即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五、查:认真检查

检查的主要目的不是修改,而是看有没有漏做试题,回答问题的角度是否遗漏。对于已经写好的答案,不要轻易改动,更不要划掉;如确实有需要补充的内容,继续写在原答案后面即可。

六、部分类型试题的解题思路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作答思路,如

1.原因(背景)类:主观—客观,国内—国际,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外交)—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2.措施(内容)类: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过程类:导火线—起点—转折—结果—评价。近年来很少考。)

3.影响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对内—对外,等。4.作用类: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直接—间接—深远,等。

5.评价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进步性—局限性,初期—后期,等。如分值较高,可采取:史实+性质特点+影响(消极和积极)+结论。

6.变化(趋势)类:由……到……,越来越……,之前……之后,等。7.体会(启示)类: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

8.比较类:相同点—不同点;比较角度:原因—内容—性质—结果—影响,等。9.判断(选择)观点类: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总结升华,等。10.评述类:一般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模式。“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或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证据);评卷要求“多角度”论证,一般应不少于三方面论据,有时还需要中外对比。“怎么样”,分析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七、克服答题失误

答题失误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一定要想办法克服。1.审题不严密,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遗漏问题(特别是“分别”、“各”等字眼,对比“异同”的“同”)。

2.阅读材料不够细心,遗漏有效信息,即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解读不“完整”。

3.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作答,不能两者互补,致使答题内容不全面,遗漏答案要点。

4.把几个问题合并作答。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

5.不能史论结合。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6.观点、立场错误,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7.答题针对性差。要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8.答案层次不分明,要点不清晰,条理不清楚。9.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

答案源自何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材料题通常把古今中外的历史综合在一起,或者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溶为一题,加之材料提供的一些观点有时又与教材不尽相同,所以,很多考生对材料题望而生畏,不知该如何组织答案。绝杀技之一:“抄材料”

《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中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材料型试题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据材料总结……内容/措施/特点”之类的试题,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义词(反义词)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例(2016 年高考全国卷,40 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试看答案与材料的关系。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统一与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税收制度的变革),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精耕细作)。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高产作物的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耕地面积增加)。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人地关系紧张)“田地贵少,寸土为金”(土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环境破坏);农业人均收益递减(贫困化),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加剧)。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概括材料即可作答。注意把材料中的所有有效信息皆提炼出来,不放过每一条有用的信息。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改良农业生产)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节制生育)。

演练(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40 题摘录)宋应星(1587~约 1666 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不被重视)的原因。(答案】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绝杀技之二:“背课文”

尽管当前的高考很少会有直接背诵教材就得分的试题,但很多时候,试题的设问还是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通读材料和设问之后,如果无法从材料中寻找到答案,也不必紧张。此时,可尝试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所学教材相对照,以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以便于找准答题的方向。当然,这种联系可能是凌乱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许多章节。这就需要考生唤醒记忆力,把与试题有关的教材知识“调动”起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知识“大挪移”。此类方法多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试题。

例…………略。

绝杀技之三:“问题转换”

(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高考命题也不再“唯教材是举”,考卷中难免出一些不为考生所熟知的问题。遇到较为怪僻的问题,考生不要惊慌,可以尝试把问题进行转换,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有时换一种问法,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008 年高考全国卷Ⅰ,大纲版)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5 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 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问: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 分)

点拨:关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高中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没有涉及,考生只学过“唐代科举制”。其实,我们可以把本题转化为“唐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何作用”,考生只需背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把里面不适合“英国文官考试”的语句剔除,就 OK 了。

参考答案: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演练(2010 年高考福建卷):分析影响 14世纪到19世纪中国与西欧人均 GDP 走势变化(笔者注:1300~1840 年,中国人均 GDP 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 分)点拨:本题考查 1300~1840 年东西方对比,考生比较陌生。但考生可以联系“鸦片战争的背景”,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答案: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绝杀技之四:“移花接木”

即用“彼”知识回答“此”问题。由于历史新课标教材版本众多,里面讲述的内容又不尽一致,高考试题难免顾此失彼。加上新理念下的高考命题也不再强调严格依据教材,所以试卷上出现考生较为生疏的知识,也在所难免。但是,历史知识都是相通的,考生要学会用熟悉的历史知识推导不熟悉的同类历史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无非是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某项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无非是积极消极面、国内国外、短期长期(或政治、经济、文化)。当试卷上出现较为生疏的知识时,考生可以回顾平时所学,看教材中有没有与该考点类似的知识,不妨来个“花接木”,用“其他”知识来回答“此”问题。

知识转化——把课本上学的特殊性知识或具体性知识转化为一般性知识,是高考中的常见现

象。在应考复习阶段,考生要注意复习技巧,如:①一类重要的历史问题一定要记准一个问题,如战争爆发的原因、失败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只需记住鸦片战争,回答类似的问题即可转化套用。改革失败的原因可以把王安石变法或戊戌变法推而广之,变法成功的原因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反向思考即可。②比较两个历史问题的异同点只需抓住一个历史问题。如果试题提供两则材料,只需抓住较短的一个即可(“交集”是由内容较少者决定的)。③把课本上学的一般性知识或普遍性知识转化为特殊性的具体化知识或区域性知识。回答区域性问题想全局;回答大前提下的小问题,从大前提入手,如近代新式学堂建立的影响,可以考虑洋务运动的影响;反向转化(逆向转化)——把课本上学的有关历史知识学会反面思考,如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找一个失败的案例进行反推。

例(2010 年高考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据图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 分)这一问题可以和汉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历次政府平叛,甚至和历次“国家统一”的意义,相互套用,相互迁移。此类问题的答案无非是“有利于对边疆的管辖和开发,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角度)。再如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一是使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二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城市化等。考生可以把这些语言套用到任何遭受西方侵略的亚、非、拉国家上面。

参考答案:设郡县,修驰道;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演练(2012 年全国大纲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节略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据《史记》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 分)答案: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演练(2010 年高考安徽卷)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从

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问:指出材料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 分)

点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指的是“近代科学技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教材只讲过“两次科技革命”,所以本题可以转换为“两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参考答案: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 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 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苏格兰人民与专制王朝统治的矛盾④清教与国王的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

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睁眼看世界”、“西学东传”、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认识)=(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如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先概述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反动性及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第五篇:观后感技巧解答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By adopting the multi-direction and multi-combination core-pulling.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mould was introduced

读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文/小粽子

2009年05月12日,星期二

孙瑞雪,相信很多爸妈都知道,她致力于蒙台索利教育的研究和推广。而蒙台索利教育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敏感期。在蒙台索利看来“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的学会每种事物,对一切都充满活力和激情。”

这是一本讲述敏感期的书,全部是父母或老师记录的有关孩子敏感期的小故事,看起来非常轻松,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时而让我捧腹,时而让我落泪。但看到最后,会发现,跟随着书里面从0岁到12岁的200多个孩子的故事,读者基本上掌握了孩子大致的敏感期出现的脉络,虽然每个孩子的成长路线不会相同,但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会知道,有一天当孩子真的出现了某个敏感期的表现时,你不会把它忽略过去,也不会不知如何对待,更不会压抑孩子在这一时期应该得到的发展。你会知道,哦,孩子最近表现这样,原来是某个敏感期到了啊,那么我首先就做到了理解孩子,然后我会尊重他的发展需要,会尽力提供对他这个时期的成长有利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我想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至于在书中列出的各个时期的敏感期,我想是可以用来参考的,但不能用来一一对应于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会很独特,有一些敏感期孩子可能会出现,有一些却并不一定出现,有些会在列出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有些却可能提前或推后,这都有可能。

以下是此书中列出的敏感期:

0岁—2岁半

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听觉——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模仿——最早表现 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最强烈。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3岁—4岁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4岁—5岁

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出生——开始询问自己从哪里来,这是儿童安全感的最早来源。

情感——不仅开始表达情感,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映非常敏感。人际关系——从一对仪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开始相互依恋。审美——开始队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服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概念——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兴趣。

身份确认——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性别——对性别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来自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绘画、认字、音乐

5岁—6岁

婚姻——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书写——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

数学逻辑——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社会性兴趣——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动植物、实验、收集——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6岁以上

一些螺旋状敏感期,伴随着孩子一直成长到12岁,如: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等,另外小学的孩子开始明显表现出理财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问题的趋势。

举两个例子来说说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小乐一岁前后的一段时间总是喜欢扔东西,我们都很头疼,因为表面看上去拿什么都扔象是很没有教养的样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看了这本书,知道了,这是小乐对空间探索的表现,谜底一经揭开也就轻松了,每看到小乐尽力往远处扔东西,同时还给自己配音,说着“邦”,就觉得很好玩,一心一意的去欣赏,不再担心了.现在慢慢的扔的比以前少了。

第二个例子是有关孩子应该怎样学习的问题,孙瑞雪在书中单独设了一章来讲述这个问题,看过觉得讲的有道理,也很有帮助.她提到,所有的孩子在认识新事物时,都是有个过程的,这个理解世界的过程必须由孩子自己来完成,不由成人代理.并且所学的东西要跟现实事物配上对,儿童的智能就发展了,也就是说知识的掌握要同现实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孩子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这个观点很重要,也很实用.小乐看认物书时,我就发现,凡是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的东西,他一下就掌握了,但是有些图片,他从来没有见过,更别说去体验,自然就不能掌握.因此,我们就知道了,平时带他多接触,多体验各种各样的事物,他就会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呢.

下载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游戏技巧解答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 A correspond......

    政治解答技巧

    (一)、思想品德中考基本题型的基本思路一、单项选择题做题技艺解答单项选择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认真审题干,准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和要求,关键词或限制性词语;第二步,仔细......

    201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图表题在政治考试题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图表的解答题技巧可以概括如下:图表题解答有技巧;横看纵看加注脚;比较分析是关键;相关知识不可少;弄清......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第二遍,细读......

    浅析高考历史问答题解答策略[五篇范文]

    浅析高考历史问答题解答策略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历史问答题的测试功能近年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掘,这一题型在高考中的地位也曰益巩固,而这一题型恰恰是考生最易......

    动漫感想技巧解答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 A correspond......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本站推荐]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历史大题答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最终定稿)

    高考语文这门科目会涉及到各种题型,其中诗词歌赋题就是考生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种题。这类题型解答,不仅需要解释诗词,诗句所包含的感情考生要需要表达出来。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