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故事700字范文大全

时间:2020-12-11 13: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仪的故事7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仪的故事700字》。

第一篇:礼仪的故事700字

众所皆知,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是一个以礼着称的国家,是“礼仪之邦”。古人就有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礼仪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礼仪的故事1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我国,孩子们学习礼让应该都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吧~~孔融在小的时候就能把最大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这个故事教育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社会发展迅猛的情况下也丝毫没有过时的迹象。

中华民族在日常交往中讲究礼让,但是我发现大家日常生活未必真的能做到......早上的时候,我们一起出门赶着坐地铁、搭公交,而地铁上最严重的是,大家都想快点上车下车,因此大多数人都不会理会身旁的人的感受,直接就挤着,或者在后面挤上来。我曾经就有见到过,一个大叔在前面走着,后面的人在推挤导致后面的另一位大叔撞到前面的大叔身上。在地铁行走的过程中,大叔一直在骂后面大叔,而后面的大叔不服输,两个人互不相让就这么骂到到站,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准备动起手来。不知道结局如何,反正这就是不礼让的后果。

我们在推搡的时候,其实并不能为我们争取到多少时间,与其这样争取,还不如早点出门避免人流。不只是地铁上,公交上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座位上玩着手机,见到有需要的人也不礼让座位......所幸的是,这只是少部分人,我见过的大多数人群都会自觉把自己座位让出来,让有需要的人坐下。

“礼让”作为我们的文明礼仪,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个行为准则。在我们要求别人礼让自己的时候,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是否有礼让他人,这是相互的。我想只要我们在车上、地铁上、马路上、日常的方方面面上都能做到礼让的话,这个社会会越来月靠近我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

礼仪的故事2

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文明礼仪随处可见,在马路上,在教室里,在公交汽车上……文明礼仪往往是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体现出来的。

有一天,我们上完体育课回教室,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谈论着体育课上的趣事。楼梯上有一张废纸,它躺在那里,没人去动它,它不知被踩了多少次,变得十分脏,整洁的校园仿佛被这张废纸给污染了,可没有人愿意弯下腰,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当然,我也看到了,刚想把它捡起来,可又转念一想:“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可都没有去捡,我何必多此一举呢?而且被人踩了那么多次,一定有很多细菌,多脏啊!”于是我便不予理睬继续向前走。

这时,我旁边的班长任伊慈看到了这张纸,停了下来,我很奇怪。随后,她竟然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废纸捡了起来。“天哪,多么脏啊,难道她不怕脏吗?她想干嘛啊?”我这样想着。只见那女生加快了步伐,走到了二楼楼梯旁的垃圾桶前将废纸扔掉了,她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我惊讶地看着她,问:“你为什么要把废纸捡起来呢?那么多人都没有捡,为什么你要捡,很不卫生的啊!”“呵呵,老师天天教导我们要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是举手之劳啊。”她微笑着对我解释。听到了这话我羞愧无比。

是啊,正如班长任伊慈同学所说,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是人人都应该做到的,文明礼仪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礼仪的故事3

著名文学家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行举止来评价你的素质。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

文明处处可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忽略。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有一天,我来到学校,在整理完书包,准备去打扫卫生。突然看见一位同学在扔包装纸,而且扔完了还笑嘻嘻地溜之大吉。

我快步跟上他。叫住他后,我严肃地问:“地上的包装是你扔的吗?”

“不,不是我扔的,是你看花眼了吧。”他不自在地望了望我说。

“别小看我,我的视力可好了,”我瞧着他说,“这我肯定不会看花眼的”。

“那你一定是看错人了。”

“不,我看的清清楚楚。就是你!”

“哼,管你屁事。”

我们唇枪舌剑地争论了一番,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出来说句公道话的。当我对周围都感到失望的时候,终于有人出来为我说话,在我们的努力下,他终于承认了“是我丢的垃圾。”

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少先队员,有责任保护环境,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像你这样,整个地球会变成怎样呢?现在的环境已经是不堪重负,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听了我的话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但马上抬起头微小的对我说:“我们还要阻止周围的人破坏环境,让大家都保护环境。”

听到这,我欣慰地笑了。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

礼仪的故事4

我们中国世世代代都流传着文明之风,这种情形已持续了上千年,但要让文明之风继续流传,需要我们后人的努力,这就是文明;相比较如果你不珍惜今天,但没关系,因为还有明天;如果你的金钱丢失了,但没关系,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金钱……但要是因为金钱地位等诱人的东西,而抛弃自己的良心、背叛自己的文明、忍受着礼仪任自己糟蹋,那你的人生就彻彻底底地失去意义了!

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上,需要文明的我们,才能让这个社会显得更加美丽。千百年来我们的中国仍被称作“文明古国”,是因为我们的世世代代人人都讲文明,这样的文明礼仪之风就要让我们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文明礼仪其实并不需要从大事中体现的,普普通通的小事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比如:捡起地上的垃圾纸屑,公交车上让座,看见老师主动问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文明,只是你不懂去表现出来。我自己就有发现过我心中的文明!有一次:我坐着公交车去青少年宫培训兴趣班,不料,车上剩下唯一的空位置上有一滩水,看见这样,我只能在这拥挤的人群中东倒西歪的站了一会儿,突然,在莲坂站,一个戴老花镜的奶奶上车了,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顶着自己的老花镜,她东张西望了一会儿,发现有一个空的位置,正准备坐到这个位置上。我本以为一定会有好心人会提醒老奶奶。可是,当老奶奶快坐下去时,竟还是没人提醒,我着急了,提高了嗓门说:“老奶奶,别坐!有水!”这时公交车上的人们不约而同的盯着我,都纷纷议论起来,虽然听不见他们说什么,但是我相信一定是赞扬我的话,这时,我便自豪地在心里偷偷笑起来。后来,又有一位阿姨站起来让老奶奶坐下,这使得老奶奶更是乐得不可开支,连声赞叹我和阿姨!

从此可见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文明的,只是你不善将它表达出来。在帮助他人时,自己会感到十分快乐,此时你就会发现,心中的文明如火山喷发不停的涌出心窝,被帮助的人也会很快乐,因为他们还知道有人关心他们,还有人帮助他们。

文明的道路以为我们铺好,接下来的路就要顽强的走下去,要学会运用文明来帮助自己,甚至帮助别人,别让社会中丑陋的“诱惑”,让你失去诚信,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校园绽放光彩的活力,社会的美丽,让我们唱着歌儿,和美德同行,和文明一起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礼仪的故事5

荀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真可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文明礼仪不仅能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传统,更能体现出个人的学识修养。讲文明,是一种美,懂礼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爱。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文明伴我行。

古往今来,懂礼仪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有一天,巴西国王莅临参观。国王高高兴兴地看着一只小巧的盒子和听筒,发明家贝尔跑过来,请国王把听筒放到耳边,而自己在远处讲话,国王听到贝尔的声音,大为震惊,高声地说:“我的上帝,他竟然说话了!”这时,贝尔告诉国王,这是电话。看,多讲文明、讲礼仪啊。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美满。

守秩序的列宁。

十月革命胜利后,伟大领袖列宁一直日理万机,简直是“全世界最忙碌的人”,但他仍坚持到理发店去理发。

有一次,它到理发店去理发,那里已经等候着很多人了,列宁便问谁是最后来的一位。人们都知道列宁的时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列宁却回答:“谢谢同志们。这是要不得的,因该按班次和守秩序。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说完就找了个椅子坐下来,看报纸等候。看,伟大的领袖列宁都这样讲文明、讲礼仪。同学们,我们是一个小学生,就更应该讲文明、讲礼仪了。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一条河,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文明礼仪是一棵树,一棵永远高大的树。讲文明,懂礼仪,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礼仪的故事700字范文

第二篇:礼仪故事

范式守信

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张勋的妈妈感慨的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啊!”朋友相交,贵在诚信,我们应该像范式一样做一个守信义的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

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译文】:走路的时候,步态要从容大方,站立的时候,身体要端正笔直。作揖时要深弯腰,叩拜时要恭恭敬敬。不要踩踏门槛,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不要叉开两条腿坐着或蹲着,更不要摇晃大腿。

孔子待人以礼

孔子为人处事非常谨慎谦虚,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家乡,他跟亲朋好友谈话时,举止温和恭顺;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健谈,讲话清楚明白。由于他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因此他与朝中的下大夫说话时,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而与上大夫说话时,他又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他则一切都按朝仪去做,显得小心谨慎。孔子的这些举止行为,都是以周礼为规范,人们都称赞他举止优雅,有风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应该关心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大地上。

宽以待人的王旦

宋朝时,宰相王旦以宽厚著称,而枢密使寇准则性情刚直,为人坦率。有一次,王旦在发公文的时候,写错了格式,寇准便将此事禀告给了皇帝,使王旦受到了责备。可王旦不但没有怪罪寇准,还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皇帝很不解。王丹说:“寇准毫不隐瞒地向您指出我的过失,确实是忠心耿耿啊!这正是我敬重他的原因。”寇准知道后,拜见王旦说:“您真是一位宽厚仁义的君子!”从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译文】一个人若品行高尚,名望自然就高,大家敬重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外表容貌。一个人若才学出众,名声自然就大,人们佩服他,并不是因为他会说大话。

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有一名将叫廉颇。他征战沙场,屡立战功。蔺相如与廉颇同朝做官,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也多次立功,被封为上卿,官位超过了廉颇。为此,廉颇对蔺相如心存不满,便事事与蔺相如做对,蔺相如却处处忍让廉颇。有人询问原因,蔺相如说:“我与廉将军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我们之间不合,国家必然会因此而蒙受损失。”廉颇听闻后,非常惭愧,于是他袒露上身,背负重重荆条,亲自去蔺相如家请罪,二人从此结为至交。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文】同样是人,却是良莠不齐,品行一般的俗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畏他,他们说话公正而毫不隐讳,也不会奉承讨好别人。

孔子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河边的小树林里休息。弟子们都在读书,孔子则在弹琴。这时,一位老渔夫将船划到岸边,听孔子弹奏。一曲终了,二人便交谈起来。交谈中,孔子发现渔夫谈吐不俗,就谦卑地表示自己愿意做他的学生。没想到,渔夫毫无反应,还傲慢地划船走了。众弟子莫名其妙,问孔子:“即使王公诸侯对您也礼让有加,为何今天您却要对一个渔夫弯腰弓背呢?”孔子说:“他是个贤人,我怎能不敬重他呢?”弟子们听了,对老师更加钦佩了。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它会使我们的品德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会随之减少。如果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就会带来无穷的祸害,因为那些品行不好的小人接近你,会使你受到影响而做错许多事。

齐桓公之死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晚年的时候,很宠信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他:“在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的位置呢?是易牙,开方,还是竖刁?”但是,这三个人都遭到了管仲的否定。管仲说他们三个都是小人,提醒齐桓公不要重用他们。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很快就把他的提醒忘掉了,依然宠信那三个小人。后来,这三个小人将齐桓公围在高墙之内,不让任何人进去,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了里面。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论是用餐,还是就座、行走,都应该礼让长辈,让年长的人在先,年幼的人在后。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它从小就非常懂礼貌,与别人相处时非常谦让。有一次,父亲带回家一框梨,让几个儿子一起吃梨。孔融从框里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来吃。站在一旁的父亲看到了,便摸摸他的脑袋,问他:“你为什么不跳一个大梨吃呢?”孔融仰起头,对父亲说:“哥哥比我大,就应该吃大的;我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父亲听了孔融的回答,连连点头称赞,并告诉另外两个儿子,应该向孔融学习,做个谦让、懂礼貌的好孩子。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别人求你办的事情,你如果觉得不适宜,就不要随便答应对方。如果随口答应了,就会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季札挂剑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他出使鲁国时途经徐国,就先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见到季札腰间的宝剑后,很想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看出了徐国国君的心思,但因为还要出使鲁国,就没将宝剑相赠。等季札又途径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于是,他解下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墓旁的树上。别人都感到不解,季札说:“其实我心里早已决定将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了,不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诺言。”别人听了,都称赞季札是个守信的人。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译文】说话时要口齿清晰,吐字时要舒缓顺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更不要说的模糊不清。东家说长,西家道短,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要去多管。

裴秀学礼

西晋时,有位大臣名叫裴秀,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家中经常有客人来访。每次设宴款待客人的时候,母亲总是吩咐他为客人端饭送菜,尽力服侍客人。裴秀对此毫无怨言,他把接待客人看做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在给客人端饭送菜的过程中,他彬彬有礼,举止大方,谈吐优雅得体,并趁机与客人交谈几句,以学习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礼节。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求知,而且很懂礼貌,都很喜欢他,也很愿意教他。后来,学识广博的裴秀成为了一位名臣。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岳飞问路

年轻的岳飞要去校场参加比武考试,骑马来到一个岔路口。岳飞手搭凉棚放眼望去,看不到路的尽头,却看见了一个老农挑着担,“吭唷、吭唷”地走过来。他连忙翻身下马,抱拳致礼后,朗声问道:“请问这位老伯,去校场的路怎么走?”老头放下担子,心想:这后生还颇知礼节呢!高兴之余,不仅指明了方向,还亲自带着岳飞走了一段路。路上,岳飞执意接过老农的担子自己挑上,而让老农骑上了他的马。

刘少奇教女道“再见”

195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首都北京热闹非常,当时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向参加国庆观礼的外宾献花,少奇同志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平平也被挑选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结束以后,平平顺便跟爸爸的车子回家,一上车,少奇同志就问:“平平,你跟老师说过了吗?”

平平红了脸,赶紧下车恭恭敬敬地对老师说:“老师,姬阿姨让我跟爸爸的车回家,我能走吗?”

老师批准了她,平平高兴地跳到车上,告诉爸爸老师让她走了,少奇同志并不让司机开车,又问:“你跟老师说‘再见’了没有?”

于是,平平又跳下车去,与老师告别,并行了个队礼。可是,少奇同志还是不让开车,他又问平平:“你跟同学们再见了吗?”平平只好第三次下车,向同学们一一道了别,这才上车与爸爸一起回家。

第三篇:礼仪故事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2.程门立雪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他40岁的时候,拜当时的全国有名的学问家程颐为师,对老师十分谦虚、恭敬。有一天,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当时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不一会,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恭敬地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3.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冲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看他是个老人,就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鞋穿好后,老人对张良说:“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迟到了?五天后再来!”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五天后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将来你会有大出息。”张良接过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终于成为了大名鼎鼎的西汉开国功臣。

4.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对同学、对家人、对朋友都懂得谦让,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5.三顾茅庐

三国时,刘备胸怀大志,欲建立一番功业。当时有一位名士叫诸葛亮,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能,便带关羽和张飞亲自去拜访他,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他们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时却没能见到他,兄弟三人不由得失望而返。不久,刘备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风雪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没想到还是没能见到他,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书信,表明自己的诚心,想要邀请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又过了些日子,刘备吃了三天素,沫浴更衣后,准备再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说却说:“诸葛亮也许只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去也罢。”刘备责备了两人一顿,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打扰,等候在外面,直到诸葛亮醒来。

原来诸葛亮早就知道刘备要请他出山,他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前两次故意外出不见,这次又假装睡觉。然而刘备并没有放弃,反而一次比一次虔诚,最后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建立起蜀国的基业。

6.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曾子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表示了他对老师的尊重。

7.周总理的宽容

周恩来总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敬佩他的为人。

理发师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师傅在给周总理刮脸的时候,不小心在周总理的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为此他深感不安。没想到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还笑呵呵地安慰他。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矛盾。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

8.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当时因为事情繁忙,一时冲动,就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9.朱德尊师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10.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看到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跟自己的母亲说了这件事,他的母亲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第二天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让他的母亲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当她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四国使臣回国后,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顷公为当初犯下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第四篇:礼仪故事

礼仪故事

《左传》载:春秋时一个叫冀芮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这件事被当时晋国的一个大夫看见了。

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孝传五世

在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则“孝传五世”的故事。据称,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所以,孝顺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孝敬长辈,这样一家人不仅和睦,而且尊老爱幼的风气能够得到传承。

缇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随父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她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这个故事是中国古代故事“二十四孝”之一,人们为了赞扬缇萦做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多方求学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年轻的孔子只得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谋生。孔子明白,先祖的显赫,父亲的战功,母亲出身曲阜望族,这些固然可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在鲁国国都立住脚跟,进一步发展,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多亏母亲在世时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特别是早早懂得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小小年纪,孔子就已经立下通过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了。

对于知识,孔子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一个人真心求知的表现。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初进太庙时,对太庙中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于是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后,一点也不恼火,他说:“这正是合乎礼的做法呀。”

对生活在孔子时代的人来说,想要参与贵族政治并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要熟悉并能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仪,懂得音乐,掌握射箭技术,会驾驭马车,会写字,会计算,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六门基本功。孔子是非常善于自学和向别人请教的,他应该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这六门基本功的。有一些历史资料,能进一步说明孔子的勤奋、博学。

鲁国东南方有一个小国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按例是要定期来朝见鲁君的。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时,郯国的当政者郯子又来朝见鲁君。宴会上,鲁国一个大夫叔孙婼向郯子问起少昊为什么以鸟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孔子闻听后马上就去向郯子请教有关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情况,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管理这类事情的官员,而这类知识却在四方蛮夷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现在我相信这是真的。”

孔子在他一生的学习经历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专程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特别是向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十分艰巨、辛苦甚至是充满危险的,加上孔子自身贫困,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和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幸好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师事于孔子,在他的斡旋下,孔子从鲁君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报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在孔子告别老子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老子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再三叮咛孔子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与老子的这次会面,大概给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回到鲁国,他还难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见到自己的弟子,孔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他爱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象龙吧。”这段经历,就是后人广为流传的“孔子问礼老聃”的故事。

第五篇:礼仪之星,熠熠生辉(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礼仪之星,熠熠生辉(700字)作文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现在的社会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人没有最基本的文明礼仪了!文明礼仪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你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张口闭口都是脏话,那我们会不会每天不都沉浸在生气、委屈的世界里吗?!所以说,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就有一个没有礼貌待人而误了事的经历呢!

一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爸爸让我去公园里的游泳池报名学游泳,我来到公园里后竟忘记了游泳池在哪,我看见一位叔叔,就问到:哎,游泳池在哪?那位叔叔露出一副漠视的样子,说:不知道。我一气之下悄悄说:哼!不告诉我,我自己找!可是,公园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绕了好几圈都找不到,只好问一位阿姨:阿姨,请问游泳池在哪里呢?阿姨和蔼可亲地说:哦,从这里直走,然后右转就到了。我谢了谢阿姨就向游泳池跑去,这时,我突然恍然大悟:是不是因为我对那位叔叔太不礼貌了,所以那位叔叔不愿意搭理我呢?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游泳池,顺利地报了名。看来文明礼仪真的是缺一不可的啊!

除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讲文明外,我们在校园里也一定要讲文明哦!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不,我们不是,我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啊!难道我们不会把文明礼仪永记在心吗?

我们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不能再出现一些不文明的习惯了!我们一定要做到在平常时言行举止要讲文明,说话时一定要加上请!只有这样,你心中的文明之星才会熠熠生辉哦!山东泰安肥城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辛音铃 篇一:文明礼仪之星演讲稿

文明礼仪之星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三(4)中队的一名小学生,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文明礼仪进校园》。

古人常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许多人都这样问,今天,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简单的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能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

我想文明就是懂礼貌。见到老师,我们要露出甜甜的笑容,亲热地说声:老师,您好!上学放学,遇到同学都能主动上前打招呼。

文明就是讲卫生。在学校要做到不乱丢果皮纸屑,看见地上有纸屑要随手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对不讲卫生的同学加以制止。

文明就是爱劳动。在家里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每次教室打扫卫生,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打扫任务。

文明就是乐于助人。同班同学遇到困难,主动伸出双手帮助他们,争做老师的小助手。

文明就是爱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放学回到家写作业再复习功课,争取每门功课都能取得好成绩。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养成文明的的习惯是我们必要学会的,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做讲文明的小学生。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做一名合格的、文明的好学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5年五月21日

篇二:巧用细节 让作文熠熠生辉

巧用细节 让作文熠熠生辉

老舍先生说过:“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如果说情节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文章才会丰满、有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现象,才能愉悦人的心灵。目前中学生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或写成流水账,内容肤浅,思想浮躁,情节简单,语言苍白,往往“只见骨头,不见血肉”,三言两语骨瘦如柴,何以如此?病症在于不会,也不习惯在作文中用细腻,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那么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成功提高学生的作文,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立足文本细节,领悟细节真谛

何谓细节,就是指人物等描写对象身上的那种富有个性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就是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的一种特殊方法。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个方面。对于细节描写的定义、妙用,学生一定要心中有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细节进行指导、赏析、归类,让细节描写的概念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叶圣陶曾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话就是告诉我们,教材对学生写作和作文教学可以起到写作“例子”的作用。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技巧,作为教师要深深地立足文本,千万不要把阅读和写作分成两块内容来解读,要合二为一。读写结合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细节描写更是

文章的灵魂,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教师自始至终要将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技巧穿插其中,领悟其真谛所在。肖像描写,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写,但常常是千人一面。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之前,我让学生先写一写同学的外貌,结果交上来的却是两类面孔,男生一律是中、高个子,一头短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女生则是一头长发,弯弯的眉毛,一张樱桃小嘴。学生根本不知道抓住人物个性特点来描写,更不知道用动作、语言、神态等辅助来突出人物性格。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福楼拜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比较。先通过对人物外貌比较,在写肖像时要求抓住突出的、有个性的特征进行描写,力求写出与众不同。然后再分析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同样得出,动作应是习惯性,语言要有代表性,神态力求生动形象。莫泊桑之所以把每位作家都描摹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就是因为表现人物时能抓住人物最显著的特征,做到同中有异,同中显异,个性鲜明。由此可见,要写好人物就要抓个性特点,各有侧重地展开描写,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让人物“活”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同学,其中不乏精彩表现。如:“‘唔啊,好香!’一阵香水味扑鼻而来,定神一看,远处走来我们班臭美大师。他留着三七开分头,头发锃亮,就像被狗刚舔过似的,平时他总爱摇头晃脑地展现安在旭的风姿,如果周日到来,你会发现他的头发贼亮贼亮的,那是因为他喷的亮发素太多了。怎样,你说他臭不臭美?”这一描写人物形象鲜明,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平时课

堂上,老师要巧妙借课文之石,来不断弥补学生不足。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典型的细节描写,见缝插针,有意识、有计划地去渗透细节描写的含义、种类、用法。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语文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要充分借助阅读来稳步有效地展开。

二、培养观察意识,积累细节素材

了解了细节描写的概念、要领,就是有了写作的技巧,就等于有了躯体的外壳,但还要有灵魂,灵魂就是文章的真实情感。而情感的真实来源于细节的细腻表达。好文章因有逼真鲜活的细节而成为经典。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是那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的积累,积累可以从阅读中来,也可以来生活观察中来。朱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阅读来的素材毕竟没有亲身经历来的真实,感人。学生中许多成功的作文皆来自于对原汁原味生活的观察、体验、提升,否则情感的真挚、鲜活的细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我曾布置了作文题目《考试后》,学生大小考试经历无数,感慨颇深。其一学生写道: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传神动作把学生想知道成绩又害怕失败的心理以及看到惨不忍睹的分数后的失落心情

细致地描写出来,形象生动。学生一直感叹缺乏材料,没什么东西可写,其实语文的外延是很宽广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圈子确实狭窄,教室——食堂——家三点一线,应试教育使得当今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生活色彩越来越单调,但这不应当成为相当多数学生观察意识缺失、观察能力低下的理由。正因为学生对生活两眼漆黑,熟视无睹,才会导致写出来的文章血肉不够丰满,框架矗立。其实写作尖子和写作不理想的学生的区别常常不在于谋篇的技巧语言的功底,而在于写作好的学生善于观察,有良好的观察意识;在于情感丰富、细腻,易感动,而感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养成观察意识、观察习惯。

因此,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要想写好具体生动的细节,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尤其是重点描写对象。只有这样,生动传神的细节才能汇聚于笔下。情感的细腻、真挚,细节的传神,的确有技巧在,但潜心观察、沉浸生活才是一切的根本,本末不能倒置。

三、巧妙选择细节,化腐朽为神奇

技巧已了然于胸,观察意识、习惯也有了,素材也具备了,学生应该“下笔如有神”了吧,但是学生作文依然有高下之分。究其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不会选择细节,让细节为主题服务。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事无巨细,吃喝拉撒全都罗列。其实并不是所有生活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精彩的

细节描写应服务于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深化主题。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要让学生围绕主题和中心选用细节,要精选那些特别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表达中心、揭示主题的细节,避免简单凑合地事无巨细、不分主次地滥用乱用细节。

二是语言欠生动。众所周知,有些学生的作文,通篇下来,没有值得人回味的语句,索然无趣,平淡如水,根本无法激起大家阅读的兴趣。优美的语言,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也是如此,少了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在语言生动方面,要精心锤炼词语,确保细节的形象性,巧妙运用修辞,确保细节的生动性。

语言的优美也少不了平时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这个理。学生平时练笔中或看书的过程中有精彩的句子应及时摘录下来,并整理成册,进行积累、背诵,充实语言库,给作文换上新鲜的血液。身边的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真实、相似,更易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静下心认真找差距,揣摩他人的过人之处,赞之叹之并模仿之,效果是相当不错的。郭沫若说:“多读名人著作,而且对于某些作品还必须孰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中求其化。”

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显现肃杀的清秋,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内容具体真实,情节富有感染力,人物鲜明。实践证明细节描写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一招,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练地

下页

下载礼仪的故事700字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仪的故事700字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忆里的故事700字

    记忆里的故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门,打开它,里面便会有许许多多,色彩缤纷的回忆。我进入初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那绵绵不断的回忆依然存在,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进入初中里的第......

    感恩故事读后感700字

    感恩故事读后感700字 下面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故事读后感7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感恩故事读后感700字请关注聘才网感恩故事读后感圈子。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

    礼仪的故事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

    礼仪故事33

    谈话的距离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谈判结束后的鸡尾酒会上,一位日本谈判代表端着一杯鸡尾酒和美国谈判代表在随意闲谈着,日本人老喜欢贴近着跟美国人说话,所以身体不自觉地向......

    礼仪小故事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

    名人礼仪故事

    名人礼仪故事 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

    名人礼仪故事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

    礼仪的故事

    礼仪的故事 礼仪的故事(二) 2008/11/05 20:00 [杂谈 ] 最近,海协会副会长张某去台被一顿猛拳搡翻在地,吃了大嘴的灰土,结果只能灰溜溜提前回来。这台湾人咋这么不讲礼仪的?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