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朗读技巧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那么朗诵有什么技巧吗?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朗读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课堂朗读技巧
一、合理计划和安排学生的英语朗读时间。
从学校与家庭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一天之内的英语语言训练的时间和机会都是有限有度的。但是,无论何种语言却都要在交流、实践和运用中才能真正地习得。既然英语朗读的客观条件是局限的,学生就要学会以最有效的计划来开辟尽可能多的朗读范围与朗读地域。在校时,要指导学生抓住学校分配给自己的早读课时间,充分尽情地朗读;可以把握每天45分钟的英语课堂时间,张扬精彩地朗读;可以利用课余自修的随机时间,自由畅快地朗读。校内的朗读训练有限,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就势在必行。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支持、帮助、督促下,在家庭中做英语朗读训练。但家庭式朗读训练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踏实严谨的原则。学生应以老师的指导要求为旁则,以自我的学习状态及家庭的学习条件为背景,逐步增加家庭英语朗读的时间,渐次提高家庭英语朗读的水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讲,每天两次,早读和晚读各一次,这样的安排最合理,实验证明,两次外部刺激之间夹一次睡眠,易于记忆,因此,每天在临睡前读一次英语,起床后读一次英语,能取得不错的记诵效果。当然,不管学生选择何个时间段,不管在每个时间段为自己编排了多少时长,都应该明白,只有贵在坚持,不懈努力,排除杂念,刻苦训练,才能取得成功。
二、指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英语朗读材料。
牛津英语课本是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的教材,它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我们的学生应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书本的独特魅力,挖掘课本里的单词、段落、文本的可生成性,让自己的每一次朗读都带上不同的激情,从相同的内容材料中生发出不同的朗读体悟。此外,学生还可以寻找适合个人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的课外英语朗读材料——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中的阅读短文;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的小诗歌与小故事;动画短片中简明易懂的台词。学生都可以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尝试模仿,尽兴表演,体会英语世界的博大与精彩。
三、指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恰当的朗读方法。
①先听后读,学生将拥有一位亲切出色的“老师”。面对一段新的文字,学生要先听所选材料的标准录音,感知单词、句子的正确示范发音,把握好单词、句子的语音语调、轻重音、节奏、意群切分,理解文字的感情基调,然后模仿朗诵,追求朗读的流畅、自然与优美。因此,“录音”就是学生身边日常接触最多,情感联系最密切,基本功最扎实出色的一位“家庭老师”。如果学生与这个老师亲密无间、真诚合作,学生就能更快地踏入英语学习的大门,领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魅力。
②手脑口并用,学生将拥有一位终身相伴的“朋友”。朗读训练的最终目的应达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境界,要求口、眼、耳与大脑并用,达到眼睛所看到的口里即能准确读出,耳朵加以监听,同时大脑能立即反映其语义,不需要转换成母语。因此,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保持一种良好的朗读姿态,佐以良好的朗读习惯。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感是生疏的,习惯是粗糙的,方法是模糊的,老师们在教学时也往往发现,某些语词,学生会说,却不会认,不会读。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仍优于抽象思维,大家常常在听讲的过程中已经模仿并学会某个词句的发音,却没有将词句的音与形对照结合起来记忆。因此,学生要养成用手指指认朗读内容的习惯,不管是单词、句型还是对话,都要边用手指认边开动嘴巴,读到哪里,手指就跟着划到哪里。这样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边学习边记忆,从而使得这些朗读内容在自己的脑子里深入根植。这种“朗读习惯”就是可以伴随学生终身、并深深影响他们后续学习效果的一位“朋友”。
小学英语如何朗读训练
老师范读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示范朗读课文,老师有表情地朗读着,学生们合上课本,认真的听,这可以加强学生们听英语的能力。
老师领读
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们进行朗读课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要求学生模仿着老师的语音、语调,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
领读要求不断提高
老师每次领读的要求要不断提高,第一遍读,要学生们纠正自己的发音;第二遍以语调正确为主,第三遍要流利的读出来。
听录音来做示范朗读
老师自己读完后,也可以放录音来做示范朗读,放一遍,学生跟着读一遍,一般听读三遍后,提高了学生们识记课文的效果。
老师让学生齐读
老师可以让全部学生一起读一遍或一组学生读一遍;这对朗读有困难的学生有启发和帮助作用,但不宜过多。
学生个别朗读
老师在课堂上指定部分学生一个一个朗读,或老师与一个学生对读,还有表演示朗读,接力式朗读。这样学生朗读课文的水平就不断提高了。
少儿英语教学方法
1.童话剧教学法
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制约着语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学生用书主体部分为经典的英美英语童话故事。在英语课堂上,当孩子们遨游在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中,他们学习的英语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童话人物交上好朋友的时候,他们的英语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2.情景教学法
Fresh English 新鲜美语是我们英语日常用语专题部分。在英语课堂上,老师们为学生们模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呈现学生们感兴趣的单元主体,组织学 生们在情景中不断地反复地操练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3.音乐,律动教学法
Happy Melody 和 Motion Chant是我们课本里的英语歌曲和小诗歌。英语教学蕴含在 “说,唱”英语中。以韵律式的“说,唱”形式,配合科学编排的韵律动作,全方位地调动视觉、听觉、言语能力和肢体动作,让孩子真正“懂得”英语,真正“脱口而出”纯正的英语,真 正“学”会英语。国际私塾幼,少儿的学生用书中的英文歌曲和儿歌是一套真正为孩子设计的“看了就想学,一学就能跳”的英语韵律操。它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动作特点,有机地与英语发音和节奏配合起来,易学易跳,协调的动作使孩子深深的感受到英语的优美和学英语的乐趣。
4.直拼教学法
Funny phonics是一套根据英文字母本身的音源,总结出的一套,学生不学就能“看单词能读,听单词能写”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国际私塾用最简单、最实用、最直接的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基本发音,让学生们能很快地掌握陌生单词的认读技巧,并能迅速记忆单词和朗读文章。我们还给每一个音素配上了形象生动,简单易记的小手势,帮助学生们正确发音。
5.联想教学法
Magic Structure是重点巨型扩充练习,但是它根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引申、扩展、推理、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用正确高效的方式来完成大脑中知识网络的建立,达到迅速把新知从短时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
6.语言经验教学法
如果我们把英语学习的基础建筑在学生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之上,学习效果就会更好。教材中的Story DIY 的环节,就是调动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然后编成故事说出来,写下来。语言经验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中由口头语言进步到书面语言。
第二篇:散文朗读技巧
散文朗读技巧
立坚小学
张晶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这后一类散文称为“抒情散文”。用做诵材的散文多半属于这一类。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在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朗涌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散文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不写人和事。例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匆匆》,都是在抒发作者的感受。有的文章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事物,但是这些事物都是虚写而不是实写的,是概括而不是具体的。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想,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噪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朗诵《春》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中间的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如果是独立的故事,朗读时很难说应该强调哪儿。如果说朗诵者要强调扶起妈妈助人为乐,你也很难说不对。
所以我们在朗诵时要强调的是读者内心的反应,这样才能使这段故事成为全文的组成部分,并在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篇: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第四篇: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例1 《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 《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 《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 白天仰着脸——
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 夜晚低着头——
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汤联小学)
孙道临与朗诵
每当人们说起“生存还是死亡”这句《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时,总会想起在电影《王子复仇记》中为哈姆雷特配音的孙道临先生。在这部戏中,道临先生以明晰、纯正的言语,顿挫有致的节奏,生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那位丹麦王子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语言技巧。
有人说,听孙道临先生朗诵是一种享受,他能让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无穷韵味。
但有意思的是,道临先生在年轻时却羞于在公众面前大声吟诵,因为他觉得再好的作品一说便俗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演出却改变了他对朗诵的看法,大约在五十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广场面对上万名观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时,观众激昂的情绪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强烈的共振,他感到:“诗,不再只是环流于心底的孤独的潜流,她还能飞向听众,引起交叉共鸣和回响。她沟通千万人的心灵,共同溶入一个时代的感情巨流之中。比起演戏来,朗诵需要和观众更直接的交流和相互感应,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煽动力。”
因此,尽管道临先生称朗诵只是他的“业余”活动,但事实上他数十年来为朗诵艺术的传播着实作出了巨大贡献,录制了许多优秀的朗诵作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道临先生又应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银汉神韵———唐诗宋词经典吟诵》中朗诵十首古典诗词。虽说这些诗词对道临先生并不陌生,他早已在不同场合朗诵过无数遍,但依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放过哪怕是细小的一个疑问,十分投入。在朗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时,道临先生完全沉浸在诗人艰难凄苦的处境中,蓄积已久的悲恸之情如火山般迸发而出,悲怆激昂地喷涌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然后又以低沉、凝重的声调念出最后两句诗:“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最后将“波—声—小”重复吟咏,且声音、气息渐次减弱,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诗中忧伤怅惘的意绪。而在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当朗诵到“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道临先生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的朗诵主要表达作品所蕴含着的千古神韵,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悠远、隽永的精神之美,让人有所感悟;同时也来源于作品声韵格律的音乐之美,让人击节而能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孙道临朗诵堪称典范。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五篇: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知识点1: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人”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如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吉鸿昌将军在英勇就义前的最后一刻写下的慷慨激昂的感人之作,也是他的崇高品质、坚贞操守、对中国革命赤胆忠心的写照。因此朗读时要力求表现出抗日英雄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读出抗日英雄那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如陈然《我的自白书》: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和蔑视,表现革命战士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朗读时速度就要把握的稍快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再以吉鸿昌的《就义诗》为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前两句中“恨”和“羞”两个字要重读,后两句中“破”和“惜”字要重读,“何”字音调上扬,“惜”字前停顿要稍长一些。这样处理,能更好地把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出来。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唐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抒情诗。我勉强想登高饮酒,可是没有人送酒来,遥想长安故园的菊花,该是在战场的断墙残壁间寂寞地开放着。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念亲的之情,而是充满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豁达开放的人总爱把眼光投向景色最美丽的地方。战士思乡,浓烈而浪漫,条件的艰苦不妨碍精神的浪漫。精神的人是谁也奈何不了的。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作了示范,这里截取片段: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五、把握抑扬顿挫
我们有时听到老师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只有抽象而概略地说“好好地朗读”“要朗读得更好一点”,其实对学生并无多大激励和推进作用;不如教学生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变粗朴的朗读为优美高雅地朗读。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为什么在此单独提及?因为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老师稍作提示,学生稍作应变,朗读水平应能提高一层。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不有抑扬顿挫的效果。试举几例:
携来 百侣 曾游。平平仄仄平平
忆 往昔 峥嵘 岁月 稠。仄 仄入平平仄仄平
词作本来就按平仄格式填写,平声、仄声、入声错落有致,平声悠扬,仄声、入声短促,自然而然地产生抑扬顿挫。这里平声突出,两词句连贯下来平起又平收,声调以悠扬为主,表达了词人回忆往昔生活的舒缓心态、悠然心语。或许有人说古诗词格律使然,现代诗歌未必作如是观,不然,徐志摩诗作就极尽现代白话诗语的艺术特色,颇有不亚于前贤的吟味效果。轻轻地 我 走了,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仄平平
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语调
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紧连():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这动词不光管着“万山”,还管着“层林”,乃至后面的“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等,所以“层林”应与前句意和气都紧连)
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感叹(!):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紧促():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此长句为排比句之一,极显气势,字字紧连,间不容发,一气呵成)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言文字是显性的,“诗”是隐性的,诗的抑扬顿挫隐藏其中,非有眼力者不得见识;文字排列的诗呈一种呆板的线性、平面的状态,朗读者务必使之“立体化”,生出灵性来。例如《雨巷》: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