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的好方法[5篇]

时间:2021-01-05 10: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地理的好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地理的好方法》。

第一篇:学习地理的好方法

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庞杂的知识体系和对于理解力、判断力的高要求使得学习变得更加困难。经常遇到有学生咨询有没有好的地理学习方法这样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地理的好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地理的好方法

1.学会找规律

地理,其实,确实要学会去找规律。无论是什么题都是,然后在记概念的时候,也都是有规律的。怎么去分析一个问题,分析一个区位,都是有规律的。

比如洋流,气候图,这些就是规律,编些好记的顺口溜,多画示意图,方便自己记忆是很必要的。比如在洋流有个地方记不清楚的时候,我用这个方法,因为我知道北海道渔场,这个肯定是寒暖流交汇吧,所以就能将这个图大概画出来,如下:

接着洋流说,形成渔场的几个原因又有什么呢?这个一共有几点,很多同学都会漏掉其中的某一点以至于答不对。其实这种题老师当时讲课的时候会提到一两句,要有心记下来。

以下几点:1,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光照充足,饵料丰富。2,江河的入海口,丰富养料。3,寒暖流交汇处,水温适宜,海水搅动,养分上升。4,就是那个地区的生物种类丰富。基本的要知道,到时候就套到题目里结合材料就行了。

至于怎么答题,到底怎样能不漏点,这就靠你上课全心全意听老师讲课,下课自己好好练题,好好总结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了。

2.多翻看地图

关于地图,我也不想多说……真的很重要!地理在复习的时候,最好配一本专门的地图册。这种书上一般都有知识点,和图结合在一起看,效率会更高。

一定要多翻看地图,一块块地图记好了。不光看,自己一定要多上手画画图,有空白的图可以填也要珍惜这种机会,来检验自己,不要每次都翻书去看,一定要锻炼这个记忆的过程。

而且,每次在做题中,碰到判断不出来的,模糊的,都要记下来,之后好好把这个地区的情况都看清楚了。积少成多,最后其实大部分地图都见过了。

学习地理的方法大全

1、形象记忆法: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头,甘肃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佣,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

2.类比法: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3.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

4、串珠成线法: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5、归类记忆法: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地理的特征

1、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初中学)、为什么(高中学)。

2、(1)自然地理,理科学习方法,强调理解,以用为目的,重理解,重运用,联实际,解问题。多练习,重思路,多画图,熟知识。

(2)人文地理,文科学习方法,理解后记忆。多看书,熟要点;会看书,握主干,善总结,形己见。重于方法,结实际。

3、学习四部曲

预习未知内容,重难点上注意集中注意力,上课听老师的引导,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练习即使巩固,实现知识过关复习点点过关,基础牢固。

第二篇:澳大利亚留学签证办理好方法

澳大利亚留学签证办理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想要顺利地办理澳大利亚留学签证,就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符合一定的澳大利亚留学签证条件才可以。下面是对于澳大利亚留学签证的办理好方法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澳大利亚签证好办吗?澳大利亚留学来自中国的学生签证申请通过率超过90%。学生申请签证时被拒签的唯一原因就是学生签证申请者不能满足签证获批所要求的条件。澳洲对中国留学生签证政策的放宽,就是为了大力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前往。澳大利亚签证通过率高吗,拒签的原因通常涉及不能满足在资金方面的要求,比如不能证明有足够的资金以支付在澳学习生活的费用,或银行存款的存期不够;签证官在审核材料时,发现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真实,如本来没有那么多存款,却声称有这么多存款,那这份申请就不能令签证官满意。

学生在第一次被拒签后,对第二次签证申请时间没有限制。如果签证申请被拒签了,申请者会收到一封信,说明拒签的原因。申请者要认真了解被拒签的原因,弥补不足,并再次申请。

澳大利亚签证通过率高吗,赴澳学生,要注意提高英语水平,多用英语交流,这样毕业时英语才能达到较高水平。这意味着会比那些英语水平一般的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澳大利亚政府不只在申请学生签证时要求提供雅思成绩,其他赴澳签证如果对申请者有英语水平要求的话,都规定要提供雅思成绩。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澳大利亚移民与公民事务部一直在评估考虑接受除雅思成绩之外的其他英语语言测试成绩,比如托福成绩。据了解,这个评估程序接近完成,预计在今年稍晚些时候,澳政府会公布除雅思成绩之外的其他可接受的英语语言测试成绩。

以上分享了澳大利亚留学签证的办理好方法,大家看了之后都能有所了解了吧。提前准备好澳大利亚留学签证的办理方法,从而才能让澳大利亚留学签证的办理过程更加顺利。

第三篇:课堂管理好方法(二)

课堂管理好方法

(二)18.赏识你的学生

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评述:老师的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能挖掘孩子的能力。教师要试着对学生多说几次“我很欣赏你”。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对于那些平时经常出纪律问题的学生,要特别留意他们表现好的时候,并及时给予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仅仅是点头、微笑或竖大拇指。当然,无论是表扬还是欣赏都必须是指发自内心的,任何虚情假意的东西,都不会长久地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19.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的、比较幽默的语言,常常会引发阵阵笑声,这种幽默往往会比清晰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它会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更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评述:课堂教学有四种声音最为可贵:笑声、掌声、质疑声、答声。幽默法就是用幽默的语言提示学生,应该专心学习,不能精神溜号。例如一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一只喜鹊在窗外叽叽喳喳地叫,这位教师不仅没有训斥学生,反而幽默地说:刚才大家上课很认真,把喜鹊都感动了,它高兴地说:''多好的小朋友啊,上课真专心啊!''经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们意识到刚才精神溜号不对,很快地集中精力学习。

20.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评述:以讲为主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关键是谁在讲,讲什么?如果一节课只有老师一讲到底,那充其量这节课只能算是一次讲座,而不叫课堂。教师的睿智,在于他能把握课堂教学的问题链,让学生成为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主角。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言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不同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21.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进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许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评述:任何人的心里想什么,都可以从他的脸色、眼神中看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影视里要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时,通常把镜头推进,给演员的眼睛一个特写。明白了这点,老师就不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东张西望而是主动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了。需要注意的是,在与一个人说话时,如果从不用眼神注视对方,说明轻视对方,如果用合适的时间用眼神关注说话一方,说明你信任对方。通常,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目光注视的时间应占学生回答问题的总时间的80%为宜。22.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 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频频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评述:如果老师上课时只有一个语调,这是很危险的,这样的老师的课堂学生根本不可能欢迎。语言讲语境,语境则用教师的语调来营造。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赵忠祥播的《动物世界》从而最后也喜欢上了动物?这其中与赵老师的播音时的语调有莫大的关系。一则故事说:一位世界著名的播音员与朋友小聚吃饭,朋友总不相信他的播音像人们传说中的那么神奇,于是一定要他当众表演一下。实在拒绝不了,这位播音员只好随手拿了张纸片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几分钟,朋友听到播音员凄婉哀伤的语言后,感动得都哭了起来。这时,播间员停了下来,说:“我的朋友,别哭了,我刚才读的,只不过是这家餐馆的点菜单啊!”众皆愕然。23.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评述:一节课堂教学的好坏,不仅在于知识与教学环节的匹配度,还在于教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诠释教学的内容,营造课堂教学的这个气场。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当欣赏到“登临意,把栏杆拍遍”一节时,只见老师站于讲台中央,作绝望状,把全身的力量运到手掌,一阵急促的啪啪声响随着他的手掌落在讲桌上而起,直刺学生的心底!正是老师拍讲桌的这个动作,把辛弃疾的这首词的“词眼”表现得淋沥尽致!遗憾的是,老师们不是没有肢体语言,只是大多数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肢体语言,比如:手插裤兜脚蹬墙上课就是其中之一。24.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教师精心设疑、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评述:一节课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问题,如何把前后问题进行关联而形成问题链,是教师值得思考的。如果所提问题之间缺少先后的逻辑,缺少指向性和向心性,教学中只是毫无目的地满堂问,最后学生都不知道老师问什么了。所以,一节课既要有高水平问题,也要有低水平问题,但应力避无效问题,尤其是口头禅式的所谓问题。25.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课堂教学要努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表现。

评述: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做到“两好”:教得好,学得好。具体来说,就是老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有效教学的阐释是多元的,功利化教学的有效多指向为了成绩的训练,而人文性教学的有效更注重面向全体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教的灵活有意义,然后才能让学生学的深刻有意思。26.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老师站到学生中间,忘掉自己是老师,这不是刻意在寻找一种感觉,而完全是以一颗童心在心理上和学生相容,这是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信任,是一种真正的师生情。

评述:教师上课不能一节课40分钟全站在讲台上。比如,提问的是后排的学生,教师就应当走下来接近他(过远不行,当然过近也不行,这样学生会有心理压力),教师要让学生感觉你注意到他,也要走下来。有时老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思考,那么教师就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他们中间的一份子。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走轨迹,行走时机,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我们都忽略了。27.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评述:一节饱满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知识的容量和思维的容量,课堂不只是为知识而教,更是为思维而教。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是确保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保障。优秀教师的教学不是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而是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发现更多的问题。28.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课堂的精彩生成中,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评述:有两种观点是不能完全独立存在的,一是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评价课堂应完全评价学生就可以了;二是,只要老师表演得好,就给予高度评价,而置学生于不顾。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一体的,尽管师生的地位有主体和主导之分,但没有主导何来主体,没有主体又何需主导。从理论上说,一旦学生成为了课堂中学习的亮点,那么教师也一定同时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不应把课堂人为地割裂开来是学生还是老师,一节好课师生就是一体的,不可分的。学因教而起,教是起点,学是结果。所以,一节好课要看四个维度,一是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好不好,这是学习的起点,没有了老师,也就没有了课堂;二是要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三是看课堂文化的品质高不高,学生学得有没有趣味,情商有没有得到润泽;四是看课程的目标是否达成。29.控制好课堂的“活”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

评述:离开了教学目标而达成的所谓“活”不是课堂教学意义上的“活”,而是乱,反之,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乱”也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乱”而是为了促成教学目标的“活”。中学的课堂与小学的课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中学课堂的乱一般是“思维纪律”的乱,而小学课堂的乱,很可能是“行为纪律”的乱。中学的活,重要体现在思维的活,而小学的活,并不排除一定的身体行为的活。因此,中学教师要注重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而小学教师要更加注重兴趣的激发。

30.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信,注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评述:展示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是七个有效地学习行为之一(有自学、互学、展学、听学、问学、练学、结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及时做出引导和肯定的评判,让学生在展示中深入知识核心,在表现中获得学习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展示过程学生出现的错误,正是新的教学资源的生长点,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31.让学生自己“认错”

教师对学生犯的非原则性的错误不必去严厉地指责和处罚,而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分析,使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评述:通常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错误不是先做分析,而是直接斥责学生你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其实,学生的许多错误的背后有其深层的甚至是合情合理的原因,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不能简单地甚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出评判和结论。温馨地询问,和蔼地交流,认真地分析,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分析下从懵懂中逐渐认识到不对之处,学生自己“认错”,才是真正地“认错”,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认错”才是高明的老师。32.善意“忽视”不良行为 在教师善意的“忽视”中流露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善意地“忽视”学生不良行为,有意识地关注其积极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评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表现通常有这么几种:一是及时进行纠正,这会花去课堂教学的不少时间;二是视而不见,长久下去,教学纪律难以保证;三是只要出现不良行为,就大发雷霆,甚至停下课来用整节课的时间来处理,以做到杀鸡敬猴的效果。第二种方法是不负责任做法,第三种方法,看似负责,但因为个别的学生不良行为而让全班同学带灾,其实同样是不负责的做法。相比较来说,第一种方法,也就是有选择地对不良行为进行处理,是相对较好的一种方法。不过要注意的是:对不处理的行为,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注意到了,不处理,只是一种善意,但不代表老师许可学生这样做(比如教师可以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一句话的重音来表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是为了“不教”,那么,“管”就是为了达到不管,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不断形成学生的自我管理习惯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学会管理,这才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课堂管理的实质是对课堂基本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施以相应的影响,从而有效地维持学生的适宜行为,保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采取快捷有效的处置方式,且采取的处置方式既不给学生以太大的压力,又不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字当头,“管”字开路,“理”上疏导,“情”中升华。本期我们推出最后一期《课堂管理细节评述》,希望通过这三期的阅读学习,能使诸位老师真正学有所得。33表扬和批评要适度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促进其健康成长。

评述:“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句话被一些教师当作教育的圣经来对待,致使这些教师从不愿、也不想批评学生了。所以,一些课堂里似乎除了表扬还是表扬,以至于不关注表扬的时机和目的,让表扬失去了“含金量”而成了不折不扣的“顺口溜”这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其实,过度的表扬,虚假的表扬,对学生的成长同样是一种伤害,甚至让学生从小沾上一种世俗的功利。表扬的目的是激励,但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罢了。批评也可以出于激励目的,关键是要运用得当。“我很欣赏你!”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表扬方式,但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只会让人觉得好笑。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说“我很欣赏你”,那学生只会认为这只不过是老师的一句口头禅罢了,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要使用表扬还是批评,关键是在此前在与学生有“约定”,什么情况下,学生会被表扬,什么情况下,学生将会被批评。34.把握好公正的天平

要使爱的教育真正具有公正性,教师就必须具有一颗无私的心,要随时随地注意防止和克服自己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评述: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喜欢一些美好的事物,老师也是一样,对成绩好或是守纪律的学生总是有些偏爱,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成绩和表现不佳的学生。一碗水端不平,这是学生对不喜欢的老师最多的一项评价。而很多时候,老师认为自己是公平的,但学生不这么认为,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值得我们反思。老师的不公可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互相排斥,进而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凝聚力,所以,一个老师要尽量做到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要使爱的教育真正具有公正性,教师就必须具有一颗无私的心,要随时随地注意防止和克服自己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35.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

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有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带微笑的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地拍拍肩的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评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面子,哪怕是最差的学生,学生也许在未来会加倍地还给教师面子的!相反,如果教师认为在公正场合让学生颜面尽失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那么,总有一天,学生也会让教师颜面尽失的。所以,老师要用心保护好学生的自尊,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犯错的空间,学校和教室本来就应该是学生犯错和不断成长的地方,教师要有“眼睛里能揉沙子的宽容和大度”,不要把学生的脸面剥夺的一干而净,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学生成长的动力。36.巧用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使教师避免了与学生在课堂上正面冲突,同时也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转变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评述:“个别谈话”,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复杂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次好的谈话犹如一首明快的歌,或似一篇优美的散文,使人在轻松愉快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个别谈话要有针对性,即中心明确,教师最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谈话要把握好契机,时间上一旦发生问题还是暂且先搁置一段时间冷处理。谈话要以诚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话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每句话,让对方畅所欲言。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暖语似春风催人进,冷言似尖刀逼人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深出良言,良言一句三冬暖。谈话要注意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教师要知道什么是该回避的,什么是该强调的。个别谈话,不要总是在办公室,可以在操场,可以在走道,可以在树下„„有时,不太正式的个别谈话,可以得到意外的效果。

37.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教师适当地惩戒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孩子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的磨砺,要让他们从失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评述:虽然惩戒与体罚界线很难区分,但二者之间最明显的标志是——是否对学生的自尊和人格造成了伤害。只要不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为代价,就不能算是体罚。在惩戒中,让学生明白,做了违规的事是要承担行为责任的。利用这个方法的关键,还是在事先老师与学生要有明确地“约定”,学生要事先明白何事何为会得到何种惩戒。38.慎用物质奖励

评述:在很多公开课上,我看到老师一上来就用物资奖励“引诱”学生投入学习,这很容易培养出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这是一直以来我很担心的一件事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拉普50多次的实验证明:“奖励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奖励和回报还会使学生失去挑战困难的勇气。”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哈特通过实验证明也了这一点。教师应慎用物质奖励,过频的物质奖励方法容易使学生养成追求物质的不健康心理,物质奖励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前提。当然,物质奖励不该是教学中禁忌的,只是在当别的方法都无法奏效时,才使用奖励这一“杀手锏”比较好。在其他方法还没有尝试的时候,一开始就进行的、普遍的奖励一定不是良策。39.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 把握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化为良好的行动,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评述: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的,情绪是有周期性,并不是任何时刻激励都能取到最佳效果。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情绪周期。《学记》上有句话:“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才能叫“及时”。下列几种情况,可称作激励的最佳时机:学生进入新的情境时;当学生获得某种成功时;学生处于困境时;学生对过错有悔悟时;学生的某种强烈愿望未能实现时;触动旧情时;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是客观存在的。若是能正确把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反应迟缓,优柔寡断,则会坐失良机。

第四篇: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

【导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与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与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色

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更加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建构自身思想文化的过程。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改变本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融百家于一炉,是世代中华儿女智慧的历史结晶。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供陈列的摆设,也不是僵死的化石,相反它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随时可以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根基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来说,其一,不忘本来。即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是最好的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其二,吸收外来。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一方面,必须以开放包容精神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其三,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新的时代精神的滋养。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样态碰撞、互动与融合,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但是繁华景象的背后,一些缺乏文化责任、历史认知、社会担当或者别有用心的文化形态,通过新生的经济业态、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便利的信息手段纷至沓来,蜂拥而至。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较量,积极回应西方价值诘难、价值干预和价值渗透,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4.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外化

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述媒介和思想交流工具,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关乎理论的实质、价值的导向和文化的领导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

考察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荣辱与兴衰,总是与一定的话语体系相联系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创建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的引领之下,中华文明不仅延绵不绝、一体贯通,而且逐渐达于鼎盛,以至长期雄著世界。

但是,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丧失了自已的传统话语体系。终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体系诞生了。正是在这种话语体系的指引下,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依然不够强大。中国要想在国际话语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富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特话语体系。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二

思维方法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科学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真实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深入学习研究这些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指导实践,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与底线思维相联系的“问题意识”紧扣中国国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

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观察与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他还指出,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

总书记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立场出发,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一系列引领社会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说明,无论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还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表明总书记始终不忘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思维方式紧贴中国大地的客观实际,根系党情、国情、世情、民情,对中国的国情有着透彻的把握,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思想有着透彻的理解和运用,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中国深化改革的步伐蹄疾步稳,硕果累累。底线思维要求有危机意识,凡事要从坏处准备,积极应对,争取最好结果。总书记把脉中国实际,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解决中国问题,把唯物论、底线思维、问题意识有机统一起来。

2.与战略思维相统一的“四个自信”提振了中华民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精神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方向和命运的自信。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正确性的自信,是发自内心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并认可、认同与践行这一理论。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自信。历史与实践证明,在中国别无其他制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最能保证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制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继续发展和完善,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文化自信就是要增强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不断进行文化传承,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选择提供内在动力与智力支持,振奋与激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与勇气。

“四个自信”极具战略眼光。通过“四个自信”,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向世界昭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及魅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四个自信”蕴含的独特思维方法与视角,坚定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3.与辩证思维相一致的“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思维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运用与发展推向深入

回答时代课题、为大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运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时代主题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异。当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中国改革开放遇到的困难与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就必须进行宏观上的思考,坚持科学的思维方式。

对此,总书记不断强调要“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他还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在治国理政中,总书记牢牢地把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辩证思维方式,不断强化“四个全面”不是单打一,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观点。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手”落子在精准扶贫上,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把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拧住“关键少数”,这些建立在贴近实际基础上的统筹全面及把握重点的思维方式与做法,体现了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中变得有用而管用,在现实中焕发了生机。

4.与创新思维为一体的“盯责任主体,抓‘关键少数’”等系统完整的改革方法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发展观

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险滩,总书记善于创新与思考,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能突破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能解决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是关键的一环。

总书记治国理政科学思维方法新就新在能创新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抓“关键少数”到强化督查、试点探路、改革协同,一系列鲜活的重要论述勾勒出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改革方法论。包括:盯责任主体,抓“关键少数”;强化督查问责,提高解决问题实效;大胆实践,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加强改革协同,发挥整体效应,等等。其中以“盯责任主体,抓‘关键少数’”的思想最为突出。总书记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总书记系统整体的改革方法,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发展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大地的强大生命力。

5.与唯物史观密切联系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对创造历史起决定作用。

对此,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思维。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思想主要表现为: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首创精神;主张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关系等。

6.与历史思维紧密联系的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历史规律做法,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

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历史规律,注重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中指导现实开辟未来,贯穿于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从历史中总结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学习历史就是了解和掌握其中包含的历史规律,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经验,对于我们在把握历史的必然规律中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对于研究深化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同时,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相互承接着、延续着、发展着,描绘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美丽画卷。

总书记不仅倡导向历史学习,还强调历史、现实、未来的有机统一。“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上,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重温党史国史得出的必然结论。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定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活力,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理韵味浓厚,语言朴实、贴切入耳,富有中国特色,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应当说,当今中国国泰民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日益凸显在世界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三

宪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与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与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紧密相连。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维护民族和谐团结、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必须全面贯彻、长期坚持。

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根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国家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成为新时代引领和保障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根本法依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宪法道路选择

我国现行宪法开篇写道:“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有国有史,传承至今,不曾中断。中华文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治国理政智慧。在世界法制史上,中华法系以其体系庞大、规范严密、德法兼顾而独树一帜,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走向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曾有一些政治势力寄希望于效仿西方宪法制度,试图通过变法立宪来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但几经探索都没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人民依旧深陷苦难,民族依旧蒙受屈辱,国家依旧积贫积弱。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宪法模式的理念依据、道路选择、制度安排与规范设计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契合民族特性,不反映社会规律,不代表人民利益。历史已经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政模式根本不可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观念引领和制度保障。中国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己历史发展规律的民主政治和宪法道路,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政治障碍、提供宪法保障。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我们党就进行了制定和实施人民宪法的探索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认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事实,引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1982年现行宪法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肯定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发展道路和建设成果,引领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主义宪法,才能引领和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引领和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宪法确立的一系列根本性制度、原则和规则,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坚实的实践基础、牢固的民族认同感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宪法基础与充分的宪法保障。

翻开现行宪法序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清晰可见。宪法修正案对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进行宪法确认,勾画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回溯新中国的宪法制度史可以发现,我国宪法既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规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确立、道路选择、制度设计与方略安排,得到不同时期宪法的确认和保障。

回顾人类宪法发展史,好的社会实践与好的宪法有机关联、相辅相成。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有一部好宪法的引领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能成为一个必将实现的宏伟目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现行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辅相成,既深刻反映社会主义宪法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规律。

此次宪法修改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对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果作出最新确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最高法律确认,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

新时代的宪法修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

此次宪法修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中的一次重要政治宣言。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此次宪法修改最重大的核心要义和最深刻的精神实质,是确立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对于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进一步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复兴之路须有方向,复兴之体须有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一个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塑造精神文明、凝魂聚气的过程。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透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目标任务、实现路径、战略步骤,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新方位,是走好新时代民族复兴征程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

此次宪法修改以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等,使我国宪法实现与时俱进,始终成为国家发展进步、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法治保障。在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宪法自信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历来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立的指导思想充满自信。我国宪法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也就确立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这一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术评价等各环节。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立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充满自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宪法引领、规范和保障下,阐释中国道路、提炼中国经验,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重要思想源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作用,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四

_x社会建设思想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_x社会建设思想,是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这一重要思想,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社会民生建设创新观点和论断,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实践基础。

_x社会建设思想根植于他的全部从政实践

总书记来自人民,热爱人民,造福人民。总书记从政的全部经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经历;总书记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工作。早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担任村支书的习近平同志就树立起了“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的为民理念。他带领村民建起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办起了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磨面坊,为村里打的深水井至今仍在使用。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他更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下决心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用心办好像“吃饱肚子”、用上“煤气罐”、通好“公交车”、改变“连茅圈”等一件件民生实事,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时间里,他始终把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总是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困难,推动每年为群众办10件、20件实事,大力实施“广厦工程”“造福工程”。主政浙江后,他主持制定“八八战略”,明确提出始终坚持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八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推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在上海工作7个月时间里,他鲜明地提出“让上海人民的生活过得更美好”,指出“真正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他还推动发挥党建“凝聚力工程”创新平台作用,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服务百姓民生。

党的十七大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始终心系民生,关心群众疾苦。他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他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加大经济建设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在提升经济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在提高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增强。特别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民生。他到地方考察工作,去得最多的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入农户、进社区、下车间,访民情、问民意,及时带去党中央对基层干部和困难群众的亲切关怀和温暖。2008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西调研考察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和灾后重建人员,考察群众安置情况和灾后重建工作,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把安排好过渡安置期间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当前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书记一次次访贫问苦,深入田间地头,在灶台炕头与老乡促膝谈心。每年春节前后,他都会来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贫困地区,把温暖和关怀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每年的全国“两会”,他都要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省份,参加代表团审议,改善民生、精准扶贫,是总书记关注最多的话题。从沂蒙山到井冈山,从延安杨家岭村到湘西十八洞村,民生问题始终是总书记牵挂的头等大事。住房问题、食品安全,养老院服务质量、冬季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推进“厕所革命”,都列入了议事日程中。总书记还高度重视关心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出对残疾人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两个格外”使8500多万残疾人感动不已、备受鼓舞,点亮了他们心中自强不息的明灯。透过这些民生实事,我们深切感悟到了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民本情怀。

_x社会建设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是人民主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升到新的高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书记反复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指出“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2012年11月,总书记同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又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依靠人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重视社区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抓好公共安全。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_x社会建设思想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民生为本,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坚持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统一的实践性。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生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地满足这些新需要,不断把人民期盼变为现实。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一,发展经济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没有社会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民生改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人均GDP排名仍在70位左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雄厚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所有发展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必须坚持既注重效率又体现公平,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总书记关于民生和发展相统一的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既源自理论也扎根于实践,既立足我国国情也放眼世界,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解决好中国13亿多人的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考验,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民生改善的根本立足点,这就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设定民生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注重形成合理预期,努力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二要保住基本、坚守底线。要不断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按照公平、普惠、可持续的原则,满足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最基本需求。要更多关注短板和薄弱环节,把公共资源向最 需要关心的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倾斜,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三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等问题,促进各项民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公平合理、更加规范有效,不断巩固和扩大民生建设成效。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五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一书,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分三十个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读《三十讲》一书,可以看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全”,全面系统。二是“准”,准确权威。三是“深”,深入浅出。因此,这本书甫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欢迎,成为学习总书记原文原著的重要导引,在帮助人们深入学习贯彻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兴起学习新高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仅从四个主要方面谈一谈不断深化对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把握。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团结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国梦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感召力和凝聚力,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他指出,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深入学习把握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阐述,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所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擘画的蓝图、提出的战略。很有说服力地告诉读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诚代表者与坚定捍卫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引领党和人民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判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论的基础,为党的十九大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提供了前提和依据。

深入学习贯彻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判断的缘由、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依据,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要求。要看到,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适应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重点的变化。必须深化认识这一政治判断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性认同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完整提出和确定的,讲清楚了干什么的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后陆续研究实施的,讲清楚了怎么干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召开过七次全会,一中全会是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构成员,二中全会研究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七中全会是为新一届党代会做准备,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中全会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也可以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从四次中央全会分别研究一个“全面”,也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深入学习贯彻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领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内涵、形成过程、历史必然性、现实针对性,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从而深刻把握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中,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对长期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避免政治上的无序和内耗,保持政治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具有决策的高效性和很强的执行力。近年来,就连有些西方人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之中。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这样的重大调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比如,强调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使党更加坚强有力;再比如,修订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六大纪律,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还比如,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建立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依规治党,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可以说,这一新布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问题认识的最新和最高水平。

深入学习贯彻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领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搞清楚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和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以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相关文章:

1.科学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2.学习思维的训练方法

3.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4.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5.学霸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第五篇:班级管理班干部管理好方法

班级管理班干部管理好方法

Ⅰ、神奇的“声音尺”

学校,应该是一个有动有静、动静和谐的场所。在一个行为常规训练良好的学校,学生会懂得在什么场合静默、细语或放声。为了让我班学生具有这种素养,我设计了“声音尺”这一常规教育活动。

活动伊始,我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把尺,找出0、1、2、3、4、5刻度。接下来,我问大家,0度声音是怎样一种状况?大家踊跃发言,最后,我小结为:0度声音就是静悄悄,仿佛一根针掉到地上也能听得到。那1度声音呢?我们接着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1度声音就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能听到。我们接着讨论下去,2度声音就是同桌二人能听到的声音,3度声音就是四人小组讨论时的声音分贝,4度声音则要求你的讲话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我们的讨论争执点停留在了5度声音。有同学说,不应存在5度声音,不然,就会有不文雅的尖叫。有同学马上反驳,难道5度声音就是尖叫吗?我们在操场上踢球时大声喊叫难道不文雅吗?我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快乐地高声欢笑难道不行吗?大家辩得不可开交,我于是介入谈了我的看法。其实,5度声音完全应该存在,但是,它只存在于教室、走廊以外,如足球场、篮球场等。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干扰别人,你才是一个有修养的学生。

“声音尺”在大家的集体讨论中被约定了。以后的日子,有了这一法宝,大家互相督促,并在每日小结中及时反馈,大肆表扬进步的同学,使得我班在短期内形成了“有话好好说,有话轻轻说”的良好局面,同时,学生文明语言的素养也正在形成。这,不得不感谢神奇的“声音尺”。

Ⅱ、我们都是“长”

几十年来,我们的班级干部职务的名称几乎千篇一律:班长、中队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班级干部选来选去,终究是少数“统治”多数。而在当今班级管理民主化的趋势下,沿用至今的干部职务名称已被冲击而必将被扬弃。

在我担当班主任的八年时光里,我秉着同学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民主管理原则,将班级工作细化,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同时,为了切实让同学感受每位干部的平等,我在干部的名称上下了一番功夫。请看我们的干部名称:班长、轮值班长、教室清洁长、图书长、黑板长、电灯长、空调长、语文长、数学长、英语长、美术长、文艺长、门窗长、电脑长、体育长、讲桌长、评分长、朝读长、课桌整洁长、小橱整洁长、电视长、环保长、饮水机长、“音乐课堂”长、小组长、大组长、老师助理长。

这么多的小干部职务名称并非虚设,每人都有他(她)的分管任务。各司其责的同时,如果遇到了矛盾与问题,班长、轮值班长和问题所在的小组的小组长会来一个碰头会议,解决问题。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一般不接受告状,而是让满怀委屈的同学去找相关小干部,我则远观而遥控也。为了让这全员管理制高效运行,我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进行“夸夸好干部”的教育活动,同时有奖有惩,对连续三次工作不负责的小干部果断撤职,并马上改选,并允许能力强的同学身兼多职。对被撤职的小干部,必须由本人写出改过及申请书上交,经全班讨论通过,方可另任职务。

这样的班级管理,老师轻松下来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钻研教学上,而学生的管理能力与日俱增,能力的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学习,可谓是一举几得也!

下载学习地理的好方法[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地理的好方法[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轻松愉快地学习

    轻松愉快地学习 阁底中心小学徐芝娟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封闭式、灌输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的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

    麦肯锡方法- 管理好内部沟通(大全五篇)

    12管理好内部沟通管理内部沟通以团队为基础运作,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公开的沟通,这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沟通,也包括自下而上的沟通。麦肯锡所采用的内部沟通方法与任何现代组织所采用......

    碳纤维地暖的运营方法

    碳纤维地暖掌握一套区域城市业绩倍增的运营方法 一、 销售渠道建设方法 针对各区域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区域市场的核心发展模式,针对门店渠道、设计师渠道、小区渠道、直......

    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方法(★)

    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方法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方法》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我们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

    地埋线主要施工方法

    第二章主要施工方法 一、测量放线 1.施工测量控制: 测量控制: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现场建立平面控制系统,以便在整个施工期间针对其他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测量控制。 2.平面放线......

    管好家理好财,尽职尽责地发挥副职的效能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管好家 理好财,尽职尽责地发挥副职的效能》,受公司党政领导的安排,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担任二分公司管理......

    纬地学习礼记

    一、纬地平面选线步骤(交点设计法) 1、项目——新建项目——浏览(保存项目名称) 2、设计——主线平面设计——拾取第一点(或输入坐标值)——插入拾取第二点 按上述方法确定交点线,......

    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处理好“十大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处理好“十大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吻合生本理念的一种学模。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自主教育体系是小组合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