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角色分析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是个来自伊甸园(弗吉尼亚号)的始终保持着纯洁心灵的天堂型人物形象,麦克斯则是一个来自世俗(现代都市)的、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世俗名利价值观、然而内心神性又没有完全泯灭的炼狱型形象,他的形象经历了由“约拿单”到“保罗”的变迁,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对1900的功能意义也由“世俗拯救”功能向“认同传道”功能转变。小编整理了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角色分析,欢迎借鉴参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篇大全
2019《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
《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
《海上钢琴师》800字观后感精选5篇
关于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角色分析
在影片中,如果说1900是个来自伊甸园(弗吉尼亚号)的始终保持着纯洁心灵的天堂型人物形象,麦克斯则是一个来自世俗(现代都市)的,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世俗名利价值观,然而内心神性又没有完全泯灭的炼狱型形象,他的形象经历了由“约拿单”到“保罗”的变迁,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对1900的功能意义也由“世俗拯救”功能向“认同传道”功能转变。
约拿单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扫罗的儿子,和大卫关系很好亲如兄弟,但是由于扫罗违背了上帝的戒律所以上帝离开了扫罗,并使魔鬼迷乱他的心智,使他痛苦。上帝离弃扫罗后,选择了与大卫同在,要撒母耳祭祀膏大卫为王,于是扫罗就千方百计的要除掉大卫以保全王位,但约拿单视大卫如亲兄弟,所以暗中帮助大卫逃跑,据《撒母耳记上》记载:约拿单告诉大卫说:“我父扫罗想要杀你,所以明日早晨你要小心,到一个僻静地方藏身”《(旧约-撒母耳记上19:2》)
在这里, 约拿单和大卫的关系, 本质上就是影片中麦克斯与1900的关系。影片中,1900第一次看见麦克斯,但没有与他正面相遇,是在弗吉尼亚号的甲板上,1900看见并听见麦克斯在陆地上吹小号,乐声优美,一曲终了,1900情不自禁的鼓掌。影片在这里也就暗示了1900之所以和麦克斯成了莫逆之交,其实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交流平台,那就是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1900自不必说音乐就是他的心灵,而麦克斯在影片开头的自白中也说道,他24岁上船,人生只关心一件事:吹喇叭。这就是1900之所以可以和麦克斯沟通的原因。然而麦克斯毕竟来自世俗社会,对世俗价值观是极度认同的,因此他开始了对1900的“世俗拯救”,之所以说是世俗拯救,是因为这种拯救其实是在世俗人眼中的拯救,麦克斯曾多次劝1900下船,凭自己的音乐才华,获得财富和名誉。无疑,这在是俗人眼中绝对是不可否认的幸福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麦克斯的行为从世俗价值观来看,无疑也的确是在拯救1900这个看似患有自闭症的孤僻“小孩”。但是,我们知道对作为天堂型人物的1900来说,那些世俗人看重的名利对他根本没有吸引力,不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拯救,反而成为一种丝毫没有吸引力的“诱惑”。因为,20世纪的西方社会,已经是个信仰丧失的社会,就如同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一样,虚无,绝望。如果我们把世俗社会中的人们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人”来看待的话,他们其实就是被上帝离弃后的扫罗的形象,扫罗违背了上帝的诫命而被上帝离弃,现代人不也已经傲慢地宣告了“上帝死了”吗?现代人宣判了上帝的死刑,上帝自然也离弃了现代人,于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内心的神性被魔鬼的恶性所蒙蔽,这才最终造成了以一战二战为高峰的人间惨剧。麦克斯正是来自于这样一个“现代人”的群体,就如同是出自被上帝离弃的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一样,只不过由于他对音乐的执着,使得他内心的神性没有完全被蒙蔽,从而可以和1900进行交流,甚至视1900为亲兄弟,这也如同约拿单视大卫为亲兄弟一样。既然如此,从世俗的层面看麦克斯是绝对不能允许1900不下船,而被六吨炸药活活炸死的。所以,当他得知炸船的消息时,凭着他对1900深刻的理解,知道他一定还在船上,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最后终于在音乐的感召下,1900献身见了麦克斯,由此可知他们的最后一面依然是以双方都深爱的音乐作为沟通媒介和条件的。
见面后,麦克斯由于自身来自世俗的局限性,无法抵挡世俗世界名利的诱惑,不能理解1900看似荒诞而无意义的行为,这也是他当初为什么甘心离开1900,放弃船上的生活而重回陆地的原因,因此麦克斯仍然以世俗名利为劝谏1900的核心,劝他重新开始,用自己的天赋去闯荡这个花花世界获取名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00的一番话彻底打动了麦克斯,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本来是麦克斯来救1900劝他下船,结果这最后一幕倒成了1900的独白演讲,而麦克斯在这里则更类似于在一旁听着耶稣传道的使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彻底被1900的理由所折服了,甚至留下了激动和理解的泪水,无疑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他重新上岸后所经历的苦痛生活的基础上的,如今麦克斯已经卖掉了喇叭,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他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正像1900所说的那样吗: “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其实,此时的麦克斯的确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了,他连自己视为半条命的喇叭也卖了,不正是印证了1900所言的正确性吗?此时,麦克斯之形象则从约拿单的形象转化为使徒保罗的形象了。
保罗是《圣经》里最重要的使徒之一,他的十余封书信约占了《新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统称保罗书信。保罗的生平极具戏剧性,他最初信奉犹太教极其敌视新兴的基督教,甚至曾迫害过不少基督徒。但有一次,耶稣亲自向他显现,他的人生从此经历的巨大的转折,改信基督教,并成为基督教运动公认的领袖,从一个激烈反对基督教的人变为了基督教最为重要的传道者和宣教士。麦克斯的形象也正是如此,他虽然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但至少已经从灵魂上彻底认同了1900的看法,这也就是为何他什么也没再说,充分尊重好朋友、好兄弟1900自己的意愿,与1900含泪拥抱之后,转身离去。然而,麦克斯并不是一走了之,他其实是带着使命而走的,从不理解1900,信奉世俗价值观,到理解认同甚至敬佩1900的行为,从而开始宣讲1900的故事。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但正如他在影片开头时所说的1900曾经告诉过他的一句话“: 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还未完蛋⋯⋯”。电影最后,随着弗吉尼亚号的一声巨响,麦克斯讲完了1900的故事,镜头回到了乐器店中,麦克斯起身要走,那个乐器店的白发老板叫住了他问了他一个问题: “只有一件事,我不明白,这张唱片是谁放到钢琴里的?”麦克斯说: “是我藏的。”老人微笑着说:“所以你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然后拿出了麦克斯卖掉的喇叭走到他身旁还给了麦克斯,麦克斯有些显得不知所措,示意自己没有钱,老人却无偿把喇叭还给了他。我们知道麦克斯这样的反映,是由于他认为这是在这种拜金的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有的事情。要知道影片开始所刻画的这个老人形象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奸商形象,他只给麦克斯的康牌喇叭六英镑十先令,对于这样一个名牌乐器来说,无异于巧取豪夺,然而麦克斯迫于无奈卖给了他,后来麦克斯为了救1900冒险来偷那张唱片时,老人也是拿着猎枪指着麦克斯的头态度强硬蛮横不听解释。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被资本主义金钱异化了的世故老人,在听完麦克斯的故事之后,竟然把喇叭无偿地还给了他,并说: “好故事比喇叭值钱。”这说明老人相信了麦克斯的故事。毫无疑问,这的确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希望,这既是麦克斯这个使徒保罗形象,在人间传道的第一次胜利,同时也是1900这个天堂型人物在死后,用他真纯的一生所留下的传奇向陷入罪中的被上帝离弃的现代人,所行的一次伟大的神迹。这其实是也是导演通过影片对整个20世纪进行反思之后的,充满希望的寄语。1900的唯一一张钢琴碟片还留在世界上,麦克斯这个传播福音的使徒也依然在这个世界上,那个老人相信了,许多人都会相信的,凡是相信的人就一定会把1900的故事传扬下去,这象征着人类内心神性的苏醒,象征着人类未来的希望,也揭示了1900之死所具有的永恒意义⋯⋯
第二篇: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那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欢乐悲伤梦幻活力。能够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终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终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能够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能够驾驭这种“有限”,在那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能够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能够选择,能够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齐。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必须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齐。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杯具。
然而这真的是杯具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感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那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那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杯具。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可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必须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够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第三篇: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有一个钢琴师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逸园文学社 张楼洁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我不羡慕。”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人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第四篇: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1900,你应该留在你的天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后,心中感慨万千却又无从下笔,《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简单地概括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在豪华游轮维珍尼亚号自成一格的海上世界中,名为1900在1900年被遗弃的孤儿在海上成长为天才钢琴师,引来陆地上的第一天才钢琴家登门挑战,而爱情也在不经意间从窗外中到来,但最后1900却决定生于大海死于大海。但我想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这些情节,我甚至认为这完全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因为这些已经在许多电影中不厌其烦地上演过。看这部影片我们更该看他最后那段对外面世界独白的台词,以此理解他最后关于上岸的抉择。
影片两次重点涉及到他的离开问题,第一次是为他心爱的姑娘决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依然决然地坚持没有上岸。也许,观众看到最后都会感到很惋惜,他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宁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经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这是他给出的回答。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不下船的解释,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不积极的做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喜爱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说1900如果下船后就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站在我们的世界看,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我们一路走来,一切自然而然。我们已经习惯被身边那些繁杂的事物消磨、吞噬,而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些简单的日子。而对于1900来说,岸上的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在船上,那些所有关于音乐的不纯动机都被隔离,有的只是自己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理解。他可以随性去读眼前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用琴键为所有人安排上一首背景音乐。他从来不用因为指挥的哀求而让自己违心地弹奏那些枯燥无味的舞曲,他永远可以弹奏自己的格调,然后让那一群人跟着自己舞蹈。
电影的最后,1900没有走下那艘游轮,湮没在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就是他的宿命。
第五篇:海上钢琴师 电影观后感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在 “维珍利亚”号船上的弃婴——1900在轮船上成长的故事,他在钢琴上的天赋和造诣让我叹为观止。然而,才华横溢的他最终未离开轮船,并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似乎是一个悲剧,常人无法理解,我觉得这与他的身份——弃婴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抛弃,与母亲的分离,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创伤,而钢琴成了他的过渡客体,充当着母性客体的代理人。我们看到,以后这一生他都与钢琴相伴。
1900一出生就没看到妈妈,一出生就没有爱。他遭受了两次被抛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弃了他,后来虽然有丹尼抚养他,丹尼在他8岁时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创伤。丹尼虽然非常爱他,但丹尼向来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说船以外的世界有多么可怕,让1900不要离开船,1900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始终不敢走下船。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了音乐,从此音乐成了他可以依恋的客体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个钢琴大师,弹琴,是他生命中唯一可做的事情,然而,1900两次可以依恋的客体都离他而去,他无法相信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感,无法感受那种爱。1900留在船上,他的生命意义在那里,他与船构成了紧密的关系,船是证明他存在的客体,如果他下了船,而船被炸毁,和他有关系的客体也就随之一起都会消失,那么他就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是我认为的这个人。但1900没有真正出生,因为一个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但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出生过,他从来没有走入过真正的社会,不敢走下船,人是社会的,他没有走进真正的社会过,也无法扮演他的社会角色,所以他走在悬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惧,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从来没有出生过。
影片一开始就有句旁白“他没有国籍,没有出世纸,连生日也没有,可以说还未出世”从心理层面,1900确实还停留在未出世的婴儿状态。呆在母亲的子宫里,感觉肯定是最安全舒适的,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姑娘离开之后,他改变人生的动力彻底被激活,决定下船。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1900,下船是一个重生的过程,1900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走下舷梯,却又慢慢地停下来,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变得黑暗,恐惧充满了内心。最终他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是偶然,但却也是命运的安排。